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字观后感作文
字观后感作文(精选多篇)
《云图》观后感400字作文
《云图》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很多人都受故事很多没有看懂,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云图》中讲述了六个故事吧!
这六个故事如果单独拿出来拍电影是这样的:
1.奴隶买卖+航海旅行+庄园主家庭纠纷+财富阴谋+男主角心路历程 古装历史片
2.同性恋情+作曲家+作品的诞生+老少摩擦 音乐文艺片
3.无畏记者+大公司阴谋+谋杀+杀手 悬疑侦探片
4.潦倒出版商+黑帮追债+养老院
+彪悍女护士+“越狱” 喜剧片
5.克隆人+逃亡罗曼史+极权政府+反叛军+高科技动作场面 画面型科幻片
6.末世后蛮荒+宗教信仰+高度文明来客+史前遗迹 神秘型科幻片
但是按照云图的这种叙事方式加上转世的情节 就显得特别新奇 而且非常耐人寻味 每个故事就散发出完全不同的味道了,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那个故事呢?
小编导语:《龙卷风》是一部好莱坞经典灾难片,让人感觉到影片的气势相当磅礴。更多关于《龙卷风》的观后感尽在巨人作文网。
同一些类似于外星人、地心危机、超级大地震的灾难片有所不同的是,龙卷风是现实世界里是很容易发生的。尽管强度上可能比不上影片所说的那些,但是不可否认它存在的真实性。它的摧毁性还是相当的大,4月18日的这一天,龙卷风没有预约就突然袭击了三水,虽
然强度不大,但依然造成一定的毁坏,造成一定的恐慌。在此,只是希望受灾人群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早日走出伤痛。龙卷风来临让许多人措手不及,气象部门没有及时发出相关的预警,然而对龙卷风的详细的勘测也是一大难题。
龙卷风的暴戾和神秘吸引了大批科学家的深入研究,深入风暴中间是最危险的行为,但亦是探索龙卷风最有效的方法。《龙卷风》中乔和离婚的丈夫比尔就是这类“与龙共舞”的科学家,即使他们感情已经破裂,但出于对龙卷风研究的痴迷,他们还是决定共同追逐一场俄克拉何马州的飓风,并把新研制成功的探测仪“多萝西”放到龙卷风中心收集数据。《龙卷风》这部影片与很多充满着末世情结的同类型影片不同,没有过多的描述龙卷风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人类面对灾难的恐慌氛围和死伤情况,而是以一种很积极向上的态度,描写人类与龙卷风斗争的过程片中人物以一种很极的心态在去主动的挑战灾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突出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积极思想。确实,灾难给受灾人群带来很大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灾难,我们要勇于挑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受灾之后那种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对能在死神手下逃生的欣慰,对顽强生命力的延续。
片中人物是追逐研究龙卷风的年轻人,他们实质是富有激情甚至有带着疯狂的科学家。包括经历过龙卷风而失去自己丈夫的梅格阿姨依然坚强,在女儿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告诉她鼓励她,追逐龙卷风是她的的使命,要不屈不饶的追求下去,而不是像寻常人一样,害怕在失去丈夫后再失去自己唯一的女儿。这一点让我为之敬佩,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伟大母亲的博大的胸怀,睿智的眼光。她看到了人类更需要像女儿一样的去追逐心中的梦想,为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
女儿乔,比男人还强悍的她一直在狂热于她的测量龙卷风的仪器,几次险
些丧命。即使你毁了自己也不能换回所求,保护自己,然后追求。她是影片中让人血脉喷张却又最最揪心的人物。她的执着让我为之感动,对科学研究者的态度的又一次致敬。
影片里的角色各都可圈可点。动作,特效,想象力,剧情,波折,矛盾冲突都丰富多样,看起来惊喜不断,好久没有如此大呼过瘾的灾难片。
结尾两个人在喷水中湿吻想起了《恋恋笔记本》炽热的湿吻。也许,许多在现实当中不敢面对亦或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否还爱着对方,或许在灾难中相濡以沫,在经历生死之后
这种爱情就会得到更加完美的诠释与表白。所以在我看来,灾难见真情就是这样,在灾难中,你也许保护的不是她,还有更加脆弱的生命需要你的保护,但是在经历过后,谁在你心中是你更愿意选择去一起面对的那个人,才是埋藏在你心底的人。
虽然这是一部十四年前的电影,可
至今这部电影的场面依然振奋人心,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拍摄公司过硬的技术。其实全片的特效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每次在两个主角靠近龙卷风的时候,特别是在经历f5龙卷风的时候,毫发未伤,是夸张不符合现实。经典,不要太苛刻,这片子有些地方是有点夸张不符合现实,但科学家们对了解大自然的疯狂追求却体现的淋漓尽致,就是现在科学都无法掌握龙卷风的动向,它体现的是种理想,是种追求
不得不说,工作在前沿的科学家们,那种敢于冒险、不顾生死、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应为之所自豪!为了提前预警,减少更多的经济、人员等等的巨大损失。不惜一切代价,刻苦钻研。很受震撼!一个团队如此默契,拧成一股绳。怎能不惊叹成功呢。向科学家们致敬!
《雷锋》观后感作文500字
雷锋叔叔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从小老师和家长就教育我们学习雷锋叔
叔的精神,对于雷锋叔叔的故事我其实了解的并不多,在我看过了雷锋叔叔的电影之后,对雷锋有了更深的认识。雷锋叔叔小时候,成了一个孤儿。长大后,他成了一名解放军,他一直为人民服务。
在电影里,让我最感动地是:有一天,他去治洪水,还偷偷地把一百元放在别人的桌子上,那时候的一百元可不是我们现在的一百元。那时候,雷锋叔叔一个月的工资才5元钱。他自己舍不得买新袜子,袜子破了也不扔,继续穿着有破洞的袜子。如果是我,别说出100,出10元都有点舍不得。现在的我,经常乱扔东西,不爱惜东西,还乱花钱。二阿姨说:“你省下来的钱都可以帮助好几个山区的孩子读书了。”所以,接下来,我绝不乱花钱,把钱存起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像雷锋叔叔学习。
现在的人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可我们身边也有人在做好事。比如:有一次,我们放学了,所有人都回家了。只有李悠然在教室里,拿着锤子在修那
坏掉的柜子。
虽然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可是他那精神一代代相传,永不灭。
《雷锋》观后感作文300字
雷锋是我从小的偶像,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看过《雷锋》电影后,让我更加的喜欢雷锋了,电影里面讲了许许多多雷锋做好事的事例,让我感动深刻的是,在一次风雨交加的日子里,雷锋遇到一位大娘带着孙子,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走着,孩子不停地在哭,雷锋二话不说帮助大娘背起孩子,把他们送到家,到家后,衣服湿透了,水也没喝一口,甚至名字没留下,就悄悄离开了。
我想起以前,有一次,放学回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没带伞,只好淋着雨回去,没走几步,雨一下子停了,原来是一把伞撑在我头上,我回头一看是一位比我高一点点的姐姐,她笑着说:“你没带伞啊?”我说:“没带”“我送你回家吧!”姐姐说,我不好意思的说:
“谢谢你姐姐”。今后,我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
徐向昇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
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们瓜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这是我的第一条观后感。
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
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
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第二篇:《长征》观后感XX字
《长征》观后感XX字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长征让我们感到了正义的力量,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品才网整理了电影《长征》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观后感XX字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
十里送红军,这首歌是来自电视剧《长征》的片尾曲,一唱到这几句,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很多幅红军在战场上热血奋战、英勇杀敌、不顾生命的壮丽画面。
我土生土长在红色的赣南革命老区,这首歌也是在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这一带的革命民歌。
所以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首红色革命歌曲的熏陶下成长的,它带给了我深情的、留恋的、亲切的、期盼的感觉,给了我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而在不久前,我又看了一个名叫《长征》的电视连续剧,以前总听说长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完后才明白了长征有多么感人、多么伟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长征》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共工农红军从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红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些战士受伤怕拖累大部队而自愿牺牲的景象。
还看到了战士们过草地因没有食物只能吃草根,喝泥水……影片最后描述了红军过完草地,毛主席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腾的场景,顿时,影片的高潮被掀了起来,中共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啦!
观看完影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因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与长征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重视长征,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数的感人故事,让新一代的孩子学习长征精神。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成长。
我们不可能也永远体验不到红军战士过草地、雪山,与敌人奋战的艰辛。
更加体验不到,红军战士们爱国的一腔热血。
那么多的战士牺牲了,但我相信,他们不遗憾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
“为了祖国!”这4个庄严的字,它凝聚 了无数爱国人的力量,他们奋斗,他们艰辛,却不求回报。
我们幸福的生活正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难道我们不应更加努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吗?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电视剧《长征》翔实和艺术地展现了这一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战略行动,观后感受颇多:
一、从长征的起源看面对危机、处理危机的勇气和智慧。
早期的共产党,在刚刚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后,对内面临着革命思想统一、组织建构完善、民众基础加强的迫切任务,对外受到反对势力的挤压和军事进攻。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损失惨重,军队的数量和装备锐减,领导机构错误思想占据主导,形势极其危机。
这时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保持革命力量,毅然决定战略转移,这显示出巨大的勇气。
在转移的目标和目的地上都存在诸多未定因素,就坚持北上抗日的旗帜和决心,这是伟大的智慧!既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大义,也是坚决投身抗击外来侵略强敌的大义,同时也为处在危机和艰难时刻的革命力量找到了新的方面和出路。
二、长征的过程是艰苦卓绝的,也是共产党人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寻求在逆境中发展的过程。
长征的初期,由于错误军事路线的领导,使得红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痛定思痛,红军总结了前段的错误,逐渐恢复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巧妙摆脱追堵,并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并改正了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确定了符合现实的、符合党和红军发展的道路,并且健全了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
但事情的发展并非从此顺利,在与四方面军会面后,又出现了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行为。
面对这样危机事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及时果断地处理、化解了危机,既是领导人卓越的体现,又是组织力量的体现。
长征期间共产党坚持思想统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的领导,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爬雪山,过草地,入不毛之地,闯土匪聚居地,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开始了新的革命过程。
在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后,毛泽东写下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伟大诗句,既是豪迈的个人壮志,也是走向新征程的伟大信心。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共产党顺应和把握历史潮流与机遇,面对危机,化解危机,逆境中突破和发展的伟大过程。
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军事和组织基础,也将永远地被记载于历史的长卷中。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的启示作用是巨大和深刻的。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充满危机、挑战和机遇的。
逆境中的崛起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正确的、坚定的目标和方向。
发展中将面临许多的问题,勇于解决,善于解决各种问题既是不断前进的要求,也是在前进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
看完《长征》后,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我感慨万千。
我们祖国新一代的人才!,需要沿着像万里长征一样的路走很久很久,长征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而真正开拓祖国的义务,就在在我们手中。
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长 征让我们感到了正义的力量,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
让我们记住那些勇士们,象他们一样勇敢的走下去,为我们的祖国努力的学习,努力的走下去。
《长征》观后感XX字
在《长征》这部电影里,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中国红军在那么艰难的时候,他们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用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快乐生活,他们为的是什么?我们在快乐的环境下,又如何报答他们?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现在的我,生活在快乐的社会主义里,不会因为吃饭而烦恼,不会因为那些恶劣的生活而退却,现在的我们,每天吃好的,喝好多,从能吃饱到现在吃的绿色食品,我们的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正一步一步在增长呢。以前有句老话“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现在呢?有谁会愿意穿缝补过的衣服?又有谁的衣服会穿三年呢?现在的衣服穿不了三个月就过时了,然后就没有人再去穿它了。以前,人们住的是草房、泥房,现在呢?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上楼都还有电梯,在现在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攀比了,无论做什么,都想比别人要好一点。
我现在是一名大学生,我首先要感谢那些用身体为我们换来自由的烈士们,我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我要改变好多了,我想“如果我要是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完全有可能被批判啊。我觉得自己有点奢侈,不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哪里去了,总觉得莫名其妙的就花完了自己的钱。虽然我现在不是生活在长征时期,但我觉得我现在必须对自己狠一点,让自己的生活简朴一点,减少父母的负担,也让自己适应没钱的日子,等以后自己走入了社会,至少理财懂一点了,不至于那时候才知道节省。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有感触,我想如果我们多看看这种电影,对我们的思想是有一点引导性的,多看看会让我们更能理解一些道理,虽然表面上不说,但心是有感触的。《长征》观后感XX字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第三篇:XX榜样观后感XX字
XX榜样观后感XX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XX榜样观后感XX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观后感一:
当一个个先进模范从幕后走到台前,述说着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不知深深感染了多少党员干部,聚集了多少钦佩与触动。
榜样的力量,既在于引人自勉、强心立志,更在于鞭策鼓励、催人奋发,总书记曾表示: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弘扬正气、树立标杆,要塑造合格党员,必然就要踏足先行人的脚印,目极旗帜所在才能躬身实干践行。
“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个平凡身影,用实际行动回答着“我是谁”的问题。历览前贤,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树下了一座座优秀党员的丰碑,更引后来人景从。如今,我们的“身边人”同样有着诸多榜样,百岁老人秦华礼用一生续写了对党的诚挚情怀,罗官章为村民打开了创业致富的大门,支月英坚守深山36年甘做育人“蜡炬”,更有“大国工匠”李万君一丝不苟成就工人典范。正是一颗无私奉献、敬终如始的“初心”,支撑起了他们对人民、对事业的信念,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事事过往,留下的却是屡屡功勋,一个党员一面旗,旗杆脚下人齐聚。
诚然,看齐榜样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也就要求每一名党员讲奉献、有作为,能够时时处处体现先进性,向优秀党员学习,要看到他们怎么做?做什么?以知促行,让先进事迹再延伸、再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做”为关键,就是为了解决实际中党员行动力不强、先进性较弱等问题,不少党员“学有余而做不足”,缺乏的恰恰是务实、行动与坚持,总书记更要求每一名党员“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要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化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浸润于日常,展现自己的风采。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尤须具备看齐意识,更要提升实践能力。
“向榜样学习”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常常看到的“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站”之所以为群众信赖,正是在于合格党员做的突出、服务到位。当志愿服务队佩戴党徽看望孤寡老人,当支部书记为农户讲解大政方针,其实已然让人们看到标榜所在,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先进性所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做、该做的事很多,基层干部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种植能手要做致富脱贫的“带头人”,在职党员要做谋事创业的“引路人”,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没有任何榜样生而伟大,只有靠践行积淀丰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学、细照、笃行,躬身践行、奋斗终身,合格党员便是你我。看齐标杆,便能够成为下一根标杆;注目旗帜,便努力成为下一面旗帜,聚集千万人的力量与行动,我们党才能永葆纯洁性、先进性,向着历史通途踏足而去。
实践出真知、行动炼“忠魂”,共产党员的本色,就该是最先进的那一个。
观后感二:
XX年10月26日晚8点,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特别节目《榜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普通的组工干部,看后感触颇深。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主题贯穿在《榜样》的始终。节目中邀请了11位今年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到场,通过老党员现场讲述、典型访谈、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节目中有个特别的环节,在现场准备了心形的印模,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下在场每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手印,“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围绕这些手掌背后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无私奉献、执着坚守、有所作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和承担责任的高尚品格,向我们传递了“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的时代感召。
握住“老茧”的手,感悟信念罗官章。
基层老党员,退休后做了普通的农民,回乡扎根深山老林19年,发扬“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带领和帮助乡亲们发家致富。他决定在牛庄大山里进行天麻有性繁殖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在付出鲜血和伤痛代价后,终于换来了沉甸甸的成果。罗官章收获了人工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之后他将这粒天麻种子播在密环菌材上,通过密环菌提供营养,生长出42颗栽培种。后来罗官章将试验田扩大到46平方米,收获的天麻卖了5万多元。第一批跟着他种天麻的10多个贫困户,每户增收超过10万元,成为轰动土家山寨的特大新闻。他说“对党的事业我负了责任,没有辜负党对我的信任”。罗老的手布满了“老茧”,但是正是这双长满老茧的手,帮助乡亲们发家致富,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
握住“粉笔”的手,感悟奉献支月英。
山村教师,在偏远山村一呆就是36年。有人说她是傻子,她说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学生说“老师对我们来说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女儿说“你是一个好老师,但你不是我的好妈妈。”在现场采访她时,主持人问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了36年仍然坚守在这个岗位,她说“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了才有希望”,多么朴实却又富有哲理的话。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看到山里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学有所成。“36年里面我做到了一个人民教师、一个党员应该做好的事,姑娘的抱怨是对的,因为对他们我实在亏欠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女儿在行动上还是支持了我。这36年的坚守离不开我女儿和家人的支持。我决定不退休了,一直一直教下去,教到自己教不动的时候为止”。支老师的手是握粉笔的手,也是因为这双手,撑起了山里人整整两代人求知的天空,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
握住“焊枪”的手,感悟坚守李万君。
一位焊接师,创造奇迹的大国工匠。他说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焊接工作又苦又累,20多年间,用焊枪证明了自己。看到高铁,他说不出的自豪,最想做的就是把这种光荣和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人。隔着20多米就能知道电流的大小。他希望徒弟技能不断提高,在生产中不断创新,都能成为大工匠。有一次一位新加坡的老板开出了比现在高10倍的价钱挖他去那边工作,被他拒绝了,他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执着坚守。
握住“党旗”的手,感悟作为苗振水。
河北省驻京党工委书记,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代表。给流动党员过生日,强化党的意识,了解流动党员的情况,给特困党员捐款。在农民工中建立党组织,在各个党支部增经济信息委员和法律咨询委员,得到了北京各级党委的赞扬。使流动的党旗撑起一面旗帜,给他们撑起精神的家园。这些党支部书记都不要报酬,是他们让流动党员有家了,让流动红旗分外的红了。这就是充满爱的基层党组织,展示了基层党组织的有所作为。
握住“拿枪”的手,感悟担当李贝。
一位女警察,她的简历很简单,9个字:“救过人、卧过底、毙过匪”,她是一位妻子、一位妈妈,而她的爸爸也是一位优秀警察。她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苦也好、乐也好都会是一种享受,这是李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身材娇小的她遭受过各种压力,但她从不惧怕,说自己身上要有那么一股子正气。对毒贩以心换心、交代遗言的是被她抓回来的死刑犯。她荣获一等功1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4次。面对生死和压力,对亲人亏欠很多,这份职业异常忙碌,但她说要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李贝的这双手不仅仅是一双拿枪的手,是一双帮助别人的手,更是一双为我们撑起了平安的手,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敢于担当。
握住“键盘”的手,感悟创新王恩东。
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随着是时代的发展,从打电话、发微信到个人银行存款,再到国防卫星安全,无疑不涉及到计算机服务器。原来中国没有自主生产的能力,如果服务器出现故障,服务器的数据往往会被维修单位就会被掌握,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中国要研发自己的高端服务器,XX年王恩东承接了自主研发计算机的任务。“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来实现”,王恩东团队的研发是从零开始的,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在研发过程中申请专利1147多项,获得授权100多项。这双手是敲打着键盘的手,但这更是一双开拓创新的手,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勇于创新。
握住“掌舵”的手,感悟责任“琼沙3号”党支部。
有一条船,一直被人们称为“生命之船”,因为它连接着海南和西沙的一条脐带,每个月散沙市的居民都在掐着指头算着它什么时候来,这就是“琼沙3号”船。船上共有船员36人、党员8人,承担着给岛上军民补给淡水和生活物资以及人员上下岛的重任。为贯彻落实国家“经略南海”的战略部署,确保“琼沙3号”轮的正确航向,轮党支部紧扣三沙市维权、维稳等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带头作用。长年行驶在大海中的“琼沙3号”党员们,风里来浪里行,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技术,更需要过硬的思想作风。在三沙,出海就是出征,安家就是卫国,工作和生活就是奉献。老政委说“我们的岗位是责任、担当、热爱”。这些是掌舵的人,这都是握着方向的手,展现了基层党组织的责任之心。
“我始终认识到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是一位104岁的老战士、老党员秦华礼在节目一开始说的话,同时也印证了他这么多年来一直恪守初心、不负使命的原因所在。毫无疑问,优秀党员是一面旗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是,一提起“优秀党员”,不少人又觉得渴望而不可及。实际上,优秀共产党员之所以能称之为“优秀”,就在于他们处理问题、面临选择时,自觉超脱个人情感,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落实到他们平常的工作和点滴的生活中。
通过观看《榜样》,给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学习的标杆,既让我们受榜样的激励而努力向他们看齐,同时只要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样也可以成为优秀共产党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榜样的精神永绽光芒。
第四篇:信仰观后感XX字
信仰观后感XX字
导语:哲学家定义的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信仰观后感XX字
看完《信仰》这部纪录片,有一些感触和想法。自五四运动以来三个历史背景截然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存在差异的政党构成与成分,政党路线和策略变化多端,然而其核心凝聚力却保持一以贯之的存在。在这部纪录片中,这种凝聚力被概括为“信仰”。共产党的信仰由具体与抽象两个层面构成,前者一般结合于国家民族的特定任务(独立解放、建设、发展),后者则涉及个人道德(忠诚、坚毅)与理想(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从片中彭湃到杨善洲时间跨越近百年的数十位最优秀的共产党员身上所凝结的,无一不是虽然表现各异但内涵相近的此种“信仰”。
作为现代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方面繁复的自我调适任务。如何在此种背景下延续片中所强调的共产党传统上的信仰,既关系到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发展的前景,同样也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力执政党的灵魂基石。不可否认的是,在急速变化的治理环境及任务要求面前,任何一个现代执政党都能感受到现实沉甸甸的压迫感;不能适应并作出及时调整的政党,则意味着执政生命潜在的终结可能。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治理对象空前的扩大与平面化使得“塑造”的作用日益下降。这意味着,在树立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应有“信仰”上,新的视角与思路存在需求。
信仰的珍贵恰恰得益于它的稀缺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它造成了另一个事实是,真正拥有这个层次标准并贯之以相应行动的人少之又少。然而,第三个事实同样存在,即信仰的建构自身存在着超越性,它低估了自身的内涵,却高估了载体的能力。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信仰以一个宽泛而笼统的状态存在反而削弱了其感召力,因为它不能与日常生活产生共振。被人为拔高与模糊的信仰是无效率的意识形态,这类似于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冗长而繁杂的宗教仪式及逻辑,它试图取代更有效的解释模式,代之以模糊而生涩的抽象宣示,一定程度上势必与日益萌发的个体意识相抵触。所以,在看完《信仰》后,我的一个启发是,信仰理应享受一个更微观层次的话语环境,即个人责任。
个人责任并非割裂于公共责任,它是公共责任在另一个层次上的形象。纵使以共产主义这般宏大的视角观摩,其联系依旧紧密。每一个人所能掌控的是个体行为,再由之产生个体影响。无数的个体行为是构成历史最小的分子。个体责任的解释力来源于其具象化,例如当医生和军人同时在一个公共场所出现,他们所必需遵循的规则和秩序是相同的;但在自己的职业领域,这一点却是不同的。他们所履行的个人责任是对公共责任的最优回应,这同样可被认为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信仰。较之传统,它并非受到了“取代”,而不过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信仰适度的“稀释”将加强党在新时期的执政基础,它不必再饱受“虚无缥缈”之苦,而建立了更简单却更有效率的意识形态影响。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讨论个体责任和公共责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界定和推论,都尚属难题。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信仰”是时候真正地从会堂里走出,开始切实地为人民服务了。
我们撷取了片段的红色记忆,一起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这一代渴望拯救中国的热血青年意味着什么?又是什么支持这些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奋斗、抗争一生?
是信仰。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共产主义信仰犹如沙漠上的一片绿洲,黑夜里的一盏明灯,90多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先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新时代的我们依旧需要信仰,需要用信仰坚定我们的信心与恒心,用信仰坚定我们社会主义的步伐。
信仰观后感XX字
观看《信仰》后无限感慨,催人奋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信仰不强,民族的民族魂就是信仰在支撑着,之所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当前我们要认真宣传信仰,宣传党的光荣传统,及其无数先进党员的先进事迹,坚守和实践为我们的事业而奋斗的信仰,唯有如此中国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信仰》让我们思考三个问题:入党为了什么,党员该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我们每个人只能在短暂的青春岁月里努力做一些事,而这些事应能让我们在年老时感叹没有浪费宝贵的生命。人活在世上因信仰而伟大,为了信仰而奋斗,这样的人生就不会白过。革命时期需要信仰,经济发展时期也需要信仰。实践信仰,有些时候需要轰轰烈烈,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人在本职岗位上踏踏实实的躬身实践。通过观看纪录片《信仰》,再一次感受到他们对党忠诚、坚守信念、为人民的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再一次被他们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时代变迁,观念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仰》中所表现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就过时了。相反,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中国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可能被葬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较高形式,信仰的树立不仅受制于时间和环境,还受社会风气影响,并需要克服甚至战胜一些人类基本的欲望。因此,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随波逐流易,树立崇高信仰难。
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必须高标准地坚持信仰、牢记宗旨。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诉求,但是每个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待遇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比起普通群众也已很优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权力仍被私用,那就是对信仰的背叛,这样的干部,就是党和人民的罪人。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革命者那样的高度觉悟,但不是说信仰就可有可无了。在普通群众中,信仰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追求真善美,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既珍爱家庭,也关爱社会。
平时,在与人交流时谈到“信仰”,有个别人容易产生偏激的理解,认为“信仰”是革命时期的时髦词汇,共产主义理想是不切实际的遥远的事物,与当代社会和人生价值无现实意义。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信仰离不开物质,一旦信仰脱离了物质什么作用也产生不了。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记录片《信仰》里的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华西村书记吴仁宝;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蒋筑英;青岛港工人许振超;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养路工郭明义;水电维修工徐虎;山区邮递员王顺友;还有朱光亚、钱学森、邓稼先、孔繁森、李林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在崇高信仰的引领下,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然,离开生活实际空谈远大理想和信仰确实是不可取的。信仰不是虚无的,应该与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才会有实际的意义。信仰也不是空洞的,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对社会、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判断,在人的思维、意识上与客观社会的物质因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并不断发生变化。一个人树立起了正确的信仰,有了追求的目标,他在生活中才会感觉到实在而有意义,而不会把生命耗在盲目的“及时行乐”之中虚度年华。正确的信仰会引导人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反之,则会使人逐渐变得生活无聊、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在历史前进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庸碌无为。
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身居庙堂,还是身处草野,精神信仰都能够让人明确生活目标、丰富生活内涵、提升人生价值。看过《信仰》,但愿有更多的人能重拾信仰,让信仰之光照亮中国的未来。
信仰观后感XX字
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农字当头观后感
“农字当头”观后感
观看了《国情备忘录》——农字当头,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它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农民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向小康方向去努力。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在的农民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因此,我们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令全世界瞩目,甚至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他们也许不知道取得这样的成就,蕴含了中国政府多少的艰苦努力和数亿农民的巨大贡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多种因素的制约,相当长时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我国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我国的工与农、城与乡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村村通工程、改水改厕工程、户用沼气、农村电网的建设,使农村的“硬件”环境焕然一新;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从全国的统计看,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贡献之一就是农民打工的收入,占增长部分的40%。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改革开放30年,劳动力流动对GDP
贡献率达21%。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已经占第二产业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农民工,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停业,近七成的生产厂家要关门,近八成的大楼建不起来!让多数人走进城市,让少数人留在农村,让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水平基本持平,这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强化科教兴农,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长期以来水平过低,发展过慢,已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在于,可以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