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创新型国家心得体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心得 体会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三五”时期,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9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 2.21万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56.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到 1335.6 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首次突破 6%。我国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20 年全球创新指数”
中位列第十四位,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2019》中位列第十五位,较 2015 年均有所提升。
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量子信息、铁基超导、中微子、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与探月、全球卫星导航、大型客机、深地、深海、核能等战略性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有力保障了国家相关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5G 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特高压输变电等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战线迅速行动、协力攻关,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我国启动了首批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工作。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总体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自然指数”排名中连续 8 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首位。高等院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各类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大量涌现,创新创
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运行,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培育和引进了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19 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 461 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合,加强科教协同育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人才储备。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持续优化整合科技计划布局,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推进科技“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设立科创板,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建立科研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通过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培育打造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提升。通过打造创新的区域高地,引领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实现创新发展。
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据统计,我国已经与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 200 个。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作出重要贡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牵头成立了有 42 个国家近60 家科教机构参与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与沿线国家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平台,发起“泛第三极环境研究”“数字一带一路”等国际科学计划,与沿线国家建立了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机制。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广大科技
工作者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所迸发出的创新伟力。“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深化对科技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明确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政策要点、领域重点,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坚持自主创新,确保把创新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建立系统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十三五”时期,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科技界积极探索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发展先机、占据了战略主动。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确保科技创新始终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空前强烈的科技需求和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国科技界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和
长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需求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面对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各方面问题叠加交错的复杂局面,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放到国家总体改革中通盘考虑,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部署改革的四梁八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系统推进改革,努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破除了许多困扰科技界多年的顽症痼疾,不断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开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不断深化,各学科领域之间深度交叉融合、广泛扩散渗透,呈现出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正深刻改变着科研范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奋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前瞻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加快建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评价激励导向,构建有利于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创新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持续产出更多高水平原创成果。
我们要通过“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推动科技创新率先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 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打牢基础、做好准备,以高质量科技创
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篇: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社创新型国家
摘要:本文解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几点措施及当代大学生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作法
关键词:创新性国家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 1
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措施?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帮助企业在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优势。“得人才者得天下”这句名言明确地概括了人才对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性。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人才工作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以创新拨尖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方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使全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开放`的和谐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国情和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
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意义
1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是为了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和提高我国竞争力。
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和民族国家追求的最高发展目标,现在全世界在发展理念上已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只有创新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主创新性体系,自急剧变幻的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把握机会时吸纳跨越式发展。
2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将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写入大会报告,到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认识信息化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应该抓住信息化的机遇,避免走进信息“边缘化”危险地带,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显然,中国大学面临新的时代背景,肩负为社会开发富有创造力、竞争力、理解力、协调控制力的高端人力资源的使命,为了实现世界及中国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具备“权衡沉思”品质的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探索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旋律,是时代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作为新世纪下成长的大学生,接受着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被各种各样的知识革新所冲击着。我们不仅有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我 2
们还有互联网,媒体等各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开拓思路,激发我们活跃的思维,为建设创新型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万刚提高自主常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求是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三篇: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
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四、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二、为什么要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一,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热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在全球化进程当中, 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 而日本为994项, 韩国779项, 美国289项; 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 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 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 出口产品利润率低;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 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事实说明, 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 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必将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明, 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 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 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必须要达到60%左右,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 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所以, 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
第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 46%,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因此,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 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怎样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第三,加快建设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四,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
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进入新的纪元,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良好,而政治稳定和外交上不断取得进展也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机遇下,十七大报告虽短短几万字,却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方面面都加以涵盖。发展的关键便是创新,对于创新,科技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是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第四篇: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时指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人成长的标志,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从总体来看,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时,反思和革新传统发展观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被普遍接受。
同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众多挑战中,关键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所以,创新青年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和结果。当前,国家就是要通过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都要靠不断创新, 而创新就要靠人才, 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 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高校拥有精英人才、齐全的学科、先进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科技信息,具备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潜力。目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约有一半来自高校。众多学术界、科技界“泰斗”身居高校,撑起了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大厦,也必将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高校正逐渐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在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供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方面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等等。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1.要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教育应当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依托一
些比较有影响力善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企业,组织同学们多参与到社会实践
中来,感受先进企业的设计和创新理念。开放学校实验室,鼓励大学生参加
科研项目以及根据企业需求,自主进行创新设计与实验。组织多项创新竞赛,鼓励同学参与设计创新,跳出书本的禁锢,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的应用到
自己的创新理念中来。
2.深化改革,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强和推进自主创新,首先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营造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平台或团队的考核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把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团队考核和学院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体现原始
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标列入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评价
与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创新科技管理的政策体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积极扶持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持续改进和完善
科技管理的政策体系。要创新校园文化,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同
时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3.以人为本,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由于大学生首次尝试创新都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有必要全力培养一
批面向21世纪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创造有利
于人才聚集和团队形成的管理机制、环境和氛围。要特别注意通过团队建设,促进我校文、理、工和医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构建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能异军突起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科研团队,从而合理引导大学
生的创新。
4.加强研发,将创新成果与社会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技术创新是科研工作的动力,成果转化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我们不
仅要关注高起点、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更应广泛全面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将创新成果合理的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样做首先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创新,使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鼓励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考虑生产实践的各项因素,提高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合理性。
总之,大学生的创新,要秉承着实践性、个性化、系统性、协作性四项基本
原则。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
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遵循
个性化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重在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乐
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
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
造。,大学生应具有创新思维、要向唯一挑战、向完美挑战、要同时具有横向思
维和纵向思维,要向概念挑战,向“毋庸置疑”挑战,要具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
维,要学会缺点逆用法,要懂得类比法,要激发团队创造力。所谓系统性原则就
是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
方法等诸要素的有机整体,绝不能割裂开来,这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
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封闭式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将会直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全面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加强创新,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式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任何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是否做到了;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第五篇: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加强自主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
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是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妹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创造性实践。
五是要坚持解放思想、裙带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产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分析,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若干,支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