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吧!《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2我想,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后进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们带的班级里,我们操心最多的,是后进生,他们不但让我们在教学上用尽浑身解数之后屡尝败北之苦,感叹他们脑构造的坚固——怎么就教不会呢?而且还经常和我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上斗智斗勇,趁你看不见上课偷偷拉着学习好的同桌说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级那点点量化管理分几乎都是被他们给三番五次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人仰马翻,鼻涕眼泪一大把的哭哭啼啼给你看。所以,后进生,是我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
该怎么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当老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老师教师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假期里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是化批评为表扬。李镇西老师说:“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时候表扬会更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的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我的脾气是比较急躁的,每次看见学生犯错误,总是忍不住大声批评他们,但是我发现这样时间长了,很多后进生就习以为常,引不起他们任何的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向李老师学习,巧妙将批评化为表扬,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其次是用幽默夸张的话语引导后进学生。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所有的孩子们都喜欢老师说幽默夸张的语言,所以在批评后进生的时候我也会故意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来达到效果。有时候个别学生上课说话,我就会停下来说:“我听见八十只青蛙在呱呱呱。”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完之后基本上会安静下来,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再偷偷说话,我就会说:“还有一只小青蛙在呱呱”学生立马能安静下来。课下个别调皮的后进生出去追逐打闹出现“小事故”的时候——一般当他们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来找我告状的时候,我都会先用幽默的语言安抚学生的情绪“哎呀,你的鼻涕都快一米那么长了,快用老师的‘爱心牌卫生纸’擦擦……”“你的眼睛比小白兔的还红了,快给我看看……”很多孩子立马就破涕为笑,羞羞答答的开始躲,从自己受委屈的情绪中走出来,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幽默的语言不仅把孩子从一个消极的情绪中拉出来,还马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然后是多给后进生机会表现。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后进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教育者的明智和智慧,在于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让他们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我发现后进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自卑的,去年期末考试之前,我为了鼓励学生,就在班里说:“认真听课,好好复习,优秀的同学和进步的同学都有奖状的。”结果我话音还没落,就响起一声悠悠的叹息“唉,没有我的份……”这是一个很阳光很调皮的坐在第一排的男生说的,语调很夸张。我说:“怎么会,你好好努力,进步就有。”他特别认真的对我说:“可是我学习不好啊。”我安抚了他好久,最后约定,进步十分左右就发奖状。还有一次上下午放学之后,有几个后进生在教室里补作业,写完之后,我在黑板上抄了几道练习题,本来是想直接给他们讲的,结果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谁会举手。”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回答,跟平时课堂上沉闷的表现判若两人。通过这几件事我发现后进生也想表现,可是,由于他们的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课堂上还没等他们思考出答案,优等生就已经回答完毕了,久而久之,他们越发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所以,平时我总是会尽力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虽然他们还是后进生,但是起码让他们学会进行一些思考,一点一点慢慢进步。并且照顾了他们的自尊。
最后是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要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逐渐减低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逐渐进步的信心。”这一条是我尤其应该注意学习的,很多时候,对待后进生,我的耐心不够,总是希望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很不得他们立刻变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以后,我要向李老师学习,学会容忍他们“旧病复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等待他们的“犯错周期”逐渐延长……
最后,借用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第二篇:《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虹桥五小 谢顺云
参加教育工作将近一年的时间,同时也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班主任工作。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在这一年时间里我看过基本教育书籍,觉得最实用的是王春晓老师写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小学版)。这本书以案例的形式揭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智慧应该从哪里来。每一篇案例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生活中的真实实例。
我收到最大启发是遇到教育问题,我们第一个问自己的不是怎么办,而是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反应?为什么学生会这么说,这么做。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在做教育动作时,过多的干预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我们只能说这为教育者不是教育者,而是管理者,他只是在管理学生的言行而已。并没有通过学生的内心启迪他们的灵魂。
做到把学生当做一个和你一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教育,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同时,更要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学生的行为。有的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恶意,学生从来不会主动和老师为敌。而很多老师自己认为学生故意和自己作对,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把你当成自己的对立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很喜欢和老师“抬扛”,可能他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纯粹地觉得很好玩。教师如果这个时候开始狠狠批评他,他的这种行为反而会演化为故意的行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宽容心,这个时候,应该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影响到了上课。温和的建议永远比强迫要好。
我上的是三年级,我的课堂上,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一位男生,平时活泼好动,无论是思维还是行为都很活跃。上课举手也举得最多。但是,刚开始,当我上到某些扩展性的环节时他没有举手,会直接在下面大声问些课堂没有关系的问题,比如:老师,地球上的树是不是会越来越少,老师,我们这里有没有外星人。
刚开始,我会回答他的问题,但我发现我回答了一个问题,他会再来一个问题。上课内容被打断了。后来我干脆不回答他的问题。直接上课。可是他会以为我没有听到,反复重复问问题。后来我利用一次他问问题的时间,跟他提出了建议,没有否认他问问题,但是约好要下课再来问,并说了如果上课问太多课外问题,老师很难将课上完。因为不是批评,是商量,所以学生很容易明白自己的行为,以很容易下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
后来,他又有几次脱口而出,但是说出口后,他又马上道歉,说不好意思,自己忘了。我对他笑笑。时间久了,他再也没有在课上大声问课外的问题,而是在课间的时候和我聊天。
学生和我们一样是独立个体,我们在心里给学生评价的时候,学生在心里也会给我们打分。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把老师当敌人,而是老师先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强迫的硬性的纠正行为已经不再是一个教育者的真正定位。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研究者得位置。研究学生的行为,研究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任何行为表象都有一个内在的驱动。只有找正确原因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很多学生的行为和学生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做德育工作的时候,教师的家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访也存在着智慧。家访时,很多细
节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比如家长对待学生分数的态度,家长的工作,工资,饮食习惯,爱看的电视节目,平时生活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和思想。而且家访必须有目的性,而不是毫无目的性的聊天。家访时一门沟通的教育艺术。我还需要学习更多。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聪明,但是写字很乱,书桌也是班里最乱的。我去家访后,才明白,她是由她奶奶带大的,爷爷已经不在,父母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叔叔。父母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这位学生现在连洗脸洗澡都是奶奶亲手来的。奶奶说她妈妈在家的时候会强迫她做作业和自己动手收拾。很明显,她是被奶奶宠坏的。我和奶奶沟通了一下。奶奶愿意试一试,但是她总会说:“说她她不听的。我也没有办法。”
所以这个时候,光是批评这个学生肯定不行,学生在家里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怎么可能一下子改掉。而且家长工作也难做。所以需要在学校中解决。我让一个稍微有点洁癖的男生和坐一起。让他们做了一段时间。虽然学生这位学生并没有改变太大,她的桌子还是班级里最乱的,但是,她会过几天收拾一下自己的桌子。
当学生的行为受家庭环境负面影响,而这种环境老师能改变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教师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让她的行为潜移默化,而不是强行纠正。
总之,作为新教师,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自己作为管理者,站在学生的对立面。最容易走老路,只是经验主义对学生进行纠正纠正再纠正。作为新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我们是教育者,是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工作者,遇到问题,第一个想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告诉自己为什么,去寻找原因,我想,以后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充满智慧。
下面是我摘录的对以后我教育生活很有启迪作用的话:
1、认识到一件事的重要性,不能保证人做这件事有劲头,更不能保证做的好。(很多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未必学习就好)
2、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教师千万不能再说教。
3、很多教育者并没有研究的习惯,于是就有了,所谓教育者,“批评”也。
4、批评最多是一种带有情绪的管理方式。
5、其实很多学生违反纪律,主观上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他的心思并不在老师身上,是自觉主动将矛头引向自己。
6、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自我中心地想事情,说的话全是他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
7、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
8、每天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管教学生,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却用“恨铁不成钢”为自己辩护。
9、学生犯的大多错误,在犯错之前就知道这是错误的。
10、遇到问题能不能先提出几种假说,这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是科学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11、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理解不等于全盘赞同。
12、教师的教育行为达到了预定目标,并不是事情的结尾,只有真正搞清楚他的机智,才能总结出符合科学精神的经验。
13、思考的前提是掌握有关学生的背景资料。
14、学生的优点竟然以科学的外部形体表现出来,这种事情多的很。
第三篇:教育智慧,读后感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读后感
我读了徐建平先生编著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这本书里所写的案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更是我们工作中的困惑。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爱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真爱,是一种大爱,不是溺爱,更不是一种因职业要求而被迫装出来的给予和施舍。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差异的。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鼓励冒尖,更要容忍落后。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社会需要的也是各种各样、各有所长的人才,因此,学校不能以同一标准、要求来衡量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注重因材施教。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我们教师因为读过书,才拥有了当教师的基本条件,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下,如果不重视自己知识的更新、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拓展,我们也会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偏离方向,逐渐被边缘化。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质量负责。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不断提升职业生命质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读书、学习与思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读书不仅要读专业的书,还要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
第四篇:教育智慧读后感
争做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的诞生》读后感
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师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学生以幸福和快乐。近日,通过收听了讲座《诗意地栖居——教育智慧解读》,内心充满了争做智慧型教师的激情,于是找到了《智慧型教师的诞生》一书,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需要智慧的,而智慧的取得是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思索的。
“教育在人的社会发展特别是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教育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发展。”看到这句话时让我又想到了教育专家设计的案例。让三个由低到高的年级做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数学题,大多数人竟然都算出了答案。而且年级越高对这个题目提出质疑的越少。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随着受教育的程度加深,我们的学生竟然失去了最根本的判断。我们经常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真正有几个学生敢正面质疑课本的错误。唯书,唯师,唯上代表了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思维的僵化,缺乏创新精神使我们跟世界接轨在人才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妥?我们从幼儿开始就看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两三岁的孩子,谁认的汉字多就被津津乐道。谁背的唐诗多就被视若天才。我们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以能力的高低而是以知识的厚薄。所以我们的教育设置了大量的高分低能人才。所以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前进。在整个社会呼唤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不是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热衷于把各种教育理论和模式引入,移植课堂。照搬,实施这些新的东西。而忽视了是不是适合我们的学生。也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教师只有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学以致用。杜绝扼杀学生思维和创造性的做法。我们要做智慧型的教师,我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要经常参加教师培训,接收新的思想和理论,并把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当然要经常反思我们教学行为,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当然我们自己也要在实际教学中从事教育科研,为教育事业开辟更广的道路。想成为一个智慧型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需要智慧,而智慧的取得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种教育问题,创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和欢乐。当然,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要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然而,教师的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而应该有自己的收获和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那些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地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第五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暑期阅读征文大赛:教育专业组
教育,是一种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泰山区徐家楼办事处白峪店子小学 李蓝田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如今很多教师都说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前,在家庭教育这一关上就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状。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素质教育正在进行中,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得那么微乎其微,力不从心。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考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读罢此著作,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并且从作品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我把有些地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带给我更多的还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