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话剧观后感作文2021[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21-01-28 13:0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舍茶馆话剧观后感作文202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舍茶馆话剧观后感作文2021》。

第一篇:老舍茶馆话剧观后感作文2021

老舍茶馆话剧的观后感精选作文 5 5 篇

老舍《茶馆》话剧的观后感精选作文 1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的历史命运。

这就是《茶馆》投影出的中国!

裕泰茶馆在大时代中生存了下来,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先从茶馆的内部装饰开始说起。

从茶馆中桌凳的变化就侧面反映了这里生意的好坏。第一幕中店里放的是长桌,方桌,方凳,长凳,小凳。这样客人的容量还是挺大的。当时天泰,广泰,德泰都已经关门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了,勉勉强强的混口饭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色桌布。墙上用的是时装美人,可见王利发紧跟时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换成了小凳和条凳,家具也黯淡了,门庭也不光线了,岁月让裕泰失去了生气。体面也不是这里的形容词了。除了这明显的外部装饰,还有那些个字条。

“莫谈国事”这条子陪着裕泰一起经历了半个世纪。第一幕中茶

馆各处都贴着这条子“莫谈国事”。第二幕中的“莫谈国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旧。第三幕中“莫谈国事”有了一个伙伴“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更大,更多!这是一张神奇的条子。

“莫谈国事”将封建无限的放大,也无限的反应了社会的落后。“茶钱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茶馆中不仅仅有陈设的条子,还有人。《茶馆》中人物繁杂但每一个都有鲜明的个性。

其中在全文的结尾的时候有一个沈处长。他一共只有一点点的台词,是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语言极其凝练,但同时把这个人表现的淋漓尽致。沈处长的出场穿着军便装,高靴,带马刺,手持小鞭,后面还跟着两个宪兵。他明显是一个很霸气的人,但少言寡语。不说话,用眼神示意也许就是这些长官的特征之一。

沈处长不过是这戏中的跑龙套,而王利发梳穿整部戏的灵魂人物之一。

王利发是一个小小茶馆的老板,为了生存,他阿谀奉承,逆来顺受。这不仅仅是他的茶馆,也是他父亲的。所以茶馆不仅是一个赚钱工具,更是他父亲的馈赠和希望。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个苟活之人,他很坚定的保护家人,自己坚守茶馆,最后用上吊来结束生命。

《茶馆》是我读的第一本戏剧。人物繁多,我每每读过都不时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虽然人物多很繁杂,但老舍能清晰地写下这么多,可见他能力的强大。一张张丑恶的嘴脸,一张张善良的脸庞,都

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我读出了世道沦落,读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茶馆》很经典,人物很传奇。

老舍《茶馆》话剧的观后感精选作文 2

《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看到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而老舍先生仅仅用一些个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当你合上书本的一瞬,你会感觉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过了漫长艰辛的五十年。每个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老舍《茶馆》话剧的观后感精选作文 3

初秋,叶离树下,铺满了那条弯曲的小径。

裕泰茶馆里,一个个苍凉的故事悄然缩放,有梦想破碎的无奈,有骨肉分离的痛楚,有欺软怕硬黑白颠倒的腐朽,混杂于茶客们喧嚣的冷谈声和叹息声中,化成一片嘈杂。而我,静坐于茶馆内,轻饮一口清茶,留下了满腔的苦涩…

常四爷的鸟笼

老舍是睿智的。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的出场都暗示着他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们都在等待着黑暗的源泉张开血盆大口缓缓地将他们吞噬。

常四爷一出场,便提着一只被幽囚的鸟儿,殊不知,他亦是一只心高气傲的鸟儿呀!世事沧桑,社会腐朽,他用明锐的双眼看到了罪恶的本质。他愤世嫉俗,他正直无畏,于是他像画眉般高声吟唱,抑或抨击着奢靡的贵族和不公的世道,抑或预言着帝国悲怆的命运。

“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一声清脆的啼鸣,轻易地打碎了人们精心呵护的幻境。然而,这只正直而又善良的鸟儿也难逃被囚禁的厄运。他被关入了冷冰冰的鸟笼中,于是所有悦耳的啼鸣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化成一片徒劳的虚叹。鸟笼外,是人们悲悯的目光和无尽的沉默,而鸟笼内,只有一阵阵的叹息。

王利发的茶

王利发准备了两杯茶,一杯奉送给穷人,另一杯为达官贵人而温。

在他的心中总是荡漾着一泓同情的湖水。他可怜那些沦落的人们,却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奉上一杯清茶。炙热的茶水里,翻滚的是掌柜的悲悯。

然而,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他又不得不戴上世俗的面具,对于上层阶级,他谄颜献媚,吮痈舐痔,他希望能用一杯暖暖的好茶来换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时代的悲哀将他一步步逼入绝地。

无奈,王利发手中的茶壶摔碎在地,滚滚烫的茶水四溅,留下满地晶莹的碎片。

秦仲义的刀和庞总管的剑

秦仲义手持钢刀,他满腔豪情,期盼着能用钢刃斩断缠绕于神州大地的荆棘,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庞太监身藏利刃,阴险狡诈,他的剑尖直指着那些真正救国存亡的义士。

两人相遇了,表面上一阵寒喧,实际上早已刀光剑影,维新派与顽固派的针锋相对一触即发,令人不由为此惊叹。

舞刀弄剑间,他们划开了时代的伤口,涌出汩汩的鲜血。

茶馆的棋

“将,你完了”!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中,人人如棋,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下的使命,却又不得不如同傀儡般受制于人,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均可逆转的悲剧,一枚又一枚的棋子被粉碎。棋盘上,只留下一片残局。

老舍《茶馆》话剧的观后感精选作文 4

老舍先生不愧为大家。他的文章总给人一种扎根土里的稳重感。

初读他的书是《骆驼祥子》,如今又读《茶馆》,先生书里带着老北京味儿的语言和描写的底层群众的生活又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馆》讲的是在新旧中国交替期间,以戊戌变法、军阀争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为背景,通过茶馆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发生的人生百态与风云变化。老舍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接近那样特别的芸芸众生。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是那个时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圆滑,心眼不坏,但有一点自私和贪财。他可以说是裕泰茶馆的化身。他是懂得变通的,这一点,可以从裕泰茶馆的翻新和长存看出。他也是胆小怕事的",他不敢为了朋友出头,裕泰茶馆也一直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然而纵然裕泰茶馆再改良,再翻新请戏台子请招侍,旧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终裕泰茶馆被强占,王利发也上吊死去。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馆的老主顾。他们的个性,从他们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松二爷是旧文人的典型,他爱国善良又胆小怕事,有那么一点点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处。常四爷健康正直,然而固执,不懂变通,所以在后期只能挑菜材上街卖,勉强糊口。

秦仲义是维新时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实业救国愿望的大心胸的人。他变卖祖产,耗尽心血,创办起不小的企业,自以为能使民富国强。然而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终秦仲义的工厂在日本和中国的双重压迫下,被强行

没收。一生爱国的秦仲义最终只落得个卖花生米的下场。

还有《茶馆》里的其他人物们,代表底层农民的康六,小妞和乡妇;代表顽固旧势力的庞太监,庞四奶奶;代表军阀势力的沈处长等人,他们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老舍先生把这些人物,三个时代高度浓缩在裕泰茶馆之中,使得《茶馆》这部话剧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经典。无怪乎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1898 年维新变法,1945 年抗战胜利,中间大概近50 年。50 年发生了多少故事,数不尽的心酸。老舍《茶馆》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写尽了封闭的、妥协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点到了我们民族根性中最顽劣的一面,更在于他点明我们去深思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如何自处,以及珍惜现在美好,谨记过去苦难。

老舍《茶馆》话剧的观后感精选作文 5

老舍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绍了。倒是写作背景得说说:话剧《写于 1956 至 1957 年间,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在写《茶馆》之前,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写了《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等。《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缩影,《茶馆》也不例外。这本

书包含了三个时代,每一幕就是一个时代。

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时代在变,茶馆也在变。“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这是老舍自己评价《茶馆》时说的。那人物究竟是怎么活的?又是怎么死的呢?我们就拿茶馆的掌柜来说。

“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这是王掌柜他自己说的。王利发精明、善良、勤劳,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处世原则,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可是,他越怕国事,这国事就越是不断地往他的茶馆里钻。他信奉改良主义,可改来改去,这茶馆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变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见人陪笑、作揖、夹着尾巴做人了。人生的磨难,使他变得倔强起来。

可最终他是怎么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宽慰,这令人怜悯。一辈子渴望改良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这就是王利发的人生悲剧。

《茶馆》里的其他人,儿子还是遵循老子的处世态度,有的甚至变本加厉。这是时代的悲哀。

《茶馆》让我们看清了那三个黑暗时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一个个破落、衰败。《茶馆》不愧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茶馆》话剧的观后感精选作文

第二篇:话剧《茶馆》观后感

观话剧《茶馆》有感随笔

——青岛理工大学工设研1712班,冯旭

一、引子

之所以将标题命名为有感,又添“随笔”二字、打算以散文随笔之形式来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因为不愿被“读后感”这等从小接受义务教育时期所做作业形式的题目所束缚,也不愿为议论文一类精炼到无可删减的文字要求所限制;亦算是对这种被学生们遗忘了目的,权当是任务之行为的不满。

回想初读《茶馆》原著时之心态,不过是因为喜爱老舍先生字里行间的感觉,觉得先生的文字里有阅尽世间的沧桑,沧桑却不失对生活之激情,富有激情却又淡然如水,平淡却不冷漠,这是一种无法言明的奇妙感觉。未去看更生动精简的话剧,是觉得一切的影视话剧作品,都是基于作者原著,经过不同编导不同方式的润色、微调的产物,而中国文字之奇伟、浪漫,非原著文字不能展现其万一之神韵,之绝妙!

初读原著之时又正处于高三紧张压抑的生活里,于是在被窝里、在公交上,读完了这部著作;也许是因为彼时年龄尚小,还未曾有更多的知识储备、语言功底,又或是因为学业紧张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思绪,便只观其内容,品其文字、情感;未能仔细体悟穿梭于茶馆之中那些茶客与是非背后衰亡的大时代„„

二、正文

于现阶段观《茶馆》话剧,顺着这茶馆里穿梭的人与是非,仿佛回到清末,穿梭了中国近现代几个时代的更迭。最直观的便是茶馆内由古朴到新式再到破败简陋的程设;均是以茶馆为载体、昭示着由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开始,到军阀混战,再到第三幕抗战胜利、国名党特务横行这五十多年之间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又是以20世纪伊始中国近代史为背景,虽然只有三幕,但每一幕都是一个时代,虽然有开幕落幕,但时代与时代,在剧中却是无缝衔接。

以三教九流皆可入内,于其中喝茶闲聊的茶馆为载体,描绘了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底层人名,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大茶馆即小社会,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第一幕开场即是百日维新经慈禧戊戌政变后以失败结束的时代背景,而茶馆又在一个秋天开业,纵然其表面生意兴隆,但开局即奠定了凄凉,没落,衰败最终走向灭亡的主题。

第二幕以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为背景,虽然辛亥革命成功,但却以茶馆的逐渐衰败,王掌柜被接连敲诈,难民进城讨饭等现象映射着当时封建社会余毒;帝国主义欺压、与腐败的反动政府勾结,人民的苦难,与时代的黑暗;极尖锐的抨击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当时土匪执政当道的荒谬。

第三幕的茶馆已经入不敷出破败不堪了,竟被国民党官员用作拐卖妇女的据点,莫谈国事的字条更加醒目,气氛更加凄惨压抑,更进一步的反映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不堪,昭示着经历了数个时期旧中国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

剧中常四爷与松二爷两个旧清旗人给我的印象极深,同是吃皇粮的旗人,心态与面对人生的方式竟是如此的两个极端!

清朝影视剧中“明”字绝对是禁忌,言论是绝对不自由的,而剧中常四爷因为一句“大清要完”仅被抓起来关了一年,一方面反映黑暗社会言论不自由,一方面由原本掉脑袋的罪名变为被关一年,表现了腐朽的清政府统治地位已然岌岌可危。

正直、勇敢、正义、善良,被塑造得充满了正能量的常四爷,出狱后参加了义和团——可见其思想激进,不甘奴役,又具有爱国热情;但加入义和团这种五毒兼具的民间起义组织,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又靠卖菜为生,又可见其缺乏头脑,不能看清当时的时代形式;到了穷困潦倒的最后又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呢?”表面看似绝望凄惨、报国无门,但综合分析其人物形象:正直、正义、善良勇敢、直言不讳、不甘奴役、有爱国热情,但却是极度缺乏头脑,不能审时度势,看不清时代与形式,代表着当时质朴却缺乏了引导与开化的中国底层人民,也代表了一部分爱国但激进的变法维新派。

反观松二爷,清灭前整日游手好闲,喝茶玩鸟,清灭后断了皇粮,没了铁饭碗,却依然懒散无能,依然留恋过去不劳而获的生活,虽生活窘迫又有危机感,但仍不愿自食其力,宁愿饿了自己,也不愿饿了鸟儿,一提起鸟就来精神,最后居然被活活饿死,足见清政府的腐朽不堪。而满清旗人的身份,又将玩物作为精神寄托,从侧面映射了当时腐朽的晚晴政府好吃懒做,贪恋不劳所获的腐败生活,好逸恶劳,整日活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中,腐败的守旧派形象。以小见大,生动又深刻的描绘了腐败至此的封建帝国势力必将走向灭亡的事实。

全剧通过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人的视角描写了时代的黑暗。临近结尾时,时代已到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

结尾三人又聚在一起,在绝望中撒纸钱祭奠自己,绝望气氛更甚;学生**、老师罢课,知识分子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方能如此,更深层次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阶级与社会的矛盾;之后康顺子等人投身革命的剧情,又昭示着黑暗至极后新时代的曙光。

作品著于上世纪60年代,正是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之时,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近一次的“文艺复兴”,虽倡导言论自由,但未必完全自由,此类有关时代变迁的著作又不能完全规避政治话题,于是作者以茶馆这一小地方为载体,将诸多小人物在茶馆这个小地方发生的小故事,编写成了一部著作,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大时代的变迁,也从侧面透露了一些政治信息,并体现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时代、意识形态受环境等外力影响发生变化这一“螺旋式上升”的客观历史规律;以幽默中透露着讽刺、喜剧中透露着荒唐的剧情,与英国著名戏剧作家、文学家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对于人物、场景、氛围的刻画笔笔传神,往往一个动作,一个灯光,寥寥数语就能描绘一个生动丰满的场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作品中演变没有丝毫违和感,不愧于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的典范。

由《茶馆》引发的联想及感悟,非只言片语所能描绘,这一作品对于我的启发更不能局限于忆苦思甜、努力学习这一肤浅层面。

言至于此,犹自回味。

冯旭

于2017年10月23日

第三篇:话剧茶馆观后感

《茶馆》观后感

地球科学系王素3080103369

作为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作品,老舍先生的《茶馆》彰显出了中国式话剧的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自1958年首映到1992年告别演出,老版《茶馆》在世界各地上演了374场,而1999年上映的新版的茶馆演出场次也快速接近500场。为什么《茶馆》能够一直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能被称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为什么能成为真正的经典,这些问题在我真正完整的观赏过它之后,我才略微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首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茶馆的风格是完全与我脑海中的固有的话剧形象所不同的。《茶馆》的诞生,不仅让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所震惊,也给外国人带去了完全没有见过的、风格迥异的中国式话剧。和西方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欧式话剧的华丽风格所不同,《茶馆》并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用最最真实的语言和画面来描述一间茶馆里发生的大小事和它的兴衰史。舞台上的布局,带有老北京韵味的语言,朴实却又各赋特色的服装,还有处理细腻,给人留下无线韵味的背景音效,都给人带来了一种历史重现的感觉,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地点,耳边充斥的是茶馆里嘈杂的谈论声,仿佛看到了王老板正弯着腰推着笑脸沏茶的身影,还有那永远拎着那只命根子鸟儿的松二爷和大块头豪爽常四爷。

另外,我被茶馆深深吸引的原因还在于它出场人物的丰富和情节的紧凑。茶馆虽小,主角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馆老板,但是,它却是一个时代的老北京甚至是整个旧中国的镜像,从满清政府到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如狼似虎的国民政府,这半个多世纪的世事变化都被巧妙、紧实的压缩在了舞台上短短的三幕剧中。茶馆这个地点就决定了出场人物的复杂多样性,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可以很自然的出现在这个喧闹的地方。但是,演员虽多,却又有主有次,个个性格鲜明,都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当代的一个社会阶层,没有一个是多余的,而如此多的出场人物又都几乎在第一幕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出场,还要让观众能清楚的了解他们的人物个性和背景。这种情节的紧凑性,人物的多样性,都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各种感官感受,在看的时候眼神会不由自主的紧紧跟着出场人物的移动而移动。由此,我也更加的喜爱茶馆的第一幕,六张四方桌一字排开,坐满的各色人物也尽收眼底,舞台正中挂着一层门帘的入口就正对着我们,每个演员的进出都会成为舞台的焦点。在看的时候,每当一位人物入场的时候,我脑中就会开始揣测他的身份,他会和在场的哪一位有怎样的利害关系,而这位演员的性格特点刚刚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下一位人物又紧紧地衔接上了。情节如此的紧凑,人物性格丰富多样,这两样就已经完全吸引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也同时提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看完《茶馆》,印象最深的还是莫过于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了。特别是对于一个南方人,在接触到茶馆中那京味儿十足、朗朗上口的口语化的台词的时候,虽然没有老北京人的那种共鸣的感觉,却别有一番新鲜感和韵味。“我早就不抽大烟了,该抽白面了,哈德门的烟卷是又松又长,这么一磕,空出一大半,装白面正合适。大英帝国的烟卷,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人儿,这福气还小?”、唐铁嘴对王利发说:“您真抬举我,我身上要是带一两银子,我是您孙子!”王老板说:“您就是我耷拉孙儿,您也得把钱给我还喽!”王利发对秦二爷说:“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

都比我的腰还粗!”„„这些舞台上的台词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而茶馆中的台词不仅给人印象深刻,生活化、北京化,每个人的台词都很到位的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与各自的身份地位背景都很好的相符合。王利发的圆滑、委婉:“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秦二爷的高傲:“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二得子的蛮横无理:“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庞四奶奶的粗鲁骄横:“王掌柜,过来!你去跟那个老婆子说说,说好了,我送给你一袋子白面!说不好,我砸了你的茶馆!天师,走!”„„这些台词都无一不给人物摸上了又一层浓厚的性格色彩。

《茶馆》无疑是一部无法轻易被模仿和超越的经典,或许是老版的人物形象已经给人留下了第一个印象,也或许是那时候的年代背景、演员的经历和积淀赋予了老版更深的人物灵魂,新版给人的感觉总是没有老版给人带来的那种彻底的震撼和深省。随着老艺术家相继离去,留给人的除了缅怀、惋惜,还有无限的思考:如何留住经典,继承、发扬经典,如何能让这些优秀的作品永远为人们所熟知,所热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省的。

第四篇: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解析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解析

(开题报告)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茶馆》是老舍建国后戏剧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自《茶馆》问世之日起,其主题就被定义为“葬送三个黑暗的旧社会”和“歌颂新社会”。新时期人们对于《茶馆》主题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一切都源于《茶馆》主题本身的多义性。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深入地对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进行解析。

(2)意义:对于经典人们向来不乏关注的热情。《茶馆》自1957年问世以来,经历近半个多世纪,今天依然拥有众多的观众,形成了“说不尽的《茶馆》之势”。对它的主题、艺术特色、文化内涵、语言特色等问题,依然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余地。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主题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有可能随着读者心境而变化。对于老舍的话剧《茶馆》,到新时期人们对于其主题的研究就从没有停止过。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重新对《茶馆》的主题进行解析有一定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自《茶馆》问世之日起,其主题就被定义为“葬送三个黑暗的旧社会”和“歌颂新社会”。新时期人们对于《茶馆》主题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一切都源于《茶馆》主题本身的多义性。老舍本人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策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它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胡絜青在《关于老舍的<茶馆>》一文中说:“看过这个戏,人们自然地能明白这样一个真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别的道路统统不行,乞求洋人不行,实业救国不行,个人奋斗不行,唯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行!这就是《茶馆》的现实意义。”二者对《茶馆》主题解释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作品的主旨是“讲政治”,不同之处在则于角度。

目前学术界涉及到《茶馆》主题的文章主要有:

周光凡《<茶馆>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2005年),该文章认为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是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作者认为《茶馆》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部分情况红皂白地加以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唱了一曲挽歌。而“葬送三个时代”的说法,则是为了使作品能够被当时的主流文化艺术政策所认可。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洪忠煌《<茶馆>主题新释》(1991),该文章作者认为《茶馆》主题是揭示从清王朝至蒋政权的专制政体高压下的国民性。因此,《茶馆》的认识意义不限于对历史的揭示,而带有更高的哲学概括性。

张宏图《从<茶馆>看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2007),作者认为长久以来大家都在不断地肯定《茶馆》的政治倾向性,这只不过是那个年代政治标准第一思维的惯性延续。但作品的主题并不是“葬送三个时代”,这部作品的主旨就在于“凭吊”,而且确是一曲挽歌。作品写的是生活的变迁,而不是政治的变迁。这就使作品充满感伤, 怀旧的情调。给老舍所在的民族造成伤害的时代已经逝去,他无需留恋却又情不自禁的留恋,所以他要凭吊那些年代中民族的多灾多难, 借以了却心愿。茶馆是其精神的一个家园,他怀念这个消失了的精神乐园, 故而借作品为它谱写一曲挽歌。

杨林,金鑫《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老舍《茶馆》对话的弦外之音》(2006),作者认为《茶馆》中的对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因为当中的语言都包含着会话含义。虽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但却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主题。会话含义将普通老百姓日常对话奇妙升腾为一个巨大的政治隐喻,成为旧中国五十年精神面貌、三个黑暗历史时代的象征。轻松自然的日常话语层面与意义深邃的政治精神话语层面融合得浑然无间, 戏剧人物在谈笑风生中成功地表现了旧中国社会自戊戌变法失败以来近半个世纪的滑稽和悲剧、黑暗与腐朽,举重若轻地完成“埋葬旧中国三个黑暗时代”宏大政治主题的表达。

董瑞雪《红色主题遮蔽下的忧思之作——<茶馆>主题新论》(2010),作者认为《茶馆》是新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是作者也认为因为老舍写作《茶馆》时的独特心境,使《茶馆》的主题产生了多义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茶馆》是老舍在新时期没有出现他所期盼的宽松的创作环境而产生的不适感发展出的无所适从的彷徨和忧虑而最终成就的一部沉郁顿挫的作品。

吴伯威《论<茶馆>的思想和艺术——兼及评论中的某些问题》(1983),作者认为主题的明确在于“埋葬旧时代,呼唤新中国”这个主题思想是鲜明的。一般说 《茶馆》的主题是“埋葬三个旧时代”那还不够确切,因为只概括了主要方面,三幕戏主要是在揭露旧时代。但它还有歌颂的另一方面,揭露旧时代,正是为了歌颂新时代、新社会、新中国,这是非常明白的。

寇勇《论<茶馆>的艺术特色》(1983),作者沿袭了胡絜青的观点,认为《茶馆》是一部为无产阶级革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剧作。它用饱蘸血泪的历史告诉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剧本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还通过被葬送了的三个时代,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人民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别的道路都行不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行,实业救国不行,个人奋斗不行,唯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行。这也就是 《茶馆》的主题所在。

陆朝林《一曲旧时代的葬歌——浅析<茶馆>的悲剧特征》(2003),认为《茶馆》的主题必须埋葬旧时代,也是对满怀希望的新时代的预言之歌。既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是一曲 2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时代的葬歌。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文以老舍的话剧《茶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法、对比法、例证法以及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并结合话剧的具体内容以及自身的阅读体验,重新解析《茶馆》的主题。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技术路线:首先,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筛选后详细阅读相关文献;其次,与指导教师讨论,共同确定选题;再次,根据论文选题,列出论文提纲;最后,结合相关参考资料,撰写成文。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分析法、对比法、例证法以及归纳法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借鉴前人的种种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重新对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进行解析。5.参考文献:

洪忠煌.《茶馆》主题新释[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1,2 周志艳.《茶馆》的文化评析[J].文学教育.2007,2 周光凡.《茶馆》的主图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3 张宏图.从《茶馆》看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J].满族研究.2007,1 杨林,金鑫.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老舍《茶馆》对话的弦外之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董瑞雪.红色主题遮蔽下的忧思之作——《茶馆》主题新论[J].文学界.2010,9 吴伯威.论《茶馆》的思想和艺术——兼及评论中的某些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5 寇勇.论《茶馆》的艺术特色[J].零陵师专学报.1983,1

第五篇:老舍《茶馆》(教案)

茶 馆

教学目的: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 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四、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结构

《茶馆》【二】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教学过程:

一、.理清戏剧冲突脉络: 课文分为十节:

第1节:开头—“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

第2节:“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妻子的埋怨。第3节:“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难民散去”,写打发难民。

第4节:“怎样阿?六爷!”—“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军警的敲诈。第5节:“您慢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超级骗子唐铁嘴。

第6节:“自言自语”—“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与怀念。第7节:“这小子”—“同宋恩子下”,写“混世魔王”的敲诈。

第8节:“刘爷,茶喝够了吧”—“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第9节:“王利发和催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催九峰的绝望。

第10节:“宋恩子、吴祥子又回来了”—结束,写“逃兵”的下场。

二、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 right?”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三、.归纳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茶馆》【三】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教学过程:

一、.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1.常四爷的形象: 2.松二爷的形象:

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4.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5.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二、.从戏剧语言看时代: 思考——下面戏剧语言反映的是怎样的时代?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③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④“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⑤“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三、讨论:从《茶馆》看茶园——精神文明建设之我见

四、作业布置:

分小组扮演一段《茶馆》中的戏剧情节,评比出最好的一组。

下载老舍茶馆话剧观后感作文2021[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舍茶馆话剧观后感作文2021[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舍《茶馆》读后感

    在茶馆中有三幕共70多个人物,这些人物分属三教九流背景各异,而他们之间的交集就是名叫“裕泰”的茶馆。在茶馆中的陈设由古朴到新式再到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

    老舍茶馆读后感

    老舍茶馆读后感(一):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

    老舍《茶馆》--读后感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

    老舍《茶馆》--读后感

    老舍《茶馆》--读后感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老舍茶馆读后感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老舍茶馆读后感。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

    老舍《茶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N].文艺研究,1979-04-27(2).放网址 [2]李健吾.读茶馆[J].人民文学,1958(1). [3]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话剧茶馆赏析

    《茶馆》观后感 这一学期选修了《话剧鉴赏》这门课感觉学到了好多知识,以前听过的话剧比较少,即使听说了也对它们不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老师详细的给我们讲了好多话剧的知识,还......

    读老舍《茶馆》有感

    读老舍《茶馆》有感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