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的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1
《见字如面》上,还有蔡琴写给媒体的信,是关于前夫杨德昌逝世的,其中一句尤为打动人:
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嘉宾许老师说,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没有人对你说过这句话,那是遗憾的,这是比任何情话都要有分量的话(大意)。
我在想,许老师莫非也是有故事的人?
回头来看蔡琴,她和杨德昌经历了十年无性婚姻。杨德昌说,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蔡琴却认为,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虽然杨德昌婚内出轨,蔡琴还是痛快的成全了他。
杨德昌过世后,蔡琴给媒体的信中说,如果早知道他离开得这么早,应该早点放他走,让他多和爱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大意)。
到底要多么宽广的胸襟才能承载起这样一份伟大的爱啊,最后在时光无涯中,化为一声叹息。
如果换个角度想,也只能如此了,其实是毫无办法。因为后任比她漂亮,比她能干,还比她有品位啊。有家世也有才华,蔡琴又能怎么样?
她那么爱他,还能接受无性婚姻这样荒谬的条件,然而杨德昌出轨后,和后任很快结婚,也很快有了两个孩子,这又是多么讽刺。
或许,有一种爱,就如蔡琴歌里唱的:
有一种爱啊,淡淡的却能给人希望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
可以温柔却有力量
她在五十九岁那年开演唱会的时候说:
该离的婚,离了;该开的刀,开了;该减的肥,减了;该穿的新衣服,穿了。我蔡琴,不会再嫁人了。
不管这样的结局多么令人唏嘘,也多么让人感慨无私的爱的崇高,我只想说,嫁人还是不要嫁给不够爱我们的人。
《见字如面》里,还有一封是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以及曹禺回给黄永玉的信,文字真真好,有几句话特别醒脑,叫人燃烧,如遇这样的挚友,如获无价之宝。
曹公曹公!你的书法照麻衣神相看,气势雄强,间架缜密,且肯定是个长寿的老头,所以你还应该工作。工作,这两个字几十年来被污染成为低级的习俗。
在你的生涯中,工作是充满实实在在的光耀,别去理那些琐碎人情、小敲小打吧!在你,应该:“全或无”;应该:“良工不示人以朴”。像伯纳?萧,像伏尔泰那样,到老还那么精确,那么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在纽约,我在阿瑟?米勒家住过几天,他刚写一个新戏:《美国时间》,我跟他上拍练场去看他边拍边改剧本,那种活跃,那种严肃,简直像鸡汤那么养人。
他和他老婆,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轮流开车走很远的公路回到家里,然后一起在他们的森林中伐木,斫成劈柴,米勒开拖拉机把我们跟劈柴一起拉回来。两三吨的柴啊!我们坐在米勒自己做的木凳饭桌边吃饭。
我觉得他全身心的细胞都在活跃,因此,他的戏不管成败,都充满生命力。你说怪不怪;那时我想到你,挂念你,如果写成台词,那就是:“我们也有个曹禺!”但我的潜台词却是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践了你。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这几段文字真是精妙,读了好多遍,依然爱不释手。朋友之间能这样坦诚,已不多见。还能一针见血提出意见,敢于说出朋友的作品哪里不好,直言不讳说不喜欢,试问现在有几人敢于这么做,又有几人不玻璃心勇于接受?
曹禺将这封信表框起来,放在家里,每次深陷“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被势位所误,就拿出来看看;并且还给夫人看、子女看,一家人一起看。
曹禺这样的大师,勇于接受黄永玉年龄要比他小得多,在当时名气还没他大的这位挚友的意见,胸襟气度自不必说,挚友之间理应如此。
在《见字如面》的节目里,王耀庆与张国立,分别读黄永玉和曹禺的信,特别有感染力,感情代入也到位,我忍不住又多听了几遍。
我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关注综艺节目了,没想到挖出这么一个宝贝来,接下来的日子也有了期待,我会继续守护,与过去的人事交叠重逢,也是幸事一件。
写信,是一种牵念。茫茫人海,有人从远方传来一封书信,此身渺渺是何等荣幸。有人劳心挂念,便不应相负。
见字如面,见信如唔,也有未尽之意。如你来信,昔期将至,此信绝不违。
《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2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作文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
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
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3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白话文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4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5
今日下午观赏了《见字如面》,尤在读闻一多信件时不知觉潸然泪下。节目制作方成功地营造出文学氛围,让人确是搭载着信件,穿越时空,对话于古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也许你是严谨的科学家,也许你是只跟数字说话的程序员,但在这个节目中,导演成功地将你拉入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殿堂。
除却节目配以优秀的朗诵者、合适的灯光、精挑细选出的信件这些因素,我谈谈让我深有感触的两点。
一、100%的真实感;唯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最真实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当事人所写,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饰涂改,所以显得真诚厚重。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时,他的姿态与表现是令人尴尬的,而这种尴尬断难使旁人产生共鸣。今年春晚许多人在回忆陈佩斯,有这样一则评论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演员表演时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内心认同的观点、现象幽默的表达出来,自然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现在的演员机械式的演绎、生硬的情感切入,脱离了实际,他们现实生活中会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这评论恰是精辟,真实是真人秀的实质,共鸣因它、尴尬也因它。
二、历史的交互;这样一封信件,它不是来自于这个时代,它描绘的不是这个时代的物欲纵横、房价飙升,而是浓缩了那个时代,或是抗日将领的民族大义,或是五四青年的高远志向,或是三毛的爱情与孤独......这些信与我们隔了一个时代,或是一段历史,我们感觉新奇,更甚至,它使我们感觉清醒。活在当下历史前进步伐当中的你我,通常无法突破时代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认知、思维、价值观都刻上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那么,同样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与选择呢?因此,这种历史的交互确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闻一多在五四期间写给父母的信件《孩儿在此帮忙,绝不会有任何危险》内容节选: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人民瞢然如梦,或则敢怨而不敢言,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仅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养育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高中的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第二篇: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1
林更新是《见字如面》第一位登台的读信人,打头炮登上一个全新的节目,对于一个要和一众资深戏骨同台飚戏年轻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林更新告诉节目组,其他节目他从不准备,只要带着身体去搞笑,这次他必须得走心——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走心的一档综艺节目。为此,他提前四五天非常认真地准备,每一封信只要有不清楚的读音和字义,都认真标注,那段时间,拍戏收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信。最终,观众在《见字如面》见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林更新:谦逊、低调,谨慎、认真,让观众大呼惊艳。
72岁的著名演员归亚蕾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分别演绎了民国文学洛神萧红和台湾金曲歌后蔡琴。这两位写信人写信的时候都比她年纪小很多,尤其萧红,当时也不过三十。但归亚蕾用她那被漫漫岁月抚摸过的低柔嗓音缓缓读出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同心声时,格外熨帖人心。
归亚蕾是本季《见字如面》最早确定加盟的演员。已经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她,此前未上过任何综艺节目,但《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文化性及能让人思考的特性打动了她。她不但专程从美国前来参加节目录制,而且完全是以准备影视剧的状态来准备读信,深入了解每一个写信人,沉浸在每一封信中,让自己成为写信人。
仔细看,观众不难看出,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张国立也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敲山震虎、恣肆挥洒,演绎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
对于一个身兼数职的当红实力派而言,张国立的行程从来都是满满当当,但他仅听到“见字如面”四个字,就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挤出时间前来。对于张国立来说,表演艺术家的.称谓实至名归。观众对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给予高度赞赏,认为他都已经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实自然的写信人本身。
台湾演员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舞台上一扫过去观众对他“全中国最适合扮演金领的演员”的定式思维,展现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华。“一张面孔下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成为观众通过《见字如面》对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庆新认识。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见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写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过瘾。
见字如面观后感2
到邮局填汇款单,突然发现手居然握不住笔。勉强写完地址,看着那一行东倒西歪委屈挤在一起的字,心里忽然觉得十分悲哀。能写一手较好字,曾一度是我的骄傲。我曾在黑夜跳跃的烛光下,展开信纸饱蘸笔墨,写下细碎缠绵的心事,寄给远方的朋友。那一行行深蓝色的字体,如同黑夜里开出的花朵,一朵一朵,温润、饱满、芬芳。而今,因为长期使用电脑,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的写字机能已经退化,中指上磨出的茧,早已荡然无存。那些美丽的“花”,也正在渐渐凋零败谢。
见字如面。10多年前,我曾经捧着那些写在草稿上,或者写在带有香味的精美信笺上的文字,默默地揣想文字背后的熟悉或陌生的脸。遒劲端正的字是父亲的,父亲的字写得极有力,一笔一划都深深地陷进粗糙的纸里,像是嵌进去的艺术品。父亲的信开头总是一句:见字如面。我便仿佛看见父亲沟壑纵横的沧桑的脸,在信纸后面微笑着。那每一个字,便也都笑着,像一朵朵灿烂的菊花,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他的关爱和呵护。
曾经因为在《现代家庭》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交了不少笔友。其中一位x笔友虽是一位女孩,却写得一手刚劲洒脱的好字。她能写好几种不同的书体:楷书、行书、隶书,各有风情。有时候是一封信用一种书体,有时候则一封信里几种书体交叉着用。因为她的字,让我对她的信又多了几分期待。每次接过信,看到信封上清秀的字体,便如同她正盈盈地笑着看我,于是,心就像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朵,快乐无比!
众多笔友中,最甜蜜的当然是恋人般的情书,她喜欢用纯蓝的墨水和不加横线的白纸,字迹干净流畅,有的字随意舒展,一脚伸到别人的地盘;有的字小心翼翼,顽皮地躲在角落,带几分慵懒的气息。有一封信里她只曾写了一句:“我的每个字都可以为你燃烧起——”,字是用红色的烛油写的。捧着那张纸,我能想象得出她激情洋溢的脸。
如今我依然能从那一撂厚厚的书信中一眼认出他们和他们不同的字体,可是他们,都已消失在人海,抑或永不能看见。那些单纯美好的情愫,伴着消逝的字体,风干在了远去的岁月里。
电脑时代里,钢笔已经成了笔筒里搁置的装饰品。电子邮件、QQ、MSN、手机短信,各种快捷的通讯方式取代了鸿来雁往。每日坐在电脑前,双手轻松地敲击键盘,一行行整齐的宋体字,面无表情地在屏幕上依次展开——
见字如面。我不知道,网络那边的朋友,如何从这些千篇一律且又生硬的字体里,揣想我的容颜?
见字如面观后感3
《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把电视和读书比作两个人,那么,电视读书节目就是电视在亲吻读书。只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所以,像一些乐观者预计得那样,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起国民的阅读风潮,改变目前的阅读现状,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阅读的几乎带有宿命的衰落,远非一时一事所能改变。
再者,读书被现代媒介裹挟的固然是走在时代潮流中的尴尬,但媒介的弊端却不是影响国民阅读水平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谈到中国令人尴尬的国民阅读现状,有一组被经常引用的数据:中国年人均读书4.58本,和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远。
这些国家,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都属于发达国家了,其国内的媒体不可谓不发达,其市场化、娱乐化的倾向,相比于国内来,不说高到哪里去,至少也不会低。实际上,国内的许多娱乐性综艺节目正是借鉴自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娱市场。
但是,为何他们在一种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生态中,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国民阅读状态。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中国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同时,从现代人类世界的国民阅读经验看来,也可以说一个,仓廪实而知诗书。良好的国民阅读习惯固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但另一个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
阅读是需要时间和闲暇的,若一国民众还处在一种大范围的疲于奔命状态,为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殚精竭虑,要求他们多花些时间读书,终究显得强人所难。反过来,那些表现出很高国民阅读水平的国家,无不是经济条件较好、财富分配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况与国民阅读之间,虽说不上严格的充分必要关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强的因果关系。
电视读书节目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塑造固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电视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读书之愁,需解人民之困。
见字如面观后感4
一个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一档读信节目,录制现场只有这些,却格外纯粹精致,收获了现场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声。
11月28日,这档名为《见字如面》、号称纯美网综的节目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
这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这档新颖的节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联合黑龙江卫视和环球网等共同制作。
《见字如面》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人称“文化顽主”的关正文,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这次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节目总导演
这一回,“文化顽主”带领他麾下这支国内顶尖的'文化节目制作团队,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开始了在书信文化领域新的征程。
关正文说,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尽管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让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节目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记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着热衷文化传播的公益心参加节目录制。
他们用声音扮演那些写信人,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节目开机发布会上,由左二起,分别是人大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杨巍
关正文介绍,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参加第一天节目录制的是当红小生林更新和实力演员何冰。对于这档全新的节目,他俩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每人足足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读信
开机当天,还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编杨巍,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演员何冰、林更新与节目总导演关正文一起出席了全国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的开机发布会。
据悉,共有一百余封经过精心挑选的书信陆续在《见字如面》被朗读。
见字如面观后感5
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加速,书信,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功能已经退化。但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依然有着独有的魅力。
有些话,写下来就更郑重其事,一笔一划间,都能体会作者彼时的心境。
卑微的倾慕、颤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无法承受之痛。这些统统都难以当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写给母亲的信。他不忍当面诉说,害怕见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间徘徊,对于母亲而言都是一次炼狱。这痛不会因为熟悉而麻木,只会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倾覆而来,带给你似死的窒息。
作为一个父亲我深刻体会这种情感。不计代价的燃烧自己,去挽回儿子的生命。
到了我这年纪,死亡,已经成了生活中反复被提起的词汇。我的外婆在我读大学时去世,从那时起,我开始正式而郑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连三降落在我的亲人身上。但其实,这都是必然。
最近母亲也总提起身边的人走了一个又一个。最近一个星期就听到三起。母亲的闺蜜因为癌症离世;二舅妈的侄子(37岁)被确诊肝癌,余生无多;对面超市老板的儿子抓鱼时溺水而死,年仅29岁。
死,当以一种意外的形式降临的.时候,是随时而至的。理论上,每一个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琼瑶说,能健康活到80岁已是上天的恩赐。与我初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感触一样。
当这些悲伤的故事一个一个涌进你的生活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下的幸福和安康真该做是上天的恩赐,而不应视为理所当然。
琼瑶用冷静、充满温暖的文字去描绘死亡,用平和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死亡。而李真一家,却在拼命厮杀,为搏来一线微弱的生机。这就是人生,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很多人,也叫它是命运。
命运弄人,也造就了一些人。而决定这些的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分配。想来可笑。
命运亲手书写太平轮幸存者的名单,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活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
所以当自己成为幸存者之后,劫后余生的喜悦远不能治愈这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周迅的悲咽,还原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死神擦身而过,该心怀感激,却也眼睁睁看着他带走那些无辜如我的平民,那里甚至有我的亲人。终于还是高兴不起来。
命运让天空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以死相逼,也让重洋之外的两个女人有了一生的羁绊。
即便终不得相见,即便半个世纪之后那封信才姗姗来迟。可这一封书信,却一直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可贵。它的价值也远比慰藉两个受伤的家庭更重要。
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书信,关乎生死,也在诉求命运。讲述者生动的还原功不可没。
所以,该为《见字如面》点个赞!
第三篇:《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1
“字体”,是人们的第二幅面孔。“字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汉字庄重稳健,矫若惊龙,方方正正。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字体直接反映了执笔者的精神面貌。
谢老师要求每位组长把字写出最高水平。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能力的提升,更是在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向榜样看齐。
之前的时候,我的字不算美观。当老师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就决定要把每一个字写工整、写美观。“一横一竖见功底,一撇一捺见态度”。只有心正,字才会正;只有心静,字才会稳重。
“见字如面”中的“面”,并非是人直观的外表,而是不容易显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尽管这个人其貌不扬,但他的字却很好看,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气质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再怎么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过是件装饰品罢了。所以,见到一个人的字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内心是否稳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学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平常的一笔一划开始注意。“提笔即是练字时”。作为中学生,我们必须从每天的随笔书写、课堂笔记、各科试卷开始练习,把握好每个字的起笔、行笔、停笔、分寸,既要把每一个字当做开始,又要当做一个结束。所以,在写字的过程中,“落笔不反悔”也很重要。
字体反应内心,字体反应境界,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品行。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内心富有内涵、提高意境,那么,就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吧!
《见字如面》观后感2
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中国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见字如面》观后感3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平,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观后感4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白话文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见字如面》观后感5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近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观后感6
从《见字如面》第一期,观众可以看到,每期60分钟的时长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还有文化嘉宾坐阵第二现场,品鉴明星的表扬,并对每封信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第一期节目,《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
8位写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洒洒,父母高堂,好友亲眷、吃瓜群众,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8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中国有你们,中国不会亡的;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蔡琴为前夫杨德昌去世致媒体的公开信,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老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欢快轻灵,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将上线的节目,从前两天推出的单曲看既有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体老爸”刘慈欣用科幻向女儿抒情,真可谓跨度奇伟。这一集,即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巅峰体验?销魂蚀骨的爱情?感天动地的亲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见字如面》观后感7
11月28日,网综《见字如面》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录制现场,林更新与何冰每人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作为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据悉,节目组目前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众星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表示,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据悉,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
关正文表示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秦国将士的家书,末代皇后婉容写给末代皇妃文绣的信都在其中
面对节目组的设置,林更新喊话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认真最走心的一档节目。他表示:“以前参加节目只要带肉体过去就行,参加《见字如面》,必须肉体和灵魂同行。”
录制现场,何冰用绝对专业的表现,震撼全场。据悉,从不参加任何综艺节目的他,看到《见字如面》的节目形态,立马决定参加。如何拿捏每一封信的表演尺度,对他这样的老戏骨都是新的挑战。他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它。
第四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杂文随笔
太阳悄悄地离开了
他告诉月亮
记得给城市里有梦的人
盖张被子……
我再也不想自己打王者上分了,我也想加入躺赢的智障角色
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医院,我还可以拍特别好看的自拍。
但是我刚刚吃饭咬到舌头了,那个电影的片段好好笑啊,今天有点难受,刚刚地铁里有人秀恩爱。我想把自拍和别人分享,想半天都不知道发给谁,只能自己一遍遍打开相册欣赏自己的自拍,然后关掉。
这些小事和朋友说怕觉得我矫情,告诉父母我又怕他们担心,好想有个男朋友啊,什么都可以告诉他我刚刚坐地铁有人秀恩爱!今天我妈做的汤特别好喝!我就是缺一个懂我,而且我什么都可以告诉他的那个人啊。
没有人心疼攥紧拳头的姑娘,反而让懂事的人承受更多
走的时候除了同宿舍的女孩子,没有跟任何朋友告别。早上六点起床,最后检查了一遍行李,确认手机,钥匙,卡,现金。每搬离一个地方都会丢弃大量的衣物,行李越来越少,我愈发觉得支持人生活下去的东西里,有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四年前拖了个小行李箱来,兜兜转转添置了一屋子的东西,丢了卖了送了,复又拖了个小行李箱走。没有吵醒还在酣睡的姑娘们,只有一个听到我洗漱的声音,坐起来。她帮我把行李箱提下楼去,我们说说笑笑,嘻嘻哈哈本来要走到一个比较远的路口才能拦车。
毕业季,有好多出租车走到小巷深处来有一个车停到我们旁边按喇叭,我们还没准备好她楞了楞,把后备箱打开,又帮我把行李箱塞进去我们还没准备好她说来,最后抱一个吧,我们匆匆抱过。
车开动时我回头扒在窗户上看,她还站在一群早点摊前头,来来往往的都是起来上早课,买早点的学生,哦,我已经不是学生了。
坐火车的时候收到另一个朋友微信,他说在同学面前夸下海口,要在送小咚的时候把小咚抱起来转三圈,结果我偷跑了,让他好不丢脸我笑说见不得离别,要赶在大家前头第一个走他说嗯,从此天高路远,都是一个人走了。
我知道爱情是奢侈的也许它永远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早一点来
希望我遇到他时,他还是个翩翩少年,我还是个青涩少女,在一起还有心动的感觉,还有青春的味道。我们可以一起牵手,去看最美丽的风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走走停停,在最好的时光里留下两个人的印记。
我满世界飘零,居无定所的时候,我知道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个人惦念着我。我们在一起是因为想要与彼此分享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也会更努力为了对方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希望我遇到他时,看到的不仅仅是条件的交换,而是遇到一个可以对话的灵魂。我希望我们之间不仅仅是生活,还有爱情。当我们垂垂老矣,回顾过往,还能回忆起一些青涩时候留下的印记,我们还能牵手,像孩子一样。
我拼命地抓住青春的尾巴,只是为了遇到他。
第五篇:见字如面的情谊杂文随笔
自己融入网络之中,已经有着一份无法割舍下的情谊,正如别人给予我的关爱,如同我也学会了爱别人的方式。惦记着‘见字如面“的感觉,它温暖了我,便懂得了我,回想起所有的点滴竟然化成了一段深情的情谊,唱响了我们姐妹之情,让我们走进彼此的视线中,感受出不同的力量,寻找出不一样的色彩。
此时,我多么想与疏影姐姐一起仰望天空,只是我们各自一方,却无法站在一起。我渴望和疏影姐姐一起坐在荡秋千上,诉说着我们的故事,只可惜这只是我的幻想,我奢望着明年的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能陪着疏影姐姐在祧花里走一走,看着那桃花正是最鲜艳的时刻,它的盛开是为了引人耳目,而我们的到来是为了见证,桃花中的友谊是绽放着美丽的飘香。疏影姐姐你如同着三月里桃花,而我始终站在祧花下,迟迟不肯离去,而我们的友谊荡漾在人间里,缓缓的流淌,只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见字如面的情谊,这份珍贵的情姐妹之缘。
疏影姐姐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谦虚,低调,尤其是你的优秀和品质展现在自己的文字中。最近你的作品都是来源于家乡的气息,勤劳的母亲依然在田里耕种的影子。而姐姐你如同家乡的环境,清秀而恬静,我仿佛看到姐姐你每天捧着一本书,坐在院子里,细细品读书中的味道。我看到你在田野里耕种的背影,我看到你在深夜里默默地写作。姐姐,我很喜欢这种你善于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还记得我们相识在月光如水的社团,每天我看到你在后台的付出与奉献,让我打心里佩服你。只是姐姐你在群里也不善于聊天,也不会主动和我们互动,而我却主动走进你的视线中,默默地关注你,倾听你的心声,感谢疏影姐姐对我的容纳,你很乐意的接近。
我们相识在月光,相知在彼此的文字里,相守在我们的这份友谊。自从,我们各自退出月光如水,就奔往不同的社团,我才发现这距离如同一次与姐姐分别,心里很是舍不得我们就这样分开,虽然我们有时间就可以聊天,但是总感觉我们就像隔了一面墙,毕竟我们的友谊刚扎实,就这样各自分散在不同的位置。尤其我们都在不同的社团里各自忙于写作,编辑,很少有时间和姐姐你聊天。幸好,姐姐你选择用这样的方式与我互动。每当我发的每一条说说,姐姐你都会评论,给我鼓励,让我感觉到姐姐你一直和我同在,似乎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我们是执笔相守,用我们的热爱点燃心中的梦想,让我们的文字走得更远,而我们却走得更近,似乎我的文字里有姐姐的影子,姐姐的文字有我的脚步,所以我们写得更有劲,更认真。
每当我失落时,姐姐你立刻开导我,你说”;“妹妹你很棒,是我的榜样,我一直以你为学习的标志。”我听后,所有的委屈都化成一股温暖和感动,“疏影姐姐,谢谢你在我人生里停留,你总是给我太多的关怀,给我太多的力量,太多的牵挂与关注。你总说;“我是你最疼惜的妹妹,看到你遭受太多人间疾苦,每天面对不同的目光,但你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不放弃对人生的信念,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与追求。每次面对你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你对生命很顽强,对文字的执着和认真,让我感受到你乐观与坚韧的精神,让我不由衷的敬佩你。”我很感动姐姐的这段话,“哪怕自己是人间的丑小鸭,而姐姐你依然愿意站在我身后,用温暖的双手为我擦掉脸上的泪水,告诉我,风雨之中,一定会出现彩虹,只要你相信,那条彩虹是为你来的,姐姐我会在这里等你的。姐姐你一直在我最需要的时刻出现,并且用你的爱紧紧地包围我,只是为了让我更顽强地站起来。”
疏影姐姐用心感受着我的文字,倾听我的琴声,尤其姐姐你对盼盼姐姐的关注和鼓励,让我感到你的心里充满了温暖,满满的疼惜,只为给予断翅的天使一份真挚祝愿,让我们在文字里充实的生存,努力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方向,用自己的顽强活出健全的生命,紧握手中的笔,抒写着我们的人生与故事,用心感受出不一样的世界,用爱唤醒人性的贪婪,只为填满心中的这份容纳,在遇见里我们懂得珍惜,在感恩我们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人生中充满了许多的色彩,同时也充满很多的挑战,而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就是为了遇见最好的你,然后,我们开始走了一样的路,做了相同的事情,总觉得时光早已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只是这份相见已在文字中落定,友谊在茫茫人海里成为一线牵,也许我们只是为了验证,见字如面的情谊,同时把我们的友谊荡漾在文字里,如同三月里的桃花绽放出不一样的美丽,而我们却是挑园里的风景。
但愿今后我们各自安好,便是彼此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