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帝怀中的羔羊》读后感大全
《上帝怀中的羔羊》读后感范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帝怀中的羔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上帝怀中的羔羊》读后感1合上书的那一刻,有些不舍,有点心疼。不舍是这本书不到一个星期看完的,看的太快了就像囫囵吞枣,没有咂吧出枣子的味道,心疼是为剧中人物的多舛的命运。这本书叫《上帝怀中的羔羊》,和《飘》都是女作家凯洛林·米勒所写,都是描写美国南北战争前南部地区垦荒者的艰辛生活。
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前者描写的都是底层农民地里刨食的艰难,后者是庄园主贵族在世事变化下的应对;前者平铺直叙的琐碎家庭生活,后者剧情更跌宕起伏;前者就好似一首白描手法的散文诗,后者好似一幕幕转化的舞台剧。
如果读完一本书,让你对书中的那个地方心生向往,那她的描写手法绝对是很有画面感,这样的作家我喜欢。看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去兴安岭的走进鄂温克族的驯鹿,看见生活村落里的“萨满”、“木愣子”,就真体会情景交融。其实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带有女性作家的细腻,白描,流畅,就像耳边的喃喃呢语。而且都是在告诉我们两个字:生存。
《上帝怀中的羔羊》,在南方荒芜的土地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教堂,医院,努力的生存就仿佛从最原始的劳动开启,开荒,饲养,酿酒,缝制,打猎,治伤的技能。上帝最大的恩赐就是这片土地。里面的三代垦荒者在与自然、灾难、疾病斗争中求生存,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下随时可能出现的颗粒无收、传染病的肆虐无数次的夺去了亲人的生命,可没有时间悲伤,只有永不停息的劳作。
第二代垦荒者希恩,从十几岁的少女成长为外婆,每时每刻都在劳作,为丈夫的爱,为死去的及活下来的十四个孩子,为年迈的父母,为三个兄弟。经过响尾蛇,豹猫的侵袭,战胜了对动物的恐惧,却面对突然的火灾,避过了灾害的考验,却遭受死亡的鞭挞,丧子,丧父,丧母,丧夫。四十多岁的人生就像是走过了万水千山。就像书中写的:
“一个女人,从出生之日起,体内就蕴含着生命的种子,就是她等待出生的孩子,在他们依次降生之前,她必须照看好自己的头、手和心脏不受任何损害,所以,成年女儿必须比成年儿子心地更加单纯,更小心自己的身体,思想更虔诚,因为她体内孕育着生命的种子,就像一根青豆,到了一定的时间成熟,撒播种子,然后变得干燥,枯死,最后化作尘土。”
这样的日子,你怎么过?
看看希恩怎么过?生第三个男孩卡尔的时候,遇上干旱,伦祖远出,她在生产的过程中,豹子咬死了看家的猎犬,希恩挣扎着取下墙上的枪杀死了离她只有三大步的豹猫,床上蜷缩的是她和三个孩子。希恩告诉我们,为活着而活。
这样的日子,仅仅是活着过吗?看看希恩怎么过。
希恩依然会在每一个节日把地板刷洗的一尘不染,依然会为每一位孩子攒下结婚用的鹅绒,依然会缝制出最美丽的裙子,依然会在女儿的婚礼上喝的酩酊大醉,向爱慕的牧师表白心声。
这难道仅仅是为了活着?我想不是的,而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世界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待之如初恋。这个最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想起了《战争与和平》里面入狱的皮埃尔临行前,一个囚犯的一句话:“即使只剩下一个土豆,我们也要撒上盐巴再吃。”
日子怎么都是过,艰辛的日子不得不过的时候,你怎么过?像希恩一样任劳任怨的过?像郝思嘉一样投机专营的过?像福贵一样平淡如水一样过?像大卫科波菲尔积极进取努力求学一样过?像于连利用自己的美色专营贵妇之中过?
生活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书中的人物告诉我。无论是怎样的世事变迁,还是每人都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你心里必须装着一个希恩,当然如果你貌美如花似郝思嘉,也可以游刃于男人之间,但是千万要看到离开了白瑞德,死去了女儿的郝思嘉站在土地上满含眼泪的那句话: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灵。你就是上帝怀中的羔羊,只要有面朝大海的心胸,就能把风霜雨雪过成春花秋月。
《上帝怀中的羔羊》读后感2美国南方文学之作《上帝怀中的羔羊》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南北战争爆发前,在佐治亚州那片荒芜的土地上迎来了文斯与西恩夫妇和他们的子女,开启了他们的新生活。
年轻的文斯爱冒险,向往远方,带着他的妻子西恩与第一个孩子伊丽莎白从卡罗莱纳州到达了佐治亚州这块土地上,希望与失望不断交替在他们的生活中,初始开垦种植艰辛,而且几乎无所获,他们的孩子患病去世了,给了他们沉痛的一击,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经过漫长的几年,似乎上帝听到了他们的祷告与祈求,随着贾斯珀、里阿斯、希恩、杰克这几个孩子的出生,生活也逐渐变得富足起来了……
希恩与伦祖成婚了,搬去了他们的新家,开始了新婚生活,一切都是新的,满怀希望,就如父母一开始到这片荒芜土地上开垦一样,样样都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希恩是勤劳善良的,操持着家务;而她的丈夫伦祖也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日起而作,日落而归。到了收获的季节,家里的男人们会带着农作物、手工制品等去海岸集市换取所需之物,沿途聊天,听听奇闻异事,然后会带着交换好的物品,赶在冬季来临前回到各自的家里;女人们则在家料理家务事。那时最小的杰克也跟着去了,虽然他胆小怯弱,但并不影响他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希恩希望他能和大家一起出去走走,看看自己未知的事物。集市之旅带回了外表美丽高傲的玛戈特,里阿斯和她那么仓促的结婚,不知幸与不幸,希恩不时的观察着她,她应该是个渴望家庭,稳定生活的女人吧!里阿斯是个不知足的人,像他父亲一样总想着远离家独自生活,但是他不懂父母的不舍,亦如文斯当时不懂自己的父亲一样,随后他还是随心所欲,不顾他人的想法与眼光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希恩孕育着第一个新生命的过程是异常的辛苦,痛并快乐着,玛戈特帮助她把孩子健康的生了下来,他们对玛戈特也在不断着改观着。生活每天都在进行着,有的人不甘现状,远走他乡;有的人甘愿留下来,开垦出新的生活。希恩身边的亲人逐渐的一个个去了,有疼爱她的父母、兄弟,有可爱的孩子,还有给他依靠的丈夫伦祖,在她无助的时候,好似上帝为她迎来了第二任丈夫德密,为她生命的最后段旅程带了点慰籍。而玛戈特与安静沉默的贾斯珀矛盾的、默默的生活着。
纵观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从坚强勇敢的女性的视野出发,触及她们的生活,这是那个时期底层平民生活的代表,周而复始的,以地为生,乡村的生活,黑人奴隶被压迫的生活现状好似一幅幅画一样,一一从我眼前飘过,感叹岁月,时代的变迁,而生活也越来越好。我看来希恩的一生是幸福的,完整的,她历尽了沧桑,亦如经文中她所理解的“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文中很多处涉及到经文,冥冥之中指引着他的民众脱困,不断前行着。在希望与绝望的命运转折中找到真实的信仰。
《上帝怀中的羔羊》读后感3当我拿到《上帝怀中的羔羊》这本书时,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这是美国凯洛琳.米勒所著。在封面上《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到“最伟大的南方文学,也是我的最爱”是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被公认为南方文学经典范本。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一代垦荒者文斯和妻子西恩在这里生育了四名子女,女儿希恩跟随丈夫伦祖去了属于他们的土地,大儿子贾斯珀在家帮忙,次子里阿斯带回了勇敢叛逆的新娘玛戈特,小儿子杰克聪慧敏感,他们在此处耕耘,恶劣条件带给垦荒者重重考验……
仔细品味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两大震撼,第一震撼是两位南方女性,坚韧善良的希恩与与狡黠机灵的玛戈特,她们成为“第二代拓荒者”,在重重考验下一路披荆斩棘,支撑整个家族的力量。第二震撼是拓荒者们在土地上自力更生,与大自然成为朋友并驾驭,从基建、纺织、农事、日用、屠宰、日杂、医疗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法。例如文中说到患上喉头炎,希恩把牛脂、松节油和樟脑混合,放在炉子上加热,孩子们因受寒而胸闷,她要在他们胸部上敷药和按摩。
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书中的垦荒者们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遇到困难不要退缩,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就算失败也不气馁,在一次次的经历、磨难中你才会变得更坚强,这样的坚持你肯定会成功的。要根据习主席的十九大精神,做个有创新、有担当、有抱负、有远见、有本领的人,在挫折中学习,变挫折为动力,从中吸取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上帝怀中的羔羊》读后感4羔羊是温良顺从的,左治亚州荒凉的土地需要这些前赴后继的开拓者。
一代一代的开荒者,早已在耕种里,看透了生命的本质,找到了赖以生存的信仰。希恩满怀着对婚姻的憧憬嫁给伦祖,两人重新开辟了荒地,建起了房子,空地上中满了需要的农作物,菜园里种着蔬果青菜,院子里有成片的七姐妹蔷薇和石竹花。
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播种,收获。后来希恩生了好多孩子,有的活着并长大成人,有的一出生就死掉了。如若没有神的指引,生活得有多残酷。再后来,希恩的父亲母亲相继离开,最后,相伴了20年的伦祖也去了天堂。单调的时间,悲伤的死亡,辛苦的劳作,已经让希恩不再是当初的小姑娘,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许多痕迹。
她饱经沧桑,终其一生,学会了坚强。里阿斯渴望文明与自由,哪怕他娶了海岸镇的姑娘玛戈特,但没有人能留下他,他踏上一艘船,客死他乡。这就是玛戈特飞蛾扑火的爱情,最后她留在这个地方。希恩因失去双胞胎而难过,伦祖去了海岸镇,用所有的东西交换了两枚金币,当他看到希恩开心的抚摸金币时,他认为这是值得的。这里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开荒人相濡以沫的柔情。他们每天睁开眼都是一家人的温饱,爱情啊!都埋在心底。
生活一直都在继续,有的人甘愿留下,开垦荒地,播种希望,却日复一日,有的人,渴望自由,远走他乡,但不知归途。
第二篇:《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阅读《上帝掷骰子》这本物理书,阐述了量子论的故事。对于量子的接触,我映象最深的是微信上传的一个小视频,一个科学家利用量子技术,做了一张透明的塑料(也许不应该这么叫),科学家躲在塑料后时立马就隐身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量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刚开始读书时,我大致阅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上帝呀,没看懂。真想放弃算了,一本开头就看不懂的书,真没有兴趣读下去的。看到群里,大家每天积极打卡汇报阅读进度,我有点反悔了,大家都能坚持好好读书,我自己怎么能这么容易就放弃呢?好吧,拿出学生时代的学习劲头。
我准备了一本笔记本,一支笔,坐在电脑前面,准备用最原始的方法阅读,那就是读几段,记一记。比如,赫兹,是德国的科学家,他做了铜球试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而电磁波存在是麦克斯韦的理论预言,人们就好赫兹的名字作为了频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这样,我运用蚕食桑叶的精神,每天阅读两章,每天记个简单的笔记,硬是将这本书啃完了。
整本书看完,内心深处不禁为科学家们喝彩,被科学家们的精神所感动。量子论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一个个的科学家们,都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去验证,去辩证,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路上矢志不渝,他们推动着社会无与伦比的进步。
这本还渗透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幅很短,在第四章中,了解到汤姆逊父子均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与其女儿女婿均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想:如果我也是个科学家的话,我家孩子是不是也应该是个科学家呢?真有点印证了我们的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
第三篇:《不肯下跪的羔羊》读后感
《不肯下跪的羔羊》读后感
《不肯下跪的羔羊》读后感1
公车在你到达站点前刚刚离开,你不会太在意,因为你可以等待,等待下一班的到来。但有的东西却不能等待,时间、生命都不能等待,爱更无法等待!这是我读了动物篇闪小说《不肯下跪的羔羊》后的深切感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羊小不丁从小生活在妈妈的百般呵护中。面对妈妈的关爱,小不丁一直不屑用表面功夫来表示感谢,他想用实际行动来感恩妈妈。他想过用自己的'身体为妈妈挡住扑上来的狼;他想过为妈妈舔伤口;他想过问候受伤的妈妈;长大了,他甚至还想过嘴对嘴喂年迈的妈妈吃饭。可因为各种原因,他一直也没能将想付出行动去回报妈妈,直到有一天,妈妈被主人永远带走,小不丁这才追悔莫及。
我很赞成文中小不丁对于孝顺的看法——“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与饰貌”。可我却并不赞同他的做法,一次次设想着如何回报妈妈,却从没付出实际行动。他孝顺妈妈的想法的确是美好的,可最终都幻化成了空想,只留下终生遗憾。是等待抹杀了他美好的设想,等待成了他拖延的借口。小不丁的行为告诉我们,爱无法等待,爱应在当下!
小不丁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一则公益广告。这则广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背着书包的孩子整理衣领说:“等你考上大学,妈就享福了”。几年后,儿子如愿考上大学,妈妈欣慰地笑了,站在高大的儿子面前,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脸说:“等你毕业了,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就享福了”。儿子终于结婚生子了,孙女依偎在她的怀里说:“奶奶,等我长大就让你享福”……等儿子打电话准备带母亲出去好好玩几天时,她已年过古稀,坐在电话旁,手拿水杯和药丸,突然晕倒了……
每次看完,我心里总有一种酸楚的感觉。等!母亲在一次次的等待中白了头发,两眼昏花,时间带走了她的青春,永不复返。等!
儿子在一次次的等待中延误了时间,最终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那个儿子定会让母亲成为一个幸福之人,可时间无法倒流!
天下所有的孩子醒醒吧,不要让父母再等下去了,她们青春早已逝去,父母没有时间再等。孝应在当下,我们应趁父母还在身边,多尽孝心,千万不要让等待成为终生的遗憾!
《不肯下跪的羔羊》读后感2
“小不丁因母亲去世之前没有做出报答母亲的行动,而在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不肯下跪的羔羊》。
在茫茫人生路上,不付出行动是无法获得成功的,记得有人说过:成功=行动+勤奋。我觉得,只要行动了,就是迈出了第一步,有了一个起点,就一定会有一个终点。不过,结局如何,也要看你付出的行动是否符合相应的'计划。
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有一位老者,他对过往的行人说:“别再这空想,去行动吧。”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善言被当做疯言疯语让大家不敢相信,只有我
在学校,同学们都在做考前计划,但考试过后都没有实现。为什么?因为他们笨吗?不,不是,他们只是没有行动而已。我也一样,想着要争取考到班上的平均分,不为班级拖后腿,甚至超过。可是没有用,总是实现不了。正在我纳闷,认为自己变笨了的时候,突然,我想到了那位被别人当作疯子的老者,想到了他的话。終于,我明白了,原来我没有变笨,只是没有付出行动。
于是,我朝着这个目标一直努力、行动,一步一个脚印——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复习。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月考得到了一个理想的成绩。
但是,我还有一件事情因被时间限制,也没有及时行动,而像小不丁一样后悔莫及——快要期中考试了,我还有一道题没有弄懂,打算考试前一天晚上去请教老师,可我到了那天晚上,又把问作业的事给推迟了。导致我考试碰到了这一类型的题目而呆滞,结果考得很不理想。唉,都是没有行动惹的错。
行动,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人生也需要我们去行动。曾有一句名言:“理想不是空谈。”理想,一个简单的词语,但又是一个难以实现的词语。行动,决定了成败,也决定了你的理想。
看着你身边的人,他们是怎样的?你呢?如果一个人连行动都没有,那你的人生就一定会荒废,一定会为你的行为而后悔莫及。正如小不丁一样,因为没有在母亲去世之前用行动把心里对母亲的感激说出来、做出来,导致了最后让刻骨铭心的痛永远留在了心中。
《不肯下跪的羔羊》,你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许多,我们都喜欢你!
第四篇:《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在读生,对于物理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科普文性质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对于中文系这个需要多方涉猎的专业具有一定的拓展视野效果。
虽然文章很多专有名词或者理论知识没有读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于量子史这个宏大的课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由海恩里希·鲁道夫·赫兹到艾萨克牛顿再到阿尔伯特·爱恩斯坦都在量子物理史上留在了浓重的笔墨。量子物理作为一门相对比较年轻的理论科学,其涉及到微观世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很直接的联系,比经典物理要晦涩复杂得多。但是作者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引导我初步窥探了量子物理的殿堂。虽然人择理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而平行宇宙理论又玄幻得让我觉得无法接受,超弦理论更是难读得令我直接跳过,但是大体上我脑海里还是形成了量子物理纠结的大概成长历程,对量子物理取得的每一个关键突破都会为之喜悦。这本书无论是题目还是文笔都有别于一般正规的教科书。虽然这样的写法会令它失去一定的严谨和权威,但是它的其它方面已经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吸引非专业读者眼球自关重要否则难免不会既被专业人士诟病又被非专业人士所抛弃。
为了做到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饭后闲话”这个环节。胡可与牛顿之争,诺贝尔父子等等的事例援述。这些类似于量子物理史题外话的插入,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是个很好的缓冲。毕竟科学史上很多或动人或无奈的事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在文章布局上的“饭后闲话”是个亮点之外,文章的文笔功底还有涉猎广泛等写作特点也可圈可点。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丰富的创作素材积累显示出他阅读范围的广泛。在他笔下,那些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才,而是有血有肉性格丰满的人。爱恩斯坦的倔强,霍金的好胜,海瑟堡的稚嫩与聪慧,约尔当的害羞和内向,薛定谔的多情都是影响科技史的因素。除了通过描述量子物理学家的性格外,有趣著名的实验引述也是激发读者对于科学的兴趣的一大亮点。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原来物理也可以像文学那样冲击人的人生观,洗礼人的思维。其中世界的客观性与人类意识的作用的不同步令我对世界的存在产生模糊的怀疑和不确定。令我对世界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并更懂得生灵的可贵与卑微。
这些推动着人类历史发展科学家们改变了全球的风貌,他们应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敬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科学才可以延绵不绝地发展下去,如奥林匹克圣火一般传承和到达世界的各个灰暗的角落。
这本书从各种角度以有趣易懂的语言对量子物理学发展进程进行了科普性阐述,实在不失为一本优秀的科普作品。
第五篇: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上帝之骰子吗》读后感
以前都没有接触科普类的书,所以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挺乏味的,不过越往下看就越是被情节所吸引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与文艺类的书所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它既融入了文艺类书籍所注重的文笔措辞,又有传奇故事类的引人回味的故事情节,最令人称赞的莫过于它是将哲学、精神、意识这些科学里的异客暗度陈仓,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同时,又让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
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激动人心的科学历史,它带领读者们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那些在量子物理界光耀千秋的科学家的崇敬和对量子物理界的每一个突破都有着由衷的激动。这本书在叙述方面最成功的莫过于它不是简单讲述量子物理科学家们的贡献而是将其符号化,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些人的性格特征,让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如爱打赌的霍金,晚年倔强的爱因斯坦,宽厚的玻尔等等,而同时他抓住科学界的一切可以发挥出趣味性的地方发挥,如“薛定谔的猫”,“量子自杀”等等。总之,作者尽可能用“与时俱进”的言说方式来向大家讲述一段大大改变人类发展的历史,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该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更大的作用还是在于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公众认识到这些在幕后推动人类前进的科学英雄。
在这本书中,让我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它深深得引发了我对于信念、真理、追求、科学等的思考,开始教会我用一种更为理智的观点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去看待自己追求的一切,我强烈得感觉到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那份不可抗拒的魅力。读过这本书后,我开始慢慢明白,科学乃至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跳出狭隘的思维,20世纪初以来的无数大师,从旧理论的叛逆者渐渐走向新理论的对立面,他们可以接受那些旧的东西被自己所颠覆,却无法容忍仅仅十多年后,自己就成为了被颠覆的对象。也许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所谓科学,一定存在着终极的真理。于是当被自己奉为真理的宫殿摇摇欲坠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誓与理论共存亡。量子,这个激进的理论也许有一天也会被时代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匪夷所思,更难以理解的理论。我们如何在时间的潮流中不至成为一块顽石? 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精神,去无条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去勇敢地质疑一切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我相信这就是科学的精神,所谓“不破不立”。
可悲的是,从小到大,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去吸收,去相信一些东西。就好像自己用20年雕塑几百个千奇百怪的陶瓷雕塑,然后相信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基础。然后来到社会上,去亲手把曾经坚信不疑的东西抛弃。我用几年时间砸掉了之前大多数的雕像,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去再去雕刻一座新的出来,因为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自己独立去思考,去判断。我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贫穷,一种精神的极度贫瘠感。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开始越来越不相信曾经坚信着的一切。网络上许许多多的所谓“真相”和“揭露真相”都不过是一面之词;所谓的新闻也许一直是政治的帮凶;批判着权威的“草根”也许只是哗众取宠;而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也许都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真实。
放下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被震惊地难以思考。我曾以为只有在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东西,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
不过,即使在精神世界的暴风雨中间,当我们回头瞥一眼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时,还是依然能感觉到一丝阳光的气息透进我们的心底的。因此,哪怕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真理、看待世界,我们也依然要保存一份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依然要保存一份独立思考的精神,那是清醒、严谨、尊重真理的探索精神,正如书中所说怀着“深深的激动和无比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