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上川观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
暂且不谈这次看了《钱学森》之后有什么感想,就先说说之前所了解到得钱学森吧!
钱学森在继美国留学之后,积极地祖国领导人联系,即便在美国的重重阻拦之下,最终也是踏上了回国报效祖国的旅程。在钱学森的领导下,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开来,为中国的航天发展,以及国家的国防安全做出了永远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在看了电影《钱学森》之后,我对钱学森本人,他的家庭,他当时在美国的经历,以及他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全部的精神,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进一步的钦佩。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最初他在美国听到广播里播报的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他那时刻系着祖**亲的赤字之心就已经占据了他思想的全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记得他在回到祖国后说的一句话是:美国人可以研究出导弹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钱学森同志勇敢地承担起“两弹一星”的科技领导工作,尽管他是搞理论研究而非搞技术出身,但他说,回国就是服务来了,只要为国家好,就去做。“为使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在崇高的荣誉面前,他真诚地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钱学森利用自己的所学,自己的所能,为自己的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我们呢,我们大学生现在就应该更加坚定自己学习的动力,为我们的祖国做好我们现在的本职—学习。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未知,同时也在于“变”,在于突破出来。而钱学森在回到祖国之后,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发展国家的航天技术,可是基于中国那时候的条件限制,很多研究所需要的设备无法生产出来,同时一起工作的同事,在这些技术层次也存在着太多的缺陷,他就根据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打破了以往必须以欧美的标准来研究的模式,开创出中国特有的模式来研究。作为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同志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
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以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将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大的加快了。
同时,钱学森同志也是具有深切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他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和人文的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一辈子和科技打交道,但钱学森同志的心里始终装着“人”,始终把培养人、造就人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始终以极大的精力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体现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宽阔胸襟。
谈到钱学森的人才培养的眼光,就不得不提“钱学森之问”,钱学森提出的一个问题震撼了所有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而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钱学森同志始终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他都坚定理想和信念,他是所有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榜样。
钱学森同志的一生,都是在为祖国而操劳。为了祖国的安全,为了祖国的科技,更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他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一座丰碑!
张上川 自动化 1001 班 2012 年 5 月 10 日
第二篇:张川反思
张川镇中教育教学交流研讨
__________心得体会
此行张川,可谓良处颇多;带着诸多学术和教学问题上的疑虑,自己和学校同仁们11月20号来到县镇中观摩教学并听取专家报告;借此机会,我将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不周之处还往指正;
最让自己记忆犹新的是;早上第二节课有幸听到“县英语教学名师”李瑞桥老师的课,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一名青年教师,自己一直期待着,假以时日能够听李老师上一节英语示范课,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中取得进步。而今天,自己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心里默默的念叨,自己一定要好好的把握学习。
虽然她年近半百,但对教学工作的那份热情,那份执着毫不逊色于年轻人,讲台上一站依然精神抖擞,诠释者他们那一代人对张川教育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一口流利而又纯真的英语口语让我肃然起敬,真不敢想象,她在教学工作上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便有今天骄人的成绩和过硬的业务水准,值得自己学习和深思;明确的教学目标,紧贴中考考点和九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非常清晰的给学生呈现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中她很少有重复的过程,一直在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在提示同学们造句,不断地在锤炼学生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注重讲练结合,在不断的课堂操练中寻求重点知识的把握和难点的破解。
古人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吾亦有云“听君一节课,胜教十年书”。的确,不走出去永远找不到差距,坐进观天终会自食其果,李老师的课自己定会潜心学习和研究,找准自己的不足寻求教学上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就像李老师那样能够”博学”“乐教”。
听着欢快的上课铃声,第三节课上自己有幸参与了县教体局主持的“英语学科教学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教学经验交流;部分一线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当前我县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例如;高效课堂在乡村学校推行的可行性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最让自己深思的就是;伴随着大量农村学生的涌入城镇,造成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资源的浪费,教育的均衡发展出现了新的挑战。
中午短暂的休息之后,两点半全县中学的一线教师召集在县政府报告厅听取了来自南昌李丽老师的精彩演讲报告。一个长谈的话题“老师幸福的秘诀”,她谈到,“如果工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是乐园;如果工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是地狱”她告诫我们,自己要主动接纳并热爱自己的职业;我们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是学生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倘若没有他们,我们还会有这份工作吗?听取了李丽老师的讲座后,我们应该为自己充电,为自己寻找幸福的理由,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正从事着一份光荣而又伟大的职业,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幸福。
李丽老师有关班级管理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民主和谐中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每个学生在有序的班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李丽老师感人至深的演讲,是她在教育战线上十七年不懈耕耘的真实写照!
窦建岗 2015/11/23
第三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我院党总支组织了全体党员观看学习了反映广东援助四川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专题纪录片《暖川》。《暖川》的时间虽然并不长,却给我内心深处以极大的感动和震撼。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身在广东的中共党员,不禁让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至今依然让全体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暖川》这一短片,不禁让我们再一次回想起当时那“路陷桥坍悬断壁、山崩地裂阻川云”惨烈场景;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片废墟,听到的也不再是一片哭声!我们收获到的,是一份触动灵魂的感动。
在地震发生差不多一个月时间里,救援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而广东接到了对口支援受灾最重的县城汶川县的任务。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举全省之力援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描绘蓝图,点燃希望。
援川人员中,大部分是信得过靠得住能力强的党员干部,他们告别新婚燕尔、新生宝宝、年迈双亲……有的甚至牺牲在援川前线,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不孝之子”黄进锋、因公殉职的秦春利等党员干部的名字将永远被汶川铭记。在前线,支部就是主心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不负重托,发扬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精神,奋勇拼搏,短短的两年
间,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楼房,一所所明亮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地震废墟上建构了传奇般的美丽家园。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党员是一面旗帜,是榜样。我作为医务工作者,同时作为党员,就不能愧对这个称谓。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尤其要有像援川前线党员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一生。
《暖川》温暖的不仅仅是汶川的同胞们,它将会成为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在观看完广东支援四川的视频--《暖川》之后。可以看到在这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中,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里。今天,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灾区大地,俨然已经脱胎换骨,人民生活安定,成为情系粤川的温馨家园。我们身为共产党员,看到了党员先锋们冲在一线,为人民而战斗的场景感动不堪。
在《暖川》的这一节目中,我了解到了,计划先行的重要性。广东省根据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完成了汶川县的灾后重建,虽然,2008年末尾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广东省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让我看到了党心在凝聚、民心在凝聚,国家利益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我也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受,因为自从四川地震以来,我所见到的都是地震的场面,但是和谐安康如往昔的情景,确实死第一次见到,应该是自己对国家的大事了解还不够的原因吧。暖川教会了我要多多关注国家的大事,要从根本上看问题,不能只是肤浅表面的去观察一件事情!
另外,我也深刻的体会到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与灾后重建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只要是在中国,每一次发生灾情、险情、有艰巨而困难的任务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冒死在前,都是共产党员以模范带头的姿态,带领和吸引着人们,排除灾情、险情、克服困难。这次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当然不会例外。在地震后的700多个日夜中,在普通的故事之外,共产党员都敢为人先,甘于吃苦,哪里需要就义无反顾走到那里,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甘于奉献,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形象,强化了我对党员奉献精神的认识。对于党性的认识,我们作为刚刚接触党组织不久的新鲜分子,还并不是很深刻,但是看完《暖川》之后,不知不觉中对党员的神圣义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暖川》这一节目所播放的地震灾区重建的经历和见闻,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
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
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
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作为一个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伟大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奉献祖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凌牧祺
2010年12月5日
第五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下,我观看学习由广东拍摄、反映广东援助四川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专题片《暖川》。该片主要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根据中央的部署,广东迅速行动,组织对口援建汶川,开展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汪洋饱含深情地说:“他们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他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帮助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里的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广东人民的担忧。广东省对汶川的援建,不仅彻底改变了汶川的面貌,也是全世界灾后重建的创举。
援川前线党员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震后废墟上崛起的传奇般的美丽家园和灾后重建的创新经验。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把四川汶川几近移为平地。灾后,广东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援川号召,集全省之力,发挥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组织了大批的人力物力支援汶川。援川人员中,大部分是信得过靠得住能力强的党员干部,他们告别新婚燕尔、新生宝宝、年迈双亲……有的甚至牺牲在援川前线,“不孝之子”黄进锋、因公殉职的秦春利等党员干部的名字被汶川铭记。在前线,支部就是主心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不负重托,发扬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精神,奋勇拚搏,短短的两年间,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楼房,一所所明亮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地震废墟上建构了传奇般的美丽家园。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所有人对学生的关注,对教育的重视,让我体会到自己的责任。身在教育第一线的我,在教学上还不够努力,对待学生耐心和爱心还不够,育人育德方面还可以再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要像援川前线党员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党员是一面旗帜,是榜样。我作为教师,同时作为党员,就不能愧对这个称谓。因此,要适应发展,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
有发展的率先。
其二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做合格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其创新的基础就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其三是要敢于转变工作作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把握好原则性。同时,在教学中要能够开拓创新,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热情的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暖川》温暖的不仅仅是汶川的同胞们,它将会成为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