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强国建设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0-10-13 00: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字贸易强国建设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字贸易强国建设心得体会》。

第一篇:数字贸易强国建设心得体会

数字贸易强国建设心得 体会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贸易造成严重冲击,外贸需求萎缩,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数字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各国正在加快贸易数字化转型以提升竞争力。当前我国离数字贸易强国尚有差距,提升潜力巨大。应把握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先发优势,加快数字贸易布局和建设,推动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掌握国际贸易主动权和主导权,实现数字贸易跨越式发展。

数字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数字贸易强国是数字经济时代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中处于中高端地位的国家。一是在跨境电子商务货物、数字产品与服务、数字化知识与信息具备明显优势。二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成功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三是拥有全球经济治理能力,能够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发挥引领作用。基于以上定义,从贸易潜力、数字化市场、数字贸易结构、数字贸易地位、数字贸易环境五个维度建立数字贸易强国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 59 个主要国家(地区)进行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来看,各国数字贸易的竞争呈现“一超多强”格局,美国占据数字贸易领先地位,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紧随其

后。其中,美国数字贸易环境最为成熟,结构较为平衡,其数字贸易体量大、增速快、顺差明显。同时通过控制数字贸易国际规则主导权排斥竞争对手,长期占据数字产业链最高点。我国是数字消费者大国,贸易潜力和数字化市场规模巨大,同时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快速推进,数字贸易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但是在数字贸易结构、数字贸易地位方面,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也有待提高。

抓住机遇加快我国数字贸易发展 紧抓跨境电商的发展机遇。一是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平台。我国跨境电商起步较早,近年来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平台日趋成熟,能够为企业提供融资、通关、商检、运输、保险和退税的“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门槛。二是降低企业国际贸易成本。跨境电商通过降低运输成本、市场开拓成本、信息不对称成本等,节约了企业国际贸易成本,拓展了企业的出口边际。三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平台上的海量数据,能够精准把握市场、制定生产计划、提高研发效率,大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数字化转型仍需突围。一是“数字鸿沟”有待弥合。大中小企业的实力、资源、人力等不尽相同,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企业间“数字鸿沟”明显,这对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以及企业间协同创新造成阻碍。二是数据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多数企业仍处于数据

应用的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精确营销、舆论感知和风险控制等场景,未能扩展至业务转型预测和决策分析,数据资产潜能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三是抵御风险能力有待加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获取数据资源能力有限,受负面冲击影响较大。

数字技术红利逐步释放。一是数字消费市场持续扩大。我国数字消费者数量庞大,移动网络和社交软件渗透率位于世界前列,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居全球首位。随着数字消费者进一步增加,我国跨境电商用户规模和交易量将持续扩大。二是数字技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我国是数字消费者大国,依托庞大的数字消费者需求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使得我国在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三是电子商务优势进一步巩固。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速,已连续 7 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电子商务的先发优势有助于丰富数字贸易的组织形态,拓宽交易主体范围,扩大交易选择空间。

产业数字化发展尚不均衡。一是数字人才培养有待加快。数字技术更迭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导致数字化人才需求陡增。其门槛高、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造成了人才短缺,制约了我国数字贸易发展。二是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水平有待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转型呈现“偏消费端”的特点。企业自发行动,各自为战,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问题。三是数据安全风险凸显。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价值急剧攀升,数据安

全隐患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数据泄露、非法售卖等事件层出不穷,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面临严峻挑战。

数字贸易环境得到提升。国际方面,随着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世界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包括技术创新、融资融智、数字基建、数字抗疫等方面,为全球数字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国内方面,通过顶层设计、多措并举,5G 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同时新基建在疫情催化下成为新热点,形成了良好的数字贸易发展环境。

跨境数据流动仍存在阻碍。一是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互联网普及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制约着全球数字贸易的互通。二是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尚存分歧。美、中、欧在“数据跨境流动”“数据本地化”“网络中介服务商责任认定”等数字贸易谈判议题上分歧较大,短期内难以形成统一的全球数字贸易规则体系。三是数字贸易相关法律和制度有待完善。大部分国家在数据共享、数据跨境流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完善,现有法律缺乏针对性,滞后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

推进数字贸易强国建设的政策建议

依托跨境电商平台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填补企业间“数字鸿沟”。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门槛,对采用平台服务的中小企业提供费用减免和补贴政策,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压力。二是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发挥跨境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精准预测、精准匹配交易需求等服务,协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促进企业向智能制造和网络化制造转变。三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鼓励企业从平台获取人力资源、客户渠道、行业信息等方面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加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一是强化数字人才培养机制。明确数字化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深化校企、政企合作,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等机制。二是推进数字生态圈建设。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在线上无缝衔接、配合联动,提升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性,打造一个更为互联、智能的数字生态圈。三是建立高效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强数据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防泄露、防窃取等数据保护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数据的采集与共享,建立统一高效、协同联动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贡献数字贸易中国方案。一是积极参与数字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的制定。积极构建符合自身国情和利益的数字贸易规则框架,通

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来加大影响范围。二是逐步完善数字贸易监管体系。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关于个人数据保护的立法,细化公共、私营部门数据共享规则。三是大力推动数字贸易国际合作。把握疫情防控带来的机遇期,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数字贸易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培养更多数字化人才,积极推广我国数字技术和标准,打通数字丝绸之路。

第二篇: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资料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资料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开幕,并发表《北京宣言》

王先庆在“贸易强国论坛”上发表演讲

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地位问题,我经常讲的有两个重要观念:一是一个真正的强国必定是贸易强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是因为制造业发达而成为强国的;二是市场经济的完善必须以商贸流通业的充分发育为前提,没有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一个国家是否成为贸易强国?不仅是贸易额的大小以及范围,而在于流通渠道的自主控制权和商品价格的自主定价权。显然,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极端幼稚期,或者说发育阶段的起步期。

但问题是,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通过“流通革命”或者说“商业革命”来突破自主贸易体系缺失带来的瓶颈的关键时期,必须打破在残缺的商品流通渠道基础上盲目推进制造业的现状,必须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否则,中国经济的质量将始终难以得到提升。一切的所有技术创新、自主品牌、企业变革,都将缺少实质性意义。要知道,欧洲的工业革命是建立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商业革命基础上的,是先有商业革命才有工业革命。

显然,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阶段将进入完善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在这一转型时期,也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时期。如何加快我国贸易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此,10月30日,全国近60名商贸流通业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在在北京举办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作为广东流通学术界的一个代表,就此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王先庆出席北京首届贸易强国论坛

我的发言标题为:“轻商”背景下贸易崛起的制度约束与战略调整。基本思想来源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两个课题,一是“大国背景下的省级贸易与竞争”;二是“转型时期广东流通革命的经验教训与启示”。我发言的基本思路:在具有长期的浓烈“轻商”传统和小农意识泛滥的条件下,一个缺少完整的重商主义和商业革命背景下的大国,尤其是制造业优先发展和制造业畸形突进的条件下,在从贸易大国向强国转换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冲突和约束是制度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贸易崛起,必须从制度变革上突破。有关发言的一些观念参见相关报道或会议纪要。另外,论文将随后发表。

附1: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成功举办

10月31日,北京工商大学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联合举办、商务部支持、经济学院贸易系承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举办,参加论坛的有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商贸服务改革司王选庆副司长、国务院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晋卿、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王耀、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夏春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谷克鉴教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张群群教授、广东商学院王先庆教授、重庆商务局冉净菲副局长,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综合研究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广东商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院校、以及贸易经济系、国际经济系主任、院长等,以及《财贸经济》、《中国市场》、《中国流通经济》、《中国商贸》、《中国商报》、《国际商报》、《北京商报》、《浙商》、《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G30主任助理、以及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100多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主持,党委副书记卢思锋同志出席论坛并致辞,经济学院杨德勇院长、李宝仁书记出席了开幕式。

黄国雄教授、陈文玲司长、王耀博士、任兴洲所长、谷克鉴教授、王选庆司长、吴国华处长、王先庆教授等23名专家教授作了主题发言,我校季铸教授、胡俞越教授、秦艳梅教授、徐振宇副教授、龚晓菊副教授、朱振荣副教授也发言,论坛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会上30多所院校60多名教授签署了《适应贸易强国需要,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才倡议书(北京宣言)》,洪涛教授宣读了《北京宣言》,计划每年举办一次贸易强国论坛。论坛探讨了中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问题,交流了各校的贸易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的发展,大家认为,论坛层次高、规模大、范围广,具有独特性、历史性等特点,希望今后继续办下去,会后将编辑《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论文集》,并将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

来源:http://hongtao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0***016844643/

附2: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开幕

商贸流通业国际化遇起步尴尬

北京商报 2010年11月3日

10月31日,在北京工商大学主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上,众多专家纷纷提到我国流通产业在刚起步阶段频遇的尴尬。

我国流通产业的行业结构包括纯商业结构(批发、零售和批零兼营)、餐饮业结构、商业服务业结构、售后服务修理业结构、物流配送业结构。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传统商业在我国流通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大。经过近10年发展,配送业务的发展只是近十几年的事,仍面临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状况。配送规模小、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多镇地区的配送普遍效率低下;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机械化程度低,不能广泛使用发达的交通设施;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未得到充分地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一定差距。

我国流通产业仍不具备规模优势。以连锁企业为例,我国目前仍没有能与家乐福、沃尔玛等抗衡的大型超市。在流通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北京,有着物美、华联等本土超市类企业,但数目多、规模普遍较小。然而流通企业作为服务型企业,单体扩大有一个规模临界点,超过这一点,规模的扩大反而会导致效益的降低,因此流通企业规模效益主要是通过连锁这种组织形式来实现。由于我国流通企业自身实力以及体制性障碍等原因,大多数没有采用连锁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受到极大限制。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外资商业模式不可全效仿。外资商业企业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货款、进场费一路“飞行加油”。但是,此“通道费用”模式能否被国内企业所效仿值得探讨。中国商业是“小商业”的王国,需要自我自发地转变,零售业需要走出一条规范化的道路,然后进入规模化轨迹。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指出,国内流通企业信息化投入远远不够。中国流通业国际化刚刚起步,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水平也普遍较弱。目前,中国的零售企业在国际化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偶尔通过并购涉足海外市场的,也是使用当地的团队,缺乏自己培养的海外管理人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还远。并且,从现代化水平来看,国际大企业对信息科技化的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国内流通企业仅为0.4%。

“很多内贸企业缺乏真正的商业精神。”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说,流通领域长期靠出租货架资源和收取高额进场费等低劣的流通方式搞无风险经营。内外贸市场的规则、机制、结算方式等诸多差异令内外贸企业难以对接,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商报记者 王晓然

来源:http:///2010-11/03/content_114486.htm

附3: 为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提供创新型人才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发出《北京宣言》

适应贸易强国需要 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才 倡仪书(北京宣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和发展期,GDP总量超过日本,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国内贸易十分活跃。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5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额达到28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2.2万亿美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85亿元。但是,我国仍然是制造业大国,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仅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中国生产产品很多,数量很大,贸易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竞争力却较差,离贸易强国差距较大。比如说,我国货物贸易较大,服务贸易量偏小,我国贸易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业态结构、渠道结构等亟需优化。我国贸易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表现为“十个瓶子七个盖,盖子轮流盖,还有三个没有盖”,贸易人才短缺,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贸易人才短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贸易的转型与升级。

为了完成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历史使命,提高我国现有2亿多贸易人才队伍素质,今天我们30多所院校的60多位教授、主任、院长向全国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的贸易专业的教师及各类贸易企业的在职培训机构倡仪:

1、结合每年贸易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每年定期组织一次“贸易强国论坛”,探讨贸易活动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各个院校在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中的经验,探讨解决存在问题。

2、力争把我们所在的院校、系、教研室办成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现有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课程、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3、形成贸易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技校等人才培养的体系,形成为贸易强国所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有特色的人才队伍结构。

4、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贸易研究基地,力争使我们的基地为政府、行业协会、各类贸易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5、建立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建设联盟,未来的竞争不是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竞争,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的竞争,不是院系对院系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因此,不同的院校、系所、教研室之间建立学科建设联盟,并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6、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一个贸易强国论坛的发展基金,促进贸易理论与实践、贸易学科/专业建设、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为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才奠定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贸易强国所需的创新型贸易人才,为尽早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论坛代表签字: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一日

来源:http://hongtao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0***016133413/ 附4: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大会发言会议纪要 2010年10月31日,北京工商大学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经济学院贸易系承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举办,参加论坛的有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商贸服务改革司王选庆副司长、国务院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晋卿、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王耀、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夏春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谷克鉴教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张群群教授、重庆商务局冉净菲副局长,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综合研究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广东商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院校、以及贸易经济系、国际经济系主任、院长等,以及《财贸经济》、《中国市场》、《中国流通经济》、《中国商贸》、《中国商报》、《国际商报》、《北京商报》、《浙商》、《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G30主任助理、以及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100多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主持,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晋清和学校党支部书记卢思锋同志讲话 王晋卿认为,现在正当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时,由北京工商大学承办的贸易强国论坛可以说开的正是时候,在此表示由衷祝贺。回顾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我国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要求。目前我国贸易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算上贸易中的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具体差距表现在: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科研技术投入开发不够,过分依赖国外技术,没有形成本国的核心技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部分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下游。在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科学发展为主题,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加快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优化市场结构,培育成长好、竞争力强的的企业,即研讨贸易方式转变的新思路是这次会议的初衷。

卢思锋认为,北京工商大学成立60周年来,受到了商业联合会、商贸委等方面的各方面关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论坛的召开也是在多方支持下筹办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旨在总结经验,谋划十二五。我校也在谋求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高校的转变,食品和商科是我校的特色专业,贸易系又是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洪涛教授为代表贸易系队伍为我国贸易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在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国富民的大背景下,研讨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是很及时的。在此,我仅代表学校祝贺论坛的召开,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为我国贸易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陈文玲演讲的题目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思考”。她认为,我国提出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并不是由于出口多了才提出,而是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初,我国贸易额只有206亿美元,现在是2.2万亿美元。中国作为贸易第一大国不足为奇,因为中国本身就具有1800年辉煌的制造业历史,由最早的丝绸之路,到明清后开辟的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价值观随着出口传播到全世界。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制造业达到占全球比重为1/2,出口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一,进口2010年有可能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如果这样的话,中国有可能成为进出口第一大国。我国为了实现贸易大国梦用了30年,我认为实现贸易强国梦可能会更快,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贸易企业普遍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第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地位体现的是流通能力、品牌能力、价值转换等能力的强大,在国际加工中属于水平分工。而目前我国则是垂直分工,并且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与发达水平具有相当差距。

第二,有效率的表现是用比较少的投入产生比较高的价值。我国目前的资源成本的耗费、环境生态的破坏、劳动力福利的损害等问题比较严重,与高效率相违背。举一个例子,数据显示,虽然与十年前相比,贸易总量已经翻了好几倍,发展速度达到20%-30%,但劳动力福利并未增长,这就没有体现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分次转移到价格的理论。所以,我国仍是以低价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处于价值链低端。

第三,我认为作为贸易强国应该在全球贸易规则中发挥作用。我国直至加入WTO才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所以仍处于被动地位,另外自身也存在局限和误区。比如我国制定标准一向是国际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企业标准,这与国外的情况恰好相反,国外是企业标准最高。

第四,贸易强国一定是经济强国。外汇、外交等均为一国的一体化战略,美国的一体化战略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占尽便宜,其国内具有专门的智库研究各国战略,比较分析,进而研制出本国的中长短期战略。因此,我国在需要在贸易之外形成完成的国家战略。

第五,在全球配置资源为我所用。目前我国企业虽参与国外投资、收购等行为,但失败案例很多,所以看出投资和贸易其实是一体的。我国需要从全球战略思维的角度考虑,认识到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道路既漫长又艰巨,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在关注国内市场时,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方针不能放松,要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作为一体化进行研究。

黄国雄认为,这次论坛的召开很符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肯定成绩、面对问题。从世界经济贡献率看,我国是第一位,金融危机前是13%-17%,金融危机后是9%-10%。从外汇储备看我国也是世界第一。贸易总量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应基于8亿农民,农民生活水平是决定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标志,也是中国木桶效应的最短一块,是中国现实问题。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为900美元,为美国的1/30,人均GDP世界排名百名左右。流通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80%产品服务未开拓世界市场,软件服务十分落后。

第二个问题是贸易教育落后于世界水平,重外贸轻内贸、有外资无内资的院校较多,据我所知只有15-20个学校有贸经专业,导致没有双向流通主体成为阻碍整体速度的提高。

第三个问题是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向。一是市场结构来看,以城市为主导,农村为基础,构建双向、互动的市场结构;二是经济结构来看,以国有控股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适当引进外资,构成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三是商品结构来看,以网上小商品为主,坚固温饱型阶层生产资料,开放富裕阶层;四是城市来看,以市中心为主体,社区商业为基础,充分发展特色街、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多层次的商业机构;五是以大型百货为重,大量超市为基础,积极发展专业、专门店,有条件地引进现代购物中心。物流体系利用发达的交通条件构建多元化的物流体系结构,重点提升连锁企业的物流体系,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批发市场物流体系、直销和直运物流体系,以及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物流体系。六是大型批发公司为主导,批发市场为基础,积极推进连锁、网上交易,形成多层次的批发体系。

王耀:贸易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我认为货物贸易方面我国不仅能达到出口便宜,还能做到质量好。举一个例子,近些年有些跨国公司纷纷将工厂搬到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因为他们认为那里比中国的生产成本更低,但没几年又搬回中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发现制造出的东西质量不合格。相反,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弱,美国的服务贸易能占到贸易量的80%,而我国只有41%。这次五中全会提出的由“国富”到“民富”意义重大,可以看出,我国GDP的增长中,汽车、石油这些作为垄断行业拉动GDP增长很大幅度,并不是日用消费品行业。目前城镇居民消费占87%,农村消费占12%,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平均消费2万元,看似不低,但这其中包括政府消费。我认为问题出在目前贫富差距过大。服务贸易的基础是服务业,而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可以对比一下我国和美国的数据,我国第一产就业占40%,美国占1%,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占30%多,美国占20%多,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占32%,美国占将近80%。再对比中美的第三产业,可以看出美国的信息业十分发达。所以,今后我国贸易的重点是做强服务贸易。

谷克鉴演讲的题目是“全球平衡增长议题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挑战”,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背景、挑战、核心理论问题和关键政策问题。背景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贸易争端面临的非平衡增长责难,金融危机进程中各种双边和多边场合凸现全球平衡增长议题对我国贸易政策的挑战以及我国同G20的各类贸易指标的重要性。根据一般沿用的“全球不平衡增长”概念,G20是当前全球经济非平衡增长的发源地,亦为未来全球经济平衡增长的基本动力。2007年G20的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总额,分别占全球GDP的1.82%和1.61%,占全球总顺差的55.93%和全球总逆差的65.63%。2007年,中国对G20出口总额占其对全球出口总额的65.14%,中国对G20进口总额占其自全球进口的58.01%,中国对G20贸易总额占其对全球贸易总额的61.98%,中国对G20净出口总额占其对全球净出口总额的68.64%,中国对G20贸易顺差占其全球贸易顺差的55.50%,中国对G20贸易逆差占其全球贸易逆差的40.00%。挑战中由理论分析得出政策建议。理论包括探讨全球平衡增长的科学内涵和国民收入决定机制的变化,力求实现新古典形态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同贸易政策多样化实践的新综合;通过政策系统设计,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易政策有机联动的理论和方法;革新贸易政策的研究方法。政策要确保主动自觉、科学系统、适宜可行。确保全球平衡增长议题纳入全球治理框架后,不断增强我国制定贸易政策和措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对可能激增的贸易争端和多种贸易摩擦威胁。

核心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的内外失衡,要素敏感度测定的理论和方法,全球化进程中外部失衡测度的理论和方法。关键政策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如何避免全球平衡增长议题演化为新形式和经济体层面的管理贸易,第二个是政策选项的设置和整合,以应对全球平衡议题的挑战。

吴国华演讲的题目“统筹内外贸,打造贸易大强国”。在我看来,我国作为贸易大国也存在质疑,首先我国人均GDP只有3600美元,日本是12000美元,其次我引用世贸组织干事拉米的话“错误的贸易统计造成贸易不平衡”,我国目前仍引用20世纪的统计方法,如价格贸易的三、四角关系。

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出口信心受到打击,与此同时,美国也成立了“出口内阁”,咱们想做成贸易强国,但发达国家必然会遏制我国成为贸易强国发展。因此,我认为不应盲目追随发达国家提出的口号,导致全球都来制裁中国。还有,我觉得强国最重要的指标是内贸,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较弱,能否进一步分析一下服务贸易中具体孰强孰弱。专利与品牌集体缺失可能需要国内企业苦练内功,另外我国滞后的流通体系也不支撑培养民族品牌。

张群群演讲的题目是“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与国际定价权”。主要内容有四部分,第一为什么要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问题?第二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研究概况,第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运行与国际定价权研究概况,第四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部分,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的理由是: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涨跌;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率先复苏,而需求反弹、价格骤升;机构投资者把大宗商品作为择时投资决策中重要的投资对象和避险工具,大宗商品不再只具有单纯的商品属性;作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大国,中国开始努力争取大宗商品进口的国际定价权。“中国因素”负面影响:“高买低卖”。综合国际和国内市场情况来看,在机构投资者大举进入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情况下,大宗商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可能还存在着监管上的漏洞和盲点。第二部分,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研究概况分为国外和国内研究。

(一)国外对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的基本认识:国外历来重视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商品期货价格所传达的经济信息。把大宗商品作为投资工具是该类商品金融属性最直观的表现。

(二)国内对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的研究:从投资功能即大宗商品成为一个投资品种来理解大宗商品交易的金融属性。从市场体系和定价机制的变化来理解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综合考察具体品种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化发展趋势。

具体品种的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或金融化趋势包括石油市场的金融化趋势、黄金和黄金市场的金融属性、粮食市场的金融属性和铁矿石定价机制的金融化趋势。铁矿石定价的金融化趋势:铁矿石市场的金融属性是随着现货市场的发展逐步呈现出来的,铁矿石远期合同沦为自由买入期权,铁矿石谈判的长期协议定价机制,已不适应现货市场价格的运行现状,现有的纯商品定价机制,已无法有效解决长期协议价格所没有涵盖的价格风险分担与规避问题。在铁矿石的商品性定价机制之外,还需要有金融性的风险定价机制。

国际铁矿石市场正在经历风险分担机制的再造过程。铁矿石定价走向短期化和金融化的趋势。当前国际铁矿石领域的定价体系将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协议短期化;二是定价指数化;三是交易金融化。在安毅和常清等(2010)的论述中,交易的金融化是指“金融资本会因为协议价格的指数化和指数在市场上的交易,而不断介入铁矿石互换和指数期货等衍生工具领域,使铁矿石价格中不断融入更多的金融资本因素。” 第三部分,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运行与国际定价权研究概况。在中国如何争取获得大宗商品进口的国际定价权方面有三种态度。乐观的判断:中国市场从“影响因素”到“定价力量”;悲观的评价: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缺失;审慎的观察:中国影响的多面性,从商品定价到资本较量。还有研究价格传导机制,特别是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中国物价变动的关系,以及国际和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

第四部分,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从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的观察视角:绝大多数现有文献采取的是考察交易主体及其交易行为、交易对象和交易的目的、功能与作用这三个视角,其中少数文献能够兼顾到市场体系的构成与商品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个视角。少量文献能够把交易机制和定价体系结合起来,对二者的变迁进行历史还原和长时段的分析,所做研究敏锐而富有深度。很少有研究者充分重视大宗商品交易关系的治理与规制这个研究视角。即使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大宗商品的定价与市场竞争秩序的规制问题,也很少能够有意识地考虑到大宗商品市场本身的金融属性,而更多的是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打破垄断和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的必要性等层面来研究其他相关问题。

2.与金融属性密切相关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的可能路径:把中国获取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研究,提升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高度。获取定价权应以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市场惯例为起点,积极参与国际定价规则的制定,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有序竞争。深入研究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在商品及其衍生品定价方面的学理机制与政策含义。要获得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必须统筹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统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定价权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机制、产业组织和市场体系。

3.中国争取获得国际定价权的研究策略和传播策略:在力求使我国在国际能源资源及其他大宗商品的定价上,取得与自身经济总量规模相适应的影响力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学术研究策略与传播策略的区别。应当学会把中国对于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和影响力的渴望和追求,翻译和转述成对美好愿景的期许和对责任的承诺。切实地把经济贸易与政治外交统筹起来,使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形象,从咄咄逼人的挑战者变成维护秩序的利益攸关者和塑造新秩序的战略合作者。王晓红认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成为当今讨论的一个重点。首先必须肯定我国贸易一路发展过来取得的成就。其次要认识到仍然存在问题,比如贸易大而不强,外贸增速下滑;出口产品重点集中在家电、纺织、玩具、鞋等行业;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服务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产业发展滞后;粗放型发展方式破坏环境;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培养;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等。第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路径。首先,经济推动加工贸易发展方式转型,目前全国加工贸易企业大概9万家,就业人数2亿人,多处在增值率低、产业链的低端。我国需要搭建研发、加工贸易转移等平台,推动以外资向本土为主的转变;其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巩固运输等行业,重点培育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国内国外联动发展。

赵萍认为,我国为何不能成为贸易强国,最主要的就是流通组织不够强。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流通组织规模不够大,全球大企业排行榜中,我国只有4家入榜;第二,流通组织国际化程度低,现在零售业国际化趋势明显,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调研、摸索阶段。虽然有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并购,但并购后也多是利用国外团队,像苏宁电器,其在国外开店目标还不是盈利,仍处于探索阶段;第三,流通组织现代化不足。信息化的功能发挥不足,虽然硬件设备可以达到标准,但利用不足,造成多处硬件闲置。再者信息化投入不高,世界百强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额1%,我国只占0.4%左右。最后,物流配送中心与网络布局协调发展布局较差。

王先庆的题目是“轻商背景下贸易崛起的制度约束与发展策略”。第一部分是贸易崛起的定义及障碍,主要有五个障碍,分别是理念落后、渠道残缺、主体弱小、制度缺失和战略失误。以广东为例,我就深刻感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忽视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第二部分是现行体制“轻商”,这主要由于我国缺少重商主义商业文化的洗礼。第三部分是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第四部分是如何实现“从生产为中心向以商贸为中心”发展。

冉净菲的题目是流通产业政策方式转变的问题。1978年后,我国流通产业政策逐步变为开放、宽松、服务型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服务与宏观调控弱化,财政金融的支持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完善;物流体系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城乡流通不协调。因此现在急需进行改革的是重流通、重服务能力,并且提高扶持流通政策的力度。季铸演讲的题目是“准确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与复苏”。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震撼全球,世界经济危机,损失惨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了0.8%,其中美国经济下降2.5%,欧元区经济下降3.9%,日本经济下降5.2%,俄罗斯经济下降9%,中国经济也比上年增长速度放慢0.9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这次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约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由2008-2009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来看,中国在经济危急中增长最快。在2006年,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就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投资风险状况总体向好,果不其然;2007年,我校又成功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周期谷底,经济危机的爆发也证明了世界经济确实进入了8年周期的谷底;2008年我校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成V型复苏,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除此之外,我校还成功预测了2010年世界经济的梯次复苏,以及冰岛、希腊危机等。张富春演讲的题目是“贸易当自强——贸易的产业组织问题”。目前我国贸易问题较多,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到消费者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所以我认为贸易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因为没有贸易指出,所谓的工业化也将无法进行。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产业组织道路,要两手都要抓,即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同时并重。

王晓东演讲的题目是“由批零关系看零售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回顾零售业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二次低谷”+“一次冲击”,具体就是“市场疲软”和“百货倒闭年”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是批零大国,零售业被称为冬天里的春天行业。其次,零售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六方面:销售的终端;市场的起点;城市的窗口;生活的基础;价值实现的重要领域和社会再生产的先导力量。

第三,零售模式需要质疑的第一种是“引厂进店”,即出租柜台、招商联营、保底扣点引起的零售业“三失”。“三失”之一是采购功能缺失:“扣点”营销和“千店一面”,“三失”之二是商业资本功能的丧失:简单商品流通与商业货币投资循环,理论悖论和实践背离的风险意识,“食利阶层”的存在,“三失:之三是流通效率的损失:销量大、利润少(规模大、效益低,只做大、不做强),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低成本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过去式渠道制胜、零售为主,如今是从1颗白菜到10颗白菜的平面扩张终结,未来是由红海战略向蓝海战略的转变)。“三失”直接导致“三化”,即自主经营的退化、连锁经营的异化、核心竞争力的弱化。

质疑的第二种零售模式是“通道费用”。“通道费用”现已变异为“无本经营”、“借鸡生蛋”、“飞行加油”三种方式,这种模式的存在虽然防范了供应商的“滥竽充数”,但也滋生出零售商渠道权利的滥用。目前进场费在中国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名目增加、数额上升、范围扩大,供应商成为零售商的第二个上帝,工商关系的逆转(品牌供货商选择零售商已初见端倪、大品牌商的市场强势已引起社会关注)。进场费在中国的现实问题是国内外市场无法有效对接,虽然国内也颁布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但未明确界定“通道费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通道费”由外商带入中国并由外商主导、而几乎所有外商又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中国又是中小商业王国。这种情况是否需要警惕?通道费模式能否为内资企业效仿是否值得怀疑?

第四,零售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1.创新盈利模式、改善工商关系。转变经营方式已成为零售发展绕不过去的话题。2.先规范、后规模。目前的本土零售企业是否称得上是“全国性零售企业”?用世界标准衡量,我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全部属于中小企业。3.先做强、后做大。我们引进沃尔玛的目的应是培养自己的沃尔玛,下面由一组数字: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5 ×沃尔玛全球销售额,2009年1170亿元(苏宁)+1068亿元(国美)+980亿元(上海百联)+705亿元(大连大商)≈0.1×沃尔玛销售额。

第五,从批零关系看零售业繁荣与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跳出零售看零售,零售的文章要从批发做起;批发体制改革:“三多一少”;新时期批发商的地位是给市场经济下订单的人,职能是批发主体多元化——批发职能分散化;目前的工商关系紧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批零关系没有处理好;“攘外必先安内”,要重塑批零关系。

关于新型批零关系的重塑有以下几点建议:渠道融合是基本趋势(M+W+R);新型专职批发商的形成与发展(三种途径、二三线城市);零售商的渠道主导、批发依赖与发展定位。方虹演讲的题目是“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多元化,碳燃烧成为工业文明的基础,由于资源有限和环境的破坏,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美国式资本主义到了转折点。中国是经济增长也到了十字路口,69%的能源来自煤炭,因而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到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头号二氧化碳排放国。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制订了《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在未来25年内,全球能源需求将飙升40%左右,2020年之前,中国能源需求年均增幅高达20%。中国低碳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处于快速经济增长与重化工业阶段;位于国际贸易和加工链的低端;能源以煤为主;区域差异大,气候响应区域差异、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存在额外经济成本;技术水平整体落后,能效不高、技术推广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反贫困等多重政策目标;存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障碍等。因此,中国必须寻找一条符合国情的,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的低碳发展路径。

我国应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建设排放权交易市场,借鉴国际排放权市场发展的成熟经验,探索相关交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建设符合中国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简洁实用并且相对独立的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股权层外);加强自愿减排市场的标准研究,提升定价能力;推进自愿减排场内交易。

低碳经济改变国际贸易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高碳经济”的传统外贸出口模式提出挑战。我国要调整贸易政策逐步,第一,使外资结构合理化,引导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和第三产业倾斜;第二,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第四,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第五,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王选庆:我演讲的题目是“当前我国流通领域十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1、流通的地位和作用。流通产业是纽带、桥梁,是先导产业。但目前,流通领域得到的政策较少,没有话语权,轻视流通的后果很严重,导致了农产品买难卖难、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导致商品价格飙升、应急调控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现在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扭转趋势。

2、内外贸关系。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国出口,而且影响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出口转内销的效果不理想。由于内外贸模式不同,对接很困难,也反映出内贸市场的不规范。

3、内外资关系。各地方政府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甚至是超国民待遇,流通领域,尤其在零售、批发等领域内资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

4、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发展大企业,往往以牺牲中小企业为代价。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关系不密切,要处理好二者关系。

5、零供关系。零售企业凭借渠道优势,挤压供应商的盈利空间,恶化了零供关系,这样对零售商有害无益,应规范零供关系。

6、零售企业营销模式。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采取引店进场、扣点的营销方式,成为“二房东”,导致专业卖手缺失。

7、批发体系重构。专业批发企业发展空间变小,存在粗放的发展方式,批发市场过多过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中。

8、电子商务是否孕育一场商业革命。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占13%,预计2015年网民将达到7-8亿,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产生冲击,影响实体店生意,虽然已出台一些规范,但收效甚微。

9、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目前物流业炙手可热,物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总体水平不高,存在设施简单,功能单一,管理落后等问题,导致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自营物流占主导趋势,大型企业纷纷自建配送中心。物流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座大山”(即制度、物流、数据)之一,因此很多网店都涉足物流业。

10、商业企业涉足金融业。这是个新现象,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仓单等融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存在规范和风险问题,对传统商业企业是个挑战。秦艳梅演讲的题目是“基于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建设与创新”。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从而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将信息仿真技术应用到2008年奥运会、60年国庆阅兵和春晚中。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的变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验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验教学与就业/创业的关系。

任兴洲就如何理解五中全会建议,内贸流通发展方式转变谈了看法。

一、如何看“十二五”的主题、主线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政府未来把科学发展贯彻始终,贯彻到文化、经济、政治等体制中去。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松。2.抓好用好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3.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成果共享。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环境所迫、形势所逼、人民期待、全党共识。

二、流通业和主题主线的关系

流通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首先,商贸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商贸业。其次,流通从末端产业向先导产业转变。

三、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目前,流通业主要以粗放的发展方式,跑马圈地,只注重数量扩张。在经营管理、盈利模式、营销方式、竞争水平、供应链管理、零供关系、信息化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要做到: 1.内贸流通业应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2.坚持把流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协调城市与农村、批发与零售、商品市场与服务的关系。

3.把科学进步、创新作为重要手段

4.坚持把优化流通布局作为重点,使内贸流通与“两横三纵八大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相衔接。

5.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流通业。6.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胡俞越演讲的题目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中国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的成就 1.期货市场规范发展和快速成长

期货市场成交量迅速成长,期货品种体系不断完善 2.股指期货指数闪亮登场,填补金融期货空白 公司制的中金所成立,股指期货闪亮登场 3.期货公司合规发展,竞争力提升

期货从业人员队伍迅速成长,分类监管综合测评 4.期货市场大幅增长,期货公司业绩全面提升

5.法规框架基本形成,形成由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6.分类分级监管,行业发展更加规范

7.保证金监控中心加强了中国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8.期货市场经受住金融风暴的洗礼

9.企业家加强风险管理,期货市场避险功能发挥 10.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和实体产业的功能显现

二、“十二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面临的挑战

处于经济转型期,内需替代外需、消费替代投资、服务替代制造、低碳高碳。耿丽萍演讲的题目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难点及突破”。

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外贸结构的脆弱,当前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难点在于:首先,就业压力大,人才资源匮乏,制约了外贸结构的调整,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差大,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其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物价不稳定;再次,社会保障水平低;最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较困难。

调整我国外贸结构,应该依靠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引领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走向国际市场。同时,高校应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作出努力。王小平演讲的题目是“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思考”。第一,什么是贸易大国?我国进口位居世界第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位居世界第三。从这个角度讲,我国是贸易大国。

第二,什么是贸易强国?我国是顺差大国,我认为贸易是一种手段,顺差或逆差并不重要。美国贸易逆差对经济社会做出了贡献,首先,美国社会由供给决定消费向消费引导供给转变;其次,低价的消费品进口弥补了国内生产不足;再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

第三,什么是强国?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贸易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如何转变贸易经济发展方式?应顺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战略问题进行思考。

徐振宇演讲的题目是“贸易强国的制度基础”。当前很多人认为,商业企业引店入场的营销模式是“自废武功”,但为什么众多商业企业选择这样的方式,我认为应该从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即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

另外,对于地方政府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问题,从地方政府角度考虑,处于财政收入等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十二五”规划,我认为和“十一五”规划没有太大的变化,政府应以公共服务为中心,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不堪完美,还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一致性的问题,应当引起大家思考。

论坛安排了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主任对话环节,分别由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祝合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相文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夏春玉、北京物资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娴、南京财经大学贸易系主任原小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郭守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郝爱民、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教研室主任龚晓菊、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彭代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贸易与营销系主任张相文、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副院长冯启文、武汉理工大学营销系主任王海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杨波、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主任朱振荣等。

各高校的专业负责人交流了各校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并就专业未来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交流沟通。大家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作为传统专业,历史悠久,基础厚重,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目录的调整等问题受到了一定影响,现在,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探讨如何加强贸易经济专业的建设问题,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与会的各高校均以不同方式建设贸易经济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贸易经济是传统特色专业,在洪涛教授的带领下,通过修订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增加实践课教学等方式,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毕业生就业率很高。这些年来,贸易经济专业先后是原国内贸易部重点专业、北京市重点专业,2007年以来,流通产业经济学被评为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流通经济学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贸易经济专业成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最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做总结性发言,他认为,论坛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论坛层次高,受到商务部的重视和支持,与会的专家、学者、高校相关负责人的人数很多;第二,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第三,论坛具有独特性,以“首届”冠名,且研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在中国贸易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论坛结束后,我们将编辑出版《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论文集》,选编各位专家的发言稿,修改论坛编辑的《论文集》材料。同时,将进一步研究中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问题。希望论坛每年组织一次,形成长效机制,和兄弟院校共同举办,深入研究,促进我国内外贸加快转型。最后,洪涛教授宣读、各院校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北京宣言》: 为了完成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历史使命,提高我国现有1.2亿贸易人才队伍素质,今天我们30多所院校的60多位教授、主任、院长向全国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的贸易专业的教师及各类贸易企业的在职培训机构倡议:

1、结合每年贸易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每年定期组织一次“贸易强国论坛”,探讨贸易活动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各个院校在贸易经济、国家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中的经验,探讨解决存在问题。

2、力争把我们所在的院校、系、教研室办成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现有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课程、教学团队、专兼职老师队伍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3、形成贸易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技校等人才培养的体系,形成为贸易强国所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有特色的人才队伍结构。

4、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贸易研究基地,力争使我们的基地为政府、行业协会、各类贸易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5、建立贸易经济、国家经济与贸易学科建设联盟,未来的竞争不是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竞争,不是院系对院系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因此,不同的院校、系所、教研室之间建立科学建设联盟,并将其成为一个长效机制。

6、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建立贸易强国论坛的发展基金,促进贸易理论与实践、贸易学科/专业建设、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为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次奠定基础。让我们共同为培养贸易强国所需的创新型贸易人才,为尽早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

(潘岩 付镜懿 整理)

第三篇: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

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

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1

在建设网络强国的进程中,我积极投身于网络安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网络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网络安全是一个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领域,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和研究成果,参加各种网络安全竞赛和培训,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学习的平台拓宽视野。同时,我也加强与专业人士和同行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分享经验,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能力。

其次,个人的自律和责任心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方面。在网络安全领域,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在使用网络时注意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保护,积极加强密码管理和防范网络诈骗。我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和言论对整个社会网络安全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我努力维护网络安全和秩序,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不参与传播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行为,积极举报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最后,我认识到网络强国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网络强国不能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因此,我积极参与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向身边的亲朋好友传递网络安全知识和技巧,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提高网络风险意识。我也关注并参与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支持公共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为网络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建设网络强国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网络安全能力,为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2

近年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人民群众,我深感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建设网络强国需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基石。无论是网络速度、网络安全还是网络覆盖范围,都需要有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作为个人,我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优质网络服务,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世界中畅通无阻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其次,建设网络强国需要提高网络素质和安全意识。网络强国不仅仅是指网络技术的先进程度,更重要的是网络使用者的素质和安全意识。个人应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避免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和不实信息。同时,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和链接。

再次,建设网络强国需要发展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和个人就业创业都具有重要作用。我要积极参与网络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同时,要关注网络创新和科技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为国家的网络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建设网络强国需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是网络强国建设的软实力,能够影响和塑造国家和个人形象。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遵守网络规范,不参与网络暴力和谣言传播,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建设网络强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国家和个人共同努力。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会积极投身到网络强国建设中,努力提高自身网络素质和安全意识,积极参与网络经济,倡导健康网络文化,为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3

作为一个普通的网民,我对建设网络强国有着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个人,我认为建设网络强国首先需要具备正确的网络素养。在网络时代,掌握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和安全防范意识,不仅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也是对整个网络环境的负责。我们应该学会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不传播违法信息,不散布谣言,不进行网络欺诈等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发表合理的言论,尊重他人的权益,提升自己的网络素质。

其次,建设网络强国需要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公共事务,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对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进行监督和指正,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网络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可以参与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建设网络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再次,建设网络强国需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网络安全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石,我们应该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环境的'稳定和安全。我们个人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留意网络欺诈和网络攻击,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

最后,建设网络强国需要加强网络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的网络素养。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我们也应该提供更多的网络技术培训机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技能水平,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网络建设中来。

总之,建设网络强国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提高个人的网络素养,积极参与网络公共事务,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加强网络教育和培训,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繁荣的网络强国。

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4

近年来,网络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年轻人,我认为建设网络强国是我国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每个个人应尽的责任。

首先,建设网络强国是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获取信息、交流和开展工作。只有建设网络强国,我们才能跟上世界科技的步伐,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其次,建设网络强国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能够促进信息流通,拓宽市场空间,推动创新创业。通过建设网络强国,我们可以培养更多的网络科技人才,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

此外,建设网络强国也有助于加强社会治理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网络平台可以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共服务,如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政务等。通过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个人而言,要积极参与建设网络强国。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保护,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同时,要学习网络科技知识,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以便能更好地使用网络资源、参与网络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网络社会的建设,如开展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环境。

建设网络强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我坚信,只要每个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安全、繁荣、开放的网络强国。

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5

励和支持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进行技术研究和探索,不断推动网络技术的前进。

其次,建设网络强国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每个国家都需要重视。为了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网络安全技术和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第三,建设网络强国需要提升网络文化软实力。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播着各种信息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倡文明用网,倡导正能量,抵制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建设网络强国还需要提升广大民众的网络素养。网络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人们的网络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能和认知水平,让更多的人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到网络强国的建设中来。

总之,建设网络强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政府的一项任务,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推动网络技术创新,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提升网络文化软实力和网络素养,我们将能够建设一个真正强大的网络强国。

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6

建设网络强国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普通的网民,我也深感网络强国建设对每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从网络强国建设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网络强国建设推动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我国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支持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在网络强国建设中,我国加大了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投入,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其次,网络强国建设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在网络强国建设的推动下,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不断改善。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方式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强国建设还提升了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自身能力。通过网络,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知识资讯,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变得更加容易。网络强国建设的红利让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竞争力。

最后,网络强国建设加强了我国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强国建设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加强对网络攻击、网络犯罪等行为的打击,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这不仅保护了国家和个人的信息安全,也提高了个人在网络空间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网络强国建设对每个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网络强国建设,我国的数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个人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网络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作为一名普通网民,我将积极参与到网络强国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建设网络强国个人心得体会7

建设网络强国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在长期参与网络建设和安全工作的过程中,我有一些个人心得和体会,现分享如下:

首先,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参与者,个人需要时刻保持对网络安全的高度警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对整个网络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应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积极传播健康、正能量的信息,严禁传播谣言和违法信息。只有每个个人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网络责任,网络强国才能够真正实现。

其次,个人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作为个人,我们应当时刻关注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识,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提高辨别网络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密码安全的重视,定期更改密码,设置强密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只有个人保持高度警惕,网络安全才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再次,个人应积极参与网络技术创新。网络强国建设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个人,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积极参与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有了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网络领域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网络强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最后,个人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网络强国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合力推进。作为个人,我们应当重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积极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进程。只有团结一致,形成合力,网络强国的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总之,建设网络强国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个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我相信,只要每个个人都能够深刻认识到个人责任的重要性,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网络强国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第四篇:建设质量强国心得体会1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建设质量强国心得体会

单位:监察审计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质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针对性强,是经济新常态下做好质量工作、建设质量强国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质量发展新规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质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商品匮乏的年代,很多商品都得凭票凭证供应,当时更多的关心的是数量。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人们所需的产品,逐步地丰富起来,产品质量的概念趋向于经久耐用。进入九十年代和本世纪之初,市场产品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有的产品达到了饱和或超饱和。这就给产品的生产者出了新的难题,产品的质量,不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这里面还包括,用户对产品性能的广泛性和个性需求、产品的升级与换代、售后服务等等,都已纳入了产品质量的范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全世界竞争,质量成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在复兴中国梦的基石。

我们作为主管全省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企业和产品认证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的行政执法机构,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国门内外的质量安全管理。我们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商品检验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细则开展执法。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不但要管好出口,更要管好进口,最大目标就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提高人民的质量安全水平。

一、切实贯彻质量方针。“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在抓质量方面,就是抓好检验检疫全面的质量,不仅仅是工作的质量,也要抓领导干部的质量,队伍建设的质量,要确保一支过硬的队伍,过硬的领导班子,保证检验检疫的工作质量、业务质量。在保安全方面,就是抓好检验检疫全面的安全,包括班子的安全、队伍的安全、工作质量的安全、专业的安全、实验室的安全,仪器设备的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安全。在促发展方面,我们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工作部门,一是要严格执法,二是要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在强质检方面,就是领导班子要强、队伍要强、工作要强,关键的是专业要强。

二、坚守国门安全底线。支树平局长指出,维护质量安全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的工作一定要以安全为底线。严把进出口质量安全关,重点抓好出口烟花爆竹及进出口危险品的检验监管,尤其要对新增加的危险品开展清查,要加强机电产品的后续监管,努力提升进出口工业产品把关的阳性检出率;要切实把好进出口食品安全关,努力提升食品农产品把关的阳性检出率,体现检验检疫工作把关有效性。要维护口岸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国门安全防护网,深入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要完善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口岸传染病排查,切实加强口岸核生化反恐工作,着力提高国境卫生检疫传染病检出率、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传染病检出率,防止疫情疫病的传入传出。要保护生态安全,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加强动植物检疫查验、检疫处理和邮件快件查验,着力提升进境植物有害生物检出率、进出境动物疫病检出率,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三、提升质量供给水平。检验检疫首先要讲质量,要强化质量提升意识,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管产品到管风险转变,形成“放、管、治”质量工作新体系。一要树立政府质量责任意识,改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进出口产品质量合格率、国外退运和通报、质量管理促进措施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努力提升国检的影响力,提高地方党委政府对国检的关注度。二要推动质量品牌提升,推动政府加强出口工业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在产业集聚区加强宣传,建立与各级政府的联系机制,大力推动茶叶、白莲、生猪、脐橙及蔬菜创建质量安全示范区,推动“质量安全示范区+国检监管区+直通放行”三位一体检管新模式的落实;推荐若干个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三要强化技术服务,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标准化工作,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检测技术保障;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进出口商品监督抽查、境外通报退运调查、进口风险预警等监管新机制。四要发挥认证认可作用,加强自愿性认证活动执法监管,震慑认证认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帮扶出口食品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实施GAP认证,帮扶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HACCP认证,帮扶更多的企业获得对外注册,开拓新兴市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同志关于质量管理的科学论断为指导,着力提高质量治理能力,紧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按照总局对我们提出的“探新路、建强局、上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思维、转变观念,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为江西扩大开放、发展升级再立新功,为质检事业发展再添光彩。

第五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定稿]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

(一)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政治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舆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世界理念的贡献能力等,它本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利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之间存在着深切联系。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重要表征,国家软实力蕴含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资源,国家软实力的壮大有赖于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作为依托支撑。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强化中国话语的辐射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媒体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本土化,善于利用对象国的传播条件、人才资源和游戏规则,善于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实现海外广泛覆盖、有效覆盖。要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把握规律、讲究艺术,针对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他们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对内传播简单对外转化。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对外传播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掌握新闻议题设置主动权。增强议题意识,提高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把我们想说的与国际社会关注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立场主张吸引国际舆论关注、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做好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重大理论观点出台时的议题策划,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放大正面舆论效果。善于把西方设置的议题拿来为我所用,引导国际社会理性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突发敏感事件舆论应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境外舆情研判,做好舆论引导预案,增强工作前瞻性。健全突发敏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组织重大突发敏感事件的舆论引导,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深度解读,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主动权。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以开放的姿态为记者提供服务,依法依规加强对记者的管理。

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切实担负起相关工作的重要职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

(二)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我真切认识到,文化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学校是青年学生的集中地,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三个坚持”为我们学校工作者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通过校园络、校报、宣传栏,各种文化活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思潮,()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首先提高老师个人的品德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严谨、逻辑、脚踏实地工作与学习的求实精神。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学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以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建设。

3、丰富大学生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校园普通话,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社团,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机会,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文化生活。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下载数字贸易强国建设心得体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字贸易强国建设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现状: 从内涵看,人力资源指一定社会和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从事社会劳动人口总数,包括处于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未投入建设的人口。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

    建设文化强国

    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因为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文化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

    人才强国心得体会

    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XX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体会

    XX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体会 中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有利于打破西方文化霸权、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改变国际关系中西方与非西方之间表现出来的主动与被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体会(合集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体会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治国理政论坛) 李 萌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0日 07 版)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决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提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