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鬓边不是海棠红》心得体会
都说钻一行精一行,蕊哥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精益求精。正是因为蕊哥勤学苦练,精益求精,面对师叔姜荣寿的拆台,他才有足够的底气与之抗衡,没人给他拉琴,他可以自拉自唱。这样一个好学上进的人,各个名角愿意给他当配角,侯玉奎愿意教他昆曲,宁九郎甘愿把梨园魁首的牌匾送给他。蕊哥夺得梨园魁首后并没有骄傲膨胀,而是更加虚心向各流派名家学习。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鬓边不是海棠红》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鬓边不是海棠红》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一】
看《鬓边不是海棠红》果然没让人失望,布景之美、道具之精、文化之深、国粹之韵,皆让人痴醉其中。尤其一众演员,主角配角均有独特的辨识度。论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论演员演技,个个上乘。合力之下,《鬓边》如一幅艺术画卷,每个更新日绻缱而来,意味深长。今日走出画面的是马上驰骋,归来深情有义的曹贵修。
曹贵修,唐曾饰演。剧中第一个照面便是一身戎装,亦正亦邪,有刚有范儿,尤爱他说话的声音,低沉有力道,喧哗中不见其强势,沉静处方显深稳若磐石。看程美心眼神最是独特,那里有爱而不得的愤慨,有爱之深切的无奈,还有两厢纠缠不清的难以逃离。
曹贵修枪林弹雨果敢刚毅,可与程美心的情感八成此生不能释怀。他走不出把自己和程美心一起锁在心底的那个位置。然而,端枪杆子的人永远不会书生一般诗情画意,他宁愿选择与美心相爱相杀的亦步亦趋,也不像怨妇一般叹命运不公。
这种人设最是有趣。说到底,男人是要活在家国情怀里。乱世苟活会被唾弃,拿得下放得下才是女人心里的钦佩,那才是骨气。
曹贵修的骨气与别人不同,许是必须与父亲曹司令暗中周旋,许是他需暗中招兵买马壮大队伍,以备国家不时之需。目前,曹贵修示好程凤台,以求军火链供应。
基础线架设完毕,曹贵修便可以线上做文章,比如互动程美心,营救程凤台,教训姜荣寿等等,每个环节他都是最MAN的男人,吸引目光,好感倍增。
说起饰演曹贵修的唐曾,长相决非花样美男的明艳动人,也无玉树临风之清新俊逸,但其独特气质里总有一种可以亲近的气息,名曰观众缘。此人可塑造霸气一哥、暖心男闺蜜、硬汉军官等等。入行十年,不温不火却步步稳健。不急于一炮打响,却日日精磨演技。
想当年十几岁的青涩年纪,学业未成突遭家庭变故,父母基业毁之殆尽,人间冷暖悉数历知。唐曾知道这世间无常仿若戏剧人生,而金钱往往是万恶之源。所以,从那以后他对财富少了许多青年人的疯狂追求,反倒是对自身的锤炼更加态度坚决。
上海戏剧学院上学期间,同学放假回家。他只身跑到陌生的北京,自己做简历、跑剧组毛遂自荐,一天七八个组跑下来,最常听到的回复是等消息吧,这种情况多半没戏。可唐曾却很兴奋,因为他知道他已向自己的理想迈进了一步,至少让圈里人知道有一个叫唐曾的上戏小伙子来过。
有一个积极态度,生命的状态一定不会永远干瘪。用行动兑换机会,下一次或许好运。
自力更生的唐曾毕业后开始正式进军演艺圈,首部电视剧《知青》饰演男一号赵天亮。因为极度紧张,无法记住台词险些崩溃,好在自我镇定,剧组包容,他走过最艰难的时候。
天道酬勤,《孔子春秋》、《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爱你一生》、《拥抱星星的月亮》等剧一部部拍了下来,每个角色都完成得张弛有度,每个角色都会让观众感觉到这是一个会演戏的演员。
唐曾曾接受采访,称演员与明星不同。演员要对得起职业,一定要用作品说话。
是的,理智认清,减少盲目性随波逐流,总有一天观众会发现原来他的身上有光。
《鬓边不是海棠红》是一部会让每位演员都发光的剧,曹贵修让唐曾收获一批人气,唐曾让曹贵修周身充满魅力。
看《鬓边不是海棠红》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近日,由惠楷栋执导,黄晓明、尹正、佘诗曼、李泽锋、程枫等主演的大型民国爱情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正在热播中,该剧以上世纪北平梨园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因戏结缘的人物众生相,其中精彩的剧情、考究的戏曲元素、精湛的表演都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获得热烈讨论和无数好评。程枫在剧中饰演的北平时报总裁薛千山还未上线时就备受期待,上线之后也立刻引发观众好评。
饰演“霸道总裁”薛千山的居然是他?程枫精湛演技引发观众“问号脸”追剧
剧中,程枫饰演的薛千山的出场十分特别,身穿民国服饰,头发向后梳拢,再加上眼镜的点缀更显出十足的文人气质,与以往的角色形象相比更加成熟稳重。随后他将怒气冲冲的杜七请去自己的办公室,不疾不徐的状态和谦和有礼的态度都显示出这位报社总裁的身份气质和不凡风度。而当他得知杜七是自己的报社最不能得罪的人时,他帮助杜七给商细蕊“撤热搜”的爽快和对稿子的急迫又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程枫对角色的驾驭力也让薛千山更加生动可爱,获得观众热烈好评。
对于程枫最多的讨论,还有他突破以往形象的扎实演技。不少观众得知他曾饰演《琅琊榜》中的萧景睿时,都连发好几个问号:“???他竟然是萧景睿”“这谁认得出来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程枫作为一个演员,真切做到了为角色服务,隐藏自己的特点,将人物魅力发挥到极致。
以表演折射角色魅力程枫的惊喜来源于演技
细数程枫出演过的角色,大篇幅的人物故事是少数,更多的都是深厚的生命宽度,电视剧《知青》中的知识青年赵曙光,内心质朴心怀希望,体现着人性的至纯至善;《不负时光》中的吴彧圆滑睿智,心思细腻,能洞察所有人的内心,有着都市职场人独有的通透;《琅琊榜》中的萧景睿赤子之心不变,就算在生日当天遭遇巨大变故,被自己视为兄长的朋友揭开人生的黑暗面,他也不曾怨恨一丝一毫。每个角色的生命力都在程枫的表演中得到释放,对角色如此准确的认知力则是以他深厚的表演功底为基础,优秀的业务能力,才能为观众带来惊喜。
看《鬓边不是海棠红》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紧跟而来的是温暖的春天。在昨晚那银丝、花絮般的春雨洗礼之后,瞧!春天已经来到了。
小草无声无息,但是却给世间带来了春意,那醉人的绿色,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油油的地毯。柳条吐出嫩绿的叶子,迎风摇曳,婀娜多姿,它们正和春风一起跳舞呢。百花中最早感受春的、气息的迎春花也绽开了笑脸,从第一朵花盛开的时候,春就像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第二朵,第三朵……,直到迎春花繁星点点,快乐的春姑娘已经在那绿油油的“毛毯”上翩翩起舞了。蝴蝶也成群结队得飞了过来,它们围绕着鲜花,忽高忽低,错落有致,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让春天更加美丽了。姹紫嫣红,好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公园里,小朋友们脱下了厚重的棉袄,换上了五颜六色的春装,兴高采烈得拿着网子捉蝴蝶。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是乎在和小朋友们捉迷藏。小鸟发出了清脆的叫声,婉转悠扬。多么美丽,多么活泼,多么春意盎然的景色,他们都像赶集儿似的相聚在一起,凑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春天。
春天是最快乐的季节,他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也给人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鬓边不是海棠红观后感2
《鬓边不是海棠红》一共四十九集,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才看到“剧终”二字。无论是开头在城楼上唱虞姬,还是结尾婉拒了程凤台离开北平的车票,尽管四十九集里商细蕊变了很多,但他从始至终,都是那个“要戏不要命”的商细蕊,也是那个实至名归的“梨园魁首”商细蕊。
俗话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过自古以来状元难得——不是难在聪明人少,而是难在肯做“笨事儿”的人少。便如《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职业戏曲演员们,要论聪明劲儿,单看比商细蕊为人处世强得多的,就能站满一整个戏台子,可是这么多的“聪明人”,都没能唱过商细蕊。原因无他,商细蕊肯做“笨事儿”。
小时候学戏被爹追着打,商细蕊坚持唱戏;和青梅竹马长大的世界关系决裂,商细蕊坚持唱戏;被军阀拿枪指着脑袋问要戏还是要命,商细蕊一字一顿掷地有声,要戏。说要改新戏,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房顶上“开悟”。戏班子过得拮据些没什么,戏衣上但凡有一丁点儿的线头,也要重做。生死置之度外,不慕功名利禄,一心一意只求如何把戏唱得更进一步。这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态度,除了他,又有谁敢受“梨园魁首”而当之无愧呢?
反观当下,我们正需要商细蕊对待戏的这个劲儿。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不求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但也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哪怕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今天还是和尚,那么今天的钟声必定清亮悠扬,分秒无差。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吃得下苦,方能品出来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且学学唱戏时候的商细蕊,我想,离魁首便不远了。
看《鬓边不是海棠红》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近日,由惠楷栋执导,黄晓明、尹正、佘诗曼、李泽锋、程枫等主演的大型民国爱情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正在热播中,该剧以上世纪北平梨园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因戏结缘的人物众生相,其中精彩的剧情、考究的戏曲元素、精湛的表演都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获得热烈讨论和无数好评。程枫在剧中饰演的北平时报总裁薛千山还未上线时就备受期待,上线之后也立刻引发观众好评。
饰演“霸道总裁”薛千山的居然是他?程枫精湛演技引发观众“问号脸”追剧
剧中,程枫饰演的薛千山的出场十分特别,身穿民国服饰,头发向后梳拢,再加上眼镜的点缀更显出十足的文人气质,与以往的角色形象相比更加成熟稳重。随后他将怒气冲冲的杜七请去自己的办公室,不疾不徐的状态和谦和有礼的态度都显示出这位报社总裁的身份气质和不凡风度。而当他得知杜七是自己的报社最不能得罪的人时,他帮助杜七给商细蕊“撤热搜”的爽快和对稿子的急迫又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程枫对角色的驾驭力也让薛千山更加生动可爱,获得观众热烈好评。
对于程枫最多的讨论,还有他突破以往形象的扎实演技。不少观众得知他曾饰演《琅琊榜》中的萧景睿时,都连发好几个问号:“???他竟然是萧景睿”“这谁认得出来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程枫作为一个演员,真切做到了为角色服务,隐藏自己的特点,将人物魅力发挥到极致。
以表演折射角色魅力程枫的惊喜来源于演技
细数程枫出演过的角色,大篇幅的人物故事是少数,更多的都是深厚的生命宽度,电视剧《知青》中的知识青年赵曙光,内心质朴心怀希望,体现着人性的至纯至善;《不负时光》中的吴彧圆滑睿智,心思细腻,能洞察所有人的内心,有着都市职场人独有的通透;《琅琊榜》中的萧景睿赤子之心不变,就算在生日当天遭遇巨大变故,被自己视为兄长的朋友揭开人生的黑暗面,他也不曾怨恨一丝一毫。每个角色的生命力都在程枫的表演中得到释放,对角色如此准确的认知力则是以他深厚的表演功底为基础,优秀的业务能力,才能为观众带来惊喜。
看《鬓边不是海棠红》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梨园百态与战火**交相辉映。
从未看过京剧的新派富商程凤台偶然间看了梨园新魁商细蕊的表演,被深深打动,有意与他结交,并在商细蕊的影响下对京戏日渐痴迷。他想要将商细蕊的戏用摄影机录下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甚至在听到他人夸奖另一位梨园名角陈纫香的戏曲时,还非常不乐意。虽时隔近百年,但这种对“偶像”的痴迷一定能让很多人找到共鸣。
3月20日,由爱奇艺出品、欢娱影视、句墨影视联合出品,戴莹、于正任总制片人,惠楷栋执导,黄晓明、尹正、佘诗曼领衔主演的民国传奇情感大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正式开播。该剧上线后立即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截止到3月29日中午,微博话题#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累计阅读量超8.9亿,讨论数逾153.6万,这部剧在豆瓣也获得7.4的评分,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中。
着实扛打,也着实真香。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制作团队不断被看见的匠人匠心,绝佳的画面质感、精美的服化道、全程在线的演技,从不被看好到“真香”,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引人入胜”成为网友评论的关键词。《鬓边不是海棠红》用实力破除偏见,让观众纷纷表示这部剧“越看越不一样”,也引爆全家老少齐追剧的热潮。
好人物、好故事,反差里见“北平百态”
你想象中的梨园行众生是何种姿态?曾在书中读到过的民国商人又是哪般模样?
程二爷驰马凯旋回城,在线换装上演“土匪”变绅士,商细蕊留下白纸黑字任性不去堂会,却在风月场所大论女性仪态,《鬓边不是海棠红》在开场十分钟内便将二位主角的性格清晰地勾勒出来,一位是精明仗义的商人,一位是欠缺人情世故的戏痴。
围绕着京剧名伶商细蕊的艺术成长以及他与程凤台对京剧的传承保护这一叙事主线,《鬓边不是海棠红》讲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二人因戏结缘,相识相知,在动荡时局中携手振兴国粹京剧,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
但故事的勾勒远不止这一两笔,如果只是梨园新魁的定位,商细蕊即便在京剧上大有造诣也不算有灵魂;如若仅仅是有头脑的商人,程凤台再成功也不足有血有肉。让人意外的是,在初印象之外角色给了观众更多惊喜。
师弟腊月红被姜登宝当街欺辱,商细蕊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冲到对方后台;当姜荣寿百般刁难,想把他逐出师门清理门户时,他瞬间化身“梨园拳王”大打出手,一句“我浑身的本事,抵不过轻飘飘一张纸吗”尽显霸气;看似纨绔少爷般八面玲珑的程凤台也在感慨人生无奈时难忍泪水,哭出了侠义底色,也诉出了发现茫茫大海有一处栖心之所的欣慰。
“上妆是四平八稳的端庄角儿,脱掉戏服就是劲儿劲儿的北平青年。”在豆瓣客户端,网友这样评价这部剧的主角商细蕊。以水云楼班主为首,全剧在层次丰富、充满弧度的人物形象中,构建起梨园行众生相。
除此之外,剧中同一个屋檐下的两位女性形象也发人深思。剧集开篇关于面包和包子的讨论让人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射到二人各自的形象上,一个是西洋交际花装扮的大姐程美心,一个是东方传统文化下成长起来的贤妻良母二奶奶范湘儿。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她们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
故事本身的“时代感”和“戏剧性”也成了观众目光愿意停留的关键。
动荡飘摇的年代、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从全剧开篇时牵涉到的两边势力登场,到伴随剧情展开不断丰满的人物,观众们不禁开始担心《鬓边不是海棠红》是否会上演“虐心”戏码。而随着叙事卷轴的徐徐铺展,这部剧的“喜剧”气质慢慢展露。
“你可不许骗我”“您就是位大善人”“用得着问吗”当剧中台词被单独截出来时,它就成了表情包。而且配上角色各种动作、情态,静止的表情包立马就活了起来,仿佛脑子里能立刻回荡着那种语气。很多网友表示有被剧中的台词笑到,这些表情包也开始在朋友圈进一步流行。
同时,让观众感到风格突出的还有剧中的画面、配乐等。由《延禧攻略》原班幕后人马打造,这部剧因此延续了“新国风”的表达方式,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找到了传统文化与新世代审美意识的完美契合。
京剧似乎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在人们注意到这一点之前,其实更为通俗的“好故事”在当下影视市场也不常见。从人物角色到故事情节,拨开戴着“有色眼镜”的初印象,观众在立体化的铺陈中逐渐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这部剧。从一开始被指责太胖,到角色一举一动的可爱被慢慢发觉,尹正认真、用心的态度让网友直呼“真香”;黄晓明也用自然的演技向观众证明自己,刷新成见,赢得一众好评。
做好京剧“加分项”,国粹也能萌态频生
近年来,诗词、成语、国博、曲艺等传统文化符号成为影视作品的聚焦点。
在这其中,被视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更是承载了庞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暗含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对此,借力影视剧的表达方式传递国粹的内涵价值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案,但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影视表达的关系?《鬓边不是海棠红》给出回答——用现代审美逻辑还原北平梨园生活。
“每一帧都绝美”,在剧集播出后,对京剧的细节考究瞬间引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兰花指捻红尘似水,三尺红台,万事如歌吹”,配合充满韵味的诗句,网友们在微博超话中分享自己将剧中场景截图拼接做成的溶图壁纸。
在近日更新的剧集中,在寺庙中得到启发的商细蕊回到水云楼后不仅在房顶练习步法,第二天一大早还让戏班成员们在冰上练习踩跷,弹幕中网友纷纷表示自己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在官方微博分享的旦角手势“托月”“斗芳”下,网友们也带着自己学习手势失败的图片评论,直呼“学完手势就明白了商老板说的‘爪子’是什么意思”。
对国粹的好奇和兴趣从剧里一直延伸到生活中,京剧妆容都成了女孩们生活妆的元素,据了解,爱奇艺还围绕剧集内容开发了衍生彩妆,复古风的珠钗、耳环等视频也受到观众的追捧。
为什么?
从千人千面的生旦净末丑,到一招一式的手眼身法步;从流派各异的经典唱腔,到北平戏园的瓦舍勾栏,《鬓边不是海棠红》对戏曲艺术的极致还原和惊艳亮相体现着这部剧的风韵与质感,而这背后离不开制作团队的匠心打磨。
为了保证对京剧艺术影像叙事的专业度,制作团队从台前到幕后做了大量案头工作。该剧花了6个月时间搭建起了剧中的两个重要场景——水云楼和程府,水云楼参考了老北京建筑风格,讲究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程府则是旧时王府的缩影,年代感十足。
此外,这部剧还邀请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毕谷云担任戏曲顾问,知名京剧演员尹俊、牟元笛担任戏曲指导,演员们的戏曲训练从开机一直持续到杀青。从剧集的最终呈现来看,抛水袖、扇子功、跷功等专业戏曲技巧都表现得有板有眼。
有着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瑰宝,也有符合年轻群体审美偏好的精良制作;是以个体命运交织时代风貌的年代大戏,也是与时代精神接洽的网络剧;让年轻人联想到当下的“饭圈”,各种设定和互动彰显萌态,上了年纪的人又能从中看到家庭的相处之道、职场的处世哲学,《鬓边不是海棠红》正以丰富的内涵“圈粉”全年龄层受众。
如何接近传统文化?
创作“基本功”最重要
好看永远是一部剧能够有更大影响力的第一要素。作为《鬓边不是海棠红》的出品方和承制方,欢娱影视在2019年提出了“影视中国风”的战略,其出品的电视剧《延禧攻略》《皓镧传》《凤求凰》等均注入传统文化因素,以影视化的表达吸引更多年轻人。
为了让这部剧更加立得住、传得远,于正这一次也“放弃”了自己最为擅长的爽剧模式,“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走进人物,我调整了叙事模式,前八集更加细腻、有质感地交代人物。”
在《鬓边不是海棠红》的播出过程中,爱奇艺平台还设置了“鬓边百科”,适时地对京剧名家名段给出普及性介绍,如商细蕊在表演《玉堂春》《百花亭》等作品时,屏幕就会熨帖地给出这些作品的背景信息,让用户在观剧中获得对京剧艺术更加入微的认知,从而使《鬓边不是海棠红》也具有了京剧百科全书式的厚重感。
扎实的创作功底让《鬓边不是海棠红》最大程度地观照现实,呈现出极具张力的延展度,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能在观剧过程中收获不同的思考体会。
有人说,这部剧简直是一部现代影视行业剧,民国时期的梨园业态好似当下娱乐圈生态,从经纪公司到偶像艺人全部囊括,甚至还投射出粉圈现状;
有人说,商业大佬程凤台和梨园名角商细蕊的成功透露出太多职场生存必备的行事准则,保持不断学习、适当地投资自己、认清时事和利弊都是这部剧中可管窥的“职场真理”;
还有人说,《鬓边不是海棠红》可谓是一部婚姻生活指南,一句“让人想睡的是风骚,让人想爱的才是风情”道破许多事实。
“全家一起看《鬓边不是海棠红》,真的太好看了!”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说这部剧开创了全家温馨和谐的看剧模式,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没有取题材之巧,而是在台词、风格、故事等层面做到了极致,这也给更多喜欢对艺术打着传承弘扬噱头的不正之风以示范。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也恰恰在创作“基本功”都过硬的基础上,才能去挖掘更多更深层次的文化震撼与情感共鸣。
在商界风生水起,活跃各个阶层游刃有余的程凤台也同时背负着无奈和热忱;不同人情世故的“戏痴”商细蕊始终保持对做戏和做人的原则,有着自己的执著,也有着开拓创新的精神;被贴上大家闺秀标签的二奶奶实则性格泼辣,当家作主不怒自威……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虽在飘零年代出场,却也投射出不同时代下未曾改变的中国品格和民族气质。
《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份现实启迪深深打动着屏幕前的几代人,知音难觅的惺惺相惜,陪伴与爱的夫妻之情,时代洪流中的血浓于水,人间烟火中的家国情怀,虽然将目光投向民国之事,却与当下紧密关联,这部剧对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对中国气质、民族精神的彰显,无不体现着正向价值引导,这也是该剧能够覆盖全年龄层受众的密码。
第二篇:看《海棠依旧》,学总理精神
看《海棠依旧》,学总理精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016年7月初,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晚8点播出了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看了以后使我深受感动,周恩来总理生前平凡的感人事迹,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
1976年1月7日深夜,从昏迷中醒来的周恩来总理微微张开眼睛,看见守候在床边的吴大夫,微微地说: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这是周恩来总理一生中最后的一句话。周总理一生关心别人,就在大脑已经有很少思考能力的时候,关心的还是他人。1月8日,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40年过去了,全国人民永远怀念周恩来总理。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再现了周总理生前自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与世长辞这一历史阶段为党、为人民、为新中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平凡事迹。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党员干部向周总理学习怎样为人民服务,就应该向周总理那样,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故事中演到周恩来总理在1961年5月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调查时,看到老区群众饿得吃树皮后,心情极其沉重,当一位社员在会上说:周总理,如果再这样下去,要不了三年群众会被饿死。周总理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非常感谢这位农民敢说真话。周总理郑重地向大家作检讨,说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正因为强烈的人民公仆意识让总理感到深深的愧疚,正因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工作作风让总理心中感到惭愧。周总理情系人民,关心群众疾苦,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周总理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实事,处处依靠群众、事事为了群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周总理始终保持一心为民的情怀。1966年3月8日周恩来到河北省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当余震突然袭来时,周总理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身边的一个孩子。体现了周总理把群众的生命安危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崇高品质。看到这里,怎能不让人感动?看了《海棠依旧》这部连续剧,我相信: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应该视人民群众为亲人,更应该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更应该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了解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无论是在战火硝烟的艰苦岁月里,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周总理得知北京市区的交通拥挤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时,周总理深入基层,亲身体验交通拥挤情况。经过问卷调查,制订出符合民意的交通线路规划;当暴雨降临时,周总理亲临现场指挥分洪工作,最终抵御住洪水的袭击。这就是我们新 中国的周总理,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楷模: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周总理总是出现在哪里。广大党员干部,看了《海棠依旧》我们应该按照一个共产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党员的义务,把自己的一生精力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海棠依旧》这部电视连续剧给我们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明了学习方向,非常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观看和学习。全文:(约1100字)
经开区 谢庄小学 教师 :台德成
写于2016年7月23日
第三篇:看春晚不是民俗
看春晚不是民俗,侃春晚才是大民俗
“兔年春晚,此处省略一万字。”这或许是今年春晚最经典、最应景的评价了。经过从除夕到初六的数天“发酵”,春晚话题层出不穷,涵盖了台前幕后,从“虐金鱼”到“删减门”,从“穿帮门”到“揭秘控”,从观众席的“笑脸哥”到“漫画女”„„
近几年,原本一枝独秀的央视春晚口碑日趋下滑,观众边看边骂,边骂边看,但依然不错的收视率与可观的经济、品牌效益令沦为鸡肋的春晚还是诱人无比。于是,有人戏言:“看春晚不是民俗,侃春晚才是大民俗。”
高收视带来的是高争议。央视春晚给出的官方数据是81.9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央视春晚办得好,但网站的调查却显示43%的人认为今年春晚表现太一般,网友评价可见一斑。在美学理论中有„仪式性效应‟一说。一台春晚能否触摸到集体深层心理,是获得广泛社会感应的重要标尺。春晚散发出来的强大的现场感应力,宛如加入一个除旧迎春的集体仪式。春晚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审美心理。
对于春晚的仪式感,现在观众已经接受,所以除夕之夜看春晚,也成为大多数人文化守岁的一个习俗。据央视网公布的满意度调查称:今年除夕夜,在全国收看电视的家庭中,有93.88%的家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收看过晚会节目的家庭中,81.9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办得好。但是,来自民间的信息显示,大家对央视兔年春晚评价并没有这么高。在1万多人参与的新浪微博小秘书发起的调查中,对兔年春晚表示“满意”的只有6%,认为“一般”的有25%,还有59%的人表示“失望”,10%的人“没看”。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做了个调查对央视春晚打分,截至昨天上午10时15分有 4000多人参与,认为央视兔年春晚得分应该在60分以上的只有25%,认为得分应在80分以上的只有9%,还有38%的人直接为央视春晚给出了20分。今年央视春晚被指“三无”产品,网友称“20年来最难看”
央视春晚办了二十多年,今年骂声尤为汹涌。在网络文化发达的当下,关注度与美誉度的背道而驰在央视春晚身上演绎到了极致。
之前的春晚舞台是当红歌曲和歌星的孵化器,是流行语的诞生地,而兔年春晚能够留下的却太少。在众多网友犀利的评价里,2011年兔年春晚得到了“近二十年来最难看春晚”的称号,同时还被称为是“三无产品”无亮点、无笑点、无看点。
为什么今年央视春晚遭遇了这么多的炮轰?网络声音是否代表了大多数的民间声音?今年春晚真的有这么差吗?
无聊,有期待点吗?
往年的央视春晚,从筹备期开始就受外界关注,而且总会抛出几枚“重磅炸弹”让观众们心心相念。比如说,去年的小虎队再聚首,王菲的复出,都十分吸引眼球。小虎队会唱什么歌,表演与以前会有何不同,王菲会穿什么衣服„„这一系列的期待都足以勾起观众对春晚的浓厚兴趣以及津津乐道的话题。事实上,小虎队的表演时段确实是收视率最高的春晚时段,而小虎队也因春晚成了相当长时间内的热点点击词。可是纵观今年的春晚,在此之前就没有任何兴奋点:赵本山?虽然观众最爱看他的小品,可是他一个人并不能支撑大家对整台春晚的期待;林志玲?她常在观众面前晃啊,上春晚也不稀奇;周杰伦?他来过多次了呀!记者观点:春晚之后,网友评出“春晚十大不给力明星”,林志玲名列榜首,周杰伦、姜昆、李健、何云伟、李菁等都在榜单之内,这些明星原本都是央视准备贡献给观众的惊喜,不过真的没让观众惊喜到。地方台都请到了莎拉布莱曼、贾斯汀,央视春晚怎么说也该请个国际巨星吧?
无趣,有流行语吗?
像董卿穿了当年章子怡的衣服,像何云伟、李菁不知所云的严肃相声,像那个乏味的魔术表演„„兔年春晚从头至脚散发着一种旧瓶旧酒的气息。节目的气质都很古朴,以搞笑为主要任务的语言类节目几乎全军覆没。当相声和小品里的演员们把流行已久的句子当作笑点献宝似的讲出来时,网友们都无语了。往年语言类节目都能创造出大量的流行语,而今年是大量流行语用在了语言类节目中,像“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种句子,都过时许久了,“大厨们”端出来的不是新式饭菜,而是别人的旧饭,质量和诚意一样的不足。记者观点:央视春晚一直嚷嚷着创新,可是却越来越不思进取了。单说走国际化路线的大山的相声,还比不上北京卫视环球春晚上的此类型节目。当初央视拒绝刘谦三进春晚的原因是“观众对魔术解密的兴趣已经超过了魔术本身”,可是如今这个魔术演过之后,观众们连揭秘的兴趣都没有了,不能不说是“杯具”。
无味,有春晚专属印记吗?
从万众期待到可有可无,春晚的地位本来就逐年下滑,而能够刻下春晚专属印记的节目和演员也渐渐减少。以往,我们看春晚,记住了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记住了王杰的《回家》、记住了谭咏麟的《水中花》,记住了那英和王菲演唱的《相约1998》„„春晚制造了流行歌曲,春晚也能够看到当时最红的艺人,像谢霆锋、章子怡等。可是,如今的央视春晚把新锐元素排在了远远的位置,虽然也请来了周冬雨、窦骁、李健、方大同、萧敬腾,但是力度明显不够,也未给观众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能够记住的歌曲和演员细想一下,“这个真没有!”
记者观点:王菲去年唱了李健的《传奇》,让观众对李健有了飘渺的仰望感,可是当李健真正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观众对他的“向往”却少了许多。其实这么说并非是针对李健,只是怀疑春晚的功能开始从把人拉上神坛改为拉下神坛了吗?
深层原因娱乐产业太繁荣了!
“只有一台春晚,它叫央视;只有一种欢呼,它是国家。
这个舞台是一条巨大的流水线,无论原料如何复杂多样化,只要上了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出来的都将是整齐划一的产品,包装一样、光泽一样、动作一致甚至连眉眼高低都有十之八九的相似神韵。” 但 今年的除夕夜,有了广东卫视自办的南派春晚,与央视正面对撼,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旅游卫视、东方卫视不再循例转播央视春晚,而是为观众提供其他节目。究其原因,因为,地方卫视胜于央视的大型综艺节目近年不断涌现,如“超女快男”,如“中国达人秀”、如各家卫视群雄并起的跨年音乐会,其影响力收视率都非央视同类节目可比。今年地方卫视的春晚虽然从整体性上还不能与央视抗衡,但是各家卫视的春晚中不乏亮点,而这些亮点并不比央视春晚中有些节目的水平低。地方卫视勇于挑战央视,这既是分担了央视春晚众口难掉的创作压力,更是一种良性的艺术竞争,这对办好春晚,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有着这积极的意义。网络,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网络文化的愈加繁荣,让很多节目成于网络也败于网络。以往在春晚的舞台上能够创造出诸多流行,创作者的精彩包袱来源于民间,然后通过春晚流传,有的甚至是一夜成名。而由于网络文化的发达,在网上各种笑料、各种段子应有尽有,流传速度更是飞快,创作者通过民间而来的笑料早被熟知,春晚创作者想要开创出新的原创性的东西,实在举步维艰。除此,微博的出现也大大“谋杀”了春晚的可看性。各种批评、揭秘从未如此汹涌,以至于春晚从一开始冒头,就呈现被“围殴”的状态。
至今日,对于春晚,除了调侃一二,再能做的就是拢拢思绪,能不能从国家的大框架下找到点关于个人的什么东西。因为它早已是春节的伴生品、连体婴,时间长河在奔流,就得通过这道水闸。你看与不看,春晚就在那里,除夕之夜;你骂与不骂,春晚就在那里,大年初一;起床,穿衣,吃饺子,拜年去。又一台央视春晚演罢,成败任人评说。
说实在话,快三十年了,在重唤“年味”、娱乐大众方面,央视春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它,国人怀着一种“既爱又恨”的复杂情绪,一方面是已然形成一种消费习惯,大年夜早早就打开电视;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不满意,几乎每台春晚之后都会听到各种鞭辟入里的辛辣嘲讽。
由于这种无可争辩的“先发优势”,抱着对既成事实的合理性的尊重,看来央视春晚仍将在争议中延续它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近几年,央视春晚受人诟病颇多,究其原因,在外部因素上,如今社会多元化,观众欣赏水平提高、口味变刁,对小品的“笑点”也水涨船高,变得“难伺候”了。在内部因素上,一是“腻”,主持人老面孔、老腔调,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二是铜臭味,去年过滥的植入广告更是惹人厌恶;三是“假”,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与普通人感受差距过大;四是程式化,结尾曲有必要老是李老师的《难忘今宵》吗?五是煽情过甚,幽默小品里也要来一段“感人”音乐,然后是赚人眼泪的台词,不伦不类„„
不过,我们也能看出央视春晚的策划者们一直在努力,今年的央视春晚虽然给人的整体印象“麻麻哋”,但有几个细节上还是体现出了“真诚”的成分。
其一是草根味道多了。既然是大众年夜饭,就不能只有宫廷体,更应有来自底层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不能只限于以往倪萍大姐式的煽情与怜悯,而应更多立体展示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西单女孩”、“民工街舞”与《春天里》是否能充分体现草根味道,值得商榷,但至少是一种突破。
其二是“真唱”。旭日阳刚的走调与破音,零点敲钟后萧敬腾一连几处高音都没唱上去,这两个“不完美”却意外地得到一致赞誉。道理很简单,如今的老百姓最愤懑、最痛恨被糊弄,一旦知道自己品尝的“年夜饭”是变馊了的“隔夜饭”,一定会心生被愚弄之感;相反,只要台上表演的是真正的“现场直播”,即便有时不完美,至少觉得这“年夜饭”是新鲜的,作为“食客”自己得到了尊重。
今年的春晚,观众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平淡”。其实,我们不妨怀着一颗平常心——它就是如今中国老百姓花样繁多的年夜饭中的“寻常一道菜”——我们又何必对它期望值过高、爱之太深恨之太切呢?
“平淡”不要紧,真诚方可贵
第四篇:看红书,写观后感
“看红书,写读后感”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看红书,写读后感
二、活动目的:
国家给予我们幸福的生长环境,好好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人得脚踏实地,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通过阅读具有正能量内容的书籍,学习他人身上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学习和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参加对象:四——六年级部分学生
四、活动组委会: 组
长:朱金花
成员:江
慧
张 涛
1、组长制定活动方案,并监督各班级认真实施。并组织教师进行评选。
2、各班语文老师布置写作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公正评选。
五、活动要求:
学生仔细阅读具有正能量的书籍,抒发心中的感想,文章要有自己的看法,内容真实,字数符合征文要求。(四年级字数不少于300字,五、六年级字数不少于400字)
六、活动安排
(一)第一阶段
阅读读本(2016年10月25日——10月28日)各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读本。
(二)第二阶段
选择上交(2016年11月2日)
各班语文教师从班级学生的文稿中择取3—4篇写得好的习作,进行指导、修改,于2日放晚学前上交少先队大队部。
(三)第三阶段
评选表彰(2016年11月4日)
为公平、公正,选取了两名评委,分别是二年级语文老师章祖银老师,三年级语文老师倪红美老师。
评委于11月4日晚根据征文要求,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进行表彰。
七、评判标准
评比细则:征文评分采取百分制:
1、主题思想(30分)
文章体现书本内容,切合征文主题,主题鲜明。
2、内容结构(30分)
字数符合征文要求,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段落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有条理。
3、语言文字(20分)
文笔流畅,主题积极,感情真挚。
4、创新性(20分)
文章新颖,丰富、有创新,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苏生小学少先队
2016年10月24日
“看红书,写读后感”活动材料
苏生小学少先队
2016年11月4日
第五篇:武志红:学校和家庭不是“养鸡场”
武志红:学校和家庭不是“养鸡场”
最近,高校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成了热点新闻。
在青岛海滨学院(民办大学),21名大学生被开除,原因是“搂抱”、“偎依”、“做得很近”、“牵手”等“不同程度的身体接触”;
在长三角,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发布规定,禁止新生自备电脑,以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瘾而不能自拔。
因这两起新闻,有评论说,我们的大学校园越来越像是“养鸡场”,“不成熟的小鸡们”被圈养起来,以帮助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养鸡场”的逻辑是,小鸡们自己独立走路的话,会走歪,所以得由大人给他们划定一个活动范围和一个成长路线。
这个逻辑,在我们这个国家无处不在,并集中体现在学校和家中。如果说这些大学是超大型“养鸡场”,那么,我们的无数管理过分严格的中学、小学就是中小型“养鸡场”,而无数持有这个逻辑的家庭,则是迷你型“养鸡场”。
然而,无论“养鸡场”们的掌控者目的看似多么好,这个逻辑最终都会收获一个恶果:“培养”出无数缺乏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好孩子”,以及无数叛逆成性的“坏孩子”。
“坏孩子”会令人头疼,而“好孩子”则会令人失望,因为他们势必会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缺乏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的源头是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如果老有人替他做主,老有人安排他的人生,那其实就是在说,你的感觉是错的,你的判断是不可靠的,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感觉和判断的尊重,就不可能会拥有丰沛的创造力。
我们的国策是自主和创新,这个国策可以放到每个人的身上来。一个人首先要有自主,然后才有创新。
如果我们国家变成了无数“养鸡场”的大集合,那我们收获的就是无数没有自主的青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小鸡很乖,所以很可爱,但一个孩子很乖不是好事。
最近一段时间,我做了十多场讲座,地点有企业、高校、机关和心理咨询机构,讲座的主题学术一点就是“从内在关系的角度看人格”,平常一点就是“从关系的角度看性格”,如果加点噱头就是“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概括而言,这个讲座主要是两句话: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所谓性格主要就是“内在的亲人”与“内在的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我们后来的一生就是不断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际关系上的过程,于是我们会把所有重要的外部人际关系都变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
于是,人生就像是一个轮回,我们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这些幸福或苦难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而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讲座中有一节的题目是“成为自己”。每讲到这一节,我都会请现场的听众思考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关系?”
答案很简单,关系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我的整个讲座的着眼点就是关系。
然而,究竟有多少家长懂得“关系”这个词的真谛呢?
许多家长说,他们看了我的文章后,做了很深的反省,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的确存在着问题。
于是,他们会想,如果改变了自己,这个关系就改变了,而孩子也发生了改变。
这个反思很好。但是,这个反思常隐藏着这样一个逻辑——家长是这个关系中的决定者,他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有什么结果。
当持有这个逻辑时,一个家长必然是将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塑造者。他会想当然地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怎么在这张白纸上书写,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种塑造论,在我们这个国家非常流行,不仅在家中,也在教育界占据着主流地位。
然而,一旦你持有这个潜在的逻辑,作为一个家长,你就彻底忽略了你与孩子的关系的真谛。
这个真谛就是,关系的双方,即孩子与家长,都是独立的人,他们在这个关系中占据着同样的分量。
可以说,在亲子关系中,孩子的精神分量,与家长一样重。
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比家长更重要。他的主动探索,比家长的安排和指导更重要。一个孩子必须通过他自己的独立探索,他才能成为自己,才会拥有强大的独立意志和高度的创造力。
只有尊重这一点,一个家庭或一所学校才不会变成“养鸡场”。
管教太多是扼杀孩子生命
这并非是我个人的呓语,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最核心概念——我们活着的终极目的,是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概念。换成马斯洛的说法,就是自我实现。他们两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和灵魂,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人的生命的终极诉求。
如果换成存在主义哲学的术语,就是选择与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称,自由最重要,而自由即选择,我为我的人生做选择,就是自由。
按照这些观点,孩子只有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他才是自由的,才能成为自己,走向自我实现。
相反,假若父母对孩子的干涉太多,频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并认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而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意志,这些看似有着良好意图的做法,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精神生命。
很多被管教太严的孩子,都有窒息感。国内一个心理学家曾让一个被管得太严的孩子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那孩子画的是一双手扼住了自己的咽喉。
这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他的精神生命正在被管教者掐死。
这并不只是比喻或形容,而是实实在在的“被掐死”。最近几年,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们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强,他们安排孩子的一切,严重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最终令他们的精神生命越来越弱,他们看似活着,但却觉得好像不是活着。
管教太严的孩子,也许会成为一个特别焦虑、特别渴望成功从而特别努力的优秀人才。然而,他一定不会有卓越的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一定来自“内在的小孩”,如果“内在的父母”太强大,“内在的小孩”被严重压抑,创造力不可能高。
这一点可以用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的理论来解释。她认为,孩子一出生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张白纸,更不是一个空瓶子。这个精神胚胎会指引这个孩子自发地探索,这个探索越自由,这个孩子的感觉就越丰富,而感觉才是智力、情商和创造力最丰沛的源泉。
孩子了解自己,还是大人了解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在干什么,即便专家们也不例外
自由成长才能令孩子有丰沛的创造力
持“塑造论”的“养鸡场”的大人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时,最常说的一个观点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好,所以他们应该替孩子做主。就是说,这些大人们总以为,他们了解孩子,胜于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了解。
这个最流行的观点,也是一个最荒谬的观点。
3岁左右的孩子,有时会做这样的事:他要吃大饼,你撕一小块给他,他不干,把这一小块扔在地上,哇哇大哭,你把剩下的一大块给他,他也不干,只有一个完整的大饼才能让他破涕为笑。
温和的家长,或许会觉得很好笑,尽管顺应孩子的需要,给了他一张完整的大饼,但还是觉得孩子太奢侈。严厉的家长,则不会给孩子一张完整的大饼,相反会斥责孩子,甚至干脆揍他一顿,用暴力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节俭。
然而,在这样的例子中,自以为正确的大人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塑造孩子的节约,但他们可知道,孩子这样做,是因为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个完整的大饼是完美的,被撕开了就不再完美,孩子因而哇哇大哭,这哭是因为他对完美的追求遭到了破坏。
大人们会认为,一张大饼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胃口的需要。然而,究竟是胃口的需要重要呢,还是能形成完美感更重要呢?
其实,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而言,他根本没有奢侈与节约的概念。譬如,当他要饼干时,你给他一个小小的、完整的饼干,他也会像得到一张大饼一样心满意足。这种满足感不是源自贪婪,而是源自完美感得到满足。
“饼干碎了”是一个很流行的笑话,用来嘲笑一个人脆弱的承受能力。当持塑造论的大人们自以为是地嘲笑孩子甚至暴打“奢侈”的孩子时,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饼干碎了”背后的真谛呢?
不要以为自己比孩子更懂孩子,哪怕对一个幼儿而言,也是他更懂自己,而不是你更懂他。
在蒙特梭利看来,孩子每一个自发行为都是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这时,大人们只要保护孩子、陪伴孩子就可以了,不必替孩子去做主。在一个家庭里,假若大人们都这样做,那么这个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出人意料地茁壮成长,大人们根本想象不到一个这样长大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人。
塑造论的核心逻辑——“你不知道你,我们比你更了解你”——会渗透到无数家庭的很多琐细的生活细节中。
“啃老”的种子常是父母种下的
譬如,一个孩子摔倒了,摔疼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大人跑上来说:“不疼,不疼,好孩子不哭。”
当这样说时,大人就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疼不疼,是孩子自己知道,还是大人知道?疼的感觉本来是大自然给一个人的馈赠,可以令他自动地懂得保护自己,从摔疼这一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但大人却试图让他忽略甚至歪曲这一感觉。
再如,孩子吃饱了,不想再吃了,但大人用各种方法诱惑孩子继续吃,于是孩子最终吃成小胖子,大人看着孩子胖胖的觉得很开心,但胖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大人的需要?吃少了,会觉得饿;吃够了,会觉得饱;吃多了,会觉得撑。这三种感觉自动会调节孩子的食量,但许多大人会自以为是地给孩子设定食量,于是许多孩子饮食失调。
又如,冬天来了,孩子自己加了件衣服准备出门,妈妈说:“天冷,再加一件吧。”孩子说:“我不冷。”妈妈则说:“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
以上这些都是很奇怪的逻辑,这种事常发生的话,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情的能力,他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的分析来判断,但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最终也失去了创造力和自主性。
创造力是很美的东西,但没有这一点仍然可以继续生活。然而,自主性却是很要命的事,一个总被安排总被否定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来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发展,他自然就没有了自控能力,于是比较容易沉溺在网络游戏或者其他事情中。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接力赛——先是家长接管孩子的意志,接着是中小学老师接管,现在又多了大学接管。最终,当这个孩子进入社会后,又是谁接管他的意志?
一个最常见的结果是,家长只好继续接管。他们会抱怨孩子“啃老”,抱怨孩子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但这个恶果的种子,一开始却是他们自己种下的。
感觉比理性可靠,身体比头脑可靠
在我们这个社会,拥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人太少了,于是我们不容易看到它们究竟有多重要,有多美。
我有幸看到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的故事可以表明,一个成为自己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
先说我一个朋友的故事,她和不少心理医生聊过天,也爱和我聊天。心理医生的话经常充满玄机,她怎么判断这些话是对还是错呢?
多数人可能会想到,用头脑,用缜密的逻辑,用科学的知识……她不是,她的办法是“身体的抖动”。
她说:“听到某句话,如果我的身体剧烈颤抖,说明这句话很对;如果只是抖动了一下,说明这句话有点道理;如果我一听就晕,说明这句话就没有什么道理。”
这种判断方式很简单,很直接,也很可靠。不过,这只是感觉,而不是真实的“身体的抖动”。哪怕再有道理的话,她听到了,别人也看不到她身体的剧烈抖动,这只是她自己的感觉而已。
这种评断过程,罗杰斯称为“机体评价过程”,或者可以说是“身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与理性相比,感觉更可靠;与头脑相比,身体更可靠。显然,我这个朋友就是典型的“机体评价过程”。
上周,我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的家中做客。他是国内著名的荣格派学者,对易经、解梦和中国文化都深有研究。
他的家在一个湖中的岛上,树木茂盛,蚊子很多。多年以来,只要和别人在一起,蚊子就很少咬我,而是咬别人。但这次,我们一行人走在岛上,蚊子咬我咬得很厉害,短短时间内已拍死数只蚊子。然而,我没看到申老师挥动过一次胳膊,于是好奇地问他,蚊子不咬你吗?
他回答说,不咬,已好多年没怎么挨过蚊子咬了。并且,即便蚊子咬他,他也不会打蚊子。
这一定有什么说法吧?我问。
他说,是的,他从小就不打蚊子,因为很小时他就想,蚊子能吸多少血,给它吸得了,说不定,蚊子的咬还有针灸的效果。
原来如此,看来是蚊子被你的善意打动了,它们不忍再攻击你。我开玩笑地说,这时大家都笑了。
接下来,申老师和夫人讲起了他的很多趣事。
一是,做知青时,他卖豆腐。豆腐一开始是一大块,老乡要买一斤,你一刀下去,切多了不好,切少了麻烦。他头疼这一点,潜心练了一星期,随后可以做到,不管老乡要多少,他只需切一刀,要9两他一刀下去就恰好9两,要一斤一刀下去就恰好一斤,再也不需要第二刀。
二是,参军时,拆卸步枪,他闭着眼睛比别人睁着眼睛还快。
……
这些趣事引起大家很大的兴趣,于是纷纷议论,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专注”。
然而,我说,如果你要求自己专注,你就会失去专注。专注和幸福、快乐等一样,属于那种你越想抓住就越抓不住的事物。
他赞同这个说法。他说,专注的确不是努力来的,而是你沉浸在一件事物中,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关注。当你沉浸在其中时,你会产生“感应”,你是靠感应来切豆腐,靠感应来装卸步枪,而不是靠理性的分析和计算。当然,理性的分析和计算一定有,但最后当你砍下那一刀时,靠的不是理性,而是感应,或者可以说是感觉。
这就是所谓的“手感”,在无数领域,顶级高手们讲究的都是手感。譬如篮球比赛,一个选手投篮好时,他会说,有手感,当投篮不好时,他会说,没有手感。
什么样的人会有手感?一定是那种信任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人。
“养鸡场”是对孩子的否定
假若你在切豆腐时,心灵深处会有一个藏得很深的声音对你说,你的感觉不可靠,你得怎么怎么做才行。
或者,当你在最关键的时候投篮时,脑子里会有一个声音说,你要谨慎。
那么,结果都是,你会失去感觉。
这些藏得很深的声音从哪里来?多数时候,这是“内在的父母”或“内在的权威”在“内在的小孩”说三道四。
假若一个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被别人左右的环境中,那么,这个人很难拥有丰沛的感觉,因为每当感觉产生时,就会有一些声音否定它。
譬如申老师的例子,假若父母知道了他从不拍蚊子,于是对他说,你这个傻孩子,干吗不拍死他们?并且,在他的各个生活领域都试图安排他的生活,那他不会成为一个在很多方面都很有感觉的人。
在我此前的文章《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中,我写道,感觉是我们的本相与世界的真相建立起联系时那一刹那的产物。如果我们很容易在许多方面有丰沛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我们能把握住这个世界的许多真相。
而这,就是所谓的创造力。
创造力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而不过是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将它展现出来而已。
拥有丰沛的感觉,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然而,要达到这一点,一个人就必须信任自己的感觉和判断。
然而,在我们的一个又一个的“养鸡场”里,当“养鸡场”的掌控者们总是在严格限制学生们的活动,总是在严格要求学生们听他们的,那么,这些在“养鸡场”中长大的学生们,就会逐渐地丢掉对自己感觉和判断的信任。
结果就是,那些服膺于“养鸡场”逻辑的学生,就会成为没有创造力的“好孩子”,而那些拒绝服膺于“养鸡场”逻辑的学生,就很容易通过逆反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结果成为问题学生,成为“坏孩子”。
一个在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演员说,她发现,她的同学中,成绩最好的“好孩子”最后多数庸庸碌碌,相反,那些有明确的主见,经常对老师说“不”的同学反而最容易出成就。
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真想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听话的庸才,我们就当放弃“养鸡场”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