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9《海林都》最新观后感心得
《海林都》该片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蒙古族母亲都贵玛为原型,讲述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这一新中国历史上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海林都》的观后感心得,供大家参考。
2019《海林都》观后感
电影《海林都》正在全国院线热映
“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的人间大爱
在观影者中引发强烈共鸣
海林都,汉语意思为爱之歌。影片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都贵玛为原型,讲述了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3000江南孤儿进草原”的动人故事,展现草原人民的大爱无疆,和乌兰牧骑队员对人民艺术炽热的追求。
观影后,很多观众被草原母亲无私的爱
和乌兰牧骑薪火相传的精神所感动
观众李先生:我个人认为这是特别有情怀的故事,特别想了解一下这样一个故事。
观众萨如拉: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但是这个蒙古族母亲传递的这个跨越地域、民族、血缘的这种大爱,是应该被我们所有人民记得,被我们去弘扬的。
影片自上映以来,很多观众来到影院了解电影排片场次,很多单位组织员工前来观影。万达影城呼和浩特区域市场主管杨亚琼介绍说,从上映的第一天到现在,这一周的热度都没有减下去。
除了动人的情感之外,真实的草原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也是《海林都》的一大看点。狂放奔腾的骏马、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洁白的蒙古包、乌兰牧骑流动勒勒车、悠扬的马头琴声、高亢深邃的传统民调,让观众们得以透过影像,融入内蒙古大草原这片多彩世界。
2019《海林都》观看心得
到11月28日,电影《海林都》已上映了一周。走进内蒙古电影集团民族院线,刚刚观影完的市民关先生说,电影中有许多内蒙古的元素,感到十分亲切,电影体现了内蒙古草原人民大爱的精神,让他很感动。
1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内蒙古仕奇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电影《海林都》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
据了解,电影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都贵玛为原型,讲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在乌兰夫同志亲自组织安排下,“3000江南孤儿进草原”这一新中国历史上的动人故事。
当狼群包围蒙古包时,额吉抱着孤儿们轻声歌唱,狼群闻声退走;母驼弃羔时,额吉在马头琴伴奏下轻抚母驼哼唱劝奶歌,使母驼接受了自己的孩子……这是电影中的故事。电影由彭军执导,胡绍祥编剧,图门巴雅尔、高伊罕、张熙唯、昂和尼玛主演,唐国强和鞠萍友情出演。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看望孤儿的场景中,唐国强和鞠萍惊喜出镜,为孤儿们起了蒙古语的名字,场面感人。
电影中乌兰牧骑队员历经艰辛养育南方孤儿、传递人间大爱,让乌兰牧骑事业薪火相传。这么多年以来,乌兰牧骑的朋友顶严寒、冒风雪,他们用生命讴歌着祖国和党,他们紧紧地和牧民朋友在一起,乌兰牧骑用他们的歌声、用他们的舞蹈、用他们日常跟牧民百姓一起生活缔结的友谊,在北疆草原上、在戈壁滩、在森林里、在旷野上,创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奇迹。
电影的名字《海林都》作为蒙古语音译,正是“爱之歌”的意思。片中母亲的爱、恋人的爱、朋友的爱,乃至陌生人之间因同情而产生的爱,汇聚了一首爱的赞歌。
2019《海林都》观看体会
电影《海林都》在乌海上映,我市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影片。
“海林都”为蒙古语,意为“爱之歌”,影片以“3000孤儿进草原”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人间大爱”为主题,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草原额吉都贵玛等英模人物为原型,讲述了乌兰牧骑队员阿柔娜历经艰辛养育南方孤儿、传递人间大爱、让乌兰牧骑事业薪火相传的故事。
“今天观看了《海林都》,使我感受颇深。草原上的牧民收养孤儿所展示的人间大爱及薪火相传的乌兰牧骑精神,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市委宣传部职工张瑞说。
李泽宜观看影片后也深受感动。他说:“乌兰牧骑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长期为牧民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他们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家乡对祖国的强烈情感,让我们备受感动与敬佩。”
电影《海林都》讲述了一段为国分忧的历史,创新演绎了“3000孤儿进草原” 这一新中国历史上的动人故事;用最质朴的视角,谱写了一曲草原上高天厚土、无私大爱、甘于奉献的时代赞歌。
2019《海林都》观看有感
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和热情的蒙古歌舞表演,11月23日,电影《海林都》西南观影礼暨主创见面会在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隆重举行。
电影《海林都》由内蒙古仕奇集团投资,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内蒙古电影集团联合摄制,是内蒙古重大主题文艺创作优秀影片。影片以“人间大爱”为主题,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都贵玛为原型,讲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在乌兰夫同志亲自组织安排下,“3000江南孤儿进草原”这一新中国历史上十分动人的故事。
在影片中乌兰牧骑的故事贯穿始终,展示了草原母亲的无私和大爱,用最质朴的视角,谱写了一曲草原上高天厚土、无私大爱、甘于奉献的时代赞歌,放映结束后,主创人员上台分享了影片摄制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其中影片中“巴音”的扮演者蒙古族演员哈斯塔说:海林都翻译为汉语是“爱之声”,在影片中体现了乌兰牧骑对草原的爱,老人对小孩的关爱,这部充满爱的电影也让现场观众也沉浸在剧情中久久不能平静。
2019《海林都》观看感想
电影《海林都》(汉语意思为爱之歌)在成都峨影1958举行首映礼,编剧胡绍祥、巴音扮演者哈斯塔、额吉扮演者昂和尼玛(蒙古国)亮相,与观众分享电影拍摄幕后故事。
电影《海林都》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蒙古族母亲都贵玛为原型,讲述“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这一新中国历史上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展现了乌兰牧骑精神在草原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传递人间大爱的故事。
电影由彭军执导,胡绍祥编剧,图门巴雅尔、高伊罕、张熙唯、昂和尼玛主演,唐国强和鞠萍友情出演。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看望孤儿的场景中,唐国强和鞠萍惊喜出镜,为孤儿们起了蒙古语的名字,场面十分感人。
故事起始于1950年代末期,南方遭遇大饥荒,上海等地保育院奶粉短缺,难以为继。周恩来总理请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调运一批奶粉救急,乌兰夫提议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由草原母亲们抚养。于是,三千孤儿乘坐火车,被送到了两千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其中两个孤儿——童娅和南方,成为这条叙事线的主角,乌兰夫为他们取名“萨仁”(蒙古语月亮之意)和“巴根”(蒙古语柱子之意)。
这对来自南方孤儿尽管都有个悲惨的童年,却在北方草原上茁壮成长,他们对草原母亲起初十分排斥,被草原母亲悉心照顾从而生死相依。大草原上的人们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孩子,并且用爱心浇灌孩子成长。
电影的名字《海林都》作为蒙古语音译,正是“爱之歌”的意思。片中母亲的爱、恋人的爱、朋友的爱,乃至陌生人之间因同情而产生的爱,汇聚了一首爱的赞歌。
早在电影开始之前,主办方精心策划了原汁原味的蒙古歌舞表演,为观众营造了浓郁的观影氛围。
尽管全片中人物对话大多用蒙古语呈现,却丝毫没有给观众带来观影障碍。当狼群包围蒙古包时,蒙古老妈妈抱着孤儿们浅唱低吟,智退狼群;母骆驼弃羔时,他们在马头琴伴奏下轻抚母驼哼唱劝奶歌,使母驼接受了自己的孩子;孤儿们刚到草原上的时候,身患高血压的老妈妈,未婚的歌唱家,甚至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纷纷伸出援手,领养了这些孩子。草原上流传千百年的传统、习俗和大爱,续写了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传奇,让观众潸然泪下。
第二篇:张海林优秀项目经理先进事迹
优秀项目经理张海林同志先进事迹
福建省鸿达公司三明分公司 整理
张海林同志2004年4月参加我司工作,一直在三明分公司管线中心从事通信线路与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现任三明分公司通信工程部管线中心主任,大学专科学历,工程师。
张海林同志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自2004年4月以来,就一直担任三明分公司通信工程部管线项目经理,尤其是自2005年起任三明分公司通信工程部管线中心主任以来,仍然坚持担任项目经理,一直坚持战斗和指挥在生产第一线。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流程,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近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沙县高砂等三个乡镇光缆工程,宁化村级光缆工程、三明莘口至岩前乡镇光缆工程等一批工程项目在交工验收中被中国电信三明分公司评为优良工程。
张海林同志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他担任项目经理九年多,组织承建的通信线路与管道工程400多项,一直坚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合同约定,认真履行施工承包合同中约定的项目经理各项义务,在工期上决不拖延,在质量上决不马虎。在承建2013年三明南三龙长途光缆路由大修工程施工过程中正逢雨季,连降大雨对施工进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没有以自然条件恶劣为借口,想尽办法分班作业,抢时间、赶进度,确保工期如期完成,甲方对此非常感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严格遵守合同约定,所以公司商誉不断提高,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
张海林同志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他善于学习,肯于钻研,勤于思考,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方面,他严格执行“四控制”,同时,进行严格的“三管理”,对于合同、信息、现场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执行承包合同,认真履行合同承诺。一是每项工程都确定工期目标,制订周密的阶段性工期计划,做到计划上墙,对照执行,决不拖延;二是实行生产例会制度,总结当日安排次日;三是加强各部门协调,各种计划提前一周上报,确保材料及时到位;四是采取分段流 1 水施工工艺,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资源;五是加强技术创新,改进落后的施工方法,采用方便快捷的操作工艺。另外十分注重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做好项目中土建各工种合格专业之间的协调,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材料、设备及构配件之间的协调,并做好与建设、设计、勘察、监理、质监等单位的外部协调。在组织施工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严格执行施工图及技术要求,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重视新科技应用,并进行技术革新和创新,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张海林同志在担任项目经理时,做到了工程质量管理好、施工现场管理好、安全生产管理好。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近两年内由他担任项目经理期间竣工项目合格率达到100%,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对每个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都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的控制。把工程质量作为公司各管理层和各部门的中心工作,立足施工现场,从班组开始把住源头,每道工序施工前,各专业工长必须对施工班组进行书面技术交底,没有技术交底的,班组可以拒绝施工,施工班组真正落实自检、互检、交接检。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时,两道工序的专业工长进行质量移交并有书面签字。
近两年来由他担任项目经理的工程施工中,无拖欠农民工工资,坚持人性化管理,员工进入工地后统一着装,统一调动,保证了员工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能打硬仗的战斗作风,增强了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保持各施工现场文明整洁,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近两年来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管理保证体系,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工种、每名工人,严查安全隐患,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较好的杜绝了事故的发生,一直保持安全无事故,受到安全管理部门的好评。
第三篇:《都挺好》观后感
《都挺好》观后感
《都挺好》观后感1
最近跟老妈一起看了一部电视剧《都挺好》,几乎每天晚上7点半,浙江卫视准时观看。这部电视剧看的就是家长里短,父母矛盾,兄弟姐妹矛盾,有感动,有气氛,不过最终回归亲情。
剧情简介:表面上无限风光的苏家,随着苏母的突然离世,瞬间分崩离析。意想不到的隐患层层显露,对毫无主见却又自私、小气的苏父的安置和后续生活问题,打破了远在国外的大哥与本城的二哥、小妹三家的平静生活。父亲苏大强终于摆脱了妻子的.铁腕,对几个孩子变本加厉,不断提出过分要求。在美国工作的老大苏明哲回到国内,一心要挑起家庭重担,却力不能及不堪重负,致使妻子孩子与其不断疏远。一直啃老的老二苏明成毫无悔改之心,贪慕虚荣一心发财,从而导致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惨败。最不受父母待见,十八岁起就和家里断绝经济往来的老小苏明玉,曾发誓与这个家庭划清界限,却因亲情牵绊,再次搅进了苏家的泥潭之中,在苏家的一次次危机中出手相助。最终,苏家人明白到,虽然有血脉相连,但是一家人彼此间的沟通也不能忽视,终于实现了亲情的回归。
打开第一集就完全停不下来了,苏母重男轻女表现的太真实了,忍不住看苏明成怎么作妖,明玉怎么打脸打回去。昨晚看了大结局:真的看哭了,父母永远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即使老了,糊涂了,也依旧如此。深情不及久伴,趁父母还未老,努力多赚钱,希望能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当父母老了的时候陪在父母身边,就像小时偶父母陪在我们身边一样。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愿来生还是一家人,有家真好!我作为父母的女儿,我觉得我父母比较宠我,农村生活的我拥有了读大专的机会,而我的弟弟初中毕业就步入社会讨生活了。就这一点我就要对父母,弟弟好,弟弟有什么事情只要我有能力,我就一定要帮忙。而我也是有儿有女,儿子女子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都爱,没有男女差异。
我觉得有空的伙伴们,可以抽空看一下电视剧《都挺好》。我觉得真的好看。
《都挺好》观后感2
看《都挺好》这部剧的时候,心里觉得很堵。戏剧里面的各种矛盾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就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你会不自觉地有一种代入感。
看到明玉那么霸气地对待石天冬的时候,我对石天冬会有一种代入感。如果是我,我不会喜欢对方是那么强势的,这会让我感觉在关系里面自己低了一等。
就像苏大强的一生,就是一直被老婆管着的,头都抬不起来。直到老婆去世,才终于被释放了,重新获得了自由,性格大变,各种无理取闹。
你说这样的一生活的是多么的压抑,是多么的累,苏大强也确实不容易呀!
说到他老婆赵美兰,是严重的重男轻女,什么好的都留给两个儿子,特别是对明成更是近乎溺爱。而对明玉,好像都不是亲生似的。把对自身命运的所有怨恨都转移到了她的身上。
苏明城因为母亲的溺爱,就把啃老当做了理所当然,不断地向家里要钱,导致自己一直不能独立,还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性格也是非常的暴躁,自制力差,这些都是过度溺爱所导致的。在母亲去世后,苏明成才感觉到自己处处碰壁,被人看不起。经历兄妹决裂,父子分离,感情破裂,到一无所有的惨痛代价才开始反思自己,悔过自新。
而明玉,因为从小不受家里人待见,就在心里面憋足了一股劲,我一定会证明给你们看,你们是错的。后来她真的做到了,成为苏家最有钱最有地位的一个。但童年的阴影也导致她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用一个壳把自己给包裹起来了,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谁得罪她了一定会给你怼回去。
但其实对于苏家的'每一个人,她心中的爱都是还在的,她嘴上很强硬,但背地里又默默地在帮助他们。
苏家的老大,苏明哲在这场家庭**中,受到家庭影响是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只顾着学习,然后出国,并在美国定居。对于家庭的很多矛盾都不了解,然后只会按照自己的标准从中瞎掺和。一味顺从纵容自己的父亲,思想比较传统保守。做事情顾面子,而不知道轻重,也不会考虑自己妻子的感受。
相反我比较欣赏他妻子的性格,是非分明,思考切合实际,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有多大能力办多大的事。跟苏明哲在一起,让她始终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还好后来明哲也想清楚了,两个人的关系才慢慢重归于好。
最终一家人能够重归于好,还是因为那种血浓于水的爱,亲情的纽带把大家拉近到一起。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想通了,放下了,一切就都可以再重来。
《都挺好》观后感3
江苏卫视《都挺好》每个演员精彩的表演,都让观众很感动,并且每个演员都火了一把。每个家庭,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我的家庭,父母,姐姐,我,弟弟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当然有相似的幸福,也有类似的烦恼,虽然各自成家,各自为政,却依然是心连心,手拉手,一起走!
姐姐在澳洲,我在南京,弟弟在常州老家,各自的经济都不错,父亲一人住两套房子,母亲和弟弟同住,父亲和母亲因为年龄相差9岁,生活习惯等不同分开居住,父亲是军人,今年已经85岁了,但是依然生活自理,父亲从部队转业在农行工作,退休待遇很好,去年生了病,我和弟弟带他去上海做了手术,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他抽点烟,偶尔喝点米酒。
拆迁小区都是原来的老亲戚和邻居们,也是很热闹的',每年我过生日,他一定会来南京,以前他都会亲手烧菜给我吃,长寿菜和长寿面是一定要有的,对他的话,我们都是不敢违抗的,因为我是他最宠爱的,有时候有错误的地方都由我来教训他几句,比如他的固执己见,比如他上当受骗,电视广告里的骗局,熊胆粉被骗一万元,还有其他小东小西,包括酒,骗子快递,货到付款,平时父亲喜欢留现金在家里,来个正好,去年我把父亲接到南京来,骗子还一个电话接个电话来骗钱,我冒充公安局的警告都没用,过年时我买了新手机和电话卡,但是父亲依然不肯把老手机和号码换掉,继续让骗子骗吧。骗子的骗人功夫出奇的棒,孩子不在身边,老人寂寞,哪怕知道是骗他,也是心甘情愿的,我弟弟还交代我不要训他训的太重了,骗就骗点吧。妈妈比爸爸年轻,但是也已经76岁,儿女心重,但是也是独立要强的人,从来不愿给子女添任何麻烦,即使住院也是自己办理,目前在家掌舵当家,平时朋友邻居多,一年要出去游玩多次,性格开朗,待人友善,73岁才从自家厂里退休,一直分管财务后勤,是个做主的人。
过年过节我会回老家,把父亲接到弟弟家相聚,一起吃吃饭,住个一两天,这样不住在一起,比较客气。姐姐弟弟感情都好,除了儿子,估计是常州家里的事情最重要了,拆迁分了三套房,我妈做主,也是一人一套,弟媳妇一点没有计较,偶有些小坎坷,全家都伸手,不离不弃,不怨不噌。温暖的一家人!
《都挺好》观后感4
电视剧以苏母赵美兰去世开篇,但是苏母几十年种下恶果的毒害才开始发挥作用。
受害最深的是苏父大强。年轻时苏父以城市户口的优越迎娶漂亮、农村户口的苏母,虽然苏母及其弟城市户口和工作问题解决了,但是生性自私、懦弱的苏父在苏母面前逆来顺受,大气不敢出,稍有不顺苏父就下跪,任苏母责打,苏父这那是抱得美人归,简直是给自己找了个冤家,根本没有家庭地位。苏母一旦去世,苏大强立刻得势,终于盼来“解放”,看到晴朗的天,开始各种报复性地作,往死里作,“作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见了也要气个倒仰。先是要跟大儿子苏明哲去美国定居,根本不管儿子的状况如何;请以前的同事们吃饭,显摆孩子们的孝顺;得知美国梦破碎后,立刻撒泼打滚,趴在地上还跟二儿子要手磨咖啡喝!我真想用脚把苏大强跺成咖啡,给他喝个脚磨咖啡!不想吃明成和朱丽做的饭,自己到外面吃辣鸭脖,腹泻到虚脱,住院;用仅有的六万元积蓄投资,孩子们苦劝,不听,还得意地在二儿子面前挑衅:“我还要捞个偏财给你看看,捞、捞、捞啊捞!”一副“No zuo no die”欠揍的嘴脸;得知被骗后当场昏死过去,在医院还是作:佯装跳楼;一厢情愿,要跟保姆结婚,来个比翼双飞,差点人财两空,还假装跳河自杀,根本不管儿女,只要自己舒服,干什么都对,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路易十五听了都自愧不如。
因苏母受害的还有三个孩子。家庭中苏母的强势和偏袒及苏大强的自私、懦弱,造成孩子们的分裂,老大苏明哲真是明哲保身,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家中事,整个一个苏大强2.0。苏明成和苏母一样歧视苏明玉,并经常殴打明玉,甚至成年后,明成还暴打明玉,这都是苏氏夫妇造成的恶果,尤其是苏大强,每次明玉被家人欺负,他都不敢出面制止。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苏大强没有打明玉,明玉却因苏大强被打。所有这些都是苏母惹的祸。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尽管苏大强各种作,但是苏家三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后期明玉更是尽全力保护父亲,呵护这位父亲。明哲回美国后在吴菲的帮助下,反省自己,改过自新,生活步入正轨。明成和朱丽对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包容了苏大强的各种作;明成经过一系列事件后逐渐成熟,摆脱了巨婴的心理,建立起对家庭和自己的责任心,在公司里主动请缨,远赴非洲,独当一面。明玉虽口口声声说不是苏家人,但只要一有事总是全力以赴冲在最前面,不仅仅出钱。尤其是在面对舅舅一家毫无廉耻的讹诈时,在明玉带领下,全家人同心协力,圆满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成为缓和内部关系、缓解家庭矛盾的契机。明玉接苏大强到自己家里,刚开始父女两人都有些小尴尬,但是,明玉的善良挽救了她自己和父亲,经过短暂磨合,父女相处得其乐融融。后来苏父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但是明玉和石天冬仍然关怀有加。尤其是剧终,在老宅,明玉看到母亲怜爱地抱起童年时的'自己,而小明玉满脸幸福地靠在母亲肩头。明玉释怀:原谅了母亲,放下了童年和少年时的愤恨,更放下了自己,接纳了自己,走向幸福,走向阳光,回归家庭。纵观全剧,在明玉、朱丽、吴菲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凤姐、探春的影子。
从电视剧的名字《都挺好》就能推出是大团圆的结局:都挺好。这也和同题材电视剧的结局一样。为什么呢?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无数苦难的结晶,就如同碳元素经过长期高温高压才形成钻石一样,在璀璨的背后是炼狱般的苦难。所以我们更渴望圆满,更向往光明,更珍惜幸福。因此文艺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的结局大都是大团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世界观。
《都挺好》观后感5
好久没有看电视剧了,最近在听书软件里有几篇关于《都挺好》的文章,决定这个周末把这部电视剧给过一遍。现代生活节奏快,大家也都不喜欢看磨磨叽叽、缱绻绵柔的东西,而《都挺好》不同,上来就把家庭矛盾摆了出来,明成和明玉的矛盾、明哲出国读书的矛盾、苏大强和媳妇儿的矛盾这些矛盾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戏份不多的强势母亲,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强势母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母亲影响三代人,可以看出女人在一个家庭作用。
现在社会发展,随着女人地位越来越高,在很多家庭中形成父亲地位缺失,强势母亲的模式,给很多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和特质。强势母亲都有一些比较共性的特质:自以为是,颐指气使,指手划脚,吹毛求疵。他们惯常行为是:必须要听母亲的,凡事母亲说了算;严密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小孩的一切活动得向她汇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其实这样的母亲往往自己本身就成长不够,她们大多是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强烈的占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担压在儿女身上;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这样的母亲在孩子离开自己,需要自我成长的时候,往往也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她们对孩子的关注越多,期待也就越大,孩子往往不能满足她们的要求。她们感觉到自我一直在付出爱,但孩子总是不求上进,自己的内心也有很多的委屈。在这样的母亲的`悉心培养下,她们的孩子承受着一种不正确的关注和爱,所以他们很容易因为这种爱的压力不能自我成长,与母亲正确分离,最后融入社会。有一位这样的孩子用榨干自己来形容母亲的这种爱。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母亲关注过多,会缺失安全感,孩子害怕表现爱自己又经常指责自己的母亲抛弃自己,心理压力增大,这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长大之后,发现即使自己不合妈妈的心意,她也不会真正抛弃自己,这样就变得孩子自身积极动力降低,麻木疲沓,碌碌无为。妈妈严厉也不会触动他的自主性,这样,孩子的心理就可能往畸形发展。
《都挺好》观后感6
《都挺好》我没有看几集,小孩正值中考阶段,在家看电视怕影响孩子学习,但每次看后不免唏嘘。当看到苏大强失忆后为苏明玉买的习题集时,我的泪如泉涌,心中感慨万千。
想起幼时,我们家属于米积台,爸爸却要去邻镇沙道观卖油菜,说是沙道观的油菜价好,还可以换点菜油回来。我看着露出大脚趾的鞋子,很想父亲卖完油菜后给我买一双,我也跟着走去。父亲推着重重的手推车,我在旁边雀跃着,心想着马上就有一双新鞋了,一路的风景都唱着歌!可父亲卖完了油菜,留了点钱,换了菜油,没有为我买鞋就回家了。回家的路很长很远很累,从此心里一直记掂着“爸爸为什么不给我买鞋呢?我的鞋已经穿坏了,同学们都会嘲笑我的。”
毕业工作后不久,有一次同事找我借了100元钱(我工资的一半),我没有生活费了,回家后就要妈妈给我50元钱,我发工资了再还给妈妈。妈妈死活不给地说:“现在你是拿工资的人了,一切要靠你自己了,家里人已经没有抚养你的义务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家里也没钱了。”我急哭了,没有生活费我的日子该怎么过呢?同事还钱不靠谱,连老妈都这么不靠谱吗?妈妈可是我最后的希望和依靠呀!
我找妈妈没有要到钱,爸爸却找邻居借了钱给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那个没有给我钱的妈妈,她第二天起了早床,为我早早做饭,要我快点上班去,我看见她被柴火熏出的泪。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舌头和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重男轻女、偏爱某个子女、对子女不够尊重等。对于原生家庭那些缺陷、委屈和心酸,心里也一直想着父母点滴的好,“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父母,这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人”。体谅父母,与自己和解。有钱苏明玉,没钱樊胜美。我们不可能每个人活得像苏明玉一样,我们只是一个平凡而简单的讨生活的人,我们应该怎样让父母心安呢?父母易老,行孝趁早。你会抽出时间经常探望父母吗?如果没有时间探望,可不可以多打几个电话问候呢?你会不会聊些让父母开心的话呢?他们生活也可能不会自理了,不会洗澡、不会吃饭、不能动了,你会不会像父母照料孩子一样去给他们洗澡呢?喂饭呢?牵着他(她)们手去走一走呢?
《都挺好》观后感7
最近,《都挺好》这部剧成为大家闲来无事时最常讨论的话题。这部剧主要讲述了职场女精英苏明玉从小不受家人待见,生长在家庭的边缘,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很多被放大了的现实问题,大哥苏明哲的愚孝,二哥苏明成的无能,苏明玉的独立,这些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
成熟与成长并不是以年龄来区分的,而是由你的经历所促进的。明玉从小不受待见,爹不疼娘不爱,所以早熟又独立,而苏家的三个男人却因为苏母的存在,缺少独立生长的空间,直到苏母去世,他们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生活的坎坷,才逐步成长起来。
无论何时,我们终将会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沮丧也好,失望也罢,我们必须成长,成为一个更加独立、成熟的自己。感谢经历,感谢成长!
《都挺好》观后感8
《都挺好》这两天方才追完,是和老杨一起观看为数不多的电视剧之一。剧中的三兄妹,似乎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写照,每个人或多或少会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整部剧里大概有以下几种关系的存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妹关系、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婆媳关系、恋人关系、老友关系,亲家关系,现实生活中只有把这些关系都处理好了,你才能让家人让自己“都挺好”。看到最后,你才能明白各种关系的微妙之处。有家才有幸福,患病的苏大强能记住的就是给明玉买书,职场上风光无限的明玉,在有老爸陪伴的日子她才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张爱玲曾说过:“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认识不等于经历,不身在其中,很难感同身受。苏明玉在家庭中被母亲的冷落,被父亲的软弱,被大哥的漠视,被二哥的欺负,在学校的勤工俭学,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种种。然而力强上进的明玉,不管怎么样的打击遭遇,终究凭着自己那股不服输的劲立于人前。
剧中大哥和明玉都是读书的高手,假如将他们角色进行互换,俩人能过成彼此一样吗?我想明玉所获得的金钱和地位起码能与现在一样,也许具有高学历的她会更好。但苏明哲却未必有明玉那般成功,现实是他的学历比明玉高,却没她成功,何为,具有不向命运屈服,积极向上的性格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性格决定命运。马上高考的孩子们,道路千万条,不管在哪,只要肯努力,终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剧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明玉带着苏大强去公司,一是明玉对父亲的孝,因为父亲要求,她便答应,顺便是孝。二是父亲因女儿而流露出来的傲,当孩子出人头地时,父母自有挺起腰杆的底气。
赵美兰的强势,让苏大强听到她的`声音就为之恐惧,夫妻之间过成这样,想必俩人中没有人是快乐的,无快乐可言,还不如分开。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因为孩子而将就,所以有报道说每年高考后,离婚率是最高的。今年会如何?
一直都喜欢卧室书房一体化,感觉方便,然而当出现明玉在书房的画画,欣赏着她超大的书房,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想法,独立的书房才有高品位的生活,每次看着明玉多晚都会在书房打开电脑继续工作,就会想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比你成功的人却比你还努力,越努力越幸运,这些话语都出现了。
《都挺好》观后感9
热播剧《都挺好》,可以简单总结为,一部由一场不和谐的婚姻引发的血案。引发了一系列,由这个家庭走出来的几个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子女的不同人生。因为比较喜欢姚晨,所以她的剧是必看的。
里面反应出的两个时代印记:一个是农转非热,为了获得城市户口,很多农村人不惜以婚姻做跳板,催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家庭;一个是计划生育,我国实行了三十年的计划生育,对于超生的家庭,处罚是很严重的,动辄开除公职或者降职降工资,很多人的命运由此被改写。
总结了一下《都挺好》里面反应现实的几大痛点:
一、不和谐的婚姻之痛
苏母,赵美兰,一个美丽又有能力的农村女人,为了获得城市户口,嫁给了平庸的城里男人苏大强,结婚后,女人的能干强势与男人的平庸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接导致这个家庭苏母一手遮天,把持着家里所有的财务,以及大小事情的决策,包括对待三个子女的亲疏态度。而苏大强面对强势妻子,唯唯诺诺,一辈子不敢回一句嘴,几十年生活在妻子的压制阴影之下。
在生了两个儿子后,苏母在一次同学聚会中遇到了以前的同学,旧情复燃,决定离婚并跟随情人奔赴上海,可就在当时,发现自己怀孕,体质原因无法堕胎,只好生下,而那个男人知道了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因为超生,苏母和苏父工作都受到了降职处分,所以第三个孩子,苏明玉,一出生,就是不受欢迎的,也埋下了苏母看似重男轻女的种子,其实是将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怨气,撒在了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苏母去世之后,苏大强搬出了老宅,在儿子给买的新房子里,甚至一件旧家具都不愿意留下,用他的话说,“宁可在新房子里打地铺,也不愿意用原来的旧家具”,为什么呢?因为他再也不愿意自己的生活留下任何妻子的阴影。妻子的一切都被遗弃,相爱相杀,终极也不过如此了。
乃至到后来,他跟保姆生活的那段时间,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的感觉,让他仿佛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不顾几个子女反对,要跟保姆结婚,并要在房产证上加上保姆的名字。
夫妻恩义到哪里去了?几十年的夫妻生活,没有恩,只有无休止的指责,压抑与痛苦,哪来的义?
而苏大强跟保姆那一段,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恋爱的美好。男人写诗,女人读诗,崇拜,两人心意相通,一起看电视,一起买菜做菜,整座房子里充满了烟火气,这不就是最好的家庭生活吗?难怪苏大强宁可抛弃房子也要去追寻自己的真爱,可是他不知道,所有的爱都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
二、中国人的光宗耀祖之痛
大儿子苏明哲,作为家里的老大,备受器重,家里一切以他为主,苏明哲考上国外斯坦福大学,苏母不惜卖房子,以供给大儿子读书,等到大儿子国外学成毕业想回国,却被父母哭闹着逼着留在了国外,为什么呢,因为亲朋好友都知道自己儿子在国外上大学,回国不是太丢脸了吗,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混上绿卡,留在国外。
老大两口子在国外战战兢兢,在遍地都是留学生的美国,好容易找到工作,还要随时面临被裁员的危机,虽然赚的是美金,但毕竟是工薪阶层,生活也不是大富大贵,可是对父母却不能说没钱,即使失了业,也还是硬撑着要接父亲来美国,在妻子的激烈反对之下放弃,后来在妹妹苏明玉帮助之下,苏明哲找到了工作,才刚刚开始工作,就打肿脸充胖子,要给父亲买一座三室一厅的房子,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小家庭已经岌岌可危。
在这里,中国父母的虚荣,与中国孩子以尽孝的名义显示出来的虚荣,展示得淋漓尽致。苏母临死之前,都没有见到孩子们一面,苏父更是面对大洋彼岸儿子,只能靠打电话聊解思念。然而大儿子在国外赚美金,始终是他们在亲朋好友间炫耀的脸面。
三、父母溺爱下的家庭教育之痛
由于苏母的强势和各人爱好,小儿子苏明成受到了极尽可能的溺爱和照顾,也由此养成了他自私啃老的妈宝男性格,从小就欺负妹妹苏明玉,却从未受到指责,更加洋洋自得,做一个家里的妈宝男,小皇帝。学习不好,玩游戏,不但没有受到父母的批评,反而备受照顾。苏母为了给小儿子找工作,结婚买房子,不惜卖掉家里的房子,乃至结婚后十几年,依然不断地给小儿子塞钱,各种溺爱,更加助长了苏明成不求上进、啃老的理所当然心理。
在溺爱下长大的苏明成,自私,狂妄自大,胸无大志,离开了妈妈的'庇护后,忽然觉得人生一片茫然。为了一点矛盾,又出手狠狠打伤自己的妹妹苏明玉,被报警抓进了派出所。不懂投资,却又盲目不听任何劝告地卖车、借钱投资,不听妻子的劝告,并且动手打了自己妻子,最终导致离婚。钱被骗了后,跟上司闹矛盾,各种情绪,胡搅蛮缠,最终在整个行业也无法立足,人财两空。最后还是妹妹苏明玉从中调解,使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新的工作。
种种幼稚的情绪发泄,正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特点,在家里得不到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耍赖,在外面呢?社会会狠狠惩罚那些被溺爱长大的孩子。
四、留学生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的痛
老大苏明哲夫妇,名牌大学毕业,在亲朋好友崇拜的鞭炮声中,去美国留学,并拿到绿卡定居美国,受到所有人的羡慕的目光,可实际上呢,他们在国外只是路人甲一个,妻子菲菲在一个公司做前台招待,苏明哲在一个技术公司担任技术工,而随着科技不断更新,随着他的年龄逐渐增长,他已经随着面临着被裁员危机,包括跟他一起留在国外的一些朋友,失业后只能去端盘子,做服务生,放不下身段,那就没法赚钱养家。
留学生的生活,并不是国内亲朋好友们想象的那样,赚着美金,住着别墅,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实际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很拮据,但是人到中年,又无法回到国内,就像菲菲所说的:我们这些拿到绿卡的人,是无法再回到国内了,一是获得绿卡不易,多年混迹国外,已然没脸再回国,父母亲朋如果知道自己混得不好,打击太大了,所以撑也要硬撑下去;再者,我们在美国打拼十几年,已经过了最好的年纪,在国内没有任何人脉资源,也已经很难到国内立足了。
五、老年人晚年的孤独之痛
辛辛苦苦将子女们一个个养大,送走,老年人们大多面临着非常孤独的晚年,尤其是当一半去世后,子女如何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就成了很大的一个社会问题。
苏大强在妻子过世后,住在儿子苏明成家,表面上看,儿子和媳妇都对他很好,大儿子也不断在美国打来越洋电话,可是他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孤独的。小儿子两口子从早到晚在公司上班,一天三顿给叫外卖吃饭,终于最后吃坏了肚子送进了医院,子女们才放下手头工作,来关心一下老爸成天都吃了什么。
由于生活空虚,不知不觉,苏大强终日以买彩票打发时光,陷入了理财的陷阱,终于被骗走六万元,嚎啕大哭。
还有些卖保健品骗子们,也是瞄上了寂寞空虚的老年人,对他们嘘寒问暖,只是为了让他们买东西,可是正如春晚上葛优、蔡明和潘长江演的那个小品,有时候,是老人们就愿意相信那些骗子们,因为骗子们对他们特别亲切暖心。
买了新房子后,雇了保姆一天到晚伺候着老爸,子女们觉得终于放心了,外人也觉得羡慕嫉妒恨,子女们太孝顺啦,还给雇了保姆,可是最后,苏大强执意要跟保姆结婚时说:最关心他的人不是子女们,而是那个朝夕相伴的保姆,他宁愿把所有积蓄留给保姆。说得子女们哑口无言。
的确,孝敬老人,并不是只给钱就够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更是需要子女们去了解,去陪伴,一日三餐,热热乎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才不会那么孤独悲惨。
六、残缺的母爱,永远的痛
一个不被母亲所善待的孩子,内心的痛有多深?苏明玉赌气离家十几年,可是她所做的一切最想被见证的一个人,就是她的母亲,她无时无刻不想证明,母亲是错的,想证明自己行,自己很棒。当母亲溘然逝去,她的内心忽然失重了,长期紧绷着的弦忽然松了下来,于是一个酒醉的晚上,伤心痛哭。
母亲,多希望你再睁开眼,看看你的女儿有多优秀,告诉我你对我的不喜欢是你错了……直到最后,苏明玉才在自己的想象中,终于放下这个沉重的包袱,放下过去,与自己和解。
那个哇哇啼哭的小女孩,被母亲温柔地抱起的那一瞬间,不仅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才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幸福模样。
《都挺好》观后感10
最近一部有关于家庭伦理和情感的国产剧一时间刷爆了朋友圈,火爆了微博圈,也充斥了生活圈,它就是热度和话题量都居高不下的《都挺好》。
《都挺好》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受到无数人的讨论和喜爱,关键之处在于这是一部紧靠现实,紧扣人心的良心大剧。纵观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极其真实的演绎了现实的中国生活,极其巧妙的重塑了真实的中国家庭,也极其准确的定位了人物角色和人性矛盾,而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大作才得以频上热搜,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与探讨。
其实我也是《都挺好》剧组的忠实粉丝,因为剧中每一位角色都是那样生动有趣,那样真情实感,那样充满灵魂,因此我对于剧中的每一位演员都充满了期待与崇拜。尤其是剧中独立自主,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苏明玉,她不仅打动了无数观众,感染了无数女性,她的经历更是深深感动了我,激励了我,启发了我,让我不得不为她折腰,不得不为她发声。
看过《都挺好》的观众都知道,从小到大,明玉都是家庭中最不被重视,不被疼爱,不被尊重,不被保护的孩子,因此,随着剧情发展,我总是不由自主为这个女孩感到痛心,感到委屈,感到愤慨。但是与此同时,当我看到明玉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起来的时候,强大起来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的为她感到开心,为她感到骄傲,也为她感到自豪。
我们都知道,在剧中,因为明玉生儿为女的客观原因,她的母亲一直对她心存芥蒂,给予她无数次来自生理上与灵魂上的摧残与打击,这让明玉百思不得其解之外,也深深绝望着,深深无措着。而明玉的父亲更是因为懦弱胆小,总是对她母亲的种种行为视而不见,不发一词,明玉的两个哥哥更是因为自私自利和自顾不暇的种种原因,除了无法给予明玉保护伞的作用之外,还在无形之中狠狠打击着她,压迫着她,折磨着她,因此,面对如此绝境,明玉只能发愤图强,一切都靠自己,一路都只有自己。
幸好,苍天不负有心人,尽管这一跌跌撞撞并不顺利,明玉还是勇敢的.撑下来了,而且在风雨的磨砺中,她变得更加坚强果敢了,在挫败的打击中,她变得更加成功卓越了,在现实的折磨中,她变得更加自信迷人了。其实,看到成年后有名有势,有才有貌的明玉霸气归来时,我感动的几乎落泪了,因为不管明玉现在多么风光,多么强悍,她仍旧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有一个人在孤独的打拼着,只能一个人在无助的坚持着,唯有一个人在孤寂的强大着,她的亲人仍然与她有着矛盾,有着距离,有着隔阂,有着爱恨。
不过亲人总归是亲人,家人永远是家人,无论曾经有多少不理解,有多少不满足,有多少不谅解,随着苏父的逝世,随着兄妹的和解,一切恩恩怨怨都随风而去了。结局的结局,坚强的明玉还是那么勇敢,还是那么强势,不过这时的明玉已然有了爱人的陪伴,有了家人的温暖,有了人间的温情,相想必她会活得更好,过得更好的。
最后我想说,《都挺好》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作品,除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苏明玉之外,我们还能从中看到很多与现实生活中相匹配的角色,如果你选择追这部剧,我想你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除此之外,我也相信你会发现一些值得你学习,值得你反思的闪光点的。
所以我说,追剧当追《都挺好》,因为它会给与你一些终身受益的无价之宝。
《都挺好》观后感11
《都挺好》中苏家的三个男人各有各的缺点,身为老大对剧中老大的孙明哲感触很深,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苏明哲。
从客观上来讲,苏明哲确实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首先,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十分有志向的人,心中有着坚定的目标,为了自己去美国留学的梦想而不懈努力,最终也终于到了斯坦福,毕业之后,也找了一份十分对口的工作,在美国成家立业,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优秀人才。
太爱面子,隐忍力强苏明哲在剧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面子心极强。例如丢掉了工作之后,不想让大家知道自己职场的挫折。本来答应接父亲苏大强来美国,却不得不临时变卦。当明玉来旧金山看望他们一家时,自己撒谎说是为了换一个更大的房子。明玉暗中帮助他找到工作后,回国又吹嘘自己的年薪,牺牲妻子和女儿的生活质量,一味满足父亲的需求购买大房子等等。作为老大对父亲的无理要求都给予满足,是觉得自己的老大角色,因母亲的去世,责任的担当压到了他的身上,虽然好多事无能为力,不过为了担起责任不得不隐忍,尽力弥补家人。
强烈的'自尊心。自己失业这个事情,连自己的亲人都不会去告诉,即使因为这件事情让家里人产生误会,他也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不去解释一个字。同时还无限地放大自己的情绪,觉得全世界都在看不起他。就是因为这样,他在明玉为了他好的时候对她大叫,与明哲争吵,伤害吴非的心。
总结来看,苏明哲这个形象,是一个自始至终生活在保护罩内的家族既得利益者。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一旦遇到复杂情况,往往依赖家人帮忙。偏偏又自大爱面子,不惜牺牲小家的利益,遇到问题无法解决,不断拖延直到有人帮助他解决。
骨子里的自卑,表面的自大心底里的敏感,脸上的无所谓对婚姻和爱情的绝望。其实这就是中国典型的家庭现象: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掌握着孩子的选择。
《都挺好》观后感12
电视剧《都挺好》口碑爆表,忙里偷闲看了几集。不知是岁数大了、还是眼窝浅了,看了这部剧被气得血压飙升、泪水直淌。只觉得各种滋味堵在心口,今天我就来好好吐槽一番。
这是一部生活伦理剧,原本“都挺好”的家庭,因为苏母的突然离世,苏父晚年安置问题,打乱了子女各自的生活轨迹。苏父好面子想去美国生活但大儿子苏明哲能力有限,与二儿子苏明成生活在一起又是矛盾百生,苏父又不愿和强势的女儿苏明玉生活在一起。原本掩藏很好的问题被猝不及防的揭开了面纱。
电视剧中戏剧化的表演形式,将当今社会人情冷暖、人性面目等问题赤裸裸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例如子女教育、重男轻女、父母责任、攀比面子等等。剧中这一家子都是“奇葩”,苏母霸道强势、重男轻女;苏父“作”出天际,集合了所有讨人厌的老人缺点,经常在子女面前放飞自我;长子苏明哲放不下大哥的架子,却担不起大哥的责任;二儿子苏明成从小集妈妈宠爱与一身,将“妈宝男”诠释的淋漓尽致;小女儿从小被家庭抛弃、被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侵害,努力逆袭,想要逃脱原生家庭,但又一次次被血缘、亲情牵引拉扯着,最终不得不选择妥协。
这部剧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它涵盖了一个家庭可能遇到的大事小情,大家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埋藏在内心深处不愿触及的悲痛,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近太近。就拿子女教育来说,父母是子女的楷模,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身上一个小缺点可能会在子女身上无限放大,导致性格的缺失。剧中小女儿苏明玉,她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疼爱,她的童年是在母亲的打骂、二哥的欺负中度过的,当她每次用渴求的目光像父亲求助时,父亲总是那句话“那就不要惹妈妈生气,你惹了,我也没办法帮你”,使她性格独立,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这个家庭,最终逆袭变成叱咤职场的女强人,但因为父亲性格懦弱,她惧怕婚姻,怕找到像父亲一样的男人,她的后半生一直笼罩在童年的阴影中,无法走出。
母爱本应如水一般滋养着孩子,父爱更要像一座大山让孩子有依有靠。话又说回来,每个人都没有选择子女和父母的权利,人生太短面对爱和亲情,又何必斤斤计较,冷若霜降、淡如清水,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大家一定会过的都挺好!
《都挺好》观后感13
最近有一部《都挺好》的电视剧收视率很高,看了感觉里面的剧情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哥哥与妹妹的关系现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家仿佛身临其境,得到共鸣。苏大强在老婆生前没有什么家庭地位,凡事都是老婆说了算,不论是孩子读书,还是家里卖房,甚至是他知道老二打妹妹不对,女儿找他评理,当着老婆的面也不敢吭声。老三苏明月认为她在家里得不到公平的对待,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倔强,特别是在高考时本可以报考清华大学,却被母亲逼着读本地的一所师范学院,理由是家里没钱,读师范可以免学费,而大哥因为要去美国留学,家里为此卖了一间房,这让她愤愤不平。最后在得知家里因为二哥的工作又卖了一间房,彻底与父母(主要是母亲)闹翻了,不回家也不找父母要一分钱,靠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
故事从在美国工作的老大苏明哲接到父亲,母亲去世的电话开始,三个儿女围绕一个重获“自由”,显得有些自私的父亲展开,分析这个家庭近似扭曲的生活,其实处处无礼可循。古人对于家庭的礼制是:男人是家长,应该得到妻子的敬重,妻子是贤内助,应该帮着丈夫料理家务,教育孩子尊敬父亲。但是苏大强是典型的“妻管严”,妻子常常骂他是“窝囊废”,而且她重男轻女,认为儿子才能光宗耀祖,应该读清华,留学读名校,女儿迟早要嫁人,投资没有回报,没必要读名牌大学,就该读师范早点工作。苏明月觉得自己是这个家里多余的人,虽然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大公司的'高管,但由于对母亲和二哥的恨,对父亲的失望让她依然不能快乐的生活。母亲去世后大哥苏明哲从美国回来,希望能够照顾父亲,让弟弟妹妹和睦,按他的话说“一家人不能就这样散了”。其实在一个家庭里,大哥是弟妹的榜样,但他以前只顾着读书考外国名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等有了经济实力才能照顾家庭,没有尽到做大哥的责任。所以等他回来后想以大哥的身份主持这个家时,大家却都不买账,只得无功而返回了美国。剧终以苏大强得了老年痴呆症,兄妹们互相谅解,团结友爱而收场,这不过是给了大家一个喜闻乐见的结局罢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维系家庭正常运作的种种秩序,仪礼必须贯穿其中,否则就会混乱不堪,让人痛苦无比,又无法化解。
《都挺好》观后感14
都知道有个让观众恨到牙根发痒的人物,连续几天微博热搜榜上的老苏,苏大强。
简单介绍剧情人物:父亲苏大强,大半辈子被强悍的妻子拿捏,活的简直是太窝囊了;大儿子苏明哲,死爱面子,只知道一味愚孝,只顾大家,自己的小家却岌岌可危;二儿子苏明成,性格冲动幼稚,和老三一言不合,因投资失利导致婚姻出问题;小女儿苏明玉,由于从小在没有爱的家庭炼狱式生长,造就了她女强人形象,却对苏家一再心软。
苏家的'两个媳妇,她们迫于丈夫的行为,同样处于水深火热的边缘,心力交瘁,为此观众都很同情;都说剧如人生,人生如剧。一部苏家式原生家庭剧,真的是撕裂了千万家庭的伤口,让观众心生触动。有句话这么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仅剧情人物极致刻画出现实中的家庭矛盾,更是反应了人物的性格。
是啊,亲子间隙,家庭纷争,婚姻不幸,或许这些种种家庭矛盾,在大众眼里可能都是不愿意看到的,生活中有的是难熬的瞬间,每个人或多或少也都能从剧中看到自己的烦恼和伤痕。
电视剧终归是电视剧,我们也只是观众,只能在屏幕上发表自己的只言片语,更多的是观后感,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无奈我们无从谈起。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如有不同见解请坐下来一起讨论。
《都挺好》观后感15
近期,热播剧《都挺好》几乎霸占了整个荧屏,我作为追剧者之一,在追剧的过程中有过愤怒、有过无奈、有过同情、有过感动,但最终留给我的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恩和知足。
我认为《都挺好》这部剧的脉络是从世人眼中的“都挺好”最终走向了剧中人的“都挺好”,其中以苏大强的“作妖”为“料”,家庭成员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将剧情一次次推向了高潮。剧中苏家三兄妹如果生活在我们身边,大家肯定都会感觉非常羡慕他们家——明哲作为中国式“好孩子”读名校最终定居美国、明成虽没有大富大贵但是穿名牌开好车也算生活小资、明玉企业高管名利羡煞旁人。但是,也就是通过这部剧,大家也才看到了他们家的“衰”——老大打肿脸充胖子海外生活拮据、老二啃老被人唾弃、老三从小被虐、全家人各有怨言。我个人感觉电视剧的魅力也在于此,即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如果不是这部剧,大家能想到这么光鲜亮丽的兄妹仨有这么多的纠葛和痛苦吗?最终,虽然感觉苏大强和苏明成有一种被强行“洗白”的感觉,但是我自认为还是可以接受。
看完剧,我自认为剧中每个人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苏大强:一辈子在老婆的“管教”中寄人篱下、夹着尾巴做人、胆小怕事、毫无担当,这样的父亲对儿女是不负责任的,是父亲教育的“畸形化”表现。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有最起码的担当和责任,在家中不是说非得说啥算啥,但是面临大是大非一定要有主见、对自己的孩子要通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更要体谅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是火上浇油。
苏明哲:以大哥的身份自居处处想着要有老大的“担当”,这一点当然不可置否。但是,这种担当不能“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牺牲自己的“小家”来为自己的“面子”买单。作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做事情必须脚踏实地、不为所谓的面子所绑架,生活中既要沉得住气、又要弯得下腰、更要抬得起头。
苏明成:刚开始将“啃老”视为理所当然,但是由于朱丽和明玉一次次的“打击”,最终让明成走向成熟。明白了“人生的苦该吃的必须吃”的道理,也让他在一直视为仇敌的明玉面前真诚的“低了头”。这也许就是成熟的一种魅力,少了些许年少的轻狂和娇奢,多了一份生活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与担当。
苏明玉:从小被虐但却坚强的走向了职业生涯的“高峰”,表面看似衣食无忧,但却被家庭的“阴影”所深深羁绊。生活和职场中的她看似冷若冰霜实却有情有义、看似坚强无比实却脆弱不堪、看似衣食无忧实却孤苦伶仃。她从开始对苏大强大声呵斥到最终选择辞职相伴,从众城的改革**到最终离开众城,从不管苏家事到兄妹仨和好如初,都既表现了她的“刚”又表现出了她的“柔”。同时,也给我们启示,不管职业多么成功,但却家才是人生最后避风的港湾。
总之,看完这部剧后,最深的感触就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生活中,既不必羡慕他人的“光鲜亮丽”,也不必为生活中的“沟沟坎坎”而自怨自艾,毕竟每个人的生活只有每个人最懂,其他人都仅仅只是旁观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体验生活的每个阶段,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感恩现在所拥有的。
第四篇:美丽心灵观后感优秀心得
美丽心灵观后感优秀心得
美丽心灵观后感优秀心得1
你是否曾苦苦为一件事坚守过?或是一个梦想,亦或是一段感情,这种坚守是美丽的,是幸福的。到最后,你会觉得结局是什么,好像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看一部电影,就像看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一瞬间,一个人的美好,《美丽心灵》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让我感动且受到震撼的影片,一个人在寝室安静地看完电影,感慨良多。有感动,感动于男主角的坚强毅力,有震撼,震撼于女主角的不离不弃。
男主角的人生是传奇的,并且也是确有其人的。天才的数学家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很年轻时就作出惊人的数学发现,奠定经济学博弈论的数学基础,开始具有国际声誉。但30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相比于男主角传奇的人生,我更喜欢里面的女主角——艾丽西亚。她不仅美丽,而且具有一种气质。在我看来,是一种兰花般淡雅的气质。同时,她又非常地坚强,纳什病情的好转和她是分不开的。没有她的坚强和努力,我想纳什也不一定会坚持到最后。她选择不离不弃,选择坚守在纳什的身边,这就绝对称得上是美丽的心灵。
更令我动容的是艾丽西亚的包容,她可以包容纳什给她带来的伤害与畏惧,她可以包容周围投射来的异样眼光,我相信这才是最可贵最闪光的,也是.《美丽心灵》真正揭示的真谛。 试想下,如果你是艾丽西亚,你的丈夫,这一生与你紧密相连的人突然从天堂走入地狱,你的家庭支柱,精神支柱突然倒下,你是否会撕心裂肺,是否会崩溃倒下,是否会对生活绝望?也许你坚持不下去了,然后就放弃了,离开了。
而电影中的女主角,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丈夫,她选择了坚守,最后挺了过去。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坚守信心,阳光。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你多么坚强,无论你多么富有,无论你多么受人欢迎,生活就像风平浪静的海面,可它同时也隐藏着可怕的风浪。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你也不知道它有多么的恐怖,你能做的'就像是平静的海平面坚强地接受它,把它融入自己的生命里,让它和自己一起成长。《美丽心灵》也许也告诉了我们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吧。
影片的结局一直印象深刻,当纳什站在那高高的台上时,他的一切都成了闪光点。我们都应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故事的结局是美丽的,纳什拥有了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东西。我想,这一切在历经锤炼,始终坚守后变得更加珍贵。
美丽心灵观后感优秀心得2
主人翁纳什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天才数学家,他拓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非常年轻时就摘取了数学领域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博弈论。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美国五角大楼官员的授意,苏俄间谍成为自己的室友。他成了两国争霸绞杀的对象,使他常常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
幸运的是,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第五篇:信都校区观后感
信都校区观后感
2013年11月2日,在陀书记、朱副校长、邱科长等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这批新的教职员工来到学校的另一个校区---信都校区,分别参观了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
一下车,就感觉到这里的空气非常的清晰,一眼望去,这里的环境相当的好。种植基地的蔬菜长势很好,种植品种很丰富。这得益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老师学生们的精心耕种。养殖基地的动物都长得很健康,养殖设施先进。
在参观利用农业新技术栽培的花卉和蔬菜时,我想到的更是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我们农户的田间地头,如何在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条件的情况下更好的为农民增收致富。开展“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各村实际适当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加速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上级农业科技部门的科学技术指导、农业学校优秀的农业支柱体系、基层农技指导员辛勤的工作和示范户、农户的积极配合。使科技、农业公司、基地、农户、技术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到达“一村一品”、村村新亮点、户户都增收的效果。使农户不仅仅是钱袋子鼓起来,更重要的是挖掘深层次的潜力使农户精神文明也丰富起来。
在信都校区,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种植和养殖,学习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里是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典型,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可以马上进行实际操作,这为现代教学的发展探索了一条路子。在这里,可以看到种植养殖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这符合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对外交流与合作”,“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八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参观信都校区不仅是一次视觉享受,而且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给全体教师很大的震撼,全新的启发,创新才有出路,高效才是硬道理。学校决心发扬创新精神,更新观念,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为打造一流学校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