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思考心得体会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转型的过渡时期。
从贫困县、贫困村再到贫困家庭,中国的扶贫开发强调对贫困对象的全方位帮扶,在组织领导、资金、人才和政策投入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帮扶体系。正是由于这一帮扶体系,中国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取得卓越成就。然而,这种针对扶贫开发形成的帮扶理念并不适合乡村振兴。
因为扶贫开发只是针对少数贫困对象,聚焦贫困户脱贫增收,扶贫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乡村振兴则是面向全部农村和农民家庭,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等的全面振兴。
因此,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改变观念,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下,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现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X元,同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是一条能够满足“不愁吃不愁穿”的稳定温饱标准。同时,为了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国家采取了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超常规脱贫攻坚举措。在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我国的减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由收入贫困治理向多维贫困治理、由超常规扶贫攻坚向常规性贫困治理转变。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根据发展阶段和情况变化做好规划衔接,推动国家减贫战略转型。要编制好“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要尽快研究制定新的国家贫困标准,明确未来减少相对贫困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减贫的长效机制。
我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减贫工作体系,形成了包括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助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需要认真总结并借鉴脱贫攻坚中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新的工作体系。这一工作体系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