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1-10-01 11: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第一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要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四个关系”,增强系统思维,坚持所有改革发展都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一】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一贯秉承文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关系。文艺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我国文艺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职责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指导我们创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时指出,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这是新时代文艺界需要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的问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道德取向、价值追求和审美判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人民群众情感共鸣,凝聚各族人民群众奋进力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做好团结引领工作,引导各族作家艺术家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充分发挥乌兰牧骑自身优势,把团结引导和服务管理结合起来,以热忱服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政治引领取得切实效果。要深入挖掘、发现、总结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鲜活事例,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发挥塑风育人作用。要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动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组织动员文艺家特别是文艺名家强化舆论引领,表明立场和态度,推动形成激浊扬清、有力有效的行业自律联动机制。要创新各级乌兰牧骑工作机制和载体,延伸工作手臂,扩大组织覆盖,发挥他们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共同为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努力奋斗。

聚焦现实题材,创作精品力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重大事件、重要历程不仅攸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情感和共同命运,最能体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也为广大乌兰牧骑工作者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活水。我们要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按照自治区党委部署,认真策划、集中资源,聚焦重大现实题材主题以及重要时间节点抓好文艺创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情讴歌党中央对我区的亲切关怀和强大支持;热情讴歌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和时代精神;热情讴歌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x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斗争的恢宏史诗,以优秀的文艺作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扬乌兰牧骑团结凝聚、亲如一家的光荣传统,以文艺为载体推动各族人民群众更加充分的交往交流交融。要完善优秀文艺作品的评价引导机制,聚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把是否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思想价值标准,纳入乌兰牧骑文艺创作项目确立、文艺评奖、宣传推介等各个环节。要健全完善理论评论引导机制,构建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华文化审美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切实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开展更加深入的文艺理论研究。要创新各族作家艺术家交往交流交融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各族作家艺术家在共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群众中,相互学习鉴赏、增进文化认同,奋力铸就x文艺的新高峰,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三】

此次专题培训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统编教材。现将本次培训活动的体会总结如下。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为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全面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认同,二是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识与维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x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2、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也有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体系和制度,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各学段、各环节,纳入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3、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文化认同属于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包括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这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工作中要全面分析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让学生形成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正确认识,形成政治认同并且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5、青年学生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年将至,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习近平主席在发表的2021年新年贺词中用三个“惟”表达了向未来进发的坚定意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牵挂,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发展的祝愿。“惟”,字从心,一心一意。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深悟这三个“惟”的深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心系千秋伟业,惟坚定、奋进、搏击。民族复兴,千秋伟业。使命何其光荣,挑战也更加艰巨。“一山放过一山拦”,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要坚定目标,在党的带领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激动人心,不可阻挡;要坚定信心,我们有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有波澜壮阔的实践成就,还有14亿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磅礴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凸显的强大优势,一个个奇迹让我们更有底气、更自信。时间和历史都不等人,要奋进。“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只有咬紧目标,与时间赛跑,在奋斗中进,才能功不唐捐。只有脚踏实地继续耕耘,一步一步地做好自己的事,才能行稳致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在船到中流时,越要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越是在人到半山时,越要“加足马力”,使劲向上。只有这样,才能答好新时代答卷。

心系祖国和人民,惟爱国情深、人民至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党员干部要永葆家国情怀,主动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做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奋斗、成就事业,要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行业领域里去攻坚克难、改革创造,做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实践者;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加强对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引导,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报国志,做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传播者。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无小事,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最大的事,时时刻刻都要以人民为中心,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不断涵养为民深情,不断提升为民境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心系世界发展,惟命运与共、携手共进。从古至今,我们就有“世界x,天下一家”的意识和“兼济天下”的情怀。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奋斗愿景,把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志坚者不为杂音所扰,情深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好世界和平发展主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跨越千山万水交朋友。我们要不断汲取人类智慧,不断学习各国先进经验,兼容并蓄。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增强彼此了解,不断增加互信互利,画出世界和平发展的“最x心圆”,更加坚实全球一体化发展根基,更加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大胸襟、大格局和大担当,为进一步推进世界开放合作、共同发展树立、汇聚强大信心,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五】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六】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七】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八】

通过连日来的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特别是朱书记的专题讲座、为民部长的政策宣讲,丽华老师的理论解读,我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有了更加强烈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下面我从深刻认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准确把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深刻认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这是对新时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精神指引的新表述、新观点、新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和精神,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种我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发展的大势,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x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准确把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提出在建立单一制国家的基础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构建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飞速发展,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任何时期都更有自信能够实现这一历史目标。但是,仍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解决中华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基于时代发展变化所做的科学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和国家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既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又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x自治区等地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契合,各族群众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扩大共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产生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要尊重“多元”,更要强调“一体”,既要看到特殊性,又要发现共同性;既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又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各民族在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丰富多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特色活力。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中华文化融合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彼此吸收融合的产物。中华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如对“大一统”社会的追求,表现出的团结统一、追求仁爱、和谐包容、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性,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间的平等性、承认各民族文化所存在的价值,了解和尊重文化共存现象,更要深入挖掘和强调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有利于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从而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我国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在任何一个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行使自治权必须以贯彻执行国家统一政令为前提,必须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必须符合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决不能超越法律规定和权力边界行使,而是要通过行使自治权更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检验是否真正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问题。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看到各民族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是历史趋势,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客观现实。

一方面,不能把“同”和“异”放在一个层面上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增进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尊重差异性,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

另一方面,要理清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五个认同”必须高度认同,“三个不能有差异”、“四个可以有差异”。“同”是必须的,也就是没有商量余地、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的;“异”是可以,“可以”是有时间、地点、条件的,允许有差异不是必须有差异。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但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差异。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点。中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这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还使中华文化具有了多元性、包容性的特征。在坚持“一体”的基础上,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实际,国家确立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法律法规,促进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选择一种社会功能强大的、社会功能广泛的语言作为通用语言,既是实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已经在客观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任何一个个体首先要作为中华民族这一统一体中的一分子而存在,因此,任何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应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是其应享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要清楚地认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不是要消灭少数民族语言,破坏这种多样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民族都享有出彩的机会。

第二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

研讨发言材料

按照会议安排,我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2014年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对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乌兰牧骑等工作都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把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牢记于心、贯穿于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要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文化价值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才能促进民族多样性和共同性有机统一。要强化各民族之间的精神文化交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纽带,增强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从而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推动民族工作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发展问题,这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市发改委作为市政府重要组成部门,承担着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以及相关政策,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树牢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注意将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聚焦到惠及全市各族群众上。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用能行业、用能单位、用能企业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落实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大力提升全市节能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在谋发展方面持续用力,配合主要领导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全市服务业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第三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大全

篇一: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篇二: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泽普县迎来了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隆重欢聚一堂,以演讲的方式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爱不分民族感天动地。

家住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桂林路社区的王燕娜,为了挽救我县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为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让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汉族少女王艳娜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未婚夫分手的威胁,毅然无偿捐肾挽救维吾尔族高三学生毛兰江生命呢?原因在于她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朴的事迹感动了全疆各族人民,从他们全家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刚刚起步、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做出这样重大超乎常人的处事抉择,确实值得我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你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楷模。”

我认为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民族团结和道德建设的榜样。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6个、我县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希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团员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情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学习她用血肉深情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有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泽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权限的发展、进步、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做出新的贡献。

一曲优美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两千二百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民族团结月,凝铸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数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党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族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安居乐业根本谈不上,各项事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遥遥无期。这样还会再次沦为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华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难,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为们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团结。

为此我们要向王燕娜那样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一反三维”、打击“势力”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篇三: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不同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第四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稿 - 副本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通过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使我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历史有了更为深入了解,对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对如何开展民族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下面我围绕此次所学和自身工作实际,谈谈我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

“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政法机关是“国之重器”,是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基本力量,是党和人民的“刀把子”。公安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公安队伍必须纪律严明‚我作为公安队伍中的一员,要做维护和遵守各项纪律的模范和表率,对此我认为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千方百计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为各民族群众办实事、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边疆问题做文章的图谋,坚决依法打击各种民族独立、宗教极端、暴力恐怖等非法言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

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治安、反恐工作涉及面广、牵扯人多、复杂性强,需要相关责任单位凝心聚力,努力铸牢共同体意识,以充分疑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工作力量提升化解成效,把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于萌芽之中。

第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

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从而激发了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第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松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建立各族群众间接触联系、创造各族群众的价值意义、促进各族群众全面发展,使各族群众都能能获得丰富知识经验、秉持共善性的价值信念,从而促进和维护全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生活体验。

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各民族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从公安工作出发,建立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各族群众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实现解决各民族群众思想症结,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提升生活的品质,从根本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减少各类治安案件及民族独立、暴恐行为的发生。

第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积极行动。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通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使各族群众都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和谐,根本上提高群众对各项公共事业的满意度降低各类案事件发生率。

通过学习和总结,我认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做好公安工作目标一致、方法统一、任务相同,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更好的体现公安工作价值,才能更好的提升公安工作效果,才能更好的深化公安工作意义,在今后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做好新时代公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公安工作有序开展。

第五篇:欢度传统佳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欢度传统佳节

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花好月圆日,“双节”喜相逢。今年中秋和国庆是同一天,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9月30日至10月8日,由党委书记、主任、分管领导带队组织干部职工分批次赴驻村点下沉,和村民们一起欢度传统佳节。

一是升国旗,感家国之情。

10月1日早晨,驻村工作队组织全村各族干部群众举行升国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上升,迎风飘扬,所有人肃然起敬,向国旗行注目礼。随后进行国旗下宣誓、感恩和祝愿,祝福伟大祖国,点赞美好生活。71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沐风栉雨,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国家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愈发富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升国旗感党恩教育已成为各族干部群众抒发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瞻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进一步树牢坚定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二是赏月,品传统文化。

按照下沉时间,大家都提前准备了月饼、水果、糕点、礼盒、干净衣物等,一到村里就赶紧和结亲户联系,送上节日的问候。暮色降临时,收工的村民们来不及洗把脸擦把汗就风尘仆仆赶到村委接结亲干部回家。一起烧火做饭,聊天唠嗑,了解身体状况、困难需求;一起吃月饼赏月,拍全家福,给亲戚介绍中秋这一传统节日的由来。告诉亲戚们这次一起过节格外亲切难忘,祖国大家庭里,少了哪个民族都不能称之为团圆。其乐融融的相聚,让村民深深体会到了家庭欢乐、生活幸福,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魅力。

三是劳动,解决实际困难。

下沉期间,了解到一些村民家里缺少劳动力,棉花采摘困难。干部们二话不说,撸起袖子走入田间帮助村民采摘棉花。二人一组,分工协作,一行一行挨着来,争取一次性采摘干净。很快棉花袋子装满一个又一个,摘完的棉花地一亩又一亩,村民感激地连声道谢。一个善举,只是出了点儿力,流了点儿汗,花了点儿时间,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感情,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任何事情,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的花朵在你我心中永远绽放。

下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