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西游记读后感
读西游记读后感1小时候,最喜欢看电视里的《西游记》,看了几乎不下十遍,至今还爱看,这个寒假,我看了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不觉感叹万分!
漫漫长路,多年跋涉,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为的是普度众生。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他有七十二变化。在西天取经路上,悟空付出了很多,他不仅本领高强,而且机智聪明,随机应变。当师傅落入敌手,他总是与敌人周旋,其中的坎坷都一一化解,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尽管猪八戒给大家的印象不太好,但我还是要为声“冤”,首先是错投了猪胎,变得人不人,猪不猪的,到哪都吓人,尽管老猪本性贪婪好色,但他在西天取经路上帮助悟空降妖除怪,出了不少力,他吃苦耐劳,善良正直(有时还爱贪点小便宜)。
在西天取经路上,沙僧肩挑旦扛的身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上,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师傅,陪师傅打坐念经,任劳任怨。
唐三藏是取经人的核心,本着一颗慈悲之心,他经历了14年,风餐露宿,任何磨难都无法打倒他西天取经的决心。
唐僧师徒不畏千辛万苦,历经种磨难依旧不放弃,直到取得真经。
奔流的河,如果没有暗礁的阻挡,就无法激起迷人的浪花;羽毛丰满的小鹰,如果没有暴风雨的搏击,就无法实现展翅高飞的自由;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大”。
人生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而苦就是磨难的滋味,只有品尝过“苦”,享受“甜”时,才更有滋味,只有品尝了人生五味,什么才更有意义。
读西游记读后感2今天,闲来无事,网络让我觉得有些枯燥,躺在床上眯着眼,却又睡不着。抬眼看到床前的的电视机,好久没看过了,感觉有些新鲜。
于是,便打开了电视,恰巧正在播放的是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说实话,这部电视剧我看过不下于七八遍了,可经典终究为经典,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再看看吧,这集演的则是收服黑熊怪。这些剧情以前看过很多次,现在几乎都能背下来了,可今天又回味经典,觉得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以前都是看剧情,看他们师徒四人一路如何降妖除魔,客服种种困难,看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看妖怪如何诡计多端。现在看着看着,觉得仿佛有了一层更深刻的道理,它主要想告诉我们孙悟空他们师徒四人的一种精神,同恶势力或者是现实的困境做顽强的斗争。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坚持终会修成正果,见得光明。
不管是故事还是长辈们以前对我们说过的话,可能那时候的我们只是能听懂,理解其中大概意思,现在如若能回想起来,每段每句都是意味深长的。可能是因为我们长大了,经历了,用心去感受了。
读西游记读后感3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西游记》这本书是吴承恩写的,也是四大名著之一我非常喜欢看。
这本书里面讲了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沙悟净人物去西天取经在路上他们沿途降妖伏魔,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到真经的故事。
在路上他们团结一心降妖除魔打败了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而且这里面最有反抗精神的是孙悟空令人们喜爱。他在这本书里立了很大的功,有时也闯祸。猪八戒和沙悟净保护唐僧。
在里面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大闹天宫,故事情节描写的非常生动,比如 : 孙悟空大战哪吒,孙悟空大战巨灵神等等。最后孙悟空有了一个称呼是“齐天大圣 ” 是牛魔王说出来的也代表了孙悟空神通广大,无人能敌的样子。
看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让我知道团结一心的重要性和好处。
读西游记读后感4同学们,上个月,我爷爷给我买了一本《西游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承恩。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书中讲了唐僧师徒三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途中遇到了许多妖怪,如白骨精、蜘蛛精、黄袍妖、牛魔王等。
我最喜欢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了,他不但勇敢,而且很机智。他神通广大,火眼金睛,乐于助人。每次都是孙悟空把唐僧从险境中就,救出来。其次就是猪八戒了。他鼓着个大肚皮。成天好吃懒做。背着个大耙子,还天天号称自己以前是天蓬元帅。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能讨人喜欢,让人记住,是很不容易。沙僧老实厚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个鲜明的特点,每个特点都被作者表现的活灵活现。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读西游记读后感5西游记是我最 爱 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书中重点讲述了唐僧四师徒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个个修得正果。其中孙悟空这个人物描写得最突出也最成功,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空再到修得正果,无论是三打白骨精还是收八戒,降沙僧都是整本书的精华。唐僧的善良有爱心,猪八戒虽懒却为取经做出贡献,沙僧的勤劳肯干也十分的有特色。一些配角也为整本书带来了生气,如:二郎神,观音菩萨和她的爱徒善财童子等。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个特点都被作者表现的活灵活现。
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白骨精虽然狡猾无比,唐僧也曾一度的冤枉甚致赶走过悟空,但是悟空深深记得师傅把他从五指山救出来的时候,最后,他打败了为非作歹的白骨精,帮人民除了害。这也证明了邪-恶永远都不可能战胜正义。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西游记》不愧为一本名著,它那精彩纷呈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爱不释手。《西游记》还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第二篇:读名著读后感《西游记》
我读《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为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与妖魔鬼怪做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初读《西游记》,唯读其人物的神奇,情节的曲折,尤其是各路神仙妖精与师徒四人玩“不同的过程,永恒的结局”的游戏,也可以说只是在看热闹。今年暑假,再读《西游记》,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么浅薄,也不再只是钦佩某个人或某项本领了,而是有了另类的人生感悟。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艰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多次被捉住,但从未放弃逃生,他们这种执著,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记得一次我和父母去登山,我兴奋极了,信誓旦旦地说要登上山顶,体验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但当我登到一多半路程的时候,就登不动了。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我的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早已不听使唤了。我抬头望了望山顶,决定放弃。但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我最终登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享受着凉风的微抚,从心底感到痛快。再举目远眺,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于是,我感慨,如果我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目标,那么也就放弃了如此美好的人间仙境。我们只有像唐僧师徒一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实现目标,成就大事业。
我们的求学之路又何尝不是荆棘丛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呢!如今的我们,正坐在九年级的教室中,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每天在题海中遨游,与书山为伴。每天晚上看着家人熟睡的情景,我也曾多次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这光环背后的汗水和泪水,我们想要有这样的光环不经历痛苦与磨难,又怎么可能呢?想到这,我再次放弃偷懒的念头,投入到学习中去。
《西游记》这颗历史上耀眼灿烂的明珠,正闪烁着那金色的光,为后代们照亮通往成功的路。品读经典,感悟经过时间考验的人生真谛,去感知前人留下的智慧,让经典的价值充分显现,让经典走进我们的人生。
第三篇:读西游记著作的读后感
读西游记著作的读后感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我相信,也希望它永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第四篇:读西游记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是大家都十分喜欢的一本书.小说通过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发生的一个个惊险曲折的故事,表现了主人翁敢闯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和侠肝义胆.书中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不管是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是各具神通的神仙妖魔,在我眼里都是如此亲切,如此可信,如此活灵活现.许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而不喜欢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可我却觉得唐僧真实可信,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或多或少也有类似唐僧的缺点,分析唐僧的特点对我极有启发.唐僧作为一代高僧,的确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正因为他的过分“善良”,又是非不分,人妖不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怪所欺骗,利用,差点误了取经大事.比如其中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唐僧就被先后化身为村姑,老头和老太的白骨精所欺骗,而去责怪孙悟空滥杀无辜.唐僧还是一个耳软,没有主见,听信谗言的人.即使他亲眼看到姑娘送来的饭菜是青蛙,虫子时;当孙悟空最后打死的老人显出是白骨精时,唐僧仍然会听信专会说好话,奉承拍马的猪八戒的谗言,坚持认为是孙悟空闯了祸,错杀了好人,而用紧箍咒来惩罚孙悟空.唐僧面对孙悟空的苦苦恳求,一点也不会顾及师徒之间的情谊,坚决把孙悟空赶跑,如此做法不免让人寒心,所以像唐僧这样一个有如此多缺点的人要不是有众徒弟和菩萨们的鼎力相助,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决不可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的.其实我觉得从唐僧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吸取许多经验,教训.因为,在我们身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毛病.比如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不分是非,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耳软心活,喜欢听好话,戴高帽等等.从唐僧身上我们应该知道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还有就是猪八戒了,我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吴承恩写得最为生动的.猪八戒有力气,能干活,性情憨厚.打仗时,又是孙悟空的一个得力帮手.但是在猪八戒身上,缺点和毛病也是表现的非常明显突出.他贪吃,怕困难,对取经信念不坚定.一遇到挫折,就想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做女婿去.他还有点自私:取经路上,偷偷攒了几钱银子,藏在耳朵里.他还有点狡猾,有时撒点谎,在唐僧面前编排些孙悟空的坏话.但由于笨拙,往往又弄得自己上当吃亏.不过话又说回来,唐僧在几个徒弟里最喜欢的就是猪八戒了,也许就是因为猪八戒的奉承,拍马屁有关吧!但这一点又说明他很会随机应变.其实我们从孙悟空的角度去想,我们该去交怎样的朋友,我想,一定需要性情憨厚,关键时刻可以依靠.书中的猪八戒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孙悟空除了有时作弄一下这个“可恶”的师弟外,基本上还是容忍了猪八戒,正是因为猪八戒的憨厚,关键时刻可以依赖的特点,这是猪八戒的本质.当孙悟空被唐僧驱逐后,猪八戒意识到大师兄不在,他肩负了重要的责任,这时候他表现出了他的责任感,英勇地与妖怪斗争,甚至于即使在唐僧被抓后,知道自己斗不过妖怪,也不一个人逃命,选择了继续挑战妖怪,直至与唐僧一起被抓.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人平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可是我们应该首先判断这个人的本质特点,而不应该过于注重他的缺点,看人要看他的主要品质而不应苛求细枝末节.沙和尚,他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诚实,憨厚,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吵架时,会主动上去劝架.但是他的能力有限,也不太善于思考,缺少一些机变.忠诚,肯干,吃苦耐劳是他的最大特点,也是非常宝贵的优点.小说还通过一连串惊险,曲折的故事,刻画了众多妖魔鬼怪和神仙,这些角色个个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作为我国古代的优秀神话小说,《西游记》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折射,通过神仙鬼怪的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现状.我们看后,对丰富想象,增长智慧,对培养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都是有益处的。
在我原来的印象中,孙悟空的出世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观:从石头中放射出的万丈光芒里“biu”的一下蹦出来。而原著中则这样写道:“花果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以前脑中的那种壮观景象被“见风而化”彻底推翻,取而代之的是由“化”字所带来的神秘感:一块孕育灵根的仙石在我们肉眼所感知的永恒不变中,却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我们凡体所感受不到的变化……
唐僧这位被委以重任的得道高僧,在我心中始终被塑造为一个无欲无求、深罯佛理的完美形象,但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唐僧耐不得饥寒,为个人安危担惊受怕,经常处于一种神经质的状态中(在很多章回中,遇到高山险阻,受到饥寒来袭时,唐僧的表现),让我对他的表现深感不满。难道他不懂得“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吗?
我们是不是总在不断推翻自己以前即成的某种定论?无论是审美、品味、兴趣爱好,甚至于根植在心中的人生观……
曾经的我觉得绿色的那种澄清与醒目是最俗气的,而现在我却发现多加上一点“墨”,她竟会在深沉中透出一种慑人的清静;以前我不喜欢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可是忽然有一天早晨睁开睡眼,最想看到的却是:阳台上能有一朵盛开的马蹄莲。
生命往往就在这种“肯定—怀疑—否定—再肯定”的成长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受天地日月精华孕育,有了灵通之意的石猴同样也不例外。且看这只石猴的各种称呼:“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这每一个称呼变化的过程都是对其身份的一次“怀疑、否定、再肯定”的经过。身份的界定会带来一种限制,被界限所束缚着,如何超越这种界限,就要推翻即成的一种身份,直到超脱身份本身。
尽管美猴王在“花果山福地”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这种快乐依然不能让它对“生老病死”视而不见,随着三五百年时间的流逝,预示着他离生命的终点也越来越近,对生的无限留恋使他对死产生了恐惧,也许使猴王害怕的并非死亡本身,而是他不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他所留恋的是那“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无量之福”。为了摆脱死亡的约束,他开始为作一个能够躲过六道轮回的“佛、仙、神”而努力。他的磨难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经过数十个年头的寻访,他拜“须菩提”为师,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虽然在这里须菩提是糅合道、佛的一个人物,但猴王与菩提的相遇似乎在预示着他命中注定的佛缘,佛是讲究缘分的。菩提给他起了一个“人”的名字----孙悟空。他挣脱了猴子的身份,成了一个人。此时的他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和七十二般变化。就在他以为自己从此长寿,不必再为死亡忧虑的时候,在一次酒醉后的睡梦中,却被两个勾魂鬼带到了冥界,其实也就是“死”了一次。在这里,我认为是他身份的一种丢失,他本身是超出“五仙、五虫”十类之外的“灵明石猴”,拥有了一个“人”的名字,又修到了“佛、仙、神”长生不老的境界,那么他到底是猴?是人?还是仙?他一怒之下把生死簿上猴属类的名字全给勾了,他觉得自己长生不老就是神仙了,那么他就需要神仙对他身份的一种承认,一种同类之间的相互认同。由于他拿走了东海的宝贝,勾掉了地府“生死簿”上的名字,终于引起天庭对他的注意,“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所以天庭给了他做神仙的资格——招安为“弼马温”,承认了他作为神仙的身份。
唐僧的徒弟中与他一样成佛的只有行者一人,西行的路上历经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行者的贡献最大、悟性最高,同时他又是最孤独的一个,只有他的火眼金睛能分清妖魔鬼怪、人神佛仙,可是唐僧根本不听他的的劝诫与忠告,甚至不信任他,更不用提顽灵不化的猪八戒,而沙僧好像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两耳不闻身外事,只跟着他们跑跑腿,担担行李而已。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悲剧形象——拉奥孔,他的悲剧性就在于拥有预言真理的能力,却同时被惩罚永远得不到信任,这种悲剧感同样包围着行者,无力转身的距离感使行者产生了“二心”,心猿的恶劣让行者自己都束手无策。这就是九九八十一难中的第四十六难“难辨猕猴”,这一难是针对猴子的一次最大考验,让他能清除自己心中的杂念心猿。真行者与假行者相像的地连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都分辨不出,只能找更加神通广大的如来佛祖辨明,还是佛祖高明,凡事皆逃不出他的掌心,他一语道破假行者的来历“此乃六耳猕猴也”。六耳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贼,由于悟空有了“一明,一暗”二心,心猿集恶于一身,做出了大逆不道的行为:打死唐僧,抢走文牒,准备假冒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经。我不禁怀疑这些行为都曾在悟空的潜意识中发生过,这是一场集心中的恶于一身的“悟空”的演绎,最终佛帮他战胜了心中的恶,由“明”亲手将“暗”消灭。从这时起,悟空真正超脱了自我,成了取经路上的先知,西行路开始变得明朗,无论唐僧再有什么抱怨,路上遇到怎样的困难,悟空都以超脱后的自如来面对,他已洞察了一切,就连唐僧登极“凌云度”彼岸的那一跌,都是悟空把他推下去的。如果没有悟空,唐僧对着无底之船如何脱却这胎胞骨肉身,登上无极之彼岸。至此,大功告成。佛欢喜他西行路上隐恶扬善全始全终,称他“斗战胜佛”,成了佛后,头上的金箍也自然消失。正是“心生,种种佛生;心灭,种种佛灭”。
这只从石头中风化而来的猴子,原本不属于“五仙五虫”十类之内的,可是纵观他成长过程中身份被一次次“推翻——重建”的过程,他把“妖、人、神、仙、佛”五仙的身份都一一演绎一番。到了佛的境界,已是四大皆空,心中无一物,至于身份界定的那种限制,已在万事皆空的心中不存在了。“斗战胜”代表的只是他成佛前的功绩,“佛”才是他生命的终极演绎。我们没有猴子这样伟大,逃脱不了“不断推翻自我,再实现自我”的循环模式,这种不断否定、怀疑自己的变化是从哪里来的?是对于生命的不断感悟,还是对于成长的一种感激?无论它从何而来,我们都在这样循环往复重建自我的过程中慢慢长大。我们不能长生不老,生命总有一天会被推向终点,但是有限的生命正是在这种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被无限扩张,无限延伸......感谢成长吧!《铁皮鼓》中的奥斯卡因看到了生活中的丑恶而不再长大,最终还是被成长中遇到的美好感化地再次成长起来。就在这样不断地变化中,我们在不断地体会成长地过程,经历过,拥有过,才能懂得……
第五篇:读《西游记》
读《西游记》河南省安阳市河南安阳钢铁公司第一小学二年级五班郝圣龙今天下午我们一起讨论《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有些同学说喜欢这个;有的说喜欢那个,而我喜欢猪八戒。因为它的样子很可爱,还有,它很憨厚老实。每当猪八戒犯错误的时候,孙悟空就变成小蜜蜂蛰它的鼻子,这时,八戒总是带着一脸受屈的样子说“猴哥,我下次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