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路上观后感

时间:2019-05-14 13:1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在路上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在路上观后感》。

第一篇:长征在路上观后感

《长征在路上》观后感

印江五小 戴薇

红军长征,被誉为“一场最辉煌最悲壮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跨雪山,过沼泽,穿越枪林弹雨,经受血与火淬炼。斯诺在上个世纪赞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抚今追昔,心潮澎湃。一提到长征,我们会想到什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吃草根、煮皮带,绝非虚言。比条件艰苦更可怕的是敌人封堵围截。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所谓的“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说明追兵之凶残,也可见长征之不易。

我们会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哪会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没有理想信念,哪能“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张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着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这是王愿坚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情节。星星之火终能燎原,正是火种的力量,也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举行纪念大会,不只是感叹当年那个年轻的党和军队如何奋斗,而是重温长征精神,传承长征基因。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说过:“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诚哉斯言!在革命战争年代,长征精神不可缺席。今天我们行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同样需要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日前,长征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起航,两名中国航天员踏上了探索太空的新征途。这不正是新的长征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也正是新的长征吗? 长征精神不是泛黄的回忆,而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新时期,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路上也有各种艰难险阻,我们也需要不断闯关夺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长征精神为养料、为信念,就能不断翻越千山万水,一步步靠近奋斗目标。

第二篇:红军长征路上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三篇:毛泽东在长征路上的4次落泪

毛泽东在长征路上的4次落泪

一代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了滚滚热泪。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分外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尽管湘江之战后,红军自身也很困难,但他们都倾其所有,解囊相助。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 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行进中的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因为今天太冷,从早晨到现在还没有吃一点东西,又冻又饿,浑身没有力气,就跌倒在这里了。”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毛泽东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为中国的命运担忧,为中国革命的命运担忧,为红军的命运担忧。在不久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革命开始扭转乾坤。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不负众望,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 1 /

3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爱妻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由于军情紧迫,为了尽快赶回总部,决策西进云南、北渡金沙的大计,他被迫告别了昏迷不醒的妻子,握别送行的战友,赶往总部。不久,数万人的红军即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巧渡金沙江,将数十万人的敌军远远地抛在了金沙江以南,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要将红军消灭在云贵高原的美梦。

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

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深情地望着他,说:“主席„„我不行了。我没有什么牵挂的,只是不能再给您当警卫员了。您要„„多保重!我不能跟着您„„到达目的地了!”他双眼充满了泪水,滴滴滚落下来。停了好一会,他又转过头,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

“班长,请放心!我们一定尽职尽责,保卫好主席!”

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毛泽东怀中。“班长!班长!”任凭战友们怎样喊叫,却再也喊不醒他了。

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烈士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良久,毛泽东缓缓站起来,低下头,默默地站在烈士身旁,深情致哀。随后,他又吩咐战士们:“把他好好掩埋起来,在坟前立个牌子,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

大家遵照毛主席吩咐,噙着泪水,一锹锹地用土把胡昌保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接着,毛泽东又从战士手中接过锹,亲自为胡昌保的坟培土。当毛泽东告别长征路上这座亲手建立的新坟继续前进时,他还不时回头望望,怎么也舍不得这位从江西苏区就跟随着他的警卫班长。

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毛泽东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平时轻易不流泪,当着如此众多的人流泪还从来没有过,而这次,这么多红军干部看到了毛泽东这么伤心地流泪。

陕北的秋天干冷干冷的,阵阵秋风卷起的黄沙扑面而来。身着单衣的红军干部们不觉有些发颤,但毛泽东的话语却如温暖的春风抹去了红军干部们脸上的愁云,似甘露滋润了大家久旱的心田。时隔一年之后,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中国的革命进程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篇:长征永远在路上

长征永远在路上

五(2)班 何源正

“开学第一课,爱的筑造„„”这首熟悉的《开学第一课》仿佛又把我拉回了那天晚上。

9月1日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准备收看《开学第一课》。终于来了!我挺直了身子,屏息凝神地看了起来,生怕漏过任何细节。

节目开始,撒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三棵柳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侯德明,他的老家在湖南,红军出发时,他在柳树上折了一根枝。在长征的过程中,他一直拿着这根柳枝。期间,在四川大草原,他生了重病,没办法,红军只好把他交给当地藏民,他就把那根柳枝插在门口。八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小伙子变成了耄耊老人,而那根柳枝,已经变成了三棵青翠的柳树。

后来,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手机”——电报机。当时,红军就是用它来确保在长征中一次又一次胜利。电池没电了,就把锌皮扒开,往里面加点盐,再泡在盐水里。发电机没油了,就提炼猪油牛油。任何事都难不倒他们。

长征,是中国人民的一次壮举。它长二万五千里,几乎是抗战老兵们用自己的双腿丈量了大半个中国。如果按每人每天走八千步计算,几乎要走七年。将经过省份的面积加起来,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还要大。穿过一片湿草地的面积,几乎比法国国土面积还要大。刚开始参加长征的有三十万人,最后却只剩下三万人,平均每走三百米就有一个人牺牲。

从以上这些资料可以看出,长征是非常艰难的,但是这些困难都难不倒抗战老兵们。我想如果让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去参加长征,我估记,还没走到一半,我们就坚持不下去了。我们从小娇生惯养,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公主”,是家里人的掌上明珠。别人说也说不得,只要一生气,就又哭又闹,又是耍性子又是扔东西,从没吃过苦头。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我们以后要更加坚强些,只有这样,才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而且,我们还要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有时,那些困难看起来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实际上,只要你肯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和汗水,就一定会成功。

昨天,先辈们举着他们的旗帜奋斗,今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在长征路上继续前行,传承长征精神,信念不移,坚持不懈,不忘初心,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坚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五篇:在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题目:《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姓名:王转转

学号:1211410145

《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大风凛冽、黄土漫天、土地干涸、沟壑纵横这就是我的家乡西海固。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海固地区贫困现象十分严峻。

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固然是形成贫困的的主要原因,但是思想闭塞劳动力素质不高和人才匮乏也阻碍着人们脱贫致富的步伐,那里的高中生数量和初中生数量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孩子们读小学初中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贫困地区的“两免一补“政策。而告终没有义务教育的保障,学费昂贵加学生的住宿费用这无形给家里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作为一名从西海固走出来的我,当看到影片中的主人公王艳为了24.8元的学杂费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的经历,让我回想起我小时候上学的情景,由于我家孩子多,父母又都是农民,所以家里很困难,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们上学,为了让我们接受教育,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不仅要种植庄稼还要照看六个孩子,西海固地区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但是那里十年九旱,田里收成根本就不能满足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的需求,我上学时,并没有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学费全部由家里出,父母为了让我上学,不得不让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大姐辍学,在家帮母亲干农活。就是这样我们家的日子还是很窘迫,懂事的二姐也自动辍学回家帮母亲了,虽然他们对学校是那么的向往,对知识是那么的渴望,但是为了生存,为了她们的弟弟妹妹们她们不得不放弃。

记得我上五年级时,那是五月份,父亲因外出打工出了车祸,卧病在床,这对我们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为了给父亲看病,母亲是看尽了别人的脸色,受尽了凌辱,虽然有好心领居借钱给我们,但是面对昂贵的医药费我们还是束手无措,最后母亲不顾父亲的反对,每天四点多起床去县城里打工赚钱,就在这么艰苦的日子,我们班级要订资料,资料费只有十一块钱,这十一块钱在别的孩子眼里是不值得一提的,但对于我跟三姐(我跟我三姐在一个年级一个班上学)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和三姐知道家里没钱,所以就商量好不告诉家里班级收钱买资料的事。就这样我们对老师撒谎说家里没钱,我们不想订,虽然遭到很多白眼和老师的批评,但是我们坚信没有资料我们依然会考的很好。

有一天早上我跟姐姐很早就来到学校,我们在校园里看书,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打扫卫生了,在我打扫时班主任向我询问家里不同意买资料的原因,到我说家里没钱是,老师很生气,当他从我口中的知父亲在家时,他表现得更火了,他狠狠地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当他说完那句话时,我扔下笤帚哭着跑回了教室,从那刻起我发誓我一定要证明给我的班主任看,没有资料我依然可以学的很好。

我很努力地学习,在七月份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我以全校的三的成绩被乡里的一所中学录取了,不知道为什么一向比我成绩好的三姐却只考了第十名,当我们去学校领录取通知书时,我的班主任表现得很友好,并且还夸奖我们。就算这样我依然对他充满着仇恨。

经过几年的变迁,我的家境并没有得到好转,在这期间三姐和哥哥依次辍学在家,就连未成年的大姐也出嫁了,这使我感觉很承重,好像一种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我跟妹妹依然在努力的学习,我们知道只有我们的成绩才能报答哥哥姐姐们的一片苦心。经过不懈的努力我考上了西吉县第二中学的尖子班,妹妹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初中。最后我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妹妹在上高二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了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压力,选择了放弃学业,从而步入社会。

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小时候二姐烙完饼后,分饼的情形,我们每人得到的饼只有我们的手这么大块,但是我们依然很满足。

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叫王燕的女孩。她聪明好学,有不认真学习、非常顽皮的两个弟弟。暑假开始了,王燕告诉母亲她下学期还想继续上学,学费是24块8,而母亲以“家里没钱”只够供弟弟们念书用的和“女孩读书没用将来也是人家的人”“早点出嫁”等理由不想她再继续念书。王燕不服气与母亲争论,最后母亲说“想上学,自己挣钱去”。就这样,王燕为了下学期的学杂费而开始想尽办法。她想去摘枸杞,需要坐车去而车费就10元,她没有钱要先攒够车费钱才能去摘枸杞。为此,她开始做起了一系列的简单的小买卖。但是在这条小买卖的路上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拿鸡蛋去集市卖,被踩坏了,好不容易人家才肯赔钱。卖圆珠笔,不小心丢了,千辛万苦才找回来。买卖小羊,被弟弟欺骗,没挣到钱。经历了一些的周折她终于攒够了10元的车费钱,一路飞奔终于赶上了去摘枸杞的车。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之际,王燕终于赶了回来。满头大汗地把皱皱巴巴的24块8毛钱交给了王老师,于圆上了的她的梦想,她终于可以继续行走在上学的路上。

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我们抗争不过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不了缺少资源的土地。我们缺少生活的来源,我们被贫穷圈了起来怎么也走不出来。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温饱能解决都已经非常不容易,何况再拿钱去上学呢?男孩子很早就不上学,然后娶妻生子,女孩子早早就嫁做人妇,周而复始,同样的情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我们也能在影片中看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存在着。不难说明,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供孩子上学是从男孩子优先的,总认为女孩子学了再多也没有用将来也是给人家的。这样的观念也是女主人公能不能上学的因素。

作为一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免费师范生,我有责任且有义务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那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下载长征在路上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在路上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腐倡廉在路上--《畸变》观后感

    反腐倡廉在路上 ---《畸变》观后感 《畸变》讲述的是以为农村孤儿怎样一步一步走向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岗位,又是如何逐步蜕变为腐败分子,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的演变过程,令人警......

    《财富故事会》 “在路上” 观后感

    观《财富故事会》“在路上”有感 最近看了“财富故事会”中的一些节目,不得不说,我被这里面的故事吸引了。 这里有许多不同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他们的财富路上遇......

    长征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范文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

    长征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征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征观后......

    《创新中国》观后感:创新中国,中石化在路上

    《创新中国》观后感:创新中国,中石化在路上 最近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的播出,让我看到在现今中国发生的那充满激情的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的故......

    长征路上的先进性教育

    一、党员先进教育迫在眉睫 中央红军在“左”倾错误路线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于1934年10月秘密撤离苏区,在无任何思想动员和必需准备的情况下,惊惶失措地仓促突逃。长征......

    长征永远在路上1

    长征永远在路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至1936年,面对国......

    《长征路上一长者》读后感

    《长征路上一长者》读后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读书看报是我的喜好。现在虽然网络这么发达,鼠标轻轻点击,便可纵横浏览,跨越时空,但往往也匆匆一瞥,消失殆尽。即便每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