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800字[5篇模版]

时间:2020-06-28 10:0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8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第一篇:最新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开播了。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务必用“心”用“情”用“力”答好脱贫攻坚“加试题”,跑出脱贫“加速度”,如期圆满兑现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供大家餐参考。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到2020年“鼠”脱贫攻坚任务最重,到了加速度的关键时间。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扶贫干部要精准把脉,查找真正的病症所在,对症下药,开出扶贫一剂“良方”,帮助贫困户拓宽致富路。

针对“贫血”病症,开出“补血”偏方。对有些贫苦户存在“贫血”情况,作为扶贫攻坚“全科医生”,要针对病症采取“输血式”+“天然补血”+“红色造血”等方式,解决“贫血”病症。贫苦户要真正富起来,要吸收大量的红色养料,增强造血功能,利用扶贫基地开展用针对性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邀请土专家、洋博士、田秀才,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传授经验,使贫困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扶贫干部结合本土特色,探索适合本地发展致富路,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困难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种植、农家乐等,让贫困户走上致富。

针对“软骨”病症,开出“补钙”药方。小孩得软“软骨”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体内“缺钙”,走路不稳老摔跤。扶贫干部作为“全科医生”,要先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生产、家庭等情况,分析病因,多开点“补钙”的“药方”,提醒贫困户按时服药,杜绝懒惰思想。为补足贫困户精神、思想之“钙”,多与贫苦户互动,增添信心、鼓足干劲,转变要我富,变我要富的思想。绘制脱贫帮扶路线,确保脱贫攻坚全覆盖,补足行动之“钙”。向特困群众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帮助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补齐致富之“钙”。

针对“脾虚”病症,开出“补气”良药。精准扶贫,如何激活扶贫户的内活力细胞。作为一名全科“医生”,把好脉,对症下药,对出现的“脾虚”的症状开出各种“补气”药丸,慢慢调养,来增加内力。组建帮扶先锋队,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脱贫攻坚第一线,让年轻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练就“一身真功夫”,通过实际行动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为脱贫攻坚注入满满的“元气”。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2

求事之成,必先为势。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战决胜、胜利收官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国一盘棋,各级各部门以高昂的战斗姿态快速进入战斗阵地,向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最后的冲刺。东风吹,战鼓擂。号角吹响,战鼓重锤,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越来越坚定、战意越来越高昂、气势越来越磅礴。

我们的信心无比坚定。信心源于成绩斐然。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的成绩有目共睹。每年减贫上千万人,无数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成千上万个贫困户成功脱贫。通过脱贫攻坚,圆了无数人的安居梦、上学梦、就医梦、致富梦,使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信心源于英明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历史和现实表明,只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就没有拿不下的“娄山关”。信心源于中国人民。自尊、自强、勤劳、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下为公、达者兼济天下、扶危济困是深藏在每个炎黄子孙中的民族印记。现在,我们的信心愈发坚定。不惧其难,无所以难。泱泱华夏,必将再创传奇。

我们的气势更加雄壮。对于脱贫攻坚,我们有气吞山河的无比气势。势之所向,无所匹敌。在战略上极度藐视,以排山倒海之势快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花结果。在战术上高度重视,灵活机动处理,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克,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斐然。

不负当下,不负韶华。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战。战斗只差最后一关,号角已经吹响。胜利可期,我们更要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向着决战决胜发起冲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3

《那事、那河、那群人……读懂习近平宁夏之行念兹在兹的牵挂》一文提到,两会后首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在村扶贫车间院内,他听取了宁夏以及弘德村脱贫攻坚情况介绍,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时隔数日,再次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宁夏之行的这句话,别有一番体味在心头。

发展扶贫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多体现社会效益,体现“扶贫”需求。扶贫产业要能够吸纳一定数量的一般劳动力,要能够对于地方脱贫工作有明显带动作用,同时扶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激励措施的全面落实和及时到位。在扶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比如弘德村,村里引入企业从事纸箱包装业务,一举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扶贫工作的适配性就非常好。其他地方在推进扶贫产业发展时,也要注重产业的适配性,要按照总书记指示,在产业工人录用上,适当倾斜照顾贫困户,同时要防止其中可能存在的优亲厚友问题,防止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扶贫”需求的现象,切实让更多亟需照顾、亟需帮扶的贫困家庭、贫困户,能多一份就业脱贫的希望,能够助益更多贫困人口。

发展扶贫产业,立足本乡本土,让渡一部分经济效益,多出一份公益属性、扶贫特性。扶贫产业和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我认为就在“扶贫”二字,我们要通过缜密的安排、细致的工作,让“扶贫”属性更加凸显。比如说,产业发展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也是长期生存的必然追求,但从“扶贫”角度考量,有必要适当让渡一部分经济利益,让多一些贫困户参与进来,给更多贫困家庭送去“就业脱贫”的希望。再者,发展产业,追求熟练工人,讲究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贫困户更多的宽容和耐心,从开始学到基本掌握、从不熟练到熟练,有的贫困户这一路程可能会长一些,走得可能比正常慢一些,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帮扶干部多一些耐心细致,多一些宽容包容,让贫困户在晃晃悠悠中,逐渐自己走起来、稳下来,乃至跑起来、强起来。

发展扶贫产业,要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全面小康之路走得更稳健一些,更舒心一些。扶贫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有品质、有特色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心头才会越走越敞亮。贫困群众久居贫困之地,信心容易受挫,好不容易获得的就业机会,绝大多数人是珍惜的。同时,也要看到,贫困户因为贫困日久,普遍教育水平、工作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无论是扶贫产业带头人,还是扶贫干部都要多一份将心比心,多一份“扶上马送一程”的主动作为,尽量消减在贫困户中可能存在的这种惶恐不安,让他们的脱贫之路走得少一些艰辛,让他们早日摆脱“穷”字困扰,让他们的信心在日子一天天过好中逐步涵育,这是体现党员干部初心使命、责任担当的现实需要,也体现出一名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民情怀。我们要多一份细致、多一份主动、多一份理解,帮扶贫困户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走出贫困泥淖,在通向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携手共进。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4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坚期、决战期,基层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念好“真”“实”“行”三字经,以担当奋斗的初心使命,坚决啃下脱贫“硬骨头”,打赢脱贫“翻身仗”,书写脱贫攻坚人民满意“答卷”。

求真务实,在“真”上下功夫

基层应该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聚焦脱贫攻坚中心任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加减乘除”工作法,用好“加法”,增人手,强队伍,明确村党组织书记为抓党建促脱贫第一责任人,结合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抽调科级领导干部包行政村、脱产干部包自然村,形成齐抓共管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伍;用好“减法”,删繁就简留主干,基层坚持扶贫工作“一盘棋”思想,精简贫困户材料,用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政策明白牌”和“扶贫包”两块“阵地”,防止贫困户手册和房屋鉴定表等政策宣传纸丢失,打造贫困户家中的政策宣传板;用好“乘法”,真扶贫聚民心,包户干部每月走访一次贫困户,坚持用实际行动拉近距离、汇聚人心,认真倾听贫困户心声,记录贫困户难题,不让扶贫走了形式,凉了民心;用好“除法”,纪委督导拒绝假扶贫,纪委成立扶贫督导组,严防脱贫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问题,加大对脱贫攻坚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在扶贫工作中不作为、不担当的党员干部进行严厉处理,发挥监督利剑的震慑作用。

脚踏实地,在“实”上做文章

脱贫攻坚就是要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扶持政策必须落实。基层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扶持政策,确保贫困户家中饮水、住房、电视等生活保障方面得到明显改善,确保贫困群众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低保、养老、产业发展等扶持政策中得到实惠,不断夯实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石。帮扶措施必须务实。包户干部应广泛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引导贫困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引导贫困群众革除陋俗,树立文明新风。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培育和发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旅游、餐饮、民族文化等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持久动力。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在脱贫攻坚检查验收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成绩要充分肯定,对问题要严肃指出,对脱贫成效要客观公正地评定。严格对照脱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实施检查验收,达到条件的准予退出,达不到条件的促其整改,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砥砺前行,在“行”上苦练内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攻坚精神不能放松。”不能放松,意味着不止步于扶智和输血,而是既扶智也扶志,既输血更造血;不能放松,意味着不止步于脱贫,还要致富,奔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产业扶贫是激发贫苦户内生动力的关键,基层应重点抓好扶贫产业项目,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充分利用村办公室、农户房顶空间资源,发展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落实蔬菜大棚、扶贫车间、蓝莓种植、资金托管等多个民生项目。同时,深入开展三资清理清缴工作,增强造血功能,所有村集体收入均达到目标要求,实现“清零攻坚”。“授人以渔”式扶贫是做实做细工作的基础,扶贫只是过程,发展产业带动增收,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才是目的。为确保贫困户学好一门实用技术,选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达到授人以渔助力永久脱贫的目的。基层扶贫应先扶技,要积极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田间大课堂,多次举办贫困户、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省、市、县各级专家前来授课,传授大棚瓜菜种植、蓝莓栽培技术,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让贫困户从中受益。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5

漫漫脱贫路,殷殷民生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向当地居民亲切地说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一番真诚而质朴的话语,既是向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给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打了一剂“强心剂”。广大扶贫干部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鞭策,大力发扬不畏艰险、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同步跃出“贫困线”,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上下同欲、勠力同心,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丽篇章。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脱贫攻坚任务依旧容不得半点疏忽,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最烫手的烤山芋,仍需绷紧弦、加把劲。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拔穷根、治穷病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将以往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走马观花转变为下马看花,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将措施落地落细。扶贫干部要坚决摒弃“距离产生美”的错误思想,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账本,多走村串寨、进家入户,和贫困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通过拉家常、问冷暖,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要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积极思考谋划,下一番绣花功夫,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能够落到点子上。

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容不下任何形式主义的“沙子的”,扶贫干部是捧着一颗真心,带着一份真诚,付出一片真情,干出一番实事;还是热衷于算账式脱贫、游走式脱贫、虚假式脱贫、指标式脱贫,在群众那里都是一目了然。因此,扶贫干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一点、再实一点,将各项脱贫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出实效。要将脱贫攻坚作为检验作风的考场,进一步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对剩余贫困人口实行台账式管理,通过记账、理账、清账的方式,客观真实地掌握贫困群众的诉求是什么,扶贫干部对此做了些什么、效果如何。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持续紧盯脱贫攻坚领域可能存在的作风问题,强化日常监督防止“慢作为”,正风肃纪整治“不作为”,惩防并举杜绝“乱作为”,以监督实效保障“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脱贫攻坚不是一阵风,更不能雨过地皮湿,必须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对于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扶贫,我是有信心的。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就看这些基本的措施是不是稳定的、持续的。”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并不是最终目标,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才是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题中之义。广大扶贫干部要在立足当下的同时,主动放眼长远,加快补齐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立长效机制。要大力实施“造血”工作,注重扶志与扶智的有机结合,不断做细做实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保障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能脱贫,更能致富,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最新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精选大全【5篇】

第二篇: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反腐倡廉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衢江区第一小学 吴江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观看完中纪委大型反腐倡廉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后,身边的许多朋友不约而同说道自己心情特别激动,感到特别震撼,受益匪浅。纪录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反腐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会降温?这个“反腐之问”时时出现于网上,并伴随着各种江湖版的猜测解读。《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名也许是一种答案。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如今改革开放取得卓越的成果,市场经济长足发展,在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还看到了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

白恩培说起他的腐败动因,特别提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尽管人性弱点,绝不是贪官腐败的借口,“敬畏天道,修德于身,民心为心,尚俭戒奢。”正像总书记在第一集《人心向背》中说的那样:“全党同志在思想上,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

钻制度的漏洞也是腐败发生的诱因。周本顺关于“站台”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简单一句话,道尽现实的复杂,反腐的困境。尽管权力的“笼子”在收紧,但永远都可能有疏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绝不是一场运动式的反腐,而是保持自身肌体健康的长期建设,是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不懈努力。

每一个观看了《永远在路上》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触动,那就是:中央反腐败的决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扫清前进道路上的腐败分子的决心!再大的“老虎”,只要违纪违法,都没有护身符,都只有一个结局:落马!《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对天下百姓,对名利财富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念,那就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杯,尤其不如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的廉政心杯。

那些曾经位高权重、始终容光焕发的官员,如今镜头前一副尘满面、鬓如霜的样子。这些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败的风险和可能的落寞结局,演绎得非常到位。“淡如秋菊何妨瘦,清似莲花不染尘。”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已成为社会共识。也许从这些“巨贪”的演绎中,可以进一步反思过去的问题所在,探寻未来的希望所在,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在路上”。

第三篇: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本周四,政法党支部开展了一次党性教育活动,活动中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我们观看了电视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虽短短几集,但感触良多。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这部纪录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近年来,随着共产党反腐力度的不断深入,反腐重点已经由党政机关向大型央企延伸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巡视小组的强力监察力度下,先后查明石油系统、电力系统、中移动系统、民航业系统、建筑业系统等诸多大型国有企业都深陷腐败的深渊。而这些大型国企的腐败大都与掌握行业大权的政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他们为中心形成了“里应外合”式的系统性腐败,这样的腐败链严重影响国家财政的稳定,关乎着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绝不能小觑。

从影片中不难看出,目前我党腐败问题的程度之深,情况之重。如果把我们国家的发展比作不断前进的滔滔江水,那共产党员就是紧紧支撑江水的大堤,而如今党内的腐败问题却成了大堤上的蚁穴。如果还不及时整治,可想而知那后果必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往小了说,腐败是党的作风问题,事实上腐败是危机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如果党的作风都出现了问题,那势必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之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那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党的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通过观看影片我除了深深的感受到的是共产党狠抓反腐的坚定不移的决心外,更多的应该是反思。第一,为什么在中央严抓贪污之时,还有那么多政府官员敢以身犯险?其根本原因都是利益驱使,权益作祟。完全被金钱权力蒙蔽住了双眼,完全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为什么这些政府官员会屡屡做出贪污腐败之事?究其根本还是自我认识不够完善,自我要求不够严格,自我约束不够彻底。既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我们不仅仅代表个人,我们代表的是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在成为党员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有着比别人更高的思想觉悟。第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要加强对自我的要求。其次,要在思想上提高自己,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明辨是非。最后,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只有知识才是武装自己的武器,有了“武器”我们才不会轻易的被诱惑“打到”。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不能打“游击战”,打一下换一个地方。要打“持久战”,在发现问题时一定要坚定的毫不犹豫的“击毙”,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让制度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而变成囚困纪律的枷锁,从根上改变党内的“生态环境”,铲除歪风邪气滋生的土壤,使作风建设成为党内生活的一种常态,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

第四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24.5%。

第五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

“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

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

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

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

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

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

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

1.41倍,年均增长24.5%。

下载最新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800字[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800字[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观后感

    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观后感 ------ 湖泗所-朱天红 月26日中午1点至2点,我没有午休,一个人在值班室通过手机微信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

    《创新中国》观后感:创新中国,中石化在路上

    《创新中国》观后感:创新中国,中石化在路上 最近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的播出,让我看到在现今中国发生的那充满激情的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的故......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

    鸟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鸟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鸟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 寒假,我观看了《鸟瞰中国》纪录片,其中有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首先是雄伟的乐山大佛。它是中国信仰佛教传统文化的象征。它有7......

    中国空姐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空姐纪录片观后感得知2010年7月28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国空姐》在北京举行开机仪式。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常任理事长罗朝庚介......

    中国市长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市长纪录片观后感中国市长纪录片观后感(一) 辣辣小疯子 余华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中曾说:“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上访者,是中国社会腐败的牺牲品。他们遭受了各种冤屈和......

    2016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00字3篇(推荐)

    2016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00字3篇 2016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00字1篇近日,学校组织观看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这部专题片共有四集:......

    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五篇范文)

    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常州市新北实验中学 九(2)班 吉芸萱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几盛几衰,风雨兼程,我们的祖先虽已成为漫漫长河中转瞬即逝的过客,化为历史中的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