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篇二: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篇三: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第二篇:人生的智慧的读后感
沈君,别来无恙吧,近日读完你送我的小书,感触颇多,愿与君分享。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力作,正是此书让其晚年得享盛名,让更多人了解其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都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我看来,他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本书虽名为“智慧”,其实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也可算作他的自传。精妙深刻的语言加上优美的、格言式的翻译令我大呼过瘾,读书时手中的笔从未放下,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勾画。
开篇老叔就指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
人的自身。即在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即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对于这三个因素的轻重排序,老叔的结论是: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他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这么棒的开头一下就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历经数十个日日夜夜,床上、厕上、火车上,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程。
第二章老叔同志花大力气论述了“人的自身”,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心修炼和个性培养,尤其要不懈提升、积累精神财富。书中的一句话特别合我胃口——“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人的这种愉快气质能够取代一切别的内在素质,但任何别的其他好处都不可以替代它。我们应该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随后老叔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大家都“动起来”。他本人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定居法兰克福后,无论刮风下雨,每晚都牵着他的狗儿出外散步。本章结尾部分有一个发人深省、振奋人心的结语:“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这其实是作者本人真实的内心独白,才华横溢的叔本华在29 岁即完成了开宗立派的巨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但直到60 多岁才为世人所称颂,如果没有那样强大的心理暗示,他怎能坚持那么久?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 创作手记》中的一段话:“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你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他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这不是狂妄。只有在这种‘目中无人’的状态下,才可能解放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能量。应该敢于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照耀你的世界的光芒应该是你自己发出的。”沈君,让我们一同发掘并释放自己的突出才能吧!
第三章老叔介绍了“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大篇幅论述了“人所展现的表象”,对我启发最大。老叔悲观地说:“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扪心自问,我又何尝不是呢?所谓的“通过提升自身影响力、帮助别人以实现个人价值”,说到底也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吧?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导致人不能平静地生活、工作、学习,从而不能为自己而活!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接受真实的自我,不畏人言,坦荡荡勇敢选择要走的路、要过的生活。到那时候,内心的幸福就如期而至了。有一句话与你共勉:“具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它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以此获得的名声只是一种偶然意外而已。……例如我们羡慕一个伟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被那些缺乏判断力、经常受到迷惑的大众视为伟人,而是因为这个人确实就是一个伟人。他的最大幸福并不在于后世的人会知道他,而在于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耐人琢磨、值得人们永久保存的思想。他的幸福是被自己掌握的。”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是本书内容最多的部分。在本章里,老叔表现了自己悲观、现实的一面——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本章以小节的形式列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犯的毛病,如嫉妒、不能节制欲望、过度劳作等等。老叔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当的评论,但因为内容过分接近现实,读起来如同“卡耐基论人性弱点”那种教人为人处世的成功学著作,略觉反感。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是本书的完美收官。老叔大声疾呼把握现在——“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必太未雨绸缪、思考遥远的未来,也不宜总是如闺怨的少女般怀念再也回不去的过去。“不管我们能够生活多长时间,我们都只享有那不可分的现时此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沈君,让我们都过好每一天,享受此时此刻此岸的生活,但也不能在温柔乡中迷失自我、忘记使命——“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受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临近结尾,我想缅怀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让我重新认识哲学的魅力,哲学是平易近人的、属于每个人的学问。正如他在教授第一堂哲学课时所说:“在康德以后,很快就冒出了尽是玩弄字词的诡辩者。他们乱用莫测高深的字词,把他们时期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弄得烦腻和厌倦,把这些人吓得从此远离哲学,不再信任这种学问。但现在,某一更具思想能力的人将会出现,使哲学重新恢复其荣誉。” 终其一生,叔本华都近乎顽固般坚持这一原则,从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始终忠实于自己,为人类写作。1860 年9 月20 日,72 岁的叔本华在书房与世长辞,孤独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密友格温纳献上了如下致辞:“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他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沈君:前路漫漫,风云变幻,仕途艰险,使命永驻。作为四年室友,我对你怀着深深的感谢,借此机会送上你毕业前给我的祝福:人生的智慧在于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能幸福愉快地度过。愿君无论身处何环境,均能坚守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制止最原始的欲望!
愿幸福与君同行!
第三篇:《人生智慧管理》读后感精选
《人生智慧管理》读后感精选
●换个角度看工作
《人生智慧管理》一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将这一概念运用在工作中,同样会产生释疑解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效果。
在基层工作多年,我有一种感悟。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个成长跳板,你的工作热情不会超过3年,因为多数人很难在3年内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你的工作积极性不超过5年,因为你的收入始终无法跑赢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个人升迁、平步青云的平台,你的拼搏精神很难持续10年,因为多数人受制度的束缚,要么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要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结果往往是走不远、即使走得远,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和乐趣,就像喜欢唱歌、运动、逛街等爱好一样,要我工作变为我要工作,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在辛苦劳作中感受快乐;因为我爱好,所以在无数付出后不图回报;因为我愿意,所以我对成功失败无怨无悔;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唯有保持这样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欢工作、享受工作。
——牛振亮
●拜读完《人生智慧管理》这本心灵鸡汤,我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实现:
其一:我们自身必须具有优秀的潜能,一个好的因,方能结出好的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走遍天下,无能耐寸步难行。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文化和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合理的发展方向,才能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正确认识自己,要有好的心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切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其三:要有恒心和定力,力戒浮躁浅薄,欲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
其四:学会跟随,学会聆听,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其五:具有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头脑清楚,意志坚定,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其六:欲成大器,必能吃苦,不能吃苦,难成大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人生的价值不是单纯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享受,它有着更高的意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爱,是奉献,是责任,是寒冬的一盆火,是黑夜的一盏灯,是炎炎烈日下的一片绿荫。
——张琳琳
●学习其实是要从中找到指导人生的道理并加以应用,无论是工作还有生活。
曾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万念俱灰、人生失意的小伙子,几经徘徊,痛下轻生的念头。有一天,他留下遗言,乘车踏上了去轻生的不归路。也许是他命不该绝,在车上他无意中看到了一则广告语:“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已到转弯的时候了。”此语入目,立刻触发了他那颗迷茫死寂的心,小伙子幡然醒悟,打住了轻生之念,重拾信心,再整河山,终于跨出绝境。
“转弯”言简意深,它饱含着人生的大智慧。世事纷纭,人生莫测,处处隐考验,时时藏挫折。于此紧要关头,每每要不得脆弱、畏缩和怯阵,它需要冷静、理智、勇气和智慧。只要心怀一线希望,总有破障前行的机会和可能,并在前行中,既强壮自身筋骨,又积累下更多宝贵的迎接新挑战的经验与教训。世间没有任何一条绝对坦荡的路途,人类有限的目光也不可能穷尽路之尽头。所以,走在人生的迢迢长途中,平坦处,当有居安思危之心;险峻时,当抱柳暗花明之念。在人生的打拼路上,巧用智慧去支配脚下的行走,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转弯时就转弯。
——冯义明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修行中会碰见沟坎,会有愉悦的体验,也会有郁闷的打扰。用心体会自己即将走过的五十年岁月,对照书中所写,还是觉得好多东西看起来容易,真要一一做到真的很难,很多是需要时间、甚至要用一生的时光才能感悟到的。人生智慧很多来源于人的情商,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高的人能够心情愉快的投入工作,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情商的自觉培养是提升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一个有智慧的人,首先是能很好认识自我的人,只有充分知道了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发扬,又有哪些缺点需要克服,才能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因情绪化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其次是能够很好管理好自我的人,正确管理自我就是很大的智慧,是能在任何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节好自己的心境,不会让自己在逆境中沉沦、在高兴中忘却自我;第三是能够时刻激励自己,让自己每天活在希望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控制好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感到工作的愉快,才能感到生活的幸福。学习人生智慧管理,关键是要学懂悟透,且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接受锻炼,随时矫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少一些抱怨、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计较、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议论、多一份实干,我们的生活就会像《点亮智慧人生》歌中唱的那样“点亮智慧人生,点亮智慧的灯,生活从此不会懵懂,生活从此会不同”。
——张旭勇
●文章《人生智慧管理》内容丰富,全方位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怎样渡过人生的智慧,读后受益匪浅。要想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自我。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就得用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第二,我们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实,礼貌也是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与他人相处中,礼让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计较。第三,为人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节俭,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心须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生活或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虚心向人请教,做出了成绩我们不要过于骄傲,而是要更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人生的道路既短暂又漫长,既有欢乐幸福又有沟沟坎坎,面对我们的人生,应做到‘四知四自’,即知彼已、知荣辱、知得失、知进退;坚持自省自明、自严自律,努力把握自已的人生方向不越轨迹。
——袁广慧
●差距的长度源于自己
自己总是抱怨命运不济,并未从自身找根源,没有想过怎么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而实现目标。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无奈”的随遇而安,这就是与别人的差别,并扩大为差距,抱负不见得是功名利禄,但最起码看住“饭碗”,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正所谓“口有余粮心不慌”。
懂积累,善于沉淀。古话说“艺不压身”,只有多学习,勤学习,方能水到渠成。从本职工作业务学起,清楚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业务政策,达到业务精通。学习别人的处理事的方法和诀窍,结合实际,敢于面对问题,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多看一些书,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分析问题由浅入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长期积累和沉淀,才能进一步增加底蕴。
借平台,善于思考。岗位就是平台,岗位没有轻重、主次,别人优秀源于思考,在于爱岗,敢于担当。要经常结合岗位思考和分析工作,应经常思考工作应怎么干?自己在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后应如何改进?不断修正缺陷和问题,不断促进工作。不要轻言放弃,没有岗位就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工作中没有小舞台,只缺好演员,人生大舞台需要靠自编自演,既需好剧本也需好演员。
有情商,善协调。一个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单位都由一定的成员组成。也许自己情商不高,甚至有些低,不会圆滑变通,但自己要真诚。也许无特殊环境,但自己要努力。要用诚心打动他人,用尊重赢得他人,放下没必要的姿态与别人多沟通、勤商量、多交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把工作弄清、弄通弄透,切实找到做好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为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 辉
第四篇:《人生智慧录》
《人生智慧录》
[德]叔本华 著,胡百华 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一、幸福及与幸福有关的因素
(一)幸福及获得幸福
人的幸福的直接来源,在人的内心的感受;外界尽管重要,但也只是间接的。健康是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体健力状的乞丐比恶疾緾身的君王要快乐的多。人生幸福的最首要的因素是我们自身的品质和性格。
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尽力发挥我们个人的品质,让我们从事的事业,能够用上我们的才智,并做到极致。过多的财富对我们的幸福帮助不大。
内心充实是生存的花朵和果实,它让人能掌握自己,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就有福了。
衡量一个人的幸福的依据,不仅是他得到了什么,而且是他希望得到什么。一个人要是对某些东西并不需要,他决不会觉得有所缺失,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快乐。另一些人尽管财富很多,但只要有一件他需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而且通过努力也未目的,他也会觉得痛苦。出于人性的弱点,人们一般都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只要稍假思索就会明白,不管他人意见为何,它本身不是构成我们幸福的要素。
我们对他人的意见,无论是迎合我们或是令我们痛苦的看法,都要认真地考虑,并适度地估计相对的价值,从而尽可能地减轻我们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敏感性。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成了他人看法之下的奴隶。
认识了这样简单的道理,将使我们的幸福感大大增加:我们个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健康、心情、能力、收入、配偶、孩子、朋友、家庭等等,比之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其重要性何止百倍。
(二)自豪与自负 自豪(骄傲):个人对自身在某方面具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自负:希望别人确信自身的优越。自负的人多话,自豪的人缄默。
自负的人应该明白,他所希望的得到的好感,最好的办法是别说话,让别人去评价。话说多了,不仅难以被确信,反而让人觉得卖弄。
只有对自己卓越的才干和特殊价值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才配称为自豪。
(三)地位与荣誉
地位很重要,只要是社会需要与自己能力相称,越高越好。然而,不适当的地位对幸福没有帮助。荣誉是外界的良心,良心是内在的荣誉。在客观方面是他人对自己价值的意见,在主观方面是我们对他人意见的尊重。
要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就得做二件事:一是每人不论在何处都应该做的事;二是每个人出于自己特殊位置应该而应该去做的事。
1、公民荣誉:这是他人和社会对我们自身的这样的一种确信;我们无保留地尊重他人的权利,永远不会为了一已所需而用不正当或不合法的手段。这种荣誉的根本,在我们有一个永远不可动摇的信念。
荣誉一旦表决就无从恢复,除非其丧失是源于可以原谅的错误。人若失信,以后不管人怎么做,不管他身份如何,他就永远丧失他人的信任。失信的苦果无可挽回的。
2、职位荣誉:充当任何职位的人真正地具有执行有关任务的资格。
3、女性荣誉:少女时候是纯洁,嫁人以后是贞操。
前提:妇女在诸多方面要依赖男人,而男人只有一件事要依靠对方。因此,彼此互赖的安排便建立了——男人承担女子及以后所生子女的一切需要,这是为了整个女性的福趾打算所做的安排。
任何女子打破规则,就视同背叛了整个女性。因为,如果每个妇女都这么做,整个女性的利益可就瓦解了,因此,她被当做失去荣誉的人,带着耻辱给赶出社会。
4、男性荣誉:
这是基于妇女荣誉中的“集体精神”所带来的产物。婚姻对女性是大为有利的,当男人向结婚投降的时候,他得信守合约中的各项条款。这一方面是为条约的遵守不容废弛,另一方也是确保在男性放弃一切之后所得到的好处,那就是对女性有所保障的独立权。人愈是可鄙可笑,愈喜欢说他人的坏话——塞尼卡
西塞罗说:侮辱和漫骂留下的伤痛,就是深明事理的人也觉得难以忍受。真正欣赏自身的价值,会让我们对于他人的侮辱真正漠不关心;如果我们无法不憎恨人家的侮辱,我们可以世故一些,有教养一些,以帮助我们隐藏愤怒。侮辱和贬斥他人,就像输家才是胜利者的一场打斗。哲学是这个世界对付道德和理智上唯一大力士。让我们希望,像医学界能找到方法防治现代生理上的疾病一样,哲学家也能够靠澄清我们的思想,把关于荣誉的疾病清除。
(四)名声及名声的获得
荣誉乃有关每个人在相似的情况下应有的表现,名声所要求的品质则无法期望每个个都拥有。与荣誉相关的品质每个人都有权赋予自己的,与名声相关的品质必得由他人承认。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是有荣誉或操守,然而,够资格具有名声的人很少,只限于已获得异常成就者。
立功的主要条件是伟大的心胸,立言的主要条件是伟大的头脑。功业如烟云,作品可传世。立功要依靠运气,既需要立功者的内在价值,也需要情境所赋予的重要性和光辉。作品完全依赖创作家;只要作品在,其实质和价值将能保持。作品的品格愈高,评定愈困难。作家在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名声和曙光,要依赖运气,其作品愈为高尚和重要,其可能性愈少。
一般而言,越是可能持久的名声,其出现的时间会迟些。因为,优秀的作品需要时间发展。某人愈是属于全体人类,他愈是被他的同代人看不上。因为他的作品并不那简单地适合同代人,而是在同代人之后。
哲学著作最难成名的,因为他们要达到的效果是模糊的,而从实用的观点看,它毫无用处。名声躲开追求它的人,却去追求躲开它的人。(奥索留斯)
名声虽然难以获得,一旦获得之后却容易保持。荣誉无需赢取,可就是不能丧失,只要一次不当行为,荣誉就丧失殆尽。这些名声如何获得的呢?
一是把聪明应用于建构新的理论,将若干客观事实形成新的组合。在专门领域里做出成就,在赢得同行专家认同的同时,获得其他专业人士的羡慕。这种名声,在大家愈是比较了解的地方,做出成就愈困难。因为有许许多多的脑子都在为这些问题在忙碌,要提出前人未曾说过的话,可能性很小,甚至是零。
二是在大家不轻易见到而需要经过几许困难和努力才可望获得的选题,提出新的见解的机会就大。然而,尽管不涉及多么高的智慧,但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
三是那有拥有大智慧的人,能独立着手解决所有难题中的难题,他可以朝各个方向发展,避免在小路上迷失,选择艰难的学科,提出新的理论。这是些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他们在人类中不是多数。
二、人生智慧
(一)处已之道:
1、不时把注意转向一生的蓝图;
2、保持现在与未来的适度平衡,珍惜每一天;
3、在有限的条件下促成快乐,在经常反思中吸取经验教训;
4、充分自立,兼容克制,能够享受孤独;
5、三思而行,直面不幸,珍惜所有;
6、生活有序,抓住重点;
7、健康第一,加强锻炼。
(二)处人之道
1、放眼前途,宽容自己;
2、记住: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
3、一诚胜百巧;
4、不要指望别人适合自己,你必须适合别人;
5、不要怕说错话,听众会分辨的。
6、不借钱给某人不会丧失一个朋友,借钱倒有可能,我们不会因为举止高傲和粗心疏远朋友,反倒因为非常和蔼而殷勤而使对方变得傲慢,无法忍受,终至分手;蔑视就能获得重视;
7、没有人是有充分的条件自我发展。要能够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8、一个人把才智和精明表现出来,就能使自己在社会中受欢迎,你要是这么想一定还涉世未深。这就是为什么无知男人和丑陋女人总是广受欢迎的原因。
9、有礼貌是明知的。
10、决不可辩驳任何人的见解,如果你想要你的看法被人接受,用带感情的口吻说出来。
11、钱财被骗,得益良多,可能的话,不对任何人怀有恶意,对人生气地说话,从你的言行显出憎恨,是产生危险、愚蠢、可笑、凡俗的行为;说话无须强调,是明于处世之道者的老条文。
(三)如何对待世途和命运。
1、人有三种力量:智慧、能力、命运。命运在一定意义上是更具有主宰人生的力量。
2、时间决定一切,因此,要时刻向前看,要有忧患意识。
3、对待命运要保持平静。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以太高兴,也不可以过分悲伤。一切皆变。悲伤之事后来证明是好事,而欢欣之事后来证明是坏事。尽其所能。甘于忍受必须忍受的事情。
三、人生的不同阶段
伏尔泰:人生各年龄阶段各有不同的情况,未能加以掌握将经历所有不幸。
(一)人生的感觉:人生实际上是“现在”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表现。
儿童的现在:生存本身就感觉到清新的喜悦,世界让他们感到新奇的魅力。所以,儿童的岁月像一首长诗,以个别感性的形象把整个世界的本质。
青年的现在:儿童和青年时代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未来人生发展的大题目。所以,人生中最早岁月的经验,奠定了我们的世界观。这种基础,既来自外界影响,更来自个体的灵性。儿童和青年对未来的影响:春天的嫩叶,形状差不多,还到了夏天之后,差别就大了。儿童和青年如同树叶,差别不大,而到了中年,差别就大了,而且愈往前走,差别就愈大。青年要勇敢地追求幸福,因为青年让人有永恒的感觉。但是,青年人对现实容易不满。不要以为“世界对人是宽容大量”的。懂得这一点,对青年人大有好处。
青春时代,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命宛如明媚的早上,人生如诗歌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痛苦和挫折最容易击倒的,就是青年人。
我们要追求幸福,这是前半生的特点,如果对幸福的渴望从未获得满足,我们后半生就会觉得人生价值的失落。但是,幸福总是同痛苦相伴。老年时,我们有把握不幸的能力,而年轻时,我们比较能够顺应困难。
人生如比一幅刺绣,我们前半生所见到的是漂亮的正面,后半生看到的是不太漂亮的反面。反面尽管不太漂亮,但比较地有教育人的作用,而且能看到漂亮刺绣的针线是如何行走的。
(二)人生的感悟。
人的智力,即使是最高级的,也不能让谁在谈话中取得崇高的地位,除非他已年过四十。年纪和经验虽然不能代替才智,却可以胜过才智;年纪和经验能让一个才智最为平庸的人跟年事尚青的聪明人相抗衡。
年轻的人对世事的了解和处世之道早熟,不是好现象。只性的市侩之风最容易感染这种人。相反,那些与人交往时笨拙而且脾气执拗,最初表现为不喑世事的年轻人,有可能形成高贵的性格。
人生如登山,青年在山之边,老年人在山那边,山那边最死亡。
(三)如何使用生命
在身心健全的前提,两种方法,如同油灯,油和灯芯的粗细,油是生命力,灯芯的粗细就是生命的使用的不同方式。
36岁以前,在使用生命力的方式上,就像在银行里存款,最靠本金生出利息过活的人:今天把钱花了,明天还会有,36岁以后,就开始动用本金了。这就要爱惜了。否则,就会越来越穷,因此,在年轻时,也应该学会节省精力。
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色。有人年轻时可爱,中老年让人生厌。就看你如何经营。年轻时,事物的表象吸引我们;年老时,思索是我们心智的主要特征。因此,青春期是喜爱诗歌的时代,老年偏好哲学。年轻时由外表世界的表象采取行动,年老时用思想决定行动。然而,年轻时只要懂得一点哲学,在人生的一定阶段,可以“举一反三”,了解人生的全过程。所以,年轻人最容易创新。人生40年前好比写出一本书的正文,之后就是写注释了。年青人仍然在邪魔控制下,为他服务,甚至劳役,永无宁日。
老年人祥和愉快,因为长时期在激情的约束下,禁锢之后,他现在可以自由行动了。当然,激情是生命的真正核心。没有了激情,生命就该退场了。只有到了暮年,才能面对欲望和恐惧不让自己烦忧。
人的才智到年老都会减退,而且速度愈来愈快,这诚然是很可悲伤的事;但是,这是必须的,甚至是有所助益的安排,否则死亡会太难忍受,衰老就为我们做了这一准备。因此,活到耄耋之年的最大好处是安乐死——这种死亡非由疾病导致,没有任何痛苦和挣扎。
中国传统文化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孔子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已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而不废,是谓不朽。――《左传》 行贤去自贤而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
第五篇:叶曼智慧人生读后感
叶曼《智慧人生》读后感
叶曼先生的《智慧人生》是我在腾讯网的读书频道看到的,开始看叶曼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智慧人生》简介,便深深吸引了我,在开读正文后,我更是爱不释手了,一气呵成看完了这本书。作为一个集儒释道于一家的国学大师,叶曼先生语言朴实无华,运用典故信手拈来,用自己对人生的精辟论道开启了我的心灵。
智慧二字的组成,是日知而心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淡泊宁静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我们忘记了竹篱茅舍苔痕侵阶的幽美,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的洁美,蝉鸣树间蛰泣隅角的静美。我们却以为美是钱买来的,其实一切的美,都是清高的心情融化出来的,而这种心情却可以培育。我们把自己的心美化了,我自己的环境美化了,箪食瓢饮,茅茨土阶,都会变得生机盎然,妙趣横生。作为一个儒者,她毫不避讳自己对外相美的喜爱与追求,还老爱看美女,并将看美女说成像看花一样,并借用孔
子见南子的典故,来说明对于外在美的喜爱无需加以掩饰,追求美应该是人的天性。但光有外在美还不行,美还需要有韵味,也就是内在的聪明、才华,加上读书与教养而行之于外的神韵和气质。记得以前读小学时,老师会经常骂一些长得漂亮而成绩不好的同学为金苍蝇,认为光有外表而无内涵,此言一出伤人不浅,真可谓以其长称其短,但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本人以为如此一说甚为不妥。
进入社会,我们在工作、生活上处处都有那么多的压力和不如意,而作为一个释者,叶曼先生认为,尽管世上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百无一可意中人”,但要知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只要不挑剔,便会觉得事事都还过得去,如果能够觉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么日日都是好日了。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的,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那么生活便会回馈你心态中的那种感受。面对浮躁的社会,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要盲目攀比,要乐天知命,不要无病呻吟,要达观开朗,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正如叶曼先生所说的“我们真正读书,就不会怕寂寞,不会依赖别人。”
此书在吃穿住行,及男女青年该如何择偶,婚后又如何营造浪漫温馨的家园和如何教育儿女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解
说。更多地是关怀人类的终极问题,让我们对自己作为人类这种动物的本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让我们在思想境界上有所提高和升华,使我们在精神上更轻松自由,作为国学大师,叶曼先生以其智慧和经历为我们传递了生命的意义,生活得意义,此书读来给人以春风拂面,沐浴阳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