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观后感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1 21:4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筝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筝观后感》。

第一篇:风筝观后感

“我不知道你从世界的哪里而来,但是现在你就是我的世界――如果我只有一天,我也只想和你在一起,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一辈子,一起生一起死”如此深情的爱情告白,而立之年的我竟然被这煽情的爱情片感动的一塌糊涂,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为还有如此痴情的男女为了真正的爱,放弃金钱奢华的生活,而只为两人长相厮守而感动。我们生活的社会处处充满了对金钱与权利的追逐,生活的压力近使着我们整日劳碌奔波,却无法享受到人生应有的乐趣,把追逐金钱与权势做为了评价人生成败的标准,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偏离了正轨,我们的生活方向需要进行修正。好久没有被这样感动过了,当回味这动人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我也为自己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真爱而感动着,虽然我没有钱,两个人在一起结婚三年了依旧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我们是快乐的,每天晚上的爱情电话专线多年来一直未曾间断。十点钟是我生活中最美好的时间,我们彼此的关心,在这一刻得以传递,这一刻才是自己的真正生活。彼此想爱的人能够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彼此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只要心意相通,彼此珍爱,也是幸福的,我们所追求的就是属于自己的幸福。Mr.J深爱着Linda,Linda也深爱着Mr.J,最后在Tonny的逼迫下,Linda为了救受伤的爱人,毅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车投入深海,守卫了自己的爱情。Mr.J伤愈后来到海边,张开双臂感受着爱人坠入大海的绝决,无悔的追寻Linda而去,这就是为爱的恂情,感人至深。

2011年的元旦,自己有幸欣赏了印度电影《风筝》。看之前自己对印度的电影并不了解,但看后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禁为剧中的情节所感动,为这样的成功的影片而喝彩。总体而言,《风筝》是部凄美、悲情、纯粹的爱情故事,如果说《泰坦尼克号》为追逐爱情冲破了道德底线,那么《风筝》更是为了真爱置一切人间道德与法律于不顾。该片反映的印度人自由奔放的思想、为追求纯粹的爱情、纯粹的美敢于做出任何牺牲。“风筝在天空飞翔、自由自在,在风中起舞,无忧无虑就像一对恋人相遇、飞翔、相拥,他们几乎融为一体,但是风筝并不能随意飞舞,因为风筝的线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在影片的开头这段话起到点睛之笔,也是对故事情节最经典的浓缩。因为风筝在起飞前要靠人的力量给它助飞,一旦飞上天空,风筝会随风起舞,为追逐自由而竭力挣脱线的束缚„„这使我们不得不对佩服编导充满哲理的构思!回顾整部电影的故事发展情节也是如此,片中男主角J和女主角LINDA一对热恋情人,为了在美国得到绿卡,J和LINDA登记结婚,一个印度小伙和一位墨西哥女孩就这样相爱了,但好景不长,因为生活窘迫,GINA爱上了J,TONG爱上了LINDA,并且GINA和TONG是兄妹,他们的父亲是拉斯维加斯大赌场的老板。J和LINDA 依然相爱如故,他们并不爱自己的追逐者GINA和TONG,不过他们爱他们的金钱„„就这样男主角和女主角为了获得风筝助飞的力量,被迫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相爱,然后他们获得了金钱、荣耀、地位„„但是风筝的线在一步步掌控在TONG家族的手中。不过J和LINDA依然相爱,他们在一次海底潜游中邂逅,然后到外面约会,可是他们的事情被TONG所洞察,TONG对LINDA进行了殴打,这时J持枪对TONG进行制止,然后J和LINDA开始了漫长的逃亡征途„„在逃亡过程中美好甜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幸福与痛苦相随”,风筝的线牢牢掌控在人的手中„„TONG对J和LINDA进行全面的追踪,并且动用了大量的武力,在追踪中J受了伤,LINDA为保护J,将J妥善安置后,开车将敌人引开,被逼无奈之下,LINDA开车驶进了大海,坠入大海之前LINDA给J发了一条短信“I am going,sorry,forget me”,看到这里自己不禁为这种生离死别的场面所感动,悲情、凄美、心痛„„J伤口痊愈后,到拉斯维加斯找LINDA,得知LINDA坠入大海的消息后J将TONG及其他们所有的同伙一起杀死,但是在最后TONG的妹妹GINA持枪对准了J,J没有反击,最后选择跳入大海,在海中他和自己的爱人LINDA相遇,在水中翩翩起舞,他们是一对甜蜜的恋人,为追逐爱情矢志不渝,九死一生,为了自由和真爱他们挣脱了风筝线,时间在那一刻凝固,爱的真挚在瞬间定格成永恒„„这时影片里传来了凄美的女声,如此唯美的画面,如此动人、浪漫的场景,足以令每个人所动容。影片大量运用了印度的歌舞,编导用一种唯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和富有哲思的故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更能引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深层次思考,因为电影业的责任之一就是讴歌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这让我想起了福克纳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的一段话:“对于一个作家和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占据他工作室的全部空间的应该是人类内心古老的真理,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些真理是什么?是爱,荣耀,怜悯,自豪,同情和牺牲。除非他去铭记这些真理,如果他不去铭记这些真理,那么他只能是在诅咒的阴影里写作,因为他写的不是爱,而是情欲;他写的失败里,没有人失去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写的胜利里,人们从这里看不到希望;最糟糕时人们从这里看不到悲悯和同情;他写的哀伤里留不下真正的伤痕;他写的不是心灵而是内分泌!”《风筝》的成功,无疑这给当下一些低俗影片当头一棒。剧中LINDA是一位刚烈的女性,柔美的外面之下是她强大的内心世界,正如片中所述:“你以为我是那么软弱不能承受这些,我可能很软弱,但我并不迷惑,我不知道你是从世界的哪里而来,但是现在你就是我的世界„„如果我只有一天,我也想和你在一起,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一辈子,我想和你在一起,一起生,一起死”该影片和泰坦尼克号有相似之处,但描写手法更为大胆,人是自由的,为了追逐真爱,可以舍弃一切,可以置一切道德与法律不顾„„这让我联想到印度的是一个浪漫、多情、自由奔放的国度,影片将印度的传统文化运用的淋漓尽致,影片的所传达的主旨正如泰戈尔的诗,自由、奔放、天马行空的风格„„影片的结局的是完美的,正如泰戈尔所言:“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追求真爱的最好回答,也是对这部影片成功之处的最贴切诠释!《风筝》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金钱、地位、荣耀„„这些东西你一旦得到(不正当的方式或不道德的方式得到),你就会被无形的风筝线牵引着,在这一方面,《风筝》恰恰又诠释了法律与道德的价值;生活中的风筝线太多,他可能是道德、是法律、是公序良俗、是潜规则、甚至是人的定向思维与生活习惯。《风筝》中的爱情故事是脱离现实的,也是难以实现的,编导为追求纯粹的美,不小心把现实这条风筝线撤断,殊不知他自己在实现中也被无数条风筝线牵引着、控制着„„

第二篇: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 12外语普本1班 汪雯

人的一生总有那么一件或几件我们永远无法说出口的秘密,因为那隐藏着我们最无耻的愧疚,最卑鄙的懦弱,或者最悔恨的伤害。

《追风筝的人》里,哈山是追风筝的人。但我感觉,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哈山的风筝是阿米尔,用他的忠诚和正直追逐一生;阿米尔的风筝是他父亲,用勉强和谎言追逐了一生„„

总是有那么一支风筝,一个人放着,另一个去追,而这两个人的命运是想摆也摆脱不了地紧紧相连。

刚出生时的阿米尔和哈山都是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他们的母亲一个死了,一个走了。人说这样从此两人是兄弟。哈山死后,阿米尔知道了他们真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是命运吧!当阿米尔知道了他与哈山之间这个悲剧的根据——等级差——到头来根本不存在时,是多么大的讽刺,也许作者就是想给我们一个讽刺。

因为一个是少爷,另一个是仆人。所以尽管阿米尔整个童年都与哈山在一起,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哈山是他的朋友。

因为一个是少爷,另一个是仆人。所以阿米尔可以在高兴的时候讲故事给哈山听,不高兴时一脚踢开。

因为一个是少爷,另一个是仆人。所以阿米尔从不在父亲的客人的小孩来时叫哈山一起,而找各种借口。

因为他是少爷,他是仆人。所以当阿米尔看到哈山被羞辱甚至强暴时,逃走了。因为他是少爷,他是仆人。他们的感情从未对等过。

“我打你,你会还手吗?”,“我让你吃泥,你吃吗?”,“我打你,你为什么不打我?”,“是他偷了我的东西,父亲„„”

也许他们之间的悲剧不在阿米尔,不在阿塞夫(强暴哈山的人),因为早在阿米尔的爸爸与他仆人的老婆生下哈山后却不公开哈山的那天前,一个叫等级的观念已经扎根人们的脑海几千年了„„

再回到风筝,它是每一个人心中的至宝,而那最爱你的人,会穷其一生追逐你,从而你成了他手中的风筝,而他却成为另一个人去追的风筝!因此有了讽刺,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一样,总有一个人站在你的背后,而你却望着别人的项背。如果哪天命运的微笑让你碰巧回头看进了那双望着你的眼睛,你会幸福一生。而如果没有,或许你会毫无所知,又或许你就像阿米尔那样追悔一生。

是否曾有人对你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第三篇:蓝风筝、活着观后感

影片中的“文化大革命”

20140726

김교양

1993年,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与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以及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一同出现,注定了这一年将会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三部电影同样讲的是建国初期到文革时期那段漫长的岁月的描述,可是拍摄方式的不同却让三位导演在当时的处境完全不同。《霸王别姬》用文化的角度来看文革,隐喻的拍摄方式让程凯歌导演享誉盛名,这部影片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影片《活着》则是当时在中国上映被禁,而田导演拍摄的《蓝风筝》不仅上映被禁,导演也付出了10年不能拍摄其他影片的代价。

中无可否认是个复杂的国家。对文化大革命,共产党是有鲜明的否定态度,但是,一部部关于“文革”的影片被禁止上映,让人不可理解。

《活着》和《蓝风筝》作比较的话,我比较偏向蓝风筝的拍摄方法,没有一丝做作与矫情,实实在在的把当时“文革”期间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做出了揭示,还给我们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模样。不由得想感谢田导演的这部作品。

说到故事内容,《活着》和《蓝风筝》大致相似。在影片《活着》中,大少爷福贵嗜赌,怀有身孕妻子家珍多次劝他而富贵屡教不改后带着女儿凤霞出走。而后福贵把全部家产都输光,气死父亲。一年多后,家珍带着女儿及生下不久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以唱皮影戏为生。国共内战期间,福贵国民党抓状丁充军,被俘掳后获释返乡,好不容易庆幸一家团聚却发现女儿成了哑巴。大跃进运动儿子有庆惨死,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女儿凤霞亦惨死。剩下凤霞难产生下的孙子馒头跟老夫妻继续活下去。

电影是以福贵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写多次政治运动中小家庭的生活的。电影虽然名为《活着》,但却丝毫看不出活着的乐趣,多次的家人死亡几乎让富贵绝望,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是老夫妻和外孙、女婿围在一块吃饭,所有人都没有说话,一切安静如灰的,活着已经成为一种幻灭的希望,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任务式。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从内战,到大跃进,再到“文革”,生命是混沌的,悲剧也接踵而至,到头来生活也就只能在虚幻当中挣扎。

电影中所有人想要活着,他们的活着的目标就是“活着”。可是,那个年代的中国没有给他们什么“活着”的希望,支持他们活着的是身边的家人。一个社会,没有给人民活着的希望,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呢?

《蓝风筝》跟《活着》相似,同样以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影片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历时20年的三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一生际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好友李国栋为照顾铁头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她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

铁头的三个爸爸,在三次运动中都死去了。这可能是一个孩子心目中留下的记忆。《蓝风筝》是透过一个小孩的视角来看待当时的社会的,平白得像白开水得旁白也像这部影片的格调一样,它特别平静地看待当时的社会,尽管影片中儿子的三个“父亲”全死了,但是导演却没有像《活着》一样让观众煽情,他更多的是让观众平静地去看待这一切,而往往深思则是从看完以后才一发不可收拾的。影片还借用了风筝这一物体,从电影一开始便出现,贯穿始终,直到结尾残破的风筝挂在树枝上,颓败颓败……

总观《蓝风筝》和《活着》里的中国人是对这些运动没有对错认知的嘛?我想当然是有的,在《活着》中,福贵老夫妻看着女儿难产而死的时候,真的没有一丝疑问吗?这是社会主义美好社会嘛?在《蓝风筝》中,大量的台词是对文革的批判,”大锅饭浪费了多少大米?”,”他们都隔了大半辈子了,还没个头了啊……”

大家心中都知道这次革命的危害性,可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说,因为他们要“活着”。这是当时中央毛浙东一人集权下的中国。文革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一目了然的。人人自保、社会文明消失、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大量中国珍贵文化作品被大肆破坏等等…反观,文革给中国社会留下的启示是什么呢?文革教给中国人:

一、不能盲目的个人崇拜,领导人也绝对不能提倡个人崇拜。

二、适合中国国情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放在首位。

三、社会稳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其实共产党应该更加开放中国人对“文革”的记忆。中国人更应该和有权力去真正了解“文革”,从中去分析,总结。不然的话,中国人对“文革”这么贵的学费就白白的交了……

第四篇:《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在看这本小说前先是看的同名电影,看完后很有感触便买到书来看,一是想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喀布尔旧时孤寂、寒冷又快乐的日子,再一个是想找到电影中没讲到的故事,因为电影电视受时长所限可能跳过不是“主旋律”的情节,比如《亮剑》,看到书后发现导演还是很负责的,电影情节与小说几乎相同,《追》说是小说实际上说是作者前十几年的自传更贴切些,整部小说用不温不火的语气娓娓道来,给人一种强大的、沉静的力量,艰难却又坚韧,仆人哈桑温厚、忠诚、勇敢,像极了我中学时代的一个同学,可惜的是早已断了联络,前些年在家里街头看到一个很像的人但终究没去确认,算算得有8年没见彼此了吧。

崔永元曾在一篇文章里写了一个故事,说是小时候大院里有条老狗,性格忠厚,一天见它在院内休憩,他耍它,唤它来,它像是呵呵笑似的咧着嘴跑来,待它到身边时就抓把土撒到它嘴里,它跑开干咳、甩头好不容易才算把嘴里的土弄干净,他就在原地大笑,待它完事了又唤它来,它还是呵呵的跑来,然后是撒土、跑开、大笑,等到第三次再唤它来它还是呵呵的跑来,咧着嘴,这次他看着它,没有撒土,我想是忠厚感动了他吧,《追》中哈桑给我的便是这种感动,有些感动是因为体会到它的坚韧,这种感动最为长久,这也是我的那位同学留给我的感动。

主人翁阿米尔的父亲是个在当地非常有声望人,话不多却很有分量,从对待阿米尔和仆人哈桑表现的博爱,与友人(拉辛汗)谈话时的深邃,战争伊始坐着油罐车出逃时的勇敢,以及逃到美国讨生活时的俭朴,能够看开如此大起大落的淡然还有为儿子提亲时的自爱与威严,让人很难不欣赏,这点很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威严与优雅,所以他的死很让人唏嘘。他也有“原罪”,内容就是他最憎恶的---“偷”。其实,我们都曾经或正在背着自己偷走了一些美好,只不过自己还没发觉。

拉辛汗是父亲的朋友也是阿米尔的朋友、知己,他在为人处世、写作上给了阿米尔很多帮助和启发,其实他的存在就是在给阿米尔设了个标杆---总会有人在知识、修养、处世及思想高出你一大截,而且是好的一大截,这就够了,我想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开篇表述的正是这个含义吧。哈里,这位仆人(哈桑)的父亲也是阿米尔家的仆人,善良、勤劳、忠诚及在后文才提到的隐忍,仅这些就太符合优秀仆人的范畴了,但我更欣赏的是他知道哈桑“偷东西”后带着哈桑离开的坚决,就像《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汤姆,虽是下等人却有着“上等”的精神,唯有有这“上等”的精神才能立人于世。

生活中我见过另一个阿米尔,也是位公子哥,不同的是他比主人翁年长,他来自伊朗而“他”来自阿富汗,最不同的是他优越里透露着自负,这是自信过了头的表现,“他”却很懦弱、自卑,懦弱可能来自天性,自卑从之,哈桑的出现让他感到安全,也让他更自卑,及至他看到哈桑被侵凌后的担心到认为哈桑不再“干净”抑或“纯洁”、发觉自己当时袖手旁观的懦弱然后是自卑,这些最终将他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痛苦的设计让父亲赶走哈桑,他最想要的生活是在那座土坡上的那棵刻着他们俩名字的树下给他(哈桑)念书上的故事、教他识字、讲学校里的事、嘲弄不会生气的他,然后等到天黑了再一同回家,因为这在懦弱、自卑的他看来所有都受他掌控---除了哈桑的勇敢的力量,他想拥有却只是看着。聪明又愚蠢的阿米尔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哈桑,有拉辛汗,后者告诉他“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哈桑死了,他(哈桑)有了儿子(索拉博),不幸的是儿子要活在**的国家并且随时会死掉,他听从了拉辛汗的建议重返阿富汗营救哈桑的儿子,营救程中他遇到了曾经侵凌哈桑的人,当那人痛打他时他没还手且有种莫名的欣慰,他在赎罪,最终他赢了,也赢了自己。

小说最后阿米尔说了当初哈桑对他说的而今他对着哈桑儿子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现在想来也令人感动不已,没有了追风筝的人,有的是追风筝的自己,你说那风筝代表了什么呢?回忆、勇敢、快乐、智慧、信仰、笃定、真实、真诚、感动或是其他的美好都可以。

哈桑会说话后喊得第一个名字是阿米尔的。

他们俩其实是一个人,就像我们有时也会一分为二,追风筝,谁放出去的谁追回来。以上算是对《追》小说和电影的笔记吧。

第五篇: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

——观《追风筝的人》有感

人文学院 10文秘 10126002 吴舒静

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求的方向。——题记 我是高中时期接触到《追风筝的人》这一本小说的。那时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都对它爱不释手,并且看得感慨连连。在同学们的极力推荐下,我开始怀着好奇的心态去看这本书,直到深深投入后,才发现这本书是那么得值得读者们执着、沉迷。

直到最近,我才看了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看小说时,小说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刻画出来的故事一直在脑子里形成影像,不停地演绎着,当它以电影的形式立体化的展现在眼前时,那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整部电影以小说的内容为题材,演绎出千万读者想象已久的画面。或许电影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像小说一样将情节一一展示,但我认为这已经足够了。电影中抓住了两个小男孩之间的友谊进行演绎。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飞翔、摇曳,风筝联系着两个小男孩的感情,纯真、神秘而又脆弱。

埃米尔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埃米尔是个不喜欢暴力的孩子,每次他受到别人的欺负,都是哈桑出头帮他解决的。按埃米尔父亲的说法,埃米尔缺乏了一样东西,一个不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男人,长大后会变成什么都没法保护的男人。似乎一语成畿。风筝大赛后,哈桑遇到了暴徒,遭受了耻辱,而埃米尔在暗处看到了,却没有勇气上前阻止,反而逃走了。当哈桑从巷子里出来时,埃米尔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询问哈桑去了哪里,他们转身回家时,白皑皑的雪地上,明显渗着几滴殷红的血迹,看得我心疼。

翻阅小说时,我曾经为埃米尔的袖手旁观感到气愤,一度怀疑他究竟有没有把哈桑当作朋友。但是当我看到埃米尔为这事感到愧疚时,我又为他感到悲哀、怜悯。我想他应该受到了强烈的精神伤害,只是这伤害远远不及哈桑所受的,哈桑所受的苦,是来自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从此,埃米尔难以面对哈桑,故意陷害哈桑,让哈桑与他父亲离开。读者的情绪是被故事情节牵引着的。读书时以为埃米尔很坏,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个真心地、诚挚地对他的朋友呢?随后,我才懂

得埃米尔的行为是在逃避,他难以面对哈桑,那个总是为他挺身而出,真心诚意对他的人。

人都会犯错,错误也分大小。有的错误,一句“抱歉”“对不起,我不是有心的”就可以获得别人的谅解,而有的错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赎罪。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从小说、电影中该懂得做人做事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敢于面对,要有勇气去保护自己所珍惜的人或物。

制片人霍伯格说:“阅读《追风筝的人》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体验,会让你产生一种强大的感情波动,让你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无论你在过去做过什么,你都相信未来会更好。虽然你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个故事,但却真的深陷在故事所蕴含的秘密和伤痕中,因为我们在过去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你跟随着小说中的两个男孩走进一种文化、一种家庭,当然也包括埃米尔这个角色对自己的错误所进行的补救,我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看完这部电影,我也确实感受到了那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

直到最后,埃米尔才发现哈桑是自己的兄弟,然而这时哈桑已经不在人世了。我们在整个故事中感受到真诚、感觉到悲伤,可是最终却带给我们希望。从头到尾,哈桑都没有怪罪过埃米尔,在他的心里还有那么感人肺腑的想望。“我梦到了我的儿子会成长为一个好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我梦到了有一天,你会回到我们童年玩耍的这片土地,故地重游;我梦到了鲜花再次在街道上盛开……天空满是色彩斑斓的风筝!”故事给我们的希望是战争过后就会有和平,死亡过后便后有新生,哈桑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儿子还在。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虽然不能与儿子走完人生的路程,但是他知道埃米尔会替他尽到这个父亲的义务,他始终相信埃米尔,儿子交给埃米尔,他是绝对放心的。

也许电影并没有将故事的整体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但是它已经将小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无论道路是多么的悲伤、多么的艰辛,最终都会带给我们希望。

下载风筝观后感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筝观后感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看完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便是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确很忠诚,但不是因为阿米尔是他的主人,而是因为他把他当朋友,那......

    关于《追风筝的男孩》的观后感

    寻找自我的历程 影片终于看完了,2 小时 7 分 43 秒,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整 整 2 个多小时中,难过和一种说不清的悲凉感始终压抑着我的神经。 影片讲述了阿富汗的一名富少爷阿......

    《追风筝的人》500字读后感观后感

    就在这样一个毫无预料的早晨,我读完了这本书,这本在我手机里放了很久很久的书,两个月了吧,从我刚开始找到这本书开始,我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

    《纸船与风筝》课堂视频观后感

    《纸船与风筝》教学课观后感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整节课下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

    《风筝》

    《风筝》 组别:七年级 语文学科时间: 2011-12-11 主备人:唐宜斌年级主任签名: 唐宜斌学科组长签名:张建勇 学生姓名:组别:预习评价:反馈评价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

    《风筝》

    《风筝》 六、内容研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

    《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等。......

    名著《追风筝的人》个人观后感(5篇材料)

    名著《追风筝的人》个人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著《追风筝的人》个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