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心得体会3
建立 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心得体会 3 3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从各级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大量综合能力较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有干劲冲劲的优秀干部下沉基层一线,通过政策帮扶、产业扶持、观念转变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眼下,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需谨防扶贫干部一撤了之、“人走事凉”现象,工作出现断档、脱节,前期工作成果付诸东流。
不少基层干部担心扶贫干部“人走事凉”,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摆在基层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一旦扶贫干部撤离,村(社区)干部就要全面接手工作,在工作交接过程中,不免存在个别村干部难以挑大梁、担重任,致使工作衔接不通畅、运行不连续,推动成效大打折扣。
结对帮带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干部要注重传帮带,与村干部形成一对一结对帮带对子。在日常工作中谋思路、出措施、教办法,从帮着干、带着干逐步过渡到村干部自己干、主动干,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统筹沟通、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课,从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引导村干部转变工作方式,改坐班制为走班制,实地掌握民情实意、听取工作建
议,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实战能力。带着村干部一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推动党务、村务、财务工作规范化和有序化运行,真正落实“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方针。
储备人才强活力。“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单靠村干部的力量带领农村发展是很难的,必须要充分挖掘和储备村级后备人才,不断培养年轻后备干部,助力农村发展焕发新活力。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和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依托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平台,及时将表现突出、关键时刻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将优秀人才纳入后备力量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夯实人才保障。
发展产业强收益。“产业兴旺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让村干部全程参与其中是关键,结合本村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优势等,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选准选优,探索实施农村特色产业项目,充分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等资金配套使用,同村干部一道把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盘活,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党支部+电商+群众”串联模式,把村集体固定资产变废为宝,形成常
态、长效化发展机制,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村干部腰板挺起来,做好产业规划铺好路子,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干部队伍。
第二篇:学习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2017年学习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
2017年学习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年来,经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xx年)》的实施,扶贫开发已由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转入巩固温饱成果的阶段,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住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发展差距的缩小也已达新阶段,加快脱贫致富的成果已初步显现。同时,也为促进全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xx至20xx,我在陕西省白河县挂职副县长,曾协助分管扶贫工作,现结合挂职工作经历谈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贫困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广受世界赞誉的中国式扶贫道路,从1978年到2017年,累计减贫逾7亿多人。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中国式扶贫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历史大考。从全国当前贫困形势看,多、广、深的贫困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一是贫困人口数量多。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二是贫困区域分布广。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三是贫困程度依然深。全国有3917个村不通电,影响近380万人,连片特困地区有3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的问题。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33万个,占39.6%。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
以白河县为例,它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相望,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21万亩,辖11个镇113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7万元,贫困户1.34万户,贫困人口3.51万人。白河既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又是国家秦巴地区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区域县。在全国的贫困区域县中,白河县是个典型的欠发达的农业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贫困人口增收困难,农村路、水、电、卫生、医疗、通讯等基础设施质量偏低,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面临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县有贫困村78个,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18.8%,是全国的3.8倍,是全省的1.5倍,贫困面广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虽然多数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但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加上自然条件差,基础相对薄弱,扶贫开发成本高,群众脱贫难度仍然很大,新的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二、当前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精准扶贫如何精准?这在总书记多次的讲话中已经给出了答案。2017年1月,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省昭通市时提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017年4月,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在党校学习期间,曾调研过山东省临沂市、贵州省黔西南州等地,各地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的思路和措施。比如,贵州省黔西南州委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构建以大党建为统领,实施大扶贫、大山地旅游、大数据为战略行动,以大统战、大法治、大安全为保障的1+3+3发展体系,推行五共即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流程工作法,弯道取直,奋力跨越,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走出了一条符合黔西南实际,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发展新路。挂职期间,在白河县基层调研时发现,当地党委政府提出三包、四扶、五保障的精准扶贫措施非常务实,很有特色。一是建立三包机制,夯实扶贫责任。三包即领导包抓、部门包建、干部包扶。二是落实四扶举措,力求精准施策。四扶即扶持班子建设、扶持产业发展、扶持基础设施、扶持改善环境。三是围绕五保障目标,合力推动落实。五保障即住房有保障、增收有保障、教育有保障、医疗有保障、养老有保障。充分发扬白河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陕南精准扶贫之路。
三、当前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设计存在缺陷,精准度不够。
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二)优势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由于贫困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优势产业少。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脱贫就成了一句空话。比如白河县,由于土地少土块零星,大多数贫困村无产业,即使有也是零散不具规模,没有支撑力,加上个别村干部只热衷于基础建设,贫困村发展产业思路不够清晰,有愿望发展农户又缺资金,小额贷款金融部门的条件多,门槛高,扶贫贴息贷款难以到位,还有一些贫困户观念守旧,宁愿穷也不愿贷款发展产业,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难度大。
(三)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有限,基础项目难实施
中央、省、市虽然都安排有各类扶贫资金,但由于点多面广,加上地方财力有限,各类资金真正落实到位的数额不足,根本不能够满足需用。贫困村建设重点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特别是公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防洪堤、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愿望大、期望值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白河县来说,县财政拮据,只有靠有限的专项资金和部门捆绑资金以及帮扶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解决,而这些资金争取难度大,有的项目没有纳入计划盘子,捆绑资金难到位,使基础项目建设进展慢甚至无进展。
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抓好各项政策精准实施,夯实综合措施
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精准施策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所在。一要完善扶贫对象的精准。贫困对象识别就像医生治病,先是号准脉,然后是找准症结,最后是选好药方,这才是实现全面脱贫的基础。要把工作做扎实,做细致、夯实责任,进一步摸清贫困户的数量和贫困度,致贫原因、怎样才算真正脱贫等信息,挤干水分,切实加强贫困信息动态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落实帮扶项目,使规划真正成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指南针。二要选准做强优势产业。搞好精准扶贫,最重要的事是搞好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困难群众增收渠道狭窄,要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通过贴息贷款、产业直补、扶贫互助资金等途径,切实解决发展资金难题;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收入;鼓励扶持给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参股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获得保底分红增加收入;积极探索有劳动能力且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扶持购买就业岗位,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三要加强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户培养一个人,就断了穷根,从义务教育、学生助学、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让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的起学、让毕业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让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都能掌握实用技术,做到实实在在脱贫。四要大力整治人居环境。重点抓好贫困村环境治理,建立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加强贫困村环卫设施建设,有序整治门前厕、圈、沼,配备环卫车辆和垃圾箱,推进贫困村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建设。
(二)抓好各级精准帮扶,夯实扶贫责任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靠扶贫部门一家来抓,很难奏效,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行业部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一要强化镇(乡)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镇(乡)党委政府是精准扶贫任务落实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要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统揽农村工作的全局来抓,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的分工责任制,重点在扶贫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审核把关、项目跟踪监管、工程竣工验收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二要强化包建部门帮扶责任。各部门要建立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驻村机制。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队伍建设建设,抓好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加大对扶贫专干和各包户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实。三要强化驻村干部责任。驻村干部是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者,倾注感情和责任,带着智慧和方法,真正帮扶到点子上、帮扶到人心上,提高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集中精力抓实抓好,不脱贫不脱钩。
(三)抓好管理精准化,夯实扶贫保障
管理精确化、精细化是精准扶贫有效落实的保障。一要监管好项目资金。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一定要严格制度,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确保扶贫资金一丝一毫不乱动、一分一厘不乱花。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检查与监督,对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扶贫资金坚决零容忍。二要严明工作纪律。扶贫联合监察部门要制定对驻村干部纪律要求的相关规定,进一步严明驻村工作纪律,规范干部驻村管理。三要强化督查考核。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正面引导,及时报道工作动态、成效,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效推进。
(四)抓好对接精准度,夯实项目支撑
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是扶贫工作的保障,也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一要积极争取专项扶贫资金。力争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贫困村。从贫困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困难问题入手,推动贫困村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同时,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使用好产业贴息扶贫贷款、管理好扶贫互助资金,为贫困群众脱贫打好基础。二要整合落实行业扶贫项目。行业扶贫是扶贫工作重要环节,要求交通、水利、住建、农业、文广、教育、电力、卫生计生、文化、电信等行业部门,要围绕贫困村项目需求编制发展规划,把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确保贫困村扶贫项目落在实处。三要多方融资支持扶贫。要加大信息联络、协调沟通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实施或优先列入计划,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鼓励民间资金支持扶贫开发。四要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扶贫。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建立更新及时、扶需清楚、良性互动的社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有效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帮扶困难群众,确保用最适宜的帮扶方式和力度达到最好的扶持效果。
2017年学习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
这次外出学习考察,大家普遍反映时间短、行程紧,但获得的信息量大、思想的震撼力强,不仅体会到了灵台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干部群众推动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更是感受到了他们面对困难的顽强和不屈,许多工作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牢工作基础是解决怎么扶的重要保证。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灵台县按照本省、本市工作部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的县精准扶贫指挥部,下设了办公室,由县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抽调1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专职办理具体业务,同时组建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站和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室,形成了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二是工作思路清晰超前。该县于2017年初在大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紧盯2017年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整体退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努力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目标,实施了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提升三大工程,突出了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强化了组织领导、典型引领、项目支撑、人才保障、改革推动五个保证的1365工作思路,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顺利开展提供了思路引领。三是政策体系稳定完善。该县在承接省上1+17和市上2+19精准扶贫专项支持计划的基础上,另行讨论制定了全县2+20专项支持计划实施方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定准脱贫对象是解决扶持谁的前提条件。灵台县把定准脱贫对象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置条件和基础一环来抓,狠抓精准识别和精细管理,为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建档立卡规范有序。该县严格按照 五步识别法(农户报,社内评;村民议,入户查;村级定,乡审核;两公示,一公告;实名管,动态调)工作要求,实行一核(农户收支状况)、二看(家庭生产生活条件)、三比(收入、住房、财产状况)、四评(农户申请、小组初评、村两委审议和村民代表决议)、五公示(村、乡两级公示和县级公告)工作程序,在全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4.55万人,全面明确了脱贫攻坚对象,锁定了脱贫目标人群。二是大数据管理精准高效。该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专项贷款、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方面的扶贫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动态化的数据收集,并按季度进行录入维护,通过对任务目标、基础数据、资金使用效益、扶贫成效等数据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跟进帮扶措施,为因户施策、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支撑。三是853挂图作业责任明晰。该县严格落实挂图作业审核把关责任制,县、乡、村层层明确作战图的组织实施、数据填写和审核把关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184个行政村的853挂图作业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
三、补齐发展短板是解决扶什么的关键举措。灵台县立足贫困现状,坚持在扶志、扶学、扶医、扶产业、扶设施上精准聚焦,有力地补齐了发展短板,加快了脱贫步伐。一是全力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该县坚持把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82亿元,集中力量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编报并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10类31个,完成总投资6200万元,使一批贫困村的道路、供水、电力、通讯以及绿化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环境面貌极大改善。二是全力实施培育富民产业工程。该县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努力培育专业村,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推广秦宝公司的寄养代繁模式,在苹果产业发展方面推广我县的海升建园模式,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重视示范基地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等多元富民产业,扶持壮大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贫困村电子商务,在实实在在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培育了一批富民产业。三是全力实施社会事业提升工程。该县坚持公共服务进一步向贫困村覆盖和延伸,让贫困群众平等参与小康社会建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贫困村学校、卫生院(室)、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和广播电视户户通。同时广泛开展爱心慰问、结对帮扶等活动,及时帮助特殊困难群体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构建起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四是全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该县在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年龄、文化程度等,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整合农牧、扶贫、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以主导产业、实用技能为重点,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系统培训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农闲多培训、农忙少培训,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开展分层次培训,将技能培训送下乡、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在扶贫的同时更加重视扶智。
四、强化纵横联动是解决扶到位的有效途径。灵台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横联动,强化宣传培训、融合双联行动、推广电商扶贫等方面持续用力,有力地提升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水平。一是舆论氛围到位。该县以提高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增强全社会精准扶贫关注度为出发点,每年投放各类精准扶贫宣传资料近2万册,向主流媒体报送各类信息近500条,坚持每季度在省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简报》、《甘肃工作》等刊发脱贫攻坚文章1篇以上,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扶贫、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二是财政保障到位。该县按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当年清理回收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年均财政新增扶贫资金达到200万元以上。同时,积极用好金融工具,全县申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45亿元,发放第一批贷款1.02亿元,吸引社会闲散资金2.01亿元,有效解决了资金制约问题,为补齐发展短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三是社会联扶到位。该县将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为全县120个双联村编制各类项目251项,概算总投资2.23亿元,引导各级联村单位把项目和资源向双联村,特别是预脱贫村倾斜。各级联村单位累计帮建道路、饮水等建设项目近200项,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
五、重视责任落实是解决扶不好的重要手段。灵台县着眼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整合督查力量,强力推动任务落实。一是层层夯实责任。该县出台了县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建立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旬通报、月调度制度,有效落实县委、县政府领导两个分管责任、职能部门两个首问责任、乡镇党委一个主体责任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四个管理责任,形成了任务明确、责任明晰、调度有方、推进有力的责任体系和落实体系。二是全面驻村帮扶。该县整合精干力量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79个,在省财政安排经费的基础上,县财政为每支驻村工作队追加经费2000元,促进了帮扶工作队扎根基层、安心工作。同时,从县直部门选拔科级后备干部13人挂职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和乡镇长助理,引进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掌握牛果菜产业生产的技术人员17名,选派120名科技特派员在贫困村开展技术帮扶,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三是严肃追责问效。该县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建设管理《问责办法》,鲜明树立了奖优罚劣的考核导向和工作指向。特别是在国家审计署驻兰州办审计反馈建档立卡和大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存在问题后,全面开展了建档立卡数据大核查工作,对建档立卡工作中职责履职不扎实不到位,造成贫困户识别不准的41名乡村干部进行了严肃问责,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的高效落实。
[2017年学习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
第三篇:情牵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情牵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邓唯峰
十来天的情牵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参加这次活动,能和团队里的二十多名志愿者一起度过这段难忘的时光,可以说这次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段时光值得我永远铭记和怀念。
记忆仿佛还停留在活动刚开始的那天,我们穿上统一的服装,个个兴奋而激动,启动仪式后我们就驱车来到目的地张家界永定区罗塔坪乡开展脱贫调研工作,在我的第一印象中张家界应该是一个如诗一般的地方,公路在山间穿梭,坐在车上看着身边匆匆掠过的风景,从排列整齐的绿树到连绵不绝的山脉白云,一路上奇形怪异的大山把我们看的眼花缭乱。车子把我们送到罗塔坪乡政府,在乡镇府进行了简单的座谈会,会上我们向乡镇的领导汇报了本次调研的相关工作和行程,并且熟悉了调研地的环境和了解相关资料。
白天我们在山间的村庄走访,晚上便整理资料,经过几天的时间,我们走访了不少贫困家庭,真正深入到贫困户家。让我感受到了很多。我们总感叹世界太小,自己太渺小,这个世界没了我们依旧旋转,殊不知于家人而言,我们不可替代。采访了一位老伯,他的女儿失踪了四年,杳无音讯。家里的木房子也破旧不堪,每到了下雨的时候都会漏的不成样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爷爷,已经70多岁了。家中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身体不好,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落下残疾,小儿子常年在外面打工,家中还有一个小孩在上小学。老人本应颐享天年,却整日奔波于田间,依靠种的几亩作物来维持家里的生活,他听不懂普通话,于是我们只能通过村干部一句一句的翻译来了解一些情况,他的房子原本属于危房,政府出资帮助修建了新房子,并且现在在家中发展种殖业,每年政府能够有不少的补贴,他一直表示,非常感谢党和国家,有这种好的政策,又帮他建房子,还每年补贴不少钱,说到后面,我看到他眼角都有点湿润。
临走前,他一直都在跟我们说,政府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努力致富,不给国家添麻烦,一个还处在温饱线上的家庭,一个70多岁的老人,本以为生活的压力就会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可他是个硬朗的人,虽然处于贫困的环境中,但他们从不屈服,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争取富裕的生活,相信他们一定会走向富裕的。这种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做一名有毅力,有理想的青年人。
在我们深入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当我看到他们那饱含泪光又带有一丝殷切希望的眼神时,真的让我们感到心酸,然而我们能做的有限,我们只希望能够通过认真的工作,落实每一位贫困户的情况,给政府和国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决策,令他们能够早日脱贫,哪怕我们的工作再苦再累,只要能为村里的贫困户们带来一些的改变,我们也觉得那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有很多丰富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体会,而这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我真正的从实践中学习到知识,也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入到一个国家级贫困村,体会到和城市不一样的文化,在实践活动的这段日子里,我收获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感悟,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我们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真正的走进了基层,准确的了解了农村精准扶贫的工作,相比于贫困户的不幸生活,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美好生活,努力学好本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2017年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2017年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观看了2017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后,我的心得体会是:
习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谁贫困就扶持谁,理应是精准扶贫的精髓所在。
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要做的是雪中送炭的事,要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近年终,百度输入贫困村,现满是贫困村减贫摘帽、变了样子、撑开了起飞的翅膀的信息,贫困村脱贫致富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形势有优的情况下也不能忘了忧。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第五篇: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做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全党上下的政治任务和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特别强调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个核心问题,明确了扶贫工作的大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确保我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必须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推进扶贫领域的改革创新,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扶贫攻坚战略决策的历史机遇
在扶贫脱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在实践层面仅仅把扶贫工作等同于一个突击任务,对扶贫攻坚普遍缺乏国家战略意识,正是由于这个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扶贫工作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扶贫攻坚任务的全面落实。如何全面深刻把握、理解党中央对于脱贫攻坚的战略决策,既是一个紧迫的理论课题,也是扶贫攻坚的现实需要。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和“先富带后富”,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而每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否则就会是“大跃进”运动。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在2019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不是这个时间之前也不是之后?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任务,而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人心所向,更是中国必须抓住的当前百年难得的历史机遇。
1.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代化为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要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和资源不断满足超过世界20%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困难和挑战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总量全世界位列第15位、占全球的比例的1.8%,到2015年的67.67万亿元、总量全世界位列第2位、占全球的比例的15.5%;人均GDP从1978年的190美元、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到2015年的7990美元、排名第73位;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到2015年的33303.62亿美元、长期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1/
3、峰期位居世界第一。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5.4万亿元;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多(总人口为9.6亿多)、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到2015年的7.7亿多(总人口为13.7亿多)、占总人口比重的56.10%,增加了6亿多城镇人口。中国从1978年的2.5亿绝对贫困人口(总人口为9.6亿多),下降到2015年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总人口为13.7亿多),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走了100多年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展奇迹,为在经济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为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完善了从严治党的体制机制。当前,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从“大老虎”到“小苍蝇”,从“大贪大腐”到“雁过拔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在严厉的八项规定和全面反“四风”的整顿中,当今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开支得到了控制,公款吃喝之风全面扭转,公车公务活动基本规范,反腐倡廉的制度不断完善,反腐败的力度不断深化和强化,威慑力也不断显现,反腐败从运动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各项勤政廉政的制度建设全覆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清洁廉明的政治风尚已经形成。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成就表明,这种通过从严治党彰显的政治上统一认识、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以凝聚党心民心倾全国之力来精准扶贫,给了全国人民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党中央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庄严的政治任务,全面制定了精准脱贫的时间表、下达了责任书,全国各地都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的大事,不仅为明确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3.贫富差距过大所倒逼的共享发展新理念为扶贫攻坚战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的农民情怀彰显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质,只有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才能建成中国的小康社会。当前,我国尽管三十年来有几亿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民众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很大,这一显著的发展问题在中国仍然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民共享发展的难题。有人说我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中国尽管有一部分人的财富快速膨胀和增长,但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还在贫困的生活中挣扎,我们还必须解决许多因为贫穷带来的社会矛盾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2009年—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90、0.481、0.477、0.474、0.473、0.469、0.462,尽管基尼系数自2009年来连续第七年下降,但一直超越0.4的警戒线。此外,我国贫困人口还存在素质不高、就业难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脱贫攻坚来解决。面对我国贫困差距的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作为公平正义的社会共识,成为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理想,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梦想。因此,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奠定着我国未来共享发展的社会基础,凝聚着我们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发展目标。
4.世界格局演变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为扶贫攻坚战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尽管国际上风云多变,世界形势阴晴不定,面临许多难以预测的危机;但是,世界发展的方向是由许多综合事件驱动,世界格局的变化已经并非是某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所能左右。改变国际格局的往往是因为某些标志性事件发生,如伊拉克战争、911事件、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事件,不仅影响了全球格局演变的走向,也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了缓冲的机遇和时间。在整个世界的战略判断上,当前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当选让世界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国在战略上先后布局“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在战术上先后发起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全球治理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这些组合拳为我国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在战略机遇上的天时地利人和,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彰显了党中央抓住当前国际环境有利条件的战略远见。
脱贫攻坚亟需应对的现实难题
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各个区域、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解决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面临着难以想象的现实难题。
1.在“扶持谁”的问题上,亟需破解如何精准识别贫困的难题
精准扶贫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破解如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难题,只有找准了扶贫对象才能有效开展精准扶贫。但在实际工作中,精准识别谁是贫困对象并不容易。一是从贫困原因看,有的是因病、有的因子女读书、有的因为天灾人祸、有的是因为弱小、也有的因为赌赌博或生性懒惰而贫困,精准脱贫必须精准把脉,对症下药。二是从贫困人口识别的标准上,我们时常从农民收入上来核定,但是农民收入多元化,贫困人口有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难以精准判断农民的经济状况。事实上,农民不仅经济活动多元化,而且每个区域的情况又不一样,在不同收入来源没有监控和有效统计的情况下,很难准确计算农民的收入。三是识别贫困需要一套公平公正的程序,谁来识别贫困,是干部还是贫困人口自己,是通过摸底投票还是贫困人口自己申报再核定,等等,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尽相同,全国不能一刀切。四是贫困总是相对的和动态发展的,也许今天是贫困户,明天因一笔成功的生意就脱贫了;也许今天是富裕户,明天因一场大病就是贫困户了。与相邻的比较是贫困的,相对于其他地方又是不贫困的。如何区分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如何动态把握贫困,在现实中难以准确把握。
2.在“谁来扶”的问题上,亟需破解如何激活贫困主体的难题
在“扶持谁”的基础上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破解激活贫困主体发展积极性的难题。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所有任务都压到了基层,似乎扶贫完全成了基层政府的天职。这种由政府包揽的扶贫会造成两大问题,其一是政府为完成任务而产生短期行为;其二是政府包揽会培养贫困群众的懒惰心理,抑制脱贫主体的积极性。从政府自身的责任和政府领导人的利益来看,在当前这样一个倒逼的机制下,扶贫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各个分散,上级各个部门全部跑到基层去检查考核验收,都在对下级下任务定指标,基层干部面对这么多的资料,这么多的表格和数据应接不暇。这种倒逼基层的压力型扶贫,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扶贫的短期行为:为完成任务而扶贫,甚至导致通过数字达标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虚假行为。从政府包揽扶贫的效果来看,这种依靠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对贫困群众大包大揽的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借款办事脱贫致富的脱贫攻坚,给贫困人口造成了一些错觉,以为只要贫困就有人帮,逐渐养成了贫困群体的依赖思想,甚至有的还在“不脱贫,不提拔”的口号下“绑架”基层政府,以不签字为由威胁扶贫干部。同时,通过不适当的困难帮助,造成了基层民众的心理不平衡,如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之间的攀比心理和不平衡心态。勤劳致富得不到扶持,不劳而获致贫反而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不是简单的分配不公,而是一个公众心理和扶贫导向问题,处理不好会造成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难以激活,把扶贫看成是政府的责任,主动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不足,甚至养成了对政府扶贫的依赖。如果贫困群体把能要到扶贫资金作为一件光荣的事情,都坐在家里等着发钱,那就是扶贫政策的失败。因此,在谁来扶的问题上,必须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积极性,要进行“内源性扶贫脱贫”。
3.在“怎么扶”的问题上,亟需破解如何持续有效脱贫的难题
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扶贫才能真正有成效。当前,在怎么扶上,存在以下几大难题。一是经济指标脱贫易,可持续自我发展难。往往把脱贫攻坚分解为各项具体的经济指标,而实现这些经济指标就是一时达到某个数字,这对于基层来说并非难事,关键是要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可持续发展。当前,有规定地方主要领导不脱贫不准提拔,结果地方主要领导就一味加快脱贫步伐,拼命把脱贫摘帽时间往前赶,尽管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这样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和数字脱贫,甚至损害贫困群众的利益。事实上,有些贫困因素具有不可控性,而且脱贫是一种资源的积累与壮大,难以一夜暴富。因此,贫困群众一时达到脱贫指标容易,要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很难。二是项目资金投入易,产业持续发展难。在精准扶贫中设立了很多产业项目,并且在产业发展上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一些贫困人口也确实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产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源优化配置,难道能够将那些弱势群体配置进去?市场经济这么发达,只要产业有利可图,根本就不需要政府来推动。即便有政府的强力主导和大量扶贫资金的支持,产业发展真正脱贫致富并非易事,况且产业还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落实工作责任易,提升脱贫能力难。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政治地位,而且还关系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前途命运,在各级干部中落实责任并非难事。但是,如何克服干部为了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短期行为,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惠民仁政和共享发展的长远大政,培育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扶贫的长效机制
导致上述现实难题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原因,就是没有将扶贫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仅仅追求短期目标,忽视从根源上去解决根本问题。扶贫攻坚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战略重点应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主逐步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转变,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机制设计,建立和完善扶助、救助、保障三大体系,实施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构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1.全面制定顶层设计扶贫机制
做好扶贫攻坚工作,要从制度上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有条不紊地推进并严格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同时,要避免那种没有制度约束的上面全面出动,基层应接不暇,到处检查应付的局面发生。为此,一是要制定政策统一管理,不能九龙治水。要建立统一统筹的扶贫政策,归口脱贫攻坚的管理工作,防止这个扶贫、那个扶贫,各个部门都发文件订出政策搞检查的九龙治水混乱;要统一脱贫攻坚的政策制定,防止政出多门和朝令夕改,防范那种“上面一句话,底下忙半夜”的混乱;要规范脱贫攻坚的管理程序,杜绝规定不
一、操作难、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的现象。扶贫攻坚要做到政策统一,全国一盘棋抓精准扶贫,各部门配合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而不是各行其是。二是经费项目统一归口,不能天女散花。现在虽然确定了扶贫经费由县级统筹,但县级各部门配合的积极性不高,部门利益分割的现象不仅是县级部门的事,还有县级部门的上级部门也制约县级政府的统筹。要全面下放权力让县级政府有统筹整合资金的权力,上级政府和部门只监督资金的使用和效率,防止部门分割重复扶贫,或者资金分散天女散花的扶贫,使贫困县政府能够整合资金干大事,提高资金效率。三是考核评估要统一规范,不能百花齐放。考核评估要有专门部门管理,并且必须制度化,不能随意考核检查影响基层的扶贫工作秩序。同时,考核评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真正让贫困人口参与并发挥监督作用,特别是要做到去繁就简,不能搞成花架子和形式主义,最终引致劳民伤财。比如打电话抽样检查调查贫困户,尊重贫困户意愿引导贫困户参与是好的,但不能把这个标准绝对化,要不然贫困户就会以不签字、不答应绑架基层政府,以此要挟基层政府而取得不正当利益。同时,更要防止考核全凭基层政府的表格和数据确认。所以,考核检查一定要讲究实效,要有综合的考核评价指标和方法,要有一个权威而有科学的专门单位实施。
2.全面升级社会保障制度
贫困人口是弱势群体,各方面都处于弱势,因此,做好贫困人口的国家兜底社会保障,是脱贫攻坚重要的措施和保障。只有全面升级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对贫困人口的兜底社会保障,才能解除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一是实施全面社会保障。国家可以因地制宜划定贫困线,凡是贫困线下的由政府全部兜底。不管贫困人口是什么原因贫困的,只要没有达到地域的贫困线,政府就负责补足,让他们能够维系起码的生活,这是人性的关怀。二是根据贫困原因分类保障。如果是因病致贫的,国家就从医疗保险那些方面来解决贫困问题;因读书致贫的,国家在学费上给他们解决;是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就通过救灾款给他们解决问题。国家通过兜底保障和按照贫困原因进行分类救助,既可以让贫困人口能够精准得到国家的相应扶持,又能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
3.全面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当前,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脆弱的生态功能区,自身发展的资源不足,但同时又要承担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责任,如有些林区的贫困群众,有树不能砍,在某些矿区的困群众,有矿不能开采,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贫困,是为国家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贫困。因此,对于处于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要根据其生态的贡献进行生态补偿。一是加大生态补偿公共财政投入。要引导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充分利用国家、省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市县财政生态补偿投入,探索设立市县生态补偿财政专项基金,在国家补偿的基础上提高生态公益林、水源生态保护等项目的补偿标准,对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实行生态保护财政专项补助,对因生态保护而发展受限的贫困户进行补偿。二是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支持贫困地区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贫困县探索公益林赎买机制,财政每年统筹一定比例的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赎买试点。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完善流域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碳汇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市场化补偿方式,健全“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机制,支持贫困县探索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种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引导各类受益主体履行生态补偿责任。三是创新生态建设和补偿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在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护林防火、护渔、农村保洁等生态保护用工中,优先聘用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争取增加生态保护人员,将部分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安排到生态公益岗位上。同时,充实完善各类生态保护区的管护岗位,鼓励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单位,优先聘用周边贫困农民从事服务性岗位或季节性工种,增加劳务收入。
4.全面优化产业扶贫投入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抓手,但是产业扶贫有风险,要优化产业扶贫的投入机制,建立产业扶贫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相关的保险保障机制,以形成产业的带动力为前提,合理发展扶贫产业。一是以形成产业的带动力为前提。创新产业扶贫方式,重点扶持有带动力的产业。二是以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为目标。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地方特色发展贫困群众熟悉的传统优势产业,使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成为贫困群众有资源、有技术的致富产业。三是以催生产权改革来盘活资源要素为突破。要加大贫困群众的产权流转,特别是要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转机制,让贫困群众的住房等财产产生收益,让贫困群众的土地承包权能够产生效益,增强其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四是以引导金融、信贷创新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引导,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适宜的金融扶持,帮助他们控制金融风险,依靠能人和新型农民组织带动贫困群众闯市场,提高他们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以激发合作互助的村庄发展共同体建构为关键。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合作组织,探索新型农村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合作互助能力。六是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直接帮扶、推进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构建贫困人口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传帮带机制。
5.全面畅通社会扶贫渠道
打赢扶贫攻坚战,不能只是政府“唱独角戏”,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围绕脱贫攻坚、经济协作、园区共建、凝聚社会各界的扶贫力量,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帮扶精准度和帮扶效果,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支撑的大格局。一是要推进对口帮扶与扶贫协作。推进贫困县与发达地区县市区建立精准对接机制,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提供用工信息等就业服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二是推进驻村帮扶全覆盖。完善驻村扶贫保障体系,确保贫困村全面实现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所有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所有贫困户的全覆盖。坚持差异化驻村帮扶,对生存困难型村,主要采取鼓励生态移民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对发展受限型村,通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加大低保、医保、新农保等公共服务保障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对潜力可挖型村,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重点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开发,加强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推进企业帮扶脱贫。大力开展“万企联村”、村企共建、“万企帮万村”等企业精准扶贫行动,深入推进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帮助加快实施一批村内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开展扶贫慈善信托。四是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从事扶贫开发事业。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兴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开展脱贫攻坚志愿服务行动。鼓励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畅通社会各阶层交流交融、互帮互助的渠道,完善扶贫公益平台,建立社会扶贫“直通车”信息网络,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海外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包村进户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改革的蓝图,完成中华民族伟大的脱贫攻坚历史使命,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