阅读《红楼梦》有感 [精选合集]

时间:2022-06-15 01:0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红楼梦》有感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红楼梦》有感 》。

第一篇:阅读《红楼梦》有感

阅读《红楼梦》有感(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红楼梦》有感 1

[案例背景]学了小说《香菱学诗》,同学们对一位精华灵秀,乐学以至梦中作诗成功的香菱十分佩服,又被林黛玉循循善诱,耐心教诗的态度而感动。突然一女生问:“老师,林黛玉为什么有着出色的才华?我喜欢林黛玉,您能给我提供一些有关林黛玉的素材吗?”我一听,十分高兴,表明这个女生也与小说中的林黛玉有点共鸣了。能否借助学习《香菱学诗》的热劲,让学生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欣赏名著,进而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而写文学形象呢?我欣然答应了这个女生的要求,并着手做了一下以下准备。

[案例描述](设计一)推荐名著《红楼梦》→引导学生阅读部分章节→欣赏精彩片断→指点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等读书方法→安排朗诵会,制作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我按照以上的步骤,在班内作了安排,可烦恼又来了,一是学生反映手头名著太少,无法在班内推广,二是名著内容太长,至于读哪部分章节,学生十分迷惘,更是无从下手。回想起来,可能是做老师的备课不细,安排不周所至。我翻阅了《红楼梦》部分章节和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发现课外阅读材料《黛玉看戏》,让学生感知多才的林黛玉,又让学生从网卡查阅有关林黛玉的信息,最后我将《林黛玉焚稿断肠魂》的章节,印成讲义,人手一份,让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感知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并制作了读书卡片,为写文章做准备。

[案例反思]我看到学生整理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林黛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并以此让他们了解人性的善与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长久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示灯,光靠几点感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设计二)放《枉凝眉》歌,让学生在网上看电视散文,听大漠晨钟朗读的《梦见林妹妹》,在图文并茂中欣赏了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在多次的看阅中整理笔记,让学生写对林黛玉的感受,写成读后感,题目是“梦见林妹妹,走近林妹妹,又话林妹妹,”让学生写读后感。利用活动时间开一次朗诵会,由学生主持,表情朗读学生佳作,并读《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第6期《天上掉下了个路文萃,吓倒了大观园林妹妹》,学会超时空写作的方法,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习作片断]①学生董雪萍:走近林妹妹,我对她渐渐多了一份了解,她似一块清澈碧澈的通灵宝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只会使这块玉增添一丝忧郁,妩媚的美,泪水只会冲刷原本不属于玉的瑕疵,让玉本身的光芒在世人面前展露无遗。她悲惨的身世让人心酸,她出色的才华和顽强的性格让人叹服。

②学生刘长美:那一夜,聆听窗外的秋雨,辗转反侧,不知何时,泪水已沾湿了头下的枕巾,在不知不觉中,你已在红楼上徘徊着正在梦中与你相约的我。……我梦见你在桃花飘香的日子,正掩面而泣,你的泪水打湿了一地残红,也打湿了风雨中最易凋零的爱情。你那张泪脸浮在我的心间,你那双温柔的手搭在我的身上。

③学生周玲: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泓死水,而是一汪一直向前的流动的水。

④学生张在英:我认为林妹妹与贾宝玉从相识到相知,再到初恋,就是一种无形的“缘”,上天既已让他们标点符号、相恋,是封建主义的网扼杀了那本不应凋零的爱情,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成为后人的感动。

[设计用意]将名著带入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课内外结合,在阅读精彩章节的过程中,学会了圈点、勾画、精读、摘录等方法,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图文并茂,声情辉映的直观演示,加深了对文学形象的认识,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运用电视散文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其实借鉴也是一种模仿,对新的艺术形象的感悟,也是一种创造,这也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标准》提出的阅读名著的要求,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来自学生的心声]:

A、“学语文,读名著,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我多么盼望天天能享受到精神食粮啊!”

B、“我,不知怎的,成了林黛玉,我有一种非想出来,不写有点憋的感觉。”

C、“看了电视散文,优美的语言,感人的情节,动听的声音,优美的画面,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D、“我发现我的作文,有点“文学味”了,写“文学味”的作文,原来是这样写出来的,直是‘为有源头流水来’。”

E、“我多想乘坐时空快车,来到中国的18世纪,和林黛玉走得更近一点,做个知心朋友。

[教师小结]看着学生的作品,听着学生的诉说,作为第一线上的语文教师,让学生读名著,体验名著中的艺术形象,学会写艺术作品,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阅读《红楼梦》有感 2

小时候看红楼梦总是走马观花,因而许多章节几乎是跳过不读,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意,不过小说里的诗词却还是深深吸引了我。那清新可人,清雅婉丽的诗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每每读的时候得觉得赏心悦目,给我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读了之后又觉得韵味无穷,久久不忍释手,所以书里诗词直到今天我都是记忆犹新,并且对大部分诗词都能能够够一字不漏背下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长,在读了无数遍之后才算对红楼梦诗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红楼梦》不仅是融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医学、建筑学、美学等为一体的博大精深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蕴含着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娱乐文化等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还是一部表现封建社会的兴衰史,反映封建社会文化的浓缩史,同时更是一部堪称一绝的诗意化的艺术奇珍。一部红楼梦可谓是做到了诗中有画(话),画中有诗(事),诗情画意给后人留下多少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纵观红楼梦一书,诗词是琳琅满目、枚不胜举,佳作连篇、美不胜收,散发出艺术的芬芳与思想的光辉。琴棋书画、诗词曲赋不仅增添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也丰富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美感。因而博得世人的喜爱和青睐,也因此引来历代众多的红学家、探佚者和红楼梦爱好者纷纷去研究和探讨。

对于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来说,诗词就宛若呈现在夜空上的繁星,璀璨而灿烂;诗词就象点缀在这部奇书之中的一朵朵绚丽的小花,异彩纷呈。诗词就又好比散落在这部奇书中的一粒粒的珍珠,晶莹剔透,诗词就犹如在镶嵌这部奇书中一颗颗的明珠,华光璀璨。每一首诗和每一首词都闪耀着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辉。

阅读《红楼梦》有感 3

这两天我读了一本书,叫《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文化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家族由兴旺到腐 败的历程,今天 我想谈谈林黛玉。在书中,林黛玉是个柔弱的女子,它从小体弱多病,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走似的,林黛玉从小爱哭,父亲去世她哭,动物死去她哭,甚至树木凋零她也哭。最终,受不住贾府的封建传统,贾宝玉嫁给薛宝钗,上吊自杀,书中的林黛玉是可怜,值得我们去同情。但是,如果她能坚强些,勇敢些,在贾府时去外面闯出一片新天地,那样或许她可以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域。

我最近认识了一位名人,叫史铁生,他全身下半身全部瘫痪,在他最风华正茂时,他残疾了,他或许没有像林黛玉一样,有那样惨痛的遭遇。但是,他一定比林黛玉痛苦。史铁生有想过自暴自弃吗?他有上吊自杀吗?他在心中压抑自己的痛苦,将他们转化成动力,史铁生不需要别人同情他的双腿,他要做的就是坚强、勇敢,最终他成功了,在轮椅上书写出了一片天地。

在社会中,我们要和那些乞丐一样吗?只是靠别人的同情来搏得卑微的食物!只是因为自己身体残疾,便可搏得别人的怜悯吗?那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是怎么活下来了,什么霍金、海伦凯勒,他们怎么成功的?

我们虽然没有残疾,但是我们在学习上更不要像乞丐一样,靠别人的同情来生活,要学会坚强,用实际行动去探索人生的奥秘。

阅读《红楼梦》有感 4

自古皆有多情者,他们为爱情、亲情、友情,付出了一切,乃至于生命。也许是因为对悲惨爱情的情感,我拿起了这本深奥的《红楼梦》。

莎士比亚曾说:“太完美的爱情,伤心又伤身。”可在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想,太悲惨的爱情,又何止伤身又伤心。

美人林黛玉,为情而亡。

其所爱之人贾宝玉,嘴中还在吟唱“我所居兮,清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佛教云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爱别离苦,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所以说爱别离苦是人生的一大苦,度过了,万世归尘。

没度过,必成心魔。

贾宝玉,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了。

林黛玉,宝玉成亲日,病逝萧湘馆。

爱情是盲目的,没有看清,也不可触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爱得并不惊天动地,却爱得痛彻心扉。

从《红楼梦》我了解到,也许人生中你的最爱不可以和你厮守,可是只要你心中有她,她心中有你,一切便可。孤独时唱唱张杰的《这就是爱》“可能回忆掉进了大海,可能有些往事回不来,可能岁月会偷走等待爱,很久,也许,会分开”这也许是最好的解释。

想念时,你可以站上屋顶,大喊:“这就是爱,这就是爱。”

或许正如林黛玉《葬花吟》中的一句“一朝红颜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完《红楼梦》我曾作诗一首“朝夕之间荣也过,只留满地遍情仇。双玉之情犹可见,只是

人死万事空。”

“笑”痴情——“笑”痴情······

阅读《红楼梦》有感 5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第二篇: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这部巨作一直没有得以仔细去研读,没有去揣摩作者的一笔一木,这是一部封建时代的浓缩,一个伟大作家的时代的诠释,其间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的心声,不可谓不惊人,这几日读完后有种恍惚的感觉,为这部巨作惊叹,我们对于它的认识当然还是肤浅的,有着“红学”等对它的深刻见解,我还是想表达一下我对它的看法。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但是也是这种不好,这种柔弱,这种固执造就了以后足多文人笔下 的奇女子,无人不为这个女子折服,有他出现的作品虽然不一定衬得上大作,但是绝对留得住人驻足品味一番,这就是她的魅力。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这也称得上一个亮点吧,作者本人其实也是这种态度的,借助贾宝玉的人物,传达了自己想法。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 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试想一下,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哪一个不想才华横溢出世,随便一个小诗,一个语句都是令人惊羡的,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不在乎什么功名,与宝玉一起喷发着这心中的不满,无疑作者也是这样的,满腹经纶无人欣赏,但就是这部巨作让人记住了他,不知不觉,不紧不慢.......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 没有认的!这点矛盾的融合,只有作者能自圆其说了,换了一个人,一个非黛玉,非作者的人万万不能达到这个效果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奇点。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 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 真的好吗 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 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

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两皆抛。

宝钗何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还泪之说引出的是风流孽债,想要免此孽债,须将宝,黛二人分开,宝钗就成了此孽债的牺牲品。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个道具,神为免此一难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宝钗一身的幸福。怀了身孕,便离她而去,就像是被丢弃了一般。不仅是被宝玉丢弃,还是被所谓的神丢弃,利用完了的丢弃品。她为此孽债而生,历经人生沧桑疾苦,终不能得一美满结局。面对命运人是多么卑微!况且是这封建的社会终以微不足道的女子!“花容月貌为谁妍。”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 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回首“备记凤月繁华之盛”的高潮,到头来“树倒猢狲散”的景况„„虽则最后家道重兴,到底教“门庭依旧,面目全非”的荣国府如何再续这一场华美至极的荒唐 不能了,只因那一群主宰灵魂的女人早已香消玉陨。成就这场悲剧的女人!我为之肝肠寸断恰恰于此啊!

诚然,这白转千回的惊世之作整个一副喜也女人,哀也女人;柔也女人,刚也女人;成也女人,败也女人„„豪门世家倒不如是女人撑起的天下!

史老太君,刑王夫人,凤姐,尤氏,众姊妹,众丫头,众媳妇麽麽„„荣宁府里头有名有姓的女人只怕不下四五百个。有头面的,管事的,厮混的,只听使唤的„„什么样儿的应有尽有。话说这府第只恐是女人堆砌的倒不假。曹雪琴竟能把纸上的女人点化得如此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确实妙哉!就说那见花落泪,望月生情的林黛玉。人称她恰如“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是啊,正是她完美地诠释了何以谓“水做的女人”。伊人风流精致,怯弱不胜,目下无尘„„着实惹人既爱又恨。恨她的感怀身世,恨她的怨天尤人„„爱她的不世才情,爱她如同黑暗世界里圣洁炽热的昙花那样温柔而热烈地叛逆,抗争,演绎,燃烧。难道她也是一眼“百尺清潭写翠娥”的难老泉 凭借矢志不渝的心志涌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这等绝句来„„更有“冷月葬诗魂”!何只诗魂 比起颦儿,更容易被赞扬的薛宝钗——品格端方,仪态万千,才思敏捷,艳艳冠群芳„„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一句“欲尝白帝凭清洁”„„自是十足的淑女风范,与生俱来大家闺秀的矜持和懂事。也有这般评她的“蘅芜君实际是一条釜底游鱼,却把沸水当作浪花,处处迎上去,想获得富祉。”她爱宝玉又没有勇气忤逆环境,即使有了婚姻还是把爱深刻地遗落在悔憾中,回报了一生的孤独。还有一位来不及孤独,来不及悔恨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好一首《聪明累》囫囵了凤姐这雷厉风行的一辈子。聪明,漂亮,能干,狠毒„„又如何

还有很多很多,“袭人”“晴雯”“妙玉”“鸳鸯”“湘云”“迎春”“探春”“惜春”“平儿”„„悉数这一个个娟秀的名儿,一位位画册(司命册)里出落的女人,如何形容 她们生活在同一个囚笼,一样的“有命无运”,一样的任人摆布,时代掳掠了她们的自由。敢问浓缩事态万千的荣国府,大观园,可大得过棺材否 无限风光不过锁住了一个时代的女人,锁住了无数受压迫的亡魂„„

大观园的女人,荣国府的女人,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修得了怎样的正果 林黛玉的为情而死,薛宝钗的孤寂终生,王熙凤的含恨长辞,贾惜春的青灯黄卷„„我所领略过最完美,最彻底的悲剧!仅仅是女人的悲剧吗 还是整个时代,整个历史,整个人类的悲剧!折射的又是谁的思想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 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这本书我想是适合在我们这个物质的快速的世界里面研读的,去品味它的芬芳......

第三篇: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生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苦不寻常。

这是曹雪芹一生的写照,也是红楼梦全书的写照。

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一个强大繁荣的家族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一个社会的灭亡只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感叹着红楼梦中悲情的女子,从梦中回到现实中去。享乐是腐败的开始,腐败是大厦倾倒的致命伤。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一样,腐败将繁荣推向凋零,悲剧在腐败盛开。多少人在繁华中迷失自己,忘记自己原有的使命,利用职权满足着自己的私欲,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制造着原本不应该有的无谓的悲剧。从封建专制走向自由明主,我们进步着,请不要后退染上腐败的陋习,请一直向前走着,前进前进——反腐倡廉。

《红楼梦》中宁荣二府男子多为好吃懒做荒诞之徒,后继无人也是宁荣二府倾倒的缘由。这也映射了当初的清朝现状,八旗子弟在无尽的享乐中放纵自己,只知享乐不知进取,头脑变得迟钝,身手变得缓慢,宝剑不在锋利,心不在坚强。这是清朝灭亡的更本原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太多太多的感想,不知从何说起。回想起初读《红楼梦》时惊叹于他的华丽。那亭台楼阁的布局,那美味珍馐的精致,那宝钗罗裙的美艳,无不让我着迷。那时的我就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走马观花看了个热闹。顺着曹雪芹的笔尖,走过了一个绚烂的幻境,看到了四大家族烟花一样的命运,从盛极到衰败,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感慨。

再度拾起《红楼梦》,我沉迷于书中那些韵味十足且饱含深意的诗词中不可自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等等精彩的诗句,让我如痴如醉。

而今再读红楼,才发觉自己当时之浅陋。随着阅历的丰富,每一次读红楼梦都有着不同的想法。有人曾说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我想确实如此。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你看见了什么呢?

第四篇: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中真志士 清风月里叹芳魂

--------观朱水永老师讲座有感

志者,士心而志,士,为知己者死,心,慕红颜而生。

-------题记 人文名师讲坛这门课程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学学习特有的快乐,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觉得入学以来最有价值的课程之一,又因为我在高中时期就很喜欢《红楼梦》这本书,看过一些有关红楼研究的书籍,因此对朱水永老师讲解的课程内容感触颇深。

朱老师的讲座题目是《红楼梦与人类想象体验中的三个世界》,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当中,朱老师着重从两部典型文本来分别阐述东方与西方的人类文明发展,分别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1.首先,我想谈一些与本文主旨关系不是很紧密但却令我感触很深的内容,我很赞同朱老师在讲座中最先提出来的一个观点——“文学即人学”,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对人的不断发现,不断思考,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本质是自由的,然而在与社会的融合和世俗的打磨中,本质逐渐被异化,而这种异化又是怎样通过文学表现出来的呢?

朱老师运用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对此加以阐述,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它统治着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与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游离在意识边缘,可以较快、较易的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与前意识之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

由此引发了个人的“三我”状态,本我,是遗传下来的动物性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其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生物欲望,内部充满了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冲动,是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承载体,它与生俱来,是最原始的部分,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每个人都包含的心理内涵,是理性的,是意识的主体部分,它控制着能动性的入口,及将兴奋释放到外部世界中去,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自我调节本我,与之相对立,是检查精神内部运动的所有过程。自我是部分意识的参与者,它的任务是使本我与外界社会更好的协调,并采取某种方式转移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超我是充满清规戒律和类似于良心的人格层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来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为自我确立了好与坏的范本,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价值观是通过超我传递下去的。如何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文学即人学”的观点联系起来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潜意识中人类理性的长期压抑不得释放,自我对于本我的调节过于严苛,内心感情宣泄的出口被控制的过于窄小,因此很容易形成所谓的情结,人类需要有宣泄的渠道来解开情结,而这种渠道,恰恰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得以记叙和留存。因此,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最原始的内心意识的表达,文学,即人学。2.从《红楼梦》看待中国古人的社会理想

《红楼梦》中的奇绝诗词有很多,我很喜欢当中的这一首《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字里行间并不单纯的流溢出欲说还休的相思之愁,更饱含着浓重的空虚寂寥之感。这种文字的感伤弥漫在整部作品当中,以奢华的表现形式着重渲染浮华背后的内心空洞与麻木的挣扎,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根据朱老师的讲解,曹雪芹先生在这部书中构建了人类想象和体验当中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即太虚幻境,象征现实世界的荣宁二府,以及象征着理想世界的大观园。

太虚幻境出现在第五回当中,是清一色的女儿世界,保存着女儿们的天宫档案,也是本书中一处绝妙的伏笔,悉数望去,大观园中各人命运早已昭然纸上,我们不过是眼睁睁的看着她们以不同的姿态走进每个人的命数当中。太虚幻境以一种玄虚的笔调揭示了“情”之一字的悲剧色彩。

荣宁二府是现实中男人的世界,这是一个染满功利色彩,腐臭气息的,令宝玉 避之犹恐不及的现实世界,在这里,没有所谓水做的骨肉,只有一些宝玉所谓的渣滓浊沫,在封建秩序麻木的碾压之下互相的倾轧,在仕途经济学问的熏染之中小心翼翼的谋求着虚华的生存,只是一个与宝玉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世界,也是一个在世俗迷离的眼中再名正言顺不过的最高境界。

因此,宝玉在完全否定了他的阶级为他规定的道路之后,用自己的方式将他的叛逆展露无遗,宝玉的叛逆不仅表现在他对于科举,仕途等一系列封建制度的不满和鄙弃,更突出的表现在他对于女儿的爱慕,同情和尊重。宝玉是不甘被这个令他厌弃的现实世界毁灭的,可是他的抗争却是显得那样无力,这也是他区别于中国古代其他作品中叛逆者形象的根本表现,宝玉的抗争不在于力挽狂澜,他甚至不看重这场较量究竟会有怎样的结果,他的抗争表现在立场坚定的沉默和逃避。也正因此,宝玉在他的父亲面前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曾有过义正言辞的辩驳,贾政其人,用蒋和森老师的话说:“ 这是一个封建主义最恭谨的信徒,一个被名教礼法雕刻得工工整整的人。”1,这是个被封建思想打磨的光光滑滑的一个很不合理的存在,在他的身上并看不到丝毫情感的流泻,只有一个冰冷的虚伪的面具,包裹着一颗疲倦的空荡荡的心。

而大观园,正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世界,也正是宝玉甘愿纵情投身的女儿的世界,在这里,纵使也有眼泪,有争吵,有误解,有明争暗嘲,但那也不过是云归雁去间的一抹调笑,大观园的色调是丰富的,因为这里边生活着各色风韵才情的奇女子,然而大观园的悲剧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依附于荣宁二府这一现实的腐朽的世界而存在,它的安宁和谐不过是摇摇欲坠的一场浮梦而已,最终被现实世界所摧毁,成了封建社会最悲哀的陪葬品。这些钟灵毓秀的女子,也不过是众人掩卷之后的一声叹息,或许,目睹珍宝的消亡比现实的毁灭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大观园是宝玉逃避现实世界的安身之处,这里有着他不能割舍的生活的依恋。宝玉真心爱人,而众女子也都不曾辜负他的爱。黛玉自不必说,二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纠缠,是前世今生的眷恋,黛玉对于宝玉,是一种无论莺莺燕燕纷纷扰扰都无法取代的特别的存在,而宝钗,虽然很多评论对她颇有微词,但是无疑,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是抑制的表达,也正是这份小女儿情思的流露,使得宝钗这一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多了一分灵动。袭人也是爱护宝玉的,然而袭人的爱太过正经,太过周全,因此与其他人相比显得认真不足,晴雯,她的爱是骄傲的,是清白的,是勇敢的,甚至是惨烈的,交付爱情的同时也交付了生命,这注定了她之于宝玉,是一个永远刻骨铭心的存在。尽管这一切最终化为泡影,可是这稍纵 1 古耜选编 《百年一觉红楼梦》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第228页 即逝的繁华却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更加轻灵旷远的声响。

作者将《红楼梦》的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他对于大观园的描写越是热闹,封建制度的罪恶就表现得越是深刻。因为越是对美好的事物的摧残,人们的愤慨就表现得越是强烈。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达到了它的高峰。3.宝玉是志士而非纨绔。

或许在红楼众人的眼中,宝玉是一个活脱脱的纨绔子弟,然而在我看来,宝玉称得上是一个有志之人,志者,士心而志,士,为知己者死,心,慕红颜而生。宝玉的社会理想终不能被世人所容,然而他并没有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抗争,而是忘我的投入到一个自我构建的理想世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旷达的心态。宝玉的理想缘何注定失败,就在于他叛逆的不彻底性,宝玉鄙弃功利,却不得不依附于功利所带来的奢华生存,尽管如此,宝玉精神上的坚守也注定了他是悲剧的,但却并不悲哀。

4.结语

《红楼梦》的奇妙之处,在于她是有生命的,每一次读这本书,她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受,这一次在朱老师的讲解下,又仿佛赋予了她更深层次的生命,尽管我知道,现在我对于经典的解读难免浅薄,可是这也恰恰证明了何为经典,经典是无法被埋葬的,正因为她的价值永远不朽。

第五篇:读《红楼梦》 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还是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女孩,我觉得应该是嫉妒和惋惜吧。

羡慕宝黛的才情,惋惜她们的命运。

林黛玉一首<<葬花辞>>,就彰显了她的才情,同时也表明了她的命运。“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就是林黛玉,不拘于礼教的反骨女子的傲骨。然作为挑战那个时代的反骨,黛玉的命运自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我欣赏黛玉的傲骨,但不喜她的多愁善感,虽说是寄人篱下,好似无根浮萍,但史湘云与她身世相似,却能肆意的生活,这是黛玉的不足之处。我欣赏黛玉的才情,“冷月葬花魂”是她自身的写照,却不太喜她的悲凉。世人都说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但是黛玉身子弱神经纤细何尝不是一个原因呢。

再观薛宝钗,则是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端庄稳重,精于世故,深得贾府众人的喜爱,最终成为宝二奶奶。以花比

之,她就是艳绝天下的牡丹,被人们誉为” 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在《爱莲说》中是世人最爱,为什么呢。因为她迎合了当朝统治者的喜好,在这点上可以说,宝钗是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女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薛宝钗为人处世的写照,她从不会没目的的帮助人,她在大观园中对丫鬟们施与小恩小惠,是为了得人心;探望病中的黛玉,关心生活起居,又何尝不是在作秀呢,虽说我的想法有点偏激,但宝钗的装憨,给人的感觉实在不是一个憨厚的人。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上的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而判词内容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暗示虽然最终宝玉会和宝钗成婚,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而宝钗则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

意难平。”宝黛与宝钗三人的爱情纠缠不清,结局是一死一出家一守寡,这究竟是谁的错,又该怨谁,谁是谁非谁又说得清呢。

附《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下载阅读《红楼梦》有感 [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红楼梦》有感 [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诗词有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每当读到这首《葬花吟》,总会感叹曹雪芹那出众的才华,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丰富而奇特......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从第一次读《红楼梦》至今,已有一年之久。《红楼梦》是我唯一一本百看不厌的书,可能是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过于感人。 《红楼梦》讲述了贾宝玉和表妹林黛......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题记 一滴冷泪打湿满江清雅,我轻轻合上古书,思绪宛如弦声余音缭绕 。微风掠过,脸上冰凉凉的,才明白自......

    读《红楼梦》有感

    献给幸福的少数人 (见于《红与黑》目录) ——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一趟心灵的旅程。 在自家书房这一小小的天地里,缓缓地品过......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1 前段时间,妈妈买了一本书给我看,叫做《红楼梦》。刚拿到书时,我还有点发愁,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等我静下心来慢慢看时,我渐渐地被......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的感想 09中文 阮枝梅 09111215 《红楼梦》,其问世之始,似乎就注定了它的沧桑。由“脂评本”到后来的“程甲本”及后来的《红楼》揭秘系列问世,如今庚辰本与戚序本......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要说说我的感受,并不像著名作家冰心说的“满纸慌唐言,一把辛酸泪”,它揭示了当时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