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铎王朝观后感
都铎王朝观后感
周末,一个人窝在家里,看《都铎王朝》。我一直很喜欢历史。都铎王朝讲的是亨利八世与六个老婆之间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妈,是非常有名的小三。当我看到凯瑟琳跟安妮博林对比时,心想如果我是亨利八世,大概也会被这个小三迷得神魂颠倒。毕竟女人老了,外表真的各种没魅力。所以现在非常排斥姐弟恋女人老得太快了。
这部电视剧还是比较写实的,起码跟我看的历史记载大致是吻合的。推荐每个现代女性都好好看看,男人的本性展露无遗。听说爱情只能保鲜两三年,深夜,我迟迟不能入睡。从没想过小三这种事情会到自己头上来。过于相信自己的眼光,过于相信对方的人品。
事实,天下乌鸦一般黑还是有道理的。
我突然想到大学的美女老公,她很看重的一段感情,在两人争吵最厉害的时候,同院系的一个女的,各方面都比不上她,趁虚而入。如果是真爱也就算了。那女的只不过是为了玩玩,靠!俩贱货给一个无辜的女人伤害,是我最气愤的。当年我差点冲到对方寝室骂她。
我的这个呢?有真爱么?不要说真爱了,哪怕有一份认真,我觉得蒙受这种屈辱也有正面的意义。他妈的,对方不过是玩玩。事情败露后,该怎么潇洒怎么潇洒,各种小白兔各种装,生活依旧。剩下我暗自受伤。怎能不受伤呢?六年的一路陪伴,一无所有开始,各种委屈都没有一个贱货的打击来的直接和彻底。原来你各种付出,换来的不过是背叛。
感情里,女人想要的死心塌地,可男人想要的永远是追逐。两个人时间越久,男人越不在乎。没了新鲜感和刺激感的相处,少了追逐的魅力,所以好男人很少。
《都铎王朝》这部电视剧很写实,如果可以,大多数男人都会跟亨利八世一样。所以,感情的世界,最忌讳的莫过于当真。谁当真谁输。当我们懂得自己都不爱自己,没人会爱自己时,通常都已伤痕累累。
然后我们就慢慢学会感情中不当真。因为再当真又如何?总有很多贱女人会跑来伤你的,男人本性如此。于是,爱情从一开始那么重要,慢慢变成只是人生一部分。或有或无。与其说我们变得聪明,不如说我们越来越无奈。有了裂痕的镜子,无论怎么修补,终究有裂痕。
第二篇:都铎王朝与英国教会改革
亨利八世
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第二代统治者亨利八世(亨利七世的次子),是一位才华横溢且私欲膨胀的英国国王,一生娶了六个妻子,在历史上曾留下无数瞩目的争议。也是英国历史上宗教改革——基督新教的创立者。
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王后是西班牙公主凯瑟琳,要娶其嫂子身份的凯瑟琳为妻,和当时的天主教教义伦理相违背,于是费劲心机说服教皇,使凯瑟琳变成了王后身份。但凯瑟琳只诞下一个女儿玛丽(英国历史的第一代女王,血腥玛丽),苦无子嗣继位的亨利八世对她不再宠幸,转而爱上女侍官安妮-博林。由于安的家世在朝中势力强大,强迫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取代王后位置。
由于与凯瑟琳的结合、分开都是有违天主教教义伦理,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对抗,最后脱离罗马教廷,自封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这就是后来的基督新教。
安妮也只生下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比凯瑟琳更为悲惨的是被亨利八世以通奸罪名送上了断头台;“此生真爱”的侍女简-西摩是亨利八世的第三任王后,诞下了儿子爱德华六世后的第12天去世了。
爱德华六世、简·格雷
爱德华六世九岁即位,舅父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摄政。坚持其父亲的英国国教政策。1549年萨默塞特公爵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诺森伯兰公爵约翰·达德利摄政。由于国王年轻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据说英国王室血统携带有血友病基因)。由于爱德华并无遗下任何子嗣,便由他祖父亨利七世的外曾孙女——简·格雷继承王位。其在位只有9天,还有传说这位Jane国王没有王室血统,她的继位违反了英国的议会法令,是英国历史上不被承认的国王。
玛丽一世(血腥玛丽)
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其童年的成长经历极为曲折,同时由于简·格雷继承王位的不合法性,当时英国很多天主教徒拥护玛丽推翻了登基九天的简·格雷,成为都铎王朝的国王。自然,玛丽登基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恢复天主教,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
玛丽继位后嫁给了西班牙王子飞利浦,由于妹妹伊丽莎白是虔诚的新教教徒,为了天主教能够长期流传,玛丽防止将王位传给伊丽莎白,对伊丽莎白长期关押软禁在伦敦塔内,并想尽快诞下子嗣作为合法继承人。但最终玛丽没能如愿,终生没有子嗣。
在玛丽弥留之际,大臣们要求其指认一位天主教贵族作为国王继承人,但玛丽几次召见伊丽莎白要求她皈依天主教,并传位给妹妹,而伊丽莎白都没能顺应玛丽的要求。最后,玛丽也没有指认继承人,在信仰和亲情中选择了后者。
伊丽莎白一世(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继位后,迎来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为此,伊丽莎白终身未嫁,被称为“童贞女王”。这也是历史对伊丽莎白最大的批判,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继承人。
伊丽莎白登基后和西班牙关系恶化,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向英格兰发动进攻,多次交锋,战争持续到1604年双方几乎打得平手。同时,英格兰经历多年的海上战争,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但是,伊丽莎白时代不齿的两件事,第一,伊丽莎白支持海盗事业,从中获取暴利;第二,贩卖黑奴。
伊丽莎白的继承人是她时任苏格兰国王的侄子詹姆士六世,后来继任英格兰国王,改为詹姆士一世,结束了都铎王朝时代。
此时,英格兰和苏格兰同归一个君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下,开始了不列颠统一进程的第一步——王室联合,但英格兰和苏格兰依然被国际承认为两个国家,而两个国家依然保持自己独立运作的政府。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英国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共和国。
第三篇:雍正王朝观后感
[雍正王朝观后感]最近头脑发热刚看完李卫当官,现在最吸引我滴就是雍正王朝,老片子啦,那个时候上初中看不懂,现在看看很有感觉,雍正王朝观后感。
感觉《雍正王朝》是难得的国产好剧,作为一部历史剧,比其它什么康熙微服私访,戏说乾隆好太多,先不说剧里演员阵容强大,剧本编写也是紧扣人心。看《雍正王朝》,对我来说是因为有唐国强,呵呵,不过,里面却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那就是四爷胤禛的军师——邬思道。
《雍正王朝》中的几股夺嫡力量:
1.太子,几乎是孤寡一人,但好歹有皇上为其撑腰,毕竟太子是皇上最喜欢的皇子。
2.四爷,孤臣自居,只有十三爷和他是同一战线,但后来皇上为了保护他,而将他关押保护,所以只有邬思道为他出谋划策。
3.八爷,号称八贤王,党羽遍布朝野,几乎收买笼络了所有大臣,呼声极高。
4.十四爷,手握兵权,十万大军在手,拥兵自重。
看这个实力分析,四爷应该是最弱的,既无兵权,又是孤臣自居,且不怎么得皇上欢心,但是最后赢的却是四爷,而他之所以能够赢,是身边有一位能够看穿任何人的心理的心理学专家邬思道,更绝的是他和皇上素未谋面,却能够很好地把握皇上的心理,帮助四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后赢得皇位。而在四爷的夺嫡过程中,有三步棋至关重要,这三步棋要是一旦有任何偏差,皇位就不会是他的了。第一步:上书保举废太子,表现出君子清心寡欲,不欲党争。
太子是皇上的第二个儿子,从两岁开始做太子,一直四十年,可惜这个太子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不仅没有一点才华,而且荒淫无度,和皇上的妃子郑春华私通,终于皇上下令废了太子,并且让朝野大臣们推举新太子,这时候,所有人全部推选自己这一派的首领,朝野之间立刻显出党派斗争。四爷本来正是为难的时候,不知道该推举谁的时候,邬思道为其解忧。
邬思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个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慢慢的老爷子老了,这么大的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他很精明啊,从不去争这把钥匙,只是默默地帮老爷子干事儿,有一天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就把这把钥匙
十三爷:交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 邬思道:对,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邬某冒昧,私底下为四爷和十三爷写了一份奏折,你们看看,如果能用,就请马上各誊写一份,单独呈给皇上。当四爷和十三爷看过奏折之后,大吃一惊,因为奏折上正是要保举已经废了的太子,虽然看着有些荒诞,但这正好和皇上的心意不谋而合。这一举动,让皇上对四爷刮目相看,大加赞扬。
试想,没有邬思道的一席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四爷和十三爷怎么会想到保举废太子,不管他们选谁,一定会陷入党争,这只会让皇上更加厌恶,这一事件中,八爷就是最大的牺牲者。
第二步棋:放弃大将军职位,初显仁君气度 皇上为了保护十三爷,而将其软禁,四爷非常心疼,适逢西北战事,皇上想找一个大将军,四爷为了让十三爷重获自由,想上书举荐十三爷,而邬思道却因为早已看穿皇上的心思,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一席话让四爷醍醐灌顶。
邬思道:您真的要举荐十三爷出来带兵啊?
四爷:为什么不?
邬思道:难道您忘了,十三爷的外公就是克尔克蒙古大汗啊?
四爷:那又怎么样,他还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呢!我就不信十三弟连这一点都分不清楚。
邬思道:人家要是以此为借口极力反对呢?
四爷:我就以百余口身家性命力保。
邬思道:那四爷这百余口性命也就断乎难保了。四爷:这话怎么讲?
邬思道:西北用兵看起来打的是兵马,其实打的是钱粮,打的是后援,茫茫荒漠,十万大军,最怕的就是粮草不济,后援短缺。查尔丹全军覆没,大家都说他是轻敌冒进,可就是没人替他想一想,兵部一个月几道兵符,责他为己观望,而应给他的粮食又找种种借口不按时供应,他坐困愁城,能不急着找叛军决战吗?如果说查尔丹轻敌冒进这恰恰是朝廷逼的,他的失败不是败在敌军,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
四爷:可老十四也是知兵之人啊,难道他就不知道这样做会导致兵败?
邬思道:没错,十四
爷和八爷要的就是查尔丹兵败。
四爷:他们不惜牺牲朝廷六万大军,就是为了争夺这个带兵之权?
邬思道:是啊,四爷,皇上若派了十三爷为大将军,十四爷和八爷更会时时设阻,到那个时候,十三爷就是第二个查尔丹,十万大军和四爷这百余口性命,呵呵
四爷:皇阿玛圣明烛照,难道他就一点也没觉察?
邬思道:四爷问得好啊,如果说以前皇上没有察觉,现在也一定是洞若观火了,我料定,皇上心理早已经默定了大将军的人选了。
四爷:谁?
邬思道:十四爷!四爷,论才略十四爷可以胜任,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十四爷带兵出征才不至于后援受制,重蹈覆辙,观后感《雍正王朝观后感》。◆分享好文◆
四爷:照你这么说,皇阿玛很快会有旨意?
邬思道:不会,他老人家还在观望。
四爷:观望什么?
邬思道:观望八爷,更是在观望四爷您。太子一位虚悬,皇上又日渐苍老,这大清的即位人才是他老人家最大的心事啊!这个即位人皇上心里早就有数了,可一直又不把他抖了出来,为什么?一是为了要保护他,以免他重蹈废太子的覆辙,二是进一步观察他,看他这个人有没有仁君的气宇,四爷,您如果真有这个气宇,这一次一定要以朝廷的大局为重,力保十四爷出任大将军,而不是去争这个大将军。
厉害啊,分析的如此透彻,在他眼中,皇上就是一个透明人,任何心思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若不是邬思道的一席话,四爷恐怕拼死力保十三爷,那么不仅皇位无望,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了。
而正是这次四爷力保十四爷出任大将军,让皇上赞许不已,更体现出自己的仁君气概,更是让八爷一头雾水,同时也显现出八爷的心胸狭窄,一箭几雕,四爷在夺嫡路途中又近了一步。
第三步:紧急时刻,先下手为强!确保皇位在手。
皇上六十大寿,皇子们纷纷献礼,远在西北的十四爷派人送来了一块陨石,但是中途却被八爷掉包,换成一只死鹰,皇上气急败坏,却没有让人去查这件事情,只是默默说:“天知道。”于是诸位皇子纷纷猜测,皇上是否已经默定十四爷为即位人了,四爷得知后,非常沮丧。
四爷:邬先生,虽说你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却无李世民之命啊,委屈你了,这些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邬思道:(大笑,狂笑)
四爷:先生是在笑话我?
邬思道:四爷啊,四爷,你怎么就不明白皇上的一片苦心呢?
四爷:我是不明白他老人家的苦心啊,我只知道他的心里已经默定十四弟做他的继承人了。
邬思道:哦,何以见得?
四爷:就是瞎子也能看见,先不说王师傅上书举荐我,被他老人家废除,就说老十四吧,他竞给他老人家一口匣子,里面装的是一头死鹰,这是什么呀,这是连禽兽都不忍心干的事,就算不是他老十四干的,可是他老人家一声不吭,查都不查,却把我、张廷玉和马齐降级的降级,撤差的撤差,这分明是在给老十四登基扫平障碍啊!难道人一老了就真的什么都糊涂了吗?
邬思道:哎呀,四爷,您就为这个灰心?您真的该好好参详一下皇上的帝王心术啊!皇上这是在预备后事啊,龙体欠安,他已经自治不起,阿哥门逐鹿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八爷防着您,更防着十四爷,十四爷拥兵自重,单等皇上晏驾,他兵临城下与八爷较量。您一看就知道,凡处落的都是能员干吏,这些人有陷入党争,于将来的朝局不利,这辅错了人,新主登基难免大开杀戒,辅对了人又难免侍功娇主,以后难以驾驭,所以现在统统将他们监押保护了,新主登基一纸赦书,他们就成了新皇帝得用的臣子。皇上这一计虽苦,但也是菩萨心肠了。关键是皇帝心目中默定的继承人究竟是谁?如果默定的是八爷或者十四爷,出了送死鹰的事,岂有不查之理。但皇上没有查,正是因为不查,就可以足证皇上心目中默定的人选不是八爷也不是十四爷。
四爷:何以见得?
邬思道:王爷你只要平心一想就自然明白了,送死鹰的事儿,我敢断定是八爷所为,十四爷率十万精锐在外,如果彻查他,正好给了十四爷一个清君侧的口实啊,八爷在这里联络呼应,立时就是天下大乱啊,如果查办八爷,礼物又是十四爷的,八爷起状叫屈,九爷,十爷推波助澜,立地祸起萧墙啊,到那时皇上恐怕想善终都难,如今大局稳定,对四爷有利,大局乱对八爷有利,十四爷正盼着四爷与八爷打个平手,他正好坐收渔翁之利啊!皇上的病能好自然是好,可眼见皇上灯干油尽,怎么禁得起这一场**呢?所以这一次八爷虽是走险棋,可也是瞧准了才走的,他要的就是一个乱子。(厉害,连八爷的心理都可以分析出来)
四爷:胜读十年书啊,他要的是乱,我当然要稳。
邬思道:对,只要能稳住局面,这个即位人就非王爷您莫属啊!可一个稳字谈何容易啊,八爷的党羽遍布朝野,而王爷您一直孤臣自居,手里既无人可用,也无人可派,我最担心的是隆科多啊,他佟氏一门和八爷交往最深坐不住啊!(的确如此,隆科多一直摇摆,他现在是九门提督,掌握着满北京城的兵权,如果此人倒向八爷,皇上就是传为给您,您也不定,向其六叔佟国维讨教,佟国维告诉他一定要等,静候皇上旨意)眼下只有一个人能清廷保驾。
四爷:你说的是十三弟?
邬思道:十三爷多年带兵,现在的丰台大营、西山锐键营、步军衙门统领有一半是十三爷使出来的,十三爷不出狱,就是传位给您,您也坐不住,十三爷一旦出了牢狱,就算传位给其他阿哥,四爷,你只要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局面翻转,也未可知啊!
邬思道的这一番分析,立即让四爷茅塞顿开,试想,如果没有邬思道这席话,四爷只会怨天尤人,不会采取行动,更不会和十三爷联络呼应,到时候,恐怕真的就像邬思道所说,即使皇上把皇位传给他,他也坐不住。
这是这三步棋,让四爷胤禛登上皇位,其实,论才略,他不及十四爷,论阴险狡诈、人脉关系又不及八爷,而他幸运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足可抵挡百万大军的军师。
邬思道是聪明的,他知道一旦四爷登上皇位就是他隐退的时候,毕竟,一个可以随时看穿任何人心思的人是可怕的,四爷当了皇帝之后,恐怕也就不需要这个军师了,毕竟一个随时知道自己想什么的人是自己最大的威胁。邬思道走得好,这一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临走前他给十三爷说过:“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你尚未看通世事,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与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府里专门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 引自——水煮清王朝
第四篇:《雍正王朝》观后感
又把电视剧《雍正王朝》大略看了一遍,太费时间,太耗精力了。
记得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或者说还没开始看的时候,只觉得电视剧《康熙王朝》很好,我也熬神看过。后来听说是《雍正王朝》唐国强主演的,便开始产生了兴趣。暑假实习结束后回家,开始用电脑看,“爱不释手”,专心致志。我爹问说:“看这个于学习有用吗?”我回答说:“有点用。”稍微节制了一点。去清河打了半个多月的工,回来之后便开始接着看,早怀此意。甚至一个人在房间里看到了深夜凌晨4点左右,从未“快进”,细节都仔细看了。连续两三天晚上熬夜,我娘发现了很心疼,劝我不要这样,可我是非常地爱好它啊!我本来就喜欢历史剧,而且这电视剧有很好,焉能自制?
看完之后,我果断地把它(文件夹)删了,不想再耗费精力如此了。删了便转到了电脑的回收站,回到学校后,有一天看电脑,竟把它还原了回去。在学校里忙碌事多,尽量克制自己看视频甚至是玩电脑什么的。可十月一国庆节放假之后,回家看电脑的时候又发现了它,不禁想再大略看看,以至于昨天晚上和今天晚上都没有干正事,睡得也很晚。实在惭愧!
我要把它彻底删除了,在此谈谈我的观后感吧。
此剧用一半多一点的情节描述雍正皇帝潜邸时各个皇子争权夺位的状况,康熙皇帝苦于此甚矣。从中我更看出了康熙的英明,感觉这里的康熙比《康熙王朝》中的康熙还要伟大,实乃“千古一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幼时的师傅邬思道,为胤禛出谋划策,分析康熙之心思,令人感佩心服。与当时的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祀比起来,雍亲王实在堪当大任。在十三阿哥胤祥的辅助下,四阿哥得以顺利照先帝遗命登基,大快人心。
后一半是真正的雍正王朝了,可又许多事物。先是继续追比欠款,又有西北战事,政局难稳。年羹尧胜利后,开始实行新政,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起纳粮当差。新政虽好,天下百官不悦,士绅顾己利而怨,文人闻谣言而意气乱政。廉亲王允祀“八王党”的人一直从中作梗,最严重的一次是他们和隆科多一同谋反,这次也是亏了胤祥力挽狂澜。后胤祥死,雍正也因劳累过度不能日久,弘时在允祀的撺掇下做了很多坏事,雍正因前车之鉴,狠心将自己的儿子赐死,为弘历的登基扫清障碍。
唉!多少王朝更替,多少皇帝治理,百姓仍不能逃苦命也。雍正帝励精图治,虽有时急躁心狠,但也不失为一位明君。而且他宵衣旰食,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以至于崩殂。嗟夫!吾念诸葛武侯之死,叹为政者之不易也。若果吾得爵禄于党国,意欲为民为国,终必如此般也。呜呼!人生之苦。
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深夜
第五篇:《天国王朝》观后感
《天国王朝》观后感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历史题材影片《天国王朝》的背景设定在十二世纪末期,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期间。当时的耶路撒冷被基督徒军队控制已逾百年,而另一方面穆斯林也在伺机夺回耶路撒冷。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欧洲大陆的平民和贵族都向往着去他们心中的宗教圣城耶路撒冷,寻求赎罪,寻求财富,寻求和平。
影片主要讲述了铁匠巴里安由于一个素未谋面的骑士父亲的突然出现,致使他的一生发生了奇妙的转折,继而保卫耶路撒冷城并对抗想从基督徒手上重新夺回耶路撒冷的伊斯兰领袖萨拉丁的故事。
在整个影片中,分别有两次谈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第一次是国王与萨拉丁两军对垒后的谈判,一代枭雄沙漠之王萨拉丁带给我们的是彪悍威严的感觉,但与之对比,病残之躯的国王凭借超人的意志力,在气势上没有半分的失色,他让萨拉丁撤退。看着国王面具下的眼睛,虚弱却从容淡定,即使病入膏肓,仍然高昂着优雅的头颅,是的,他赢得了萨拉丁的尊重,他无愧于国王的称谓,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二次是城破之时,巴里安与萨拉丁的阵前谈判。谈判中,巴里安对萨拉丁说他们将不会投降,直到与萨拉丁军队同归于尽。这种做法是我能够想到的,然而,想不到的是,当萨拉丁开出条件,说只要献出耶路撒冷,他会放生城内的所有人,直到他们到达基督徒的土地时,巴里安同意献出圣地了。按理说,这当然会引起极大的不满。他是一位十字军骑士,有多少和他一样的骑士为了这座基督教的圣地而在圣战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当他回首对城内的军民说:“我交出了耶路撒冷,所有人都会安全地出海。如果这是天国王朝,那就让神的意志来支配它吧。”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欢呼,仿佛他胜利了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发问,是否只有胜利才是英雄?的确,胜利,荣誉,乃至于信仰„„这些都比不上人的生命。随着战役增加,只会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掠夺。巴里昂在城下做出的抉择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他没有取得光辉的胜利,然而比起那些在成河的鲜血和如山的尸体中建立自己的荣誉的胜利者,又是无比地高尚。有时候,强大的并不是武力,而是我们的心灵。
“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但即使是近一千年以后的现在,和平依然没有降临在耶路撒冷。基督教和穆斯林千年的纷争还在继续。我想,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