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电影活着观后感(共5则范文)

时间:2021-01-06 18:4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电影活着观后感(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电影活着观后感(共)》。

第一篇:中学生电影活着观后感(共)

认认真真的看了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内心又是一阵触动。原来活着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一人的一生实在是太丰富,经历太多的事情,祸与福总是在不断地交替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欢迎查阅。

电影活着观后感1

今天,我妈让我看电影,我妈推荐看《活着》电影,我开始不太情愿,到后来才觉得挺好看的,我就认认真真得看了起来。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故事情况?好,我现在就来给你讲一讲吧!

从前啊,有一位少爷,叫徐福贵。他呀为了赌博,输光了家产,输掉了房子,他爸被他气死了,他妈身体不好,而且没有家产,真是在福贵少爷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福贵呀,什么家产也没有了,只好出去要饭,福贵立即从少爷的宝座上跌到了一分钱也没有的穷光蛋,真是可怜。反对赌博的妻子也回娘家了,只剩福贵一个人过日子,他靠皮影戏勉强生活。过了几年,他的妻子回来了,生了个小男孩,叫有庆,有一天,福贵正在做皮影,忽然一把刀刺了进来,日本人把他捉去做苦力去了,没过几天,八路军就把福贵救了出来,他和妻子相见的时候,有庆已经五岁了。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我忘给你们说了,县长拿着刚炼成的铁,说:这一块铁,可以造三颗大炮弹,一颗打到蒋介石的床上,一颗打到蒋介石的饭桌上,还有一颗打到蒋介石的毛坑里,让他睡不了觉,吃不了饭,也拉不了屎!这句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有一天,有庆去练钢,说区长要来检查,结果区长的车撞在了墙上,把墙对面的有庆撞死了。安葬它的那一天,区长亲自来看,福贵说了他几句,他从此就不开车了。以后,区长经常来送礼物,又过了几年,凤霞出嫁生了个小子,可是她自己却大出血死了,现在就剩福贵和他妻子小孙子了,最后福贵逗他的孙子说: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就变成新社会新时代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人类不也是一点一点进步才到新时代的么?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福贵不应该同情他,因为他不孝,变卖家产来赌博;又觉得他很可怜;没有住处,儿子死掉,女儿死掉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庭,不能放

电影活着观后感2

从前,“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尔后,“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就……”

从原来的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到最后变成对共产主义没底。

愚以为,《活着》这部电影反映了两个点。第一,貌似个体的错,实质时代的错;第二,揭露“活着就不容易”的政治哲学。

在影片中,主角们先是经历了变卖家产、被迫从军、丧子之痛和丧女之痛。每一次悲剧,福贵夫妇都以为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总想着,如果没有豪赌烂赌,就不会倾家荡产;如果没有到野外演皮影戏,就不会被抓去当民夫;如果没有叫儿子去上学,他就不会被塌墙砸死;如果没有把王大夫吃撑,女儿就不会失血过多而死。每一个“如果…就…”,完全都是归咎于他们自身。然而,每个人又怎能独立于时代而生活呢?我想导演想呈现的大概是,每一个悲剧不仅仅是个体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时代的原因。如果没有近代那种腐化堕落的生活风气,如果没有第二次国共战争,如果没有大跃进,如果没有,他们的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呢?至少,概率会少些。每一个悲剧,看似是个体原因,实质上背后深藏着的,是时代的原因。

什么叫“活着就不容易”的政治哲学呢?笔者认为,这是指统治阶层有意或无意地造成广大民众生活水平贫困、低下,使他们为忙于为生计奔波,解决温饱,从而产生一种“能活着就不错了”的意识(或者说是“错觉”),无暇去顾及和争取政治上、精神上、文化上的利益,从而维护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巩固统治秩序。穿衣吃饭,乃人之必备。吃不饱、穿不暖,其他的一切都难以谈起。而个别统治者却恰恰利用了这一点,使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无暇去顾及其他。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什么民主、法治、变革云云的,不是不被人理解,就是被人认为“不切实际”。

那到底又有谁利用了这一政治哲学呢?据称,千百年来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那么可以看出,历朝历代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着这一政治哲学,让人民“吃不饱饭”。

如果要问当下还存不存在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做法,“我们现在活着也挺累的,能活着也挺不容易的。”

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

电影活着观后感3

在网上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张大导演诸多大片,各有其特色,我评价《活着》为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拍摄于1994年,获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在中国却一直被禁演,我们至今才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

这是个不断讲述死亡的故事,最后却告诉我们生存的永恒。

这部电影的每个情节都那么真实的再现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中国社会世态变迁。30 年的历史进程——国内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改及发生在50-60 年代的大跃进两——每一重大事件都直接撞击到这个家庭的生活神经。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可爱的葛优饰)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巩俐饰)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后来,新中国建立了。福贵一家因没了家产,万幸的成了城市贫民,而赢得福贵房产的龙二因为是地主,又不肯把房产交公,被枪毙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福贵的儿子太困,在学校睡在墙根,被区长春生的汽车撞倒墙给压死了;镇长,区长相继被打到,春生意图自杀;福贵的女儿长大了,终于嫁了个城里人,怀孕了,生孩子时难产,医院被红卫兵们占领,根本不懂医,福贵的女婿从牛棚里带了一位牛鬼蛇神教授,可是教授因为饿坏了,一下吃了福贵买来的7个馒头而差点撑死,没能救护福贵的女儿。就这样,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悲剧。

看第一段时,心中就开始为这个家担忧,尔后每一段故事都让我提心吊胆,可谓一步一心惊,一幕一胆战,生怕不幸再降临到这个家,却还是太多的灾难降临了。唯一让我喘口气的情节是镇长(牛犇饰)还是个有良心的好人,没有给福贵一家更多的苦难;家珍是那么坚毅的一个普通妇女,在那么多的灾难中与福贵同甘共苦,无怨无悔的活着。――是啊,无怨无悔,其实是没有选择,无法逃避!

看这部电影,深深的痛埋在心底,我欲哭无泪!它反映了中国几十年里严酷的社会环境,严酷的人际关系,描述了在社会面前,个人的渺小,在政治面前,个人的无能为力!这部电影唤起我长久存于心底深处的对社会的恐惧!

“有庆要是听爹的话呀,咱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牛啦……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这段话福贵给儿子友庆讲,后来又给外孙子讲;不管生活多么严酷,你还是得活着。但愿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永远不再经受人为的苦难,不再生活在恐惧中。

电影活着观后感4

观电影《活着》,从影片总体来看,导演水准尚可,葛优、巩俐,尤其那几个小演员的表演都不错。

但是就小说原著以及本剧的编剧余华而言,大失水准(我没有看过原著)。我真不明白,故事讲述得这样不着四六,过去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吹捧?

一个很不错的故事,却硬要套入历史的框架中,伪装成极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时代主义外壳。这一点与余华的小说《兄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余华同志或许根本不了解他所记录的40、50、60年代……他无非想表达:人呀,要适应时代,屈服于时代,为了生存,要活着这个主题。所以他记录国军败走时的情形、大跃进时的样子、都跟《兄弟》犯同一个毛病--肤浅,他对历史的理解得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老人讲早年间的故事一样,有道听途说的感觉。

《活着》中有许多感人的场面。

比如馒头出事,这其实只要归功于演员的表演到位。细想情节,作者好象是在说,因为大家都在搞大炼钢铁,也让孩子参与很荒唐,所以孩子才出车祸,但其实这样的事在任何时代都会发生,它没有明显的大跃进标志,现在这个时代出车祸比那时代多得多,硬要联系起来,太牵强。

凤霞难产死去,也是很感人的一段,当然也不是余华同志的功劳。他本想告诉观众,专家都被打倒了,实习医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造成了这个悲剧,但是这种联系又是有些牵强,因为这跟车祸一样,都属于疑外事件,如果那个时代如余华同志所讲的样子,那生存下来的产妇是少之又少,谁还敢生孩子呀,事实是那个时代出生的孩子都还好。你想表述那个时代的荒唐,干嘛一定要以这样一个牵强的故事呢?现在现在专家治死病人的事是满大街都是,你说他们是实习医生吗?

余华同志想把一个感人的故事写成时代主义风格,但是个人修养不够,反而弄巧成拙,他的故事跟那个时代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单看这个故事还是不错的,一个玩纨裤子弟,赌博把家产输光,靠演皮影戏过活,整日夹着尾巴作人,辛苦地活着……不如就当一个故事去讲,比弄成40、50、60年代的,更打动人。他的这种表达都不比郭德纲的相声有说服力,你听郭德纲怎么说:现在这杀手都很讲原则,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你看这大夫都跟杀手一样,来一个宰一个,你分得清谁是杀手,谁是大夫吗?现在这明星都跟妓女一样,今儿跟这个睡,明儿跟那个睡,那妓女,她不高兴的她不接,你分得清谁是妓女,谁是明星吗?……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馆》,百看不厌,老舍先生剧本中的语言,写得就像鞭子一样,一下一下打在旧社会的皮囊上,真是每一下都皮开肉绽、一下见血!你在看故事的同时,就像在看历史。

劝余华同志,要有“十年摸一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修养呀。

电影活着观后感5

语文课上,老师凑出了一下午的时间给我们看电影,名为《活着》。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小说我没有读过,据说很沉重,不过通过这部电影已足以感受心头之重。

《活着》淡淡的两个字,平凡的百姓的平凡故事。《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片中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优的活着只是中国千千万老百姓活着的缩影,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泪水中我们也有庆幸。

福贵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一部分人的命运。一个败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穷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变为贫穷,母亲的去世,巡演皮影戏被抓服役,参加内战,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死,都是那么惨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极力的维持中,命运和社会给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看得出来,生活没有丝毫动情,要给他一个完好的感觉。福贵居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晚年与妻子为伴,想这种可怕的生活。一个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无奈。深深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真是一个要自己必须回答的问题。

活着,难啊,要活的坚忍不拔,伟岸不动,难啊,福贵看似弱不禁风,细皮嫩肉。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下有谁能心平气和地承受!活着很无奈,有很多事不能阻止,因此而丧失痛绝一直兢兢业业地活着,却可以一瞬间把你打回原形,身上犹如背负着万砘巨石,为它而发泄,发狂、发疯。

电影最后富贵的外甥孙给了我们最后的希望。所有的话语都汇成了那一句像儿歌似的略带疲惫的而又韵味悠长的话语: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一切都好起来了……

看完这个电影,我们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我们不再需要太多,我们活着不仅为自己,还为了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

中学生电影活着观后感

第二篇:电影《活着》 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今天在近现代史课看了一部电影,是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很久没有和大家一起看电影,影片一开始却立即有了那种气氛,在窗帘隔绝的那个黑暗的教室里,那个场景,正适合放下一切用最真实的感情去认真的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令人记忆深刻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了。当他们的孩子去世时,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尤其当死去的只是一个小孩)的悲哀,让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渗入一丝冰凉,然后鼻子发酸,泪水自然流出。没有任何预兆的让同学们泪流满面。

然后,在那一刻,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从最初送我来学校的炎热到现在的冰冷,已经好几个月了,这几个月,只能通过电话与网络与他们保持着联系。提醒他们加衣,保暖,注意身体。有时候觉得很无奈,离开家之后,对他们的关心只能这么的简单形式化了。那天随手翻着语文书,翻出一首诗《卜算子》。记得当初爸爸说,“你记得有首诗写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么?接下来两句是什么?”我懂,他说的,家在长江发源地,长江头,我在长江尾。现在我知道了,接下来的两句是“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诗能如此贴切的表明我现在的心情,归乡的心情如此的迫切。

现在,还有一个月就能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了,我是如此的想念那里。想念那里的蓝天白云,草原雪山,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一切美丽。

第三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关于《活着》主题思想的几点感受

汉语0902 孔祥昕 1501090205

对苦难的承受力

张艺谋用一只悲悯和满溢着黑色幽默的笔,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小人物风雨飘摇、悲欢离合的一生展现出来。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个人的苦难和时代的荒谬像一支悠远的牧歌,没有控诉,没有反抗,没有埋怨,只是一种隐忍的生活,默默承受,努力生活。

《活着》讲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主人公福贵无论是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还是自言自语“活着真好”,更有这一家子为了生活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有一种坚韧的向上的力量。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尽管有许多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尽管对此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自觉,但希望之光却永不泯灭。明知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与苦难,但仍迈着沉重而踏实的脚步走下去,并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于是,活着就被赋予了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生命的张扬,不是来自于喊叫和进攻,而是一种忍受,一种踏实,关于生命的责任,关于庸俗的生活,关于千万次单调的重复,关于那些巨大的苦难和小小的幸福。

时间的方式

宋代词人蒋捷有词《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刻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活着》就是用“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方式来展现福贵的一生。

一切故事都在时间的延宕中展开,也可以说一切都是被时间创造。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生命和激情。就像那首小诗和那个美丽苍凉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创造一切。对此,余华曾说:“《活着》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平静。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福贵一生窄如手掌,但也宽若大地。” 还记得余华在散文随笔集《灵魂饭》中的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阐释主题:“我十岁时展望2000年,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十岁时的情景,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的迫害| 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这段话也是在讲时间的力量,时间对人的迫害正是在它对生命对人生对世界的创造,时间是意味深长的雕刻家。或许爱与生活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不过是时间,年深日久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一种苍凉汩汩而来,似乎并不想惊动谁,但这部电影偏就如此震撼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分,父亲的老态,儿女的坟茔,妻子的背影,孤灯之下的乡村。这种苍凉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处世的哲学,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感受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在影片结尾,当孙子问福贵“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是由家珍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这一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但这,是对于整个中国而言的。对于福贵一家,其实一直都是在踏踏实实地生活,挣钱养家,生儿育女,洗衣做饭,偶尔唱唱皮影,在简单的重复中知足的活着。活着,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活法。

第四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1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们观看了电影《活着》,看完了我们心里都有很多感慨!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优的活着只是中国千千万老百姓活着的缩影,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泪水中我们也有庆幸。

福贵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一部分人的命运。一个败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穷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变为贫穷,母亲的去世,巡演皮影戏被抓服役,参加内战,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死,都是那么惨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极力的'维持中,命运和社会给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看得出来,生活没有丝毫动情,要给他一个完好的感觉。福贵居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晚年与妻子为伴,想这种可怕的生活。一个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无奈。深深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真是一个要自己必须回答的问题。

电影最后富贵的外甥孙给了我们最后的希望。所有的话语都汇成了那一句像儿歌似的略带疲惫的而又韵味悠长的话语: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一切都好起来了……

看完这个电影,我们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我们不再需要太多,我们活着不仅为自己,还为了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

电影活着观后感2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在开头就展现了一个富家少爷沉迷赌博玩乐的情景,最后被骗去了全部家产并气死了自家的父亲。从此这个人物开始了他坎坷的后半生。在几十年里经历被捕,中年丧母丧儿等一系列打击,最后剩下的唯有“活着”。

电影中的'主人公富贵的生活十分曲折,曾是富家少爷后来沦为演皮影戏为生,又经历了丧儿的悲痛,最后连妻子也因为教授被馒头噎着,而失血过多死亡。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他。电影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活着,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着,人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活着。

命运给富贵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电影中的表现手法也表现了对命运的讽刺。活着,这么不幸悲惨为什么仍然要活着,我们到底又是为了什么活着,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宁愿光鲜的死去,还是悲惨的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活着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第五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因为我曾经两次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富贵一生的悲惨遭遇勾起了我深深的同情,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他自己,这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富贵在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在忍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之后,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况下,仍能以老黄牛为伴,好好活着,这是令读者感动的地方,对于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还在学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父亲病逝的电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默默办理了请假手续,搭车赶回了家。父亲在临走之前,我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也将自责和愧疚终生。在送走父亲的那一刻,我摸着父亲冰凉的手,看到父亲还有一只眼睛没有合上,我想父亲在临走之前一定很想见我最后一面吧,我后悔没什么周末没有回家看看父亲,我多么希望母亲在父亲临走之前能够告诉我,让我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父亲临走之前仍未能见到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只能在走后睁着眼睛看我了。我知道父亲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样,留给生者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虽然在父亲临走之前,在亲人面前,我忍着不哭,但谁比我心里更加痛苦难受呢。在父亲走后第二天,睡醒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后的角落,泪流不止,我是不想让爷爷和母亲看见我流泪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有我相同的经历,也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往后的几天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就看了根据余华的《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该剧的主人公富贵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先后离开自己的痛苦事实,虽然在余华的《活着》里还有他的老婆、外孙等亲人也离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惨,但谁不希望好好活着,但生活总是这样,让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击,使我们沉浸在伤痛之中,但亲人已去,活者就应该好好活着,我想这也是《活着》给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后,愿父亲一路走好,在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

下载中学生电影活着观后感(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电影活着观后感(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一口气看完了一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变迁,感慨短短的人生路上竟然充满这么多的变数,上帝总是设置了种种未知的障碍和磨难让你措手不及,无从招架,在不断的冲刷、......

    电影《活着》观后感

    “咱们家现在也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了牛啦。”“牛以后呢”?“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啦。”这是影片《活着......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一)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

    电影《活着》观后感

    关于《活着》主题思想的几点感受汉语0902 孔祥昕 1501090205对苦难的承受力 张艺谋用一只悲悯和满溢着黑色幽默的笔,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小人物风雨飘摇、悲欢离合的一生......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特洛伊》观后感男人是战争的牺牲品,女人是男人的牺牲品;男人征服不了世界,女人也驯服不了男人。我不崇拜饮血的英雄,并且鄙视一切以各种借口组织形成的邪恶势力......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前几天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活着》这部电影,看后内心感触颇多,有悲哀,有欣慰,有失落,更多的是对历史的震撼。 《活着》是根据著名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