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大全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一)
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我们过往的课堂都是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看似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佐藤学先生的“精彩的课堂”,我也好想尝试一下。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共同体。而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二)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一、基于“合作学习”所引发的启示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感动于课堂上孩子们之间悄悄发生地巨大变化,感动于佐藤学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更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结成“若无其事的优势”,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堂风景不正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吗?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二、立足尊重,实现真正的精彩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
1.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2.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存在着现实差异,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质量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对敢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就不会对不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会赋予他们更多空间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4.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
学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观,虽然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虽然还有些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为座右铭,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其创造力的蓬勃生长。
因此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三、教师责任的实现,挑战精神是重要基础
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
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
寒假期间带着学校推荐时崇敬的心情和主动学习的需要,在悠闲娱乐间隙之余认真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这部大作。佐藤学总结了建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规范的独到见解,值得我们借鉴。犹如一缕春风,又仿佛是久旱后的雨露,让我及时汲取营养,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概要如下:
一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要充分体验教师和课堂共同体的亲密关系。
二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给我们指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要诀:“合作小组人数4人比较合适,有男女学生混编激活合作性思维;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愤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 佐藤学最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二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低年级部 冯霞
半年的三效课堂让我很困惑,一个是学生的小组学习,另一个是学生的作业情境。在小组学习中之所以会困惑是因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同学的学习漠不关心。因此,即便乍看起来形成了小组学习,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就会发现,六个人当中总会有两个甚至三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在学习,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地去关照他人,回应他人终究是不现实的。个人作 业的场面也是如此,困惑的学生处处感到困惑,比如你让他们在发的导学案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小组,他们写出来的名字歪歪扭扭,脏兮兮的,一旦用橡皮擦一下,名字就被涂成漆黑的一片,越擦越脏,以至于把纸张都弄破了。因为没有一件事做的像样,他们的心情糟透了。这时候旁边的同学会笑话他,接着就会发生不大不小的乱子,被周边的同学嫌弃,引发了老师的注意,样样事情都不顺心。因此就出现了在低年级,教师布置作业时千叮咛万嘱咐。观察低年级的课堂就可以明白,低年级的儿童,需要的是同老师的个人关系的关联,低年级的儿童只有得到了来自老师的稳定的个人关联,才能慢慢发展到对伙伴学习的关心,才会有同伙伴沟通的意识,低年级的教师,唯有在课堂上建构了同每一个儿童沟通的放射线般的稳定的关系,才可能追求每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之间的沟通关系。我们说在低年级也应当追求合作学习,但这种合作学习应当是以老师通每一个儿童之间放射线般的沟通关系为基础的,就是说,并不通过组织小组学习,而是通过把班里所有儿童联系在一起来实现的。
低年级的课桌椅摆放时也不应让儿童六个人面对面,也不是每一个儿童分别坐或者双人坐,而是应该排成扇形,是每一个儿童彼此看得见面孔,这样能缩短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倾听伙伴的发言。
一般来说在低年级,在人人能够安静的课堂里才能形成合作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张力尽可能压低,教师的音量和儿童的音量必须同样的压低,我们需要的是即使儿童小声的说,整个课堂也能听到,不要求儿童再说大声一点,而是说某某同学说的真好,大家再听一遍遍吧。教学的节奏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低年级的老师无视儿童学习的节奏,过分急促,其实幼小儿童的学习节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慢,应当根据儿童的学习节奏进行教学。
老师的话语和声调的柔和性也很重要的,摸摸儿童的脸庞,就像新鲜的嫩叶那样柔软,低年级儿童的皮肤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柔和性。相对于这样的柔和性,老师的话
语和声调却往往是僵化和生硬的。由于教师的话语和声调的僵硬性,儿童的活动和应对也变得僵硬和粗鲁,在这种课堂里是不会产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合作学习的,通常,在低年级的课堂里,老是喜欢大声叨叨,把精心设计的课堂变成不讨儿童喜欢的课堂,只有在宁静的教室里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才是培育孩子的理想课堂。
第三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一、基于“合作学习”所引发的启示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感动于课堂上孩子们之间悄悄发生地巨大变化,感动于佐藤学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更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结成“若无其事的优势”,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堂风景不正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吗?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二、立足尊重,实现真正的精彩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
1、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2、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
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存在着现实差异,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质量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对敢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就不会对不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会赋予他们更多空间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4、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观,虽然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虽然还有些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为座右铭,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其创造力的蓬勃生长。
因此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三、教师责任的实现,挑战精神是重要基础
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
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第四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这本书我刚拿到的时候并不知道所谓的挑战是什么。读下来才知道“挑战”指的是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从传统的课堂改变成“合作课堂”,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书中收录了许多学校的挑战过程,不过这本书也是篇幅有限,收录了十几家学校的改革,而每间学校也只能写一到两页,多则三到四页。我觉得每间学校的改革过程其实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但是在这本书里我无法看到这么细的一面,我读下来也就知道了几件事:学校要改革--遇到困难--学校的解决方法--改革开始看到成果了。但对于学校的解决方法哪儿,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困难,里面的细节也没有过多描述,我也不得而知。不过在这样读下来之后我也能够总结出一些要点,或许可以在我日后的教学上有所参考。
以下是我摘录出来的一些读书笔记:刚开始展开合作学习,宜以三人为一组,后来可四人一组,且必须男女混组,而三男一女的组合比三女一男的组合更能形成合作学习。;不是所有问题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挑战性的难题、预想学生可能产生困惑之处,采用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引进“三要素”——作业;小组合作;基于表现的相互分享;.“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作为老师应该注意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回答串联组织;教师对差生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进行指导;教师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思考,和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因为,“不确定的思考和表达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与表达中更能发挥充分的威力”等等……以“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书里记述的是日本的实验状况,对学校还有可借鉴之处,对教师个体操作的指导也有一些。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学校改革案例,描绘了学校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说这些都是激动人心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学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决心。书上展示的主要是学校在宏观上的改革成果,这些成果来自教师们的努力,虽然书上也有描述一些教师个体操作上方法和对此的意见,对我有指导意义,但看完书后我仍有很多疑问,我大致了解改革的思想,也明白这些改革是已被实践过证实有效的,但真正让我运用到课堂上我却感到难以实行。当然我还没有真正去实行这些改革,不试一试还不知道到底会碰到什么困难。同时,我准备也去读读同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师的挑战》。希望在里头能得到我需要的东西。
第五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 王小健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一、“合作学习”给我带来的启示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感动于课堂上孩子们之间悄悄发生地巨大变化,感动于佐藤学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更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结成“若无其事的优势”,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堂风景不正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吗?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二、只有懂得尊重,才能实现真正的精彩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
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
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三、,挑战精神是实现教师责任的重要基础
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
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佐藤学先生描绘的课堂,将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