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滋养生命的数学》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董文华老师编著的《滋养生命的数学》这本书。第一次接触董老师,是我在鹿鸣山庄有幸听了董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她那亲切的笑容,镇定的神情,深厚的教学功底一下子吸引了我。下面我结合读书和听课来谈谈我的一点感受,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们要用丰富的语言来赞美学生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努力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然后适时地去夸夸他们,但是说的最多的是:“你真棒!”“你写的字真工整!”“读书的声音好响亮!”之类的话。而董老师在学生专心地参与数学活动时对孩子们说:“你们对学习很专注,会观察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她还说:“夸人不一定用掌声,我们把大拇指伸向他,用赞许的眼神看向他,也是很不错的方式。”当学生在认真思考时,她会说:“董老师最喜欢大家认真思考的眼神了!”当教室里响起嘹亮的读书声时,董老师会说:“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每当听到董老师赞美孩子的话语,我就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太单一了,真的是要多学习。
二、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恋上数学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一提到数学,人们可能不由自主地想到没完没了的演算,既枯燥又乏味,于是数学成了一些学生最怕的学科之一。怎样才能让学生恋上数学呢?董老师引导我们看清数学的本来面目:数学应是鲜活的,拥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她说:“作为一线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重构数学教学的新秩序,使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开放,走向智慧,走向人文,赋予数学更丰满、更多元的意义。”
1、要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从开学第一课开始,董老师便引导孩子们寻找身边藏着哪些数,孩子们细心的观察和精彩的发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课前和课后,董老师都会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设计与每节课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画一画,写一写,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周长”后,她带领学生开展了“我是测量小能手”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测量,根据选择的实物确定测量工具,有些测量活动需要找人合作,于是邀请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亲子关系。如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头围、脚长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自身的变化,体验到了快乐成长的美妙。
2、利用不同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董老师说:“阅读,不是语文的专利,学习数学也需要阅读。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就会出现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困难、对数学有恐惧心理等问题。因此,数学学科也要重视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她经常在数学课上“见缝插针”地和学生一起欣赏美文,阅读就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地燃烧着,温暖着学生的生命。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上,在巩固练习的环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出示了王安石的《梅花》这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到这首诗,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眼前一亮。董老师先让学生诵读了这首诗,然后问学生:“你们对哪个字最感兴趣?”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结合这节课内容回答出“数”字,然后董老师就追问:数枝是什么意思?自然而然地和本节课所学的字母联系了起来。
3、充分利用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利用故事来引入新课是我们经常用的方法,但是董老师对故事的利用还不止于此,她在学完新知识后还让学生根据算式去编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教学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她为学生设计了“利用10÷4=2……2”这个算式编故事的练习。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有的学生编水果店装苹果的问题,有的学生编拿棒棒糖招待同学的问题,有的学生编联欢会上扎捆气球的问题,有的学生编发奖品的.问题......孩子们的作业图文并茂,思路清晰,看着真是一种享受。读到这里,我不禁在想: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董老师的教学还没有到此为止,在接下来的交流分享中,学生不仅借助情境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同是“10÷4=2……2”这个算式,每个人编的故事却不同,不同的情境中所带的单位名称也不同,算式真是太神奇了!枯燥的算式在学生手中变得趣味无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三、借助数学日记学习数学
董老师说:“写日记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为了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我们经常采用练习题的形式,但有时从题的答案中看不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层次。通过数学日记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思维的差异性,学习数学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情感变化,我们就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有针对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因材施教。
从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中,我看到了董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关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探索,对教材资源的取舍和整合,真正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开放,走向智慧,走向人文,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变成了一方滋养生命的沃土。
新的学期,我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打造滋养生命的课堂。
【《滋养生命的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书滋养作文
2.道歉的滋养故事精选
3.不要让安逸滋养惰性美文
4.它滋养了我的生命作文
5.滋养母爱如花诗歌
6.让爱在雨水得滋养下成长作文
7.道歉的滋养经典故事
8.苦难滋养生命花作文550字
9.滋养灵魂的泉初中作文800字
第二篇:让书籍滋养孩子的生命
让书籍滋养孩子的生命
——临沂市小学生蓓蕾读书工程纪实自2005年初,临沂市的二千余处小学开始悄悄发生着变化。尘封许久的图书室向师生开放了;一些疏于管理、甚至只有上级检查时才打开的阅览室里,每天都有学生在静静地读书;教室里,新设了图书角,孩子们把自己的书放进图书角,再从图书角借走自己喜欢的图书;“书香班级”评选、“读书考级”、“亲子阅读”、“师生同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每一位学生、老师和家长,到处书声琅琅,处处书香飘逸……变化,源于这个市正在实施的“小学生蓓蕾读书工程”。镜头一
临沂第四实验小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走道上也坐满了各地来的校长、老师。舞台上,古乐悠悠,180名小学生在朗诵着《三字经》、《兰亭序》、《满江红》,三十余名小学生环绕在舞台周围挥毫泼墨。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博得与会领导、老师、家长和记者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是最近举行的临沂市小学生蓓蕾读书工程经验交流会上,学生语文素养展示的情景。
镜头二
郯城县第三实验小学五年级二班的一节班级读书会,主题是“走进三国话三国”,孩子们谈战例、论英雄、评是非,个个口若悬河。课后,这个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镜头三
坐落在沂蒙山深处的蒙阴县岱崮小学,校舍和教学设施显得明显
简陋,墙壁上却色彩斑斓,贴满了读书名言、好书推荐以及孩子们的书法作品、手抄报、读书心得……
立意,起于对学生发展的关注
地处沂蒙老区的临沂市,有一千多万人口,近八十万小学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老区人民盼望着教育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可是,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得农村孩子信息接收量小,难以形成开阔的眼界,影响了学生素养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时期阅读大量有益读物,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可以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便捷、经济、有效。基于以上认识,临沂市教育局在总结本市普遍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经典诗文素养”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启动了“小学生蓓蕾读书工程”。
“读书工程”确定以“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口号,以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为目的,内容包括“读书”、“阅报”、“诵经”三部分。“读书”,即按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年级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推荐优秀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成本的书。“阅报”,即阅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报刊,提倡一人一报(刊),每天阅读20分钟。
“诵经”,即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诵读经典诗文。
“蓓蕾读书工程”立足临沂地区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一经启动,立即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于是,一股读书热潮在各小学悄然兴起。
造势,为学生营造读书氛围。
读书,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要让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能鼓励学生读书,让每个学生家长都能支持学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能热爱读书,必须重视读书的软、硬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走进校园,耳之所闻,皆为书声;目之所及,尽为书影。
于是——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纷纷成立了“读书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读书工程”实施细则,家长收到了关于实施“读书工程”的公开信,学生拿到了优秀图书推荐表……
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纷纷敞开了,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新书搬上了书架,新的管理制度使学生更便于借阅,有限的图书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建起了电子阅览室,学生利用网络阅读经典名著;每个教室里,或简陋、或精致,都有了一个图书角,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交到图书角,再从图书角借走自己喜欢的图书,班级图书角,成了最能牵动孩子们的地方……
早晨,学生踏进校门,广播里迎接他们的是《三字经》、《诗经》、《读书方略》等中华经典;课间,“小学生古诗新唱”的音乐代替了传统的铃声;中午,红领巾广播站又准时开播,在“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的导语后,是“中华成语千字文”、“世界经典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世界儿童文学故事”以及学生习作。教室、校院的墙壁上,宣传栏里,空洞的口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经典名言、读书格言、古诗词、手抄报、精彩习作等,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编排,自己写、画。学生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
放假了,许多小学生带回家的,除了成绩报告单,还有一份阅读考级证书。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各级教研室、学校重视研究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阅读考级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学校给不同年级学生规定了阅读量,规定了必读书目,推荐了选读书目,并以此为等级标准。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申报相应的等级,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进行阅读考级,合格者颁发相应的阅读等级证书,特别突出的授予“阅读小博士”称号……
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阅读竞赛、古诗诵读比赛、读书演讲,一个个读书活动吸引着学生,也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师生同读、亲子阅读,读书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
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浸润着学生,浓厚的读书氛围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读书乐、乐读书,学生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无穷快乐。助推,让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小学生行为持久性差,兴趣容易转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爱读书,会读书,从读书中获得提高,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是形成持久稳定的读书兴趣的动力。有效的阅读指导,促进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按“蓓蕾读书工程”实施意见的要求,每个班级每周开设2节阅读课,阅读课主要有四种课型: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好书推介课、集体阅读课。
阅读指导课,主要是在老师指导下,对某一类读物的阅读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一位教师执教《对联赏析》,让学生搜集交流对联,研究对联的特点,尝试对对子、编写对联。短短的两节课,学生了解了对联,激发起对这种祖国传统文学形式的浓厚兴趣。《走进长篇,触摸经典》则指导学生探讨阅读经典的意义和方法,鼓励读成本的书。《和安徒生爷爷对话》了解安徒生,探讨安徒生童话的思想和语言特点,尝试写作童话。
集体阅读课是阅读课最常见的形式,为提高阅读效果,采用自由阅读和主题阅读相结合的形式,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主题阅读的“主题”一是来自于“蓓蕾读书工程”实施意见的推荐书目,二是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三是根据学校、班级、学生拥有的图书或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四年级学习《珍贵的教科书》、《黄继光》、《壮丽的青春》一单元时,确立本月的课外阅读主题为“英雄”,搜集讲述英雄人物事迹的书籍或文章阅读。兰山区白沙埠镇是古代著名孝子王祥的家乡,“卧冰求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孝”是白纱埠中心小学一个重要阅读主题。
阅读交流课,是根据班级阅读计划和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围绕一类作品或一种作品交流阅读收获。好书推介课重点对作品介绍、评
价,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目,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欣赏鉴别能力。师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如“问题读”:带着问题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勾画读”:边读边在书上作勾画圈点;“笔记读”:写读书笔记;“摘抄读”:摘抄好词好句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阅读课指导、影响着学生的课外阅读,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增强了实效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时雨醇绵润蓓蕾,书香氤氲盈校园。如今,读书已经成为临沂市小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坐拥藏书,漫步书海,学生从书中品味生活的精彩,从书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书,伴随着孩子们成长,滋养着孩子们的生命。
第三篇:生命需要爱的滋养——《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交流
生命需要爱的滋养
——《乌丢丢的奇遇》读书交流会
今天的两节语文课,我和孩子们如约进行《乌丢丢的奇遇》读书交流会,生命需要爱的滋养——《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交流。尽管我没有任何的课件,孩子们的手里捧得是这本书,本子上零零散散记录的是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受或者内容小结,还有的写着原文的精美语句。
这次的交流,我采用的是话题交流的方式,围绕每个话题,大家尽情发言。我们话题为:
一:乌丢丢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这个话题很简单,大家知道是一位玩木偶的布袋老人,他有一个木偶叫“乌丢丢大侠”,他每次到村子来玩木偶,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乐趣。一天,他把木偶的唯一的一只脚丢在了草丛里,这只脚丫被跛足女孩珍珍发现了,珍珍把自己的玩具丑娃缝在了这只脚丫上,并且叫它为“乌丢丢”。乌丢丢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二:乌丢丢的一生,从一只小木偶到和珍儿的生命融为一体,它的生命经历了哪些变化,都是谁给予了它生命?
学生纷纷举手,说乌丢丢经历了很多,它的生命是三个人给予的。
第一次生命是布袋老人给的,第二次生命是珍儿给的,第三次生命是吟痴老人给的。
三:金波老人在这本书中,除了写乌丢丢这个人物外,还写了哪些可爱的人物?你能否简单的概括出这个人物的特点,让大家来才猜猜。
这个环节学生很感兴趣,纷纷概括出蘑菇人、草上飞、诗篓子、芸儿、珍儿、布袋老人,这样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关注人物的特点,对于老师在读书的课前指导上也起到了启发作用。关注人物,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去。
四:乌丢丢在和吟痴老人相遇后,吟痴老人要带它寻找珍珍。乌丢丢在寻找珍珍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我和学生根据目录梳理:远行的第一天——逆风的蝶——种鸡蛋的姑娘——与蛇对话——蘑菇人——雕塑家的梦——探访口袋村——回归生命。
接着,我和学生讨论:在这么多的经历和故事中,哪一个你最受感动,找出相关的文字,说说你被感动的理由。
学生聚焦谈论的是蘑菇人,逆风的蝶和回归生命三个部分,读后感《生命需要爱的滋养——《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交流》。感激金波老人,三个故事看似没有联系,但分明留下了什么东西在我们的心里——
我在学生交流完毕后,我问学生:被风雨打得七零八散的蘑菇人真的消失了吗?被风被海吞没的蘑菇人真的消失了吗?小脚丫真的消失了吗?从这三个故事当中,你认为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为别人付出、敢于挑战、守信、守时、奉献……
我引导学生齐读这段文字——
生命的存在,形式并不重要,无论是“独角大侠”,还是“乌丢丢”,甚至是失去了躯体的“小脚丫”他都因为被爱而获得了生命,更因为用爱去回报而使生命美丽!在或深或浅的讨论中,学生对于生命的价值意义有了或深或浅的理解。
五:你觉得这本书金波老人是要借助乌丢丢的奇遇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我和学生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目的在于从书中走出来,让这份唯美感染感动着每一个孩子,希望孩子们用稚嫩的心儿来体验美好的生活。接下来的交流超越了我的预设——
这是孩子们的童言稚语:爱无处不在,就在同学们的捐献的一本本图书里,我感受到了;爱在父母叮嘱的话语里,我要学会回报我的父母;爱在爸爸的手心里,爸爸牵着我的小手,盼我长大;爱在老师的谆谆教诲里……
接下来,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十四行花环诗,特别是第十四首,回归生命,打动着我们师生——
它最知道我的歌应当献给谁,我不会忘记爱是生命的源泉,爱还是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以爱回报爱回归生命的家园。
就把我这些诗献给我的土地,让诗的种子在土里发芽开花,就把我这些诗献给挚爱的你,让我的灵魂有一个最后的你。
我愿像一片雪融进另一片雪,把我的生命融进另一个生命,像一片绿叶贴着另一片绿叶,让我们彼此呵护着慢慢消融。
是无私的爱养育了我这颗心,告诉我该到什么地方去追寻。
后记:上读书汇报课我的课型设计还很不成熟,但不管怎样,我发现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特别的安静,即使不发言,也在身心凝聚着力量和感动。《乌丢丢的奇遇》我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我希望自己撒播爱的种子,借助这些唯美的文字,在孩子们心的天地上将美丽的珍珠种植!我更想做一只逆风的蝶,在教学的路上,自己还有很多不曾涉足之处,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当应为了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所以,推广儿童阅读,我要默默做一名行者。
第四篇: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需要滋养
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需要滋养
假期看《仙剑奇侠传三》,当雪见化身一棵大树被烈火炙烤之后,生命垂危,周围的朋友为了救她给她喝水,让她充分照射阳光,给予她大地的气息滋养。看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其实,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该接受滋养,就像大树从土地中吸收养分,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一样。
本的假期培训,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李政涛教授来给我们做报告,大家反响很不错,他也是我在听过这么多报告中比较喜欢的一个,尤其他说的“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可以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又是有效课堂,现在的新课改轰轰烈烈,全国范围内的你争我抢,这里一个标兵,那里一个典型,今天这个模式,明天那个建构,被迫邯郸学步后了的老师一直疲于奔命、忙于应付,理论说的很好,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谈何容易。
一堂课45分钟,需要渗透的东西太多太多。既要扎实、充实,又要平实丰实,带着各种教学目标,背负着种种重大使命,着眼于各个层级的学生,着力于不同方向。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节课能承受得住这么多吗?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带有鲜明个人特点且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过程。不可能今天听了一个报告就立刻渗透到自己的模式中,明天学了一个典型就立刻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我们是不能固步自封,但也绝不能拿来主义,收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经常改头换面把自己改得面目全非,整个一个四不像。
正所谓教无定法,每个老师的成长和发展其实应该是带有自发性,就像学生,现在我们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视角进行表达。可老师呢,反而越来越来被局限在一个框子里,就像大棚里种的树,哪怕大棚建的再高,大树的自由发展还是受限制的。
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需要滋养,学生是,老师更是,只有让老师的生命得到充分地自我学习后找到方向,确定方法,学生才会有一桶无比清澈的水去汲取,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最后,借用李政涛教授的一句话来结束,“愿师生在课堂上共成长”。
第五篇:用传统文化滋养生命Microsoft Word 文档
用传统文化滋养生命
去年冬天,应朋友之邀到宜居书写碑文,经过汽车三个多小时的颠簸,快达目的地时,因弯大路窄坡陡,只好以步代车。行进中,时不时抬头仰望,绿树掩映下房檐屋角却有几分别致。续前行,不觉转入其中,一座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展现在眼前,雄伟高大,古朴典雅,彰显着古老的文化底蕴,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朋友感慨:现在我们每走到一个地方,除了看富裕程度外,更重要的是要看文化„„
是啊!因为文化才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哪怕是一座房屋、一块石碑,都见证着一个地方的文脉。她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今年三月的一天,一同事谈到孩子成长,现在虽已考上了重点大学,与外省市的孩子比起来,综合素养却差得太远。外省市那些孩子在书法、美术或音乐等方面,都有那么一至二项艺术特长,这却成了孩子的短板。孩子不甘示弱,决定在暑假抽时间补补书法,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同事意味深长的感叹折射出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重成绩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等,教育人都感同身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建设先进文化的新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2013年央视科教频道针对汉字手写危机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我们的汉字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中国灯谜大会》作为云南卫视2014年的开年之作,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集益智性和竞猜性为一体,也是2013-2014跨年夜将文化、民俗和趣味相融合、独具特色的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著名媒体人“老梁”**都已加盟。
市教委针对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全面实施以实践大课堂为重点,以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教育为抓手的减负提质行动计划(简称“1+5”行动计划),„„ 一系列的行动,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积极倡导传统文化,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品位,让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引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当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必须建立在具备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基础之上;必须使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起到“文而化人”、滋养生命的功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从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抓起。让祖国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个学生心中,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生命。因此,基础教育首当其冲,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