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活着观后感共(可供参考)
电影活着观后感共3篇(可供参考)1
“一定要活着回去啊”
“回去了一定要好好活着。”
又到了每周一部的电影时间,还是旧习惯,先百度了个遍,再认认真真看遍电影。虽然网上的一些评论可以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框住,但是本着自己智障有时候不太够,电影的某些细节会看不懂。
还没有去看过原著,只知道但很多人评价原著比电影好看,但是结局也悲惨得多。还是就记录一下电影的观后感吧。
不知道别的人是怎么样看待徐福贵的,可是在我眼里,他是个非常幸运的人。电影中,虽然他赌钱输掉了自己的大院,从福贵少爷到一无所有,但是他跑回娘家生孩子的老婆家珍又回到了他身边,在当时我不太了解是什么样的情况,可是在现在看来,已经是难得的不能再难得。回来以后不仅帮忙着照顾福贵卧病在床的母亲,而且自己也挑起了养家的担子,开始送水。始终只有一句话:”福贵啊,我就想跟你过个安生日子。“刘龙二被当成地主后,福贵输给他的大院也被烧了,当时镇长(还是村长什么的)在一旁说,福贵啊,你家的木头真好,烧了三天呢。由此可以推断福贵家的财力。而在那个门当户对的年代,福贵的妻子家珍估计也不是穷苦人家出生,就算是穷苦人家,嫁给福贵的时候已经是少奶奶了,也享了一些福。人从穷苦日子到一夜暴富总从一夜暴富到一贫如洗要容易些吧,不得不为家珍的至始至终点赞,作为一个妻子她是合格的。但还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对女性的看法各有褒贬。有的人说现在的新新女性,有学历,有思想,挣钱也不输给男人,这是女性地位上升的一个表现;而另一个方面,现在听到最多的对女性的评价就是:哎,现在的女生都太现实,太势力。。(其实我想弱弱地说一句,难道广大男性同志都喜欢又丑又穷的女性么?只是大家都想选择好的罢了)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家珍就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要三从四德,改嫁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所以她愿意待在福贵身边,可能也是时代的思想吧。福贵除了有家珍这个老婆是莫大的幸运,还有就是他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没有战死。斗地主的时候,因为把房子输给了龙二,所以枪毙的不是他。
故事时间是从40年代的国共内战,到50年代的大跃进,再到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在这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面,福贵活了下来,何尝不也是一种幸运。可确实也有输给时代的地方。大跃进期间,福贵的儿子有庆,就是因为去学校参加炼铁,而意外被春生的车压死。在我看来这真讽刺。有庆去之前还说村长就夸了他们家在炼钢期间贡献多,所以他宁可背着自己还在熟睡的儿子,也要响应党的号召去炼钢。文革期间,她的女儿凤霞在生产的时候由于失血过多,死在了手术台上。此处是否可以假设,要是没有文革,知识分子都各司其职,学以致用,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虽没有看过原著,只知道原著的结局很悲惨,只留下福贵一个人孤独终老,余华想反映的是更深刻的社会问题吧。而我也挺喜欢电影版的结局。二老一小三口人其乐融融在一起也没什么不好。福贵年轻时虽然纨绔,输光了家产,但是他后半生,一直踏踏实实的在生活。我喜欢这样的角色,上天应该也会给浪子回头的一个好好活下去的机会。
自己在的城市,脚步确实很快,虽然只是一个sophomore,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到将来,就发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很大,还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去充实自己,怕自己毕业以后没有跟别人竞争的东西。其实想想,有的时候还是要放慢脚步,去享受生活,提升自己很重要,但是发现美也很重要。一直想要变成一个美丽,聪明,情商高女生,显然自己还差得很多,对情绪的掌控还不是那么的成熟,小的时候耍耍脾气可以说是可爱,有个性,长大了再不懂得控制情绪,可能自己都要讨厌自己了。
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年代是不是最好的时代,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输给时代。但是我感谢自己出现在这个时代,并且以此为幸运。活着确实是一件难事,想要活得好,应该更难。最后想对自己说,没关系,慢慢活,好好活,认真活,成熟得活,快乐得活,最最重要的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
电影活着观后感共3篇(可供参考)2
今日教师跟我们讲了关于英国警方在冷冻箱里发现了39具越南人的尸体。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这些人为什么在英国,又为何死在那辆车里呢?
比利时检方24日确认,运送受害者尸体的集装箱是经过泽布吕赫港前往英国。比利时警方调查的初步结果显示,装有39名受害者的集装箱于本周二午时2点49分左右抵达泽布吕赫港,并于当日午时晚些时候离开港口乘坐渡船前往英国。目前比利时与英国已经开始合作进行联合调查。
他们大多是为了偷渡到国外赚钱的。我们总是以为自我的国家那里不好那里不好,但有没有想想,到底是国家没有发展,还是自我没有提高?一些贫困国家的人为了到一些富裕的国家,冒着极大的危险偷渡到那,成为一名黑户。
其实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你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才会发现,原先自我的国家那么好啊!这就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有很多偷渡到别的国家的人也许一辈子也回不去了。
电影活着观后感共3篇(可供参考)3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并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厌恶跟风。所以一向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向在推荐。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最终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终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一样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必须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那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十分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我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异常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能够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可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激此刻的安详与和平。
第二篇:电影《活着》 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今天在近现代史课看了一部电影,是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很久没有和大家一起看电影,影片一开始却立即有了那种气氛,在窗帘隔绝的那个黑暗的教室里,那个场景,正适合放下一切用最真实的感情去认真的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令人记忆深刻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了。当他们的孩子去世时,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尤其当死去的只是一个小孩)的悲哀,让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渗入一丝冰凉,然后鼻子发酸,泪水自然流出。没有任何预兆的让同学们泪流满面。
然后,在那一刻,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从最初送我来学校的炎热到现在的冰冷,已经好几个月了,这几个月,只能通过电话与网络与他们保持着联系。提醒他们加衣,保暖,注意身体。有时候觉得很无奈,离开家之后,对他们的关心只能这么的简单形式化了。那天随手翻着语文书,翻出一首诗《卜算子》。记得当初爸爸说,“你记得有首诗写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么?接下来两句是什么?”我懂,他说的,家在长江发源地,长江头,我在长江尾。现在我知道了,接下来的两句是“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诗能如此贴切的表明我现在的心情,归乡的心情如此的迫切。
现在,还有一个月就能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了,我是如此的想念那里。想念那里的蓝天白云,草原雪山,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一切美丽。
第三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关于《活着》主题思想的几点感受
汉语0902 孔祥昕 1501090205
对苦难的承受力
张艺谋用一只悲悯和满溢着黑色幽默的笔,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小人物风雨飘摇、悲欢离合的一生展现出来。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个人的苦难和时代的荒谬像一支悠远的牧歌,没有控诉,没有反抗,没有埋怨,只是一种隐忍的生活,默默承受,努力生活。
《活着》讲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主人公福贵无论是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还是自言自语“活着真好”,更有这一家子为了生活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有一种坚韧的向上的力量。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尽管有许多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尽管对此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自觉,但希望之光却永不泯灭。明知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与苦难,但仍迈着沉重而踏实的脚步走下去,并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于是,活着就被赋予了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生命的张扬,不是来自于喊叫和进攻,而是一种忍受,一种踏实,关于生命的责任,关于庸俗的生活,关于千万次单调的重复,关于那些巨大的苦难和小小的幸福。
时间的方式
宋代词人蒋捷有词《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刻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活着》就是用“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方式来展现福贵的一生。
一切故事都在时间的延宕中展开,也可以说一切都是被时间创造。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生命和激情。就像那首小诗和那个美丽苍凉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创造一切。对此,余华曾说:“《活着》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平静。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福贵一生窄如手掌,但也宽若大地。” 还记得余华在散文随笔集《灵魂饭》中的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阐释主题:“我十岁时展望2000年,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十岁时的情景,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的迫害| 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这段话也是在讲时间的力量,时间对人的迫害正是在它对生命对人生对世界的创造,时间是意味深长的雕刻家。或许爱与生活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不过是时间,年深日久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一种苍凉汩汩而来,似乎并不想惊动谁,但这部电影偏就如此震撼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分,父亲的老态,儿女的坟茔,妻子的背影,孤灯之下的乡村。这种苍凉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处世的哲学,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感受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在影片结尾,当孙子问福贵“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是由家珍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这一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但这,是对于整个中国而言的。对于福贵一家,其实一直都是在踏踏实实地生活,挣钱养家,生儿育女,洗衣做饭,偶尔唱唱皮影,在简单的重复中知足的活着。活着,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活法。
第四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1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们观看了电影《活着》,看完了我们心里都有很多感慨!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优的活着只是中国千千万老百姓活着的缩影,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泪水中我们也有庆幸。
福贵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一部分人的命运。一个败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穷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变为贫穷,母亲的去世,巡演皮影戏被抓服役,参加内战,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死,都是那么惨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极力的'维持中,命运和社会给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看得出来,生活没有丝毫动情,要给他一个完好的感觉。福贵居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晚年与妻子为伴,想这种可怕的生活。一个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无奈。深深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真是一个要自己必须回答的问题。
电影最后富贵的外甥孙给了我们最后的希望。所有的话语都汇成了那一句像儿歌似的略带疲惫的而又韵味悠长的话语: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一切都好起来了……
看完这个电影,我们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我们不再需要太多,我们活着不仅为自己,还为了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
电影活着观后感2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在开头就展现了一个富家少爷沉迷赌博玩乐的情景,最后被骗去了全部家产并气死了自家的父亲。从此这个人物开始了他坎坷的后半生。在几十年里经历被捕,中年丧母丧儿等一系列打击,最后剩下的唯有“活着”。
电影中的'主人公富贵的生活十分曲折,曾是富家少爷后来沦为演皮影戏为生,又经历了丧儿的悲痛,最后连妻子也因为教授被馒头噎着,而失血过多死亡。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他。电影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活着,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着,人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活着。
命运给富贵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电影中的表现手法也表现了对命运的讽刺。活着,这么不幸悲惨为什么仍然要活着,我们到底又是为了什么活着,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宁愿光鲜的死去,还是悲惨的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活着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第五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因为我曾经两次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富贵一生的悲惨遭遇勾起了我深深的同情,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他自己,这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富贵在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在忍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之后,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况下,仍能以老黄牛为伴,好好活着,这是令读者感动的地方,对于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还在学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父亲病逝的电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默默办理了请假手续,搭车赶回了家。父亲在临走之前,我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也将自责和愧疚终生。在送走父亲的那一刻,我摸着父亲冰凉的手,看到父亲还有一只眼睛没有合上,我想父亲在临走之前一定很想见我最后一面吧,我后悔没什么周末没有回家看看父亲,我多么希望母亲在父亲临走之前能够告诉我,让我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父亲临走之前仍未能见到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只能在走后睁着眼睛看我了。我知道父亲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样,留给生者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虽然在父亲临走之前,在亲人面前,我忍着不哭,但谁比我心里更加痛苦难受呢。在父亲走后第二天,睡醒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后的角落,泪流不止,我是不想让爷爷和母亲看见我流泪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有我相同的经历,也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往后的几天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就看了根据余华的《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该剧的主人公富贵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先后离开自己的痛苦事实,虽然在余华的《活着》里还有他的老婆、外孙等亲人也离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惨,但谁不希望好好活着,但生活总是这样,让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击,使我们沉浸在伤痛之中,但亲人已去,活者就应该好好活着,我想这也是《活着》给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后,愿父亲一路走好,在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