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_观后感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_观后感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1848年3月,维也纳和柏林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燃遍各地,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革命最终在德国各邦相继失败。
本书是马克思应纽约每日论坛报邀请所写的多篇稿件集合,当时马克思正在研究政治经济学,英语又不熟练,就请恩格斯帮忙撰写,他提供支持,并在发表前一起审阅讨论,因此专栏文章一直署名马克思,直到1913年才被得知是恩格斯所写。
恩格斯在本书中从经济基础、阶级结构、革命中各阶级的表现等方面科学地分析了1848年到1849年德国革命的原因、性质和动力,全面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整个背叛过程,再次强调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恩格斯认为,“要研究革命必然爆发又必然失败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革命爆发前的德国,“作为一切政治组织的基础的人民,其各个阶级的构成都比别的国家更复杂”,一是资产阶级“远无英法的资产阶级那样富裕和集中”;二是大资本家和大工业家作为一个阶级还不够发达,而“小手工业者小商人阶级的人数非常之多”;三是就像资产阶级的落后一样,“德国工人阶级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发展同等地落后”;四是“农民阶级加上附属的农业工人,占全国人民的大多数”。
这种状况隐隐透露出了革命的危机。
首先是工人阶级大多数并“不是受雇于现代工业巨头,而是被小工业者雇佣,在缺乏现代生活条件和生产方法的同时,他们也普遍缺乏现代思想。在革命爆发时,大部分人的诉求是恢复行会和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公会”,缺乏更先进的革命主张。
其次是农民阶级中,富裕农民是“处于大封建地主与小农、农业工人之间的阶级”,他们会同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其余小自由农、封建佃农和农业工人能够积极投身革命,但是由于他们“分散在广大的地区,难以达成多数人一致,所以他们无法胜利从事是独立的运动”,而“需要跟随城市居民的引领”。
最后,在尚未占据足够政治力量的资产阶级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介于大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这种境地决定了它的特性:力图爬上资产阶级的地位,但命运中的一点点不顺利就把这个阶级中的某些人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去。因此这个阶级永远摇摆在二者之间:既希望跻身于较富有的阶级的行列,又惧怕多如无产者甚至乞丐的境地;既希望参与对公共事务的领导以增进自己的利益,又唯恐不合时宜的对抗行为会触怒主宰他们生存的政府.....”这一阶级的观点是及其动摇的,“它在强有力的封建制或君主制政府面前卑躬屈膝、百依百顺,当资产阶级得势的时候,它就转到自由主义方面来;一旦资产阶级获得了统治权,它就陷入了强烈的民主主义的狂热,但当低于它的那个阶级——无产阶级全面展开独立的运动时,它马上变得意气消沉,忧虑重重”——小资产阶级构成了革命的最大变数。
此时的普鲁士邦中,资产阶级已经和国王绝对对立,他们清楚已经到了革命的前夜,并为此用一切办法“争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农业地区农民的支持”;德国其它各邦中,反对政府的群众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他们“利益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受到资产阶级领导”,最前面领导的是普鲁士的资产阶级;而在奥地利,虽然看起来平静,但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都为这一刻做好了准备。
维也纳和柏林先后起义,但过程和结果有所不同,前者可以说是“几乎全体居民一致完成的”,然而“联合不能持久”,工人阶级和学生一道与获得了力量和权势的资产阶级“彼此开始动武”;而在普鲁士,在资产阶级发现革命很可能是要“破坏他们所追求的财产、秩序、宗教等”事物时,他们就赶紧“向陛下谢恩”,此后“一切不和都消逝了,他们和被推翻的制度的拥护者为了反对胜利的工人而联合起来,利用整个旧的国家机器与毫无变化的官僚集团来恢复‘秩序’”。
二个地区都建立了立宪政府,在普鲁士,两位“自由派富商”代表获得了掌控权;而在奥地利,“自由派官僚”们击败自由派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两个立宪政府的建立,拉开了原先团结一致反对旧政权的各党派和社会阶级“在斗争中四分五裂”的大戏序幕。一方面,这些自由派“只有依靠人民的援助,才能抵抗未被完全消灭的封建和官僚政党”,而另一方面为了“抵御激进的群众,他们又需要封建贵族和官僚的援助”。“实际上,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使一切国家机构适应于他们自己的需要和理想。”
为了组建新的国家,一个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国民议会被选举出来,和联邦议会并存,但最致命的问题是,“召集这个议会的联邦议会,对于国民议会的职权毫无规定”,由于权限不明确,“谁也不知道法兰克福议会的决议是具有法律效力呢,还是需要经过联邦议会或各邦政府的批准”。“在这种混乱状况中,如果国民议会稍有一点魄力,它就会把联邦议会立即解散,代之以从国民议会自己的议员中选举出来的联邦政府,宣布自己是德国人民的独立自主的意志的唯一合法代表,从而使自己的一切决议具有法律效力,并使自己在国内获得一支足以粉碎各邦政府的任何反抗的有组织的武装力量。”
但是这个“自称是体现了德国思想和学术真髓的议会”,“事实上只是一个供老朽腐败的政客在全德国的眼前表现他们全部不自觉的滑稽丑态和他们思想与行动上的无能的舞台...”“它在联邦议会的监视之下开会..它几乎是恳求联邦议会批准它的各项决议...它不肯定自己的自主权,反而故意回避讨论任何这一类危险的问题。它不用人民的武装力量把自己围绕起来,闭眼不看各邦政府的暴行。”“可以说,德国国民议会是一个假想的国家的议会,因为这个议会拒绝建立它自身赖以存在的首要条件——统一的德国。它讨论一些它自己创造出来的假想的政府的各种假想的、永远不能实现的措施”,“通过一些谁也不感到兴趣的假想的决议,吹牛家们却以在“梦想的空中王国” 里遨游为无上的快乐。”
“德国人民他们曾一度希望至少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会奠定一个新纪元的开端,但这群自作聪明的蠢人的幼稚行为很快就使全国人民的热情冷却了。”在维也纳遭到围攻的起义的存亡时刻,它只派了二个一直没有到达的委员前去,另有一名左派议员在那里被杀害,而面对立法机构、最高权力机关的委员被屠杀这种天下之大不韪,他们的态度竟然是在惊骇中“强行装出泰然自若的态度接受了事实”,它只是通过了一个其说是对奥地利的诅咒不如说是对死者坟墓的再次侮辱的象征性的决议;在奥地利宣告自己为君主国、藐视草拟中的联邦宪法时,法兰克福议会所做的只是加快完成“帝国宪法”这份杰作,“似乎靠投票通过一些修正案就能改变欧洲的面貌”,“他们感染了议会迷这样一种不治之症,其表现是充满了一种庄严的信念,似乎整个世界,它的历史和它的未来,都要由这个很荣幸地得到他们作为议员的代议机关的多数票来支配和决定”;最终出炉的帝国宪法“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是全德国最富于自由主义精神的宪法,但它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只是一纸空文,它的条文没有实力作为后盾”;在敌人的军队逼近的最后时刻,他们只剩下“要么无条件屈服,要么号召人民保卫立法机关,坚决进行武装起义并把所有战斗力量团结为一个整体”这两个选择时,他们所做的是“继续清谈、抗议、发宣言,就是没有行动的勇气或意识”,“这些可敬的议员先生们”最终跑到了斯图加特,从自己中间“选举了一个五人摄政”,“这个摄政立刻通过了义务兵役法,并按规定程序通告他们的敌人即德国各邦政府,要求他们征兵保卫议会!于是他们在纸上创造了一支保卫国民议会的军队——师、旅、团、炮兵连都被规定好和安排好了,所缺乏的只是实在的东西”,当这个“同旧联邦议会的私通而产生的私生子”那可耻的末日到来时,它就不被任何人注意地、不光彩地消逝了。
恩格斯最后认为,“小资产阶级可以说是这场运动的领导阶级”,“运动的中心都是小资产阶级掌握的中小城市”,“临时政府也大都由他们的人组成”。但就像《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一样,小资产阶级再次证明了“他们除了使托付给他们的运动失败以外没有任何能力”。
“长于吹牛的小资产阶级,在行动上十分无能,而且不敢做任何冒险。商业交易和信贷业务的细小规模,深深地影响到这个阶级的性格,使它缺乏魄力和进取心,所以它的政治活动也自然具有这些特点”。它在重要运动中“一贯表现出明显的怯懦,在政治上也表现了同样的短见、畏缩和动摇,这些正是它的商业活动的特点”。他们擅长操弄词句,“用漂亮的言语和吹嘘它要完成什么功绩来鼓励起义,并急于攫取权力”,但一旦武装冲突到了危急关头,他们就十分害怕所造成的对他们来说是危险的局势,“他们害怕接受了他们的浮夸的号召而认真武装起来的人民,害怕被迫采取的政策会给他们自己、给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的财产带来的后果”。所以“虽然他们经常慷慨地宣称它为争取自由不惜鲜血和生命,但一到危急关头它就不见了,而在遭到彻底失败的第二天,他们却觉得再舒服也没有了,这时虽然一切都失掉了,但至少可以自慰的是:无论如何事情总算已经做了。”
“小资产阶级就被种种互相矛盾的危险团团包围,它除了让一切都听天由命之外,再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它的权力了,因此也就完全没有取得胜利的希望”,落在小资产阶级手里的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遭到毁灭,“他们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篡夺‘合法的’君主即大公的地位和特权是一种叛逆行为,他们坐在阁员的安乐椅里深感内咎,所以能够希望这些懦夫有什么作为呢?他们不仅对起义放任自流,使它分散行动因而毫无结果,并且还竭力磨去运动的锋芒,使它软弱无力,从而摧毁这个运动、断送掉起义”。“小资产阶级的策略就是毫无策略,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1849年6月13日法国的斗争,“1849年5月德国各个地方的起义,都是由一个模子铸出来的”。
在我看来,小资产阶级的形象是十分典型的,在我们现今的世界如♦♦♦♦♦♦♦♦♦♦♦♦♦♦,其中一部分人有明显的阶级特点,这不是他们天生如此,而是由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生活现状决定的。他们拥有明显超出下层的财富和生活品质,但这种生活条件却比较脆弱,一旦遭遇失业、债务失控、意外等问题,或是时局变迁,他们就会毫无抵抗力地迅速跌落阶层;相比之下,他们不如上层阶级不惧风浪,也不像普通劳动者无可失去,而是会遭遇极大的生活落差,正因为这种挥之不去的危机感,他们时常很焦虑,一直在奔跑奋进不敢停下来,有时甚至会因此迷茫,因为只有达到上层或是有一种即将达到上层的错觉,他们才有安全感;他们太惧怕自己混入普通劳动者阶层,所以往往要用商品、仪式和优越感来填满自己,以便将自身和普通人的阶层区分,用这种强调行为来强化别人的印象和自己的期冀,让自己有已跻身上层的安慰感;他们往往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表现出激昂有力的斗争态度,但会在真正要迈出关键步伐时缺席,并且一旦触怒威权就会立刻明智地噤声;他们在面对公权力时往往自称民众,诉诸群众的力量,但如果群众们的行为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他就会或明或暗指责其为乌合之众。
我从这本书和《雾月十八日》里学到的就是,小资产阶级是可以存在、尊重、引领的,但确实是不能委以革命重任的。
第二篇:革命影视观后感
革命影视观后感
篇一:烈火金刚>观后感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枪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爱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奸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爱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骚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
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爱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笔者深深相信,时代在变,但我们呼唤英雄的声音依然热切。让我们呼唤英雄,创造时代的英雄。英雄归来!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
完电影辛亥革命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既不像电影,又不像纪录片,这是电影界的一种异类影种,既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可以说是导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认为,所谓电影,必然需要电影的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电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无味,没有养分可言,也没有嚼的必要了。电影选择了让成龙来饰演黄兴一角,势必看重了成龙的市场和其无可替代的电影娱乐性,即所谓的成龙式的动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龙对于历史影片的市场效应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来,成龙的动作表演,或者说他能够赋予电影其个性化的特征没有展现出来。简单来说,我们没有看到成龙的精彩动作场面。或许有人要问,这是一部记录史实的电影,没必要那么精彩的动作,主要还是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我想说,既然不需要那么精彩的动作,既然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还要成龙演作何?电影的灵魂娱乐性如果没有展现出来的话,那么还不如制作一部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意义重大。再者,成龙日趋消瘦的身材怎么看也不会象有点肥态的黄兴,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连对于历史的真实性的追求也未必满足得到。
其实,电影本应该有足够的娱乐性的。电影既然启用了成龙,我认为可以在几大起义中独立穿插若干个动作场面来展现成龙的动作和电影的娱乐,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来,让大家感受到当时辛亥革命的气势磅礴,革命烈士的群情激昂。二来,让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电影本应该给观众的一种娱乐享受。比如,成龙的手指受伤,我原本以为,后面的战争会描述成龙怎么在手指受伤的情况下,去英勇杀敌,叩响革命的枪声。但后来证实,这只是个小的插曲,稍纵即逝,根本没有后面的情节呼应,恕我实在无法揣摩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何在。既然已经开始着手一些细节的故事性描述,却没能够发挥出其本应该具有的故事性情节。既然已经邀请了诙谐动作片泰斗成龙参演,却只是让他演了一部以文艺形象为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胆认为,导演的电影娱乐性的把握相当不够。
那些略显单调的战争场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电影娱乐性的因素,比如说荡气回肠的杀敌场面,比如说精彩的动作,枪击画面,我觉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历史音像资料替代,反而让人更加有对还原历史的激动和对历史战役,革命情怀的共鸣。而电影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战争的场面,一来,没让观众觉得打得有多精彩,二来,也没让观众觉得这些战争场面有多么真实,震撼。
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对朝廷的描述。里面有娱乐性的成分,也丝毫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举一例,太后最后的一句呐喊,“退位”。我觉得娱乐性很足,退位是靠呐喊的么?退位难道呐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么?当时的清朝太后难道也喜欢咆哮么?显然这些属于电影本身的娱乐效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个电影的历史真实性,清朝的丧钟的确已经敲响,清朝皇室的无奈和落魄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和纪录片的最大区别。
辛亥革命举世非凡。而电影尚未成功,导演还需努力。
篇三:党的女儿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了一代青年的致力共和。卢沟桥的枪声,日本狼儿女的狂笑,激发起又一代青年的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却淘不尽你恒古不变雄浑的气宇;淘不尽你五千年历史的轩辕。今天的美好时代又是用多少英雄的血肉之躯得换而来。我们,怎能忘记。
看了影片《党的女儿》后,我感触很深,令我无法释怀。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为豺狼虎豹,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市场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宁死不说。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没叫喊一句,犹如铁铸。在她心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身上的的每一个细胞都浸透着这种精神。
时间的消逝可以让我们忘却伤痛,却忘不了屈辱。爱国主义的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爱国主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华儿女爱国势不可挡;历史翻开了新篇章,我们的祖国也在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中华儿女依然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爱国主义思想。
烈士们用鲜血换来了尊严,用生命换来了和平和发展。他们的壮举激励这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应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把我们的爱国热情化为动力,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用我们的双肩担当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篇四: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社区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使穷苦人民能够得到解放,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过着艰苦的生活。
故事讲述了在毛主席建立的冈山根据地,有一个勇敢的少年——潘冬子。东子的爸爸是一名红军。一次,他爸爸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必须做手术,医护兵给他做手术时他却坚决不用医学专用药,要把医学专用药留给其他更需要它的人用。手术中,他浑身都出着冷汗,但却没有哼叫一声,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呀,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啊!东子的妈妈也是一名党员,她为了掩护正在转移的群众,置生死于度外,最终,在烈火中光荣牺牲了。
受家庭的熏陶,东子从小就机智勇敢,他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就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我就恨不得也冲上去,把那些敌人全都杀个精光。
如今,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环境里,没有战火,没有血腥,我们还不好好珍惜?现在,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样的生活,把握机会,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当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样的美好生活就是谁换来的?是那些革命战士们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闪闪的红星会永远印在东子的脑海中,它也时刻呼吁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做一名新时代的小战士!
篇五: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红色娘子军》在细节上有很多缺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假特派员”的情节。也许这是当今所有的革命题材作品都无法逾越过去的原因,所以电视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员”来代替。实际上,同时期,全国苏区都在“肃反”。如果真象电视中所述,师长都被假特派员关了起来,那么整个红军独立师则完全被控制在这个“国军袁处长”手中,哪还需要“剿匪”,假特派员完全可以随便发一个命令就毁掉整个红军琼崖独立师。
第三篇:《革命家庭》观后感
《革命家庭》观后感
夏衍原名为沈乃熙,是中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戏剧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今天,我看了一部由夏衍著作改编的电影《革命家庭》。
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伐战争开始,江梅清参加了北伐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江梅清不幸被反动派杀害。周莲继承丈夫的遗志,参加了革命,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工作。不久,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周莲和她的儿子立群被捕。敌人为了能得到地下党组织的情报资料,就对周莲拷打审问,软硬兼施,但是,周莲始终坚贞不屈。后来敌人又用立群的生命作为情报的交换条件,但周莲仍然不为所动,儿子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最后,在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周莲被救出,并带着她的儿女小清、小莲去了延安。
我想:如果周莲经不住严刑拷打,供出党组织的情报,那她的儿子就不会死,但千万革命者以及劳苦大众将为此而牺牲生命,中国的革命道路会更加坎坷。周莲和立群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我,为了革命事业和远大的理想目标,我们应坚定信念,不怕抛头颅撒热血,奋斗到底。
吴嘉岑
濮小万家 六(3)班
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这本《少年啦奥运丛书·励志》。
这本书从淘淘身上发生的故事开始,给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奥运新科技、新体育,还有许多著名的体育明星背后的故事和成长经历,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写得多一些。分为多个篇章:突破篇、进取篇、美德篇、友情篇、个性篇。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这几天来,我国运动健儿们在北京奥运赛场上努力拼搏,夺得了一块块金灿灿的金牌,成绩辉煌。但谁又真正去了解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勤与汗水。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那些运动员们经过长期单调、寂寞、刻苦的磨练,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只要比别人多付出一份努力、多流一滴汗水,比别人多一点精细,你就会成功。要相信自己。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受用一生。
吴嘉岑
濮小万家 六(3)班
第四篇:革命电影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的前夕,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头绪纷繁、人物众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艺,真实、朴素、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通过看这次电影,我深刻体会到革命政权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义士的鲜血换来的,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一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发扬党的精神,坚信革命理想和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并做好本职工作。在利益与金钱眼前、在困难、艰苦眼前,想一想为革命事业,在南昌起义总、在战争时期牺牲了的先烈们,想一想在和平年代里英年早逝仁人志士们,难道还有什么阻止不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吗?
从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耿涛在全国解放前夕,被派往天津参加城市接管工作,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并和他一起共事解决城市的接管工作。
从以上马宝山成为英雄和囚犯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成为英雄是因为马宝山始终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囚犯是因为他面对党的工作有了骄傲情绪,想凭着自己战场上的英勇换来工作上违反原则的自由,面对工作不认真对待,视组织纪律于不顾,独断专行的个性。
影片通过描述以耿涛为代表的基层共产党人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广大群众恢复生产并和党内出现的居功自傲和腐败现象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警示:作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人,在革命的转折时期,必须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而马保山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打中的残酷事实,联系毛泽东在西柏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谆谆教导和关于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攻击的及时告诫,不能不引起人们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耿涛和马保山一正一反的事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在告诫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所蒙蔽变得骄傲自大。
在电影的结尾,毛泽东说道,我们进北京是去赶考的,希望我们都能考试及格,不要学李自成一样做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教导我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像马宝山一样被糖衣裹着的炮弹击中。
一个人应该清醒的懂得,树立崇高的理想是正确的,为理想而忘我奋斗会得到鲜花和掌声。就如马宝山一样,人们并不恨他,只是惋惜他,惋惜他钢铁打不穿的胸膛被糖衣炮弹击碎了,战场上坚不可摧的意志脆弱地倒在了石榴裙下。理想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通往理想王国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坎坷,这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地去面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已不单指物质上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一种团结进取、勇于拼搏的深刻蕴意。无数事实证明,牢记艰苦奋斗可以使我们在逆境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最终走向成功之路。牢记谦虚谨慎可以使我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从而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影片中正反两个人物的对比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影片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创作素材,正确地、艺术地反映走出西拍坡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使其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文献性。通过今昔对比,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静的生活环境,都是成千上万的先烈们用先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便没有我们的今天,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们要自觉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先辈和先烈。
第五篇:革命电影观后感
《烈火金刚》观后感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枪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爱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奸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爱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
1而语了。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骚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爱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时代在变,但我们呼唤英雄的声音依然热切。让我们呼唤英雄,创造时代的英雄。
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感觉非常好。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那么多动人的真实细节,塑造了革命队伍的各色人物。
张思德生活在一个革命大家庭里,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电影中不多见的。电影《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瞬间,穿越60载岁月。一名普通的士兵,警卫——开荒——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崔开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的抚慰一抹晚晴。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张思德诠
释着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 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党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曾经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未来还将辉映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
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