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调歌头的读后感[范文模版]
水调歌头的读后感(精选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调歌头的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的读后感1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一段清新幽静的思绪,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恋,一腔精忠报国的热心,在这各种,尽显无疑……每次读来,都深有感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苏轼曾望月纵酒,举杯轻吟。如今,虽然中秋已经,但每每拿起书轻吟,都仿佛回到了那个中秋之夜,杯盘狼藉,觥筹交错,一人饮月……
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美那轮圆月,莫不是那圆圆的明月,明月。是啊,圆月很美,可那是短暂的。当今朝过去,明天它又变得残缺。残月似乎给人一种残败的伤感,而苏轼却一反常态,纵观苏轼的生平,他一生贫困潦倒,仕途不顺,面对这样的处境,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更能跳出古人“伤感”的圈子,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的千古佳句。如今读来,依然回味无穷。
是啊,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哪来这一轮圆月,哪来人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圆月的欣喜?好比在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圆月”,没有一次次惨重的失败哪能换得成功的喜悦?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其实,无论处在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具有这种乐观的态度,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不管处在什么环境,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皆能处处泰然,退一步海阔天空。
回眸人生,天边的彩虹终会消逝,宴席也一定会散去,与其去追寻近乎完美的人生,不如尝试改变自己的心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对名命运的叹息,对生活不公的慨叹,坎坷、逆境是常有的,它何尝不是一种美呢?惊险有趣的冒险,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大道,当你战胜一切困难、逆境,到达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逆境也散发着光芒。用一颗平常乐观的心去品尝人生,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人是可悲的,我们应该以“不以已悲”的乐观态度去面对逆境,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我们都有那一份泰然,不负时光。
水调歌头的读后感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苏轼曾望月纵酒,举杯轻吟。如今,又是月圆之夜,我再一次频首浅唱……
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美那轮圆月,圆月固然很美,可却只是一刹那。当今朝过去,明天它又变得残缺。残月似乎象征着离别的伤感,而苏轼却一反古人对残月的悲伤,反道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的千古佳句。
是啊,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哪来这一轮圆月?好比在生活中,没有一次次惨重的失败哪能换得成功的喜悦?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人月无常,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月圆之日,有多少远离家乡的人人凝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人。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只要彼此惦记就足够了。现在的我们并没有体会到离愁的苦闷,既然这样,就请珍惜这眼前的点点滴滴,不要等到离别之时叹哀愁。
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看见它的两面性,从而乐观地去面对。有些事虽然是自古如此,但只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感受,或许便会茅塞顿开。
水调歌头的读后感3每当我读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都会深有感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首诗写出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此,我也想起了远在常州打工的哥哥——赵琦。
我和哥哥相差十岁,他和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记得我四岁那年,我和哥哥在看电视,我喜欢看动画片,哥哥喜欢看体育比赛,我们俩爱好不同,两人抢起遥控器来,哥哥一急,他随手一甩,把正好在吃的方便面作料撒到我的眼睛里,我哇哇哭喊着去找奶奶:“奶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用清水洗净了我的双眼。等我妈妈回来后我把事情的经过跟妈妈讲了一遍,妈妈把我拉到跟前,告诉了我和哥哥的关系。原来,我哥哥不是我妈妈亲生的,他是我爸爸和前妻的孩子。妈妈还教我凡事让着哥哥一点,因为他很可怜,从小就被他妈妈抛弃了。从那以后,我不再和他抢东西了,等我家条件好了一点后,又添了一台电视机。妈妈常说亲情是很可贵的,我们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一种缘分,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美好的情景长留人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拥有这一轮明月。这么美妙的诗句,难怪会千古流传呢!
第二篇:水调歌头 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长春版教材八年下册第三课两首词中的一首。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词的特点及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这是教材设置本单元,编入此篇词的目的所在,因此,落实这一目标是学习这篇词的导学任务之一。教学中根据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意。
然而,要学生从凝练的语言中去把握诗词的情感,丰富的内涵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佳,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情境激趣,整体的初步感悟。
(二)听、读、诵,自主研读体味。
(三)重点词句讨论探究、品味赏析。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本课时在教材设计中的地位,我把目标定位于诵
读中体会情感。把对诗词凝练语言的体会和情感的体验作为难点,把诵读感悟作为重点。
(二)教学程序的设计:
1、教学的准备阶段:在课间休息时,我先在教室里播放〈〈明月几时有〉〉的FLASH动画歌曲。反复的播放,使学生的课间休息中既在音乐中放松心情,又在不知不觉中为营造课堂氛围作了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
2、导入阶段:苏轼是在遭贬谪时作的此词,用李白那种面对被贬谪流放时“五月落梅”的悲寂来引出苏轼,看苏轼面对这样的人生悲情又是怎么样的感情体验呢?这样的导入能结合旧知识,使学生即能学的新知识中联系旧知识,起到对比理解,融会贯通的效果。
3、整体的感悟阶段:此阶段中我主要是安排朗读。在多媒体手段的借助下,先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并呈现幻灯上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还读解了词前小序的含义。这阶段主要是明确了写作此词背景和特定的环境——中秋佳节。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这个阶段主要引导学生领会苏轼此词比较李白的词来说,除了抒写自人对待贬谪的情感外,又多了一种思念亲人的情感。
4、重点词句的品味赏析阶段:由于前阶段的诵读理解,这个阶段的深入理解感悟学生基本能照准词的关键。在阶段放置了对词的凝练的语言的感悟理解,教学中把这个任务放在讨论词人的情感中去把握,上阕抓住“归”“恐”“人间”等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词底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去发掘仅有的词句下饱含的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而去体验语言的凝练。下阕主要抓住两名句让学生去讨论畅谈自己独到的理解。由于引导学生抓住了词人情感变化的线,所以学生都能较准确的把握词的内容和情感。
5、能力的延伸阶段:让学生从课文的文本出发,去更多地体味苏轼词豪放的特点。此外,在词丰富的内涵和空灵的想象的带动下,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的片段练习。
第三篇: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第四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三是教法、学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因此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二、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名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把“诵读诗词,领会词意,把握词的意蕴,并积累名句。”作为教学重点。把“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初二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
指导诵读法
情景创设法
设疑导思法
点拨法
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学生的学法有:
自主学习法
诵读法
想象联想体味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本首词我将用一课时教学。
第一步、情趣导入,走进作者
课一开始,我准备用几幅中秋月色图配古诗创设情境导入。
这样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教师恰到好处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文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时老师深情的导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色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
初二学生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教师只要对写作背景作补充。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已经对本文的学习理解方面做了铺垫。
第二步:诵读诗词,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把这一步分成四个环节:①首先,扫清障碍。
学生自主学习三分钟,扫清字词音、义的障碍。我将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疑难做巡视点拨。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扫清阅读障碍。便于对文本的理解。
②再读诗词,老师范读,生划分节奏.这种方式就能让学生在节奏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③最后还要有感情朗读,感知诗词的情感。
④学生组内连读,后齐读教师巡视指导,作指导诵读。此处设计一个问题,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最后总结。让学生明白:上阙主要抒发作者遭贬谪后想回归朝廷矛盾的思想,下阙主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让学生合作讨论因为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为后文品味诗词作了理解上的铺垫。
以上教学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第三步、合作探究,感悟品味
1.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大意.2从刚才对上阙情感感知学生已经知道了作者遭贬谪。这时老师可以顺势点出:品析诗歌
方法指导:
意象分析法:意:思想情感;象:客观事物
例: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单个)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多个)
通过词的意象,分析其特点,品味其意味。
表述模式:我们小组品析的是_____句(几句),选择了_____(意象),描绘了一副_____画面,(创设了_____情景),表达了诗人_____的情感(理想、志趣)。
这一步我将首先设疑导思,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本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一过程环环相扣,即揭示了诗的主旨,又让学生得到了人生的有益启示。还体会到了这首词完美文学意境。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感悟品味的教学过程。第四步:小结
归纳总结:《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这个设计让学生再对整篇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对课文重点再一次提出.加深印象.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非常清晰而且简明的展现了本首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个板书还抓住了本文的主旨和词中蕴含的情思,突出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篇:第一课 水调歌头
第一课 水调歌头……………………………………………………………苏轼 第二课 虞美人………………………………………………………………李煜 第三课 满江红………………………………………………………………岳飞 第四课 如梦令……………………………………………………………李清照 第五课 浣溪沙………………………………………………………………晏殊 第六课 卜算子………………………………………………………………陆游 第七课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八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第九课 苏幕遮……………………………………………………………范仲淹 第十课 相见欢………………………………………………………………李煜 第十一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第十二课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第十三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第十四课 七律·长征……………………………………………………毛泽东 第十五课 沁园春·雪……………………………………………………毛泽东 第十六课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第五篇:水调歌头(作业)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05中文(3)班邱丽华0506014727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从朗读中体会古诗词的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朗读和品味词作的思想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老师在黑白上画上各种月亮,如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面对回想面对这些月亮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中秋之夜团圆开心,弯月想到伤心事而哭泣„„)。那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古诗词写到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月词《水调歌头》,看看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月亮,大家从中能否读出诗人的情感来。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和词牌名相关知识
2.正音正字; “阙”“不胜”“绮”等字音
3.老师范读,读出情感
4.学生自读,体会情感---学生个别读
5.提问: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
明确: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直到天亮,而且想起了他的弟弟,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小序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写作原因以及作者心情等.拓展: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 课文解析
(一).讨论:在小序中,中秋之夜,诗人说欢饮达旦,他真的是开心吗?从诗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不是。(先从朗读基调中分析,再从内容上分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美的最求)
(1)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明确: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矛盾,怕冷)为什么中秋之夜,诗人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2)师补充材料: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所以他的心情是复杂的。(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二)小序中说,此诗作兼怀子由,那这篇文章是诗人中秋佳节之际,怀念弟弟子由的作品。那诗人对着明月,又怎么化解相思之情呢?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生讨论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3)小结:那同学们现在尝试归纳出苏轼中秋月下的心情
明确: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4)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请同学描绘下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的心情。
四.总结: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