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锦衣之下》观后感评价_看锦衣之下有感
《锦衣之下》根据蓝色狮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奸臣当道的明朝嘉靖末年,锦衣卫陆绎奉命调查扬州修河款失踪案,得到六扇门女捕快袁今夏协助,二人就此结为甜蜜冤家,却意外卷入重重阴谋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锦衣之下》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锦衣之下》观后感剧评【篇1】
由陆绎(@任嘉伦)、袁今夏(@谭松韵)主演的古装武侠言情剧《锦衣之下》已经播出有一段时间了,两位主演的感情线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虽然两人最初互相都看不上眼甚至还有些讨厌彼此,但由于身份使然两人意外地一起探案,在探案途中经历的这些日子,逐渐让两人对彼此都有了新的认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微妙。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初见的两人一定不会想到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在一天天的接触中,会变得越来越微妙,在他人看来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的在乎和心疼,但在自己这里就是朦胧、不确定的感觉和心绪。
两位主演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并且这样一个状态持续了很久。今夏虽然表面上敬重地称陆绎为陆大人,不仅仅只是今夏对著名锦衣卫陆大人的敬畏。今夏的人设是一个善良灵动、活泼开朗的女孩,有着与大家闺秀不一样的聪慧,她热爱生活,铲奸扶弱,却也看不惯高傲冷酷之人,也就是陆绎。后面今夏对陆绎态度的转变,一定是她在陆绎身上发现了可圈可点的地方,他们的感情线的发展也从此开始。
陆绎与今夏不同,他沉稳大气,不会像今夏把情感和心思都摆在脸上,更多的是藏在心里,这也跟他身为锦衣卫的性格有关。如果说陆绎是一块冰,今夏就是一团熊熊烈火,在互相磨合中,彼此都在感化,陆绎在与今夏的相处中逐渐被她热爱生活与乐观的心态所感染。后来今夏为救陆绎以一命抵一命,今夏差点为此而丧命,陆绎心里的涟漪本已经被灵动的今夏撩动了心弦,再经过这样身负重伤而被今夏舍身救活的大义之举而彻底心动。
在这部剧里除了有陆绎与袁今夏这对CP之外,还有另外有一对CP也让不少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杨岳(@路宏)和上官馨(@叶青)这对。如果说陆绎与今夏这对让人有着期待的感情线发展,杨岳和叶青这对就让不少人着急又心疼。着急的是他们的感情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但因为三角恋关系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心疼的是两人都是爱的那一方,杨岳明知道上官馨心里装着别人,但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守护、爱着她。其实,爱人远比被爱要苦要难得多。
杨岳在剧中跟陆绎就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人格魅力,陆绎会在你出其不意之时伸出援助之手,而杨岳就会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守护。他不仅性格温和,心思也很细腻,身为今夏的大兄弟会经常给今夏出小主意,但在喜欢的姑娘面前会突然变得愚笨、呆滞;他练就一手刀工,会做得一手好饭,身为一名多年老捕快,却不敢杀人,以为是个懦弱胆小之人,但在喜欢的姑娘面前,可以连脸面都不要来保护她的清誉,可以不顾自己生命安危也不想让自己喜欢的姑娘受一点伤。
陆绎是心思缜密的锦衣卫,杨岳是一个心思细腻的捕快。同样是心思很细致的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处事风格。陆绎考虑问题做事情会在心里思前想后,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都负责的人,有着大男子气概的英勇。杨岳跟陆绎不一样的是,他比陆绎处理问题更加细腻,以小见大是他最大的特别,以温柔的方式呈现出自己多情的一面,妥妥的一枚暖男形象,不会让人觉得油腻。
陆绎与杨岳两人虽然有着不同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但都是表面平静内心火热的多情男子。《锦衣之下》作为一部古装武侠言情剧,自然有很多人喜欢陆绎与今夏甜甜的又很撩人的剧情,不少迷妹迷恋于陆绎冷冷的、酷酷的霸道总裁的感觉。但也有些人心动于暖暖的同时又心疼痴情的杨岳。其实,对于追求爱情的妹子来说,陆绎适合恋爱对象,杨岳则适合结婚对象。如果想要一段长久的爱情,杨岳类型的暖男一定不要错过这么好的男人。如果想要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陆绎这种外冷内热的霸道总裁可以选择。
而剧中与杨岳搭配的CP是乌安帮帮主上官馨,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与自己喜欢的人平平凡凡地过一辈子,虽然她拒绝了很多次杨岳,是因为她心里住着的那个人在杨岳到来之前就已经深深地在她的心上刻上了烙印。但感情的事情没办法强求,喜欢没有原因,不喜欢也没有原因。
在上官馨收到了与她早定下婚约的心上人谢霄(@姚奕辰)的退婚书之后,是杨岳陪她彻夜醉酒。上官馨在经历过上一段感情的伤痛之后,如果她心里不再只装着谢霄,只要她肯打开心门,哪怕不是全部,相信杨岳终有一天可以走进那扇心门。或许杨岳取代不了当初上官馨满心欢喜的心上人,但杨岳就是杨岳,不是别人,就像上官馨说得:“你不是他,取代不了他。”但杨岳一定不是想取代他,而是超越他,努力让上官馨实实在在地喜欢上杨岳这个人。
《锦衣之下》观后感剧评【篇2】
在近日的锦衣之下电视剧中,配角的戏明显变多了,尤其是杨岳和上官曦的戏,那是明显的多。观众都想看任嘉伦和谭松韵,这无可厚非,主角的戏当然很吸引人。今夏和陆绎的戏总是甜甜的,让人感觉到开心,看多了都想谈恋爱。恋爱很美,但是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那么美好的,这不,杨岳和上官曦的感情就虐了一些。
杨岳与上官曦同时坠入悬崖,幸运的是,杨岳摔到了一棵歪脖子树上,没有受什么伤。只不过那棵歪脖子树实在是太高,杨岳看到上官曦昏躺在地上,他为了了解上官曦的伤势,甚至毫不犹豫地从那棵高树上坠下来,还摔断了胳膊,尽管如此,首先依然想到的是他心中的上官曦。叫不醒上官曦,杨岳都快疯了,好在她还有气,杨岳算是放松了很多。不得不说杨岳真是太残了,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付出了太多,而回报却很少。不像今夏和陆绎,至少是两相情愿,生活中暗恋的情况太多了。
看到这一幕,上官曦也奋不顾身了,原本以为她动心了,这也算的上是圆满吧。毕竟杨岳苦苦默默付出了那么久,只要得偿所愿那就值得。如果上官曦依旧像往常那样,非谢霄不嫁,杨岳最终不得不放弃,那么暗恋一个人,默默付出就不值得了吗?其实这就是剧里的鸡汤,今夏陆绎负责甜,而他俩就负责熬鸡汤给观众了。感情这种东西,要看缘分,也要付出,最后能不能得到,只要追求了就不会觉得遗憾。
杨岳说的真好,对待感情不能一直难么如意,为什么不能好好珍惜那一二的如意。杨岳是为了自己才说这样的话,但他并不自私。这句话是说给上官姑娘听的,是让她放下谢霄。说为了杨岳自己,其实只有让上官姑娘放下谢霄,留机会给其他人这句话是为自己。想得到心爱的人的爱慕,在一旁默默安慰她,杨岳真的付出了太多,他确实是一个好男人。然而得不到,真的让人心疼,很多观众会落泪,落泪是因为自己曾经也有这样得遭遇。杨岳是很多人得真实再现。
明明知道得不到,为什么还要坚持?是啊,得不到的太多太多,一直在坚持,也许只是在期盼有奇迹发生,支持一个人坚持下去的原因,就是还有奇迹,奇迹是最后的希望。各位观众如果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坚持,那看看杨岳,他甚至付出生命却爱护一个没有可能在一起的人。有人会说他太傻,但这才是真爱,爱情不是买卖,不需要比较收益,只需要不留遗憾。
杨岳就是这样的鸡汤,以自己的行动在为大家励志。配角的戏确实很多,没有看主角的戏让人舒服,但这样的鸡汤我们可以好好品味一下,从电视剧里发现一些人生真谛,也算是一个小收获吧。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还有一二是如意的,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这一二的如意呢。
《锦衣之下》观后感剧评【篇3】
在《锦衣之下》的最新剧情中,袁今夏和陆绎经历了那么多,可是两人还是没有走到一起。丐叔、林菱、蓝青玄都看得出来两人是互相喜欢的,都快为她们着急死了。而且袁今夏对陆绎的喜欢已经快要漫出来了,可这小妮子,居然不自知!还对自己的爱慕者说:“大人岂是我能肖想的?”这是要把“一下cp”的粉丝给气死吗!
其实,袁今夏早就爱上陆绎了。一下几个表现就能看出来!
表现一:袁今夏在知道陆绎的手链是母亲的遗物后,在不小心丢失后,袁今夏可以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找回手链。陆绎也因此对袁今夏更加动心,后来两人在山林里度过了一夜,袁今夏就做了个春梦。她和陆绎靠在河边拥抱亲密,这春梦做的袁今夏很满意。可见她从那时候就对陆绎动情了。
表现二:虽然陆绎是为了袁今夏受伤的,袁今夏为了救活陆绎才让林菱在她体内养蛇毒,这看上去像是报恩,但其实也有不少情分在。陆绎几次三番救了袁今夏,袁今夏怎么会不动心,她不仅用嘴巴喂陆绎吃药,还忍者毒气攻心的痛照顾到陆绎清醒为止。
表现三:袁今夏把所有最好的都给了陆绎,原本袁今夏看到什么就吃什么,只要自己爱吃会都吃光。甚至还为了不让陆绎吃饭,尽说一些恶心他的话。可后来袁今夏跟随陆绎后,有什么好吃的都先给陆绎,还为他端茶送水。陆绎在看书,她就为他倒茶,剥橘子,弄小吃。简直就是小娘子风范。
表现四:在袁今夏等人安全回到扬州城后,因为上官曦和杨岳跌落山崖被找到,袁今夏就和谢宵回了乌安帮看他们。而陆绎在休养了一天后就动身去查了丹青阁送丹药差点害死皇帝的事情。袁今夏知道陆绎已经离开后,她也着急地去找陆绎了,原本说好要在扬州城多游玩一会,多吃点美食的。可是她完全就不在乎了,陆绎去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毕竟这次任务,她并没有义务跟随,杨程万还让他们早点回京城。可是袁今夏师父的话都不想听了,只想和陆绎在一起。
这些表现已经够明显了,就连谢宵都有所察觉,觉得袁今夏爱上了陆绎。可是袁今夏不自知就算了,陆绎陆大人那么会看人心的一个人,居然也看不出来袁今夏喜欢自己。古人谈恋爱都那么磨叽吗?
《锦衣之下》观后感剧评【篇4】
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宅在家里广大同志们都在追一部剧,那便就是《锦衣之下》了。我也是整天盼星星盼月亮漫长的等待当中,翘首以盼每周的《锦衣之下》更新。
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剧中袁今夏和陆绎坐在一起,问陆绎,大人这次南下有什么收获?而陆绎面带微笑就只回了两个字,你啊。就这样的一个简单的“你啊”字不知道获了多少女孩子的芳心,这波狗粮真是吃的满满的,真是让人甜的上头了。
而且小伙伴们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在两个人已经定情之后,正式关系确认后,陆绎就一直以束发在今夏身边。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很甜了,因为在古代男子束发以表示守身如玉,原来我们的陆大人是守身如玉的等待着今夏啊!从散发到束发,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陆绎的真心。
没想到陆绎今夏定情,束发的背后竟然有这样的原因,不得不说,今夏真是捡到宝了。也是,爱情的魔力真是太强大了,让冷面阎王陆绎都能变成一个温顺的小奶狗,真是太甜了。我们也好想拥有这样的陆大人啊!
《锦衣之下》观后感剧评【篇5】
话说陆绎有难,今夏也算是不离不弃,甚至豁出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可以说是陆绎先喜欢上今夏的,毕竟陆绎很少见到女性,而今夏所在的单位就他一个女的,今夏的对爱的感觉可能会来的更缓慢一些。不过一直穿着很少艳丽的今夏,头一次换上粉色衣服,可以说是穿上女装了,陆绎看到她当然会意外,心中如果还摇摆不定,那么他一定会被征服的。
这件衣服是林大夫借给她的,衣服很好看。今夏也很喜欢,不过今夏实在是很少穿这样的衣服,当她穿上和平时风格完全不一样的衣服时,看起来的感觉还真是不一样。平时很可爱的今夏,穿上这样的衣服,是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个神仙般的今夏的,不过今夏脸色苍白,十分憔悴,并不能看出她真正的颜值,不过原本就心有情愫的陆绎看到这样的今夏还是能感受到今夏格外的美。心中喜欢,怎么看都会觉得美。
今夏嘴角有血,两眼睁得很大,但能感受到是用力在睁眼,眼上还有皱纹,可以看得出十分疲惫,身受剧毒的今夏真的很勉强在表现出她能撑住,不过苍白的脸色看起来并不好看,要等到她恢复之后才可以看出她真正的容貌。身中剧毒的今夏,看着让人心疼,真是希望她能一直都像往常一样快乐,顺便带着陆绎一起快乐。
两人都身体脆弱,刚刚醒过来的陆绎看到穿女装的今夏还是很惊喜的,很少看到她穿成这样。不得不说今夏穿上这样的衣服还是很有女人的感觉的,不在是之前的那个小捕快了,一直小爷小爷的称呼自己,在穿上看不出男女的衣服,只能感受到她的可爱,完全不能发现她的另一面。
今夏恢复的很快,如今气血也比以前好多了,再看她,并没有换成平时穿的衣服,而是穿了一件黄色的衣服。加上脸色恢复得很好,所以看起来比之前得美多了。健康得今夏依然是那么有活力,还是很淘气。不过陆绎可就难受了,看到这样得穿着的今夏,陆绎又心动了。原本阎王脸的陆绎,脸和木板一样,很少看到笑容。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陆绎看今夏看的津津有味,心中充满着甜蜜。凡是陆绎能看到今夏,心中都忍不住偷着笑。唉,这就是自己的媳妇呀,怎么看都好看的媳妇。真的是,陆绎对今夏动情了,想必这后面会越来越甜,反而也越来越又看头。毕竟男主和女主的感情事才是全剧的大事。
今夏真的是很可爱,时时刻刻都有笑容。看着她,不少观众在屏幕前也偷偷笑着。而今夏是陆绎的,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陆绎是真的喜欢上今夏了,“大人”就只是大人吗,陆绎心中已经告白,可是还没有看到今夏有这样的告白。不过看到今夏为救陆绎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想必今夏对陆绎的爱已经稳了,可定不会是其他人,一定是对陆绎。
第二篇:看《锦衣夜行》的感想(精选)
看《锦衣夜行》的感想
昨天看完《锦衣夜行》,期待很久了,当初听说月关要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放在明初这块儿,有点纳闷,《回明》已经把明朝的故事写得很精彩了,《步步生莲》也不错,把宋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都介绍的很详细,最关键的是这两部小说女主人公都刻画的非常精彩,《回明》中最有特点的是成琦韵,《步步》中让人难忘的是折子渝,杨浩冲冠一怒为红颜,让人读完感到痛快,并且《步步》中其余女性人物刻画的也很生动,萧太后唐焰焰等,但是看到《锦衣》中鲜明的女性人物焕发的光彩不多,另外这部小说有点类似于《寻秦记》,杨旭的作用和项少龙类似,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他促成的,但是又隐藏起来,可能是明初的事情可写的不多,杨旭发挥的空间不大,升迁太快,成为国公后做事不太方便,自己亲力亲为的少,成祖皇帝朱棣雄才大略,本身给主人公发挥的空间就很少,不像正德皇帝和宋太宗一样,而且《锦衣》中的反派较少,主要是纪纲,纪纲一死,可写的反派就少了,至于建文皇帝竟然跑到法国,让我出乎意料,虽然《锦衣》的情节没有上两部精彩,这一点月关自己在小说中也提到了,不过我还是很期待《醉枕江山》,月关擅长将历史与主人公活动结合起来,分析人物心理,社会活动都很到位,月关小说,必属精品
第三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化学中心学科与雾霾
——观《穹顶之下》有感
“春天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深深的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清新。”这句话在《穹顶之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确实啊,好久都没有这样的体验了。
小小的PM2.5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
“雾霾”成因的罪魁祸首是煤炭和石油。那么雾霾是怎么造成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车尾气、飞机排放、靠岸的货轮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是餐饮行业油气排放。工地沙尘也占了不少因素。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
第四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宣称自掏腰包100万拍摄雾霾纪录片,这并不出人意料。她一直热心环保,曾经虔诚地阅读环保圣经《寂静的春天》。雾霾对于她确实是心向往之的主题。
在节目中,柴静为所有观众讲解了在过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见”的一切: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来15种致癌物质;随环保部门在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以无人机巡航,深入非法排污工厂,揭开鲜为人知的“褐煤”对污染的巨大影响。她还深夜来到北京的延庆,调查柴油车排放不达标并大面积造假现状;回故乡寻找十年前山西污染节目当事人,探寻能源结构背后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抨击体制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拜访中国能源领域权威人士,探索未来能源体制改革方向,提出告别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
片中的专家、机构观点和数据是否有说服力,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以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秀良心有用吗?一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的(煤储量巨大),二是因为燃煤燃油只要适当集中处理,应用合适的技术,污染并不严重,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北京的所谓雾霾十年二十年之内不难解决的原因。憎恶大工业是中国环保主义的最大误区,事实上以大工业取代小工业才是实现环境友好的唯一途径。中石油中石化加起来大约占全国成品油市场的70%,剩下是各种地方炼油和民营炼油企业。中石化与地方炼油企业、民营炼油企比,那个污染大,哪个品质好?开车遇到两个加油站,一个是中石油加油站一个是杂牌加油站,放心去哪个?
资深环境报道记者李靖云表示:我国的油气储量和可开采储量是两回事,大量的点状分布,开采非常困难,成本很高。过去搞过石油大进军,到处搞油田,结果是什么可以去查纪录。至少前些年川渝中小型油气井出的那一系列悲惨事故足够触目惊心了。如果遍地开花式开发,污染会呈什么样水平?
一位不具名网友说:错误太多,说几条一眼扫到的:
1、引用陈竺的数据未必就权威,上海的阚海东和环科院王金南应该有相关数据,你们谁拿到了;
2、在吸烟率这么高的现实中,肺癌数据没啥意义,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拜托你们分清楚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何解决雾霾?指望开发天然气和减少汽车可行吗?《大目标》作者任冲昊表示,“还是修核电站靠谱,北京都有核电站,我们大热河省先来俩。”
重阳金融研究院贾晋京研究员的看法独树一帜:如果是要蓝天的话,柴静还没有涉及雾霾的核心问题。雾霾的最重要的成分其实是水蒸气。是水蒸气导致几百种各类成分结合成气溶胶,成为观感很差的雾霾。要减少雾霾,关键是减少水蒸气。要减少水蒸气,只有减少水的使用以及人口量。要是为了健康,那确实要按柴静说的减少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不会减少雾霾。再概括一下:减少水蒸气会带来蓝天,美国之所以有蓝天就是这个原因。但这并没有减轻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只是水溶胶少了罢了。减少工业排放,会有利于健康,但不会减少雾霾,不会带来蓝天。
看完这些批评,我觉得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感觉《穹顶之下》也确实只是一部个人的纪录片,虽然尽力做到数据翔实,但还是有诸多不严谨。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毕竟给很多人带来希望和热情。西坡就表示:同样作为媒体人,我很敬佩柴静,同时感到一丝惭愧。暗下决心向柴静学习多做扎实工作。
呼吁了公民责任
要呼吁公民责任,却只挑相对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态的打电话报警投诉排放超标,轻轻说句少开点儿车,对于最实际但也是最困难最不讨好的公共政策选择却不置一辞,这些选择包括:提高入城费,提高限行天数甚至单双号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车,继续严格的摇号限号政策等。这些都会引起相当多城市中产的埋怨。看来对雾霾的恨还是没有超过对成为中产阶级知性女神的爱。而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就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
中戏教师“树上的男爵”也批评了柴静纪录片的中产阶级保守心理:
说到空气污染,北京人动不动就骂河北,说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是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春节期间包括北京人民在内的大都市中产阶级开车自驾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个水泄不通,春节期间PM2.5指数飙升。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应该治理,但治理方式不应该是去砸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苦苦经营的欠达地区人民的饭碗,相反,应该充分反思并有效约束中产阶级们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西坡也担心环保的代价由谁承担:
雾霾并不是这两年的新生事物,只是这两年才引起注意罢了。而最关注雾霾的,显然并不是农民、富士康员工乃至环卫工大爷,而是城市中产、文艺青年、富豪老板(钢厂老板等除外)。后者是这个时代民间最有话语权的,他们脱离温饱阶段,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已将双脚迈进了城市大门,但他们也只是为自己代言。制造雾霾的“落后产能”及附着其上的人群,在舆论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话筒。不说话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但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以“为时代让步”的名义被牺牲掉。
无论如何,柴静唤起了新一轮关注环保的热情。如何正确关注环境问题。
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记者李靖云说:
这是个政策问题,我最担心就是政治化,那是立场问题。既然在中国就得面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我不关心纪录片是否有利于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于党国改善治理。中国目前社会抗议增长最快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环境科学会的数据,从1996年开始年增长29%。所以那句“唤醒民众”实际多余。第一,准确的数据。柴静的纪录片最大的意义估计是介绍了马军老师长期的环境第三方监控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国的能源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靠煤,公众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事实,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对燃煤做环境处理。第三,减少污染源所必需的代价,这点必须讲清楚。限制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小城镇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污染。反对垃圾集中处理,反对核电,反PX实际在鼓励污染。数据指示基本状态,确定你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要总是反问过去,历史也不是阶段性和重复性的,而是现实性的。其实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能源环境报道比如南方能源观察和财经无所不能,就知道柴静基本才入行。
南京大学周雷博士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认为应当怎样研究污染问题: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所以她的调查和崔永元自费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虽然,崔永元更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她提到伦敦的几百万污染行业工人转型,伦敦现有的环保模式,但却没有意识到整个西方,甚至整个人类都在外包和异化自己的认知。当那些污染行业从自身国家逐步淘汰,大气开始朗清,似乎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柴静采访了一些老北京,说到儿时的记忆,似乎存在一个曾经有效和环保的北京style。这种逻辑和认知模式错得非常离谱。研究污染,从来应该多线并进,但不是用小分队调查的方式,而是能寻找到症候的发生机制。
然而,对于批评的反批评也已经出现。
李华芳在微博发表文章认为:批评柴静的学者那是因为“轴”和“酸”,学界游戏规则是占据知识山头,媒体游戏规则是靠故事煽动情感。你搞学术影响力人家搞媒体影响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运动的人要学习柴静的动员能力,不然怎么煽动革命?至于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车的,“革命”不需要你们。
环球时报肯定会认为李华芳这是一厢情愿把柴静当作“革命”工具。虽然今天没有发表文章,但环球时报官方微博连续发声:“请那些不认同柴静的人,先好好看完那个纪录片。里面的干货很多,而且都来自于环保部门的专家和官员,给人感觉跟像是中国环保部门的一次集体控诉。那些纠结于柴静本人的人,你们应该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其实如果大家看了这个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静,而是那些在我国各地,感到各种无力感的环保局的干部们。柴静只是一个记录者,她记录下的是环保立法和执法的种种无奈。如果看这个片子的最后,是去对柴静品头论足,那么你恐怕并没有看懂这个片子到底在说什么。”
崔永元显然比环球时报悲观,他对澎湃新闻表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被各方猜测的“环保部门”官员在哪里?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今日下午表示,自己昨天晚上完整看完了柴静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今天给她发了短信打电话,向她表示感谢。陈吉宁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看来,环保议题已经从环保人士那里接棒到了部长手中,成为官方治理的应有之义。
要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对柴静纪录片比较持中的看法来自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平教授: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最后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认为以后的人类是与环境共存亡的,我们当下该思考如何把环境与人类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产业的发展应当和环境的保护一起思考一同进行,在国民的意识中不应存在是先发展,破坏了之后再来保护再来拯救,应当是不破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敬畏自然。假如一个人先预防了疾病就没有得病和得病之后靠药物的维持治疗是两个结果,前者多么幸福后者是费时费力费财这是不是所谓的“机会成本”。对环境的担忧和保护不止柴静一个,我们该在这个发展的时代这个转变的世纪为人类的明天做出选择。
第五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Jancy
相对于第一次看穹顶之下时候的那种沉重和触目惊心,第二次重温再看的时候却多了几分理性和思考。每次看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103分钟的视频,我一共完整地看了三次,没有拉进度条,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纪录片中让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柴静高度的职业精神和高超的调查事实分析事实讲述事实的能力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她做的关于这个记录片的点点滴滴特别能打动我的心,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我佩服柴静,因为她胸怀天下。在记录片中,我首先看到的是她作为一个国民,为自己的国家现在面临的严重的雾霾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不辞劳苦,奔波劳碌,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走访调查,只为还原客观事实的真相,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治理雾霾,还我们一个拥有蓝天和白云的天空,没有PM2.5污染的天气,没有负担的呼吸。其次才看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在自己的女儿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下失去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成长的环境下的控诉。面对那么多触目惊心的事实和数据,她能够如此平静地慢慢讲述出来,我心疼她但更多的是佩服和欣赏,每一句话都说到点上,说到人们的心坎上,特别能够引起共鸣。她去到雾霾最严重的地区采访,到排放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工厂深入采访调查,屡遭危险,甚至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雾霾实验舱里做实验,等等,这样的举动太让人感动,为了做出来这个纪录片柴静无私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那么多,自费100万更是具有说服力,不管是作为一个记者,一个媒体人,还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普通人,我都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即使我是一个生长在最南方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那种恐怖的大规模的雾霾,但是却能让我产生一种及其巨大的危机感还有对雾霾的恐惧。之前我对雾霾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不清晰,但是在看完这个纪录片后,我可以非常清晰地给别人科普雾霾的方方面面。从这一点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雾霾科普纪录片。在纪录片中,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用了大量的数据,对比图,不同城市的年雾霾天气变化对比图,空气雾霾含量和世界标准值的对比等等,清晰直观地展示给观众。她还采访清华北大的相关知识研究的教授,甚至向NASA求助。其中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她让科学家做的一个关于雾霾是什么的动画视频,把复杂难懂的PM2.5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大众印象深刻。我不得不佩服她的事实分析和展现事实的能力和技巧。能用图绝对不多用文字解释,这一点做的非常到位,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分析都不用文字和数字,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也能够让人收到震撼。比如红色加粗的“超标14倍”。柴静多次在幻灯片上展示了复杂的图表以及报告。对这些资料的处理,她会直接承认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然后转而以通俗的方式向观众解释。这样反而比让观众自己去理解更加有效果。还有就是重点短语和数字的处理,用不同的颜色和加粗来标注出来。PPT的整体风格严谨,严肃,但是又能收到特别好的效果。舞台的设置和灯光效果的设置也都很讲究,能够让人集中注意力,有种观影的效果,成功地抓住观众的心跳。PPT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传递的信息很多,观众都能消化掉,我不得不感叹这种巧妙细心的安排。
其次就是柴静在演讲时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说话演讲的技巧在这个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态度语调严肃,表达优忡,但又看到积极。不像其他那种雾霾报道,过分地娱乐或者过分地政治化。客观事实的陈述加之以感情的变化,恰到好处。说到沉重的例子的时候会意味深长地停顿一下,引起观众的心里共鸣。还有就是偶尔幽默语调的运用,可以减缓压抑的气氛。这一点简直画龙点睛。虽然说的是悲伤的主题,虽然在针砭时弊,抨击法律法规,却没有一味地将愤怒进行到底,而是加入了幽默的元素。让之所要抨击的东西更加讽刺。更具有感染力。具有神奇的魔力。柴静的演说在悲愤交加中就时常可见幽默的身影。而这许多次的笑不但没有削弱演讲的力量,反而更让人们对那些不法现象更加嗤之以鼻。比如说,在讲到世界钢铁产量的时候,她说出“中国排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的时候,在说到“连局长都看不见了,因为雾霾太大”的时候等等,现场的气氛顿时缓和了很多。这样高超的讲故事讲事实的能力着实让我记忆犹新。影片中的一些出自柴静口中的话语让我为之一震,有一句话我还特意记了下来,她说:“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当时我就觉得眼眶热热的,特别受感触。
柴静的这个演说结束了之后不仅引起了观众感慨和思考,并且在发到网上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的轰动,展示出对抗雾霾的决心和勇敢,更难能可贵的是谨慎的调研、专业的演说、与冷静的思考。但是由于纪录片中涉及的问题很敏感,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在背后抨击柴静,并且导致禁止了这个视频的自由观看。我的心里真的很为她鸣不平。不管怎样,柴静对于雾霾、对于环境问题发声和行动的这一个行为,让我很是尊重和佩服。唤醒了人们对雾霾这一问题的不再麻木和无视,也唤醒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制定措施来治理这一问题。感谢柴静的坚持和不懈的付出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也能看到希望,给予我们治理雾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