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的四季读后感500字
雨的四季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的四季读后感范文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的四季读后感500字1有雨的日子是清凉的;有雨的日子是舒适的;有雨的日子是惬意的。我喜欢绵绵细雨,狂风暴雨……因为雨给四季带来了绚丽的色彩。
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绵延的春雨带给我们的是清爽,给农民伯伯的却是秋天的收获和宝贵的财富。牛毛般的春雨落在鲜嫩的叶片上,把叶片、花瓣儿冲洗得干干净净。滴滴的水珠像顽皮的孩子淘气地滚动着,晶莹剔透的珍珠。
哦!那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梅雨总是来得那般仓促,早晨一睁开眼地面上、树上、窗台口都是湿露露的。悄悄地掩上窗户,将水珠挡在窗门外,可雨点又打在屋顶上,像一群好动的小精灵,将屋面当作一面小鼓,噼里啪啦地敲了起来。又推开那扇窗,雨点又夹杂着新鲜的空气飘进来。猛一看,满眼的绿是多么葱茏,绿得迷人。无垠的天空灰蒙蒙的,找不到一丝云彩。
秋雨到来无疑给炎热的夏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它的到来,使城市一直笼罩在水雾之中,凉意从雨中飘飘然而下……
她,像一位柔情的少女,笑着,跑着向你奔着,安静地抚摸着你的脸庞,清凉、快活随之而来。她的到来使田野焕然一新,从盛绿变成了金黄。
秋雨,收获的象征。家乡的冬天不常下雪,也不常下雨。但是冬日稀少的雨却很美,不是吗?它的'飘逸,它的特殊,它的洒脱,让我更加欣赏它。也是它的存在,衬托了梅花的坚强。那份淡淡的甜香,用“润物细无声”来渲染再也恰当不过了。它是仙子,只为净化世界、清濯灵魂而来。
我希望我是那滴雨,为自然的四季装点一份美丽,增添更多的色彩!
雨的四季读后感500字2暑假期间,我读了《雨的四季》这本书,整本书共分为4个部分,有国学经典,有中外童话,有美丽的风景描述,有品德故事。
第一部分是《走进千山万水》,讲了一些有名的诗人写的古诗。我印象最深的是《祖国山川颂》,作者是热爱祖国的人,说了祖国有哪些景点和文化,他在国外的几年中,有痛苦和幸福,痛苦的是离开了祖国,幸福的是怀念伟大的祖国。
第二部分是《诚信的力量》,分别讲了诗文诵读和一些优美的文章。我最喜欢“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4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收回,一定要算数。我印象最深的是《真诚带来好运》,你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给你回报。
第三部分是《中外童话》,主要讲了童话像璀璨的星星,会给我们带来遐想、希望和欢乐。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狐狸买手套》,主要讲的是:一天早晨,小狐狸起来时往洞外一看就叫了起来,说好像有东西刺到了眼睛,于是滚到了妈妈身边,妈妈提心吊胆地把手拿开一看,什么也没有啊!妈妈到洞口一看,原来是光晃到了眼啊!
第四部分是《生命的价值》,共分为2个部分,一是诗文,二是文章。其中诗文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出塞》,讲的是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只为国家奉献,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文章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永远的感动》,主要讲的是我们要不靠天不靠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新的一代人去学习和发扬,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我必将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我们的祖国。
雨的四季读后感500字3有人喜欢春天里争奇斗艳的花朵,有人喜欢秋天丰收的场面,有人喜欢冬天里漫天飞舞的雪花,而我却独爱那一年四季里若隐若现的雨。
雨在不同的季节里总会表现它不同的情感。也许,小雨点是喜欢春天那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的情景,在它高兴的时候,总不会忘记给大地洒上一番独特的毛毛细雨。那不显眼的丝丝春雨像牛毛,像绣花针,静静地落到地上,哺育刚刚苏醒的大地,种子张开了小嘴,品味乳汁的甜蜜;花苞笑了,饱含快乐的泪水;小溪乐了,漾起了笑的涟漪……春雨给大地添上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烈日当空,骄阳似火,转眼间,天空乌云密布,到处都暗了下来,人们一边收拾板登一边高声喊道:“要下雨了!”话音刚落,豆大的雨点落到了人们的脸上,生疼生疼的。接,雨越下越大,地上“啪啦啪啦”地响,雨中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伞,远远望去如同一朵朵色彩斑斓的花。你看,远处那灰色的房子已经变成了梅红色,像一位穿玫瑰色裙子的少女亭亭玉立地站在马路边,使人叹为观止。终于,雨停了,一切又显得格外安静,天边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把天空映得亮晶晶的。
俗话说“一阵秋雨一阵凉”。秋天,雨儿就不怎么露面了,它只会坐在云房子里,看地下稻谷丰收的情景。有时空气干燥,它就会一辉衣袖,给人们下一场“及时雨”。这时,秋风习习,秋雨绵绵可凉爽了!
腊冬时节,调皮的雨儿总会趁雪姐姐休息的时候,偷偷玩个痛快,冬天的雨是寒冷的,打在脸上,如同用百十根钢铁戳在脸上,刺骨地疼。
我喜欢雨,我爱那四季的雨。
第二篇:《雨的四季》读后感600字
《雨的四季》读后感600字
《雨的四季》是我借的徐小琳的一本书。我在假期中,看过好几遍了,这本书告诉了我阅读和写作的乐趣,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启迪智慧,熏陶情感,形成品质的重要途径。而写作是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同时也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表现。
《雨的四季》这本书分为诗文诵读,美文精读,国学经典三部分。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古诗是《山行》,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诗的意思是:在深秋时节,作者沿着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我最喜欢的美文是《老鼠小鸟和香肠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只老鼠,一只小鸟,一根香肠碰在了一起,它们组织了一个美好的家庭。他们各有各的特长,香肠在这个家庭中的工作是烧饭和做菜;小老鼠负责打水,生火,摆饭桌;而小鸟的工作是每天飞到树林去拾柴。有一次,小鸟在拾柴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一个同伴,它的这个同伴,调拨了它们的关系,它告诉小鸟这样的工作非常不值得。小鸟回到家以后,便要换工作,说自己的工作实在是太不值得了。老鼠没有办法,香肠摇了摇头,只得妥协,依着了小鸟。可是却造成了一个悲剧,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给毁掉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告诉我每个人都要正确地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相信别人。盲目地从事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害己又害人。如果离开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仅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还可能造成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人生的价值,每当别人给我提意见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雨的四季》这本书,是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姜昱靖:茌平县民族小学四年级学生
第三篇:五年级,读后感,500字,雨
精选作文:秋雨——《纳兰词》读后感500字作文 夜色已浓,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缠绵而落,嵌入大地。我捧着一本《纳兰词》。思绪随着这场秋雨飘入容若构思的那个世界。在那里,漫天的梨花飞落,天空微蓝,泛着霞光。树下,人面桃花相映红。街市纵横交错,热热闹闹,一派和气。转眼,场景又转换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容若笔下那娇慵动人的宫廷女子,望穿秋泪,却被禁锢在高强下,终是笼中之鸟。
品读纳兰性德的诗词,好似那一地的残烛香。明月高挂,蓉蓉月色,塞外的词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没有太多的直白,字里行间却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词如人生,容若更是把人生汇入到小小的笔尖,从中涌出江河般或壮阔或抒情的词句。它们早已超越了朝代,至今在这压力巨大的城市,拥有一本意境如此优美的书,在忙碌中品读,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窗外的雨依旧在下着,滴答、滴答。流入梦境,花枝上晶莹的雨露悬挂。
隔着时空,我仿佛闻到了幽幽梅花香。我在纳兰容若所开创的世界中,在一弯清月梨花下,安然入睡。
这是一篇《纳兰词》读后感,作者概括故事内容简洁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础上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在纳兰容若所开创的世界中,在一弯清月梨花下,安然入睡”。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篇一:《纳兰词》读后感 《纳兰词》读后感 南桥学校林家琳
没读过纳兰容若的词就等于说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热爱中国古文学的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位成就显著的人,纳兰的生命却与他的成就显得那么的无法成正比,正是这也构成了围绕着纳兰容若身边的一个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之事。就来介绍一下纳兰容若的身世背景。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朝著名词人。其祖于清初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逝。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集》和《饮水集》两册,后多称《纳兰词》,他的词清新婉丽,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 荣》诗中成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诗词被加以化用,令其巧妙更加。骆宾王的原句不知能有几人记得,可经容若之手化用成的诗句,让成千上万的人记住了纳兰这个拥有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魅力的人。在读到这首《画堂春》的 篇二:纳兰词读后感9
我却再也不想走出你的世界 ——读《纳兰词传》有感
王颖宋诏桥中学905班指导老师:李雅玲
这是我永远都不敢冷却的记忆。风是轻柔地落在树梢上的。
黄昏里,落日下。我看到了香樟树青釉的枝干,看到了路边老牛与世无争的眼睛,看到了漫天涌动着的纷呈奇异的红与金。
我还看到了,看到了你。心于是沉沦。
是上天安排我遇见这样的你么?你的出现拉长了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影子,那是永远都无法被覆盖、被抹去的啊。
出生于清初明珠府上,你注定是拥有世间一切的贵公子。可你从不以此为傲。你年幼的眼眸是清澈的,而你的清澈中却已掺杂了太多不符年龄的忧郁落寞。
在我们的时代里,词与诗是并列的两者,词甚至能传达比诗更为剔透的意境。而在你们的时代中,词作不过是区区艳科小道,怎能与诗相提并论。但你是不拘的啊。十岁写下《梅梢雪元夜月蚀》,为你未来“清初
不再是所谓的艳科小道,而是将其提升到一个不输于任何文体甚至超越更多文体的高度。两个志同道合的奇男子,以毫无功利的童心合作着心目中伟大的事业。尽管最后这段友谊分散两地。
容若是成功的。世人都说是词成就了纳兰容若,但我始终认为,纳兰容若,是你的“真”成就了词,创造了词坛的奇迹。于爱情,你“虽九死其犹未悔”;于友情,你“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 可你到底还是匆匆离去了,短暂而耀眼,留下清新不拘的纳兰词永远驻扎在世人心中。也好,至少你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有诗意的生命。星空倒垂洒下不羁的光,现实照亮了整片天空。而纳兰啊,我却再也不想走出你的世界。
评语:
纳兰容若,清初词坛的传奇。本文作者抓住纳兰容若“真”的特点,从爱情和友情两方面评写,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旨鲜明。记叙、议论、抒情自然融合,语言流畅、诗化,情感鲜明,体现出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能力。希望作者能
篇三:《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一
凡余秋雨的书,总要弄到手来过一遍,几乎算是追星式的关注了。及《笛声何处》,有声音说余秋雨已经“江郎才尽”,实在写不出东西了,只好重又端出老本行谈论戏剧文化?? 我便也哂笑,是啊,余秋雨,你的笛声又何处呢?
然而,他的苦旅,他的笔记,他的千年一叹,却分明胜似笛声悠悠在脑际!待到打开记忆的阀门,却又茫茫然秋雨苦旅所旅、茫茫然秋雨千年所叹。于是把所收集的余秋雨散文书都找出来,依出版日期有序排列在一起,一一翻阅。以为凭自己的阅读习惯,会有留于书间看表明阅读痕迹的标识或随想什么的。可惜遗憾,我几乎要怀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维驰骋其间。似乎本来就未曾过目!只是追星似的在流言斐语里听了那么三两句,褒也罢,砭也罢,便等闲视之。
想起诗人何其芳对高尔基说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很不以为然:“那些书啊,就是连那些最打动过我的书在内,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着的,引我上升。大多数的书,它们连结起来倒象一个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闷。”这位大诗人在一次搬家时,甚至对着成捆的书想:“我过去读过的书恐怕也有好几书架吧。但是,乱七八糟读的结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处呢?许多读过的书,用今天的要求来衡量,不是差不多读了等于没读吗?”
诗人何其芳自然不会把读书否定到一无是处,但这的确是他谈读书的经验时这样说的。我也不是要拿何其芳为自己徒劳的阅读作辩解。倒是真羡慕那些作了高尔基梯子的书!纵观历代中外名人谈读书的精彩篇章,他们各执所言,各得其法,终是各个功成名就,而于我们却未必能够领会、受用。我们还是我们,自我经历着,像诗人何其芳一样的“在里面摸索,苦闷。”
所以常常会听到这样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询问: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有什么好书吗,推荐一下?”
中国人因为对“读书人”历来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读书人”。有时我也这样的问,问别人,也问自己。二
静静的夜里,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选择了文章稍长的《山居笔记》,开始认真地阅读。《抱愧山西》余秋雨考察晋商文化的兴衰,大至晋商文化的兴衰、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山西商人曾经活跃的历史舞台,小到“三晋会馆”的变迁、宋氏三姐妹传记中关于孔祥熙家乡的描写、中国
我反复地掂量书里所有的篇章,跟着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最后不得不叹服:这么多的人文史料何以汇聚到了余秋雨这便充满灵性? 渐渐,和余秋雨对夜雨的诗意一样,有了一点新的思考。三
静静的夜里,我开始用心解读余秋雨的阅读,再次翻开《山居笔记》。
《流放者的土地》中的流放地“宁古塔”,余秋雨说他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看到这个地名,并由此而开始重视阅读关于文字狱的史料和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抱愧山西》,余秋雨也介绍了他对山西晋商文化的关注是这样开始的: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阅一本史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使我大吃一惊的事实,便急速地把手上的其他工作放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 余秋雨关注的对象很多就是这样生成的,它从阅读中来,来又为了阅读。
现在只要向关注的对象倾以热情,便自然有了话题,用时代点的话说,也就是“文化课题”。不难理解,这就叫明确了阅读对象(即明确了阅读什么),不用再寻求别人推荐什么书读了,而且和课题无直接关系的,不用去分心。我们看余秋雨连他的司机都能有意无意地给找到那么一两本,因为他知道余秋雨正研究的课题,所以也能清楚余秋雨所需要的书。可以说,对于读什么书,他们都不盲目。
阅读的对象解决了,接下来便是怎么阅读的问题。余秋雨的散文文本本身,就显示了他的怎么阅读有些不同凡响:
他的阅读是在书籍资料堆中查证考据式和在行走中亲临现场体验式,两相结合的。也许有人会问:这样阅读,是不是太累了?回答是否定的。你听他说:“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是自然。”我们也许都曾感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兼容阅读,已经不容易,想要写作就更谈不上了。但事实上,余秋雨做得轻松从容。在余秋雨的文化课题下,阅读与写作是自然的。余秋雨笔下的文章几乎就是一个过程的自觉呈现。四
静静的夜里,合上书,闭目思想。
篇四:读纳兰词集有感 《读纳兰词集有感》 —朦2011.11.10 栈道马迹尘不染,一阵飘飘素衣随风而摆。俊秀的外表,娇柔的身躯,纤柔十指轻轻牵在马缰上,借着淋沥的烟雨,轻踏着枯枝损叶而来。白缎细绸纳的锦鞋,碾着落樱,静若处子般悄无声息的走过,却清清楚楚撒下沙沙的步调。这便是初读纳兰词集给我留下的印记。
他是相国公子,他有着完美的身世,却被天道无情的羡妒,英年早逝在三十一岁的年华里。他是康熙的宠臣,陪王伴驾富丽堂皇的生活,游历江山美景,留墨于苍松脆竹间。他也是多愁的情郎,守着心香的微醺沉醉,数九念着薄衾的暖寒,倚过荒冢泣不成声,听过夜雨愁肠难断。他或许也有豪气,也有“德也狂生耳”的呐喊,也曾举着浊酒敬这天地的苍茫。“君不见,月如水”。他是才子,是美人,更是无可奈何的苦命人,身世和现实极大的落差,终造就了他奇幻迷离的人生,或诡秘,或幽冥。他仿似穿越千年的诅咒撩动着后人的心弦。他的早辞,也注定了他永远的年轻,他又如不老的仙身,多情永伫在烟云笼罩的江山中。
纳兰是笃定的,他对爱情的执着,犹如三生石般痴缠。“欲寄寒衣转自伤”,也成为纳兰最伤之伤。卢氏的离去,就如皓白的瑞雪,疯狂的掩埋冰封着纳兰的心。“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花开富贵花不知,众人纷沓竞折枝。纳兰惹眼的荣华,唯多少仕子所梦寐,旁人或敬仰,或嫉馋。却无人能理解,他独有的哀伤,冷处偏佳,冷处偏无暇。“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怨地。”荒墓却好过“人间无味”,难怪要“结个他生知己”。然而今生已消愁,来生未必就快活,“清泪尽,纸灰起”又是一种何等的绝望。“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若真能仅如初见,试问天地间该抹去多少长情的悲怆。若隐还现的邂逅,美若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却望而不及,触不可得。但这初见,又是多少人所趋之若鹜的。人生若如初见,姻缘若如初见,情爱若如初见。便能少了多少不得再见的忧愁,弥漫在凉风夜雨间。然而人生终归不是初见,秋风始终要凉了心觉,悲了画扇。正如氤氲的红颜,怎敌的过蜡黄的岁月。“明日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纳兰是孤寂的,甚至有些孤傲。然而天生的贵气,俊杰的身姿,却孤傲的理所应当。或许他本该孤傲,孤傲到面若冰霜也不为过,因为他骨中透着超脱,浸着非凡。孤芳自赏恰衬托出他独有的性情,自唱自吟也更是颤了旁的心,湿了他人的衣襟。“情深几许,夕照深秋雨”。唯天地才是纳兰的归宿,只有苍穹才承的起纳兰的孤寂和悲鸣。
纳兰的确可悲。他一心向往一方唯美的净土,而世俗总是无情的将他如瓦的梦击碎。然而谁又不是可悲的呢?纳兰可悲,是他有可悲的权利,身世显贵,金玉满堂,迷醉奢华,唯有悲才能使他稍微不为金银所累。而我们如何敢去悲,一届俗子,境域无二,既不能纸醉金迷的奢豪,亦不能游龙戏凤的尊贵。我们或许连悲也无所可悲,为有苦中作乐,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戏谑的感谢上天,还未对我倾垂。这点上,至少纳兰是可喜的。无需为生计操劳,无需为物欲低头。尽兴时便肆意仰天长笑,忧伤处也由他泪眼婆娑。他真性情的流露不沾染一丝俗尘,华美的辞藻扬扬洒洒的挥毫在纸间。我等向往,却奈何欣羡。
“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他立在山头,怀古思今。他做不了朝中的羽雀,只能沉寂的望着天,遥想那天际的孤雁。山深又将归于缄默,日斜也仅是残留的余晖。纳兰追求的或许过于遥远,就算百年后的今人,也没有几个能和笑安详的枕着垂阳安睡。不如意的逆境,就像年月的长蛇,牵连着古今所有不如意之人,浅唱入深邃的宫阙,混响在城楼的洪钟里。纳兰不如李白的逍遥,敢哭鬼神,敢戏日月。也未必有杜甫的恢弘,石水山涧,一墨十篇。纳兰不宏大,他仅仅只畅游在他有限的韶华内,叹着风华的早衰,和世事的尘埃。他也不若李商隐的纤柔,哀满地黄花的堆积,看雁过也,如今又有谁堪摘。不似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清风徐爽。纳兰虽悲,但不哀伤,虽情感细润,但也不小调长叹。他并不卑微,他有着身世赋予他特有的高贵,狂放但不桀骜,清美但不清高。他更若当空一屡狼牙的月,在繁星璀璨的夜空骄傲的撕开一道裂口,不甘苟且星光的微薄,也并不期盼满月的盈圆。他始终是他自己,始终潇洒的一挥手,激起一阵的涟漪,然后又悄然在烟波中隐去。
然而纳兰是成功的,他以短暂的青春迸发出的词涌,终究未让天妒英才的上苍得逞。他让风醉了,风再醉了吹风的人。他让月伤了,月再伤了赏月的心。他将情愫揉入天地万物,借着草木的手,游历于千百年前后。生命终会湮灭,然而灵魂却得以长存。也许应该乐观,纳兰遗失在最美的年华里,他始终用三十一岁的心在向来世的后生叙述,他心中的感伤。也只有如此在高潮中的戛然而止,才会有更耐人寻味的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纳兰在百年前,木椅楼兰,玉枕木榻,食古朴的粟米,饮满清的觞酒。纳兰也就在我的心间,让我为清秋叹“苍凉随西寄,烟雨共加衣”,让我为皎月诉“借带明月随千里,相思与我倚”。然而我却终究不是纳兰,对乾坤的感怀也只能如此的浅尝则止,我成不了相国的公子,也随不了天子身侧。我唯有空悲切,在夜深的空街。
又或许人人都是纳兰,都纠缠着亘古的心结。为岁月而感,为年华而叹,为生不能尽欢而遗憾。或许我们也早已故去,在青春的年华里,烟消云散。而冗长的余生,只是为了祭奠和悲缅。纳兰就似青春,没有人避得开,没有人忘得掉。他总让人在生命最初的懵懂感悟中情丝万种。他经不起挥霍,经不起蹉跎,唯一能庆幸的是,当你回望时他就在不远处自话自说。青春易逝,就如纳兰的生命一样。然而我想谁都不会去责怪这样的短暂,只要他来够绚丽,够璀璨。
衣摆清扫潮润的湿叶。绸带系腰间,鬓冠微霜,细细的踱着步子路过。轻捋马鬃,蹬上马脊,褂袍在风中招展,绝尘在江南山涧中。纳兰走了,甚至没有留恋的回眸一瞥,遗下沉寂的孤山,仿佛无人造访。我静静的翻过词集的尾页,合上书,整理心绪,悄悄的默念——纳兰再见。
第四篇:小英雄雨来读后感500字
篇一:小英雄雨来读后感500字
寒假里,我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以前的语文书。刚拿在手里便如获至宝——津津有味的看着。当读完《小英雄雨来》时,我久久的陷入了沉思。雨来和我一般大小却能和日军抗衡。在晋察冀边区,有一个村子叫芦花村,村子里有一个小孩叫雨来。他的水性特别好尤其擅长潜水,像鱼儿一样灵活。一天,鬼子又来村子里扫荡了,因为李大叔,雨来被鬼子捉住了。鬼子让他交出李大叔,可雨来死活不肯,激怒了日军,被鬼子一顿毒打,打得鼻青脸肿,可与来宁死不屈。
读到这里,我为我的倔强而感到羞耻。在临近考试的一天,一个同学喊我去打球,可爸爸不同意让我去。我很纳闷,平常爸爸都准我去打球的呀,怎么今天就不同意了呢?爸爸看我一脸狐疑,说:“就要考试了,还去玩。”我一听这话就来气了:“打球能放松心情,还能锻炼身体呢!”这是妈妈发话了:“你不是脚痛吗?”“早就不痛了!”我急了。“不准去就是不准去!”妈妈强词夺理。爸爸也走过来好言相劝,可我就是转不过弯来。他们看谁也说服不了我,就各做各的事去了。我就一个人们在闷。现在把鱼来和我对比屋里,我早已无地自容。
虽然雨来处在抗战时期,但却能认真学习。而我处在这种和平年代,本应发奋读书,却与实际相差甚远。
是啊,我们要学习雨来,不能倔强,更不能软弱,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好学生。
篇二:小英雄雨来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书,这是一本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书,这是一本著名作家管桦写的书。它,就是《小英雄雨来》。
这本书讲述了小英雄雨来聪明、机智、勇敢地和八路军一起英勇抗敌,在日本鬼子和汉奸和刺刀威逼下视死如归,多次机智地逃出日本鬼子的魔爪,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雨来多么勇敢、爱国呀!敌人用很多东西诱惑他,他都没有告诉日本鬼子关于八路军的情况。敌人不耐烦了,就毒打雨来,他也没有透露。要换成我们,一定会忍受不了痛苦,说出秘密。
我想到了小英雄王二小。当敌人扫荡时,王小二不顾生命危险把敌人带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知道上当后,把王小二打死了。王小二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我为他那爱国品质而折服。
在生活中,我有事却不能想雨来一样碰到困难不退缩。有时,我就因为肚子小小地痛了一下就不想去上学,真是令我羞耻,当看了这本书后,我决心以后要克服困难,振作起来!说起上学,父母处处关心我们,不但交钱让我们上学,还特别宠爱我们。我们的学校又宽敞,又明亮,可是有些同学却不好好学。相反,雨来在豆腐坊里上夜校,那里又旧又破,雨来却学得很认真。希望大家都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是一本令我回味无穷的书,这是一本让我记忆犹新的书,这是一本充满爱国情义的书。它,就是《小英雄雨来》。(孙畅也)
第五篇:听听那冷雨读后感500字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听听那冷雨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篇一: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雨是感性的。丝丝润物却并不无声。听听,雨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青草池塘的处处蛙鸣。而我们身处城市之中,这些天籁之音,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
雨是传递信息的使者,是上天派她给大地带来问候。滋润土地,散发出阵阵清新的泥土芬芳。
听听,诗人笔下的雨的形态。“好雨知时节”是春雨如油最好的诠释。“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在秦观笔下雨又被带上了丝丝的愁。“清明时节雨纷纷”对已故亲人的祭奠,雨又带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
下雨也许是睡觉的好时候,但我认为这是浪费。站在阳台上,窗外的景色,不外乎是那些隐天蔽日的楼房。唯独雨能够轻巧地穿过楼间的缝隙坠落下来。霎时间粉身碎骨,遁入土中,只留下一个印迹。
在屋中观雨是不过瘾的,走入自然中,任纷飞细雨打在脸上、肩上、发梢上。树上、天空已看不到鸟儿的踪迹。路上的车渐渐少了起来。行人的脚步加快了。天地一片寂静,唯有“嘀嗒”雨声。
长廊观雨又别是一番享受。听,那雨滴打在石阶上的声音,打在檐上的声音,打在草丛中的声音。如果此时在加上池塘蛙鸣。简直就是一曲超自然的交响乐。洗涤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雨洗落城市的喧嚣,洗去游子一身的归尘。
听听,那冷冷细雨打入心中,映入眼中。
篇二: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前几日心情烦闷,望着窗外那倾盆如注的大雨,仿佛一切从头至尾的冲刷着自己的内心,闲暇之余缓慢地翻起一本书籍,映入眼帘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文章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写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蒙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特别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可以是一个人的心情变好也可以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直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篇三: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人们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现在想来是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去体会其中的含义,所以看到的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们文中的人物一样:父亲的心里因为始终记挂着田里未干完的活儿,所以生性乐观坚忍的他也变得惆怅起来了;母亲因为心里惦记着田里的活,因为看到父亲的无奈,所以她的脸也因一天天缠绵不断的雨而越发惆怅了;而我们则因为看到每天对着雨发呆、脸斜成一个弧度的父亲和惆怅的母亲,所以我们无心去应和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雨在我们眼中成了“该死的雨”、“令人讨厌的雨”。因为我们憎恨雨,期盼阳光,所以“我们真希望雨能马上停”,也同时把童年中的雨“调成了金黄色”。而这一切产生的源泉无非是因为他们的心。
禅语中有一句话说“不是旗帜在动,而是你的心在动。”是的,因为我们看世界看事物并非真正用我们的眼在看,而是用心体会的。所以即使一直被人们认为“贵如油”的雨,“滋润万物”的雨,因为打心眼里不愿意它的出现而变得可恶、该死起来。
但是如果它出现在干旱以后,那我想文中的人物又会有另一种表情了:也许父亲那粗糙的被太阳晒成黝黑的脸会因为雨的出现而再次倾斜成45度角;也许母亲也会因为它的出现而扫去连日来的惆怅,雨开始滋润母亲的心田,使母亲变得更加婉约动人;也许我们会因为雨的出现而变得欢呼雀跃,会在小水坑玩耍,会应和着雨点打击小花伞的节拍翩翩起舞,也希望它可以下个不停。那时的雨也许就不再是该死的、令人讨厌的了,也许会是可爱的、令人喜滋滋的了;那时也许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雨真的是金黄色的了。而这一切一切的“也许”,都是因为我们的那颗心啊!
篇四: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像喜欢王维的诗一样,一直很喜欢余光中先生的文章。余光中的笔仿佛有一种魔法,可以将文字变成石上的清泉,松间的明月,或是空谷的幽兰……他的文字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假若你在雨夜半倚轩窗,看雨打芭蕉忽地一阵筝音入耳,那便是我读余光中的文章的感觉了。就像这一篇《听听那冷雨》。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文章紧扣一个“雨”字,说雨可看、可嗅、可舔、可听。他写江南的雨,写台湾的雨,写美国的雨,写四川的雨……雨缠缠绵绵如梦境,凄凄切切如情思。于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如雨般飘飘摇摇弥漫在字里行间。
文章一唱三叹,洋洋洒洒。以第三人称叙述,纵观全文可知是“他”在台湾厦门街雨巷中的思绪。“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以“雨”的角度,似乎涵盖了“他”一生沧桑事,而余光中先生内心汹涌激荡的情感亦浓郁地进跃全篇。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文章中大量叠字的运用,可谓是锦上添花,给全文增色不少,生动细腻地描摹了景物的同时,悠长的乡愁若隐若现,如雨似珠。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别辟一境。”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虞美人 · 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篇五: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记得高三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余光中的散文,时常在我们面前提到他。不过,说句实话,我对散文却不怎么喜欢。因为觉得散文就一个字——散!读起来,感到很吃力,往往几遍下来,还是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看这篇《听听那冷雨》,是因为当时的天气很热,我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有些烦燥,需要些“冷雨”。
文章沿着作者的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台湾、美国最后又回到了台湾;随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了古代,从现实听到了历史;从少年听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次的“雨”都给作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听觉上的感受与心灵上的颤动。
最最为引起我兴趣的是,在余光中的笔下于是各种器官都可感受到的。视觉上: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嗅觉上: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与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听觉上: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着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我想,余光中先生应该是很喜欢雨的吧。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对雨的仔细观察和打心底的喜欢,对雨不会有如此青苔般的深刻记忆。而对我,一个不喜欢雨,甚至有点讨厌雨的人来说,看完这些对雨的描写也不由得喜欢上了雨。另一方面,我不得不佩服余光中先生,他的文笔给我一种很感性的美,行文间可感受到他情感的丰沛、想象的独特(没有多少人会认为雨是带有薄荷味的吧)。
再者,《听听那冷雨》中,还体现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一个特定:文藻丰富、瑰丽。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他连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潇潇”、“潮润润”、“走入霏霏”、“凄凄切切”八个叠词,给人一种音乐美,也营造了一种古典的意境。此外,这些戏也使我更确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冷雨”的感觉,同时也为下文作者对“冷雨”展开叙述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读完全文,恨不得天马上下一场冷雨!当然,这是假的。
不久前看的彦火先生的《多情的雨》,同样是写雨,彦火先生的“雨”缺个我不一样的感觉。在彦先生笔下,出于就像文中写的一首首诗词,如“春雨有五色,洒来花旋成”,“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清风醒病胃,快雨破烦心”等,这些诗词带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在彦火先生笔下,雨或是飘逸或缠绵,人们的更多是欢乐。
余光中与彦火的这两篇散文,都带有借景抒情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却透着一丝的哀愁,那是一种淡淡的乡愁。它很平淡,几乎感受不到,却确实存在。
“冷雨”与“春雨”哪个更好,我说不出,但我觉得在不同的情绪下看不同的作品,可一个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