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五篇范例)

时间:2019-12-25 18: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第一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分析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并向正在成长的一代提出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三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一

这个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这本《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他晚年创作的,本书论述了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等方面的伦理学问题。可以作为家长及学生的一本很好的培养孩子的一本有指导和具体操作意义的教科书。

这本书,同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许多著作特点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政治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而本书教诲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针对孩子、少年和男女青年讲的道德教诲,其道德思想,包括在揭示某一道德范畴内容、概念、行为准则、个性、性格特征等等训导之中;第二部分是思考。他用一生的心血宣传自己的主张,倡导个性和谐发展,他既是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又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家。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些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工作者倡导的生命化教育是一致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正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的新的诠释。这里请让我把自己在书中写下的部分感受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要自己学会教育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丰满起来,所以教育理论应是每一个力求使生命焕发光彩的生命必读的文字。生命力、领导力、影响力、亲和力、学习力……都与对生命的理解相关,并且生命力是决定性因素。过分的关注自己的利益,会使人变得冷漠和敏感,丧失对同类命运的同情心。“凡是心中没有过去的人,那他的心中就不会有未来”。过去就是历史,不了解历史就不会有历史的眼光。“人的死不仅仅是生的过程的熄灭和终结,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代传一代的生命不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大写的一生,他在书中曾写道“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一个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心中。”这本书是自己做好自己的老师的好教材,是自己培养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好教材!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二

最近学校开展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读书活动,我也积极阅读了他的著作,特别是读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新的认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孩子们将成为冷冰冰的机器。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个性迥异的孩子,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我们每天要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恰恰就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这一理论。“爱的教育”要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融合在每一天与孩子的相处中去,教师要思考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学到这些道理。比如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儿歌、动画等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学会关爱他人。让他们明白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真心的关心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围人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虽然他们不会明白这些大道理,但是小小的他们还是会在与老师、同伴的交往中学会“有爱”。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怎样更好的处理孩子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回想以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有的处理就不是很好,看到作者写的各种例子,真是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很伟大的人,他把“爱”时刻揉碎在教育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孩子都没有离开过“爱”这个字。我们班刘逸航同学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以前我总是批评他,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隔三差五还是不完成家庭作业。我想仅仅批评他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用满满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其晓以利害,推心置腹的说明了不完成家庭作业、不认真学习的危害,而不是简单的训斥,这样他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老师不是要批评他,而是真心想要帮助他,并表示对以往的问题不再追究。我相信,如果孩子真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他一定会有所改变,借此机会再全班表扬他,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慢慢地他就会有进步了。苏霍姆林斯基给予我的教育启示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育者很多的建议,每一条都启示着我怎样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并要将它们铭记在心。他说:育人先育心。要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份信任就像一朵朵娇嫩的花儿,需要用心呵护。我们做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困难学生,只要你用心观察,他也总有点滴的优点值得你去赞赏。而老师就是把点滴的优点发掘出来并放大孩子们就会因此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用爱来关心孩子,他们就会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三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晚年所写,逝世后由其女儿修改补充而完成的一本著作。这本书的中心问题是着重阐述教育伦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并将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公共行为准则等有机纳入教育理论结构之中。

本书的内容专注于阐述培养真正的人的思想,我曾经也思考过同样一个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人要在精神上丰富、思想上充满信念、有崇高道德、善于忠实地热爱国家、把智力上的丰富同热爱劳动及对世界的认识完美融为一体。作者也说,这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皆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而对于现如今的社会来说,更吸引我的,是他对教养和善心的阐述。

我们学校门口贴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不能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话我每天进校门都会看到,这是陶行知说的,也正是我想说的。

打我上学那会儿,就响起了素质教育的口号。然而过去了这么多年,成绩依然是第一位,教育的现状似乎没有多大的改观。我想,如果可以,我宁愿把成绩放下,先和我的孩子谈谈做人的道理。比如,如何做一个有教养、又富有善心的好人。而这却着实比提高成绩要困难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在善淡薄的地方生长出来,使一个人变坏,无需付出特殊的力量,但要使一个人成为好人,那可得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恶是从道德无知,从缺乏道德修养等基础上开始的,所以才掉进道德无知的泥沼中去。那我想,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不让他们掉进去或者说将他们从泥沼之中拉拽出来。而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得付出艰苦的劳动。特别是现在,在网络的冲击下,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管理起来也越来越困难。这也给我这个新手班主任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我相信,凭着我对工作的热忱之心和今后不断的学习与思考,自己一定有能力把班上的孩子培养为真正的人。

第二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她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固然可贵,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阅读的一些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这也是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理想和追求!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重视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音乐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理解、运用,从而有所发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体现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学边思,领悟音乐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令教学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伙伴可以是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

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类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教学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是朗诵、歌唱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后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

我是音乐教师,我在音乐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她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它几乎无可争议地被全世界的人们接受了。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浸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为此,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学习。新的时代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涵,师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圣使命。一个教师书教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美国,有一本家喻户晓的杂志《幸福》,有一期杂志的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广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种媒体竞相引用。因为它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就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我无悔地追求着我的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其中有三段著名的话,对我启发破深。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说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大师贝多芬曾说过:“音乐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希望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能给每一个孩子都带来一笔精神财富!

第三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在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两年多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记得刚刚教二年级三班的时候,一位听课不认真的女生在课堂上用铅笔伤害了我,面对同学们的责怪,和我腿上流出的鲜血,她吓哭了。可是,在那一刻我没有责怪她,而是告诉她,老师不疼,我把她的行为划为了不是故意,并告戒大家平时要小心不要将笔尖冲着别人,我不知道我的用意她是否可以真正领会,但是我想至少她幼小的心灵会感到一丝安慰,并且在她的心中老师的形象不是斤斤计较,不可接近,而是和蔼,宽容的。在我受伤的下午,班上的学生陈一同同学主动敲开办公室的门问我:“Mi Liu,你的腿好点了吗?”只是一句孩子短短的问候,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的细腻和善良,我欣喜着这爱的回报。作为教师,她的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们的爱,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和未来社会上真正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因为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期待着爱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个学生,期待着爱的教育布满整个校园,期待着我们的世界成长起来的都是真真正正的人。

第四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做有爱心的人

——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张文秀红枫一小

寒假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本书后感触很深、启发很大。工作三十余年来常常沉思、困惑“爱的教育”是什么?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呢?有些事物不但有其实质的内容,就像教育,其实更大的范围是事物的外延。那么,教育的整体又究竟是什么呢?终于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通过阅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爱的教育”的理解,那就是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书中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亲身经历的生动故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我们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人呢?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要达到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讲述小女孩卓亚的故事时说到:“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教育应当是珍惜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时刻。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学生老是不带书本、作业拖欠,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影响别人,讲评过的作业仍然错在那里,和同学吵架惹是生非。无论我们怎么摆道理、讲事实,都收效甚微。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一直认为真是无药可救,对他们不报希望了。但在假期里通过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后,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是啊!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谁没有说过错话,做过错事的时候呢?自己常常觉得孩子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不可理解。于是,我们总是表现出一种不满和愤怒,训斥和惩罚,而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任何人,不管他是伟人还是平凡人,都是从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一点过失和错误为什么不能够得到我们老师的理解和宽容呢?我们总是说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可自己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正使孩子缺少一种能震撼他们心灵的力量吗?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种充满温情和期待的爱。我们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孩子的心扉。

如今,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不但要关注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孩子的发展情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爱你的学生吧,让他们也懂得用同样的爱去爱别人,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和健康的发展。篇二: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在学教育基础学时,刚开课,徐老师就推荐了五本书让我们都阅读一下,选择其中一本来写写自己读完后的感想。我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阅读后的小小感想。

在阅读之前首先要对作者有简单的了解。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真真的是获益匪浅。这本著作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自由、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在他写的书里,写了许多他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例子。这些例子让读者在阅读时很好的就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读完后会对教育工作者重新有了很大的感触、想法。支撑着我们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文章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每一个都使人印象深刻,感触良多。作者指出: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

我是一个幼儿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3-6岁个性差异、性格迥异、可爱天真的孩子,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们,都是一个个温室里的花骨朵。他们还没有感受到外界、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都是美丽而又脆弱的。又都是独生子女,时刻受到大人们无私的宠爱和过度的保护,因此这些小小“花

朵“们就会普遍出现不会表达“爱”、不会相处交往、不和群、孤僻骄傲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解决,将直接会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很恐怖的事情。我作为一位幼儿教师瞬间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恰恰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幼儿园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爱的教育”要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融合在每一天与孩子的活动中去,教师要思考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学到这些道理,比如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儿歌、动画等等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学会关爱他人。让他们明白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真心的关心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围人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虽然他们不会明白这些大道理,但是小小的他们还是会在与老师、同伴的交往中学会“有爱”。教育幼儿园的孩子,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时刻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更好的使幼儿了解、学习、模仿。

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怎样更好的处理孩子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回想以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有的处理就不是很好,看到作者写的各种例子,真是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很伟大的人,他把“爱”时刻揉碎在教育中。不管是表扬或是批评孩子都没有离开这个“爱”字。他对“道德”的教育更是摆在了最前面。这是要让孩子从很小时就开始培养,孩子从小对‘道德’的认知很少很少。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正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育中很多的建议,每一条都提示着我怎样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并要将它们铭记在心。他说:育人先育心。要像爱护最宝

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要记住,你给人们带来快乐就是你最大的快乐。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而老师就是把点滴的优点发掘出来并放大。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期待着爱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个学生,期待着爱的教育布满整个校园,期待着我们的世界成长起来的都是真真正正的人

2013级 53号 马璠篇三: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自由、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读完该书我认为我们现在急需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

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今年来喂食违禁品瘦肉粉的健美猪又进入到我们视野。此前,社会上关于有毒食品诸如苏丹红酱菜、红心蛋、皮革奶、胶面条、镉大米等种种乱象屡经媒体揭露,一些问题已被立法所规制,但最近又蜂拥而至,屡禁不绝。另外,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广东佛山两岁儿童被辗事件,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为什么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泯灭了人性,全然没有了敬畏之心呢?这不由得令人惊讶、难过、悲哀,难道所有的不良、不轨、不伦都必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规制吗?难道我们的法律还少吗?制度还少吗?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些挑战、藐视法治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该书中一句话:“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广泛道德方面的问题。”一直在脑海萦回。纵观我们全日制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尖子和各类竞赛的一等奖,追求的是越来越高的升学率。于是,课本内容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来自于一个书面卷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没有一个考试能将学生是否尊老爱幼、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等一些道德秩序要求的具体内容考量在内,孩子们是否在家做家务、是否关爱老人、有没有帮扶落后的处于困境的同学等这些细节无从在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当中体现。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感情甚至生命麻木不仁。当制度、规则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如何遵守这个规则,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如何去逾越和绕开它,使一些制度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这不难说明在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秩序观。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形成的意识协同和行为协同,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灾难的时刻,在最容易暴露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时候,人们的行为能自觉地体现出以大我代替小我,以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代替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但社会秩序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训等等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底线——法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那么现实中又有多少将道德情感的教育付诸于实践了呢? 一个在以标准答案圈定学生优秀与否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又如何培养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又如何将道德上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并化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呢?人是个体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社会上那种对他人缺乏关切、对社会缺乏感恩、对生命缺乏敬畏的现象,说明了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重在形成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在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一个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立身之本、发展之本。

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一是要培养孩子有良心,要让他从幼年时起就习惯感受即使周围没有其他人,他仍处在众人眼前,仍旧有人在评判他的行为和品质,这种培养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渗透。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感,羞耻就是在良心上感到吃惊的本能。一个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要感到羞耻,肯于责备自己时,善的思想才会真正在内心中树立;使人有羞耻感,意味着给人本身有个斟酌、思考、分辨自己行为的机会。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想教育、信念培养,就是要教会人们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人有了责任感,才会生畏,才会怕做坏事。四是要培养孩子承担义务,要教会孩子正确生活。家长要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兄弟姊妹,尊敬老人,敬畏前贤。自己的举止实际上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和暗示,这种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使得孩子从内心本能地怀有善意,才有可能不怀任何功利的去关心他人。

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请让道德情感教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当中,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五篇:《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吕刚

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不断的汲取知识,不断的完善自我。每当假期来到,便是我们自我充实对的最佳时机。这个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感悟颇深。期中一条便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无一例外凝聚着爱的核心。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也正是是爱的惟一原则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遇到了我人生中重要的导师,我的班主任宫老师。我的老师是一个从农村打拼出来的人。善良淳朴是他最大的特点。他总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要自爱更要博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用自己的善良感染周围的其他人。那时候,我和一些同学在学校住宿,常常是周末也不回家。老师经常在周末时来到我们的宿舍嘘寒问暖,经常是带着我们出去大快朵颐。我想他必定是把我们这群口中的“小崽子”看成是他自己的孩子,当然在我们的心里也一直觉得他就是我们的父亲。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一个周末,我们没回家的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自己课,老师风风火火的跑过来说带我们做很重要的事情。原来是去学校旁边的敬老院打扫卫生,慰问老人。他说:人总有要老的时候,老了的人更需要别人的关怀,关怀别人也就是在关怀你自己。很老套的一个段子是不是?但我真真的是在那以后感受到了要顾及他人的这种情怀,我的生活以为含有别人而发生了变化。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也变了,每天我都会有很多的快乐,每晚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感谢你我的老师,感谢你让我学会关怀他人。

后来,我成为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让你的学生成为大爱,博爱的人,让你的学生因内心善良而快乐,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吗?

读书使人充实进步,通过假期的阅读,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也使我不断的自我沉思不断改进。感谢苏教授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也会在工作之余更多的去阅读来提高自己。

下载《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最终五篇)

    做有爱心的人 ——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张文秀红枫一小 寒假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本书后感触很深、启发很大。工作三十余年来常常沉思、......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精选5篇)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南桥中学章磊 就像初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当我的目光触及《怎样培养真正的人》①时,心中荡起震颤的喜悦与激情,满怀着崇敬与爱戴一气读......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精选5篇)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教师培养着一批批祖国的栋梁,做一名优秀成功的教师,是每个年轻老师的梦想。老师需要不断学习。最近读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读完此书,深有感触......

    海底捞读后感用善正心授权正人

    用善正心授权正人读了之后不得不感叹海底捞的管理方法和它独到的企业文化,张勇把中国的儒家思想“德治”和“人治”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到了极至。公司上上下下以德治人,选人的......

    怎样培养主持人

    怎样培养主持人1 提高和培养主持人应变能力的必要性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主要是串连节目,呼唤观众和听众、把握节目进行的具体步骤,挑起节目的气氛,掌控节目的节奏。主持人在各......

    怎样培养孩子

    一、父母应该怎样影响孩子长大?• 12岁之前在饭桌上跟孩子谈话内容决定孩子未来! • 洞悉孩子说“不”的背后,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觉察力! • 有哪些“词汇”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提?......

    怎样培养尖子生

    怎样培养尖子生 一、尖子生必须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是尖子生成为尖子生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选择那些入校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作为培养......

    怎样培养毅力

    怎样培养毅力 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毅力。无论天赋、能力还是教育,都比不上毅力,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毅力。在这个世界上,不乏有天才的失败者,也有学识高深的淘汰者。因此,你想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