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好题

时间:2019-05-15 08:4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好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好题》。

第一篇: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好题

2017新题型——古诗鉴赏绝妙好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 的两项是(5分)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答: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匕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毅纹:水中细小的波纹。(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2)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6分)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咏史(其二)【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䃅(dī),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全诗前四句起兴,后四句“咏史”,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

十一、阅{卖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词句,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7分)答: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呜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观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7分)答: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吴师惊燧象①,燕将警奔牛②。转蓬③飞不息,冰河结未流。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①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②燕将警奔牛: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结客少年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结客少年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D、“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2)请简要分析“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的妙处。(7分)答: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4.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 5分)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15.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6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定** 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 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E.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15.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释放)之,召而吊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B.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被囚长安的无奈与辛酸。

E.尾联寓情于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意蕴丰富;整首诗读起来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5.据《唐诗纪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意境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6分)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虞美人 宜州①见梅作②【北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③,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注】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②此词作于黄庭坚被押送宜州编管期间。③《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一句,既预示春天的来临,又是一种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之远,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

B.第二句由“梅破”写到深夜嗅到暗香,再到“晓来”发现梅花已开满枝头,表现诗人惊喜之情。

C.“夜阑风细得香迟”与“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夜阑”都是“夜将尽”“天亮”的意思。

D.“平生个里愿杯深”意为诗人想多喝酒,以此排遣内心的忧愤之情。

E.“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一句在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增添了一份沧桑感,同时也透出诗人失意后的一种无奈。

15.诗人是如何围绕梅花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4.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15.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8分)答: 二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燕民,周雅③何曾专荚。【注】①晋师胜淝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此处比喻凶残的敌人。D、‘延晋祚,庇燕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2)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8分)答: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注】

【注】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边塞诗写得独具特色,他的《前后出塞》共十四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军营生活。

B、“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交待了入伍的时间、地点、出征的去向。叙写了一个战士早上报到,晚上就要随队伍向边关开拔的经历。

C、“中天悬明月”至“壮士惨不骄。”描写了一轮明月高悬的夜晚,军纪森严严明,将士们听到悲笳阵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倍感寂寥。

D、全诗写景抒情层次井然,步步相生,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景、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得。”

(2)王昌龄的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下列诗句均出其手。请你判断下面诗句中,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2分)

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B、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D、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3)这首诗,勾画出哪几个军旅生活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答:

诗歌新题型参考答案

一、(1)C3分、D2分、B1分【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二、(1)答D3分、E2分、B1分(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满分,如果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六、(1)B3分、D2分、E1分【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七、(1)C3分、E2分、D1分【C项“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理解错误,词中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D“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错。E项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2)(示例)①上片叙述作者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作者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阑风静毅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 一种表达。

八、(1)C3分、D2分、E1分【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D项这里说的是丹橘的命运。E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2)示例: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并不是因江南地气温暖,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③诗中写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九、(1)A3分、D2分、E1分【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末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E“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错,诗人是对友人的做法感到惋惜的。】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十、(1)C3分、E2分、D1分【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D“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错,表达的情感可参见后一题答案。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来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2)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十一、(1)B3分、D2分、E1分【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说法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E“化虚为实”应为“虚实结合”。】(2)首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十二、(1)CE【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字和“悲”字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门发,表达丁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十三、(1)AD【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2)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十四、(1)CD【C项不是“正面”而是侧面。D项“不包含其他情感”分析不当,还包含对朝廷不能重用结客少年的不平。】(2)“转蓬飞不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河结未流”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却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十五、14:A,E 15: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2分)→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2分)→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2分)

赏析: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

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十六、14.BE(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不能分开; E“明显不同”“鲜明对照”有误)

15.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对即可,3分)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意思答对即可,3分)

十七、14.D E D “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E非“寓情于景”而是用典。

15.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表现手法上看:①视听结合:“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

十八、14.(5分)A(3分),E(2分),B(1分)

【解析】B项,“梅花已开满枝头”理解含有分歧。C项,“天亮”错。D项,“愿杯深”代言兴

致好,诗人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才能尽兴。

15.(6分)①上片中,诗人首先抓住江南信使——梅的“破”“香”“开”三个特点,抒发了一个被贬他乡,身处异地,天涯见梅之人的惊喜之情。(2分)②下片“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一句,巧妙地将旧典翻出新意,既突出了梅花的美,又赋予了梅花一种浪漫情调,将喜梅之情推向高潮。(2分)③面对这样的梅花,诗人说自己“平生个里愿杯深”,此时却因“去国十年”,宦海沉沦的现实,“老尽少年心”,失却了酣饮赏梅的兴致。前面渲染的“喜梅”之情,在此形成反跌,衬出了诗人复杂深沉的内心情感。(2分)

十九、15.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 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十、(1)C.(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2)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

第二篇:诗歌鉴赏新题型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答:

一、(1)C3分、D2分、B1分【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答:

二、(1)答D3分、E2分、B1分(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满分,如果语文月刊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

三、(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

【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语文月刊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六、(1)B3分、D2分、E1分【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匕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毅纹:水中细小的波纹。(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七、(1)C3分、E2分、D1分【C项“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理解错误,词中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D“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错。E项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2)(示例)①上片叙述作者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作者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阑风静毅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2)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6分)

答:

八、(1)C3分、D2分、E1分【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D项这里说的是丹橘的命运。E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2)示例: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并不是因江南地气温暖,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

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

③诗中写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

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

九、(1)A3分、D2分、E1分【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末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E“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错,诗人是对友人的做法感到惋惜的。】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咏史(其二)【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䃅(dī),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全诗前四句起兴,后四句“咏史”,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

十、(1)C3分、E2分、D1分【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D“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错,表达的情感可参见后一题答案。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来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2)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第三篇: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

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匕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毅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

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2)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6分)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咏史(其二)【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䃅(dī),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全诗前四句起兴,后四句“咏史”,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

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

十一、阅{卖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词句,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白勺两项是(4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7分)答: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呜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观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7分)

答: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吴师惊燧象①,燕将警奔牛②。转蓬③飞不息,冰河结未流。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①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②燕将警奔牛: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结客少年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结客少年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

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D、“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

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2)请简要分析“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的妙处。(7分)

答: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

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8分)答: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燕民,周雅③何曾专荚。

【注】①晋师胜淝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此处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燕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2)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8分)

答: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注】

【注】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边塞诗写得独具特色,他的《前后出塞》共十四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军营生活。

B、“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交待了入伍的时间、地点、出征的去向。叙写了一个战士早上报到,晚上就要随队伍向边关开拔的经历。

C、“中天悬明月”至“壮士惨不骄。”描写了一轮明月高悬的夜晚,军纪森严严明,将士们听到悲笳阵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倍感寂寥。

D、全诗写景抒情层次井然,步步相生,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景、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得。”(2)王昌龄的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下列诗句均出其手。请你判断下面诗句中,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2分)

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B、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D、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3)这首诗,勾画出哪几个军旅生活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答:

诗歌新题型参考答案

一、(1)C3分、D2分、B1分【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

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二、(1)答D3分、E2分、B1分(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满分,如果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六、(1)B3分、D2分、E1分【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七、(1)C3分、E2分、D1分【C项“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理解错误,词中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D“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错。E项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2)(示例)①上片叙述作者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作者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阑风静毅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八、(1)C3分、D2分、E1分【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D项这里说的是丹橘的命运。E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2)示例: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并不是因江南地气温暖,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

③诗中写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

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九、(1)A3分、D2分、E1分【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末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E“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错,诗人是对友人的做法感到惋惜的。】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十、(1)C3分、E2分、D1分【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D“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错,表达的情感可参见后一题答案。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来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2)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十一、(1)B3分、D2分、E1分【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说法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E“化虚为实”应为“虚实结合”。】(2)首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十二、(1)CE【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字和“悲”字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门发,表达丁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十三、(1)AD【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2)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十四、(1)CD【C项不是“正面”而是侧面。D项“不包含其他情感”分析不当,还包含对朝廷不能重用结客少年的不平。】(2)“转蓬飞不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河结未流”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却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十五、(1)C.(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2)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十六、(1)B【“破强敌”一句主要强调谢安的从容,“颐指”指从容不迫,进退自如,并非“颐指气使”的意思;B项后半句错误。】(2)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作者借用“淝水之战”这个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词的上片主要写战争,有利的地势和出色的将士,地利与人和兼备,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劝谏统治者,不要满足于目前的战功,而要继续抵抗,以此劝谏统治者要力主抗金,凭借南宋的地理优势、抗金勇士和历史经验,一定可以击退侵略者。

十七、(1)C(3分)(2)B(2分)(3)(6分)

日暮:傍晚行军图,写出了军队生活的紧张多变,时间紧凑,体现军队气势凛然和庄严的行军场面。

傍黑:沙地宿营图,平坦的沙地上,整齐地排列着帐幕,行伍中的将领,正在召集自己属下的士卒,不仅体现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而且显现出这支队伍的整备有素。

月夜:月夜静营图,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军中军纪严明,军容壮阔。忽而悲咽的笳声划破夜空,使戍边的战士肃然而升悲凉之感。(每个要点2分)

第四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5年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8 “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例题】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4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陕西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安徽卷)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

【例题解析】

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 8 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高考真题演练答案】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2.(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解析:(1)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3、(1)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5、(1).答:(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补充注释】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 10 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分悲伤。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的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发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第五篇: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

(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匕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毅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2)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6分)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

下载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好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好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诗歌鉴赏新题型(客观题+主观题)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诗歌鉴赏新题

    2017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 一 测试要点 1.鉴赏古诗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规律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规律 一、意境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

    2017年新课标新题型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

    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09

    2、形象赏析 诗歌中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刻画的形象,另一种是借助手法刻画的形象。赏析形象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分析情感。 例1,2012年湖北卷第(1)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