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性的枷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初识毛姆,缘于《月亮与六便士》,读罢,掩卷长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现实,我们仰望高高月亮时,总会忽视脚底下的六便士;我们追求六便士时,又总会忘了纯洁的月亮。月亮与六便士,无论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选择,我们均有选择的权利。处于混沌中的人们,难以两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时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是探讨理想与现实的话,而《人性的枷锁》便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跟着菲利普,我们看见了束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形无形的枷锁,最终寻得出路还是困顿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为我们点亮了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与枷锁作斗争。从小残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出身,父母虽然去世的早,但给他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产,他可以自由去选择他的学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诚,收获了友谊和爱情,自卑的枷锁也荡然无存。成年后,情欲又给他带来枷锁,他不断挣扎在情欲的枷锁里,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临了抉择,是爱情和家庭?还是周游世界,探索人生?最后他选择了家庭。
不难看出,这里的枷锁是指生理上的残疾,情欲的难以控制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菲利普一样,只不过我们没有毛姆的文笔,难以用文字书写自己的不甘和挣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所以,某种意义上,毛姆将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很久以前就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再读毛姆,可以更加认真的审视自己,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摆脱枷锁。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那个自己,我们都曾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而自、和痛苦,或为生活的艰辛而丧失信心,那是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敏感情绪。我们要做的是打破命运的安排,努力去寻梦,坚持到底,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2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
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己其实更折腾。
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
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3继《月亮与六便士》后,阅读毛姆大叔的第二本巨作。这边长篇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三十年“五彩斑斓”的生活。
人人生来便带着瑕疵,或是身体,或是灵魂。先天跛足的他,9岁失去双亲,从此寄居于牧师伯父家,因身体残缺,他生性敏感,然而生活从来就不会对谁仁慈,收起毒手,对可怜之人只会更甚;菲利普经历了被同伴轻视与欺凌的少年时期,寻求未来发展,迷茫的青年时期,成年后学习了会计、油画、医生等相关知识,后因股票投资失败破产,不得不放弃医学,做起了商场导购与服装设计。
小说大部分篇幅读起来很压抑,亦如真实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毛姆素来喜欢毫不客气地揭露人性的弱点,复杂和矛盾。书中很多细腻的思想和表达让人不惊感叹与自己的想法如此一般。看着菲利普冲破身体缺陷、宗教、性欲、爱情、物质等层层枷锁得到自我救赎与不断成长(成长路上的苦无以言表,作为读者,对于这个主角会心疼,也会火冒三丈,有嘲笑,有同情,更多的是欣慰),最终活出自我,很开心,虽然只是他只是个小说人物。
如译者所说,成长本来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还是一条孤独的单行车道。愿我们能在别人的故事中,切身体味或已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
我们本应豁达,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且微不足道,死亡更是无足轻重。
第二篇:人性读后感
人性读后感
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人性读后感。在这样深夜,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概,必须多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其含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如此,生活中亦然。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校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顺利成功,读后感《人性读后感》。再次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的他人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顺利进展;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在国企上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要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友谊小火花会燃烧友谊的火焰。”是啊!
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也许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的改动而已,改动之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了这一劣根性。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总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究竟病源是因为人们之间缺少理解和宽容。我永远记得电视剧《还珠格格II》大结局时,紫微为皇后求情时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吮,当我们每天挤公交车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时,当我们每天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时,你是怎样的态度呢?怨气十足破口大骂还是饶恕别人善待自己?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第三篇:《人性场所》读后感
人性场所空间设计探索研究报告
—读《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有感
姓名:冯世刚
学号:3114031002
班级:硕4071
指导老师:张定青
邮箱:craigens@yeah.net
人性场所空间设计探索研究报告
—读《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有感
摘要:场所,简单来说也就是环境,是为人服务的。这是读过本书之后越发清晰的观念。在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无论是花草树木等软质景观,还是建筑设施等硬质景观,存在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人的活动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对于景观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拔高。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使人压抑、烦闷的空间里长时间地工作、休闲。相反的人们都热衷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生活。现在而今,设计师们对于场所的设计也愈来愈趋向于人的感受,代替了以前仅仅是提供场所这一单纯的功能。书中对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儿童保育户外空间等不同性质、座于不同位置以及不同使用群体的公共场所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书中提到的城市广场与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使我印象深刻,同时在其中学到了许多场所设计方面的知识。
关键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环境要素,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广场,从书中所得加之以自我的理解认识,城市广场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标志性明显:城市广场一般占地较为宽广,大多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如永川的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占地较宽,可辨识度极高,广场中虽没有明显的雕塑等高大景观,但立于广场进口的刻有广场名字的大石本身就具有吸引视线的作用。
二、使用人群复杂多样: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的(大多数)休闲娱乐场所,活动人群几乎囊括所有类型。从年龄划分来说,有早起晨练的老年人,有午餐时间小憩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夜晚随大人出门的孩子。从身份来说,有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有各种类型的商贩(现在大多数广场都有快餐店等设施),有成双成对的情侣……
三、植物种植较少:公园与广场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草地和绿化区域相对于硬质地面的比例。广场中不宜有太多的植物栽植。这也是广场作为一种交通“过道”的必备条件。如永川城区的渝西广场,除广场周围有少量以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植物的影子。
身为大学生,对于书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这一章节的阐述与说明,使得我感同身受。受益良多。书中把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类比为一个“家”。相应地赋予其前廊、前院、后院等名称。书中提到,作为前廊,应部分围合,使经过者感受到一个过渡空间、应该精心设计,使之富有特色。对此我个人是相当赞同并膜拜的。结合本学校来看:星湖一教楼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首先教学区入口处景观特色过于杂乱,而且门前大树荫蔽,使得教学楼采光不足。相对来说,二教与三教就好多了,虽然二教的入口稍显狭窄,但它门前有一段悬空的过道,弱化了这种劣势。三教入口就显得相对霸气,前方无遮挡物,光线充足,而且门前有台阶,同学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等人、交谈、闲坐等活动。
书中对于后院的阐述,不可谓不是字字珠玑。如果说前廊是门面,那么后院就自然是内涵了。不同于前廊吸引人,有特色的要求,后院的设计就相对地自由、自然。正如人一样,在外面得保持良好的仪态、优雅的举止,但在家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后院与前廊就当于外面与家中。“家”本身是较隐私的地方,书中也提到,后院应较为封闭。据调查显示,相对于较为开放的公共场所,后院这一“秘密花园”显然要更受欢迎。同学们更喜欢坐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宁静,清幽之地与信任交好的人谈心聊天、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或学习。在观之我们的大学,就缺少了这种备受宠爱的小空间。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只有桃花岛相对安静,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次的认知地图调研中,桃花岛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但更全面地考虑,应当时相对封闭但不闭塞,否则会使身在其中的人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在晚上,这点树种也有提到。
书中对于其他公共环境的深入分析不仅是我对各种场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的思想,给自己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悟。
该书着重介绍了具体类型的开放空间并根据相应的案例给出设计建议。
第一章 : 城市广场
本章介绍了城市广场的地位、定义、文献综述、发展、类型及其设计建议,最后有案例研究、参考文献和设计评价表。
根据对现代广场用途的调查研究,坐、站、走动及用餐、读书、观看和倾听等活动的组合,占到了所有利用方式的90%以上。美国城市街道生活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在市区户外空间里休闲。由以上两项研究表明:对于美国人来说,城市广场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城市广场的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例颇大。
J·B·杰克逊的观点: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同时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能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司的门厅、城市绿洲、公交集散广场、街道作为广场、大型公共场所六大类型。其中,城市绿洲和街道广场大概是最受欢迎和使用率较高的两大类了。所谓公共空间是否就是无论等级和肤色都可进入并使用的空间?那么无家可归者、恶意破坏者和“不受欢迎的人”是否能得到平等的待遇吗?谁构成了公共空间内的公众?设计者们认为广场能吸引一部分公众,同时排斥“其他人”才是成功的。也许富有同情心的人会认为流浪汉等人并不影响广场的景致,但大多数人却认为流浪汉确实影响了广场的风景和人的心情……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只选取了几个较为重要的方面):
1.位置。旧金山的贾斯廷赫曼广场位于旅馆、高档公寓和办公的综合功能用地上,吸引了许多工人、旅游者和户外出游的家庭,从而吸引了各种小商贩和户外咖啡厅。
2.使用和活动。公共广场的作用就是为了供各类人群享受户外空间并自由交友。首先,“使用”就是要令活动者在广场停留更多的时间,“繁忙”的开放空间会得到更好的使用,包括密集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和明确的边界。其次“使用者”中,男性占主导型(多恩布什和盖尔布),而我们的目的是建造所有人都愿意停留的开放空间,所以,考虑男女生活习惯和工作因素,应在广场的社交性方面进行增强。绿洲等舒适安静的地方(“后院式“)不可缺少,相反,显眼热闹的地方(”前庭式”)也应具备。还有上面提到的“不受欢迎的人”也应该包括在“活动者”之内。但应与其他人有所区别。
3.微气候。包括阳光、气温、眩光、风和总体舒适性。首先,气温、风和阳光是影响广场使用率的重要因素。舒适地带即让处于背阴处、穿着便装的人感到舒适的气温条件范围内,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应避免阳光的直射和全阴,而某些时候因为建筑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不能直接接受阳光的照耀,所以我们通常采用“借用阳光”的方法。风也是影响总体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当我们进入一个开放空间时,如果我们面临的是风的侵袭,那么我们还有进入广场的想法吗?又比如,我们坐在椅子上准备享受阳光的沐浴和知识的海洋,迎面而来的却是寒风凛冽,秀发飞舞,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在风中奔跑了。最后,广场设计上应遵循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不同气候都应有对应的地方躲避烈日和寒冬。
4.休息设施。研究表明,最简单的休息设施—座位,远超过广场各用途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座位的朝向”问题。第一,朝向应多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需求。一位年轻单身女子需要免受其他人的干扰,可以独自在一个朝向,甚至是其他人不易发现的“角落”。第二,想靠近别人做但又不想与他人发生视觉上的交流。这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布置方式:
一、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可以在人们之间造成自然隔阂,而且不会像直角形或对放的长椅那样形成令人不悦的视线接触;
二、围绕花池的环形长椅能够使几个不熟识的使用者坐得很近,同时又能保持各自的私密。第三,三人以上的人坐着聊天。我个人认为提供一些可移动座椅比较可观。第四,使用喷泉或小品吸引不同的人的注意,让四周的人均能找到视觉的落点。
5.公共艺术。城市开放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应有以下特点: 创造出愉悦感、快乐感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惊喜感。
通过对传奇、寓言、神话或历史的吸收,以及通过创造可以被人控制、可以坐在上面或从下面穿过的形式,激发人们的玩心、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吸引儿童的雕塑或喷泉同样能够吸引成年人。
在艺术作品内部或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
促进人际接触、并将人视为演员而不是观众
最后,本书例举了克罗克广场和吉安尼尼广场等来说明它们的位置及环境,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 邻里公园
公园——“城市休闲的古董”分为这四个阶段:游憩园、改良公园、休闲设施和开放空间系统。人口、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心态变化使得公众需要更大范围的休闲环境,但同时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也应该因此增加。公园都是在模仿自然,我们应该更大的保留自然之美,利用无限的智慧体现环境的现实价值并且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生就喜欢享受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感官体验,但妇女在自然空间中会因为害怕暴力和骚扰而觉得拘束,因此,我们在降低犯罪率的目的下采用多设置绿地和综合休闲空间的方法。在公园使用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习惯,尤其是国域的差异,但无论是种族的差异还是收入的差异,或是阶级的差异,人们所希望的都是“新鲜的空气、树木、自然景观、令人感觉舒畅的地点、孩子能安全嬉戏的场所和户外步行和小坐得地方。”
设计建议:
1.公园经常被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介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与人交往的需求,创造一处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例如,提供不同颜色、质地、形状的植物;栽植芬芳的观花乔灌木;栽植可吸引鸟和蝴蝶的植物;布置流动的水和静止的水。同时也不能忘了一些喜好平静的人追求的宁静与舒适。2.用解说性标牌来标明植物的种类,标明公园的设施和特色,以及公园的历史。3.利用大树和蜿蜒曲折的道路创造出一个景色不断变化、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交替出现、能提供小坐和休息机会的曲折道路漫步空间。这一类对于希望在公园得到放松的职员比较受欢迎。4.在设置休憩区的时候,要弄清场地的小气候,如日照、阴影、避风等对公园使用者的影响,利用树木和设施较好地避免这些因素
公园作为一类开放空间,在设施上应促进人与人交往,恰当的安排座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将长椅布置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有利于人的自由交往,其次是创建一个有吸引力的穿行路线,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社会交往区域而不是强迫地停下来。
人口统计表明,2050年美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八百万。老人的活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对于老年人来说:“公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在内进行的、巨大的户外起居室”。某些细节应该注意:将公园的主入口设计在有候车厅和斑马线的公交汽车站附近,防止老年人或小孩交通事故的发生。将饮水器、公厕和有蓬座椅放置在方便的地方。对于单身老人,就要给他们提供见面的场所,并以不同方式布置长椅以便于交谈,尽量减少坡度以方便老人们的散步与游行。最后,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老人们的交流和增长在公园的逗留时间。
重庆市永川区桂山公园是一个特别好的休闲公园,是一个用山改造的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用地。早上有喜欢锻炼身体的人在小广场那练剑、打太极、跳舞、慢跑、呼吸新鲜空气。中午有超市员工拿便当到公园顶上边吃边聊天并欣赏风景,安静怡人,适合午休。下午就有老人们拿着棋牌到这里,一坐就是到下午五六点钟。除了少数寻找私密空间的情侣外,很少有年轻人和忙碌事业的人到这里来。这是这个公园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此外,桌椅太少,令想要在这里看书习作的人很苦恼。
第三章 : 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
1967年,约瑟夫·阿里奥托在竞选市长时对小型公园做过相关讨论,在他就职后,大概有20个小型公园在城市各处出现这些公园由市长办公室直接管理,经常作为专题出现在报纸的周日副刊中。和邻里公园不同的是,我们建设迷你公园更多的是出于让社区整洁,而不是为了满足成人和孩子的日常需要。但往往设计师们设计的公园常常使用华而不实的造型,多半“设计糟糕、过分的装饰,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呆板”,过了几周或几个月的新鲜期后,它们就会令人感到厌倦。
常见小型公园包括以下设计元素:1.花草树木
2.服务于成年人的休闲场所
3.服务于儿童的游戏场所
4.识别性强的标志:壁画、名字、图案
5.篮球架
6.可开展集体活动的大空间。“成功的小型公园会对当地的居民产生特别的吸引力,而失败的公园则最终可能彻底消失”。
设计建议:在选址上,公园的任何因素都会决定公园的用途、使用者类型、使用时间和活动内容。所以,只有公园位于潜在使用者密集的地方,它才能服务于大量的使用者,这些地点包括高密度居住区附近、活动中心、商店和交通枢纽。但有专门用途的公园除外。城市小型公园的三种基本位置:街角落、街区内部和跨街区。其中街角落的公园比较受人欢迎,因为它比较容易受人注意,相反,街区内部的公园则是一个安静的场所,容易被人忽视,但对老人来说倒是个休闲的好地方,而跨街区并没有突出的有利之处。
对于一个以步行为主的城市环境内的小型公园,一个小型入口广场是非常重要的。边界、植物配置、娱乐设施与邻里公园大同小异。设计者应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不能以自己审美为中心而忽视大众想法。
第四章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根据我对身边朋友的观察与询问,大多数人既需要安静和谐的氛围学习,同时又需要走近闹市中体会社会,感知社会人生,学习社会经验。我们都是成年人,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怎样更好地生活。如果没有良好的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我们的“随意性交流”将慢慢变得不再有动力。
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本书中阐述了一个充满暖意的句子:将学校的建筑看作“家”,而将临近的户外空间作为具有“前廊”或“前后院”特征的地方。前廊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光明;走近前院有着“从容、平静、放松、和平、绿色、舒适、安详”等感觉;后院则给同学带来强烈的领域感,环境设计、艺术、戏剧和文学等院系很需要这样的后院用于非正式的课堂教学;后门用作卡车和货车的停泊工作和放置危险物品;公共绿地强化公共空间的空间结构。
一个校园的主广场的功能如同一个舞台,一些人“表演”而另一些人则来观看或是被观看。一个成功的广场应该能满足两种基本活动,路过和静态活动。为休息的人提供较为隐蔽的位置,边界应丰富多彩供人观赏。总而言之,校园更多的应该是“自然”。
就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来看,其交通和广场是最大的问题。我校在重庆市、永川区和双竹镇的西边,和区内繁华地带距离半小时车程,尽管拥有很多的自然资源,但最终缺乏生气,没有城市的现代化风格,令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复杂的社会。就学校内的广场来看,一颗黄葛树镇压全场,边界太过明晰,颜色单调,植物稀少,没有私密性可言,阳光刺眼,位置也处于风口浪尖,唯一可观的是背靠黄瓜山,面临卫星湖的美好景观,但不免有点凄冷。
第五章 :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
老年人住宅与年轻人住宅不同,老年人需要更多地空间去交流,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他们更好得安全地生活。老年人住宅可参考模式有单体套间住房。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必要因素,例如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行为更倾向于消极,如静坐和社交、观赏鸟或在住宅的前门随意转悠,这类老人还需要个人化医疗护理。
在居住区的设计上,在同一场地中混合不同层次的护理服务,在一定的护理单元住宅旁配以一定比例的独立生活的单元住宅。同时要全局考虑气候对当地的影响。另外,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老人设计不同的住宅,还要特别注意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老人们的活动区域要设置在照看人员在室内的视线范围内,植物不应太高或密集,夏天可以种植一些枝叶不怎么茂密的树木让他们享受阳光的沐浴。小区的入口应受到重视,入口可同时兼做休憩、观望和等候的地方,还应设有遮蔽恶劣天气的天蓬和顶盖,确保交通安全。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和儿童一样需要有大力的安全措施,在增加交流的情况下更注意老人的活动安全;在空闲空间中种植些蔬菜植物树木,让老年人可以自己活动,享受田园乐趣。如果划出正式的园圃并将其分成供个人使用的若干小块或抬高的种植池,这就大大鼓励了居民们的园艺活动。种植快还要设置座椅等休息区。
第六章-第七章 : 儿童以及医院户外空间
幼儿园的学费比初中高中的都贵,为什么呢?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并没有成熟的性格,好与坏与童年关系最为紧密,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包括一个教育系统完善的幼教中心。一个服务于15个儿童的成功场地应拥有30种以上的不同活动单元。广泛的活动能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及早地融入社会,养成敢于挑战,无所畏惧的良好品质。在活动中心的设计上注重细节。实体环境的性质能对儿童产生直接的刺激性影响。物体的颜色、质地。形状和活动中心的布局可以激励儿童同环境交流,并从中学到很多。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面使得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世界之中,成为学习探索的重要方式。
户外区域将被设计得同室内空间一样亲切。从一个区域转到另一处将会流畅而轻松。孩子们喜欢的是无拘无束,有新鲜劲儿的东西,一层不变的事物很难使孩子保持兴趣。根据孩子的年龄增大,要设计不同阶层的知识和社会活动,在大脑承载的范围内,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潜力和兴趣。
现在医院的病房都有窗户,病人也没有太过在意。那么,如果没有窗户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结合医学界的观点看,没有窗户的条件下忘症的发作率要高得多,这证明了透过窗外看到风景,减轻了病人手术后恢复期的压力,而没有窗户带来的压力可以大到破坏许多病人的平衡状况,进而引发精神病的发作。由此可见,医院的环境,无论是多么不受人重视,它都有可能潜在地影响病人的心情与恢复状况。
永川区中心医院是区内较好地医院。但前段时间没装修之前,每间病房住着四五个人,走廊也住满了病人。走近医院大门,有着医院独有的味道,大厅总有一处“角落”挤满了人,那就是电梯口。这个医院上下只有两梯电梯,正常情况下够用,但早上,中午以及晚上下班吃饭的时间就爆满。病人在电梯里经常被挤。要是在这个时候有急诊,那情况就显而易见了。对此状况,医院应保持人员流动迅速,送疹的电梯应独立不供其他人使用……
医院的装修应简朴,颜色不要过于艳丽,色彩不要过于复杂。走道清晰明了,结构简单,各个转角设置明确指示牌。地板以暗色调为主,不产生眩光。窗户大气,保证空气流通。卫生间除了考虑正常人需求,还应设置残疾人专用,保持卫生,尤其是洗脸接开水的地方要多次消毒以防抵抗力弱的人被传染。病床的护理应放在重要位置。
结语:无论设计哪种类型的开放空间,都要以使用者为中心,多方面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开放空间的使用率,不浪费空间和设施。设计之前,通过调研了解使用者渴望在开放空间中得到什么?有哪些方面是不受使用者喜欢的?根据开放空间的位置确定使用者类型,之后再确定空间的设计方向。如果周围大多是老年人居住区和自然景观密集地,就可根据财力和物力的综合现状考虑,建造小型公园或小型广场等,让老人们可以独立享受自然风光。总之,设计在于人的意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走进他们的心里看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创造和谐稳定的大家庭。
在设计整个开放空间之前,从地板铺装、花坛走势、停车场、植物配置、座椅朝向和长度、小品、风向、坡度、阳光、色彩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再考虑周围建筑和交通问题,然后出入口位置和方便程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依不同喜好设计出满足大众要求的开放空间。人性场所------单就书名来看。就不难知道,本书的重点就应该在人的场所。所谓人的场所,就是使人们感到轻松愉悦的同时又能满足工作学习的需要的地方。不需要多复杂,也不需要多富丽。正如邓小平伟人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于人与空间,我的理解就是能留住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人都具有享乐的本性,只有符合了人的需求,满足了个人的某种追求才能被人们广泛地利用,而那些被空置、荒废的场地设计显然就没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各种调查也或多或少地支持了这种观点。
本书所介绍剖析的均为室外公共场所,其实融汇一下,室内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再一次强调,环境是为人服务而存在的。书中的各种论述也都紧紧围绕着人们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建议。满足活动需求是必要的的前提,赏心悦目是应当满足的重点。现目今,重点更有与前提并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俞孔坚译
2001-10-1 【2】《公共建筑原理》刘云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1 【3】《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挪)诺伯舒兹
著;施植明 译
ISBN978-7-5609-6079-1 【4】《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
主编 2010-9-1 9787112124152
第四篇:人性场所读后感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读后感 场所,简单来说也就是环境,是为人服务的。这是读过本书之后越发清晰的观念。
在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无论是花草树木等软质景观,还是建筑设施等硬质景观,存在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人的活动服务。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对于景观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拔高。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使人压抑、烦闷的空间里长时间地工作、休闲。相反的人们都热衷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生活。现在而今,设计师们对于场所的设计也愈来愈趋向于人的感受,代替了以前仅仅是提供场所这一单纯的功能。
书中对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儿童保育户外空间等不同性质、座于不同位置以及不同使用群体的公共场所都做了详尽的阐述。
书中提到的城市广场与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使我印象深刻,同时在其中学到了许多场所设计方面的知识。
对于城市广场,从书中所得加之以自我的理解认识,城市广场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标志性明显:城市广场一般占地较为宽广,大多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如永川的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占地较宽,可辨识度极高,广场中虽没有明显的雕塑等高大景观,但立于广场进口的刻有广场名字的大石本身就具有吸引视线的作用。
二、使用人群复杂多样: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的(大多数)休闲娱乐场所,活动人群几乎囊括所有类型。从年龄划分来说,有早起晨练的老年人,有午餐时间小憩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夜晚随大人出门的孩子。从身份来说,有
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有各种类型的商贩(现在大多数广场都有快餐店等设施),有成双成对的情侣„„
三、植物种植较少:公园与广场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草地和绿化区域相对于硬质地面的比例。广场中不宜有太多的植物栽植。这也是广场作为一种交通“过道”的必备条件。如永川城区的渝西广场,除广场周围有少量以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植物的影子。
身为大学生,对于书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这一章节的阐述与说明,使得我感同身受。受益良多。书中把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类比为一个“家”。相应地赋予其前廊、前院、后院等名称。书中提到,作为前廊,应部分围合,使经过者感受到一个过渡空间、应该精心设计,使之富有特色。对此我个人是相当赞同并膜拜的。结合本学校来看:星湖一教楼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首先教学区入口处景观特色过于杂乱,而且门前大树荫蔽,使得教学楼采光不足。相对来说,二教与三教就好多了,虽然二教的入口稍显狭窄,但它门前有一段悬空的过道,弱化了这种劣势。三教入口就显得相对霸气,前方无遮挡物,光线充足,而且门前有台阶,同学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等人、交谈、闲坐等活动。
书中对于后院的阐述,不可谓不是字字珠玑。如果说前廊是门面,那么后院就自然是内涵了。不同于前廊吸引人,有特色的要求,后院的设计就相对地自由、自然。正如人一样,在外面得保持良好的仪态、优雅的举止,但在家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后院与前廊就当于外面与家中。“家”本身是较隐私的地方,书中也提到,后院应较为封闭。据调查显示,相对于较为开放的公共场所,后院这一“秘密花园”显然要更受欢迎。同学们更喜欢坐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宁静,清幽
之地与信任交好的人谈心聊天、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或学习。在观之我们的大学,就缺少了这种备受宠爱的小空间。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只有桃花岛相对安静,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次的认知地图调研中,桃花岛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但更全面地考虑,应当时相对封闭但不闭塞,否则会使身在其中的人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在晚上,这点树种也有提到。
书中对于其他公共环境的深入分析不仅是我对各种场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的思想,给自己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悟。
人性场所------单就书名来看。就不难知道,本书的重点就应该在人的场所。所谓人的场所,就是使人们感到轻松愉悦的同时又能满足工作学习的需要的地方。不需要多复杂,也不需要多富丽。正如邓小平伟人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于人与空间,我的理解就是能留住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人都具有享乐的本性,只有符合了人的需求,满足了个人的某种追求才能被人们广泛地利用,而那些被空置、荒废的场地设计显然就没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各种调查也或多或少地支持了这种观点。
本书所介绍剖析的均为室外公共场所,其实融汇一下,室内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再一次强调,环境是为人服务而存在的。书中的各种论述也都紧紧围绕着人们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建议。满足活动需求是必要的的前提,赏心悦目是应当满足的重点。现目今,重点更有与前提并肩的趋势。
第五篇:人性场所读后感
一提到环境我就想起我的童年时代,那时的住宅大院里有着高大浓密的刺桐树和梧桐树,有大水池,有一大片的树林还有草地。我和院子里的孩子们在这片自然安静舒适的院子里玩耍。而如今长大了,童年时的大院子早已被房地产商所修建的高楼所取代,小区花园里也没有童年时的自然和安静,小孩子们也不在草丛里抓小虫,但是每当周五放学,小区里放学回家的孩子就会聚在花园里打闹嬉戏,很多时候他们到了下午该回家吃饭的时间,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对这里的依依不舍。
我把现在这些有着高楼大厦、繁华的步行街、有着灯光装饰的城市称谓“水泥世界”。
与其说人性场所不如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前我们在城市作为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功能在大程度上被我们忽视或忘记。随着科学进步以及城市的扩大,我们的生活环境、生存空间也伴随着它们的改变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人口聚集,金融、科技、教育、医疗、服务„这些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这也把社会和时代的各种矛盾全部集中起来了。所以人们彼此之间开始变得“陌生”起来,邻里之间不在像从前大院里那样欢声笑语,我们被一扇扇铁门所束缚!
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家庭影院、电脑游戏和自娱自乐的时代中,公共空间不仅还在发挥作用,而却它的重要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些公共空间如穿插于住宅区内用于散步、小休和娱乐的绿化区。供医院探视者、病人和工作人员使用的庭院和花园,幼儿园的游戏锻炼区域,大学校园里用于休息、交往和学习的空间有越来越多的兴趣,使得这类建筑在设计时加入公共空间的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场所既有舒适自然的空间环境,有座位可休息,还能在休憩中感受久违的自然气息。在现今水泥世界里,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回味的事情,难道你不认为吗?
在 “水泥世界”里出现了一种步行街,例如重庆的解放碑、石桥铺。它们的名片里写满了繁华与喧闹。人们可以在那里约会、购物、饮食、娱乐等,这些不断得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影响我们的休闲、消遣的方式,因为我们在购物街、步行街上度过的时光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消遣,还是健康的城市生活的必需要素。
城市的设计者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使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城市总体的规划。所以现在的设计并不是缺乏创意,而是在于如何在创意和人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产的时候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更多的修建楼盘而忽略了小区里园林景观的建设,有的也是为了应付相关法律法规而进行的修建。例如大片的种植草坪,虽然是达到了绿地率的指标可整体绿化效果却非常差。使得这个环境里给人不亲切,不自然的感受。
俞孔坚大师曾说过一句话就是“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天安门广场前每隔2块大理石砖就种一株向日葵,然后把国家大剧院改成室内温室”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需要一种更加“软”的方式所代替。独自走在依山傍水的星湖校区,天下着蒙蒙细雨,感受着这自然而宁静的环境,突然有感而发“雾雨轻风里,花楹星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