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对待教师心得体会
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对待教师心得体会
常听到领导和老师们这样评价讲课老师的课:“这节课作为一节常规课来看,作的还不错,但要以公开课的标准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面固然有客套、鼓励的成分。但言语间将家常课与公开课放在不对等的地位,我却不敢苟同。
我曾经写过一篇日志,题目叫“家常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里面已经谈到家常课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对落实新课程的重要作用。
从事教师职业,我们一生的教学时间大多是在家常课中渡过的,能作公开课的机会只占极小的比例。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抓住绝大多数的'家常课对学生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还是仅仅抓住那么几次公开课,让学生体验一下新课程教学的“魅力”?
有不少教师在参加各级公开课后,除了对讲课老师精彩作课的赞美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平时教学,哪里有精力这样去做?于是,教研员也发出了这样的言辞:一个学期好好研究一至两节课,其它的课作为常规课教学,落实好“双基”即可。
作一节公开课确实要花费许多精力。优化教学设计、准备课件及教学具、对教学各个细节的预设等等。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作公开课时,才会加班加点的充分准备,在课堂上亮出最佳的教学风采。但在平时,课头儿多,课时多,空堂还得批改作业、备课、完成各种管理事务等。要想按公开课的标准来准备并实施家常课,实属不易。
于是,我们的家常课就成了: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常规教学检查,在网上下载的现象甚多。课前基本不准备什么教学具,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情景再次显形。课堂教学随意性强,对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采取压制,甚至是满堂灌式的教学……
“引导主动学习”的实验经验和新课程理念被抛置脑后,教学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非智力因素的缺失;教师专业成长滞步不前。导致了种种现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的激情渐渐消退,上课不爱发言了,不爱思考了,不爱动手了,只愿意听从,只会做题……上公开课时,学生参与度也大打折扣,教师的引导也是生拉硬拽,极不自然……老师往往会怪怨学生不配合,或者思考教学哪里出了问题。岂不知,学生已经形成了听从的习惯,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已经熄灭了创新的激情,他们怎会配合?自已在平时的教学中已随意成性,如何能在一两次公开课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把每一节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对待。不一定要你准备大量的材料,准备多漂亮的课件。如:分组的材料简化为演示行吧?在网上找一些必需的视频图片可以吗(不一定要你整合成课件)?准备应有的卡片小黑板可以吗?其实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设计好每一节课,花时间揣测每一个细节,并充满激情的实施。善待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严格遵循应有的课堂教学结构,杜绝自由随意的言行,杜绝以自我为中心,以讲述为主要形式,以完成“双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长期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只有抓住家常课堂,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厚积薄发,教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快的专业成长!
第二篇: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对待
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对待
王合建
常听到领导和老师们这样评价讲课老师的课:“这节课作为一节常规课来看,作的还不错,但要以公开课的标准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面固然有客套、鼓励的成分。但言语间将家常课与公开课放在不对等的地位,我却不敢苟同。
我曾经写过一篇日志,题目叫“家常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里面已经谈到家常课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对落实新课程的重要作用。
从事教师职业,我们一生的教学时间大多是在家常课中渡过的,能作公开课的机会只占极小的比例。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抓住绝大多数的家常课对学生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还是仅仅抓住那么几次公开课,让学生体验一下新课程教学的“魅力”?
有不少教师在参加各级公开课后,除了对讲课老师精彩作课的赞美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平时教学,哪里有精力这样去做?于是,教研员也发出了这样的言辞:一个学期好好研究一至两节课,其它的课作为常规课教学,落实好“双基”即可。
作一节公开课确实要花费许多精力。优化教学设计、准备课件及教学具、对教学各个细节的预设等等。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作公开课时,才会加班加点的充分准备,在课堂上亮出最佳的教学风采。但在平时,课头儿多,课时多,空堂还得批改作业、备课、完成各种管理事务等。要想按公开课的标准来准备并实施家常课,实属不易。
于是,我们的家常课就成了: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常规教学检查,在网上下载的现象甚多。课前基本不准备什么教学具,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情景再次显形。课堂教学随意性强,对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采取压制,甚至是满堂灌式的教学……
“引导主动学习”的实验经验和新课程理念被抛置脑后,教学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非智力因素的缺失;教师专业成长滞步不前。导致了种种现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的激情渐渐消退,上课不爱发言了,不爱思考了,不爱动手了,只愿意听从,只会做题……上公开课时,学生参与度也大打折扣,教师的引导也是生拉硬拽,极不自然……老师往往会怪怨学生不配合,或者思考教学哪里出了问题。岂不知,学生已经形成了听从的习惯,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已经熄灭了创新的激情,他们怎会配合?自已在平时的教学中已随意成性,如何能在一两次公开课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把每一节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对待。不一定要你准备大量的材料,准备多漂亮的课件。如:分组的材料简化为演示行吧?在网上找一些必需的视频图片可以吗(不一定要你整合成课件)?准备应有的卡片小黑板可以吗?其实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设计好每一节课,花时间揣测每一个细节,并充满激情的实施。善待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严格遵循应有的课堂教学结构,杜绝自由随意的言行,杜绝以自我为中心,以讲述为主要形式,以完成“双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长期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只有抓住家常课堂,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厚积薄发,教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快的专业成长!
第三篇:《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心得体会
责
任
――《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心得体会
今年以来,全厂上下欣起了一股读书热,各部门因时、因地制宜,争相组织本部门员工开展读书活动,各有各的创意,各有各的方法,当我跟着书记走进车间、走进各部门,抽查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时,我常常被感动,比如跟崭新的生产线相比,走进有些昏暗的锅炉房,当那些所谓的“大老粗”用粗黑的双手捧出一本本记录齐整的读书笔记时,我心里瞬间涌起了一股热流,这就是我们的工人,渴求着知识的工人,期翼着自我提高的工人。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也组织了本部门人员进行读书和讨论,当食堂操作人员问我:我们只是煮饭的而且是临时工,也要读书吗?我笑着说,临时工也是工厂的职工,你们就算是煮饭,你们提供的服务开创了开远职工食堂的新篇章,这不就是你们在用心的工作吗?只是你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食堂操作人员笑了,是啊,我们珍惜这份工作,用心的工作,带着责任心来工作,这就是把工作当作事业来作的一种体现。
责任,就是我读这本书,组织部门人员一起读,走访其他部门的读书活动开展情况,体会最深的两个字。“责任”,它是工作出色的前提,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主要看你对工作、对事情,有没有责任心,敢不敢负责任,如果你的能力再大,很能办事,但由于你骄傲自满,不负责任,很容易办的事情,也会办不好。这就说明,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者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了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所以讲,这责任是一种俱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守信,责任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比如食堂工作非常普通,跟高大上沾不上边,可是在这个最基层的岗位上,我们的食堂工作人员,却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这就是责任。当我们初中毕业的交通车驾驶员,备班时间,一笔一划的拿着书摘录着书的精华,当你翻开他的出勤记录,当听着同事说的15年来,从未见他出现过一次交通车迟到现象时,“责任”两个字就印在他低头作笔记的额头上,这就是我们的员工,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业绩,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最好的解释。在我们的身边这样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工作的人真的很多,只要你用心去看,带着敬意去观察周围的同事,“责任”两字无处不在。生产线技改项目,自去年十月份以来,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开远分厂进入生产线安全条件考核、验收的倒计时,进度紧,任务重,设备维修人员为了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又不影响第二天的安装进度,通宵达旦,坚守在生产车间现场,这就是我们的员工,这就是责任心,这就是责任!
书一页一页的往后翻,脑海中不断闪现着这些朴实的画面,我们的工作,很平凡,太普通,普通得让我们忘记了我们在是“干事业”,我们以为我们只是在工作,诛不知,在无意识中,我们凭着责任心,把工作当成了一份事业来做。
第四篇:教师应该把错题完善作业当作教学资源
教师应该把错题完善作业当作教学资源
对小学生而言,作业、测验、考试中出现做错的题目是再正常不过了。按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说,出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是理所当然的。可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状:不少学生对作业的错误不屑一顾,把别人的答案一抄了之;有的学生偷工减料,挑选部分简单的错题草草改正了事;有的学生甚至不会改正。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纠正,那么出现在平时作业、小测验中的错误不能改正,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教学效益低下,同时还会影响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形成。
我们曾分别针对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中学生易出错的题目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在所有的错题完善中,能够认清自己错误并认真改正错误的学生连20%都不到。有60%以上的学生看到作业本中的错误,就赶忙拿过别人的作业来照抄改正,对“为什么出错”则是不管不问。由此可见,作业中的错误根本引不起学生应有的重视,对错误的原因也没有正确认识,“为了改错而改错”的行为不仅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而且还会使学生对错题完善产生抵触情绪。
我们常说,“学生的问题就是资源”,可是,在日常教学中又何尝真正重视过学生的每一个错误,真正把这些错误当作教学资源呢?是不是真正研究、分析过每一个学生的错误原因呢?我想,答案不言自明。如果我们真能像医生对病人那样,分析病例、对症下药,那么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或许会有所改观吧。鉴于对以上现状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尝试在语文、数学学科中设立了错题完善作业,让学生将平时的训练、作业、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在作业本上,并在每一项错误后面用红笔注上错误的原因。这项作业设立之初,有很多老师担心会增加学生负担,但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老师们感受到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学生对待作业认真了,作业的正确率逐渐提高,因为每周一、三、五的家庭作业就是“错题完善”,如果在周日、周二和周四的作业完成好,并且在当天的训练中没有错误出现,就完全可能没有家庭作业。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无论是训练、测试还是作业,从审题到书写都很认真,正确率也就提高了。其次是对待错题的态度不再是以往那种一抄了之了,因为有了错误分析,学生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也能认真分析原因,找到错误的根源,并找同学或老师请教。
学生的变化固然可喜,但老师们在这项特殊作业中的收获更值得关注。首先,错题完善作业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资源。每天批改错题完善作业就是一种备课,在学生的错题完善中,教师寻找每一个学生错误的原因,在众多的错误中寻找具有共性的错误点,而这些共性的错误就是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盲区,这也是教师教学、指导的重点。继而就会去思考,为什么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不好?是没有指导到位还是知识点太难?然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尝试改进。现在,错题完善作业已经成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抓手,成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主要依据。其次,错题完善作业本已成为师生联络感情的纽带,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再是冷酷地呵斥,而是用一种研究的态度分析学生错题的原因,用一种欣赏的眼光阅读学生书写的“错题分析”,用一种真诚的心撰写“回音壁”,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错题完善作业通过及时订正纠错、反馈矫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性的错误,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品质。
课程改革倡导“要把学生的问题当作课程资源”,可真正有效的践行者少之又少。在“错题完善作业”这一行动中,“问题”是学生作业、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可作为教师而言,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何止于此?学生不遵守纪律、上课扰乱秩序;不愿意阅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上课不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也能够像对待学生的错题一样,用研究的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继而进行行动研究,那不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是资源”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常态!
第五篇:公开课教师评课记录
《线和角》复习课评课记录
授课年级:四年级备课组 授课老师:董小雪
梁秀萍
冯文姬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知识梳理全面具体,便于孩子掌握,孩子的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但拓展较少。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自己提问题,强调了易错点和易混点,这样更锻炼孩子的能力。
陈海英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设计合理,对知识的梳理系统全面,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梁老师的课放手给了学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于耀宗老师评课:
董老师教师基本素养扎实,课堂有板有眼,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效,学生参与度也高。个人认为因为复习课如课堂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再加以挖掘几近完美~
梁老师注重课的本质从一个点展开巧妙的利用点将所复习内容依次串联,设计巧妙,有广度,有深度.有容量。课堂开放度高,学生回顾整理过程轻松自然,参与度高。值得学习,受益匪浅~
王晓敏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注重了知识的梳理,基础知识砸得非常牢固,学生的练习也关注到了困难学生,非常全面,增加了线与角的广度。而梁老师的课也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拓展学生思维上,除了将知识梳理之外,增加了线与角的深度。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都值得从中借鉴和学习!
刘锦锦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对知识的梳理系统全面,重难点突出。梁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语言清晰,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蒋媛媛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先分散后综合,先将知识点进行了罗列,再通过题目进行巩固练习。课上,老师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的鼓励,在回答问题上关注到了全体学生。而梁老师的课以猜谜的形式展开,在猜谜中对线、角的定义进行了复习,随后采用生问生答的形式将知识的进行串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郭金涛老师评课:
梁老师由活动情景或应用情景引入,由学生在活动或练习应用中归纳总结知识点,整个课堂在不失系统条理的基础上,更显的充实完满。学生学得更有趣味。
刘慧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环节设计合理,先是带领学生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梁老师的课环节设计新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更加有深度和高度。
梁素芹老师评课: 董老师的课堂有激情,条理有序,今后在练习时加点拓展题目,效果会更好。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将容易出错的题目加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综合性较强。
王淑珍老师评课: 两节课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都很高,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到学生中来。晓雪老师的课堂学生掌握的知识扎实,内容全面。梁老师注重了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在数线段的同时,可以加上一些数角和数三角形的练习,触类旁通,便于知识的掌握。对于读出角的度数包括画角,有部分学生可能分不出读内刻度还是外刻度,这是这部分的一个易错点。
徐晓波老师评课:
董老师课堂气氛活跃,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梁老师从题目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两位讲解过多,问答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