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
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有哪些?这就是一个年轻医者的执着,一个年轻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担当,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无私无畏,逆“疫”前行。一起来看看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5篇精选】,欢迎查阅!
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更应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防控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深入分析当前及今后疫情防控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作为“主心骨”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续绷住劲,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具体要求,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防止出现疫情防控的“倒春寒”“凑个数”“扎堆堆”“歇歇脚”现象,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高度警惕麻痹思想,防止“倒春寒”。守战到底,就是春暖花开。随着季节的推移,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在全国各族人民上下齐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成果,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如何继续保住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仍需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战“疫”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增强对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认识的敏感性,继续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统筹抓实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上下同欲,坚决防止疫情防控“漫不经心”“不作戒备”“无所谓”的麻痹思想,保证不出现“倒春寒”,以持续实干博得繁花尽开。
高度警惕厌战情绪,防止“只凑数”。真诚奉献、不辞辛劳。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新闻工作者……星夜集结,千里驰援,不怕牺牲,日夜奋战,展现了同舟共济的深厚情怀。随着战线和时间的拉长,疫情防控也到了最关键的吃劲阶段,各项工作要求也越来越精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的站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第一线,继续站好自己的“哨位”,守住自己的“阵地”。要高度警惕“出工不出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凑数”的厌战情绪,切实变压力为动力,增强敢打必胜的信心,化危为机,补齐短板,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高度警惕侥幸心理,防止“扎堆堆”。复工不等于放松,解封更不等于有恃无恐。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地相继拿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硬核”举措,构建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交通管制、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无数的血汗与牺牲让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成效。为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能够抓实抓好,我们也在分区分类,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仍需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警惕侥幸心理,增强对疫情防控的理性认识,坚决防止出现揭开口罩“扎堆堆”“搞聚会”“喝坝坝茶”的现象,防患未然,牢牢把握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权。
高度警惕松劲心态,防止“歇歇脚”。行百里者半九十,疫情一天不歼灭,我们的防控工作就不能退场。疫情防控是硬仗、恶仗,更是一场持久仗,连日来,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无论身处何地、什么职业,都在竭尽所能为抗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愈是到吃劲的关键阶段愈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要清楚地认识到疫情防控还远没有到“歇歇脚”的时候。要继续落实好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要自觉服从大局、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工作之中。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是战“疫”底气,更是战“疫”要求。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就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后全面胜利,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也会如期全面完成。
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2
此前的一个月,每个中国人或许都过得五味杂陈。那些迷茫与坚定、悲伤与感动交织着,如同车窗外的风景,在我们的眼前一一掠过。
我们目睹了病毒的无情,这种连生命体都不算的小东西,竟残忍到对任何人都不会手下留情。我们也见过了世间的温情,并在英雄与家庭身上,收获了新的力量。每一位逆向而行的英雄都没有独行,家是他们坚强的后盾。而每一位普通人也不是孤军奋战,那些始终保护你的家人,便是你世界中最大的英雄。
医者仁心,大爱如磐。卢振华医生的“请战书”即刻成为网红。他也被网友誉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逆行者"。其实,在这场战斗中,卢振华并非唯一一个选择逆向行走的人。除夕,正当神州千家万户共享团圆之时,各地一支支的“逆行队伍”却在行动,无数医护人员都摩拳擦掌,纷纷请战,一份份“请战书”上摁下的一个个鲜红手印,表达着他们战胜病毒的铁血意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逆行者”们,他们是医护人员,但他们首先是社会普通一员,他们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为人妻,过年了,谁不希望与家人共享天伦,但危急时刻,他们毅然选择“逆行”,因此,才有了更多的人的健康安全,才有了更多家庭的天伦之乐。
大义担当,无私无畏。“逆行者”是今天中国社会最值得尊敬的人。尊敬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他们的牺牲付出,以做好自我的行动回报他们,每个人确保自身健康不添乱,就是对“逆行者”们最好的尊敬。尊敬要懂得感恩,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没有旁观者,我们每个人虽不能都到第一线去战斗,但却可以给无畏的“逆行者”们加油鼓劲,帮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
一起向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你们是逆行的白衣天使,谢谢你们的无私奉献!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3
十七年前,我是躲在父母身后的90后;研究生毕业,我是选择到基层成为一名组工干部的90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是在“疫”线坚守和成长的90后。
“疫”线有我,集结出征
春节是团圆的时刻,是母亲每年最盼望的节日。今年春节有些“特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大年初一,虽然没有往年走亲访友那么热闹,但一家人安安静静待在一起就是新年。下午四点,当一家人正在边收看疫情防控视频边包饺子时,我收到了单位停休的通知,同时收到停休通知的还有作为医护人员的妹妹。母亲没有反对,也没有挽留,只是说:“下次回来,咱们去拍张全家福。”
在母亲眼里已经二十六岁的我永远是个孩子,临走时硬塞给我一份压岁钱,母亲说压岁钱有祈求平安的寓意,从我踏出家门起,母亲怀着不安的心情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而我和无数90后一样,毅然奔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疫”无反顾,携手同行
回到单位我发现,当我能够和家人一起踏踏实实地吃顿年夜饭时,她却没能吃上一顿安稳饭,她是我的同事,她是我身边的榜样,她是挺在前面的逆行者,她是深耕基层二十多年的老组工人。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她主动放弃休息,坚守岗位,协调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及时开展疫情防控,她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我做出最好的示范。
当抗疫集结号吹响,我们单位所有组工干部没有却步、没有抱怨,大家迅速集结,踊跃投身抗疫工作,至今已连续奋战二十多天,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过休息。我们知道,作为组工干部就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去,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抗疫基层工作者。一分一秒在文字和数据间流过,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在与时间作斗争,工作事务越来越多,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当看到抗疫防线越来越坚固时,大家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疫”战到底,奋勇冲锋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增强村队、社区防控力量,我作为乡镇下派干部的一员,来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我看到社区工作者们用平凡的背影绘就了疫线靓丽的风景。我所在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被称为“钢铁侠”的80后巾帼,尽管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了疫线,拖着植入了6个钢钉的身体与疫情展开赛跑。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工作者们怀揣着“疫情不退,我们不休”的信念,团结一致、各尽其责,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没有特殊的装备,只有一个口罩,他们也没有钢筋铁骨,只凭着一颗责任心,为上千户居民保驾护航。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脸上留下痕迹,脚下沾满泥土,眼中却始终闪烁光芒!
在忙忙碌碌中,我与社区工作者们已经一起奋战了20天,我们在阵风可达七级的室外全天执勤,在零下六度的寒冷天气里清扫冰雪,每天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用早已经冻得失去知觉的双手登记信息……但是每当想起居民说“看到你们在,我们很安心”时,我们便能感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听到居民说“你们辛苦了”时,大家一整天的疲累就消失了。
“疫”路有爱,共待花开
在这场战“疫”中,传递着爱和温暖。当宝贵的物资送到社区,社区工作者不舍得打开,赶紧把暖贴拿给全天在室外值守的安保人员,被冻得耳朵通红的保安大哥却也不肯打开使用,当我们问他天气这么冷为什么不肯使用时,他笑着说:“我想把暖贴留给晚上值守的人,我知道晚上更冷。”听到这里,大家鼻子一酸,眼泪又在眼窝里开始打转。随后,镇里下派的包社区干部自费一千多元,为大家买来充足的暖贴,只希望能为寒风中的抗疫战友送去一丝温暖。在参与社区抗疫工作时,我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有位居民让保安大哥转交给我一个手工编织的红色手链,这让我忍不住想起总为我钩织物件的母亲。原来,当我们坚守疫线时,不只远方的亲人为我们牵肠挂肚,还有连姓名都不知道的陌生人也在关心关爱着我们。
在这场战“疫”中,每个人都在散发光热。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居民们遵守规定、主动配合,积极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热心的居民还为我们送来了很多物资,一瓶酒精、六个口罩、一箱手套、一壶热水、四个苹果、四盒草莓……居民们用点滴温暖汇成爱的洋,每个举动都让我们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信心倍增、充满力量。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众志成城,用心铸就钢铁长城;我们同舟共济,用爱凝聚磅礴力量;我们坚定前行,定能迎来春暖花开!
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4
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态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笼罩荆楚大地,并迅速蔓延波及全国。面对战“疫”,全国人民站在一起、心手相连、同舟共济、共同坚守、全力应对。在这场看不见硝烟但生死攸关的激烈战斗中,许多90后、甚至00后挺身而出,勇做“逆行者”,当好“守门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践行着“青春担当”。
20岁大学生志愿者:“不让青春留遗憾!”
疫情发生后,许多刚进入象牙塔、平均年龄20岁的大学生,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勇敢逆行点亮“志愿红”。他们身着红马甲,佩戴红袖章,穿梭在每一个小区楼栋,奔走在每一条公路干道,活跃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防疫检查、信息登记、体温测量、知识宣传、物资派发、心理疏导,他们有的是追随父母长辈的步伐,有的是兄弟姐妹同战“疫”,有的是朋友同学齐上阵。摘下口罩,他们是青春洋溢、稚气未脱的在校学生;戴上口罩,他们用逆行者的身姿诠释着“小战士”的勇敢与坚毅,彰显出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24岁护士请战:“我是汶川人呀!”
“这几天的新闻,让我想到了汶川地震的场景,我觉得我应该去。”“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呀!”今年24岁的佘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同时也是2008年汶川地震幸存者。疫情爆发后,她连续两次报名请战驰援武汉,终于如愿。2008年的汶川地震,年幼的佘沙见证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无私的援助。12年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在疫情防控的紧急时刻,她不惧风险、不忘恩情、义无反顾、奔赴一线,用饱含深厚情谊的行动诠释着感恩奋进的时代内涵。
27岁博士:“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担当。”
疫情发生后,电子科大“90后”博士黄山第一时间联系政府,希望可以提供帮助。作为“网红”羽毛球机器人的研发者,黄山及其团队成员根据防疫实际,投运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在医院门诊大厅、隔离病区进行24小时的防疫宣教、物资配送和便民服务工作,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缓解了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强度。“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担当,我们到了这个年龄,处在这个岗位,现在正是我们上的时候。”在全民抗“疫”中,许许多多如黄山一样的青年人才,勇于担当、各显所长,用专业力量筑牢疫情防控钢铁屏障。
29岁医生:“推迟婚礼,请战一线。”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正月初八应该是彭银华医生最值得期盼的日子,办公桌抽屉里还没来得及分发的请柬,是对未过门妻子最大的愧疚!”面对疫情,彭银华与妻子约定“疫情不散,婚期延迟”,他主动请缨留在医院,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对决。然而,婚礼未办,彭银华却不幸感染,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去世。他还没来得及将请柬发出,还没来得及拥抱等待婚礼的妻子,还没来得及看看即将出生的孩子,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用医者仁心在抗疫最前线交出了自己29年的人生答卷。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他们是谁的儿女?又是谁的父母?是谁的妻子?又是谁的丈夫?他们很普通却不平凡。疫情面前,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声声不计回报的“宣誓词”,一张张奔赴一线的“背影照”,青年一代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堡垒,用实际行动彰显出时代担当。
鲁迅先生曾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正是有千千万万中国青年,如萤火一般,紧握“最初的梦想”、挥动“隐形的翅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狂风暴雨中,在艰难险阻中,用稚嫩的肩膀驱散疫情阴霾,扛起了希望,照亮了前方。
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勇敢“逆行”、连续奋战,有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多次强调要关心爱护广大医务工作者,体现了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切浓厚的关爱,也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医务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英雄,也是平凡的血肉之躯,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他们是拯救生命的天使,也是生活中的人妻人母、人夫人父。处在疫情防控一线,与疫魔短兵相接,冲锋陷阵,他们冒着极高的被传染风险、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任务。攻坚时期、吃劲阶段,保护好医务人员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作为一名普通群众,要对医护人员给予支持与理解,为他们构筑一个坚固可靠的“大后方”,让白衣战士心无旁骛地在一线冲锋陷阵。
病疫无情,人间有爱。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务人员们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荷,同时又面临着治愈患者、打败疫魔的焦灼与重压。前方要加强人文关怀,配备心理疏导力量,为医务人员提供释放压力,加强对解决医务人员实际困难的关爱……着力从细节处、微小处给予医务人员关怀和尊重,努力做好各项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5篇精选】
第二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1
篇一: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篇二: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篇三: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 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2
x年4月20。x日,中央电视台x频道放了两集《镜子》。巴蒂妈?把节目的链接放在了群里,我仔细看了节目,有一点感想,现写出来分享分享。首先,我是好心痛好心痛片子中那些被剥夺了自我的孩子们!这些所谓的出了问题的孩子,实质上是自我觉悟了,他们在呐喊。在抗争,然而父母们却执迷不悟,他们控制,甚至囚禁(孩子说的原话)孩子的自我。我相信如果父母们再不醒悟,真会把孩子逼上绝路的......其次,我特别赞同片中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为人父母,必须要学习,虔诚地虚心地学习。听说,宁馨曾经护航过4个家庭,这4个孩子都在这个学校学习过。其中的三个回归正轨,一个正在护航之中。真庆幸啊!来宁馨的父母真是找对了地方。我记得片中有个孩子喊着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父母),不是我,我只要学习一周就够了!要改变的是他们......有专门为父母举办的学校吗?宁馨就是一所理实交融的父母学校,这里不光有理论,更重要的是有践行!父母在践行中接受理论,改变观念,然后再指导行为和实践,这样实现彻底的改变,改变的`父母给孩子提供正确的环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解铃还需系铃人,系铃人是父母,所以父母要学习要改变。片子中的一周父母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只有理念没有实操,不能够内化成父母自己的思想。
宁馨是学校。是熔炉;萧老师是导师。是妈妈。是姥姥。我相信只要父母虔心向学,踏实修炼,必然会成为有效能的父母,必然会带领孩子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3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之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过分强加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于孩子,导致孩子对家长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可能导致双方无法正常沟通。面对现实中类似的场景,家长内心肯定也感到痛苦,他们也意识到这些问题本可以避免,但……。
现如今,许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采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过早地产生叛逆心理,比同龄孩子更加强烈。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时,你们常常表现得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态度非常在意,你们的行为和语言都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不必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能剥夺和干涉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做出选择,在他们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持,在他们跌倒时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身成长的潜力,给予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心智辅导,帮助您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前行。我们致力于解决婚姻关系问题,为您处理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并提供支持和疏导。我们的目标是改善家庭模式,减轻教育压力,促进您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建立深厚的爱的纽带,滋养彼此的生活。期待与您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生活的过程,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示范着希望看到他们身上展现的品质。如果将父母比喻为原作,那么孩子则是翻印本。只有当家长们展现出自己的精彩,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幸福。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4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美丽,变成冰冷的铁锤,伤害的不止一个人,那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摇摇欲碎了,有些或许已经粉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深爱着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挥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灵,毁坏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么让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劳上?
深爱着的妈妈啊,你怎能让一个爱心变成束缚孩子自由飞翔的牢笼,只做你乖巧的小宝贝?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能无视那伟大纯洁的爱,带给他们痛苦与折磨?
亲爱的,深爱的,你们都是对方最最亲爱的人啊!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像风筝,父母是你的牵线人,任你在风中飞舞。
当有一天,风足够大,风筝足够结实,便是父母撒开线的时候了。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5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 ” 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 “ 问题 ”,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 ” 或是 “ 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
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 爱 ” 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6
“我们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我们是如此的相似。”这是一位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出的话。央视打造纪录片《镜子》,给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作为一名资深教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的家长和孩子。很多的家长在和我沟通的`时候都会和我说一些关于孩子的教育或是学习上面的一些问题,我发现很多的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面的问题的时候是无力的。家长认为是对孩子的好的事情但是孩子却偏偏不会向着家长所规划的方向去走,当孩子出现问题了,几乎没有家长反思过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确,而是一味的去责怪孩子。其实家长不知道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孩子是家庭的镜子,而家庭则是社会的镜子。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们的家长并不欠缺教育,但是欠缺爱的认知。很多的家长的爱就是控制,将这份爱物化了,导致我们爱已经扭曲了,满满的爱最后变成了慢慢的伤害。为了帮助各位家长解答这方面的疑惑,今天我就和各位家长分享一部央视纪录片《镜子》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我相信家长们一定能有所启发。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7
近来朋友圈被一部纪录片刷爆了,没有偶像、没有明星,主角是三个普通的家庭。这部纪录片叫《镜子》。
这是一部由央视用十年时间策划、两年跟拍最后剪辑出来的三集纪录片,耗时90分钟。
讲述三个家庭里出了三个辍学的问题少年,家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送进武汉一家教育机构接受三个月的“改造”,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获。
纪录片一开始的画面是这样的,少年发现家里人要把自己强行送往机构“改造”,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泪。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想看了。一般这题材都有套路,煽情夸张的开端,然后孩子进入教育机构后被驯化了,父母看到了很欣慰,高高兴兴把家还。
当我看到第二集,却被震撼到了。纪录片不着重于孩子在教育机构的训练情况,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长学堂。原因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孩子不会改变,有可能之后会更糟。
一个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爸爸,不愿意请假去上课。他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不愿付出时间。
一个国企事业单位的爸爸,自信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不需要改变太多。
在家长学堂上,爸爸认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早恋,孩子却说与早恋无关,是学校的环境太压抑了,然而家长却不理解。
孩子想要自由,想去做背包客,想去画画,想去唱歌。爸爸说希望孩子过得好,能够实现理想,但这个理想要纠正。校长一语中的,你说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
其实孩子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给的。因为受到过多的保护和禁锢,所以希望能够走出父母的怀抱,靠自己走人生之路。
一个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个问题的.家庭,虽然表面上是孩子需要受教育,但实际上,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
所幸,妈妈们是首先开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员性格的一个综合体。这说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长学堂后,曾经固执的一位爸爸选择了改变,相信一切都来得及。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长的变化明显要比孩子多,不强迫孩子上学,让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让他自己理智处理;不限制孩子购物,同意买了宠物回家;不拒绝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笔钱自己学会消费……
纪录片之所以取名叫《镜子》,正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如果参照物不改,镜子也没法改。
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和家人物化了,变成自己的物品,这是我的老公、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孩子。
却没有意识到TA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梦想、有个性。
TA需要你的尊重和爱,但不是控制,也不是复制。没有人想过别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要一切没有变得更糟, 都不算太晚。
作为家长,你将用一生的时间来当这个角色,请不要吝惜这90分钟来看这部片,因为它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父母。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8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承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承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筹划、两年摄制。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根底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拟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梦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响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成认自己没有做到。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忧。
我由于对妈妈比拟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气氛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展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开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忧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典范,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则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9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10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该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成功。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游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注意这一点。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11
超过十年的酝酿和准备工作,从拍摄到制作又前后历时两年之久,按照总导演、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的话说,纪录片《镜子》的创作过程始终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们真实展现这群人的生存状态,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看片子,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有更多的人了解它、思考它,或者做一点点事情,这就是我们创作这部片子的初衷。如果说这个片子讲的是家明的故事、张钊的故事,某种程度讲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整个创作过程当中也是我们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我们都在努力完成足够克制的表达。用内容去表达,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于《镜子》而言,纪录片只是一种形式和一个载体,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成为折射现实问题的那面“镜子”。惟有如此,才值得全情投入。
能填补这一领域内的空白部分,让《镜子》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事实上,对于当代中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痼疾,一直都有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不断推出。具体到纪录片这一题材,也有《中国学校》、《出路》、《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两个季节》、《教育能改变吗》、《争气》等影片先后面世,只不过其中更有名气的作品大多来自以BBC为代表的国外影视制作机构,国内同类题材即便是借助真实案例罗列出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却往往都把矛头指向了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导致最终成为批判有余而灼见不足的表面文章。
究竟什么样的纪录片作品,才能为当代中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呢?《镜子》的制作团队并不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片中的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它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这就是纪录片《镜子》借助90分钟的内容试图传达给每个人的核心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不是有问题的“家庭”,而是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如果对涉及教育问题的各类国产影视作品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能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家庭教育”上,无疑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后在纵深方向上的一次延展,这在以往的同类作品中尚属空白。也正是因为能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部分,才让作为纪录片出现的《镜子》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同时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镜子》在达到这一维度的基础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视角继续深入,去着重展现人与人的关系,在寻找和追问人与人究竟应该如何相处的过程中,去展开针对青少年完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度思考。那些沟通和交流、阻碍和隔膜,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个体人格与时代特征间的种种关联,都成为这部作品关注的重心。
“敢第一个吃螃蟹”,
体现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出品的《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所展现出的“问题”也各有不同,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而有的家庭里,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孩子”身上存在的所谓“问题”,往小了说是家庭压力带来的偏激反应,往大了说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就的结果。初等教育学院张志坤副教授指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全世界的青少年在人的自我觉醒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出现类似网瘾,早恋等现象也都属于正常现象。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甚至大众媒体都非常重要。每一个方面缺少了、错位了,一个人的成长就可能出现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镜子》已经跳出了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而存在的范畴,而是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一种近乎直白的拍摄方式,来揭示当代中国客观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虽然片中只涉及到三个普通的家庭,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中国社会不得不去直面的一些客观现状。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需要具备一份敢说真话的勇气。
用卢钊凯的话说就是:“当听到这些、接触这些事实以后,应该做一个比较深刻、值得大家思考的片子。所以从十几年前一直开始关注这个题材,后来不断地在思考这个事。对于创作者而言,如果说电视是一门艺术,应该是镜头表达的艺术,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
而这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作态度以及探索精神,体现出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到社会敏感问题的拍摄和制作工作时,如何能够第一个做出一家权威媒体应有的反应,在行业内起到表率作用,需要的不仅是仗义执言的勇气,还要具备敏锐的视角和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在这一点上,《镜子》无疑为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打开了另一种思路。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12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20xx年筹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承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承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终究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根底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承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安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快乐的事,您应该表示快乐;孩子向您诉说不快乐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13
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一】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二】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策划、两年摄制。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三】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百科。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四】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14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15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国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第三篇:国庆纪事观后感
国庆纪事观后感
上个星期,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纪录片《国庆纪事》。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个崭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的感情。
该片的主要讲述了中国从成立以来,每年的成长,每年的进步,展现出了一个落后的国家,被其他国家看不起的,被人嘲讽的国家,发展成了现在的大国,被人们赞美的国家。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只有十二个方队的检阅队伍,到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威武昂扬的检阅大军;从步兵,骑兵和只有十七架飞机组成的空军,到今天陆海空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些都是通过中国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言弃的毅力,勇往直前的冲力才有了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前小的时候,每个星期一都要升国旗唱国歌的,那时有很多小朋友都不怎么喜欢唱国歌,也包括我。总觉得国歌不怎么好听,每次都只是应付的哼两句,但看了《国庆纪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好不爱国的,唱国歌是对国家的一种尊重。我们国家和平是在硝烟中战斗牺牲的勇士们换来的,我们应该记住他们并且好好的爱护我们的国家,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一次次的国庆,展示着我们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次次都让我们震撼。每一次的国庆阅兵都是军人们辛辛苦苦排练而来的,是值得的。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国家的发展和前进的步伐,在这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国家见证我们国家的发展,肯定中国这一伟大的国家。然而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不把中国放在眼里,都很尊敬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使中国面向全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如果那些开国的战士看到这一场景,他们一定会感到非常的欣慰,因为他们的付出带给了更多的人美好的生活。
《国庆纪事》的每一分钟都是震撼人心的,它激励着我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挫折勇敢勇往直前,做事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通过中国人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创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现在是我们报答祖国的时候了,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尽一点力,不要成为社会的危害。我们可以去当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给他们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重拾活下去的信心。
我们是中国的一份子,为我们国家作出贡献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应该尽做大的努力让我们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第四篇:观看2020春天纪事个人感想
2020春天纪事纪录片开播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无数“逆行者”的拼搏奋斗,一定能战胜疫情、打赢这场特殊战争,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2020春天纪事个人感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观看2020春天纪事个人感想1
在这次的疫情中,有1.2万名的90后和00后主动报名前往一线参加抗疫,这样的人数占这次参加抗疫队伍的三分之一。你们在父母眼中就是一群孩子,但是换上白色的战衣后,你们就是一名战士,学着前辈的样子,与病毒赛时间,与死神展开殊死斗争。还记得被湖南省长记住名字的陈琳琳,今年刚满20岁,主动请战前往一线,她告诉中国新闻网的记者说:“来黄冈后,包括‘00后’在内的很多年轻护士都冲在前线。我们之所以来这里,跟年纪大小没有关系,就因为我们是护士。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要去哪里。”……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正在抗疫一线发生,他们都在向祖国宣布,90后、00后是不会退缩的,他们已不再是温室中需要呵护的花朵,他们是战士,是可以上战场“杀敌”的战士。
在疫情的另一条战线上,有将近10万名的青年志愿者投身于抗“疫”一线。据共青团中央统计,在湖北武汉,青年志愿者招募公告发出不到12小时,就有超过7000人报名参加;河南共有2.5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各地疫情防控队伍;在上海,团组织迅速动员2.6万名青年志愿者,累计上岗志愿者超过5.4万人次;在吉林长春,3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机场、火车站等地开展卡点排查,累计测温30余万人次,消毒60余万平方米。……青年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汇聚青春力量,在抗疫战场上汇聚“星星之火”,送来万丈光芒,点亮人们的温暖。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探索救国的摸索中,中国青年一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从那时开始的100年间,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中国青年一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的中坚力量,是可堪当大任的。还记得十九大报告中写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身系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也正在用他们的行动回馈祖国和人民。
青年们,让我们一起用奋斗书写无悔的青春!用行动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重任。
观看2020春天纪事个人感想2
2020的春节不是一个普通的春节,疫情注定了它是充满血与泪的。疫情的爆发虽然在武汉市,但它牵动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心。因此,他们出现了。
在人们惊慌失措时,他们挺身而出;当人们痛苦万分时,他们奋勇拼搏!他们,就是那千千万万的白衣战士。他们为大家战斗,为人民奉献。他们奋战在一线之上。他们不曾,也不能离开战场,因为他们知道,一但稍稍松懈,疫情便会蔓延!他们在生死之间工作,与死神斗争。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却拥抱了死的恐惧。单霞正是茫茫人群中的渺渺一位。
1月26日,湖北武汉,90后护士,两个孩子的妈妈——护士单霞,投入抗击疫情时,毅然剪掉了齐头长发“光头明志”。
剃光长发,单霞却笑着对同事说:“没有关系,头发没有了可以再长嘛,现在的首要问题是,保护自己的同时,尽力去救更多的人。”
郭琳,只是一位护士,但她却将护士的职位演绎的丰满、尽职。在人海中逆行的她充满自信,她发出了坚定的声音:“请相信,我们一定凯旋而归!”这是她的选择。什么重要,也没有生命重要。但她的选择却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挽救更多的人。
医生,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家人是别人的孩子或父母。面对疫情,他们也怕,但是责任让他们选择了逆行,勇敢面对。
同样,这几天火爆朋友圈的还有一位名叫钟南山的院士,或许在此之前我们对于这个名字是很陌生的。但是对于那些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医务人员,他的名字是值得每一个人敬畏。
2003年“非典”肆虐,作为疫情重灾区,广东省召开会议对这一结果进行讨论。轮到钟南山发言时,他沉默良久,摇摇头——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引起这次疫情的元凶。最终,他用有理有据的论述说服了疫情防控政策制定者。后来的事实证明,钟南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意见在“非典”狙击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今,84岁的钟老再次挂帅亲征。劝诫国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进入武汉,而他自己却冲在抗战的前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奔赴武汉,火车上疲惫的身影使人泪目。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的狙击战中,这些可爱又可敬的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们,为了守护人民健康,义无反顾,为我们留下最美的逆行身影。我们在此真诚地向此次防控疫情的逆行者致敬!
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国难时期这些人才是最可敬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观看2020春天纪事个人感想3
对于2020年来说,这个数字是非常美好的。可是,肺炎疫情的到来给我们的祖国蒙上了一层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突然间,天空黯淡,世界阴冷。然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一群团结友爱、不怕艰难的人民,他们坚守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盼望着“乌云”背后的灿烂的阳光。
一马当先,甘当战“疫”的“探路人”。这是一群无畏勇敢的人们,他们不顾安危,奔赴在抗疫一线。嘴里说着“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前往武汉抗击病毒;“年后准备举行婚礼的年轻夫妇义无反顾上演战“疫”最美夫妻档;多日面临着高强度工作的护士全然不知脸上早已布满了勒痕;得知同行好友感染病毒泣不成声的医生毅然决然转身救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然而这些专家学者、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为拯救生命,为民族担当,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更是人民的恩人。
万众支援,勇做战“疫”的“守护者”。我们的祖国在危难之际,有一群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尽己所有捐赠着医疗物资。韩红东奔西走募集捐款约一亿元,众多明星网红纷纷慷慨解囊;有为抗战亲自押送物资的汽车司机;有为抗战抗战甘当志愿的青年战士;有为抗战投笔宣传防疫知识的文人墨士,他们一切行动寄托他们美好的祝愿,爱与善良无关阶层、无关年纪,在灾难面前,他们都是大美之人,都是敢于为国家奉献的人,他们是最美的战“疫”“守护者”,我们这个充满爱与力量的国家,在战“疫”面前,大家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抗战,众志成城战疫情,用无私无畏的“大爱”续写着中国故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纵使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如同小流,但只要团结起来也可汇成大江大海。尽管疫敌再凶再险,但我们团结的力量便可让病毒彻底消灭。零三年的非典挺过来了,零八年的汶川大地震挺过来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新型肺炎的“乌云”终会消散,这场防控阻击战“疫”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待到春暖花开之际,阳光明媚之时,我们再共同约定,一起行走于祖国的大川南北。
观看2020春天纪事个人感想4
《2020春天纪事》中描写的感人的场面让人动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正常的生活,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在我们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的同时,有这样的一群人,用生命在和病毒打交道;在我们嬉笑玩耍开心时,有这样一群人,每天都在面对生离死别。
疫情当前,小家和大国,无疑先有大国才能有小家。无数志愿人员奔赴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工作而剪短头发甚至剃成光头,许多热心市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捐赠口罩,不留名字。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奔走在疫情一线,从未放弃。
万水千山的距离,是你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爱扛起生命的重量,我向你们致敬!
这场无声的战役打响以来,千千万万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自动请缨、毫不犹豫、毫无退缩,微信群里一句句“我请愿”“我报名”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誓言,请战书上的一个个红手印是我见过最耀眼的色彩,视频上掉落的一缕缕发丝是我见过最决绝的感动。
如果这算是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奋战在前线的全体战士,写给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的勇士,写给同是中国的英雄相见而又不能见的亲人,写给努力抗击疫情的所有人,待到春暖花开之际,见面必定热情相拥。
这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运动,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每个人都应当牢牢坚守自己的战位,只要我们继续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相信一定能打赢这场阻击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无数“逆行者”的拼搏奋斗,一定能战胜疫情、打赢这场特殊战争,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观看2020春天纪事个人感想5
有的人,身着白衣,心有锦缎。面对突发疫情,他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孤身前往,冲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最前线。白衣逆行,国士无双,让我们铭记这个闪亮的名字:“钟南山!”
我敬佩那面对高官诱惑仍誓死不降的文天祥,我敬佩那明明弹尽粮绝依然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我敬佩那面对凶恶的反动派仍誓死不屈的夏明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佩。可我心里的英雄,是那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
疫情发生的时候,全国各地数万医生奔赴前线,他们不仅是医生,也是逆行的天使,更是战士。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保卫长城的长城堡垒。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84岁的他,面对国家的召唤,义不容辞前往前线,连日来,了解疫情,研究防疫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2003年,非典肆虐,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前线,当时67岁的他毅然决然地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同时他顶住压力,公开挑战同行和权威,提出非典病原不是衣原体,使非典的防治少走了弯路。
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席卷全国,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奔赴疫情第一线。他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马不停蹄,辗转广鄂。
他次次奔向那无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以个人身躯撑起万家灯火;在时代的长河中勇于“逆行”,守护生命,诠释大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里,我们安居于室,有人却负重前行。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向钟南山院士致敬,向所有战斗的白衣天使致敬!
观看2020春天纪事个人感想精选5篇
第五篇:《纪录片心得》
纪录片心得
通过纪录片的拍摄,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在做记录片的过程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团队合作的精神。我们的专业决定了我们完成一部作品必须要团队的合作,否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有机器的使用,拍摄手法的运用,以及后期制作的艰辛。从这些困难中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大学三年,我们的专业课程很多,但是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少,这是我们个人的原因,我们缺少自主学习的精神,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许多的简单问题我们都无法快速的解决。同时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并且要积极地配合,一起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作品。大学因纪录片片而完整,而我们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却因纪录片的创作而变得更加精彩。
努力的付出,出来的成果并不一定能得到认同,第一次纪录片成品出来,我们组拿给老师看,老师一边看一边评,给出了很多缺点和不足。老师拖拉着进度条,并没有完全看。老师要求第一次制作纪录片的我们能拍出深刻的东西。最后在老师耐心讲解下,我们对纪录片进一步了解了。
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一种态度鲜明的个性观点,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但没有什么窍门。如果说在纪录片或者其他片子的成功中有窍门的话,如果谁知道成功的窍门这一秘密的话,所有的制作人就都成亿万富翁了,都发家致富了。孤独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我们付出了我们所有的精力,在光与烟的流动之间,在喧嚣与寂静之间,我们追求者最真实的青春!
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我们对纪录片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触纪录片发现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
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现实不可能因为拍摄去搬演、假造而发生变化。纪录片的美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拍摄时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用不着因为拍摄而刻意装扮。
纪录片虽然已经完成,仍有诸多不足,可我们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们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们相信那不是我们旅途的归宿,而是我们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