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史馆参观感
风雨六十载 桃李满天下
犹记得华中科技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来不及了解华科的历史,来不及体会华科人的气质,与校庆擦肩,却来不及体会,校庆带来的意义。
朋友在武汉大学,等到武大校庆的时候,朋友带我去参观他们学校新修的校史馆,语气之间满是溢出来的自豪与骄傲,而我的心在狂叫,我们华科也一点都不逊色啊好不好。
是的,提起华中科技大学,很难和历史悠久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新世纪的校园合并,“华中科技大学”这个名头才叫了不过短短十四年,但这绝不意味着华中科技大学是所浅薄的大学,相反,它的历史格外的激动人心。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与共产党的历史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成为时代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对建设人才的需要,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精神,华中工学院建立了,它的建立,正折射着新中国在工业上的需求。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1960年,华中科技大学即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文革期间,十年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科教文化战线又是这场灾难的重灾区。但是,华中工学院的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文革结束后,我们的朱九思先生,更是抓住机遇,积极笼络人才,提高了华工的师资水平,确定了新时期学院的奋斗目标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新世纪之初,顺应高校独立的大潮,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原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合并后的华中科技大学更是如虎添翼,在医科,文科方面有着巨大进步,成为一所优秀的综合大学。
来武汉上大学的学生,多听过“学在华科”这一美誉,正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造就的华科人严谨求是的作风。“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八字箴言,连同华科的历史,融入每个华科人的心中。
第二篇:毛泽东故居参观感
毛泽东故居参观感
参观毛泽东故居,是此行的目的。毛泽东故居是一座泥砖的平房,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澈荷塘,是南方常见的普普通通的农家住房,里面的小木床、煤油灯、土炉灶等,一切都朴实而清幽。这里依山傍水,环山围绕,青松郁郁,翠竹婆娑。这就是世界伟人毛泽东诞生之地,是人们把它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革命的“圣地”!当我们参观完故居,走出故居,展现眼前的是满眼绿色,大自然的气息使我们心旷神怡,让我们领略到“圣地”灵气和岁月的记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虽然已远逝,但他的丰功伟绩永存,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四年了。八十年前,中国正处在风雨如磐,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这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一个伟人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时代下诞生的。80年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有过挫折,有过失误,但谁也无法否认,成就是巨大的,业绩是辉煌的。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使我们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缔造了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党和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务,在 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继续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尽管在探索中有曲折甚至有严重失误,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我们要坚持毛泽东思想,要完整地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把握它的活的灵魂,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
抚今追昔,我由衷地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毛主席、共产党,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在这次全系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瞻仰毛主席故居,重温他老人家写下的字字句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深切地感到共产党的伟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生在和平年代,在党的红旗下成长,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应该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首位,而现在做为学生的我们,首要的就是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短短的一天韶山游结束了。这一天让我获益颇多。我觉得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这位伟人。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是他为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为别人做了些什么。他不但是伟人,一个万人敬仰的大英雄,而且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简单过着清贫生活的平凡人,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衬托出了他的不平凡,此时主席已从一位伟人的形象变成了我心目中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了。最后我还是想以主席的诗词作为结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今朝的风流人物!
第三篇: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感后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观后感
冯兴胜
探寻先辈的足迹、感受历史的盛衰。学院组织团委委员以及学生干部利用周末时间,一起去崇左革命老区见证历史的地方——龙州红八军纪念馆、胡志明展馆、凭祥友谊关。
首先参观的是红八军纪念馆,1930年2月1日,在中共广西前委和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领导下,中共左江军委策动俞作豫率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发动龙州起义,所部编为红八军。初始编制为:军长俞作豫、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下辖三个纵队,纵队长分别为何家荣、俞作豫、王飞虎;第一、二纵队政委分别为潘裕明、涂振农;全军共约2000人,红八军为解放龙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接下来,我们又一起参观了胡志明展馆,馆内陈
列图片、图表400多张,文物60多件。丰富翔实地展现了胡志明主席及越南革命者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和并肩战斗的历史篇章。胡志明展馆的开馆,为增强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更是成为中越两国青少年不可多得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最后,我们又一起参观了友谊关。参观得知,1949年10月1日,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横扫残敌,于12月11日下午6点30分,在这座古老的关楼上,升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前赴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解放后,友谊关成为中国与越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援助越南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越南二十世纪90年代,友谊关再次成为中国人民与越南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友谊关,这座古老雄伟的关楼,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来侵略,赢得解放并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
参观了这三个红色革命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八军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筑成血肉长城、抵御外来侵略者为保中华寸土不失;胡志明主席及越南革命者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和并肩战斗的历史篇章;友谊关,这座古老雄伟的关楼,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来侵略赢得解放并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我懂得了今日中华赢得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不容易。作为大学生,我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好专业技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复兴中华的中国梦尽一身的力量。
第四篇:校史馆试讲材料
大家好!首先欢迎你们来到东北大学校史馆,我是东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下面由我来为大家讲解。
东北大学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光荣诞生;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被迫流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万千学子,成为新中国冶金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建设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东大历史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2003年东北大学80年校庆之际成立东北大校史馆,现已成为东北大学爱国爱校教育基地。
校史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老东北大学时期,从1923年建校到1949年。第二个部分叫东北工学院时期,是从1950年到1992年,第三个部分是现代东北大学时期,从1993年到现在。东大建筑:
东北大学各个时期的建筑:上边的部分是老东北大学时期的建筑,仿造柏林大学的规模,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十分考究。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所大学之一。最后两幅是东北大学校办工厂的照片,可以修理火车的机车,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办工厂。中间的部分是东北工学院时期的建筑,坐落在南湖湖畔的东北工学院一样有着威严与生气。下面的部分是东北大学近期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东北大学的载体,同时也展现了东北大学发展、进步的历程。
历任领导:
下面我们看一下东北大学历任的主要领导,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出任第一任校长。第三任校长是张学良,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中共领导人对张学良老校长的生平业绩作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他担任校长是从1928年8月到1937年1月,张学良掌校期间倾力推进东北大学发展壮大,开始了东北大学辉煌发展的时期。东北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靳树梁,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冶金专家,1955年当选为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的院士。东北大学后来由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蒋仲乐。东北大学的现任领导是党委书记孙家学,校长丁烈云。
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首任校长王永江题的,后来在2003年时正式确定为校训。
旧校址模型:
这个玻璃柜里的沙盘就是我们老东大的校址模型,呈一尊坐佛形状,这也是人杰地灵的一块宝地,现在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当校长自己出资180万银元进行学校建设,是当时全国大学里面面积最大的。东大北陵旧址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工大楼现在是辽宁省政府的办公大楼,图书馆是现辽宁省档案馆,原学生教职工宿舍是现在辽宁省军区。
东北大学初创阶段
创建初始:
我国近代历史中,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目标。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对东北的丰富资源垂涎已久,早在明治初年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它已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了我国东北所有地区,疯狂地进行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为了实施奴化教育,大张旗鼓开办各类学校。山河破碎,国难当头。1921年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采纳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建议,决定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光荣诞生。
1921年10月25日,奉天省议会表决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1922年12月25日,张作霖批准奉天省议会议案,其中张作霖省长的签名以这个黑色人形状的图形代替(相当他的印章);东北大学校章(仿制品真件现在东北师范大学)。
“静中自有天趣”是王永江校长的手迹。张学良掌校:
1928年,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对东北大学的建设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他任用贤能、广聘名师、创建新学科,捐资助学,东北大学很快发展成为当时国内一流大学。
这是老东北大学时期曾经用过的下水井盖,可以清晰地看见上面写着东北大学,1929的字样。这是张学良校长为东北大学校刊题字“急起直追”也表达了张学良校长对东北大学学生“自强以振兴东北”的期望。
广招名师:
这是1930年成立的东北大学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章士钊、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王卓然等著名教育家,为东大发展出谋划策。此外张学良还重金聘请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来东大任教,当时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全国最高的,平均月薪达到360银元,清华大学教授也只有300银元。
创建新学科:
东北大学学科体系不断壮大,在1930年就已经拥有文、法、理、工、教、农6个学院,24个专业。东北大学创建国内高校第一个建筑系,1928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留美归来接受东北大学的聘请,共同执教东北大学建筑系。这是梁思成教授当时教学用的幻灯片,在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学校还创立了国内第一个纺织系,边疆政治学系以及由张学良校长的夫人于凤至女士创立的女子专修科。这是东北大学毕业生王允贵的毕业证书,2001年王允贵的后人将它再次拿到张学良校长的面前,张校长激动的又在毕业证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校园文化:张学良校长鼎力支持东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征集校徽,鼓励学生创建社团、办刊物、请名人讲座,校园文化蓬勃发展。1929年,张学良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新校徽,林徽因教授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选中。
发展体育:
当时中国人被外国人视为东亚病夫,张学良校长特别重视体育,以“健身强国、抵制外侮” 为核心思想发展体育。在东北大学体育场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东北大学以140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东北大体育初露锋芒。在张学良资助下,东北大学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网球队,在体育赛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多次战胜国内外体育劲旅,扬校威、振国威,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东北大学篮球队曾转战上海,战胜了一直没有败过的美国海贼队。
重视实践:
东北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行合一。张学良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宗旨,创建各种方式试验基地,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创办近代化企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我们的校办工厂同样为各行业的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作为实验之用,校办工厂还承担了大量的机械制造和修理工作。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是学生们在做实验,以及张学良校长等政要人士为校办工厂的题词。选派留学生:
东北大学十分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在理工大楼隆重举行,张学良校长宣布毕业考试第一名的学生全部由学校公费资助留学欧美。直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被迫终止。后来很多派外的留学生学成后都回到祖国并在东北大学任教或工作,为自己的母校东北大学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男女同校:
张学良校长积极倡导男女平等,1928年东北大学第一次添招50名女生,实现了男女同校。
东大校歌:
校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东北大学校歌是中国两位文化巨匠刘半农,赵元任教授共同谱写,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校歌中“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已经成为东北大学师生永久的座右铭。
此时东北大学已经成为拥有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环境,全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东北大学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夜之间东大蒙难,成为第一个惨遭日军侵略和严重破坏的高等学府。此后东北大学走上了抗日流亡办学的道路。
第五篇: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观后感
记得大二时,学校校史馆对外开放,我跟几个同学就去参观过,当时没有专业的解说员讲解,所以也就走马观花式的看过一次。这次院里组织我们参观校史馆,让我认认真真的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重温学校的点点滴滴历史,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我们学校旳校史,让我有了许多感慨和想法。
一张张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泛黄的照片仿佛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越发鲜活起来,一个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建筑科技大学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建大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百年,对人说是漫长一生,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建大,通过四次改名,汇聚四大老校的精神,摆脱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了几分睿智。
百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融在这三层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简答的精神基座,让这一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建大的创建人以创造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通过了解历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近70周年,历史悠久。并且我校的前身还是四大名校,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由衷的感到自豪,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作出贡献吧,可以从多方面做起,让我们把学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给以后的校友树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让我们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一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建大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加校史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活动,更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次精神之旅!它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而去,满怀豪情而归。
“ 今天,我们为建大骄傲,明天,让建大以我们而骄傲!“我们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