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后“精准扶贫”的内容在总书记的几次调研走访中得到丰富与发展,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虽然我来到这个岗位的时间并不长,真正接触到精准扶贫工作也不过短短的几个月,但是就这段时间的工作与学习,我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做到精细准确,不搞形式主义。
精准扶贫,顾名思义是与粗放扶贫相对应。在扶贫的过程中要对症下药,扶贫的工作中要细致化。就拿最基本的信息采集而言,如果在一开始就没有对群众的基本信息做到准确,就会直接影响到之后扶贫措施的开展和一系列的信息管理,增加后续的工作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形式主义在扶贫工作中更是要不得,不能为了扶贫而去扶贫,却不考虑实际问题。精准的扶贫应该是用兜底的贫困医疗保障,达到先治“贫病”的效果。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到真正的工作中,有时却成了例行公式的公事,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完成“作业”过程。它犯的不是技术病,而是作风病。所以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要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摸清贫困底数,切实把“家底”摸清摸透。理清扶贫思路,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确保扶贫攻坚工作精准到位。二、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旨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贫困户成了大家争相抢夺的指标,没有被评选上的不满,评选上的四处炫耀,仿佛成为贫困户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还有一些被选上的贫困户,面对国家给予的扶贫政策,不思进取,不是思考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而是抱着等、靠、要的想法,等着政府送来慰问金和物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受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有了这些思想,他们就失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这种消极、懒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贫计划的实现。政府必须要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加强宣传,做好动员,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让群众明白靠辛勤劳动摆脱贫困,才能过上幸福新生活。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发展。
就结果而言,贫困户的现状是一样的,但是致贫的原因却各有不同。面对不同的致贫原因,要采取相对应的扶贫措施。就地域而言,每个县、乡、村的贫困原因也不尽相同。当地政府在引导群众脱贫的道路上,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脱贫。因此,我们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而化之的大水漫灌,在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资金安排和规划措施等方面,要做到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扶贫之策。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条件有限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对症下药。四、创新思路,开拓发展新方向。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精准扶贫当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扶贫措施与方法上开拓创新。例如有些地区通过种植、养殖发展的产业,前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却在最后的销售渠道上找不到方法,致使前期的成果大打折扣。面对这种问题,政府要提供条件扩宽销售渠道,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通过电商平台,与网络接轨。我县也专门开设了电商培训课程,免费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当然诸如此类的创新开发措施还有很多,只有扩宽了发展新思路,才能使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五、保护环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习总书记曾说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所以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发展,同时还要兼顾环境的保护。不能一味追求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而是要做好规划,平衡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与党和国家的最终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确保扶贫攻坚与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既要顺利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又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既是压力也是我们的目标。扶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只有沉下身子,用真情用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更好地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光荣而伟大的战略任务。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我深知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按照领导的要求,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方法,为脱贫攻坚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早日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