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小星星》观后感
谨以此文献给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父母、老师等教育者!
文章较长,但无论孩子是否优秀,相信会有感触,希望能有帮助。以此为勉。
用心和泪写下这篇影评,为人父母、老师或孩子,且看且珍惜。
一部印度电影,英译every child is special,中译《心中的小星星》。别嘲笑“阿三”了,如此触及心灵的教育电影,中国还没能拍出来。
以父亲和老师的双重身份,用心观研多次,仍不觉中潸然泪下。一位妈妈观看途中,由默默流泪到厕所里嚎淘大哭,为的是自己的童年,又会有多少妈妈为孩子而饮泣呢?如果你内心仅起些微涟漪,若非铁石心肠,即便是生活太顺利了……谁能保证一辈子顺利呢?反思和学习是如此必要。
当博士从高楼陨落,当青年为爱自殇,当孩子自我封闭,当普通人仇视社会……作为父母、作为师长,或是他们身边的普通一员,该反思:我们有过援手吗?我们做得够吗?或者——我们有没有落井下石或推波助澜?
有人说:这样的孩子本来就是白痴……其实,他本可能是个天才,却拜他和类似他这样的人所赐。你知道吗?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毕加索、华特‧迪斯尼(米老鼠之父)、阿嘉莎‧克莉丝蒂(著名推理小说作家),这些天才都曾经是问题儿童……或许,我们面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他真的不应该是白痴……
作为孩子,纵然父母有过众多的不妥或错误,请原谅他们吧!从十月怀胎到学语、学步再到学校学习,多少把屎尿,多少次医院焦急,多少温柔对话,多少拥抱举高,还有为创造优良物质生活条件的辛勤劳作……与爱相比较,父母后来的错,真的并非这样多。为何到了青少年,父母居然成了对立面?教育方法的不当、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才是罪魁,父母、老师和孩子都需要学习。孩子,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为了关心你的人,敞开你的心扉,接受迟来或是忏悔的爱吧!
这部影片以细腻的心理展现、忧美的音乐、哲理性对白,刻画了9岁“坏男孩”的悲欢。从小被认为调皮捣蛋的伊夏,什么都学不进去,被同学嘲笑,被大孩子欺负,被老师和家长惩罚,直到送至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在恐惧中承受亲情的分离、遭受严格的管制和处罚。一个会主动沟通交往、充满奇妙幻想的调皮小男孩,在困境中笑容逐渐消失,机灵的双眼变得迷茫。当他感到被整个世界抛弃时,封闭了自己,不再抗争、不再感受外部世界带给他的伤痛或关爱,几近于行尸走肉。万幸,伊夏遇到了可敬的尼可老师,找到了他“差”的表现的根源,并以真诚和智慧的爱,打开了他紧闭的心门,实现了一个孩子和家庭的救赎。
目前的中式教育也许抑制了最有创造力的一批孩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追求的是分数、规矩和秩序。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伊夏这样的“坏孩子”,却缺少尼可这样的老师和家长……
让我们来赏析一下尼可老师的教育语录吧!
语录1:如果喜欢竞争的话,去养赛马就好啦,干嘛养小孩?
语录2: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才能和梦想。但是,大家都只死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手指脱颖而出,然后忙着修饰,让它们看起来更修长。如果哪天手指头断了,你们还要继续吗?
语录3:强迫孩子去忍受自己追求野心的负担,小孩真比童工还惨,如果无法忍受这样的负担呢?
语录4: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迟早会以自己的步调开始学习,一只手是以五只不同长短的手指结合出来的……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 “伊夏现象”的因果。
首先来看看伊夏是如何的“差”。
生活方面:
镜头1:赶校车,专心从小水沟捞小鱼,没听到校车喇叭响,被司机抓上车;
镜头2:回家,弄得比较脏,不洗手拿东西吃,书包未放稳,水龙头未关好,妈妈要求写完功课再去玩,回答“不”,冲出去和小狗玩;
镜头3:和狗玩时,响应一班大孩子帮忙捡球,因扔错地方,受到大孩子邻居的推搡、辱骂“白痴”,反抗、挨打、流血;
镜头4:挨打回来,将大孩子邻居家门口的盆栽踢倒;
镜头5:被告状,遭父亲不问青红皂白的打。伊夏想申辩,父亲暴怒不听,欲再打,母亲阻拦,伊夏狡黠地笑;
镜头6:浴室里,兴奋地模拟回击邻居的大孩子情景;
镜头7:爸爸出差收拾东西,主动询问爸爸去哪里。爸爸骗说要离开,再也不回来。伊夏不断请求不要走,并反复道歉:“我再也不会了……”
镜头8:听说爸爸回来了,开心地跑到爸爸身边相依偎……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正常而普通不过的孩子。生活上有一些不良习惯,却都有环境的成因。首先是父亲的专制作风。不问青红皂白,不听申诉,这位父亲除了打,还有什么教育手段呢?打,能解决问题吗?孩子的愤懑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当然就有寻求破坏途径的理由。其次是妈妈的无效教育。对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妈妈只是不断提要求,却不能坚持原则。同时,也不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只希望事情尽快过去,只会温柔地催促流血的伊夏去洗干净。只解决问题的表象,何以改变心灵这一内核?
学习方面:
镜头1:英文课上,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对老师的“翻到第38页第4章第3段,读出第1句”指令无法响应;阅读时说“字母在跳舞”,在老师多次厉声要求大声朗读情况下乱读一气,继而被赶出教室,并斥为“不要脸的小孩……”
镜头2:数学考试,一塌糊涂。唯一做的一道题:3×9,经过一番想象中的星际大战后,写了个3;
镜头3:作业本,字母写得乱七八糟,简单拼写都不会,甚至在同一页也反复出错;
镜头4:公布考试成绩,总分25分,伊夏3分、2分……
分析:对于一个读了两年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此成绩的确是差得无以复加了。然而,真如伊夏父亲所言“完全是态度问题吗?”伊夏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尼可老师先后发现了伊夏绘画的才能、翻动漫画书的创意、组建简易活动小船的动手能力。再看看这孩子丰沛不绝的想象力吧!他的世界充满了鲜艳色彩和奇妙幻想,有可爱小狗跟他追逐嬉戏,有太空船载他遨游天际;更有远古的喷火龙、宇宙的星球,还有数不清的花朵、彩虹和各色飞鸟游鱼伴随著他。数学考试中3×9=3的结果居然来自一场星际大战:无惧的伊夏舰长要执行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把从太阳数过来的第3颗星球“地球”给拉到太阳系中第9颗星球“冥王星”的位置;他架着飞船,避开火星攻击,与木星友好交往,与土星嬉戏……最后拖着地球撞毁了冥王星,留下完好的地球,从而得出这个可笑的答案。凭心而论,我们有这般想象力吗?从漫画和童话的角度来看,何尝不是一种高水平的能力?
尼可老师的评价:“他是一个想法很尖锐、想象力很丰富、而且比你跟我都还要有天分的孩子!”“他的画画有自信的笔触、用色大胆,完全不受约束!”这样的孩子就算数学、文法差到极点,谁说他将来不可能成为广告、影视、漫画、童话创作等相关方面的天才!
从对小水洼的光影关注、对小鱼苗的关爱来看,伊夏是一个细腻的孩子。一般说来,喜欢特别细小动物的孩子,内心尤其脆弱而敏感,需要大人更多的关怀。
再来看看小伊夏的现实生存环境吧!
镜头1:帮忙捡球,却因扔错地方而被大孩子推搡、骂“白痴”,反抗、挨打;
镜头2:被告状,挨打,申辩无门;
镜头3:哥哥学习一流,常成为比较的对象;
镜头4:英文课无法学习而被老师赶出,教室外刚受完嘲笑,回到教室又受同学嘲讽和惊吓:“你数学作业写完了没啊?发回去的考试卷签名了没啊?还没?这下可好,你完蛋了啦!对啊!你完蛋了!”继而出现了伊夏的首次翘课;
镜头5:翘课的伊夏痴痴地望着一个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孩子吸着冰制糖葫芦,自己的糖葫芦消融落地……能听到他内心忧伤的歌唱吗?
有一点甜,又有点酸//好像很接近了//似乎没有差很远//我只不过是想要…自由//它的距离伸手可及//却消失得像海市蜃楼//编织的梦,像毛衣般温暖//在白云之外//就是我的世界//让我进去,不要吼叫//让我进去,我有疑惑//有更多的人像我//我不孤单//眼睛张开,作白日梦//跨步//心无旁鹜//……//太多事情在轮转//太多道路去追寻//还要找到我的世界//这个只有短暂几天的童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镜头6:翘课事发,将被强制送到远离亲人的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恐惧中,噩梦醒来无力的哭泣:“我不要被送到那里,我有在学习、我有在试了,你瞧……真的,我其实都会的。我可以学得更多……”苍白的乞求,那么的无力。
镜头7:寄宿学校门口,惧怕的大眼含泪看着父母的离开。老师语:“在我们这儿,连最野蛮的马儿都得听话”。走路、起居、饮食,开始呆滞。
镜头8:寄宿学校课堂。诗歌入门,伊夏因解释特立独行而遭训;体育课,因把大家踏步的秩序搞乱遭呵斥;死板的教学形式下,钟爱的画画课也要被戒尺打指头;文法课,老师暴怒:“你文法烂爆了!拼字也都全错!答案没有一题是对的!你为啥都不努力?为啥你就是无法专心?为什么?白痴!笨蛋!懒惰!蠢蛋!”
镜头9:新来的美术代课老师尼可,亲切、温和,教法新颖生动,不循规蹈矩,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然而,酷爱画画的小伊夏已自我封闭如行尸走肉,不再抗争、不再感受伤害乃至关爱,不再画画……
镜头10:妈妈和哥哥打来电话,小伊夏一句话不说,听着听着,默然离开……
问题出在哪里?真的都是小伊夏的错吗?作为家长,甚至教育界的专业人士——老师们,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不同孩子的特质呢?
Every child is special,人与人的天赋的确可有很大的差异。人的神经系统有一个言语分区,又分为听、说、读、写四大块,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目前,医学上已发现各种言语区受损的奇怪病人。①失说症:能听、能读、能写,却不能说,而发音器官一切正常,只是说不了话;②失听症:能说、能读、能写,却不能听,而听力一切正常,只是听不懂;③失写症:能听、能说、能读,但不能写,而手的肌肉一切正常,只是无法控制写字;④失读症:能听、能说、能准确地写,不可思议的是居然不能读哪怕是自己写的字!
不幸中的万幸,尼可老师找到了原因:伊夏有阅读和书写的障碍。除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再看看尼可老师对伊夏父母的其他解释,我们能想象得出伊夏是处在何等痛苦的状态下来学习吗?
“有时候,孩子们会有额外的问题。像是,无法听从多样的指示如“翻到65页、第9章、第4段、第2行”或是严重性不一的运动技能,扣扣子或是绑鞋带……对伊夏来说是不是很难?”“是。”“如果你把球丢给他,他接得住吗?”“他从来都不知道球会飞到哪。”“因为他无法将‘大小’、‘距离’和‘速度’互相关联,球的大小、球的速度、从哪里飞过来……等他想好,他早就被球打到了。”
“这样想,一个才8、9岁的孩子,居然无法读和写,无法正常的做事,所有跟他同年纪的孩子轻松在做的事,他都做不来,你能想象那是什么感觉吗?”
“他的自信一定被摧残得差不多了,藉由反抗命令来掩饰他的无能。他一定受够了这个世界,一定会制造很大的混乱,干嘛要承认“我不能”?我宁愿说“我不想”就好啦!对大人们来说又没差。现在,在那边——他也叛逆不起来了,他已经再也不画画了……”
妈妈翻看着伊夏留下的一本讲述与家人分离故事的漫画书,泪如泉涌。不同页面中的全家福,小伊夏渐行渐远,不复可见……
能体会到伊夏绘画时的心情吗?听到那歌儿的呼唤吗?
我的眼睛是空洞的//眼泪也都不见了//心中满满的是寂静//我再也感受不到痛苦,我已经麻木了//所有感情都离我而去,我是空洞的……
当他迷茫穿插于车流,当他彷徨于高楼围栏,当他对斥骂付之反抗的一笑,当他对美好事物置若罔闻,当他对处罚嗤之以鼻时——父母和老师们,我们还能有什么力量?
常见报端,某学生因学习压力从高楼奋身跃下。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学习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能比人的生活、生命还重要?!孩子们,珍惜生命吧!相比生命,相比正常的生活,学习远不是那么的重要!
影片中,大人都是爱伊夏的。但不同的人,爱的方式和效果差异居然是那么的大。
伊夏爸爸的爱是有条件的爱、无情的爱、自私的爱。为了这个家,为了伊夏以后有竞争力,他起早贪黑的工作,努力为伊夏筹集私立学校的学费。然而,他只关心孩子的基本生活,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他的爱还有相当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陪哥哥打网球的目的是为获第一,失败则一脸不快,这样的比赛除了压力何来快乐?谁又能保证表现优秀的哥哥哪天不会“高楼第二”?途经学校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看望伊夏,而是去告知老师“我们已在学习,并非一对不关心孩子的家长”。大错特错的爸爸,在片尾终于迎来了迟来的、忏悔的爱,亡羊补牢,尤未为晚。生活中的爸爸妈妈,你们有犯过这样类似的错吗?
伊夏妈妈的爱是没有原则、没有智慧的爱。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含辛茹苦地以母亲的温柔被动地推动着伊夏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使之按秩序发生,却没有寻求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她对孩子所犯的错,有指出却无校正,只希望这种不良的状态快些过去;同样,她也不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只会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同时,对母亲监管式的爱也产生厌倦和反感。爸爸妈妈们有这样的行为吗?
其它老师对伊夏的爱,是破坏伊夏人格的爱。各位老师的暴怒、污辱和处罚,从本质来看,都是希望伊夏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学好各种知识、遵守各项规则和秩序。然而,错误的语言和态度只能使美好的愿望成为负面的伤害。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孩子,我们真能认为是态度决定一切吗?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有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伤害到某个脆弱而需要帮助的孩子吗?
尼可老师的爱是真爱,充满着教育智慧的爱。他以亲身的体会深切理解了伊夏的痛苦和无助,他用智慧激活了伊夏心死后的自信,激发了他对生命和亲情的热忱;他用正确的方法艰难地帮助小伊夏完成了对字母阅读、书写、基本加减的认知(这原本是父母该做的事)。小伊夏逐渐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甚至有了相对整齐的书写、相对流畅的阅读……这一切,都缘于正确的教育方法。尼克老师在专程为伊夏准备的校园师生绘画大赛中,让他获得了成功的认可,在自己绘画中以“开怀大笑的伊夏”向他提出了期望,彻底打开了孩子紧闭的心扉……他用真爱和努力挽救了这个孩子。影片结束,伊夏开心地与同学嬉戏、与家人团聚,并对老师来了个热切的拥抱。伊夏成功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了!
艺术源于生活。从教17年来,遇到过众多类似而远不及伊夏的学生。他们的问题远不如伊夏,他们的天分也貌似不及——也很可能是没有发现。也常遇到“注意力分散”或“学习很努力,学业很糟糕”的孩子,由生气到同情,由理解到帮助,努力去实践真爱,有成功,有失败。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对众多非原则性的“不当”行为也越发宽容起来。孩子们林林总总的怪异行为,多少有一些特殊原因。
“你为什么就不能听话?你为什么就不能专心?你为什么就不能认真?你为什么就不能努力?”事实上,那些“坏学生”就真如我们想象中的这样简单吗?
一个孩子,当她家庭即将破碎,如何让他静心学习这些枯燥的课程?
一个孩子,当他有多动的特质,怎么能要求他非常安静?乖巧地听话?
一个相当努力的孩子,为何苛求他的优秀成绩?事实上,情商的能量可能远超智商,他的发光只需要社会上一个合适的位置。
一个孩子,注意力分散,每节课都需要五六次轻点式的提醒帮助。是不自觉?还是不能自制?事实上,他比较努力,也比较优秀。
抱怨孩子时,我们真正了解他的现状吗?看看尼可老师与伊夏爸爸的精彩对白吧!
尼:你觉得他的问题在哪里?
父:当然是“态度”啊,不然是什么?他对于课业,以及所有事情的态度……他一直调皮捣蛋、一直这么难搞……从来都不听话。
尼:我想要知道的是问题的“症结”。你所讲的都只是他的行为表现。就像…你跟我说他发烧了,我了解,但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他会发烧,原因是什么?
……
父:这些都只是逃避读书的借口。
(尼克老师注意到屋里有个玩具包装盒,上有日文)
尼:麻烦你把这个念出来
父:怎么念啊?这是汉文……
尼:来,专心点
父:你有毛病啊?要我怎么念?(伊夏爸爸想生气)
尼:你脸皮很厚喔!
(伊夏爸爸想发火)
尼:你的态度就不对了
(伊夏爸爸想争执)
尼:你的行为也不正确!伊夏现在就是处于这样的处境当中,认不得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了解清楚,我们没有设身处地、没有换位思考,把一切归结于态度,想得过于简单。
科学研究证明,男孩与女孩之间有众多质的差异:如血液中多巴胺的含量、流经小脑的血量、掌管语言的大脑额叶的发育早晚、荷尔蒙睾酮的含量……正是这些差异使男孩和女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同样,注意力分散、特定运动技能缺陷、复杂指令执行困难、语言表达障碍、情绪化、好动、好斗等行为或表现都有一定的生理基础。
然而,我们了解了并接受了这些吗?目前,成绩、乖巧、听话、守秩序成了评价的准则,也造就了当前学校教育的“阴盛阳衰”。优秀女孩到了婚嫁年龄都感叹“我心目中的男子汉哪去了?”男孩的天性得不到承认,随时间流逝,变得“安分守己”的同时,特殊天赋也被钝化或扼杀了。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女孩。
爱的教育,如此重要。可拿片中尼可老师对伊夏爸爸讲的“所罗门岛”的故事和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作比较。
在所罗门岛//当原住民想要用森林的一部分来耕种//他们不会将树砍掉//他们只是在树的附近聚集//然后开始对着树大声的辱骂//不用几天的时间//树就干枯了//它被自己摧毁了。
哑是先天性聋的孪生姐妹。周弘老师先天失聪的女儿,3岁半学说话,难度可想而知。用他赏识的爱把女儿塑成了波士顿大学的博士。她是天才吗?可能吧。不过,周弘曾出了10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女儿做对两道。他的回答是:“女儿,你真是个天才,这么难的题目,你都能做对两道”——成功的原因大概于此。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伊夏爸爸所言也有现实的道理:“他要怎么去跟别人竞争?”尼可老师也知道“外面是一个无情、充满竞赛的世界”。但是,像伊夏爸爸的无情的爱固然不可取,像伊夏妈妈无原则的爱也不可行。我们要努力去做就是像尼可老师一样,努力为每个孩子的天分、才能和梦想提供合适的土壤让他们发芽、生长,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流动的学生,铁打的儿女”,父母应起到关键作用。老师虽为专业人士,毕竟精力有限,但我们至少应尽力而为,给孩子们爱的阳光。无论是老师或父母,绝不要有影片中那种“污辱破坏人格的爱”,也不要武断一个孩子的前途。看看下面这个实例,会让我们更有爱心,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类似的“坏孩子”。
他既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不管他多么努力的试//就是没办法记住Y的前面是X//文字都是他的敌人,都喜欢在他的面前跳舞//使得他既害怕又痛苦//学习使他身心俱疲,但谁能分担他的哀痛呢?他的脑袋没有多余的空间,任何事情都不合逻辑//字母全都在跳「迪斯科」//有一天,可怜的男孩被他学习的压力给打倒了//大家都嘲笑他,但是他还是带着勇敢的表情//直到有一天,他挖到了黄金//全世界都很赞叹他说出的理论//你们猜的到他是谁吗?//爱因斯坦!
我们还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现实中,很多父母不是取长补短,而是扭曲孩子天性去追求所谓的较高位置。结果是压抑了天分、牺牲了幸福、暗淡了青春。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本来就有分工。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解决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时,也为别人谋福利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作为父母,拥有一个勤勉于身边、快乐从事底层工作的孩子远比拥有一个心理不太健康的博士来得更幸福。
向劳心劳力的父母、老师等教育者致敬!(本文参考了百度文库中数篇观后感,一并致谢)2014-05中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