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19-05-11 22:1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楼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楼梦读后感》。

第一篇:红楼梦读后感

谁才是《红楼梦》中被冷落的人 贾府中最被冷落的人是谁?是贾兰。

贾母宠宝玉那是隔辈亲。可这贾兰,王夫人对他是淡淡的,连巧姐病了,王夫人还十分紧张,可是对贾兰,全书竟无一句王夫人对这个孩子的关心与问候,只管了一件事,就是把贾兰的奶妈给撵了,说是打扮得过份。这王夫人还真有些让人看不透,事关贾兰多少大事,不见她操心,却只是管这个。

贾母呢?把有爹有妈的宝玉,带在身边,宝贝似的,可对没了父亲的重孙子却不闻不问。大节下的,众孩子都在贾母面前承欢,独无兰儿,也没见老太太过问。还是贾政问了句,怎么不见贾兰,让人接了过来。本来对贾政素无什么好印象,可是那一刻却有些感动。他看似无情,却还是有着这样细致的一面,还有人记得有这个孩子。

于是贾兰的日子倒是安静平和的,在母亲的教育下认真读书。书房大闹时,他劝自己的朋友,不管别人的闲事。其实有一方是宝玉,可是他的亲叔叔,但他却只是冷眼旁观。突然发现他是孤独冷淡的,贾府的人不管他,他也只顾自己,好像也公平。只是觉得一个孩子如此,未免可怜。

贾票和母亲相依为命,看着宝玉在那里被众星捧月,而他们门前冷落。而他,总是无人想起,他安静守礼,眼中只有自己的母亲和自己。

贾赦病了,众小姐和公子们去问安。贾兰和贾环一起去,看着邢夫人拉着宝玉的手亲亲热热,而对他却是只有礼数。贾环不悦,起身告辞,他也跟着出来。贾环生气,而他却连生气都没有,也许他比贾环更清醒,连生气都免了。

想想李纨对赵姨娘还是很客气和体贴的,原因大约是一样的,他们是被冷落的人。李纨还好些,贾府在经济上还优待他们母子,而赵姨娘更加艰难,也算是有着一样的失落与悲哀。

贾兰出场不多,与宝玉的一次对话是,他在练习射箭,遇上宝玉,二人仅有两句对话,也没感觉到宝玉对他有什么特别的关心,还不及对黛玉和湘云他们。

一切成了习惯,大家都觉得正常。从贾母和王夫人那里不在意贾兰,所以邢夫人与众人也都如此。看宝玉过生日何等热闹与体面,可是书中贾母都给宝钗过生日了,也没见提过贾兰的生日。所以我们连这孩子是那月的生日都不知道。

贾兰是守着母亲过着自己的日子,在那一方天地是相依为命,而别处的繁华与热闹与他们无关。他是那种敏感而早熟的孩子,有上进心有自尊,所以他将来能做官是肯定的,他要争一口气,为自己也为母亲,为那被无端冷落的岁月!

《红楼梦》中最无奈的爱

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如果能选,探春自然不会选赵姨娘。贾府庶出的不少,只是到了她与贾环就格外分明。

迎春是庶出,可是邢夫人本无子女,所以也就谈不上嫡庶明显的分别了。而惜春是宁府府唯一的小姐了,所以也无人可比。只有探春不一样,元春是嫡出进宫去了,成了贾家的风华。而贾环就更惨了,哥哥宝玉是凤凰,随贾母而住,享受着老太太的宠爱,用的是老太太的丫环,宝玉的小丫环能教训给贾母端水的婆子说人家没个算计。而贾环就不同了,众人弄诗社进大观园,可他只能随了赵姨娘在园个看风景,自然一脑门子仇恨宝玉。

探春是庶出,自然是感受深刻,母亲赵姨娘是府中姨娘中最风光的了,也最不能忍受那些对她不利的规矩,与个小丫环还要打上一架,偏又吃了亏,自己亲自出手,本来是可以走正规形式,让管家去管教的,偏自己冲了出去,让人笑话。这样的事情多了,探春也自然被人议论,心中是恼怒的,可是又是心疼,所以才会忙请走了赵姨娘,劝她省些事,不要不尊重大呼小叫的失了体统,实在是无奈。

王夫人掌握着府中的大权与资源,自然冷落着赵姨娘,旁观着执行官凤姐对赵姨娘母子的刻薄,暗中欢喜。而探春自小在贾母处长大,接受了正统的教育,知道那结规则是她改变不得的,于是决意用规则保护自己的权利。

在多年努力后,她的优秀终于突破了她的出身,让众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才有管家的机会。可是刚有了机会,第一个来搅局的竟是赵姨娘,前来理论规矩之外袭人多得的二十两银子,探春不能批拨太太的恩典,只能让赵姨娘看帐本,告诉她这是府中的规矩,是她不能改动的,而且还明说了有宝玉就有环儿的,这才是赵姨娘要保卫的大前提。偏赵姨娘还是听不明白,只在意那二十两规矩外的银子,不想想环儿的利益才是大事。赵姨娘哭闹,终于让三姑娘委屈的哭了,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不想却让赵姨娘公开吵闹,若是王夫人以此为理由不让探春管事,那才是没脸面呀,对母亲的无奈,令她头疼。

即使如此也还是执行了自己的计划,承包大观园,让园中节流,算是为贾家日益紧张的经济支出作点贡献吧。这一招果然让园中的管事个个欢欣,付出劳动还是愿意的,只要有收入在后面,园中人物果然忙碌起来,园中一片繁荣景象。探春用这次管家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魄力,果然此后再无人敢小视三姑娘。

探春对母亲与弟弟是非常关心的,只是找不到合理的表达形式,但是她的心思还是让精明的人物瞧了出来。所以才有玫瑰露一事中,平儿才不想为打老鼠伤了玉瓶,不想让探春生气,众人明白,于是由宝玉承担了事情的责任。看的出来,这些人都明白,探春对母亲的关心与呵护,她已经不自觉的把母亲的荣辱与自己的喜怒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不僧面看佛面,悄然的给赵姨娘一些方便了。

赵姨娘与芳官等戏子打架那一出,晴雯命人找来了探春,众人来了只是呵斥芳官,只有探春忙劝走了赵姨娘,事后又劝告母亲息事宁人,也只有亲人才会说自己人。这里探春气的和尤氏李纨说:“这么大年纪,行出来的事总不叫人敬伏.这是什么意思, 值得吵一吵,并不留体统,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计算.这又是那起没脸面的奴才们的调停, 作弄出个呆人替他们出气.”越想越气,因命人查是谁调唆的.媳妇们只得答应着, 出来相视而笑,都说是“大海里那里寻针去?”只得将赵姨娘的人并园中唤来盘诘,都说不知道,众人没法,只得回探春:“一时难查,慢慢访查,凡有口舌不妥的, 一总来回了责罚.”也只有自己的女儿才会再意是谁调唆的母亲,不让母亲吃这个亏。不管公开场合,她如何的冷落赵姨娘,如何的评价她,可实际上在心里,她是关心赵姨娘的,若非如此,何必生气。

赵姨娘看望黛玉的时候,黛玉就明白这是顺便的人情,赵姨娘必是从探春处来,可见赵姨娘与探春的往来是非常密的,也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若真的对母亲不理不睬,赵姨娘也不会经常跑去看望三姑娘了。

她多想能和宝钗一样伏在薛姨妈怀里撒娇,能像宝玉在王夫人面前一样的任性,可是因为赵姨娘的身份,和平时为人处事的不着调,令探春不得不摆出大小姐的谱来,可是藏在心中的无奈的爱,却是瞒不了人的!

《红楼梦》中宝钗最真实的一面

也许在某一个时刻,在特定的场景下,人都会表现最真实的一面。比如宝钗,看见蝴蝶飞舞的时候,也会童心未泯的拿了扇子去扑蝶,全然一个小儿女的情态,全无大家闺秀的稳重。那是她最轻松与安闲的一个时刻吧,忘了她是薛家的大小姐,忘了金玉的缘份,她就是她,那个曾经薛家的明珠,可以自由的玩耍,而不去考虑风范与礼仪。她愿意那样的时刻吧,可惜蝴蝶飞过河去,她不得不停了下来,接下来滴翠亭外听见了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她马上考虑到了事情的后果,和可能带给自己的麻烦,于是金蝉脱壳说与黛玉玩耍,她从容离场,把紧张和担心给了她们。她也许为的是自保,不是伤害别人,但是她的冷静与从容,还是让人惊讶,一个养在深闺的大小姐,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如此的解决问题,成功的保全自己,这样的能力,还是让我们佩服之余,有些微微的害怕。

机带双敲是缘于宝玉说她像杨妃,她的沉默终于到了头,事关尊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宝姑娘也有失了平衡恼怒的时候,对小丫环寻扇子的发作,那一句你要仔细,露了她的心事,她也要愤怒。这一刻的愤怒却也可爱可喜,终是有脾气的,往日的风度与从容,也是有底线的,她不是迎春,可以全忍全默,她不是。后来的用负刑请罪,讥讽双玉,她的四两拨千斤的小题大做,一下子令双玉变了颜色,此后再开口真要掂量一下后果了。却喜她当时的愤怒,人有付出必有所求,她所有的关心与忍让,自然是为了金玉,为了薛家,可得宝玉如此相待,自然也要红颜一怒。

拉了黛玉的手,劝她别读西厢的时候,说起年少时自己的淘气,也有些向往少时的任性吧,而今劝黛玉,也是在劝自己吧。有些时光只能怀想,再不能拥有,有些事只能放下,再不能握在手中。她懂人事的无奈,与必须相对的现实,所以才会轻言浅笑的劝黛玉。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那一句脱口而出的我们是一样的。黛玉叹息“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 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 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 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那一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是呀她的哥哥,四大家族,谁会不知,一进京不要惦记官司,那样的惹事生非的派头,声名在外,宝钗那样的牡丹花,却偏有这样的哥哥,管不得说不得,也只好叹息。有个母亲总是好的,薛家也是因了薛姨妈才有了贾府所没有的温暖与平和。咱们也算是同病相怜,怜的是什么,是人世的孤零,是无人相知的叹息。纵然大观园里一片繁华,却掩不住一个客人的清凉与敷衍。能懂的人太少,少的这一生不必在求。所以同病相怜,双玉有情而无缘,双宝有缘而无情,不要金玉要木石,她一个怔字才知世间情,一往情深,偏不是她。美中不足,意难平。她与她可不是同病相怜吗?在姻缘上,她们在意过一块玉,偏都有委屈与不足,争不得放不得,如何是结局。

让平和从容的宝钗说同病相怜,这四个字说尽心中的无奈,说尽心事的凋零。任是无情也动人。那一曲寄生草,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她的莲台在哪里,这一生该谢谁,没缘法,转眼分离,是不是前程早知道,终是无牵挂。随缘化,她能吗?她的一生,如何由的她。

探春叹息不是男儿,可以出的去,建功立业,说出了女儿的心酸,只能埋没在贾府的庭院里。她何尝不叹惜,若是男儿,薛家何至于此?若她能出的去,薛家的生意,自是另一个模样,她只好帘内筹划,夜半无眠处,问谁偏生她是女儿,也只得守着金玉枉叹息。到底人生意难平,也只得月下无情亦动人!宝钗这个人物我觉得好多男人都比不上。估计和父亲早夭,哥哥不成才,家里没有顶梁柱有关。家族生意是官商采买,亲戚朋友打主意的人不在少数,这从薛蟠这个人物可见一斑。薛蟠什么都不会,就会耍女人和流连烟花地,很明显就是被身边的别有用心的男人带坏的。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女人不能出门,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小男孩,最多的是金钱,你觉得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接近?所以薛蟠是不幸的,不过他的思维还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估计都是宝钗在待人接物,帮着哥哥打理生意,薛姨妈咋看都只是一个家庭主妇,没有凤姐的手段,一个经商家庭的如此一个女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具备经商才能的。从这种种迹象,宝钗其实比黛玉经历更多事情,才显得处事圆滑。而书中交待好象只大不过二岁,而知识面远胜黛玉,宝钗这个姑娘从聪明才智上也远胜黛玉。不过作为一般人,更喜欢黛玉妹妹的无心机,和纯浪漫,宝钗姑娘确实适合更高的环境,比如皇宫。她已经具备了入主内宫的心智和阅历,如果选上秀女,我相信宝钗姑娘的人生会更适合她。宝玉相对于她太幼稚了,当然,嫁给这样的男人,也有宝钗的用武之地,她的管理才能得以体现。可惜贾府的没落让宝钗的出色完全埋没,所以说凤姐是幸运的,至少她还展示了她的才干,而宝钗是不幸的,宝玉并不适合她。宝钗的才能更在经世致用上,而黛玉的才能则完全是艺术的,宝玉的家事足以支撑黛玉的理想,却无法给宝钗一个飞翔的天空。人世间的事,让人嗟叹。

第二篇:红楼梦 读后感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小时候看的《红楼梦》电视剧,但是总觉得云里雾里,看不明白,对里边涉及到的人物以及人物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便逐渐没了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看到电视里红学家对《红楼梦》的种种细致推敲,揣摩,我又对《红楼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于是读完了整本《红楼梦》。读过之后,宝玉的与众不同,黛玉的可爱“尖酸”,晴雯的泼辣正直,凤姐的干练狠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很多人都因为宝玉的那句“女人都是水做的”而认为宝玉具有冲破封建礼教的精神而赞美他,因为黛玉的“出淤泥而不染”而喜欢她,我也不例外。但是除了宝玉,黛玉,还有两个书中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就是尤二姐和尤三姐。

作为贾珍妻子的异母妹妹,尤氏姐妹出落的非常标致,尤二姐温柔顺从,尤三姐活泼大胆。尤氏的母亲在前夫去世以后,生活难以为继,借着贾敬去世的借口,来到了女婿贾珍家,靠着女婿的接济过活。但是试想,贾珍是个连自己儿媳都会调戏勾引的人,没有好处,他会平白的接济与妻子并无血缘关系的尤氏母女吗?显然不会,但是尤氏已老,没有色相可以出卖,尤氏姐妹却让人垂涎,所以自然地,尤氏姐妹成了其母女三人“不愁吃穿”的筹码,尤其是尤二姐。至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贾珍的正室妻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对于丈夫的这种行为也就默许了。

但是贾珍对于尤二姐的新鲜感很快也就消失殆尽了,这个时候贾琏出现,正好可以“转手”。贾琏垂涎于尤二姐的美色,而尤二姐又没有主见,“人也水性”,所以贾琏很快就纳其为妾了。在新婚当天,尤老娘看见二姐“身上头上焕然一新,不似在家模样,十分得意”,并且此前尤二姐许的张华家已经落没了,早就想给尤二姐寻一个好人家,如今即使做了贾琏的妾室,她还是满心欢喜,由此可见尤老娘如果在当今,肯定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代表了。但是这些都能怪尤老娘吗?不能。

在尤二姐与贾琏的新婚不久,贾琏拿出了积攒多年的体己奉与尤二姐,并且告诉尤二姐,等凤姐一命呜呼,便把他接进府中做正室,尤二姐“自是愿意”。尤二姐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便是为了“好生活”,甘愿做地位不如妾室的外室;第二个错误,就是她不仅想要得到物质上的,还想得到“名分”。这一点不仅在贾琏哄骗她时,她的态度已经有所体现,在她赏饭给兴儿的时候也有所体现:她兴儿关于凤姐以及贾府其他姑娘婆子的事情,并且说,“我只以礼待她,她敢怎样?”,可见因为尤二姐已经有想要进府的想法。此时的尤二姐肯定不会想到正是这一想法,最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尤二姐本身不是嫌贫爱富的人,坚持选择嫁给之前许配的人家张华,也许她的结局又是另一个样子。如果尤二姐嫁给了张华,可能生活上艰难一些,但是起码是正室,不用偷偷摸摸,更不用名声扫地,嫁人生子,平安终老,所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许当她失去了孩子,吞金自杀的时候,她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相比于尤二姐,尤三姐比较泼辣一些,这一点在她与贾珍,贾琏喝酒那一晚展现的淋漓尽致。当贾珍,贾琏想要在酒桌上调戏尤三姐的时候,没想到尤三姐反而自己扯开衣服,与他们豪放的喝酒,这一来,让贾珍,贾琏“一句响亮话也没有了”,此后贾珍,贾琏都不敢招惹尤三姐。

尤三姐说,“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也算无能·······我如今不拿他们取乐,到那时白落臭名,后悔不及”,可见尤三姐从骨子里憎恶他们,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已经名声扫地了。有人说,尤三姐已经“失足”,想洗白没有那么容易。其实曹雪芹先生在原著中并未说明尤氏姐妹是否真的被贾珍玷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能陪吃饭喝酒,就已经是很“道德败坏”的事情了,并且书中也有一句,“贾珍何曾遂了一日,反倒白花了许多昧心钱”,可见尤三姐并不一定遂了贾珍的愿,但是人言可畏,一传十,十传百,自然而然的尤三姐就被传成了“失了脚”的人。也正因为这样的传闻,柳湘莲才退了婚,他认为“你们东府只有两尊石狮子是干净的”,却不曾想尤三姐说过,她不在乎心上人的钱财多少,不在乎容貌如何,只要是自己喜欢,等上一辈都可以。但因为柳湘莲的退婚,尤三姐自然想到与自己名声有关,羞愤,绝望,拔剑自刎。也正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实尤三姐与尤二姐有着质上的不同。

尤二姐的惨死,尤三姐的绝望自刎,虽然去处都是一样,但是两个人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选择其实隐含的是不同的人生态度。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尤三姐,她就像一朵玫瑰花,开得妖艳,满身是刺,自顾自的美丽,但是却是真正的在追求爱情,追求自己的人生。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它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在这本书里,有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贪玩厌学的贾宝玉,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的薛宝钗,豁达开朗、豪放的史湘云,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在这些人物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黛玉。不仅因为她聪明、天真,更因为她敢于反对封建社会,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她写的诗独具一格,用词更是恰到好处。她的诗不仅让贾宝玉赞不绝口,也让我觉得妙不可言。虽然她最后因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死去,可这更显出她那坚贞不移的情感和单纯的性格,让我更加喜欢她,惋惜她。

我觉得《红楼梦》里最有趣的要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刘姥姥,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红楼梦》最后的结局非常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王熙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我的心情也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不愧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第四篇: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第五篇: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有感

寒假在家读了从图书馆借的一本老书,名为《红楼梦》,觉得心得体会蛮多。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一本书,可能是读书较少的原因,渐渐的《红楼梦》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也从未像喜欢红楼梦一样喜欢过一本书。在书中我总是可以任自己的思想自由飞翔,忘却了白天的烦恼,我从不否认这是一个可以让我感到舒适的世界。

从大体上说,我觉得吧,首先,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红楼梦》里有许多我喜欢的人物,我喜欢贾宝玉,喜欢他的妄性任为,喜欢他的坦诚执着,更喜欢他一抹柔情。他认为女人是水做的,他尽力去呵护;他没有一个主人的姿态,和身边的不管是丫鬟还是小姐都相处的像朋友,在他眼里人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林黛玉,喜欢她的楚楚可怜,喜欢她多泪的眼,更喜欢她舟子也载不动的忧愁;她是一个有才情的女子,她的诗词总是载满了她的怨愁,她的眼总是有止不住的泪水流淌,一个柔弱的身躯载不动她满腔的怨愁。我也喜欢薛宝钗,喜欢她的落落大方,喜欢她的温柔婉约,更喜欢她的缜密细致;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没有人说她不好的,她是多么的接近完美,她也是一个有才情的女子,饱读诗书,四书五经无一不通,她有着那个时代正统的思想,他规劝过宝玉读书入仕做官,可惜宝玉心不在此;她也规劝过黛玉莫读闺阁书移情,她总是在那个时代里做着对的事;还有那个厉害的王熙凤,活泼的湘云,端庄的袭人,泼辣的晴雯.........《红楼梦》里有许许多多我喜欢的人物,在里面人物是完整的,有缺点也有优点,我喜欢她们的优点也包容他们的缺点,如果把我喜欢的人物完全列举,恐怕通篇就在写人物了。我更喜欢宝钗,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 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其次,《红楼梦》营造了许许多多的世界,总体的大世界是悲观的,是黑暗的,但还有一些纯洁美好的小世界,像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袭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干净而清澈的,纯洁而美好的;大观园宝玉们营造小世界也是美好的,这里没有等级,没有性别,有的只是相互关爱的朋友,还有那个在冰天雪地里作诗作词的世界,吃着鹿肉,喝着美酒,赏着红梅的世界。还有那个诗社,大家焚香作诗的场景,大观园的景色也是美好的充满了诗意,黛玉的萧湘馆,竹林围绕,在傍晚,竹林晃动透过纸窗,那斑驳的光点最是惹人爱。宝玉的怡红院,花开怡人,那是一个有气氛有活力的地方,晴雯在那里打趣的撕着小折扇,宝玉和袭人们相互打闹,仿佛间还听得见他们的盈盈笑声,这些小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人留恋的;当他们长大后,他们面临的就是分别,小姐们要嫁人,丫鬟们也要打发了出去嫁人,当大观园渐渐冷清的时候,宝玉整个人都呆了,呆呆的看着山看着水,泪水便止不住地流淌,丫鬟小姐们嫁人了到了外面的大世界,那个悲观黑暗的世界,恐怕大观园便是每个人心底最怀恋的世界了,就像宝玉二姐姐说的那样就算再得住一两日死也甘愿。就是因为整体环境的不乐观,才使得大观园那个小世界如此的来之不易,如此的让人牵肠挂肚。同时这个世界也让我深深的为之着迷。

我想《红楼梦》的迷人之处也远不止这些,《红楼梦》还有那个纠结的爱情,友情,亲情。宝玉好像对每个身边的女孩子都有很深的交情,当然对晴雯,袭人......的是友情,对湘云,宝钗........的是亲情,恐怕对黛玉的才是爱情,但是在那个有门户之见的时代,宝黛之恋就注定是悲剧;黛玉才是那个与宝玉在心灵上一致的人,最了解宝玉的恐怕也只有黛玉,虽然宝钗天资聪颖,但是她也始终不知宝玉为何不愿入仕做官,就很难心灵相通了。在这场悲剧中黛玉郁郁而终,宝玉也看破红尘,宝钗独守空闺,不管是悲剧,喜剧都有它的迷人之处,宝黛爱的纯洁,爱的至死方休让我着迷;宝玉看破红尘,一步一步渐入满天雪地让我着迷;黛玉叹息双亲已逝,寄人篱下,无人作主的命运让我同情,当黛玉在宝玉新婚的那个夜晚悲泪交加,病危垂泪无人问及的时候让我扼腕叹息。那个临死前的最后一声声吟:“宝玉你好.......”到底所指何意,恐怕她是要把这些悲怨一同带入另一个世界。

最后再说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吧,我的体会是: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看出些皮毛而已。希望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慢慢体会。因为不管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营造的世界,还是情感,虽然不是总让人心中充满欢喜,但它总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一遍一遍的反复阅读。

下载红楼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楼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曹雪芹。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我从幼时便开始触碰的一本经典。从开始的小人书,到后来的简本,再到后来的完整版,我已不甚清楚拜读了这本名著几次,但却清楚地记得每一次读完时的感慨......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随笔 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09环艺2班周俏*** 重温红楼,让我有一种回归质朴的感觉,书中如此细腻纯洁的氛围是现代怀旧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单给演员穿上70......

    红楼梦 读后感精选

    红楼梦 (1)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

    《红楼梦》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读后感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合集

    红楼梦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