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21-04-29 20:2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各位委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我们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下面我就围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绩成效,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谈几点感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脱贫攻坚以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脱贫,x年多来,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全部贫困村出列,xxx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XX作为贫困县之一,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按时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1.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实现。近年来,全县干部职工通过努力,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底的XX%降到了零。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含中职)、大学(含高职)教育全学龄段资助体系,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教育负担;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四重医疗保障体系,资助贫困人口100%参保史。

2.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升级。全面改造农村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建设大提升,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畅通了交通运输最后1公里。完成小水电供区全面移交,扎实推进农网改造,农村生活用电和日常生产用电得到保障。在边远山区也实现村村通光纤宽带、通移动网络,户户通广播电视,村村建起标准的文化室、卫生室等公共公益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旧房改造等农民住房改造项目,建聚居点,并配套建设完善交通、饮水、供电、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等公共公益设施,农村居民住居环境显著改善。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广水冲式厕所,新建和改造房屋均配套卫生厕所。持续开展乡村环境整治行动,清扫室内外垃圾,治理白色污染,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4.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坚持扶贫先扶志(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从被动适应“扶着走”到主动发展“带头跑”。切实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做到不让1名学生因贫困辍学,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持续开展就业创业培训,通过强化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平台,提高贫困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5.党群干群关系得到重塑。2013年脱贫攻坚以来,全县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建工作专班,逐个击破推进难、整改难、落实难等坚冰难题,从县、乡(镇)、村三级层层压实责任、明确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频共振,发扬“四拼”精神,凝聚强大脱贫攻坚合力,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交好一张卷,以“全部脱贫摘帽”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省、市的验收。全县干部职工本着为民、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在摸着“泥沙为过河”中闯出了路径、取得了实效、形成了经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得了群众广泛的认可和满意。

6.农村工作“生力军”得到充实。通过建立驻村工作队,开展结对帮扶等方式,大量机关干部深入农村,走近农民,了解农业,丰富农村工作经验,转变工作作风。一批年轻干部深入一线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深入“大课堂”,进入“大熔炉”,投身“大战场”,在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增长了才干,也增进了与群众感情,实现从大学生到机关干部再到农村工作生力军的华丽接蜕变。同时,机关干部下沉到农村一线,为村级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带去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带动村社干部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引领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7.特色支柱产业得到支持。脱贫离不开增收致富产业,乡村振兴更需要产业振兴。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全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推进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坚持集中连线成片,一批产业投产见效。贫困户规划落实“四小产业”,让群众钱袋子不断鼓起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需关注的问题

虽然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但这只是“三农”工作的新起点,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工作重心转移问题。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提升,要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重心的转变,从贫困户、贫困村转变为所有农户和所有行政村,从“两不愁三保障”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2.政策机制过渡问题。我县当前还存在部分脱贫人口返贫风险高,依靠政策托底人口比例较高,脱贫攻坚政策是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产业等一系列特定政策的精准实施,而乡村振兴政策既要持续抓好低收入人群的致富问题,也需要注重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工作面宽量大,政策的衔接尤其重要。

3.产业发展培训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效益不佳,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能力和带富能力普遍较弱,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投入不足等问题。

4.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从通路通水通电通网到“建好路、用好水、用好电、网络畅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还存在乡村人才队伍储备不充分,农村空心化严重,农业从业者文化素质整体较低;生态发展理念不强,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环境污染;乡村治理和发展体制机制不顺,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引领发展能力偏弱等系列深层次问题。

三、切实推进“十四五”战略实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将更加艰巨,任务更加繁重。就我县具体情况,建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在总结借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果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实施缓冲政策,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过渡期政策,保持脱贫政策稳定不变,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和政策,把一些扶贫政策用于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研究出一套一般农户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产业等方面的普惠性政策,使基本性的政策覆盖到全体农民群众。围绕过渡期,要优先完善脱贫地区“三农”领域补短板政策,建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一帮一”政策,做到贫困县脱贫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精准巩固、精准拓展、精准衔接。

2.实施创新驱动,以科技优化产业。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基础。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加强现代化设施设备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增强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加强对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善于开拓市场、能带动区域群众发展的优质企业。对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分散的地区,要组织好产销对接,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切实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

3.实施生态振兴,以保护提升质量。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宣传生态宜居,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开展环境整治,推广绿色农业,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实行垃圾分类,规范垃圾处理中转站运行,建设使用好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将本土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活富裕双赢。

4.实施文化振兴,以文化文明乡风。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树好家风、好村风、好党风,以好党风带村风促民风。扎实开展“送文化下乡、送道德讲堂到村、送文化宣传到户”等系列活动,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开展农村文化创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宗族宗派观念,抵制、消除封建迷信等各种不良思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5.实施基建振兴,以项目推进跨越。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大不放小,持续改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切实提高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人居环境建设,通过生态移民、土地增减挂钩、传统村落保护、土坯房改造等住房保障政策,适度聚居,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生态宜居、公共公益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房。持续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支持力度,财政资金对“三农”投入应适当高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整合社会、金融等各方资源,举全党、全社会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6.实施组织振兴,以党建凝心聚力。加强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继续派驻驻村工作队,落实部门帮村、干部帮户制度,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抓好党组织“头雁”工程,提升村级组织执行力。支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农村一线工作,开展技术服务,支持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创办经济实体,发展农业产业。加强乡土人才培养,以农民夜校为抓手,大力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乡贤,遴选一批本土专业人才,培养一批乡村人才。鼓励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投身乡村振兴,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夯实乡村振兴的内在力量,从而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脱贫之后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机制来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于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有效巩固的一个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是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涉及工作人群目标衔接、工作任务目标衔接、治理体系的衔接、经济产业体系的衔接、社会支持体系衔接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本着问题意识、大局意识仔细研究克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存在某个单位的一些现实难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

(一)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工作目标人群的数量更大、差异也更大

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涉及贫困地区贫穷人口。脱贫攻坚主要是要瞄准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特别是贫困户,要精准到户,建档立卡贫穷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不到1亿人口,仅涉及农村的一少部分人。从空间区域上看,国家层次的脱贫攻坚

工作集中在中西部多少个省市区,东部没有国家扶贫任务,而脱贫攻坚的难点是“三区三州”和中西部地区多少个深度贫困县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涉及到所有省份、所有农村、所有农民、所有农业,所以它的要求人群目标范围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从东部一些省份来说这些的工作重心其实就已经是乡村振兴,2021年前后工作对象的范围变化不大。对中西部地区来讲,脱贫攻坚期间主要聚焦贫困村贫困户,2021年以后乡村振兴的工作面会扩大,工作面的扩大肯定会带来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包括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比如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到村到户的精准工作方式能否继续坚持下去。

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工作目标群体,也应该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目标群体,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应该是两项工作衔接有效性的基础部分。脱贫攻坚期间对老病残群体的帮助都比较具体到位,市场经济下“弱”的群体问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会成为突出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和个人的风险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难免会出现有些脱贫户返贫、乃至产生新的绝对贫困的现象。乡村振兴工作的目标群体设定中,如何解决好“面”与“点”的平衡是一个现实问题。“贫困边缘人群”是另外一个脱贫攻坚后期提出的目标群体,这一群体收入状况略高于建档立卡群体,但得到的支持很少,而且确实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成为重要的目标群体。

(二)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任务目标在区域之间有更大的不平衡

乡村振兴是一个中长期的全国性的宏大战略,其任务目标包括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多方面。脱贫攻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方面的目标。尽管脱贫攻坚也包括贫困地区区域性发展的一些任务,脱贫攻坚过程中也提出扶志扶智的要求,应该看到脱贫攻坚任务总体上是对贫困户贫困村为的生计改善和支持。在时间的节点上,脱贫攻坚的要求很明确,就是2021年必须坚决完成。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地尽管实现了脱贫攻坚,但脱贫攻坚以后的现实状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现实状况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距离也不一样。

乡村振兴包含了文化、生态、治理等多方面任务,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基础部分,但乡村振兴更全面、层次更高,乡村振兴应该说要伴随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过程。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的区域差异更大,或者说欠发达地区的压力更大。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也存在区域间差异,但中央反复强调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因而各地的工作目标基本一致。乡村振兴工作的起点因全国农村的区域差异而存在很大差别,东部地区早已起步,西部地区刚刚脱贫,如何合理地设立不同地区的乡村

振兴的工作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和实践问题。乡村振兴不可能像脱贫攻坚一样设立全国统一标准,理想的做法应按照全国农村的不同类型设立“相对的”乡村振兴任务目标,既能引领各地工作,又能测度各地的工作进展和成效。

(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同的治理体系之间的转换难

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得力与全国脱贫攻坚的治理体系的建

立。脱贫攻坚首先是成功地建立了社会共识,从任务目标来说,脱贫攻坚话语体系是与小康社会相联系的,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话语表述容易得到社会共识,脱贫攻坚是一个6-8年时间的短时期内的资源调动,是一场攻坚战,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全国上下建立了一个脱贫攻坚治理的响应体系,包括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五级书记抓扶贫和跨党政军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制度、定点扶贫和东西对口扶贫制度、各个部门形成的行业扶贫计划、财政涉农资金县级整合制度、最后一公里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制度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这一系列的专门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流化和顺利实施。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脱贫攻坚中形成治理框架,能否转换成为或者经过一定的再创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其几个中心治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平行,部门之间的动员难点较多。农业部改为农业农村部并不能形成类似“大扶贫”格局一样的“大乡村振兴”格局。2019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一种扶贫治理方式的平行转移,从这一转移中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但完全的平行转移难度还是很大。这些制度安排问题,不仅是涉及乡村振兴一个将来时的问题,也是涉及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完成时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贫困地区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哪些好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值得复制、拓展与推广,有哪些好的暂时性政策的需要机制化、制度化,又有哪些好的做法要主流化。

(四)贫困地区脱贫前后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平衡难题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脱贫攻坚的对象本质上具有“贫中之贫”的特征,为了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脱贫攻坚战中采用了一些超常规帮扶举措,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这些措施在当前的氛围下,包括其他的辅助性手段如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产生了一定的帮扶效果,但长远来看,他们的稳定的高质量的脱贫仍面对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某个单位的障碍和风险。在讨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话题,短板或者核心的关切还是应该在贫困地区、贫困小农。如何实现脱贫攻坚的政策向乡村振兴政策的平稳发展,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坚实基础,形成包容性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促进乡村经济的“质性”转化和发展。

几个现实问题需要尽快出台明确的政策,一是金融扶贫的政策的延续与否、以及拓展与否的问题,脱贫攻坚中投向贫困户的信贷金融支持已经陆续进入还贷期,是延续特惠的扶贫信贷金融支持,还是创新出乡村振兴框架下的普惠信贷金融支持。二是异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确实需要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上持续下功夫,确保后续就业支持、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能够跟上。三是如何让产业扶贫的产能持续发挥效益,要在传统的对种养业产业直接支持之外,重点解决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四是光伏扶贫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在脱贫攻坚以后如何规范管理并产生合理的收益分配效应。乡村产业振兴要妥善解决当前贫困地区面临的几个不平衡问题,一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之间的关系不平衡问题,聚焦解决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方面的问题;

二是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这方面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

(五)社会政策的实施中兼顾不同群体的诉求与需求的现实难题

脱贫攻坚政策具有显著的福利性特征,重视对贫困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机会的赋予。在脱贫攻坚中为了确保解决“三保障”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面对建档立卡人口的特惠性政策,这样的政策设计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社会政策的“福利悬崖”效应。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中,合理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和需求是一个现实难题,需要在普惠与特惠之间、在特定瞄准与普遍福利之间、在不断提高帮扶水平与防止产生福利依赖之间解决好平衡的问题。

社会政策支持上有几个难点,一是在强化社会救助的同时,激发被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问题。二是当前农村已经实现社会保障主要项目的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够,因病之贫等威胁始终存在,如何建设一个广覆盖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保护网络、有效预防贫困,是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留下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是在政策选择上,既要考虑瞄准性质的社会救助政策,又要考虑普惠性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政策;

既要考虑短期的“救急难”性质的政策,又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投资”性质的社会发展政策。过去扶贫中的一些做法比如“以工代赈”和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一些做法比如“公益性岗位”应该考虑如何从公共财政角度形成长效机制。

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为:一方面,脱贫攻坚从全国特别是贫困地区来讲要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既包括各种投入和基础建设,也包括治理的经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防贫反贫长效机制方面要发挥持续性的作用。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但首先需要解决的理念和认识问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工作理念和态度一以贯之地予以重视。无论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还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也是现实的,反映了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等仍然是小康社会建设和国家现代化的短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质上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存在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发展大局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把在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精气神和各种好的做法切入到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

(二)尽快考虑村社治理的结构创新问题,形成长效机制

在脱贫攻坚中,各类扶贫政策、资源、项目下达以及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长、帮扶干部的下派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职能工作,带来了政府工作中心和重心下移的态势,更加贴近受众并能够立马回应和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但在积极发挥第一书记(驻村队长)、帮扶干部对村干部的作用的同时,要始终注重把村两委主要领导作为脱贫攻坚中主要的领导者和践行者,充分培养、调动村集体领导班子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乡村干部的能力建设和乡村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本社区化”的乡村基

层治理队伍,提升村社治理水平。同时,在村一级可以设立一个政府隶属的综合服务办公室,承担村一级的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也能促使有关政府服务部门应把工作重心下移,更加贴近受众。关于村社治理创新,目前各地已经有一些经验探索,要加快研究总结。

(三)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补齐幼儿养育和敬(养)老机构建设的短板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增速较快,很多地区的养老服务和资源供需失衡,农村老人容易成为后扶贫时代的易贫群体。建议面对农村老人群体建立经济困难补贴,鼓励乡镇敬老院向社会人士有偿开放,使老人在家庭照料客观缺失的情况下有解决晚年基本生活的途径,要重点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改善敬老院的养老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鼓励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与敬老院合作,探索医养结合的实践。或者开拓基层老年医疗服务,将农村老人照料缺失和基层医疗服务对象减少的问题相结合,探索“基层医疗+养老”模式,既缓解农村老人缺乏照料的困境,也增加基层医疗服务内容和收入来源。由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数量较多,留守儿童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的重点问题,建议将以救助为导向的教育帮扶政策转变为一项基本的国民人力投资制度,增加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

(四)积极促进贫困地区中心集镇的建设,作为与乡村振

兴衔接的节点和载体,发展和完善服务农村产业发展设施支持和服务体系

以农村中心集镇为枢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设施支持。由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建立完善全产业链的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的各种困难。加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要继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和损耗,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产业的增加值。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加强对服务主体的监管,保护农民利益。

(五)在类型化和精准化基础上,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衔接优化

以解决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为目标,对脱贫攻坚中的一些政策支持进行优化和制度化。一是合理调整扶贫资金的适用范围,除了财政扶贫资金外,其他渠道的扶贫资金,在脱贫攻坚后期应适度放宽条件考虑支持条件较差的非贫困村和贫困边缘群体;

二是立马制定管理办法,延续既有对于贫困地区的金融帮扶政策和资产收益扶贫政策,优化政策扶持对象,适当提升此类政策的经济竞争性,适度覆盖部分有经营能力的贫困边缘群体;

三是把指向新型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政策适度下移拓展,形成包含普通农户发展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四是推动社会基

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关口前移,减少医疗报销待遇的群体差异;

五是加大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普惠性的福利保障和社会服务水平,普遍提升农村人口的获得感。

第三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思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思考

市乡村振兴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如何做好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我们一项重大课题。结合全年党史学习教育大调研活动,按照《*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部署,对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与现实思考。

基于我市认真贯彻中省精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衔接机制不断完善、防返贫监测有序开展、驻村力量调整优化、衔接资金保障有力、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同时,我们还加强评选表彰激发干劲,*个集体和*名个人获国家表彰奖励,*个集体和*名个人获全省表彰奖励,*个集体和**名个人获全市表彰奖励,在各级媒体刊发宣传稿件**余篇,发布信息**余条,累计编印快报**期,营造了关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总体来看,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谋划早、推进实、有成效,但对标中央、省委要求和广大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存在工作后劲有待提高、持续增收压力较大、乡村建设不够平衡、人居环境有待强化、振兴人才短缺等短板弱项亟待解决。

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换,做好五年有效衔接,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抓主抓重”,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新阶段赋予的新使命,我们要紧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首要任务,做到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是建强防贫监测机制,“断”致贫返贫之根。

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建强监测预警网格员队伍,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扎实开展日常排查、重点排查、集中排查,常态化、全方位跟踪掌握易致贫返贫人口家庭情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按程序识别纳入“三类人群”,安排干部重点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精准靶向施策,助力消除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深化产业就业帮扶,“走”增收致富新路。

大力实施“3+X”战略,注重脱贫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在做优产业发展规划、做长产业链条、做宽销售渠道、做稳带贫主体、做紧利益联结等环节上下功夫,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农户持续增收致富。加大消费帮扶力度,推进“三专”建设运营,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健全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好就业技能培训,持续做强做优家庭农场、社区工厂,优化配置公益岗位,提高就业能力和薪资水平。

三是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融”幸福美好家园。

完善易地扶贫搬迁“1+7”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全市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动态监测系统作用,围绕搬迁安置区(安置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确保有劳动力户至少一人就业或发展一项产业。依法保障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林地等权益,持续提升安置区(安置点)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融入,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四是加强资金资产管理,“提”资金使用效益。

统筹用好财政衔接资金,保持投入总体稳定,充分调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性,加快形成多方投入合力。指导市县提升项目库建设质量,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项目评价办法,强化项目实施全过程管控,力争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加强公益性资产后续管护,强化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加大到户类资产利用的指导帮扶力度,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五是推进社会力量帮扶,“聚”巩固成果合力。

持续深化盐铜协作,着力优化方式、拓展领域、提升层次。做好中央和省级单位在铜帮扶的服务保障工作,注重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组织开展民主党派增活力、非公组织显担当、巾帼劳模树新风、时代青年做表率、爱心人士展作为等活动,积极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使用乡村优质产品和服务,全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六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享”便捷舒适生活。

从农民最迫切、最期盼的水、电、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电商物流等入手,全面改善农村尤其是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庭院”等示范创建活动,围绕特色经济、红色资源、生态文明、历史文化等打造一批“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幸福美丽宜居示范新村,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

七是持续深化扶志扶智,“激”内生发展动力。

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评选“八星励志”“一强四好”“六比六看”示范户及“好媳妇”“好公婆”、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社会新风尚。以“爱心超市”为载体,以表现换积分,用积分换物品,引导群众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切实改变一些群众存在的“等靠要”以及脱贫之后“缓一缓”思想,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文化教育、技能培训,使群众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增强致富能力,过上更好生活。

二、统筹兼顾推进,抓好衔接过渡

中央要求,过渡期内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一是做好规划方案衔接,制定科学工作路径。

继续落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区县镇村认真编制乡村振兴中长期规划及五个振兴子规划,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因地制宜、分村推进等方式,发掘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是做好机构组织衔接,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和机构健全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乡贤中选好带头人和后备干部,选派好第一书记,全力打造一支百姓信赖的农村干部队伍。加强考核奖惩,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与评选先进、干部任用相挂钩,不断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

三是做好扶持政策衔接,完善优化保障体系。

根据中央关于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对脱贫户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保持脱贫攻坚期间金融帮扶、教育帮扶、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三、接续拼搏奋斗,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既要把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更要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是聚焦提质增效,推进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3+X”战略和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的路子,坚持“工农互动、优势互补、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机制,做强“富裕村”、壮大“一般村”、提升“薄弱村”,持续深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长期稳定增收。

二是强化激励机制,推进人才振兴。

聚焦乡村人口转移和人才短板,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励机制,进一步盘活人口存量,扩大人口增量,扎实开展博士硕士进*、领军人才兴*、产业大军建*、乡土人才迁*、返乡人员留*“五大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培育计划,储备年轻后备力量。探索落实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机制,增强工作积极性。

三是守护绿水青山,推进生态振兴。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春秋植树造林、冬春森林防火,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行动,抓好农村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处理,加快户厕改造及户厕摸排问题整治进程,全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四是弘扬核心价值,推进文化振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习所等场所,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强化群众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提振广大群众奋斗幸福生活的精气神。以道德讲堂、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广场建设等为重点,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发展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焕发农村文明新气象。

五是抓好基层党建,推进组织振兴。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党建引领,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加快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新体制新模式,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强化“旗帜示范”,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点,深入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探索建立“智慧乡村”,推行“一村一约、一月一议、一村一网、一事一晒”的“四个一”村民自治模式,健全群众自治体系。

第四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作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攻号角已经吹响,小偏整理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作文5篇,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作文一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作文二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随意拔高标准,而是在现有标准下狠抓工作落细落实,稳扎稳打赢得最终胜利。细读相关报道不难发现,全区两百多个农村幸福大院的建设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切实满足农村困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同时也注重提升农村幸福大院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水平,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体现人文关怀,务求把幸福大院建成农村困难老人满意的养老栖居之所,这种设身处地为困难老人考量,情理兼顾抓细节的工作作风正是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所需要的。

“贫困堡垒”的问题往往是一环扣一环,脱贫攻坚工作就得一步接一步抽丝剥茧解难题。关于农村幸福大院的重点服务保障对象,“生活自理有困难的留守独居空巢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身边无人照料的农村经济困难老年人”这两项表述引起了笔者关注,“留守”“外出务工”这一组相对应的词语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矛盾。笔者在南疆结亲入户走访时曾遇到过一个小伙子,虽然很想外出务工,但是担心母亲一人在家无人照顾,在村干部来动员登记时还是拒绝了,这个选择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无奈。而农村幸福大院的落实,必将为更多为人子女者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能够放心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每个人都享有追求幸福的热望,而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正为每个人筑牢幸福的基础。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作文三

懂乒乓球的人都知道现在有一种打法叫“拧拉”,“拧拉”既体现选手打球的本领和技巧,也使得比赛更加精彩。“拧拉”关乎输赢,人生贵在“拧拉”。如果把决战脱贫攻坚比喻成一场球赛的话,高低好坏甚至成败输赢便在“拧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对于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年轻干部来说,唯有铆足一股“拧拉”劲,用过硬的本领“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贡献青春的蓬勃力量。

从“会拧拉”的劲中锤炼脱贫攻坚的硬本领。拧拉不是人人都会的一门技术,必须得下笨功夫苦功夫。对年轻干部来说,要想提升过硬本领,唯有到脱贫攻坚的“火线”上勤学苦练,栉风沐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明知自身缺乏脱贫攻坚的本领,非但不接受脱贫攻坚的锤炼,反而挖空心思搞“纸上扶贫”“形式脱贫”;还有些干部喜欢只动手不动脑,企图通过简单的送钱、送物、送“富”方式让贫困群众脱贫等等。脱贫攻坚是锤炼干部本领的“练兵场”、密切干群关系的“大熔炉”。年轻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新鲜血液,应当自觉投身其中,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经受考验、接受锻炼,砥砺品质、增长才干、锤炼作风,不断提升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练就担当大任的“铁肩膀”“硬脊梁”,才能不负韶华,有所作为。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作文四

要拿出狠招实招硬招,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攻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闻令即动、尽锐出战、战越勇,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越抓越紧。特别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工作不能松懈,必须战越勇。现在,剩下的脱贫攻坚任务,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而且还有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诸多挑战,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仍然面临巨大压力。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卯足劲、绷紧弦、拉满弓,咬定目标、全力出击,坚决打赢高质量脱贫的总攻战、歼灭战、决胜战。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全面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推进,各方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赢得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已经充分证明,中共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部署是完备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是清晰的,保障措施是充足的。只要层层落实好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一定能够夺取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作文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当他们垂垂老矣之时能安享晚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自治区把农村幸福大院建设作为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农村有生活照料需求的困难老年人吃穿住用问题,不使一人老无所依,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根据自治区前期的规划,新疆207个农村幸福大院将于6月30日前建成,此次全覆盖培训又为幸福大院奠定了人才基础。放眼当前的广袤乡村,从幼儿园到幸福大院,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从呱呱坠地到耄耋老年,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路上一环都不能缺,“两不愁三保障”的实现已经细化到每个人、人生的每个阶段,越是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越要下绣花功夫,夯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每一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作文5篇

第五篇: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言材料

按照会议按排,我就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如下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正。

今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统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我认为要以全面脱贫决胜小康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着力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牧业农牧区领域倾斜,通过全面脱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始终坚持精准扶贫思想。

脱贫攻坚的成效证明了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性,在衔接过程中,要将“精准”原则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精准衔接、分类施策,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坚持分阶段有序推进。

2020年之前,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2020年以后,以乡村振兴引领扶贫工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新要求、新动力和新保障。

三是坚持分地区逐步推进。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方面存在差距,脱贫攻坚的进度和质量各不相同。因此,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针对地区、乡村发展基础和阶段的差异性,先行先试,逐步完成衔接。

二、通过全面脱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继续强化智志双扶。

加强政策宣传,加大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适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强政策引导,鼓励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人员发挥自己的能力脱贫致富,形成正向激励作用;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减少资金项目扶持,利用“爱心超市”、奖励扶助等调动内生动力的项目,引导其增强脱贫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不良现象,因户施策,教育惩戒,杜绝不良导向。

(二)全面推进、综合提升,在实践中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以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三)促进产业减贫及升级,实现产业兴旺。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产业升级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牢牢把握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打一场振兴乡村经济的产业革命。二是制定县级、乡级以及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三是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四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四)坚持绿色减贫及发展,实现生态宜居。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在观念继承层面,生态振兴要继续以“两山”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二是在内容上,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三是在实施方法上,采取法律方式保证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切实落地,通过立法来保护乡村整体环境。

(五)促进组织衔接及强化,实现治理有效。

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是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二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三是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治理精华的同时,重点抓好法制建设,以法治推进乡村振兴。

(六)推动文化减贫及振兴,实现乡风文明。

大力推进文化振兴,壮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同时外化为自觉行动。二是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乡村实际找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三是要加快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做好“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等产业,保持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七)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实现人才振兴。

由于中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导致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发展遭遇严重人才瓶颈。脱贫攻坚与锻炼干部、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特色扶贫的重要经验。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政府应继续发挥主动性,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补足农村的人才短板。一是以“内育”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新时代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二是以“外引”促进乡村人才的最优化配置。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下载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