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共5篇]

时间:2021-07-06 11: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

第一篇: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

在作出兵决策之前,中国统帅部对美军的优劣就已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把自己的优劣方面加了上去,形成了清晰的作战思想。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五篇【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一年。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历史。它带给我们太多的痛苦,夹杂着悲伤和愤怒,带着血腥和杀气的风掠过了原本寂静的中国。

拥有5000灿烂历史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日本对于中国这片土地垂涎欲滴。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响起了日军侵华战争的第一声炮声。然后他们肆无忌惮地在这片土地上烧杀抢夺。残忍地实行“三光”政策。

1937年12月,这是个灰色与血红色交杂的月份,因为在这个月中,在南京日军的刀枪下,原本繁华的南京只剩下漫山遍野的血红,灰蒙蒙的天空还有候鸟在空中绝望的低吟。他们视中国人为玩物,肆意宰杀、取乐。居然还有日本军官在这里展开“杀人”比赛,谁先杀死100个中国人就算获胜。南京城顷刻间横尸遍地。

但是,终究我们还是胜利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正式向中国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胜利是由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来得曲折坎坷,来得刻骨铭心。

六十年,可以让一棵小树苗,长成青葱的参天大树,70年也可以让一个朝气勃发的少年变成一个已年过花甲的老人。六十年前经历炮火洗礼的土地,今天灿烂的阳光下闪动着光彩。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向往和平,呼吁美好。让和平鸽衔着橄榄枝飞翔在天空下成为永远。愿和平永驻人间。

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五篇【二】

所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牺牲的人都是英雄,是真正民族之脊梁!

今天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就是要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祖国危难时刻,无私无畏挺身而出的伟大精神,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争生死考验面前不怕牺牲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

抗美援朝战争,是三百年来中华民族对西方列强第一次发起的主动反击。它用一百万联合国军的鲜血告诉了全世界,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也拥有不屈的意志。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70年了。7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世界也发生了巨变,在这个巨变中,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及胜利发生着关键作用。今天我们纪念抗美援朝伟大胜利,应取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历史而不是歪曲历史,崇敬英雄而不是亵渎英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今天安享着幸福生活的人们,千万不要忘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场生死之战,不要忘了那些为了共和国而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冰天雪地中死战的不屈将士;

至少,不应该一边幸福着,一边对那些牺牲的烈士说三道四、胡言乱语。

而今中国的大国地位,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没有他们的立国扬威之战,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就是前车之鉴。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抗美援朝告诉我们,尊严在勇者的剑锋之上。诚如是,一个真正的剑客,可以倒在对方的剑下,但绝不可以跪在对方的剑下。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必须敢于亮剑,才能在这个丛林法则盛行的世界赢得起码的尊严。

借用毛新宇将军的一句话:“现在,我们安享着和平宁静的生活,安享着现代文明,安享着大国尊严。此时的中国人,请一定不要忘记那些爬冰卧雪的志愿军将士,那些带给我们今日尊严的牺牲在三千里江山的志愿军烈士。”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首当年曾唱遍中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把人的思绪一下子又带回到70年前的那场难忘的战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过去了,但欣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铸就的国家尊严,从此写在了中华儿女的脸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无私无畏精神,从此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里。

“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里,但时刻不要忘记为祖国为人民作过贡献的老军人,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人民的功臣,是永远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鲜血甚至生命奠定了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致敬抗美援朝老兵的慰问活动,向老兵们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祝福。

抗美援朝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是人类的战争从未停歇,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中华民族统一之战的号角随时吹响,今天我们纪念抗美援朝,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是为了学习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精神风范,也激励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纪念活动不仅得到了向先烈学习的宝贵机会,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并时刻提醒每一个党团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走在群众前面,都要起表率作用。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我们建设伟大祖国的坚强斗志。

新时代,新征程。英雄们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正如矗立在民族复兴航程中的灯塔与坐标,召唤着中华儿女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纪念战争是为了珍爱和平,纪念英雄是为了守护正义,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每一次对英烈的祭奠,每一次对英雄的赞颂,都是为了新的出发。英雄不老,精神永恒!

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五篇【三】

前几天,我阅读了《朝鲜战争》这部大型战争历史书,读了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悟。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的领国,“朝鲜”这个不知名的半岛发生了一场令世界震惊的战争“朝鲜战争”,当时,朝鲜半岛在美国佬的挑拨下混乱不堪,美国为了在东亚站住脚,得以与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抗衡,便把目光瞄在了朝鲜半岛。

现在经常听老一辈们将朝鲜战争的故事是,总是能听到几个字“北纬三十八度线”,这条线就是分割整个朝鲜半岛的交界线。谁也没有想到,这条关系民族利益的线,竟然是一个美军官随意画的,这条线画的毫无军事作用,这条线穿过了朝鲜4条大江,一百多座高山,横劈十余个村庄,使得美军吃了这条线不少的亏。

朝鲜半岛被分成了金日成统帅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由美国傀儡使唤的由李承晚统治的大韩民国。

两国成立后,北朝鲜(就是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人民辛勤劳动,北朝鲜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南朝鲜就大不相同了,整个国家混乱不堪,经济衰败,整个李承晚政府在美国佬的经济支持下,才勉强维持国家经济秩序。

一天晚上,一场大战争爆发了,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借助苏制坦克,和胜过韩国的大量枪支快速前进,李承晚政府大楼一片混乱,电话铃声到处响,可见朝鲜人民军对南朝鲜的打击有多大,朝鲜人民军乘胜追击,连续攻下了开城,板门店等军事要塞。韩国国内更是一片鸡飞狗跳,到处都是从前线撤下来的美国大兵,和南朝鲜志愿军的败兵,城内各大街道都挤满了人。这时,美国方面当然也好不了,南朝鲜是他们的走狗,一旦南朝鲜被共产主义北朝鲜攻占,美国的东亚手柄就会失去,失去对东亚仅有的一点控制,使得苏联更加强大。于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紧急在五角大楼召开会议,最后,打算进行政治调停。然而,战争贩子麦克阿瑟却不乐意了,公开侮辱总统,最后由于某种原因,决定,由麦克阿瑟这位远东总执行官担任将军,统领整个美国远东军,直接干涉朝韩问题。

南朝鲜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的被朝鲜人民军吞噬,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那是一个夜晚,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集团军进入了南朝鲜仁川港,登陆了。就在这时,我国向北朝鲜实施无偿援助,当晚大批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领土,由彭德怀直接领导。北朝鲜人民军在美国强大数倍的军队的镇压下,在美国超级武器的攻击下,渐渐衰落了。我国志愿军却整装待发,准备战斗,前方的战士热血横撒,后方的人民众志成城。最后,美帝国主义没有打倒我们伟大马克思主义论,和共产主义国家,只好被迫签订合约,朝鲜半岛被分成了两半。正如周恩来总理说的:“任何国家要与我们共产主义的亚洲六万万人民作斗争,我们亚洲人民必将拿起刀枪,血拼到底,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让我们记住那些死去的战士们,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美好江山,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想为保护人民而用作斗争的战士们致敬!

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五篇【四】

为了纪念抗美援朝的胜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抗美援朝”的图片。当时听说要去观摩,我的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激动,好想知道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形。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我们浏览了许许多多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记录了中朝人民有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讴歌了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中国志愿者的英雄壮举和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革命主义精神。让我们充分了解了这段历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架青年志愿者的飞机,那些志愿者曾经就是乘坐着这架飞机来到朝鲜抵抗美军的,因此,这架飞机也存在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看了这些照片后,我的心不禁为之一振。朝鲜,一个与我们中国毫无关系的小国,在强大的美国攻打它时,我们中国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一起抵御美国疯狂的侵犯,以至于损兵折将。这是为什么?原来,这都是我们中国对和平的渴望,为了不让朝鲜受到美国的侵略,为了世界上没有弱肉强食的事件,我们中国,甘愿出一份力,以换来世界的和平。更让我敬佩的,还是在战争中,那些志愿者在枪弹雨林中,不顾一切的向前冲锋的背影。他们在罪恶的子弹和冷酷的炮弹面前,显得沉着冷静,毫无畏惧,没有一丝退缩的意思。尽管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邪恶的子弹刺穿胸膛,但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心中仍未改变。虽然有些英雄们被这场战争无情的夺去了生命,但他们那高大英勇的形象,依然在我们心中永存!我想,他们在这场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吧!

看着这一张张图片,我感觉仿佛来到了那充满硝烟的战场,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声激烈的枪炮声,耳边有仿佛传来了鸭绿江边,那些英雄志愿者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美帝国主义!”“中朝联盟万岁!”。

回首昔日,在瞧瞧我们现在,我们应该为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而感到庆幸,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将来继承和发扬英雄的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五篇【五】

回首那场发生在70年前的战争,许多历史的悬疑至今困扰着人们,澄清它的来龙去脉,从战争第一天起,西方各国就认定中国参与预谋了那次战争的发生。与之巧合的是,毛主席的确在开战前3个月访问了莫斯科,在中国,也同样认为是美国一手挑起了那场欲亡中国的大战。

后来白宫将朝鲜战争的档案全部解密,从历史资料来看,美国是在开战后仓促中开动战争机器的,之前许多中国亲临参与那场战争的当事者,在回忆录中也都阐明,中国是在战争爆发的当天与全世界一样从外电才获知它的北方邻国发生了战争,如果这些都是事实,应该是历史把中国和美国的必然碰撞放在了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前,新中国建国伊始,解放战争尚未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还奔赴在国土的四疆,其第一野战军尚在进军新疆的途中,当时中国的西北还是地方土匪割据的天下。第二野战军正挺近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正准备进入西藏。第三野战军正在东南沿海与国民党军进行着争夺岛屿的作战。第四野战军在几个月前的5月份刚刚结束了解放海南的战役,中国至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成立共和国的38年间,内战外患从未间歇,新中国初创就其国力而言完全无意也无力打一场对外战争,况且,当时分布在西北、西南、华东、东南各省结合部的偏远山区还有100万以上的国民党散匪尚没肃清。

可以说是在中国的内战尚未结束时,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了,爆发在新中国开国的第八个月,爆发在新中国正在百废待兴之时,爆发在至鸦片战争以来历经百年国耻的古国,刚刚把当时的帝国主义残渣余劣通通赶出大陆,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要挺直腰杆的时候。

第二篇: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单位组织上了一节特殊的党课——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一小时四十五分钟,我在凝重、震撼、沉思中完成对精神世界的洗礼。什么是信仰?共产党员该坚持怎样的信仰?影片已告诉我答案。

在酷似《国际歌》的悲壮雄浑的片头曲中,《信仰》把我带回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如孟泰、王进喜、焦裕禄、张秉贵、雷锋,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演绎了他们对事业的忠诚和对信仰的坚守。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艰苦创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们,如沈浩、吴仁宝、吴孟超、孔繁森,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书写了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答卷。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都是因为信仰的支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共产党人的信仰!

信仰是纯粹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信仰是利他的,蒋筑英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虽然现在许多人对入党已不感兴趣,我想一个人总还是应该有信仰,人活着不能为自己过好生活,要为社会负责任。信仰激发了他们灵魂中的高贵和伟大,亦成就了国家事业的巨大发展。

鲜活的生命,高尚的灵魂,朴素的语言,全场鸦雀无声,大家用专注和思考传递着由衷的敬意。是的,林县人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飞檐走壁、劈山修渠的影像震撼了我,铁姑娘李改云为此牺牲双腿而不言后悔;“先祭谷公,再祭祖宗”,厦门东山人民对谷文昌书记的爱戴之情温暖了我;杨善洲老书记花费二十年心血培育茫茫林海,全部无偿捐给国家的事迹彻底感动了我„„我油然而生一种认同和自豪感,渺小如我,和他们一样都是共产党员。即使和他们相比,我什么都不是,我仍然因我们为同一种信仰而走到一起的念想热血沸腾。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的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对共产党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是信仰,心中的道德是在寻常经历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

信仰,这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依靠的不是大声宣告,而是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流露在举手抬足之间,闪现在最平常的决定里。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党员,为信仰而献身,对我来说有些遥远,但是对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坚守,对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执着是不需质疑的。如果能把付出和奉献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常态,立足于做小事,做好事,那么即便不轰轰烈烈,也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的。长此以往,谁能说没有体现人生的价值呢?就像是一滴水,在阳光下晒晒就会蒸发,但若是将它投入浩瀚的大海,生命便不会干涸。千千万万个小我,在千千万万个岗位上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那么党的事业将持续波澜壮阔,我们的祖国将更加富强,我们的人民将更加幸福。用小我成就大我,这是我的信仰。

《信仰》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辈子很短,如果用它来谋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一辈子也很长,如果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即使生命归于结束,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辈子就变成了永远。”我想以这段话自勉,把今日对信仰的追寻和感悟化作对“一辈子”的思考。

篇二: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 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我国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进论述了我国共产党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进党积极份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中国我国共产党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大家都知道,人是应该有些信仰的。但如何选择,如何坚守呢?这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个国家也一样。《信仰》这部纪录片以党的90 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信仰会传承,事业会延续。革命时期有方志敏、陈树湘、张思德、刘胡兰等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建设时期有朱光亚、王进喜、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一大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改革时期有沈浩、吴仁宝、孔繁森、杨善洲、李林森、谷文昌等一大批带头致富,忘我工作的领导干部。当《信仰》这部纪录片让我再次重温了前辈们那些信仰的故事,又一次踏过了先辈们那些信仰的足迹后,我相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我们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是崇高的,人就会 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人,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角色。如果信仰是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扭曲的,这样的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的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我认为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 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服从分配,团结同事,互教互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三: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信仰,是一种精神动力,是我们坚持理想的力量源泉。这部纪录片以朴实的手法、清晰的脉络讲述了中国人选择信仰、坚守信仰到发扬信仰的过程。

1919年,一名叫陈望道的年轻人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这本薄薄的小本子只有两万八千多个汉字,至此这种先进的思想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它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它引导广东青年澎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上革命之路,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是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19世纪中页,在中国签订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后,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时有亡国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国的各种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却始终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虽然当时只有区区50人,但通过无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永不叛党这种内心坚定的信仰坚守,我们打败了蒋介石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49年,在新中国建立后,一群留美学生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是什么使他们这么做,我想是内心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种爱国信仰支持着他们。在战争中千疮百孔的鞍钢已是满目苍夷,一位日本人曾说过要鞍钢出钢至少要用20年。但中国人再次展现出了信仰的力量。已离开鞍钢两年的老工人孟泰被军代表请了回来,并由他带领鞍钢的老工人从一颗螺丝、一件零件的收集到出钢仅仅用了16个月。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张秉贵、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等无数的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改革开放丰富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让人民富裕起来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信仰。靠着改革创新,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各项试验的重要窗口,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质,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来说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通过改革创新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安徽省小岗村支书沈浩,正是因为他爱民、为民的信仰,获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大爱无私的郭明义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资助了180多名贫困学生,而自家却住在不到40平米的旧房子里。点点滴滴,无数的普通人用普通、朴实的方式在诠释自己的信仰。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要带着理想、信念在日常工作中树立“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自己的工作业绩来践行心中的信仰。

第三篇:邓丽君纪录片观后感

音乐系xxx班xxxxxxxxxx

邓丽君纪录片观后感

邓丽君,这位华人世界的天才歌星,她甜美的歌声,不仅在港、台、日本及东南亚华人社会里赢得声誉,更以《小城故事》、《何同君再来》、《小城之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打入中国大陆市场,成为大陆改革开放初期最受欢迎的台湾大歌星,并成为东南亚流行乐坛的顶尖级人物。她的歌声传遍并风靡于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的歌声飘扬过海来到大陆,造成了大陆民众的疯狂接受。邓丽君歌曲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地的一个文化事件,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发展。

邓丽君对中国大陆的深情向往,在成名以后曾多次和他的日本经纪人表达:想到天安门唱歌。其实这也是她遍布全国的歌迷的期盼。在她歌唱生涯的上升期社会环境动荡复杂,虽然能在香港甚至是美国纽约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内地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但处在一种很微妙的境地,她那无数的内地歌迷都有过偷偷摸摸的经历和“收听敌台”的尴尬。当她红遍香港、台湾、东南亚之时,改革开放也随之进行,内地的社会环境开始明朗化,这对喜爱她的内地歌迷来说是个幸事。但偏偏随后而来的“假护照”**使邓丽君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只得黯然的赴美留学,第一次和内地歌迷擦肩而过。

而后的邓丽君步入了中年,也可谓进入了歌唱生涯的“黄金阶段”。所谓哪里跌倒就要那里站起,邓丽君开始在日本寻求“复出”之路。但这条路依旧的坎坷异常,此时“假护照”的影响依旧没有消退。甚至举行的记者招待会都被此类的问题占据。这一次的危机化解后,邓丽君和他的经纪人公司开始着手准备“到天安门唱歌”的具体事宜,但因为种种原因再一次搁浅。这个美丽、光荣的梦想直至她病逝清迈也未能实现,终成憾事。从这一段故事中可以看出邓丽君的祖国情怀,更是一代又一代大陆君迷的骄傲,也深深的影响着祖国大陆的流行歌坛。

她的时代标杆性,也是后世无可企及她是那个时代歌手里标杆式的人物,贵为一代歌后,影响力的深度、远度都是后世的歌手所不能企及的„„我觉得经典的东西是不会被人们淡忘的,而邓丽君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虽然现在我们听她的歌不再像那时候那样的多,但是她的声音、她的歌曲一直在流传,可能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她的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影响永远的值得我们去怀念。

对于邓丽君我想说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声音,而她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影响力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的消退,歌曲的生命力更是惊人。对比我们现在新千年以后的歌手、音乐人我无法想象他的歌曲还能传唱多久。这一点“邓丽君”的生命力真的令人敬佩。

邓丽君对于70年代生人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应该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最强、最深刻的记忆了。对于80后这一代来说,她的直接影响应该是在逐渐的减弱。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其他的歌手翻唱她的经典歌曲、模仿她的发声演唱方法来了解这个人的。她对歌手的影响很大,比如,内地的像杨钰莹等一些歌手吧,都

在歌声中有她的一些影子。虽然作品一直被翻唱吧但是我想没有人能超越她的。

对于歌曲而言生命力的延续在于“翻唱”可以看作是一种传承。比如,外国的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甚至一些更老的歌手,他们最终被不是一个时代的歌迷熟知、接受就是通过后来歌手对他们作品的“翻唱”来完成的。这一点邓丽君也是一样。《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一系列的脍炙人口的歌曲现在都仍在口口传唱,可能还会传唱唱很久,这就是她歌曲生命力的延续。她的歌曲很多都是经典。“经典”一词,并不是你时时都会来听的。而是需要的时候拿来用的,比如一些的公益歌曲、大爱的歌曲,平时你想不到,但是一到需要的时候,总是会出现的。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的声音,听过便此生难忘,在时光的长河里,声声不息、息息萦绕。邓丽君,便是。她是那个时代绝对的天后,好比九零年代的王菲、张惠妹,两千年的蔡依林,如今的春春。但,她的风光,又且是她们可以比拟!她不是王的颓废、荼蘼,不是张的渲泻、生猛,不是蔡的花俏、卖弄,不是春春的平淡、寡味。她的声音似阳春四月一缕裹着芬芳的柔风,所过之处,心、耳余皆醉,余香三日;似五月一河清明的溪水,跳动着、奔跑着、欢笑着、叮叮咚咚向前,溅起的浪花晶莹剔透、清凉入心,每一朵落在身上,便开成世上最清澈的花朵,在身体里绽放。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她甜美动人的歌声,唱响。天下谁人不识君,她是一个传奇,一个无可取代的时代符号。

邓丽君的声音始终是我心中的经典。当朋友分别,我想不到十里长亭,残阳浊酒。我只能记起她的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是对人常带三分笑,桃花也盈盈含笑舞春风„„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惧怕伤害。所以,每当我听到:“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这样朴实无华的表述,叫人吃惊,她只是一味的缠绵、缠绵„„ 人类心中最珍贵的,莫不过那种最初的、最单纯的情感。“我爱这夜色茫茫,也爱这夜莺歌唱„„”邓丽君小姐的歌声,让我们共同欣赏。邓丽君的演唱风格,集合了美声演唱最为推崇和称道的不着痕迹的气息处理,民族演唱最为讲究的唱腔和民歌韵味,流行演唱最为重视的易于广泛流传的优美旋律,是个集大成者。她以柔和、自然、甜美、清澈、干净、圆润的嗓音,异常清晰的咬字,配合着充沛而又恰到好处的感情所演绎的歌曲,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也令大陆的音乐界折服,那种状态真可谓所向披靡。

时至今日,中国流行音乐的受众已然由初创时期的小市民阶层转为人民大众群体,创作题材也由原先的局限于卿卿我我、顾影自怜扩大为既有委婉哀怨的倾诉又有铿锵阳刚的歌颂,表演舞台已由早期的歌楼舞厅酒吧延伸至电视“走秀”和国家级庆典晚会,创作主体也由原先的少数专业音乐家涉足发展到相当数量的专业作曲家和职业“音乐人”共同加盟。如此看来,近八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流行音乐界也相应地发生了诸多变化。但静下心来细想,从《桃花江》《何日君再来》《夜来香》和《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歌曲到今天的《是否爱过我》《挥着翅膀的女孩》《看我72变》和《老鼠爱大米》等作品,我们仍然能够寻觅到处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两极的诸作品之间的共同之处。

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虽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歌星、歌后层出不穷,但是,大浪淘沙,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不多了,可邓丽君依然光芒四射。

对于流行歌曲,可能由于中国大陆根深蒂固的精英文化情结,对于其研究地位一直难以接受。其实流行歌曲作为社会大众心理、行为方式的反应,表征着大众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流行歌曲作为感性的人类精神活动形式,它最擅长表现的就是具有流动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大众性、感染性等特点的社会心理。邓丽君歌曲在中国大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广泛流行,我认为它与同时代精英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学、哲学革新运动,可以看作是当时思想解放潮流在精英文化层和大众文化层两个层面的分别展开。如果说知识分子发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运动以及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在当时起到了思想文化启蒙的作用,那么邓丽君流行歌曲在底层民众的广泛传唱和流行,也同样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两者同是对文革时代的反人性、对人的极度的文化专制的反拨和批判,同是对人性回归与思想解放的呼喊。因此,本人试图通过对邓丽君歌曲及其流行现象的解读,能够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了解当时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邓丽君歌曲在大陆的流行对于大陆的流行音乐、对于开启大陆民众的心灵,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邓丽君歌曲的流行状况及对大陆民众、内地流行音乐所起的启蒙作用。国内关于邓丽君的研究相当缺乏,远没有达到和其流行地位相称的地步,邓丽君歌曲在中国大陆流行的社会文化语境,认为文革时代的政治、文化专制和改革开放后民众的伤痕和兴奋交织在一起的时代语境,是促使大陆对邓丽君歌曲的疯狂接受的原因之一。只有在这个特定语境下,邓丽君歌曲在流行中才起到了启蒙的作用。邓丽君歌曲本身的艺术特质,邓丽君歌曲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与中国传统民歌小调的关系,加上邓丽君特有的对歌曲的倾情演绎,同样起到了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启蒙和开启了大陆民众的耳朵和心灵。邓丽君歌曲在大陆接受遇到的艰难挫折,反证了邓丽君歌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起到的启蒙作用。邓丽君歌曲所起的不同的作用认为邓丽君歌曲的启蒙作用是时代语境赋予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流行文化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第四篇: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家园》观后感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刹那的闪现,可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

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

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知道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择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曾经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许多镜头都是高空俯拍,许多景致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夺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却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的。许多窒息的美丽背后,就是许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个纯净的盐岛,美若如此,却是死海日渐死去的象征。无数生物灭亡的命运,换来了人类的繁荣和生机。我们欣赏它们,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惨烈。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第五篇:抗美援朝战争的得与失

抗美援朝战争的得与失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作为老一代人的光荣记忆一直被传颂着。在90后一代的教科书里,抗美援朝的意义是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泛泛而论,这种定义是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的,是站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与政治背景下得出的结论。

但在战争结束6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过去,我们是否能够仍旧这样看待那段历史呢?抗美援朝究竟带给中国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探讨。

朝鲜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邻邦。明代洪武大帝朱元璋赐予李氏王朝“朝鲜”的国号,朝鲜这个国家正式踏上了历史舞台。明代万历年间,在日本掌控者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时,朝鲜作为中国的附庸国向明朝请求出兵援助。为了边界的稳定,明朝政府派兵将日本军赶出了朝鲜半岛。可以说,中国与朝鲜的合作关系一直存在,抗美援朝也不例外。但对比明代时期较为简单的国际关系,20世纪中叶的抗美援朝战争显然要复杂得多。

首先,美国到底想不想以朝鲜为突破口,从而大举进攻整个东亚地区,树立霸权呢?至少,事实没有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学来的那么简单:

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随时准备对付美帝国主义来侵略。我们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要考虑敌人就在面前这个情况来讨论决定。”[1] 从这段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50年时,中共中央依旧在以帝国主义的眼光看待欧美国家,主要是美国,而这种执政党所宣扬的思想对国民带来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站在21世纪的视角上,拨开那个时代的迷雾,分析朝鲜战争期间与之后的种种历史事实,我们有理由对美国当时攻击朝鲜的动机产生疑问。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到:

“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虽然不称心,却也可以接受,因为它并不一定会威胁美国的安全和霸权。但是,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及随后中国的参战,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观念。”[2]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武力干涉朝鲜战争这件事上,可能出现了两次较大的误判。第一次是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初期,毛泽东与斯大林曾经错误地认为美国不会介入朝鲜战争。第二次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加战争后,中国政府对美国的战争动因判断存在较大争议,即是否为上文所提到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在1950年6月和8月,周恩来就曾公开表示“朝鲜战争是美帝对东亚发动更大范围的侵略的借口”,毛泽东更是说:“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然而,从美国在朝鲜战争事务上的种种表现却和中国与苏联猜测的不同。比如,美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失利后,杜鲁门政府1950年年底和1951年年初曾两度考虑过让美军撤出朝鲜,1951年4月又撤了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的联合国军司

令麦克阿瑟的职。1951年5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政策辩论中说:“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会把我们卷入一个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个错误的战争。”[3]

中共中央对战争形势及国际关系的误判,可能是因为错误的认定世界还处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继续按照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来认识美国。而实际上,二战后国际社会大体走上了和平与发展的舞台,苏联拉拢中国,让中国投入朝鲜战争主要是为了不使自己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地位而错失了发展的机会。而战后的种种现实告诉我们,抗美援朝给我们带来的国际影响并不是历史书上说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恰恰相反,抗美援朝后的20年里,美国开始对我国采取敌对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角度进行全方位遏制,指挥、胁迫盟国对中国进行围堵。这种制裁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在1960年中苏交恶之后愈演愈烈,经济、农业、工业、商业、科技领域发展陷入停滞。而这些影响在中美建交之后依然拖累着中国前进的脚步,比如,由于在朝鲜战争之后没能加入各个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中国在与很多国家的经济往来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后来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更是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才得以成功。

另一方面,抗美援朝使中国失去了武力收复台湾的时机。假设武力收复台湾与入朝作战同样会使中国受到美国遏制,那么收复台湾显然比卷入朝鲜战争更加符合中国利益。如果不出兵朝鲜,中国可能将会与韩国为邻,而回看朝鲜战争后的50年中,韩国虽然在50-80年代发展不如朝鲜,但同时期朝鲜的欣欣向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苏大量援助的基础上的,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国60年代在国内遭遇饥荒,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依然向朝鲜提供巨额粮食援助以及苏联解体时朝鲜仍旧欠前苏联的巨额军火货款。而在金正日上台执政后,大搞“先军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闭关锁国,使朝鲜国内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相反,此前一直落后的韩国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在开放的全球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现今已在很多领域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应该说,现在的韩国比朝鲜更对中国有吸引力。

如果不出兵朝鲜而是武力收复台湾,那么现在带给中国的利益将会比无止尽地援助朝鲜更多。首先,美国将失去一颗牵制中国的重要棋子,而中国也不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决与台湾的纷争;其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1950年左右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机,而在60年后的今天,两岸民众的思想差异已经变得比较明显,而这也正是台湾政府与美国政府所希望看到并乐于利用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岸统一的进程将会很长且及其复杂;而台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是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如果拥有台湾,中国向西向南可以控制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这两个国际水道,向北可遏制日本,向东可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地位,给中国带来的可以用于国际事务中的筹码十分可观。

让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回望历史,抗美援朝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的确是难以估量的,但这场战争也为中国带来了一些利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苏联向中国提供的大量援助:

“1950-1953年中苏签订技术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值68394万卢布,三年累计实际进口46974万卢布,完成合同68.7%。……在科学技术资料以及科技人才方面,苏联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据中国档案馆材料,自1950年-1953年先后到

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此外苏联根据中苏两国政府间科学技术协定向中国提供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共2928套(件)。”[4]

在当时中国国内经济萧条,工农业生产能力紊乱低下的情况下,来自苏联的这些援助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也正是得益于这批物资。

其次,中国趁着朝鲜战争的机会,通过接受苏联援助的方式,对大量部队进行了换装,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大为增强,甚至在战后实现了统一制式武器的目标。

现在我们是站在朝鲜战争结束的几十年后,结合历史事实,客观地分析这场战争,但它背后隐藏的复杂国际国内背景不是短短的一篇文章所能揭示得了的。朝鲜战争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无论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分析它,看待它,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必然的历史规律——无论起点多么正义的战争,无论胜利的是哪一方,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纵观古今,人民都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和平永远都是人民最大的愿望。

附录:

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94页

2.【美】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第6版.计秋枫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第541页

3.何方著.抗美援朝的得与失.炎黄春秋,2013年,第12期.4.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探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36-137页

下载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观后感范例[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国家统一之收复香港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它是我们大学政治理论课程的最后一科,它将使我对中国共......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之后,我感触颇多。它以党的91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

    安全纪录片观后感

    安全纪录片观后感 2017年3月15日,按碱回收部计划开展安全警示片观看讨论会议。在公司培训中心一楼大厅举行.赵经理.辛主任等发表了重要讲话与提示。结合碱炉自身特点讲了好......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2012年6月26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海南电视台综合频道所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虽然只看看短短的一集,但是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 中国......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观后感 ——勿忘国耻,发愤图强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的课堂上,于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观看了这个记录片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旗帜》纪录片观后感

    《旗帜》观后感 今年10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片——《旗帜》《旗帜》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各部门联合摄制的大型大型电视文献片。看后我心灵震撼,......

    纪录片《钱三强》观后感

    纪录片《钱三强》观后感今年是“两弹元勋”、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钱三强先生的百年诞辰。近日,我利用工作空余时间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推出的《钱三强》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