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匠精神心得感想
在喧嚣的时代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黑夜里默默打磨自己的工具,白天在自己的岗位上辛苦劳作。他们决不让次品流出自己的手。他们是胡双钱,是王津,是孟剑锋,更是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都具有着宝贵的工匠精神。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工匠精神心得感想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工匠精神心得感想范文1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 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工匠精神心得感想范文2
纪录片《大国工匠》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手艺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 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
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大国工匠给我们以财富,这就是要深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艺,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对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少不了几倍工资、几套房子、几多升迁的诱惑。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此所动。因为他们的共同和特殊点,不仅在于技艺精湛,而且在于有一颗热爱祖国,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职业操守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每一个从事五金制造的业者,都是一个个工匠,都有一份份责任。每个业者都应该以同样“大国工匠”的精神尺度,尽职尽责,赢得尊重。
工匠精神心得感想范文3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合乎所有人的梦想,有的人选择了放弃,而有的人却选择了坚持。”而比坚持更可贵的,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我坚持做一件事的原因,是我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这是56岁的金浩所说的一句话,他用了21年的时间,把一家普普通通的街头书店,变为了整个上海滩最大,最美的书店—钱书阁。书店中藏书之多,设计之精妙,都源于他的那份对于完美的追求。在整理书籍这一方面的长达二十余年的监守,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视野。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有记者来到制作手工杆秤的小镇。富有南方特点的小巷中,男男女女忙于制作手工杆秤。他们选好原材料,用尺子量好所需的长度,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做到精致,量取,秤重尽量做到毫厘不差。花了大量时间与心血,做出了标准的秤。他们的监守,为的是商家能诚信经营,消费者有更多保障。
工人亲身打造的零件,修复师对钟表的反复校准,传统工艺美术刻师的精雕细琢,都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坚守。一个团队花了20年时间编出的字典;一位老人传承文化,筛选,煮沸,晾晒出的红糖。正式因为有人在精益求精,有人在批量生产商品的时代里,选择坚守,才让飞机正常运行,才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一个人的坚守,就会让世界大有不同。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需要如匠人般监守的执著。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质量时常为无法保障,长久以往,中国将会在世界之林失去站稳脚步的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慢下脚步,坚守自己份内的职责,做到精致,那么才会国泰,国泰才能民安。人民生活需要质量的保障,质量需要对匠人精神的坚守。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克尽职守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决心,才能让文化传承,让国家永存。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无法改变时代发展的脚步,能做到的便是一成不变的如匠人的坚守。
工匠精神心得感想范文4
“世界上的百年老店中,日本占三成”这样的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为中国是对传统老店保留较好的国家,为什么仍在营业的老店竟不及日本?直到我了解到日本手艺人的“匠人精神”。山本酱油的第三代传人山本太郎为了酿出最好的酱油竟用了一年时间去学习怎么制作最好的木桶。有人问他这是不是浪费时间,他却认为这是他对父辈们以及对顾客们的责任。这样的精神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如同一缕清风,沁人心脾。
工匠的精神便是专注于眼前手下,踏踏实实地做好职责内的事。工匠从不关心自己的产品卖的价格,只关心人们觉得哪里还可以改进。人的心思是有限的,不能用同样的热情去同时对待多件事情,工匠们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专注于手中的工件,心无旁骛,剩下的事情便交给别人。每个人如果都能有这样的工匠那么只要分工明确社会便永远不会混乱,但现在人们看到电影业赚钱快,于是不管是作家,歌手,出吃人全去当导演,最后只落得本职工作没做好,电影口碑也很差的尴尬地步。
工匠精神的首要条件便是塌下心来。面前有很多条路时,或许有的路看起来是捷径,有的路看起来又长又艰难,但你又怎么会知道这两条路有着相同的终点呢?我始终认为没有努力是没有结果的,没有任何弯路是不用走的。孟剑锋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尝试了几十种材料,推翻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如果没有那些看似无用的尝试又怎么会得到被外国宾客们争先称赞的成果。工匠们塌下心,不急求成,只为做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精神大概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
说到工匠,我们总会觉得“踏实”、“放下”,因为他们可以不被社会中整体的浮躁氛围所带动,为这社会带来一抹清凉。
工匠精神心得感想范文5
当我听到耳熟能详的品牌名字,如“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万国、卡地亚”时,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位年迈的老人,戴上老花镜,在深夜的台灯下,一次次打磨着不足几毫米的零件。手表,在生活中或许是件奢侈品,但也因此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伟大。老钟表师们夜以继日的坚持着每一个没有丝毫偏差的零件,才做出百年不停的机械手表。
工匠精神是坚持认真、坚持细致。
日本赛车手井田在职业生涯结束后开始着手改装汽车,每一辆保时捷都由他亲手只用眼睛与彩笔在模具上画出,精心打磨剪裁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后,才安装在车体上,完美无缺。不得不讲,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工匠精神是少而精,不求利。
德国人生产的汽车每年都会限量,但他们只用半年工资便买得起,每一辆汽车都可以使用二十到四十年。对于工匠精神,可谓完美的诠释。
相反,马虎与凑合终酿恶果。
旧时,有一位画家在画马时觉得不像,便将其改成了老虎。他的两个儿子问他时,他便解释道一个是马,另一个是老虎。于是他的儿子出去打猎时,一个将马误看,射死了一匹千里马,另一个将虎误看,骑上去被咬死了。凑合看着像,却终酿成了悲剧。
中国目前的工匠精神是稀缺的。
在如今这个变化万千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安静下来,持之以恒般做一件小事。但不论是身边微末之事的变化,还是宏大的社会政事变化,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万千改变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历久弥新。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灼灼的光芒,就如我们头顶的苍穹一般,日升日落,亘古如斯,那便是工匠精神的产物。
我们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或许现在的我们如少年般浮躁豪言“差不多”,但成熟后,反观自己的不足,由虚而实剥落浮华,将自己从一弯急流瀑布点化为静水深流时,我们才会发觉工匠精神如此重要。所谓工匠,亦是认真细致。
工匠精神心得感想范文
第二篇:《工匠精神》读书心得
《工匠精神》读书心得
第一次接触“工匠精神”四个字是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张罗永浩的照片,那是他在打造锤子手机过程中的一张工作照。整个照片展现的是罗永浩在工作台前,认真用各种工具打磨着自己苦心孤诣的锤子手机。本着对数码产品天生的兴趣,沿着罗永浩“鼓吹”的工匠精神,拜读了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的著作《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当时对书中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对于“工匠精神”却充满了好奇。作者将“工匠精神”称作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缔造伟人的神秘力量,从书的名字可以看出,此书的主题是在歌颂“工匠精神”并且呼唤社会保持并且注重“工匠精神”,或许可以唤起内心的一些波澜,但是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还是欠缺一些实用性,毕竟切入点太大。
第二次接触“工匠精神”是这次公司统一为我们发放的书籍《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刚开始以为本书的主题内容会和《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直,但是阅读了前面两章以后发现大为不一样,用了两天的时间通读了全书,然后又花了三天的时间细度了一遍,发现这本书较第一本更“接地气”一些,对于实际的工作更加有指导意义。
《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一书首先从主题切入点开始就很明确,不再谈人类进步等一些列高大上的东西,而是把切入点放在了职场,放在了作为一个企业员工,如何利用“工匠精神”来成就自己的职场梦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这一点对于刚进入职场不久,或者已经是职场老手,但是碰到瓶颈的人来说,再实用不过了。
接下来,我想从我自身的角度去解读“工匠精神”。
记得刚毕业时候,学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我们做“职业规划”,尽可能地希望我们能找到更“体面”,待遇更好的工作,同时也是作为学校“政绩”的一组优秀数据。所以,在学生的思维里面,工作与专业的对口与否,待遇是否足够好,成为学生考虑工作的两大重要原则。所以作为一本院校毕业的法学系学生的我,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事健康管理和推广工作,可谓是完全违背了上述的两大原则。刚开始我的内心也曾动摇过,也曾怀疑过,看着自己的同学有的在北京西城区法院,有的进了国家安全局,内心的波澜更是此起彼伏。但是看完《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第一章《生命的觉醒——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之后,我一下子释然了。其实从一开始我们毕业时的择业观就是错误的,我们一直在想我们读了这么多书,这个社会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而不是我们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这个回报—>付出的反馈机制原本就是逻辑颠倒了的,也正是因为很多人转不过弯来,所以出现了太多高校毕业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而今天,我庆幸的是我读到了这本书,其实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心的问题”,因为我的心一直都放在了自己身上,而没有放在工作身上,缺乏对工作的敬畏之心,缺乏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一直难以有所建树。其实一早就有一个纪录片叫《公司》,讲的就是盈利性的企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所以,每一个企业给我们创造的就业平台,都是人类进程中不可磨灭的一笔,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工作为整个社会创造了价值,这份工作就可以称为事业,而只有人在工作上创造了价值,才能称为成功的人。回报是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一个结果,而并非最终目的!
2016年诺鼎成立先遣队,有幸称为先遣队的队长,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在诺鼎事业平台,新资源开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短板,也是张总最重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单纯靠扩展经销商的渠道,我们能够增长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只有直营市场的成功才能开辟一块新的天地,而直营市场成功与否,新资源开发就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2016年先遣队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直营市场新资源开发的成功。这让我想起了迟重瑞一直以来宣扬的一句话——人生只做一事又何妨。这也是看我能不能真正领悟并实践“工匠精神”最好的机会。当然,要想顺利完成2016年的任务,需要更多的指导方法,而《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一书第二章中关于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就是最好的方法论:
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二、要谦虚,不要骄傲;
三、每天要反省;
四、或者,就要感谢;
五、积善行,思利他;
六、忘却感性的烦恼。这“六项精进”就是“工匠精神”最具体的体现,也是我们诺鼎先遣队2016年必需要时刻保持并且坚持做到了。
《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一书读完感受颇多,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讲完,2016年是个关键的年,也是一个决胜之年,诺鼎先遣队,尤其是我,将用一年的时间来践行“工匠精神”,置诸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只有拿出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我们才能干别人干不了的事,同时也收获别人收获不到的东西。
胡影
2016年2月9日
第三篇:《工匠精神30条》读后感想(范文)
《工匠精神30条》读后感想
看到工匠这个词,最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一个成语“能工巧匠”,以及村里包括父亲在内的工匠们。或许是因为他们所处那个年代的缘故,记得上小学那会,村里的长辈大都“心灵手巧”,木工、瓦工、编织、修车„„似乎人人全能,随着慢慢长大,村里的工匠越来越少,目前还做木工的只有父亲一人,做瓦工的也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机器化生产覆盖手工生产的大趋势下,大多数从事手工生产的个体由于收入被大大压缩而转行;另一方面是从事手工作业的个体大都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只是将其视为获取收入的一种渠道,仅凭自己摸索,没有职业信仰,没有职业规划,因此很难长久坚守所从事的行业。
0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和人打招呼是一种礼貌,和机器打招呼是一种尊重,打招呼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准备,可以回顾一下自己是否有疏漏?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打招呼可以是早晨遇到领导、同事时的一声问候,也可以是操作设备前对零部件的检查及操作规程的熟悉。
0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联络:公司不是自家的小作坊,岗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战场,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不同部门、人员的配合,学会沟通和联络,才不会孤立无援。
报告:向上级报告是一项义务,向下级报告是一种责任,向上级报告应简要,向下级报告应具体。
协商:人不是机器,越是想把工作做好的人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而由于视野和立场的不同,难免会出现分歧,正向的分歧并不是坏事,彼此协商和修正之后也许会发现殊途同归,并且节约时间和资源。
0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做一项事情,除去环境、自身技能等客官原因外,心态、思维等主观原因所占的比重往往更大。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习惯性消极抱怨的人不只是工作做不好,而且会影响周围的人,在团队里就是一只害群之马;而积极开朗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会迎难而上,一条路走不通还会换另一条,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成绩,同时自身的能量也会带动周围的人。
0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与人共事,注意自己的言行,炎热的环境本身就容易引起焦躁,保持冷静,放慢语速,尤其是和脾气暴躁的人,同样是说一句话,即使不能让人感觉一阵清风,也不能让人感觉火上浇油,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0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为了能准确理解别人的话,可以用自己的理解简要的重复一遍;当自己对别人说话时,从别人易于理解的角度说,用普通话不用方言,对讲机音量调合适,复杂的事情或者需要长时间占用对讲机的时候可以电话沟通。
0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说话做事保持善意,将心比心,试着去换位思考,管好自己,亲贤人,远小人。
0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任何工作,安全第一。操作之前多思考,操作之中勤调整,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
0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响应的人。
室内室外距离太远,室外工作环境中噪音较大,收到信息后及时反馈尤为重要,准确理解对方传达的信息,不确定的信息必须进行重复确认,不能想当然的操作。
0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大家是一个团队,从制定方案开始,就应该考虑利己的同时也要利他,即使做不到利他也不能用损人的方式利己。
1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爱管闲事,在传统文化中似乎是一个贬义的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病态心理往往导致一种现象:人少的时候是龙,人多的时候是虫。对爱管闲事的人进行鼓励,对幸灾乐祸的人进行抑制,“爱管闲事”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工作氛围也会更具人性化。
1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执着的人。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虎头蛇尾,遇到问题想办法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汇报,到达节点时,不论做没做完,做到什么程度,都应反馈一个结果。
1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进行工作前,分清轻重主次,合理分配时间,先做紧急重要的事,避免在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1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前准备好工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节约人力物力,想要高效完成工作,恰当的工具必不可少。
1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进行作业前对现场进行清理,既有助于自己熟悉工作环境,又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隐患,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1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
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要明白任务的分量,在影响安全生产的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能迁就。
1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
大脑上的勤奋远远好过身体上的勤奋,积极思考,提前做好规划,可以避免做无用功甚至负功,有时候甚至会事半功倍。
1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心存感恩便会心存敬畏,心存敬畏便会认真行事,认真行事才能将事情做好。同时,心存感恩的人不会斤斤计较,除了按要求将事情做好外,还会思考如何将事情做的更好,也会顺手管一些“闲事”,利己的同时也会多一些“利他”。
1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注重自己仪容的人才会发自内心注重设备及环境的“仪容”,一个真正在乎自己仪容的人也必定会在乎工作场所的卫生与整洁。
1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生产本身就是各个岗位之间的合作,在接受上下游岗位及同事帮助的同时,也应学会帮助他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工具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产出优质的产品,如果不熟悉设备操作规程,不能正确使用工具,稳定生产只能是空谈,还有可能影响自身安全及对设备造成损坏。
2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做好自我介绍,向工作伙伴更好的展示自己,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特殊情况,有助于和谐、流畅的进行沟通合作。
2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慢”的人。自慢不是墨迹,而是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慌忙急躁容易出问题,越是紧急的情况下越需要有定力。
2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看法和见解自然也不同,尊重别人的看法,用合适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
2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由于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存在差异,口口相传的信息传递方式极易出现偏差,经过的中间人越多,偏差便会越大,而书面信息的传递消除了中间环节出现的偏差,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工作分轻重缓急,乐于打扫厕所的人即使面对纷繁复杂、细小杂乱的工作也会认真对待,而不是敷衍了事,打扫起工作来也定不会差。
2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善于打电话的人需要简明扼要的说明问题,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减少沟通成本,比写书信传递信息更快,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直接沟通,理解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及时进行反馈和沟通。
2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吃饭速度快可以节省时间出来休息一下,或回顾之前的工作、思考之后的工作,同时也避免了影响送餐人员的工作进度。
28.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不当家不知油米贵,一方面人们通常花自己的钱很谨慎,而花公司的钱却很大方;另一方面如董事长所说,有些东西买的不贵用着贵,而有些东西买的贵用着不贵,应学会使公司的钱如使自己家的钱,该花的花,该省的省。
2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通常意义上的打算盘是指财务往来算账,而工作上的打算盘则是指成本及收益管理,盘算工作中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
3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撰写工作报告是对工作任务的一个交代,做到什么程度,结果怎样,需要表达清楚,同时要突出重点,不能太啰嗦。
说总是比做容易,借用别人经验的精华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测量一下自己的工作状态与匠人精神的差距,加深一下对原作者思想的理解,文中提到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是对自己以后工作的一种提醒。
第四篇:《工匠精神》培训感想
《工匠精神》培训感想
这次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训让我感觉收获很大,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在这次培训后豁然开朗。甘总从世界格局说到我们自身的修养与以后的发展,让我明白了工匠精神的现代阐释,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需要我们一生追求的东西,下面来谈谈我对这次培训的感想。
先说说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定制化的产品供应。美国的互联网工业则是旨在工业领域实现数据流、硬件、软件的智能交互,实现系统、设施和资产运营的优化。而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为,将信息技术一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今后发展的主线,以未来十年为发展周期,目标是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在我看来,三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最终的目标如出一辙。三者最终都是将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起来,使得制造系统更加智能化、数据化,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我认为,要实现下一代的工业制造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为实现物联网工业,这一步目前已经有企业已经实现,比如甘总在培训中提到的SEW赛威传动,那里的AGV作为可四处行走的工作台,上有待装配产品,到相应工位相应员工装上相应配件,相应工位有各种产品的各种物料,扫码后就可调出相应物料,这样可以实现多种产品的小批量生产。第二步,传统产业的互联网+改造,这一步大多数企业正在实现,比如,通过互联网,“成品”可以直接通知物流公司来收货,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查询到哪些工厂的机器富余,我们就可以直接在那个机器上下订单,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整合,效率极大的提高。第三步,大数据指导生产,甚至大数据指导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如何改善生产,甚至建工厂前可以分析工厂建在哪个位置更好,当然还有更多的数据可以挖掘。我们看到,物联网是一个工厂内部效率的提高,互联网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而大数据则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
以上是我对未来工业技术方面的理解,在未来的智能工业中,个人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代的工匠精神是我们所必须的。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现在的工匠精神有如下八点,热爱:不慕虚荣干一行就爱一行;专注:专心致志一生只做一件事;踏实:寓巧于拙用“笨功夫”练“真本事”;勤奋:刻苦努力用汗水浇筑工匠的丰碑;严谨:一丝不苟用细节成就伟大;坚持: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精进:精益求精追求无限的极致和完美;进取:永不止步铸就个人品牌谱写人生华章。
目前,我作为助理工程师,我的目标为软件工程师,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种语言,为以后的进阶打下基础;编写的软件模块化,移植性强,注释清楚明白;熟练使用各种开发工具;喜欢钻研算法;同时更要有工匠所拥有的品质,有感恩之心,非常感谢领导支持我钻研那么久,有基本的个人素养。
正如甘总在培训中所讲,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作为职场人,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宿命所归。
第五篇:工匠精神
打磨匠心,坚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读后感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付守永先生著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这本书也许是契合了某种情结、思绪,我用了差不多一下午的时间,中间几乎没有停顿就读完了。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工匠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作者以深刻独到的见解,阐述如何弘扬人类最基本的工匠精神,把工作上升为修行,呼吁我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匠”的偏旁“匚”指的是木工的工具箱,“斤”指的是斧头,所以“匠”的本意是木匠。后来,“匠”逐渐成为具有专门手工技艺的人的特称,只要是巧手的手工艺人都被称为“匠”。细细追随来看,中国古代一直不缺匠人文化,甚至历朝历代对匠人一直都十分推崇,这在流传至今的中国语言中仍然能够寻到痕迹,比如中国成语中的“别具匠心”“匠心独运”“能工巧匠”“巧夺天工”,这些都是对匠人的赞美之词。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中国历史上,工匠延绵不绝。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在2015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里,也介绍了不少拥有顶尖技艺的一线匠人。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些从事珍贵古漆器、镶嵌、织绣、木器、青铜、瓷器、书画修复的匠人,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有匠人的特质——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中国有悠久的匠人文化,工匠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却成为当今中国社最稀缺和最呼唤的东西。工匠精神落在国家层面,是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层面,是重视质量、打造品牌;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则是打磨匠心,坚守工匠精神。
所谓打磨匠心,就是要精益求精,以虔诚的姿态对待你手里的每一件“小事”。其实做工作就是做结果,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与我无关。其实,上班时间得过且过,最终浪费的还是自己的人生。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修行,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所谓打磨匠心,就是要严谨专注,因为专注,所以卓越。乔布斯曾说:“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人都希望在工作之外也能有所成就。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做就能成为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则会成为赢家。用沉淀的工作态度,专注地深耕一件事,那么工作将带来人生的希望和意义,以及证明自己想要的价值。
所谓打磨匠心,就是要爱岗敬业。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树木没有根基,如何枝繁叶茂;国家没有工匠精神,如何让大国崛起;企业没有工匠精神,如何缔造中国制造;个人没有工匠精神,如何实现自我?匠心需要打磨,工匠精神需要坚守。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就,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能人。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让我们携手,让匠心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