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观后感范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史馆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史馆观后感14月2日下午,第三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 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校史馆观后感2校史馆内的一张张毕业照,一本本校友录,一份份纪念品,记载了淄博六中百年的辉煌历程,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积极向上、发奋图强。
——题记
在齐国故都淄博市,有一所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理念卓越、人才挚出、文明齐鲁大地的百年名校——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
校园内历经百载的历史遗迹,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兴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浓缩和凝固,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一百年前的“济美楼”是星汉灿烂、人才荟萃的象征,现在已经建成了李振声院士馆和艺术馆。一百岁的长廊建筑被辟为学校的校史馆,诉说着学校和民族的荣辱兴衰。
六中的校史馆记录了学校百年的成长历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杰出的校友李振声院士馆,形象的展示了李振声院士严谨的科学精神、辉煌的科学成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宽厚博大的人文情怀。
百年老校一步步走来,对“一”有着特殊的情感。校友李振声院士,为解决人口德国的吃饭问题勤奋钻研几十年,荣获2006年度全国最高科技奖。他“弄一粒小麦,殚精竭虑,成就当代后稷;捐百万大奖,虚怀若谷,自称农民儿子”的高尚情怀,成为淄博六中精神践行者的杰出代表,也用实际行动深刻的诠释了淄博六中“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学校精神。
让我们以李振声院士为榜样,奋发向上。今天我们以淄博六中为骄傲,三年后六中将以我们而自豪!
校史馆观后感3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人们梦寐的天堂,可事实上那天堂只属于上帝;神秘的爱琴海是人们渴望的地方,可事实上那童话也只是童话;颐和园的过往使人们追忆而神往,可追忆过后那还是残缺;北京的故宫金碧辉煌,可无论怎样终不是我们心灵的居所。
但,有个地方,虽不如天堂明亮,亦不让人渴望和神往,也不金碧辉煌,但足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居所。他没有巴黎圣母院那般让我们仿佛浸没在海水中的窒息感,亦不如爱琴海那般让人想呐喊、想跳跃。他平静却不死气沉沉,他庄严却又不失朝气,他有自己的韵味。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可他的气息还是吸引着太多太多的人。他,我的学校,一个可爱的学校—————淄博第六中学。
115年的岁月,让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由光被中学到成为工厂接管的学校,再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蹉跎,他已从当时老师所期盼的“光被四表,润泽千秋”的光被成为了现在桃李芬芳,香飘天下的六中。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那时的十年内乱,是他的低谷,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学校消失、瓦解,而在那些将要瓦解的学校中,他挺了过来,度过了一劫,但那次的平安并不是好运,不是偶然,那是一所学校所仅剩的老师共同的努力与坚持,那是必然。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现在的惠泽百代,才俊辈出,才有了现在他钢铁般坚强的外表和一颗柔软的心。那十年,真不知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115岁的他,从当时的小学变成了现在的高中;115岁的他,从小济美楼变成了高高的教学楼;115岁的他,教化万千学生,使他们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不同时代的优秀学生们拥抱着自己的梦想,为祖国,为社会奉献。李振生在穗偃中找到了破解世界难题的钥匙,而他曾是一个六中学子,也只是众六中学子中的一员罢了。除他外,亦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的目标却都有一个“弦扬商博文化,传承鲁商精神。”老人们常说:“人不能忘本。”而他们真正明白并学习这句话,亦是在六中。是六中不仅教授他们知识,亦美化他们心灵。让他们不至于空有一身本领,亦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
115年了,已经一个多世纪了,时间过得真快,115年中,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带着青涩走进校园,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彩俊风华舞青春,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雄鹰展翅,高飞万里。115年来,他继往开来,吐故纳新,一层层攀登,一步步创造辉煌,一步步有辉煌走向更远的未来。
但过去已成为过去,过去已永远静止不动,时间也不会止步不前,此情只可成追忆,他未来的美好还要我们去追寻。
115年的包璞守贞,奋斗超群,115年的卓识远见,独立潮头,他用百年的沧桑岁月,描画了百年的辉煌篇章。
这个学校,是我们的学校!
校史馆观后感4踏着清晨仍带有潮湿气息的空气,班主任带领我们穿过灿亮的日光,来到校史馆屋前。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同学们各个庄重严肃,准备着接受跨越百年的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
灰色的砖砌墙身,其间点缀色块脱落的白色石灰,质朴的美感渗入心田,馆身弥漫开来一层古老的书卷气息。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我们小心迈上台阶,踏上颜色比砖红略深的木地板,它开始吱呀吱呀唱起时代的歌,慢悠悠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百年的文化积淀令得六中的校园满溢着学问的味道,有些涩,却回味无穷。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第二篇: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观后感
记得大二时,学校校史馆对外开放,我跟几个同学就去参观过,当时没有专业的解说员讲解,所以也就走马观花式的看过一次。这次院里组织我们参观校史馆,让我认认真真的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重温学校的点点滴滴历史,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我们学校旳校史,让我有了许多感慨和想法。
一张张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泛黄的照片仿佛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越发鲜活起来,一个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建筑科技大学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建大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百年,对人说是漫长一生,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建大,通过四次改名,汇聚四大老校的精神,摆脱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了几分睿智。
百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融在这三层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简答的精神基座,让这一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建大的创建人以创造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通过了解历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近70周年,历史悠久。并且我校的前身还是四大名校,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由衷的感到自豪,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作出贡献吧,可以从多方面做起,让我们把学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给以后的校友树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让我们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一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建大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加校史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活动,更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次精神之旅!它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而去,满怀豪情而归。
“ 今天,我们为建大骄傲,明天,让建大以我们而骄傲!“我们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放飞梦想!……
第三篇: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观后感
周日我们去参观了校史馆,这让我心情激动
五十多年的历史滋养了曲师坚韧的根系,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里,是儒学思想和私学教育的发详地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也正是她古典魅力所在。
一进东展馆,最受瞩目的莫过于那两个1:300的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和“日照校区”的缩模型了,两校模紧挨着,一个是历史的积淀,一个是现代的创新,风格迥异的两组楼盘并没有格格不入的差距,反而是古今的完美融合。根植于曲阜沃土之上的曲阜校区散发的是古 典主义的魅力,展现吃以人为本的理念兴建于日照海滨之中的日照校区洋溢着创新发展的热情,体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人不禁感叹:曲阜师范大学何其雄载!
通过本次参观,我意识到曲阜师大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所以我唯有好好学习才能为曲师大争光。
应数五班王雪
第四篇: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观后感
今天是十月十一日,我在班级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史馆。
初入校史馆,看到的是一张张具有历史积淀的的照片,带有浓浓的历史气息。五十年代的人们穿着是纯朴的,黑白照片更显出沧海变迁之感。再到八十年代,人们开始有些时尚。时至今日,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衣服光鲜亮丽。让人不免感叹,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我也看到,前辈与学长对知识的探求,无论是去外学习的老师,还是面临毕业的学生,他们脸上浮现的是对知识的虔诚。
是的,时代在变,可总有一些不曾改变的东西,那是人类的精神之光。如同我们的学校,几经迁址、易名,可始终不变的是大学的精神,培养人才的目的。
然后进入正厅,映入眼帘的是“三江初肇始,兴教图国强。江南开学府,轻工著华章。”这一首短诗,形象概括了江南大学的发展与未来的蓝图。三江师范学堂是建立在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时期,由张之洞与其他官员携手成立,三江师范学堂,是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一所师范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如是说。大学是一座精神丰碑。人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大学的成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我看到三江师范学堂,仿佛看到在黑暗的现实中奋力挣扎的中国人,坚持不懈,为中国的崛起斗争。向西走去,看到的是风雨中不断前进的先驱们。陶行知教授,竺可桢教授,他们为大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无锡轻工学院的成立,也离不开默默奉献的教授学者。
在观览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小短片,描述了江南学子的筑梦旅程,是让我最受感动的地方。从初入大学的新鲜,到适应后确认方向,大家都在努力着,实现自己的价值。短片的最后,是同学们对未来的憧憬,有位同学写下,要让自己设计的服装出现在巴黎时装周,等到所有人都书写完毕,出现了一个X,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我们都是未知数。我想,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不被定义,由自己去创造。
江南大学,是一个有积淀的大学,我到了这里,看到了学术的光芒。我希望,未来的我也能够闪光。
第五篇:辽宁大学校史馆观后感
参观校史馆有感
作为辽宁大学的大一新生,我们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在孙英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辽宁大学蒲河校区的校史馆。通过参观,对辽宁大学的曲折的光辉历史进行了更确切的了解,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为作为一名辽大人而自豪和骄傲。
校史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时间为1948至1958年,展区的名称为“筚路蓝缕,学基初奠”。1948年11月,东北人民行政委员会在沈阳建立商业专门学校,辽宁大学由此初创。1958年9月,中共辽宁省委决定,以沈阳师范学院、东北财经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成立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自题写校名。建校初期,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调整,学校明确了培养目标,调整了专业设置,完善了教学计划,设立了中文、历史、经济等9个系18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达5700余人,教师650余名,初步完成了由专业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过渡,为辽宁大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时间为1958至1978年,展区的名称为“不畏时艰,风雨前行”。在这二十年间,中国人民历经风雨,屡遭动荡,成立不久的辽宁大学也和共和国一道走过了一段坎坷历程。二十年间,辽宁大学经受住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考验,学校事业在艰难中曲折发展。这一时期,学校坚持开展教育工作,注重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育布局,充实科研力量;接收外国留学生,开始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1976年10月以后,随着“文革”的结束,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左”的错误得到纠正,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教学科研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学校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部分时间为1978至1998年,展区的名称为“致力建设,不断壮大”。1978年以来,辽宁大学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科教兴国的伟大进程中,面向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面向辽宁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调整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革新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用20年的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国内外知名程度明显上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逐渐居于全国通利大学的前列。1998年4月,学校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标志着辽宁大学的发展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第四阶段时间为1998年至2008年,展区的名称为“锐意进取,跨越发展”。1998年以来的十年,是辽宁大学各项事业取得突出成就的的十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办学空间获得了双倍的拓展,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本科教学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科研成就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教师梯队建设基本形成,国际合作与交流层次实质性提升,后勤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学校设有24个学院,全日制在校总人数达26000余人,专任教师1232人。学校提出了经过五年左右的奋力拼搏,把辽宁大学全面建设成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在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奋努力,实现把辽宁大学初步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在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在我心中烙印的痕迹不断加深。我深深地感受到老一辈辽大人创业的艰辛,以及辽宁大学走过的光辉与曲折同在、困难与挑战并存的的不不平凡的道路。如今,有着六十余年辉煌历史的辽宁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新一代辽大人,我们一定会铭记“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以史为鉴,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一代青年,为辽宁大学,为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