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的枷锁》读后感(通用)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枷锁》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最早听说毛姆是在看史铁生的书里,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有点自传性的小说,读起来有点痛苦,它不停在提问,每个问题都值得想很久,我自知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明了有些想法,不过有些时候,这本书倒是给我一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写这篇文章只为理一下脑中的思路,做些记号以便日后再思考。
人生的枷锁,可以说是一部主人公菲利普不断挣脱枷锁的成长史,生理的残疾、宗教的束缚、艺术上天赋的缺位、经济上的不够独立、情欲的纠结,包括到最后,他的爱情——有人说——成为了他最大的枷锁。看到三百多页的时候,我觉得那时候的菲利普就一彻头彻尾的LOSER,甚至为他感到脸红,不过越到后面,就算是当他买股票亏光了钱而不得不暂停学医去商店打工的时候,那时候书中对他最频繁的评价是,他——菲利普是个绅士,他不断在成长,这对于一个落魄无依无靠的人来说就是天大的褒奖。他过往那些巴黎学画经历和从小看的那些书,还有那些年轻时走过的那些所谓弯路,都让他非常受用。
“在书里面,有很多大段精彩的对人生、对艺术、对道德判断、对宗教的争辩,看完大多都忘记了。但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这个情节里,提了一个问题,然后,难得地,在很靠后的地方,给了一个作者的答案。克朗肖送了菲利普一条地毯,他对菲利普说,人生的意义,你自己去找,就在这条地毯里。这是个很悬疑的问题,推动着小说里故事的发展,推动着菲利普的成长。地毯,人生的意义,呵呵。菲利普快饿死的时候,他躺在街边的长椅上,他说:人生,它本来就没有意义,和这条地毯一样,没有意义。走投无路的时候,菲利普想到过自杀,这是最坏的结果,但是,他对死亡已经没有畏惧。”天生残疾的主人公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史铁生也是如此,因为身体的缺陷和限制,天然的为他们抵御了一些外在诱惑,增加了他们对人生等精神领域问题的深度思考,这点来说上帝是公平的。
作为一本又长又务虚的书,它倒是看起来不那么枯燥,人生的枷锁是什么,书中的观点大概是以为人生有意义吧——是人生毫无意义的那个意义,而当人真正参悟到这个层面的人生无意义的时候,他便挣脱了枷锁,于是他的人生又似乎有点意义了(这点还没完全参透,慢慢理解吧)。在其他人的读后感看到一句话: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人能够面对任何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从小习惯了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希望能在生活中有所获得,能赋予生活更精彩的内容,我们以为,这样,叫做有意义的人生。可悖论就是,这些,恰恰是我们给自己按上的枷锁。就像菲利普的学画,在我看来,成为一个画家、艺术家这一目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学画的意义在于,他不知不觉地培养了美感,他最后能说,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能理解美、感悟美。对我们来说,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给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获得什么名利,这些都是表象的,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如果有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在于,这些东西,作为路杖,它让我们对生命的本身有所感悟,感悟到人生的意义。而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大概却是,反过来,要去挣脱人生大大小小的枷锁,去探求本真的生命吧。
伟大的作品是能让人从中看到自己,主人公的有些想法和心理也在自己脑中出现过,希望通过不断成长,能把隐约领悟到的人生的枷锁挣脱掉。
书中有太多精彩的地方,推荐一读。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尽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到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疑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颗钉子。不可思议的是,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对于菲利普来说,世上再不会有比海沃德为伍更糟糕的事了。海沃德这个人是带着十足的书生气来观察周围一切的,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险,是因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真心诚意的地步。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欲望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却孜孜追求高尚娴雅,因而从他眼睛里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层感伤的金色雾纱,轮廓不清,结果就显得比实际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谎,却从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他时,他却说谎言是美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要时时刻刻为生计操心,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丢脸的了。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我就最瞧不起。他们不是伪君子就是傻瓜。金钱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别想让其余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足够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了一半。你得处心积虑,锱铢必较,决不为赚得一个先令而付出高于一个先令的代价。你常听到人们说,穷困是对艺术家最有力的鞭策。唱这种高调的人,自己从来没有亲身尝过穷困的滋味。他们不知道穷困会使你变得多么卑贱。他使你蒙受没完没了的羞辱,扼杀掉你的雄心壮志,甚至像癌一样地吞蚀你的灵魂。艺术家要求的并非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维持个人尊严,工作不受阻挠,做个慷慨、率直、保持住独立人格的人。
菲利普对理想主义怀有某种厌恶感。他一向强烈地热爱生活,而就他平生所见,理想主义在生活面前大多胆怯地退却。理想主义之所以退却,是因为他不能忍受人们相互你争我夺;他自己没有勇气奋起而战,于是把争斗说成是庸俗的。他自己庸庸碌碌,可当同伴们并不像他看待自己那样对待他时,他就蔑视伙伴们,并借此安慰。在菲利普看来,海沃德就是这样的人。海沃德五官端正,精神萎顿,眼下变得体态臃肿,秃了脑顶心。但他还精心爱护着几处残留的俊俏的容颜,仍旧趣味隽永地谈论着要在那含糊不定的未来作出一番成就。然而,在所有这一切的后面,却是威士忌,在街上追逐女人,恣情纵欲。与海沃德所代表的人生观恰恰相反,菲利普口口声声要求生活就像它现在这个样子,什么卑鄙、恶习和残疾,这些他都无动于衷。
这么说来,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得搞清楚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点清楚了,你的一套哲学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菲利普看来,有三件事需要了解清楚:一个人同他借以存身的世界关系如何;一个人同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关系如何;一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如何。
生活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如何描写它。我的目标是要探索生活所提供的多方面经验,从生活的瞬息中捕捉它所激发的感情涟漪。我把自己的写作看成是一种幽雅的才艺,是用它来增添而不是减少现实生活的乐趣。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2这是本带着毛姆自传色彩的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三本毛姆的长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在文笔还是思想范畴上,都会有自己明显的风格。正如这个世上的人,会因以与他人的不同而区分开来。毛姆的故事总是这样,情节缓慢,语气温和,却娓娓动人。所以读毛姆好像是听一个长者正在跟你讲故事。
主人公菲利普是个一条腿残疾的孤儿,由他的伯父伯母抚养长大,但属于中产有资阶级,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性格独立而敏感,并热爱阅读思考,因而对世俗的许多事情会加以审视并有自己的看法。这就和大部分人不一样——一概接受。故事里,他的人生称不上成功:上学时被同学嘲笑跛足,而后自己孤立起来。第一次恋爱,却发现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学习会计却与事务所的人格格不入并且对会计毫无兴趣。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天赋,顶多当个二流画家——杰出的艺术家是需要大天赋的。在巴黎间,却陷入一位本质庸俗冷薄的女子恋情中,迷恋她的肉体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伤害他却一次次求助他。于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颠倒,心灵因此而深深自责。去上医学院,渐渐发觉自己喜欢这职业却遇到了磨难——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财产,他只能停学。而后费劲艰辛寻找一个低级工作来填饱肚子,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安慰自己。最后饱受生活磨难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因此内心得到安顿与幸福。
可是他一直想从生活中追寻人生的真谛。
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人,经历着很多普通人的事情,生命中的大事也不过为恋爱,求学,职业选择。然而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后,却越显得高贵敏锐。这些是由他的一些内在特质所决定的。他独立不羁,努力挣脱束缚头脑的宗教和小市民着两条锁链,来追求自由。他热爱思考,生平最大的嗜好便是读书,并对开启自己的心智充满热忱。因此他早熟,与同龄人相处时会厌烦无聊,宁可独自一人,这就促使他更为独立。独立思考后,决定放弃宗教信仰和绘画艺术。他充满仁爱待人厚道,因此看到同伴的云春肤浅后,仍然善待他们。在别人向他求助时,极力给予帮助并认为理所当然,却不愿求人,对别人对自己的少许恩惠便感激涕零。因此后来把救助并了解病人看做是一件乐事。然而菲利普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应该是他的自省精神和本能般的对生活的热爱。因为这两个特质,菲利普一直向前,也在不断地去除自己的毛疵,成为心智和品格上的优秀者。好比是游戏中的人物,他喜欢关卡中的挑战,而生活中的苦与乐,就如关卡中的障碍与补血的红心。菲利普克服了障碍并从中得到经验,拿到了补血的红心,打穿了关,最后成为升到满级的英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语:人就像未盛开的花苞,在世上所做的很多事情,对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读得书,做得事情很多都不会产生影响。可实际会有偶然的书籍或者事情会敲动他的心房,对他产生影响,让那花瓣一片片剥下,自己就绽放开来。
我想菲利普是绽放开来的。
菲利普从小便会从所经历的事情中剖析自己当时的心里情感,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于是他认识了自己由虚荣心引起的第一次爱情,意识到自己对会计的毫无兴趣,也撑死的面对自己在绘画上并无天赋这一尴尬,意识到自己欲望引发的第二次爱情,意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人和生活。因为自省,在生活的一连串阴霾中汲取到了阳光,从黑暗中思考着前行。而他前行的动力则是那颗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心灵。
自然菲利普也拥有很多人会有的缺点:虚荣,嫉妒心,心胸狭窄,不够坚强,对待心灵上的弱者的冷薄,自制力薄弱......可是他能不断地自剖自新,意识到这些不好的存在,然后在前进时慢慢地蜕掉这些坏死的部分。
他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渴望去除枷锁来得到真正的自由。可是正真的自由又是怎么样的呢?是孑然一身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担当,做任何想做的?毛姆认为不是的,所以他在最后让菲利普放弃了象征着绝对自由的西班牙旅行,选择了婚姻。或许人生的枷锁根本不可能完全地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它要有该要承受的重量。
《人生的枷锁》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许毛姆在写作时是带着诚实和欣慰来回忆他的青春岁月,并不想拔高到失去自己成长印记的程度。
他娓娓道来,跟你讲他年少的故事,你听得入神,心情跟随者他的经历起起伏伏,然后他起身悠悠地告诉你讲完你,你不知觉中发现竟已掩卷。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3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生活不好也不坏,只有赤裸裸的事实,理解了这一点,就觉得现实的残忍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既然生活本没有让人幸福的意义,那么尘世也就无所谓残忍,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都是人生的常态。
我曾经一遍一遍地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能光耀门楣最好能名垂青史的人,可是长大后才发现芸芸众生都是渺小平凡的,只不过是社会这台复杂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没有人是不可取代。我觉得迷惘困惑,无力感充塞心间,社会并不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来运转,相反很多地方是完全相悖,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坏人反而很吃香,这个世界以一种扭曲畸形的模样展现在理想主义者面前,让人从头凉到脚。那时我从没怀疑过自己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是有问题。那时我在这个与书本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撞得头破血流,灵魂如同被人攥在手心的小鸟,苦苦挣扎。
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梦里,而越沉浸在幻想里现实就越让人痛苦。但是感谢上苍,毛姆让我醍醐灌顶,生活不好也不坏,就像四季的流转,不以任何人的意愿而转移。
毛姆怎么能把少年时期的偏激敏感多情写得那么入木三分,青年时期的迷惘,挫败和情欲刻画得深入骨髓。我从菲利普的前半生看得自己的影子,但我并没有菲利普那么幸运拥有试错的机会,在碰壁和挫折中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事业。我只能按照社会安排好的轨道循规蹈矩地走着,不敢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因为在中国普通人的`命运是极其脆弱,脆弱到稍微偏离点轨道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人是生而不自由,中国人尤其不自由,我们生活在一张网中,生活在重重枷锁中。
人生的枷锁是什么?对菲利普或毛姆而言,是宗教,是道德,是情欲,是金钱,是追求幸福的渴望。可是当他自以为把枷锁统统摆脱时,心里却不觉得快乐,只觉得怅然,仿佛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行进的方向。他放弃道德,却保有良知,以为脱离情欲,却不能摆脱依恋,舍弃幸福却依然渴望温暖。枷锁虽是桎梏,却同时也是身体和灵魂的保障。
假若人生就像毛姆说的是一条地毯,经历的任何事情都会成为地毯上的图案,而当地毯完成时也就是消亡之时,这件艺术品曾经存在过这一事实只有当事人知道,这是多么浪漫主义的想法。我们的痛苦烦恼悲伤欢乐都在塑造我们的人生,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
虽然生活既不好也不坏,枷锁无处不在,但大自然是好的,美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4《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童年时代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又经受了理想的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
在备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贫瘠的土地、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在整本书里,凯里都在挣脱人生这个枷锁,无论是最开始离开伦敦皇家公学院,还是放弃练习生去巴黎学画,以及书的结局里放弃那个到处行医旅游的梦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渔村做医生,他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所谓的挣脱,却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枷锁。
在每一次痛苦中顿悟出人生意义,都被后来的经历推翻;每一次狠下决心的挣脱和逃离,也多少带着作茧自缚的意味。认识自己的过程将永无终止,他只能不断地反省和探索,却永远无法抵达那个“最终定论”。在小说的结尾,凯里终于是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但那仿佛也只是毛姆为了篇幅收住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比起《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人生的枷锁》把那一点残存的理想主义温情都剥掉了。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笔触描绘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个枷锁跳到另一个枷锁,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生活的毫无意义,活着也只是活着。“他想获得的东西,生活就是不给。”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5早逝者是永不退场的话题。
摇滚乐手有过不去的二十七岁,过度聪慧和才情的马雁从高楼一跃而下终结了刚刚三字打头的年纪,詹姆斯迪恩亡于车祸,开着横冲直撞的一架保时捷告别了二十四岁颓靡明亮的脸。那些是永远走不出青春期的人儿吧,连死亡都要做得干净,漂亮,毫无转圜的可能,就好像仍是一场洁癖的表演,或是一行诗句。人们用同样美丽的词语纪念他们,年轻永恒或者自由,那些冷又辽阔如深海的词。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他们突然转了念,哪怕发现自己有丝毫的后悔,于是死亡这么宏大的命题,被轻描淡写地搁下他日再议,那么那些拒不和解绝不妥协所带来的、不肯被磨去的骄傲将会怎样与吃人不吐骨头的世界相处。一个人要改变世界实在是太难了,哪怕不被世界改变也几乎绝无可能,只有死守着最后一点不肯舍弃的——无论什么——去和世界谈判,互通有无,换取廉价的平衡或和解。
成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枷锁,就像藤蔓一样包裹住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终其一生甚至得不到与那些枷锁谈谈的机会,何谈打开。那些枷锁里包含了太多,不肯放弃的骄傲,自以为是的纯粹,桀骜的爱,不被理解的自由,还有深到望不见尽头的孤独。打不开锁的成长和生活,就像带着伤口前行,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要慢,每一步都是煎熬,撑不住一个放松,崩溃和死亡就接踵而来。生命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啊,在爱里建立自己的人每一步都走得如此平稳轻快,他们不会明白活着有多难,甚至连安慰都无力如隔靴搔痒。不明白的人就是不会明白,永远都不会明白,对有些人来说,活着这件每个人都在做的事,可以变得煎熬到何等地步。
所以每年的春天,纪念逝者最好的季节,我都会想想那些太早离去的人。他们过分聪明,过早懂事,过度成熟,他们看到的是我们看不到的世界——那一定太美好吧,却连已经走在如此前面的他们都触碰不到,想来也是件十足绝望的事。赶在自己开始抑郁之前,只有读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真是本注定徒劳无功的书,竟然用五十多万字絮絮叨叨讲往事。一定要从第一页仔细读下去,看一个人——带着痛感,带着一模一样的心情,看着这个无可救药一如自己的人——怎么面对信仰的崩塌,怎么惨痛至极地失败,怎么被现实杀得片甲不留,怎么挥别得不到的爱情,然后,怎么带着那颗少年一样骄傲的硬邦邦的心,慢慢往前走,归于柔软归于温暖,归于现实的功利的妥协的不完美的,生活这件小事。
不是励志书,绝对不是。虽然同样始于低谷,但似乎也从未得到过世俗标准的成功,直到最后还不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主人公是孤儿,天生跛足从小缺爱性格倔强又敏感,简直就是典型青春期不良少年,吃了很多苦,不会爱,更不懂珍惜。那些枷锁就是阻止人前行的镣铐,虽然说起来那么美那么明亮——这些枷锁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相信。相信有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存在,相信努力必有结果,相信人生有很多意义,相信成功,相信自己值得好得多的生活,相信完美的爱情,相信绝对自由。这些相信,说起来是热的,在最深处却是无法触碰的冷。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冷的,还带着隐痛,但往往是那些琐碎的,俗气的,生活化的,虽常被人所不齿,却热得烫心。最讽刺的是,偏偏那些热的东西,被冷的追随者称作是生活的理想。
人生的枷锁是怎么被打开,每个人都不一样——对书里的主人公,是时间,时间给他一场预谋已久的崩溃,一个不被祝福的重新开始。他最后放弃了他的追求,他的信仰,最重要的是,放弃了他的敏感。相信吧,敏感这种东西,如果真的不想要了,随时都可以丢。敏感注定是属于年轻的,年岁增大感官钝化是趋势,因此那些早就过了年纪不合时宜的敏感未免可疑。何必再用全部的心力,执着于情绪最轻微的波动,以换取最不值钱的骄傲和沾沾自喜。
于我来说,开锁始于一场对同行者的觉醒。我此前从不知晓“你从来不会独行”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它准确到恐怖。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那些彻骨的冷,孤独,嫉妒,不甘,阴暗,抑郁……以及相关的一切吗?不会的,宝贝儿,不会的。再可怕的痛苦,再热烈的欢喜,都有人和你一样甚至甚于你地经历过。那些你自以为有意义的事,不过是一场幻影,飞速切换于世界的不同角落,恰恰此刻,落在你身上。你我有太多同行者,大家都不过是动物,你经历的那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所感受——瞧,不过是多少的差别而已。再怎么辩解人类的尊严和存在,我们也不过是在重复彼此、浑浑噩噩地活着。书里冲破人生枷锁的过程,就是打破那些相信——更美好的那个世界就是此时此刻,努力并不一定有什么结果,而结果则是更无意义的事,自由从未存在,爱情总需面对妥协……本来就没意义的这不完美世界,不相信的话,会比较容易幸福。
还是要活在这个不美的世界里,活在当下,钝感,无为,不浮夸。就算无意义,也要努力地活下去。吃茶,读书,赏花,长谈。一睡仿佛百年过去,回头看看也曾有真真切切地快乐过。逝者们永远十七,他们固守着这样冷这样美的无解的锁孔沉沉睡去,等着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同辈人用更长的时间行完他们走过的路才意识到终点通向绝望和虚无——那些热络终究会过去,沉实也好轻快也罢,唯有冷是永恒的,也只有永恒才是真的冷。
第二篇:《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500字作文
早逝者是永不退场的话题。
摇滚乐手有过不去的二十七岁,过度聪慧和才情的马雁从高楼一跃而下终结了刚刚三字打头的年纪,詹姆斯迪恩亡于车祸,开着横冲直撞的一架保时捷告别了二十四岁颓靡明亮的脸。那些是永远走不出青春期的人儿吧,连死亡都要做得干净,漂亮,毫无转圜的可能,就好像仍是一场洁癖的表演,或是一行诗句。人们用同样美丽的词语纪念他们,年轻永恒或者自由,那些冷又辽阔如深海的词。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他们突然转了念,哪怕发现自己有丝毫的后悔,于是死亡这么宏大的命题,被轻描淡写地搁下他日再议,那么那些拒不和解绝不妥协所带来的、不肯被磨去的骄傲将会怎样与吃人不吐骨头的世界相处。一个人要改变世界实在是太难了,哪怕不被世界改变也几乎绝无可能,只有死守着最后一点不肯舍弃的——无论什么——去和世界谈判,互通有无,换取廉价的平衡或和解。
成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枷锁,就像藤蔓一样包裹住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终其一生甚至得不到与那些枷锁谈谈的机会,何谈打开。那些枷锁里包含了太多,不肯放弃的骄傲,自以为是的纯粹,桀骜的爱,不被理解的自由,还有深到望不见尽头的孤独。打不开锁的成长和生活,就像带着伤口前行,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要慢,每一步都是煎熬,撑不住一个放松,崩溃和死亡就接踵而来。生命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啊,在爱里建立自己的人每一步都走得如此平稳轻快,他们不会明白活着有多难,甚至连安慰都无力如隔靴搔痒。不明白的人就是不会明白,永远都不会明白,对有些人来说,活着这件每个人都在做的事,可以变得煎熬到何等地步。
所以每年的春天,纪念逝者最好的季节,我都会想想那些太早离去的人。他们过分聪明,过早懂事,过度成熟,他们看到的是我们看不到的世界——那一定太美好吧,却连已经走在如此前面的他们都触碰不到,想来也是件十足绝望的事。赶在自己开始抑郁之前,只有读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真是本注定徒劳无功的书,竟然用五十多万字絮絮叨叨讲往事。一定要从第一页仔细读下去,看一个人——带着痛感,带着一模一样的心情,看着这个无可救药一如自己的人——怎么面对信仰的崩塌,怎么惨痛至极地失败,怎么被现实杀得片甲不留,怎么挥别得不到的爱情,然后,怎么带着那颗少年一样骄傲的硬邦邦的心,慢慢往前走,归于柔软归于温暖,归于现实的功利的妥协的不完美的,生活这件小事。
不是励志书,绝对不是。虽然同样始于低谷,但似乎也从未得到过世俗标准的成功,直到最后还不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主人公是孤儿,天生跛足从小缺爱性格倔强又敏感,简直就是典型青春期不良少年,吃了很多苦,不会爱,更不懂珍惜。那些枷锁就是阻止人前行的镣铐,虽然说起来那么美那么明亮——这些枷锁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相信。相信有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存在,相信努力必有结果,相信人生有很多意义,相信成功,相信自己值得好得多的生活,相信完美的爱情,相信绝对自由。这些相信,说起来是热的,在最深处却是无
法触碰的冷。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冷的,还带着隐痛,但往往是那些琐碎的,俗气的,生活化的,虽常被人所不齿,却热得烫心。最讽刺的是,偏偏那些热的东西,被冷的追随者称作是生活的理想。
人生的枷锁是怎么被打开,每个人都不一样——对书里的主人公,是时间,时间给他一场预谋已久的崩溃,一个不被祝福的重新开始。他最后放弃了他的追求,他的信仰,最重要的是,放弃了他的敏感。相信吧,敏感这种东西,如果真的不想要了,随时都可以丢。敏感注定是属于年轻的,年岁增大感官钝化是趋势,因此那些早就过了年纪不合时宜的敏感未免可疑。何必再用全部的心力,执着于情绪最轻微的波动,以换取最不值钱的骄傲和沾沾自喜。于我来说,开锁始于一场对同行者的觉醒。我此前从不知晓“你从来不会独行”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它准确到恐怖。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那些彻骨的冷,孤独,嫉妒,不甘,阴暗,抑郁„„以及相关的一切吗?不会的,宝贝儿,不会的。再可怕的痛苦,再热烈的欢喜,都有人和你一样甚至甚于你地经历过。那些你自以为有意义的事,不过是一场幻影,飞速切换于世界的不同角落,恰恰此刻,落在你身上。你我有太多同行者,大家都不过是动物,你经历的那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所感受——瞧,不过是多少的差别而已。再怎么辩解人类的尊严和存在,我们也不过是在重复彼此、浑浑噩噩地活着。书里冲破人生枷锁的过程,就是打破那些相信——更美好的那个世界就是此时此刻,努力并不一定有什么结果,而结果则是更无意义的事,自由从未存在,爱情总需面对妥协„„本来就没意义的这不完美世界,不相信的话,会比较容易幸福。
还是要活在这个不美的世界里,活在当下,钝感,无为,不浮夸。就算无意义,也要努力地活下去。吃茶,读书,赏花,长谈。一睡仿佛百年过去,回头看看也曾有真真切切地快乐过。逝者们永远十七,他们固守着这样冷这样美的无解的锁孔沉沉睡去,等着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同辈人用更长的时间行完他们走过的路才意识到终点通向绝望和虚无——那些热络终究会过去,沉实也好轻快也罢,唯有冷是永恒的,也只有永恒才是真的冷。
第三篇:人生的枷锁优秀读后感最新
人生的枷锁优秀读后感最新
人生的枷锁优秀读后感最新1
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继人生的枷锁是放在最后来阅读的。因为喜欢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头书,你会不知不觉跟着作者游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爱所恨,所悯所怨。而后知后觉的将自己融入其中,来思索自身所活着的意义,追求的自由,渴望的爱情,心底的欲望。像一场洗涤心灵的救赎,久久不能释然抒发。
人类可贵之处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残酷,我们仍在不断追求向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真,善,美作为衡量人性的标准,显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爱情,我们将其倾尽心力去追求的,也终将会失去,因为我们谁也不曾真的属于谁,我们甚至都不属于自己。妙的是,它所带给你那种幸福愉悦的'感受,真实又幸福,但你最后又不得不为失去后的苦痛来买曾体会快乐的单!爱情会死亡,而温情和习惯会取胜,就像爱有尽头一样,恨也有尽头。然而不能确信的是,我们究竟是仍在爱着呢?还是只在痛惜失去的爱情呢?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枷锁,牢牢被牵制住,动弹不得。想要逃脱枷锁便要一一寻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跃过枷锁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那么你呢?生命没有意义,这是菲利普在经历了众多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后得出的结论。但是如果生命没有意义,那我们又何尝计较失败,成功。我们也只是在这大千世界活出一个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这便是活着的意义,生存的希望。
人生的枷锁优秀读后感最新2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己其实更折腾。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
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第四篇:走出枷锁,走出人生之路----《沙漠之花》有感
走出枷锁,走出人生之路
有一个只有A、B的选择题,明显B是正确答案,但你一直生活在周围人都坚定选A的圈子里,有一天圈外的人突然告诉你答案是B,你会不会改变想法并有勇气宣讲B是正确的?当然世上不乏有勇气的人,比如说来自索马里国际超模华莉丝·迪里,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就是华莉丝的自传——《沙漠之花》。
华莉丝出生在索马里沙漠里,四岁时就被父亲的朋友奸淫。五岁时被骗接受了成人礼——女性割礼。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赤脚逃婚在沙漠中差点成了狮子口中的食物。18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英语,离乡背井到英国,做清洁工人,却幸运地遇上精明眼摄影师,由此踏上模特路。
从非洲沙漠的牧羊女到国际时尚界的宠儿,华莉丝华丽的蜕变看似是重重机遇堆叠而成,然而我觉得事事绝非偶然,如果她顺从的嫁给了那个老叟,如果她在沙漠中没有坚持下来,如果一辈子就呆在姐姐家被使唤着,如果没有鼓起勇气背井离乡来到英国。无论那种假设成立,就不可能有超模华莉丝,她骨子里充斥的就是叛逆,是对挑战命运的勇气,那种勇士般的倔强让她走出了沙漠,那种对未来的执着让她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若是故事到此结束,那只能是个叛逆者奋斗改变未来的历程。但故事远非如此简单美好,华莉丝不是让人们感叹她的成功,她想要批判的更加沉痛……
想让我们反思更高层面上的人性的黑暗与残忍:非洲割礼。在非洲,女孩子的割礼是一种宗教仪式,于四岁至八岁间进行,目的是割除一部分性器官并缝合,以确保女孩在结婚前仍是处女,而且结婚后也会对丈夫忠贞。没有受过割礼的女子,会被视为妓女,而且不能婚嫁。这种割礼极为残忍,大都在没有任何麻醉之下就对女孩施行这项手术而且手术条件极其恶劣,很多女孩会因失血过多或伤口感染而死亡。一般估计,全球大约有一亿三千万名妇女接受割礼,而且每年还以二百万人次成长。
当华莉丝接触了开放文明的社会思想后,当她意识到这不是一种神圣的荣誉后,她选择用她的的真实经历向我们展现陋习的残忍,她的责任感让她走上讲台奔走呼号。1997年,她放弃如日方中的事业,全身投入反割礼运动,成为联合国大使。
这一路走来,她挣扎于童年形成的畸形贞洁思想和性解放,自我封闭和个性张扬,包裹与裸露的漩涡中,这是一场新与旧的厮杀,这些痛苦的思想挣扎和蜕变与其说是个人的经历不如说显现出的是一个民族从野蛮愚昧走向文明健康生活的缩影。一场场观念上的螁皮斗争,直到撕扯到体无完肤,才能完成这残酷而美好的蜕变。
只有第一个敢于大声喊出答案是B的人出现,才会让错误被发现;同样只有第一个敢于对抗不平等的人出现,才会掀起愚昧与文明之间的激战……
也许我们都曾觉得自己行走在沙漠之中,无论播种什么样的梦想都不会有结果,可是命运的枷锁需要我们用勇气去打破。敢于打破枷锁,敢于活出自我,我想这就是《沙漠之花》要告诉我们的。
第五篇:心中的枷锁
心中的枷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枷锁,心里的紧张,忧虑,着急,害怕狠狠地把我们每个人封闭住,锁住了。有时候自己就无法控制,一旦被刺破就无法遮挡,就好比炎热的天气突然下雨了一样,很奇怪这种感觉说不上来,说白了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每个人内心的情感难以释放,难以挥之不去,难以割舍。
走在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通过磨练才能修成正果,这其中的苦痛,忧愁,心碎,心痛,追求与成功的路上有着不同的挑战,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气势,都让我们感到内心不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内心得不到一种满足就会失落,无助,彷徨,渐渐的很自卑,对于任何一切都没有了新鲜感,新奇感,当一件新奇的事情来说我们都无法遇到它的结局。很多时候,自己对自己很气愤,整个人把自己躲藏起来了,内心隐隐的痛隐埋起来了,心中的一锁大门被牢牢的锁起来了。面对于社会,不能随意,不能随性子发脾气不然会使人感到尴尬,要理智的处理问题和事情,包括我们看问题,处理事情,与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这个范围很广,在于摸索,在于积累,一个字概括是悟,其实不管什么都在于学和悟2个字。
我感谢生命帮助我的人,在迷茫的路上我很没有自由,没有选择,只有听从与做好,毕竟我觉得人生不断地积累阅历,经验才是成功的前提,你不能保证什么但又不能决定什么时,最先要调整的是心态,拉下脸皮,放下压力,放下自卑,只有了这样才能出色,指引我前行的路上的指导者谢谢你们的关心,还有我们朝暮相处的时刻很开心,你们告诉我说什么都能放下,就是自己要放开自己才行。我每天问自己人生的旅途中哪里才是我的光芒呢?寻寻觅觅的我已经不知道哪里才是我散发的光芒?
没有人会无理由的任由你发脾气,除非朋友,亲人,同事,它们这三层关系的人有着深刻的含义,同龄人懂你的悲伤与快乐,亲人了解你的秉性,而同事朝夕相处理解你,它们非常亲密的关系组合在一起情感十分浓厚,这个世界上什么情感莫过于这3者之间的联系了,真心的觉得人与人之间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不管什么情感也好,一旦时间冲淡了就难以不舍,更多的时候告诉自己要勇敢起来,无论做什么在于做,一个字仅仅代表了人定胜天,在加把油就一定有好的结果。
每天我在想累了就放下吧,烦了就忘掉把,这几天莫名的身心疲惫,疲惫的无法喘气,无法入睡,莫名的痛在我周围悠悠荡荡,甚至连空气被卷进去了都难以释放,心里想着什么?纠结着什么?期盼着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耳边悠荡,思索着,战斗着,好喜欢跟阳光做伴非常自由,清晰,好喜欢跟大海拥抱非常平静,淡泊,好喜欢跟蓝天做伴非常辽阔,广瀚。
朋友们你们心中的枷锁打开了吗?我想心里的这一道门需要自己踩出来,走出来才能看到心中照亮的光明,既定的事实就让它成为现实,有时候也在于灵机一动,掌握一定的技巧去摆脱。用你聆听的耳朵去聆听花开的味道,鸟儿唱歌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生命的声音,走进自然,创造财富,用心聆听内心的那个真实的声音,展现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