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弈论之读后感
博弈论之读后感
我对博弈论的看法:在一件事情,或者冲突发生的时候,去寻找一个平衡,然后尽量让这个平衡往好的优势的方面去进行。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遇到博弈,买东西的讨价还价,工作上的同事合作,可以说应用方面很广泛。但是不要以为学会了博弈论就什么事都办的好,这是一个万金油的学科,而不是一个万能的学科。最主要还是活学活用,有一个美丽心灵里的小片段。
一个夏天,纳什在给学生们上课,可是楼下的工人们正在铺路,噪音很大。如果关上窗户教师很热,如果开开窗户外面又很吵。纳什简单的想了一下,工人们要完成工作,而我上课与否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影响,因此他们是不会停下工作的,所以我只能选择关上窗户。但是他的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对外面的工人说到,我们正在上课,大概45分钟就结束了,你们能可以先去另一个头的工地干活吗?或者干脆休息一会。结果工人们爽快的答应了这位学生的要求。
所以我们不要死脑筋的想问题,有些事情是要去尝试的。
我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本书很便宜,二十块钱八十万字,超级耐看。但是并不好看,因为全书80%是鸡汤故事,15%是基于故事的废话,只有5%是和博弈论有关系的内容。但是如果只是想消磨时间,买一本来看看也好。但是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最好还是多看看资料。博弈论本身没有专门的书,基本都是一些解读,有好有坏,多数我也没看过。不过以后有机会我也会推荐一下资料书目,供大家学习了解。
最后贴上一张本书封面,一本连作者都没有的地摊货,终于看读完了。
第二篇:博弈论读后感
.优势策略与严格愚蠢策略
首先考虑最简单的一种情况,那就是不管别人怎么做,你都应该采取同一种策略,博弈论读后感。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采取这种策略给你带来的效用都超过采用其他策略给你带来的效用。这种策略就叫做优势策略(dominant strategy)。
以下图所示一个汽车价格博弈的可能模型为例。
打折
不打折
打折
低利润,中利润
高利润,低利润
不打折
零利润,高利润
零利润,低利润
打折对两家公司来说都是优势策略,因为打折总会带来较高的利润。
那么开车靠路的右边是不是优势策略呢?不是,只有当别人都靠右行的时候你才该这样做,如果别人开车都走左边,你最好也走左边。避免触电是不是一种优势策略呢?是的,因为不管别人怎么做,你都该坚持这一条,哪怕在某个奇怪的地方所有的人都爱用电来电自己。
与优势策略相对应的是严格愚蠢策略(strictly stupid strategy)。无论你的对手怎么做,这个策略给你带来的效用总是比你的其他策略少。显然,如果在一个博弈中,你只有两种策略,而且其中一种是优势策略,那么另一种一定是严格愚蠢策略。
在同时行动博弈中,存在优势策略或严格愚蠢策略的一方可以利用这两者策略来进行决策,而另一方则可以据此对预测对手将采取的决策,或者排除对手可能采取的某种决策。
2.协调博弈(coordination game)
具有优势策略或者严格愚蠢策略的博弈通常都很容易解决,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博弈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在这里我们首先来看协调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参与双方的效用会同时达到最大,因此,如果双方同时采取对应的策略,那么双方都会得益,如果不是,那么双方都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
显然,约会的双方都希望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地点,而两家电影院也不希望在同一天推出强档影片。在这种博弈中,参与者需要彼此协调双方的行动,并且完全信任对方所说的话,因为对任何一方而言,隐瞒或者欺骗都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协调博弈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公开、诚实与信任。
在博弈论中,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是否值得信任,要看诚实是否对他有利。但是现实中的人总不会是这么理性的,其中常常会掺入情感的因素。这也就是说,即使是双方共同采取行动对某一方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用,他可有可能并不这么去做。这个时候就面临着信任博弈(trust game)的问题。
例如你的老板不能同时失去你和你的同事。这个时候如果你们同时要求加薪,老板就会答应你们。但是如果你们两人只有一个人试图争取加薪,那么老板就会炒掉他。如果你和你的同事都是理性的,那么你可以信任你的同事做出的和你同时要求加薪的承诺。但是,如果他和你有过什么矛盾,你就不一定能够那么信任他:说不定他在撒谎,好让老板把你赶走。在这里面让人犯愁的是你的同事可能是个笑面虎,你从你们之间的表面关系并不能有把握的推断他会怎么做,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采取稳妥一点的办法,不要求加薪。相应的,即使你们之前没有明显的矛盾,你的同事可能也会对你有所怀疑,使得本来对你们两人都有利的事情泡汤。
在信任博弈中,怀疑是致命的,即使是怀疑别人心存疑虑也会造成麻烦。
3.猜硬币博弈(outguessing game)
协调博弈的反面是猜硬币博弈。在这个博弈中,甲乙两人要同时选择硬币的正面还是反面,并分别写下自己的选择。如果两人的选择一样,那么甲获胜,如果不一样,那么乙获胜。这种博弈和协调博弈的区别是协调博弈的双方的效用同时达到最大值,而在猜硬币博弈中则是一方达到最大值另一方必然达到最小值,读后感《博弈论读后感》。
如果在写下自己的选择之前,双方可以交流彼此的决策。如果你是乙,想选正面,你肯定会告诉甲你要选的是反面,这样他就会也选反面,这样你就赢了。问题是甲也不笨,他也知道你不会轻易的说出自己真正的选择的。于是两人就会开始欺骗和反欺骗的游戏。
在战争中经常会出现这种博弈。二战中盟军想从诺曼底登陆,但是要千方百计的隐瞒真正的登陆地点,而德军却要千方百计的找出盟军的登陆地点,好提前部署兵力,做出准备。盟军放出各种假消息,并在其他地方营造出一种大兵团登陆的假象,最后成功的迷惑了德军。
在漆黑的夜晚开车走在十字路口,把灯关掉使别的驾驶员猜不到你的想法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在猜硬币博弈中,你一定想把灯关掉。这是因为在协调博弈中,让对手知道你的做法对你有利,而在猜硬币博弈中,隐瞒行动对自己更为有利。在猜硬币博弈中,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欺骗和隐瞒。
4.斗鸡博弈(game of chichen)
在另外的一种博弈中,如果双方同时采取对应的策略,那么双方的效用会同时达到最小值。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过独木桥。《天龙八部》里面的**恶和一个跳着大粪的农人在独木桥上相遇。如果两人都不想让,那就只能相持不下,或者掉到河里。一方退缩是另一方最好的结果,但是谁让谁就输了,这两人脾气都很倔,都不愿意相让,最后在桥上相持了几个时辰,最后以农人支撑不下去了而告终。
在斗鸡博弈中,只要让对手相信你绝不会退让,你就可以获胜。这种博弈比的不仅仅是谁更像男子汉,还包括谁更能表现出男子汉气概,而且神经不正常的人占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正常人不会愿意和疯子一般见识。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农人事先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恶这样的BT,估计一开始就会打退堂鼓,这样**恶也不用花那几个时辰证明自己,就能兵不血刃的取得胜利。
在生活中,搭便车的问题很可能会形成斗鸡博弈。如果老板让两个人一起去完成某项任务。如果两人都卖力干活,任务就能完成,他们都可以得到10个单位的效用。如果两个人都不干活,任务完不成,那他们都会被开掉。但是如果他们其中的一个拼死拼活的干活,而另一个偷懒,那么偷懒的雇员可以得到15个单位的效用,而卖力干活的得到的效用为0,但是不会被开除。于是两人都会希望对方认真做,而自己偷懒,但是,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不会认真做,为了避免被开除,他就只能卖力干活。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做物理实验,两人一组,交1份实验报告。又一次我想偷懒了,就说不管怎样我都管实验报告了,和我一组的同学虽然郁闷,但也只能自己写了交上去。
古巴导弹危机就是斗鸡博弈的一个例子。如果美国和前苏联打起来,那估计就是核大战了,这对双方都是毁灭性的。因此谁要是能让对方相信自己会不惜一切代价强硬到底,对方就会退缩。终于到最后前苏联打了退堂鼓。
5.固定和博弈(fixed-sum game)
博弈还可以按照效用的总和来划分,如果把参与者所有的效用加起来,总和是固定的,那么就叫做固定和博弈,反之则成为变和博弈(variable-sum game)。很显然,在固定和博弈中,参与者不能进行合作。因为他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一方多得一点,另一方必然就会少一点。在变和博弈中,效用的总和可以变化,双方通过合作都能够获得比不合作带来更多的收益,从而有了合作的空间,但这也并不能消除双方之间的竞争。从长远来讲,博弈是变和的,但是在某一瞬时来讲,博弈又是固定和的,因而双方常常是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又有合作。
第三篇:博弈论之《斗鸡博弈》读后感
斗鸡博弈(Chicken Game)又称懦夫博弈,因chicken有懦夫之意,博弈论之《斗鸡博弈》读后感。
斗鸡博弈的反向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所以斗鸡博弈强调的是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使双方都获益。双方进行换位思考,进行谈判,进的一方给退的一方一定的补偿,如果补偿等于退者的损失,谈判就可以进行下去,使两者的利益最大化。但斗鸡博弈妥协的前提是双方能进行有效的换位思考,而不是妄加蛮干,而且博弈的双方力量很多时候不对等,不知是否达到了均衡!
斗鸡博弈主要用于国家间的策略互动。因为多数情况下,国际交往持为平等互利原则,但具体事件上,大鸡啄小鸡的事情层出不穷,什么国际法、联合国形同虚设。在两国实力差别不大的时候,充分显示自己不甘示弱又有韧性的外交策略是很有必要的。你若处处让步,给人以软弱的姿态,只能被对手牵鼻子;陷入蛛网循环后,你会发现,原来力量悬殊的对手也会向你喷粪。苏美争霸,南海问题,都是一个道理;斗鸡还是懦夫,全在一念之间!
实际生活中,斗鸡博弈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遇到了争执,双方各执己见就会出现问题。若通过换位思考,大度者主动认错,问题就会解决。但接受者也得适当承担错误,相当于给认错者一个精神补偿,而不是认为对方认错理所当然,读后感《博弈论之《斗鸡博弈》读后感》。而且大度者不能老是承认错误,不然会给接受者以软弱的形象,不利于双方关系的长期发展。家长和孩子看似力量悬殊,其实也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所以教育孩子也是一样——一味的关心,允许,长了就成了无尽的迁就,溺爱。家长也应适时强硬一番,树立开明正义的家长形象,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成长方向,培养孩子应具备的良好心里素质。在当今社会,虽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似乎有了一种平等的环境,但拼爹,官僚作风,地头蛇,依然让你无所适从。抗争虽是一种大损失,但退守会让你瞬间被两极分化掉!
公园的路上,你和路人同时发现一条石椅,若石椅的位置太好了,你俩又都累了,你会作何选择?当然,很可能出于礼貌,双方都会让座。但是,当对方确实让给了你的时候,别忘了说声谢谢,顺便再客套一番:“要不你坐,我先四处转转?”这不是虚伪多礼,而是斗鸡博弈的精髓啊!
第四篇:《传媒博弈论》读后感
《传媒博弈论》读后感
在还没进入大学学习新闻与传播之前,我是一个不知道自己是“受众”的受众,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处在传媒竞争的大环境中。也读报,也买报,可从未认真想过,报刊亭的报纸千千万万,自己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手中的那份。开始走入新闻传播学,学习新闻学概论的时候,我踌躇满志,觉得自己的志向——记者,就是正义的化身,肩负着为民请命的伟大使命。这本书把我带回了现实中来,让我真正地看到传媒的另一面——处于市场体系竞争中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这对原先属于理想主义者的我来说,虽然有些突兀,也让我更了解传媒。在读后感中,我想说说我在这本书中收获到的令我印象深刻的的知识和鲜活的例子。
传播博弈,即传媒在市场竞争中的谋略竞技,本书以许多实际的例子来为读者展现传媒之间是如何博弈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所举的在北京传媒市场中都市报博弈的情景。
书在一开始就为我们介绍了媒体市场的“三法则”。即在成熟的传媒市场上,会出现三家综合性媒体以多种方式展开全方位的竞争,提供各行各业的所有新闻信息,这三家媒体是这个市场的前三名,处于传媒市场的主流位置,广泛地代表着这一区域的舆论风向标。而在北京报业市场上,《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成为报业的三巨头,此外,还有处于第四名的《新京报》觊觎着第三名的位置。
与其他的三家报纸在早上出版不同,《北京晚报》秉承着“晚报,不晚报”的口号,始终坚持着在下午出版,尽管有知道另外三家媒体最后报道内容的优势,但自己只有5小时的销售时间,这又变成了一种劣势,而且,对另外三家媒体已经报道了的新闻,《北晚》不怎么可能再“拾人牙慧”,因为读者早就在先于《北晚》出版的报纸中看过了,他们不会喜欢读两份内容相近的报纸的。那么,《北晚》是如何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的呢?
《北晚》的策略是,第一,不与它们抢出版时间,坚持中午或者下午出版,那么记者就可以采访到当天上午的新闻,那么,上午的新闻,就等于其余三家报纸拱手让给了《北晚》。
第二,不与它们争头版头条,头条虽重要,但已被它们报道了,《北晚》再报道的话就没了新鲜感了;第三,要和它们品亲和力,在新闻写作上,更适合老百姓阅读;在新闻选题上,更贴近老百姓;第四,要与它们拼价格,自己的定价一定不能超过它们其中的一家。
当然,《北晚》还有其他的许多错综复杂的策略来应对市场竞争,但以上的那几个,的确是58年创刊,与北京市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北晚》保持自己的竞争力的基础。
也许这个例子不算典型,但作为第一个向我展示媒体如何敲定竞争策略的例子,简明易懂也容易接受。
既然有竞争,传媒之间就避免不了有碰撞和冲突。那么,传媒之间,又是为了什么有冲突?这本书告诉我,在竞争的过程中,传媒本着双方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市场细分,各自吸引着一群某种特征和某一
领域的忠实读者,因而在新闻竞争中都寻求差异化,彼此都没有侵犯对方地领地,也没有把触角延伸到对方的受众当中去,双方保持者稳定的竞争边界,遵循着彼此的默契,是相安无事的前提,若有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背叛了这个不成文的默契,就会引起纷争。同时,书上再现了济南报业市场有过的打击报复的情节。
在济南报业市场,老大哥《齐鲁晚报》重点关注的是全省范围的新闻,《济南时报》关注的,则是“济南新闻”。可是一天,《济南时报》的编辑发现,这天《齐鲁晚报》和《生活日报》(《齐鲁晚报》旗下的报纸)的版面与自己的几乎相同,尤其是《生活日报》。而版面上的新闻内容,本应是属于《济南时报》的“地盘”的。因为本身价格比其他两家报纸要高,在新闻大体相同、编排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老百姓当然更愿意选择别家报纸。那天的新闻博弈大战,《齐鲁晚报》与《生活时报》的发行部频频传来捷报,相对的,《济南时报》的销售量就下降了许多。这让《济南时报》感到不满,并决定对《齐鲁晚报》的行为进行报复,而且要有声有色地报复,哪怕自己暂时损失一些利益。
于是,在后一天,《济南时报》的头版头条,启用的是全省新闻而不是济南新闻,目的就是在济南市争夺本该属于《齐鲁晚报》的读者。
适度的“报复”行为能让对手的行为回到正轨,可若过火,则会陷入相互伤害两败俱伤的泥沼。事实往往会证明,合作比竞争更接近双赢。
在中国改革最前沿的深圳市,《深圳特区报》曾有过一段十分美好的日子,那时,它独家垄断整个城市的新闻信息资源,独吞着这个城市的报业蛋糕,直到《深圳商报》的创刊。这个不速之客,迅速从《深圳特区报》的蛋糕中切去一大块,那时,《深圳商报》与《深圳特区报》便结下了历史恩怨。1999年,当这两家报纸还在为市场分配大打出手的时候,《南方都市报》声势汹涌地冲进深圳。起初,两家报纸并不重视《南都》的入侵,依旧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算盘,彼此都认为《南都》的矛头不会对付自己,而是对方,所以双方非但没有因为《南都》暂时停止争夺,“一致对外”,而是仍在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猜忌,采取不抵抗的策略。结果,《南都》趁着时机抢占那两家报业的市场空隙,并逐渐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尽管深圳市相关部门曾出面想调动自己的两家报纸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也于事无补,这样的态势一直持续到另一矛盾的深化。
由于《南都》得不到或是很少得到深圳政府有关权威部门的信息,于是开始走“群众路线,全民办报”,靶心指向深圳市政府,引起深圳市政府的不适。可深圳自己的媒体《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不但没有联手打压,还在窝里斗,深圳市委宣传部看不下去了,在多次协调无果后,将这两家报纸合并重组的议程提上了行程安排。2002年9月30日上午,由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与深圳商报社合并组建的深圳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还是原来的名号,只不过在集团的指挥棒下,有了整合与分工,与集团下的其他媒体高密度覆盖深证的报业市场,这样一来,《南都》很难像以前那样
在深圳市驰骋万里了,其他的外来媒体也很难再深圳市场上立足。
„
看完整本书,从不同领域的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回过神来,我开始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观察我平时接触的传媒。
第五篇:《不可不懂的博弈论》读后感
<<不可不懂的博弈论>>读后感
博弈,一个新颖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地不能忘记。具体是那一天,我已经淡忘了,无聊的我在华农珠江的图书馆里来回穿梭。原意的我想在图书馆里遇上一位心仪的女孩,可是很不巧,机缘未到。就在无缘中的有缘,一本书和我见面,她也是我在大学以来从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她就是<<不可不懂的博弈论>>。她是我在寒假里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她里面的每章节的内容,我都往复地看上两三遍。里面有大量的真实例子,有的也十分有意思。我们每一天对自己的安排,每天的早餐到底吃什么好,今天的下午需不需要去跑步呢,朋友的约定,到底是去好呢,还是不去好呢,等等一系列的抉择。在没有接受这个名词之前,也很少去思考,这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原来它的定义是如此的简单,也如此的广泛。以前没发现,但在学习了博弈论基础的知识后,很容易的发现,博弈如同空气般,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博弈,它不但是一种理性的抉择,更是一种智慧的平衡。比如,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光棍节,众多电商提前燃起“双十一”网购战火。我们是跟风疯狂地去购物?还是理性看待促销噱头?;买衣服的时候,跟老板砍价,砍多少?;跟朋友玩剪子—石头—布的时候,出剪子?石头?布?;很精彩的电影,到底去?,还是不去?;还有“家家都有本难念”,也就是司空见惯的夫妻吵架,等等这些都是一场博弈。或许我们很难想象,一天24小时,我们都在博弈。有人说,听你乱说,睡觉不博弈了吧?不,是的,在我们睡觉的时侯,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博弈问题了。原来,小到个人的生活习惯,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的较量,都是一种博弈的智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吃、行、住、穿等各个方面的协调都需要平衡的支出,因此就相应这需要博弈的智慧。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就更为常见。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事实上,这种有利益(或效用)的争夺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础。
这本书里有几个十分经典的博弈问题,比如说,囚徒困境、海盗分金、旅行者困境、枪手博弈、协调博弈、智猪博弈、威胁与空洞威胁博弈等,讲得十分有含义和道理。在电视上,利用威胁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被威胁者软弱,威胁者便可无费九牛之力便可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被威胁者比威胁者更强硬,那么威胁者吃不亏反而兜着走。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威胁与空洞威胁的博弈比比皆是。于是,请应许我引用本书的例子点评一下这种博弈的大智慧。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寓言。那就是狼和羊的故事,羊总是那么温顺、柔弱,总是给人以善良、单纯甚至是好欺负的印象。而狼骨子里就是凶狠残暴的代名词,但是狼喜欢把自己伪装成羊,所以有了披着羊皮的狼。有的人,怀着狼心,却装出羊的谦和老实,以放松别人的警惕,麻痹对手的神经。有的人,明明是只羊,却要披上狼的外衣,装出凶狠霸道的样子,以为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对敌人起到威慑的作用,这种伪装,效果很明显,没有实力的空洞威胁是架不住的,这样做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利。首先,敌人开始也许会被震慑住,但只是骗得了一时,却骗得了一世,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被看穿。其次,像这样披着狼皮的羊,难道就不会觉得累吗?如果我们也像披着狼皮的羊一样,看到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我们敌人,无论朋友、同事、泛泛之交甚至至亲好友也都能看到,和谁都隔着一层皮,大家都不信任我们,让别人都有了戒心,难道活得会舒服吗?小故事,大道理,我觉得,也许就是个意思。在这本中更有意思的是,利用数学的模型来评价博弈的效果,有直观,也容易理解。的确,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请应许我再次引用里面的例子来解读一下大智慧。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小猪为什么这么做?答案十分明显,因为,如果小猪去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每一种博弈问题的背后,都是大智慧的较量。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得到理性的思考,可以说这本书对我影响也很大。同时也期望这本书与更多的同学们相遇
班级:电动1501班
姓名:邓胜忠
学号:2015250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