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鉴赏思想感情(附:真题对接及巩固练习)
比较鉴赏思想感情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1.从诗题把握诗人感情。
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还要注意把握副标题。
《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回忆怀念之意;
《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2.从诗人生平和注释把握诗人感情。
“知人论世”的前提:
(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
(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4)解读感情以文本为主,知人论世为辅。
3.寻找情感载体:
(1)意象——自然意象
月——思乡念亲;美好高洁
流水、落花——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梅兰竹菊荷——高洁品质
杜鹃——悲惨凄恻
;乡愁乡思
雁——相思离愁;思乡思归
南浦、长亭、杨柳——送别
酒——忧愁、苦闷;离别;郁郁不得志
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秋蝉——高洁;悲凉
(2)意象——人事意象
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吹笛、吹笙、吹羌笛——思乡之苦、相思之情、孤独寂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折柳——送别、思乡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一读: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3)表情达意的词语:
1.动词(别、送、归;骑、射;沉吟)
2.表情达意的词(愁、怨、恨、离恨、惆怅)
3.形容词(暖色调——积极乐观,冷色调——孤寂凄凉)。
方法小结:
1.在了解诗歌大意及审题的基础上,再次细读诗歌,将这四点中与情感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进行合理的联想之后做好标注。
2.梳理思路,逐句分析,分点答题,答题模式:指出感情+分析(哪句诗歌/哪个词语/哪个意象表明了诗人的哪种感情)。
3.做题过程中不能一看到某个方面或某个字眼就下定论,需要综合各方面内容考虑,最根本的依据为诗歌内容。
4.答题要细心,还要对自己有信心,将自己融入诗歌,深入的去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感受。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背景,特别是词中的关键句分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答案:
《虞美人》主要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无比厌烦和满腔愁绪;
《浪淘沙》主要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恋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表现的绵绵不绝的愁绪;
《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所表达的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所表达的离别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表达的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都是人生共通的体验。
真题对接
(2014·全国Ⅱ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诗文对译】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常常在外漂泊流离,习惯了离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孤灯之下,一觉醒来,仿佛刚才睡梦中回到了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见一轮明月,已经斜挂山顶。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几代打鱼都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灯前与渔家拉家常,有说有笑,说到打鱼归来时有明月相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虽然题目只要求关注“灯前”一句,但作答时应对作品有整体把握。韦诗中,结合“惆怅起来山月斜”一句可知,“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景象,表现了诗人住宿渔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题步骤】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答题模板】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
②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后诗侧重表现××。
巩固训练
01
情感异同对比
(2018·安徽蚌埠二中第二学期高三4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塞上曲
戴叔伦③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④。
【注】
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作者作此诗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③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④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陈子龙《渡易水》
【创作背景】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诗人母丧服满,这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窥伺已久;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内忧外患,交并而至。陈子龙由家乡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赴京途中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一千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从容为国牺牲,激情难已,感慨系之,于是援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诗歌对译】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锋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而今的易水潺潺流淌映着白云青草,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
戴叔伦《塞上曲》
【作者简介】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诗歌对译】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试题训练】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渡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解析:C “凄切苍凉之景”理解有误,从“潺湲”“碧”可以看出,此处当是以乐景衬哀情。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理解两首诗的情感异同需要全面理解这两首诗。陈诗要看注释,明确诗歌写作的背景是女真族对大明政权虎视眈眈,还要注意诗中荆轲的典故。戴诗同样需注意诗歌的时代背景,身处中唐时期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以及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
答案: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陈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戴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不同之处:陈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戴诗昂扬向上。陈诗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或感叹当今国事衰微,即便是荆轲这样的勇士也无用武之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戴诗则始终都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言辞雄健壮烈。
02
表现手法与情感的异同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忆少年
曹 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伤春词,实际抒发的是念旧怀人之情——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不能一同游宴了。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B.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年时”即当年。具体时间从后文可知为临近清明。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采用了顶针手法,加重了感情色彩,哀婉极致,却也新颖别致。
C.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想前欢,尽成陈迹”明显紧承上句而来,且从中可以窥见《兰亭集序》的影子。
D.全词语言平易精炼,通俗浅出,无矫揉造作,一气呵成。意境清幽,于淡雅中抒浓郁真挚之情,深沉哀婉,情韵悠长。
解析:B “顶针”手法错,“极致”错,三句同用“年时”开头,有哀婉成分,但没到“极致”这个程度,从某个角度看,倒稍有“刚劲”之味。
顶针[
dǐng
zhēn
]:顶真续麻的省称。修辞方式,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如“门外有条街,街内有个巷,巷内有个庙”。也作顶真。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2)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有“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试与本词结尾“把阑干暗拍”比较,谈谈两词表现手法与情感的异同。(6分)
回顾:
解析:此题为比较异同,给出了比较的范围,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注意区分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区别,本词中“想前欢”是对旧友的怀念,而今尽成陈迹,是对时过境迁的感慨,因而才有了“恨无语”的心绪,故“暗拍”“阑干”以抒“恨”。辛词则是以“阑干拍遍”这一行为表达报国无门的苦闷。
答案:
手法相同:都是通过“拍阑干”的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情,刻画人物形象。情感不同:本词表现怀旧念友,感慨时过境迁的愁怨之情(如果答成羁旅思乡之愁也给分,关键点落在“愁情”上);辛词表现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