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绽》观后感
电影《破绽(fracture)》观后感
——关于刑事诉讼及法律执业的一些随想
一,故事梗概
在《破绽》这部影片里,特德是一位飞机设计制造工程师,智商极高,有在复杂事实情况下迅速发现问题关键的超凡能力。年幼时他父亲给他一篮鸡蛋,让他把有瑕疵的挑出来,他仔细观察发现每一个鸡蛋上都有破绽。工作中,飞机故障发生,其他人束手无策时,他却能迅速锁定故障点而排除故障。他深爱着自己美丽的妻子,然而却得知妻子有婚外情,定期在其另外一个住所与州警方谈判专家罗伯特幽会。于是,某日傍晚,特德提前返家,并在妻子与罗伯特幽会回到家时将妻子枪杀,妻子因脑部神经损伤成为植物人。邻居听到枪击声后报案,警方到达后仅特德一人在屋内。按照特德的要求,罗伯特独自进屋与其谈判。屋内,特德和罗伯特均放下手枪后,特德向罗伯特承认是自己枪杀了妻子,罗伯特此时发现被害人是自己的情人,激愤之下与特德扭打并将特德制服。警方其他人员迅速进入,将特德押送警局。
威利是一位出色的检察官,他出生微寒,靠勤工俭学完成法学院的学业而进入检查官系统,担任检察官期间其定罪率达到极高的97%,在一次与顶级律所伍斯康辛资深律师的对抗中,他故意表示愿意与该律师达成辩诉交易,使该律师未对案件做认真准备而未能在庭审中做有效辩护,被告人被定以该罪的最高刑罚。威利也因此役而获伍斯康辛律所主任的赏识,在即将进入待遇丰厚的伍斯康辛律所成为专职律师之际,特德案发,威利被指派为特德案的检控官。
在此案的第一次庭审前,检方掌握的证据有:1,邻居证言。邻居证明在枪响到警方到达期间无他人出入该屋。2,警方谈判专家罗伯特证言。罗伯特说当他独自进屋与特德谈判时,特德供认自己枪杀妻子。3,特德口供。特德在警局内自供枪杀其妻。4,手枪一支,弹壳数枚。后经检验,枪上有特德指纹,但未击发过,弹壳无任何人指纹。
然而,特德在庭审时翻供,指称罗伯特与其妻有不正当性关系,自己因受罗伯特威胁而写下供状,虽然大家都认为特德杀害了妻子,但由于检方未能找到关键物证,即杀害被害人的手枪,特德被无罪释放。罗伯特精神崩溃出庭后即自杀。而威利也因此遭遇职业的危机。
二,关于此案中刑事诉讼原理的一些随想
此案涉及一些重要的刑事诉讼制度。也引发我对两大法系的刑事证明标准异同和既判力的利弊的一些思考:
一,两大法系的刑事证明标准异同。在此案中,从案发到警方进入都无第三人进入犯罪现场,特德在案发现场及之后对妻子死亡的无动于衷,案发后自我认罪,以及证据交换时对案件的游戏心态,在庭审之前已知妻子与罗伯特的婚外情关系却隐瞒不言,而等庭审时突然袭击,让检控方措不及防,种种迹象表明特德是杀
害其妻子的凶手,但是由于检方多次搜查犯罪现场均未能找到作案用的手枪,法庭判决将特德无罪释放。这个案件与1994年美国辛普森谋杀案颇为相似,在该案中,辛普森的前妻与男友被杀,警方在辛普森家里发现有沾满鲜血的手套和带血的袜子,且屋里有多处血迹,辛普森案发后的逃逸过程在全美直播,各种证据都让人相信辛普森是杀人凶手、但由于血迹鉴定程序不能排除鉴定结论不准确和警方处理案件警员的严重黑人歧视倾向不能排除诬陷的可能性,法庭宣判辛普森无罪。这两个案件极为相似的地方是,普通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判断与司法判断截然相反,这一现象是由于社会对于事实判断的标准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不同所造成的。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排除合理”,如果被告人有罪的证明存在合理怀疑,则应作有利于被告的推定和解释。因此,特德和辛普森被无罪释放。
那么,如果此案发生在大陆法系国家里,裁判是否会有不同呢?一般的观点认为,英美法系的“排除合理怀疑”与大陆法系的“内心确信” 刑事证明标准是一体两面,实质上并无不同。不过,两者从字面表述上看似乎有略微差异,“排除合理怀疑”,其重点在“疑”上,存在合理怀疑则无法定罪,其倾向性是不定罪。而“内心确信”,其落脚点在“信”上,只要证据充分到可以确信的程度即可定罪,其倾向性是定罪。因此,我想如果按照大陆法系国家的“内心确信”刑事证明标准,在此案中,特德有犯罪动机——妻子有婚外情而欲杀之,有实施犯罪行为的条件——比以往早回家,案发时与妻子同处一屋,邻居证明在枪响到警方到达期间无他人出入该屋,且邻居与特德及其妻子无任何恩怨而无陷害的可能;在案发之前一个月购买了一支手枪,虽然该手枪经检验并未击发过,但一起购买的子弹确实是被使用;案发后主动要求只能罗伯特进入房间与自己谈判;犯罪后的认罪供述;依照以上证据,是否可以达到内心确信而认定特德犯罪的事实成立? 二,既判力理论的利弊。哈耶克在其《致命的自负》一文中,有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即“人类永远是无知的”,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虽然人类已经发展到当今高度文明的程度,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现在的人永远无法知晓200年后图书馆里的知识,而200年后的人们也无法知晓再过200年后的知识。这一论断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体现为“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模式,而在法律制度的影响则体现在无论立法司法都试图在效率与公平两大价值取向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具体在司法裁判上,虽然我们天然有对客观真实的渴求,但是如果经过耗费大量国家资源的、并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司法程序之后,我们对在裁判时认定的法律事实做出的判决予以尊重,一事不二诉。虽然既判力理论有着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但是在个案中,却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不公。在电影中,威利是在法院作出判决并生效之后才找到特德的犯罪证据,因此,即便此时证明了特德有罪,根据既判力理论,特德仍然可以逍遥法外。幸好,导演没有让我们失望,电影中特德的妻子虽然脑部重伤而成为植物人,但是偏激而思维缜密的特德为避免妻子在上诉期期间醒来指证其犯罪事实而拔掉了妻子的氧气管,在经有多年检控经验的地方检察署署长的提醒后,威利最终可以以“谋杀既遂”的罪名将特德绳之以法,也使观者的良知诉求得到了抚慰。
三,对于法律执业的随想
除了引发对于诉讼制度的思考外,这部影片最有价值的部分恐怕就是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执业人的一些启发了。细细回想这部影片中,作为检控官的威利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诉讼的胜利,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因素:
第一,案件当事人个性特点及心里状态对于诉讼结果的影响。特德由于极度自负,以为一切均在其设计之中,因此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来对待案件,并通过对案件各方的戏弄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电影中,他经常在威利犹豫是否要移交案件而赴伍斯康辛律所就职时予以挑衅,使威利最终排除一些干扰,沉下心来找到关键证据将其绳之以法。由于特德的屡次挑衅、以及威利对于胜利的过度渴望,使他难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案件的各个方面细节,也由于罗伯特始终处于一种严重自责的情绪状态中,使他至死都没能想到特德的手枪是怎么消失的。
第二,案件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案件的具体事实的差异,要求各方当事人都对案件的法律问题以及事实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威利因为在与伍斯康辛律所律师的诉讼中,由于对方的准备不充分而获得获得进入伍斯康辛律所的机会,但也因为在接手特德案初期没有充分的准备,而忽略对于特德杀害妻子的犯罪动机及相应证据进行切实调查而差点输掉官司,兵败麦城。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对于事实和法律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特德正是在庭审失败后,始终在思考案件事实的细节问题,才发现了突破点。
第三,法律工作是一项专业的工作。法律虽然很多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但是又有其特殊的规律,特德绝顶聪明,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基本上都掌控着诉讼的进程。但是,由于对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认识不够深入,最终还是百密一疏,被绳之以法。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影响诉讼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威利的执着、威利工作生活上的变动、特德的财富等等,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次诉讼,均是控辩双方在同一平台上资源投入的较量。最后想说的是,不仅国家之间的法律逻辑存在较大的差异,艺术化的经验也和真实生活的经验也有很大的不同。真实的生活比电影要复杂,但同时也更简单。电影,毕竟只是电影。
第二篇:影片《破绽》观后感
观《破绽》有感
上课时看了一遍没看很懂,回寝室又看了一遍,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部《枪王之王》,有些类似,都是破案,但是这个破案的程序更完整更正规。上网搜了一下与这部电影有关的评论。
《破绽》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美国法导论这门课上观看这部电影是理所当然的,通过这部电影来讲述美国是个法制大国,是如何利用法律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正义的。其中主要讲述了以下几点:“毒树之果”,即以非法证据为线索进而获得的其他证据或结果。“一事不再理”原则,即不能以同一罪名两次起诉,这是为了保障法律的效率和权威。当然,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受最深刻的还是美国法治更好,在我国还有一些法律触及不到的角落,或者是执法不能公开化的,或许这只是片面的。就说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习近平被解职,国家对这件事一直全面封锁,不能公开化。再就是我的家乡湖北荆州石首发生过一次警察抢尸体,引起人民的不满,闹得还有点大,政府最后还派军队镇压!最后这件事也是不了了之,事情的真相一直不清楚。对此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我国的权力过于集中,很多人手握重权,外加我国人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很多事一般人都不了解,久而久之人们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惹不起躲得起,凡事斗不过可以忍。或许我的话有些极端,不像是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学生应该说出来的,但是这就是我所见到的,如果这是错的,也只能说真相被掩盖,我们都无法知道。
对于“一事不再理”这个原则,我想我也是反对的,这某种程度上是能保障法律的权威和效率,但是这也会为些非法份子提供了一个漏洞,冒险逃过一次就能逍遥法外了,这让很多亡命之徒有了个铤而走险的理由。如果只是为了保障法律的权威和“面子”,我觉得这大可不必,无非就是麻烦一些,但可以让法律更可靠,让人民更加有信心。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算侥幸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也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自己灵魂深处也会不安。守护好做人的底线,做一个依法守法的好公民。
第三篇:电影《破绽》影评
《破绽》影评
“凡事只要够仔细看,迟早会找到致命的破绽”——题记
心思缜密,做事小心谨慎的建筑师特德·克劳福德冷静的射杀了自己出轨的妻子,开始了他的完美杀人计划。接到报警来到现场的警官罗布惊讶的发现特德想要杀害的竟然是自己的情人珍妮佛。重伤的珍妮否成为了植物人,令人吃惊的是,特德竟然在罗布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年轻的检察官威利认为此案证据确凿极易取胜,但是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狡猾的特德放弃使用辩护律师,选择自己辩护,而他的完美表现也让他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重获自由的特德并没有停止自己杀害妻子的进程,他到医院拔掉了妻子维持生命的所有仪器,将妻子害死。深受打击的威利在无意中得到启发,终于知到了特德是如何藏匿凶器的。在他与特德的又一次交锋中,正义终于取得了成功。
这是一部讲述美国刑法体制的影片,影片中涉及到了不少关于法律的知识,比如无罪推定、检控人负责举证、证据的合法性、一罪不二判等。
所谓无罪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被怀疑犯罪或者受到刑事控告的人在未经合法程序为法院最终确认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视其无罪。正如在影片中的特德所申请的那样,没有可以证明他有罪的证据,那么他就要被判定无罪释放。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了证据的合法性的问题。法律的裁决离不开证据的支持,美国融合自由心证和法定形式这两大类别证据制度的诉讼习惯和证据规则,充分发挥了两种证据制度的优势,既从形式上限制了法官采集证据以及判断证据证明力的专横权力,同时又为法官依照理性思维和信念认定案件真实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为实现认定事实真相、公正处理案件的诉讼目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影片中由于警官罗布没有告知检控官他与受害人外遇的事情,造成他所接触过的所有证据全部失效,也给了特德可乘之机,从而使他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这就像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的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90%以上的美国人都同意辛普森肯定是杀害他妻子的凶手,现场的所有证据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却因为警探的非法操作,使得现场证据全部无效,而控方寻找到的其他证据经过李昌钰的鉴定,不足以定罪,也就是说,所有的检控对象必须假设他是无罪的,除非证据清楚明白,无任何其他可能的情况下才能视为有效。这样显然增加了控方的举证难度,不过这也是美国法律的特色,充分重视人权,宁可放过一千,不能冤枉一个。不能因为一个案例而破坏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同样的,在中国,在最近非常火热的“朱令案”中,由于朱令的寝室在警方进入取证之前,寝室刚刚被盗窃,造成了大部分的证据都不翼而飞,案件的最大嫌疑人孙维无法因此定罪。当然,案件是否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不能公开调查细节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就当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几乎所有人都怀疑凶手是孙维。而无罪推定仅是在法律上的假定,而非事实上的认定;无罪推定是刑事审判原则,是司法公权行使的标准,不是社会舆论和言论的标准。我们不能就此认定孙维有罪,但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有罪的人,希望最终法律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令人满意的答复,还朱令一个公道。
影片中检控官威利找到凶器后再次找到特德的时候,特德说:“放马过来,开庭审讯啊!只不过你拿我没办法,我想想看,第一次出庭,一罪不能两判,我出庭,你败诉了,很遗憾,现在不管你怎么做或是知道什么,也毫无意义了。”但是,特德错了,彻彻底底的错了,他第一次上庭是由于谋杀未遂,但是现在,他拔掉了妻子维持生命的仪器,他所犯的是谋杀罪,一级谋杀。《美国权利法案》第五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这是人权的体现,也是法律制度成熟的体现,同时也使特德这样的人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若想将犯人绳之以法,只有去抓住每一点的破绽。希望法律可以制裁坏人,但不要冤枉好人,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有犯罪,希望这个世界是个和谐的大家庭。
第四篇:观后感
大阅兵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阅兵是中国向世界表明我们坚持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窗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也为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自豪。“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政府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看着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的样子使人们倍感精神振奋、非常自豪,有这样的军队、有这样的官兵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非常骄傲。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与热爱和平的国家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自强不息,激流勇进,永不服输,是我们中华人民的传统精神。历史启示了我们将来的路不可能一马平川,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这条路我们会走下去,因为正是这些迎刃而解,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刻苦钻研才成就了我们祖国的今天,成就了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
如今,中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作为中华民族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更应该为祖国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奋斗吧,为我们的祖国有我们而骄傲!
看后真可谓感慨万千。我相信在看完《胜利日大阅兵》后每个人都会有所改变,让我们丢掉昨天的不快与气馁,共同走向新的明天!祝祖国繁荣昌盛,更加繁荣富强,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国——万岁,中国——加油!
第五篇:观后感
这部电影根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改编。这是一部跨越语言障碍,全世界都能看懂的影片。
八公是一条谜一样的犬,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是从哪里来。
帕克教授在小镇的火车站捡到一条走失的小狗,冥冥中似乎注定小狗和帕克教授有着某种缘分,帕克一抱起这小狗就再也放不下来。帕克对八公的疼爱感化了起初反对养狗的妻子卡特,八公在帕克教授和家人朋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教授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提前到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们对它更加喜爱。主人和八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令人温暖,令人开怀。然而,就是这样,笑着笑着,就哭了。
有一天,八公在帕克教授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玩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教授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教授在课上因病猝死。帕克教授的妻子、女儿和女婿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埋葬了帕克教授,可是不明就里的八公依然每天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镇车站的门前,等待、凝视……从夏季到秋季,叶子绿了又黄,一直等到自己变老变弱,等了整整十年。十年时间里,风雨无阻,直到它最后死去,它始终如一。
十年对我们人来说也许很短也许很长,十年对我们而言会发生很多事情,在十年时间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冲淡我们对人、事、物的执着,我们会慢慢放下,甚至遗忘……很难想像我们会为了一个人十年如一日地等待,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都默默地守候。这样的情景似乎只有在爱情小说里才会出现。然而就是这样一只普通的狗,却演绎了这段真实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十年对于人来说也许只是生命的几分之一,但对八公来说,那是它的一生!它用它的一生来诠释对主人的爱。
八公每天都抱着希望等待,即使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也许换成谁都会失望的吧。可是,在八公眼里,没有失望,它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再等待,不管主人会不会来,它都要等待,因为这是它对主人的忠诚,对主人无言的爱。
十年后,帕克教授的妻子重回小镇。看到八公的那一刻,她哭着说:“你怎么还在这里?你居然还在等……”这一刻,许多人哭了,车站旁卖早餐的人哭了,帕克教授的老友们都哭了,而观众,也哭了……
许多人会觉得八公真傻,去等待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出现的人,去憧憬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人们很多时候注重的都是结果,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所以忽略了过程。
影片的最后,八公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它却在风雪中走向了车站。依旧是那个位置,它趴在那儿,慢慢的,缓缓的,闭上了双眼。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八公心里一只有着一个温暖的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个飘雪的冬夜,那个梦温暖着八公。梦里,还是那个火车站;梦里,帕克教授冲八公温暖地笑着,慈爱地摸着它的头;梦里,它的主人说:“八公,我们回家……”
记得张爱玲曾经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以前对这句话不太理解,但看过《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故事后,我却豁然开朗。
我经常看一些英文的电影,之所以观看《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因为它的网上评分特别高,观看之前以为讲述的就是一条忠犬救了主人的命,并没有太注意。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却无时无刻不被震撼着,我不是一个喜欢为电影落泪的人,感觉那样太矫情,但看过这部影片后,我却鼻子发酸。
这是一部根据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讲述了一只叫八公的秋田犬在快递过程中被遗失并偶遇男主人公帕克教授。每天早上八公都会送教授去车站,然后就自行回家,下午5点再准时的去车站等教授一起回家,可是突然有一天,八公怎么都不肯跟着教授出门,因为要上班,教授还是出门了,着急的八公叼了一个球追着教授去车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八公肯叼球了,教授因此很高兴,但八公不肯回家,还赖着教授要一起玩,教授终于还是上了车。八公跑到站台上,看着火车在自己眼前一点点变小、消失,眼里流露出难过的哀伤。
教授的日本好友健以前和教授说过一句话:秋田犬会自己选择主人,认准了就从一而终,它从不叼球,除非有重要的事情要发生。是的,八公感觉到了,教授在当天授课中心脏病发作去世了。但是以后每天下午的5点,八公还是在老地方等着教授,这一等就是九年。九年,对于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生的一个阶段,但对于一只犬来说,那是一生。
自始至终,影片是以一种平淡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生离死别的场景,有的只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温馨片段;没有好莱坞式的特技炫耀,没有大牌明星的华丽出场,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真谛:所谓的忠诚,就是不要忘记你所有爱过的人。
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忠诚,企业要员工有忠诚度,国家要求我们对祖国忠诚。但是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似乎忘记了忠诚的含义。看过《忠犬八公的故事》后,或许你会得到久违的答案,就像教授的外孙最后说的:所谓忠诚,就是不要忘记你所有爱过的人。做人,一定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骗,放得下一切。经历过年少无知的轻狂之后,我们需要成长,要学会忠诚,忠诚于那些爱过我们和我们爱过的人,要学会祝福,祝福她人也是在给自己最美好的祝福。
影片中,教授的女儿对八公说:“我们希望你和我们一起生活,如果你一定想走,那么你走吧。”说完打开了门,八公毫不犹豫地往外跑,出了门口再回望一下,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跑掉,回到车站,继续等待逝去的主人。
看过影片后,我搜到了真实八公的照片,他那苍老的面容、哀伤的眼神和垂下的左耳,印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逝去。
电影《忠犬八公》观后感1000字
这是一部动物题材的电影,一部简单的电影。
八公是在火车站流浪的一条秋田犬,而后被一位大学教授收留。此后,八公每天都会在火车站接送主人下班。有一天,教授突发心脏病去世,而八公并不知道这一消息,始终等待着主人的归来。八公在火车站安了家,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八公就这样一直孤独的等候着。直到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孤独的死去。
八公无疑是条聪明的狗,可是就是不会去帮主人去捡球。“等有一天它会给你捡球的时候,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教授的日本朋友这样告诉过他。果然,就在教授去世的那一天,八公一直缠着他,并且含着球和他玩,阻止他去上班。狗是一种能够感知未来的动物,他明白主人会发生危险,不过最终教授启程去上班,而且没有再回来。
八公明白,明白主人从此不能再和他一起嬉闹、游戏,离它而去,但是它还是一直在火车站等待着它的主人。
“八公,我们回家。”八公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仿佛看到了它的主人,是的,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八公终于等到它的主人。
看完这部电影,静静地一个人回忆着,常常泪流满面。“狗是我们人类的最忠实的朋友”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可是谁又能真正的明白感受到狗与我们之间的感情呢?对于人来说,狗不可能是他唯一的情感寄托,他会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可是对于一条狗,主人可能就是它生命中的唯一,狗的情感很简单,坚持自己的感情,一旦认准了,就会很傻很傻的坚持下去,甚至宁愿像八公这样直到自己老去!
等待是一种痛苦,是的,我们能从八公那一次又一次失落的身影和无助的眼神中看出来,但是等待又是对自己意志的考验,春去秋来,叶子绿了黄了,树下唯有八公孤单而又坚强的身影,它的执着、它的忠诚,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
这就是情!
这个世界,我们不可能独自一人生活,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都和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情就是这连结我们的纽带。八公的内心充满着对教授的爱,那我们的内心呢?我们究竟想着什么?我们究竟在追求着什么?我们需要真正地明白我们的内心,纵使青春不再,沧海桑田,坚持内心,就是坚持唯一!
“外公是在哪里发现八公的?” “实际上是八公发现外公的”。
微妙!世间唯情最是微妙!最是靠缘分!“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一眼的爱,一世的情。美国女作家伊萨?梅?奥尔科特说过,爱是我们去世时唯一能够带走的东西,它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缘分使我们有情相随,情使我们心灵相会。
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八公是一条狗。对!它只是一条狗!
花花世界,物欲纵流,多少坚持,多少不懈不堪一击;多少爱情,多少纯真支离破碎。是的,物质、欲望已经蒙蔽了我们的内心,光芒已不再,精神已萎靡,但是,我们为何而活?为何而存在?我们需要停下那匆忙的脚步,静静沉思,才能真正找回自己。
忠犬八公,一生的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