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范文1放假期间,我读了《姜小牙上学记》这本书,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小主人公姜小牙和他的好朋友米小圈非常爱花钱,经过魏老师挑选,姜小牙与农村的小朋友交换身份,姜小牙来到农村上学生活,他学会了不乱花钱,勤俭节约,成了一个好同学,读后感《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要向姜小牙学习,做个不乱花钱,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范文2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姜小牙上学记》,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小学生世界纪录”.文章里面的主人公“铁头”,因为贪玩,不听从老师的教导,所以他的所有科目都没有一门及格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课要好好听讲,不要贪玩,不要做小动作。要听从老师的教导,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范文3这个学期我读了《姜小牙上学记》,作者是刘志刚,1982年出生在哈尔滨,三岁起看别人的小说,十三岁开始逼别人看他的小说。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看的一篇就是《拯救好朋友铁头》,因为铁头的成绩一直都不好,所以老师去铁头家做了一次家访。他的爸爸、妈妈准备让铁头晚上一年小学,但是铁头并不想,所以他的好朋友米小圈和姜小牙决定帮助他,他们就去了铁头的家说服他的爸爸、妈妈,铁头的父母说如果铁头这次考试都及格就可以和大家一起上小学。他们开启了一个美食大作战,只要铁头说出来一个英文单词,比如说苹果,他们就会给铁头一个苹果吃。经过了他们几天的努力,当老师念到铁头的成绩时,大家都屏住呼吸,哇!铁头考了一百分。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和大家一起上一年级了。
想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遇到困难就会逃避。因为是独生女,生活中不愿意与人合作,更想不到主动帮助别人。姜小牙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子,看到同学有困难,不仅伸出援助之手,还主动想出了好办法,让我从心里佩服。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了,从现在起我也要向姜小牙学习,学习做一个热心帮助他人,乐于动脑思考的好孩子。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范文4一收到作者花猫的《姜小牙上学记》之《我的变形记》,我立刻被主人公姜小牙活泼开朗的性格所吸引,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由刚开始对他乱花钱的担忧,到后来对他勤俭节约、募集捐款的点赞。真的很感谢喆妈公益阅读这个平台,让我了解了众多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的书籍,使我在育儿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宽,眼界也变得越来越广。
这是一套适合0-6岁儿童阅读的注音、全彩、美绘读本,是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的,作者捉住6岁小孩子的性格特点,通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一日一事,一问一答,自然活泼,避免了冗长拖沓,小孩子一拿到这本书就会爱不释手,绝对不会出现读会儿显得不耐烦的现象。已上三年级的儿子一看到书的封面,马上被小牙的两颗大牙逗乐了,再一读里面的文字,直接就拔不出眼来了,什么也顾不得了先读完再说,读完后很庆幸自己不是原来的姜小牙,而且为转变后的姜小牙松了口气。
《我的变形记》以“姜小牙是一名有钱人家的孩子,他有爱花钱的坏毛病”这条线索展开,小牙问爸爸要钱买零食,爸爸谎称破产了,小牙成了穷光蛋,识破爸爸骗局,又成了大富翁,后参加电视台《交换身份》节目,亲身感受了山区小学孩子们的生活,尤其亲眼看到同桌孙二娃的困境,他惊呆了,这时他精神上收到了洗礼,行动上来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内容跌宕起伏,很吸引小孩子们的眼球。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相信我们每个人身边不乏有“以前的姜小牙”这样的例子,他们从出生到现在,吃穿无忧,根本不知道缺钱是咋回事儿,也不知道吃苦是啥滋味,整天就想着吃好、玩好,把学习这么重要的事抛在脑后,一门心思就想着玩手机、玩电脑,父母、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真该让他们去山区亲身体验一回那里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们应该就会明白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范文5我最近看了一本儿童小说《姜小牙上学记》,这本书是以姜小牙的日记形式展开情节的,记叙了姜小牙一年级的有趣故事。看了姜小牙的故事,我又回忆起我上一年级的情景,发生过好多和姜小牙一样的事情,也遇到过姜小牙一样的问题。现在我上四年级,而姜小牙就像隔壁一年级的小学弟一样淘气、有趣。
姜小牙通过班干部竞选,交了好几个好朋友,其中最好的要数米小圈了。提到米小圈,这套书的兄弟篇《米小圈上学记》中的主人公,这两个淘气小子一样,在课内课外搞了许多令人捧腹的事情。一次姜小牙为了挽回没背会古时的面子,向老师夸下海口,要七步成诗,于是就有了这首诗:“窗台有盆花,掉到楼下了,大事不好了,有人砸到了。”哈哈大笑之余,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人物太真实了,谁敢保证在小的时候,诗兴大发的时没作过这样的诗呢!这个小子太幽默了,他给这个班级带来多少欢乐呀,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大受欢迎。要是我们班也有这么一个”笑星“该多好,课间同学们不知有多轻松呢,哈哈大笑才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姜小牙的同桌郝静,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文静、内向,有点和我的性格相似。看了她的故事,我觉得我也应该活泼点儿,融入到集体当中,做大家都喜欢的可爱女生。这是姜小牙写的日记,他的日记就是他的上学记,我以前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其实,像姜小牙一样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是多么的有必要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上学记了,每个人的上学记都独特、另类。
妈妈有话要说:这是一套注音读物,上小学的孩子都可以自主阅读。本来觉得女儿已是小学中高年级,这类书有点不适合她,没想到她却很感兴趣,常常读得哈哈大笑,她那过瘾的大笑似乎也感染了我,忍不住也去翻翻,太有意思了,怪不得孩子喜欢,太贴近生活。往往能打动人的事情就是我们身边的小事,生活中熟悉的事儿都可以是作文的好素材,这也提醒女儿,看似平凡、普通的人和事,最接地气,也最容易引起共鸣。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范文6今天下午,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姜小牙上学记》,我读完文章后我想姜小牙家里那么多钱,怎么不捐给贫困去的小朋友,反而到处买东西,还浪费家里的钱,我以后不要像她这样,我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姜小牙上学记》。主要是争好朋友的故事,本来米小圈和铁头是好朋友,然后姜小牙千方百计来跟铁头玩儿。
铁头喜欢跟女生玩,姜小牙他们不愿意了。
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跟女生玩没什么不好,要和平相处不要打闹。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姜小牙上学记课文
2.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3.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范文
4.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3篇
5.学记读后感范文
6.《学记》读后感的范文
7.《上学记》读后感范文
8.《小牙刷》教案
9.《学记》读后感
第二篇: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一)
放假期间,我读了《姜小牙上学记》这本书,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小主人公姜小牙和他的好朋友米小圈非常爱花钱,经过魏老师挑选,姜小牙与农村的小朋友交换身份,姜小牙来到农村上学生活,他学会了不乱花钱,勤俭节约,成了一个好同学,读后感《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要向姜小牙学习,做个不乱花钱,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二)
今天下午,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姜小牙上学记》,我读完文章后我想姜小牙家里那么多钱,怎么不捐给贫困去的小朋友,反而到处买东西,还浪费家里的钱,我以后不要像她这样,我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三)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姜小牙上学记》,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小学生世界纪录”.文章里面的主人公“铁头”,因为贪玩,不听从老师的教导,所以他的所有科目都没有一门及格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课要好好听讲,不要贪玩,不要做小动作。要听从老师的教导,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四)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姜小牙上学记》。主要是争好朋友的故事,本来米小圈和铁头是好朋友,然后姜小牙千方百计来跟铁头玩儿。
铁头喜欢跟女生玩,姜小牙他们不愿意了。
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跟女生玩没什么不好,要和平相处不要打闹。
第三篇: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一)二
(五)班 李奕磊
放假期间,我读了《姜小牙上学记》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小主人公姜小牙和他的好朋友米小圈非常爱花钱,经过魏老师挑选,姜小牙与农村的小朋友交换身份,姜小牙来到农村上学生活,他学会了不乱花钱,勤俭节约,成了一个好同学。
读完这本书,我要向姜小牙学习,做个不乱花钱,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辅导教师:陈艳娟)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二)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下午,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姜小牙上学记》,我读完文章后我想姜小牙家里那么多钱,怎么不捐给贫困去的小朋友,反而到处买东西,还浪费家里的钱,我以后不要像她这样,我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三)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姜小牙上学记》,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小学生世界纪录”.文章里面的主人公“铁头”,因为贪玩,不听从老师的教导,所以他的所有科目都没有一门及格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课要好好听讲,不要贪玩,不要做小动作。要听从老师的教导,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四)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姜小牙上学记》。主要是争好朋友的故事,本来米小圈和铁头是好朋友,然后姜小牙千方百计来跟铁头玩儿。
铁头喜欢跟女生玩,姜小牙他们不愿意了。
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跟女生玩没什么不好,要和平相处不要打闹。
第四篇:上学记读后感
一直都很喜欢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因此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看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文章,上学记读后感。有名的无名的,杨绛的,赵元任夫人的,张中行的,沈从文的,还有很多其他想不起来名字的。慢慢的对那个时代的人事有了粗浅的了解。尽管有钱钟书《围城》的嘲讽在,但无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读书氛围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因为自以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书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就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些日子在网上买书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心里一动(幸好这一动,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机会了),于是捎带着也买了一本。然后在看厌了那些理论书籍后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口述史。
唯一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回忆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据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要到什么时候出版,现在还是未知数。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忆都是在49年结束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
何先生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说的时光我们都赶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读书岁月要说美好还真的是没有。
所以他一回忆起联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联大7年,读了四个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贫乏的几乎无事可述,如果说要勉强回忆大概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古诗源》。也没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忆一番的老师和同学,当然自己也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古诗源》同我的专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说: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的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这段话真应该给那些出标准答案的人去瞧瞧,读后感《上学记读后感》。给那些僵化的脑袋一个新的思路。少年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这种标准答案里被扼杀的。于是大家都整齐划一,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有朋友说要送孩子去国外上学,虽然担心孩子会学不好中文,但为了让他们有个健全的心灵,这样做还是很合适的。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对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现实大过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家长和我们自己都是实用主义者,衡量一件事的意义是经济先行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古代到还不至于如此实用主义。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几乎什么事都要同经济扯上关系的社会我觉得很是恐怖,这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好的东西了。小朋友从小背唐诗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钻研奥数,学钢琴,美术是为了在升学时有分可加,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数学语文和音乐美术会有感情吗,会觉得心所向往吗,不会。就象郎朗在自传中说练琴到要自杀,从此看他弹钢琴我就觉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时候有练琴练到要自杀吗?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娱乐精神,只能是无聊加空虚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辈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记忆向往一下。
据自己这些年的读书体会,个人回忆的历史往往比那些写在正史中的定论更为可信。何先生的回忆又再次证实了这个观点。
这里还要插几句同这本书无关的话,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马晕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远看,不可近观。特别是号称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娱乐的到也不错,至少实在。最怕的当然是认为自己可代表一种文化的。额的神呀。
第五篇:《上学记》读后感
“河海大学2011年读书月”活动征文
《上学记》读后感
孙海翔
《上学记》是我进入大学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做了很多摘抄和笔记。我觉得虽然何兆武先生的大学生活与现今我们的生活之差很大,但是,有一些精神反而是岁月积淀越久,越显其光辉的。
本书是叙述体,分段铺叙的,所以我在这里简要列出我的一些摘抄和相应的想法。
(一)关于自由
——记者问道,为什么当时西南联大条件差,地不大,却培养出许多人才。
——回答:自由
当时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政治自由。但当遇到分歧时,最多也就是辩论,没有过多的隔阂,哪怕是不同“信仰”的同学在住同一个宿舍,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同学之间都有自己的想法,且不会刻意去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这种自由不仅是当局所给予的,更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学生间相互的友谊给予的。而且,这同时也造就了属于当时联大的学术气氛。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虽然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是达不到的,但是他希望自由越大越好。
谈及教育方法,何兆武先生引申到——还是认为不要标准好,包括自然科学。“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也不应成为标准,否则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联大的教授就讲得很自由,但可惜的是,到了解放后,我们学习了前苏联的“五节教学制”,某种程度上,统一了教学标准,但也同时是缺了自己本身具备的教学特色。学生也可以公开反对老师,只要写出小字报贴在外面即可。当年钱穆先生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东西,而遭到中学生反对。
学术自由也非常重要。“学术的生命在自由。”有的教授怀有看似“惊人”的言论:周世逑认为孙中山对政治的定义不对;有些教授很会扯,甚于骂人:冯友兰在课上说胡适“沪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没有东西”。但作为学生却喜欢听,因为这是他们的风格、兴趣之所在,有他们很多真正的思想。
有个小事件“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先生两门课我没选,不考试也不算学分,可我从头到尾听下来,非常受启发。”有些自由是很容易的,可以自己安排。学校中的课程不一定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些我们想要的。
《上学记》中也有一段与图书馆相关的内容。联大有一个大图书馆,每个系也有自己的,这在战争时期相当难得。其实,就算是在现在,也不是能每个大学都实现的。那时联大的所有图书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入书库;对比解放后,即使做了研究员也不能进入书库,要看得在外边填条,且步骤繁琐。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美国的图书馆与中国现在的大部分图书馆,美国的可以直取所需,而中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对于重要书册不肯轻易外借。“书本来就是要看的,图书馆不是藏珍楼,完全没必要这样。”
(二)关于何兆武先生的学习的两大体会
在何先生看来,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件世俗的荣誉。假如不是很有兴趣,又要付出很大的牺牲,他觉得犯不上,或者说,太功利就烦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反而得不偿失。
最后,我想在这里写一下本书中的最后一小段,就像大家知道的,西南联大在1946年宣告结束,清华,北大回了北京。本来何先生应该跟着回北京,再写一篇论文,得以完成学业,但是当时国内的解放战争开始了,所以他的研究生念了三年,最终也没有拿到学位。
何兆武先生在书的最后,语气中明显的表露对于那时的深深遗憾、无限的怅惘。现在我们有安稳的时局,平静的生活,详细的学习计划。或许我们应当拿出自己的勇气与决心,表
“河海大学2011年读书月”活动征文
现出更佳的状态去奋斗,不至于使得国家再次受到欺凌,搬迁自己的首要学府,让后代的学习变得像何先生那样充满艰辛。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一班 1004010119 七步218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