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1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教师只有对学生奉献自己诚挚的爱心,才能让学生喜欢、信任和尊敬,才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开启学生心灵之门,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没有像两滴水那样相似的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有个叫刘雪梅的学生。开学都一周了,还没完成过作业。我想,一个小女孩,好办,把她叫到办公室来教育一下,就没事了。两天过去了,老师们反映没管用。这可怎么办?我就用了原来百试百灵的办法—请家长。我和她妈妈共同教育了一番,没想到,当着家长的面她答应的好好的,几天下来,她根本没付诸于行动。这下我可愁了,批评教育不听,请家长又不管用,怎么办呢?没办法,我就去二年级原来教过她的老师那里讨招,可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对她束手无策。她在二年级时根本就没交过作业。虽然没有办法,可我也不能对她置之不理。从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不管什么原因,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上掉队,我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天,我又找她谈话。“刘雪梅,老师每天晚上布置的作业,不是巩固练习,就是预习新课。你不做作业,你当天学的知识能记住吗?不预习,老师讲新课你多被动。你是怎么想的?”她一进办公室,我就问她。几分钟过去了,可她却没回答,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诧异,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我仔细一看,原来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贴画,那是我买来哄我两岁的女儿的,看着好玩,我就撕了一张贴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兴地问:“你喜欢这个东西吗?”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吧,你如果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每天奖励你一颗,而且它们各不相同,怎么样?”她笑着点了点头。第二次上课,她果然按时完成了作业,虽然质量不是太尽人意,但态度还是蛮认真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履行了我的诺言,而她也再没不交作业。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开始,刘雪梅到办公室找我。“老师,以后你不用给我贴画了,写作业我已经养成习惯了,即使你不奖励我,我也会认真写的,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写作业的乐趣,而且我也愿意学习了。”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开心极了。一张张小小的贴画,竟然让她改变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了解了她的爱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让她找到自信,扬起了学习的风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为教育塑造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火花,是教师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努力进取,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一种泛爱的心理,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同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撒向每一个学生,以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他们,去改变他们,教育他们,塑造他们。
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神性的光芒,只有你用灿烂的眼神去审视他,你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亮点是那么多。在教育中找到学生的亮点,不断确认、表扬、鼓励、放大,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由此引发出成长的动力。孙迪,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学到我们班的学生。她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作业不是忘了做,就是写的乱七八糟。可是大课间活动时,我发现她动作灵巧,喜欢跳皮筋,每个大课间她都玩的满头大汗。一天,班会时间,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孙迪大加赞赏:“我们班的孙迪同学真是个跳皮筋的天才,跳起来动作既轻盈又优美,老师以你为荣。”我发现当时的孙迪有些不自然。之后,我经常当着孙迪面对老师们确认她跳皮筋的能力,孙迪皮筋跳得很棒……当众表扬他,然后很自然的摸摸她的头,让她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跳皮筋比赛,她获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借着这事我对孙迪说:“孙迪,你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只要你用心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几周下来,孙迪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上的她听课认真。当然,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抓住学生生命中的亮点,然后把这个亮点放大,因势利导,培植自尊心,然后引导到引发这些事情的兴趣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感“爱”对孩子的作用之大。爱是成功的基础。教师只有用爱去播种,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找到自信,学生才能进步,才能健康成长。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2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笨蛋。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智商不全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已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已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3《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也让我悟到教育的真谛。它让我知道“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的最优秀,做的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书中例举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经历,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候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但他们都成为了伟大的人物。
从这一个个事例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要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绩这个标尺来衡量他们,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多加观察孩子,欣赏每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爱的目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4最近课余时间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曾经让我刻骨铭心、感动良久,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世无弃人,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书中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
放下这本书,细细联想在平时的教育生涯中。在我看来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我曾查阅资料,什么是达人?原来达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那么象舟舟、刘伟、张海迪、周婷婷他们都是残疾人,但他们更应该叫做达人。
我是从这本书里面获取了它的精神和品质,获取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乐趣。所以从今往后,我要坚持阅读、快乐阅读、在阅读中不断进步!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5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我这学期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下面就从四个方面随意地谈谈吧。
一、书的基本内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把“笨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书的前言部分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孩子是“笨小孩”。造成笨小孩的责任在家长和老师,“笨小孩”并非真的笨,在他们身上也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并且潜能是呈多元化的,关键是父母和老师如何去挖掘。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会觉得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
本书通过十二个所谓的笨小孩,把他们培养成天才的事例,介绍了培养天才的十二种方法。根据我粗浅的理解:
第十二、以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海伦凯勒为例,告诉我们感官教育也能使盲人聋哑人成为天才。
二、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孩子的一种幸福
书的第三章介绍了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曾经是个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一年级读了三个月就被恩格尔老师撵出了校门。但在母爱的情感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发明家。所以我想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孩子的一种幸福。作为一个老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不能只爱德才兼备的优等生,还应该爱平平常常的中等生,更应该爱智力落后的后进生。我想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热爱孩子应该是教师的天职。
三、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希望
书的最后一章讲了海伦凯勒的故事,莎莉文老师为了改变海伦凯勒吃早饭时的不良习惯,与海伦凯勒进行了一场较量,老师终于胜利了。我觉得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做老师的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胜于言教。老师在做出榜样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有句名言说:要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产生行为;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养成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会影响你的一生。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除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外,还有文明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健康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我觉得合理安排时间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做得好,将为我们赢来双倍的生命。
所以我想要让孩子们限时限量地完成作业,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雷厉风行的习惯。看来要改变孩子不想完成作业的坏习惯,课堂作业当堂课完成已经势在必行,决不能放到课外去做,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休息活动的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一定要做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愿孩子们都能养成好习惯。这是我的心愿,也是你们的心愿。因为好习惯可以让孩子们在成长中走向胜利。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6今年寒假期间,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书中四部分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细细读来,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深深震撼。书中讲诉了一些当代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蠢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就算是出生智力低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给孩子付出所有的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而不是变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他们做到了,他们成功了。其实,这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
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一个个令我难忘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一个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为了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字贫民窟长大的孩额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第二篇: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读了一本书《教育的奇迹》,里面讲述了十八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我被其中的一个故事震撼了。
他是霍金,一位伟大的物理天才,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王”.他所撰写的《时间简史》在全球也拥有着无数的读者,霍金本人也跻身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之列,但是命运对他十分残酷,21岁的他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缩症,不久完全瘫痪.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向右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只能向内扭曲着.嘴已经变成s型,要是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看书、写字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医生断言他只能活2年,但是他却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坚强的活了下来,而且是40年,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由此可见,霍金这40年将是何等的艰辛。
从古至今,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长,在艰苦中奋斗,他们都是经过多少的坎坷和磨难,才达到光辉的顶点.霍金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因为他是凭着坚强不屈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才成功的。
霍金这位生活强者、科学巨匠,永远是我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他能用一个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战胜病魔,并且不断求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要向霍金学习,他教会了我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着一颗乐观、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要坚持到底,要勇于克服困难和挫折,这样才会到达胜利的终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2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这样的课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东方讲究系统的、秩序的儒家文化传统,这种作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会顽强地表现出来,成为教育改革的潜在的稳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们朝着生本的方向进和体系性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乱不到哪里去,反而会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结出丰花硕果。”《新基础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基础教育改革不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简单的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彻底分离,而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和与时俱进的过程”。美国素来就比较强调儿童个性,推进儿童中心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却可能产生较多的问题;然而,“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韩愈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书中还谈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即“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江苏洋思中学闻名遐迩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与生本教育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该校蔡林森校长是否读过这本书或聆听过郭教授的报告?洋思中学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应该说,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实践取得了同样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反思我们的教育习惯,有太多的“以师为本、目中无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为本、实则以师为本”的例证。包括学校内部的某些汇报课,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课,当然也包括某些带头人、特级上的示范公开课,或多或少过于强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不由得想起我们“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研究的“核心课程资源——教材的适应性应用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分明也是在适应教师适应学生等角度改变、替换、拓展、重构、自主开发教材,原来一切的适应就是为了学生更自主高效快乐地学习。但愿我们在实践“生本教育”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奋进,也在反思中不断落实和提升我们的“生本”理念。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3
暑假里心血来潮,买了好多茶叶,大红袍、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正山小种。于是,忙里偷闲(此“忙”为带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书,品香、品味、品读!
身为教师,便离不开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乐章,要用爱去谱写。几本书中,朱永新老师主编的一本《教育的奇迹》,让我很受感动。此书由四个篇章组成,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些奇迹的诞生都来自于一个“爱”字,唯有爱能化腐朽为神奇。
周弘用爱将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一位令人惊叹的神童;胡厚培用爱将弱智的儿子舟舟培养成世界唯一的弱智指挥;荣晓鸣用爱将先天脑瘫的儿子荣博征服美国名校;名师孙维刚用爱浇灌学生心灵的成长;校长刘京海用爱鼓舞学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圣珍老师用爱感化学生人性的尊严……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实在让人震撼,为之感动。特别是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在这爱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师魔术般地转化了无数的“问题少年”和所谓的“差生”。凭着一颗热忱的心和一份真诚的爱,李老师把一个个“动物”变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赖的好母亲,是学生钦佩的好老师,是年轻人喜欢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亲,却被成千上万的孩子视为“再生父母”。这份爱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伟大呀!
感动书中的奇迹,也便细想身边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身边也不乏有些性格怪异、思想偏激、行为散漫、调皮捣蛋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成因,我们似乎了解的太少。没有像李老师那样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爱,被父母爱,被老师爱,被社会爱。爱是无限的,让我们像那些用爱创造奇迹的前辈们学习,用自己真诚的爱,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让他们在爱的暖流中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让他们的梦想插上美丽的翅膀,勇敢地飞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让我们一起用爱创造教育的奇迹吧!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读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先生写的一本书叫《早期教育与天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早期教育从何开始是最理想的呢?书中介绍了最早可以在怀孕期间就可以开始了。本人非常欣赏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因为根据老维特的经验“音乐往往能造就天才”,而是因为音乐的确是美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语言来解释其中的奥妙。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听力,你就能毫不费力的从音乐中享受到它表达出来的东西。
书中小赛德慈的母亲在教小赛德慈“快乐、兴奋、幸福”时,小赛德慈流露出不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所以母亲在多次讲解后仍不能明白他们的差别。母亲用迷人的吉他声告诉他,小赛德慈专注的听着,母亲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的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上弹奏的:“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个形容词,快乐就像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哇!原来是这样!”从那以后小赛德慈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很轻松。也许有的家长认为那是因为小赛德慈的母亲会弹吉他,可以借此教育,如果我们不会音乐那怎么办呢?在此我想说的是,音乐是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弦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来达到很好很有效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孩子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要全面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并不是说每个家长必须什么都具备,但是知识面应该做到博而广。另外我还体会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开启儿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2)早期教育不完全是一个向孩子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在向孩子传输知识的同时,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3)天才儿童既然是早期教育的结果,那么一旦停止早期教育,天才亦会变成庸才,所以早期教育并不是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否则,早期教育就会徒劳无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生重要的一课。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自己考虑问题的空间,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极为重要。给孩子增强信心的机会,让孩子去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现实世界,培养教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能力,让孩子有能力应对困难,面对现实,不受阻力影响的心理。培养良好的性格,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5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时,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或者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使孩子那颗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这些定性的词都不能随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学生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同学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的后进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同学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6
假期两个月,以龟行速度读完了校长推荐书目《教育的奇迹》。读完18个教育故事,唯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爱,真真切切的爱打动了我的心。要问我18个故事中哪一个更得我心,那便是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之间的故事。
海伦·凯勒,18 80年出生在美国巴拉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海伦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场猩红热夺取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海伦就在这样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着成长。直到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因而了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导下,海伦用手摸触学会了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阅读,后来用手没别人的嘴唇,学会了与人交流。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里奔跑,在地里埋下种子,爬上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去河边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了失聪和失明的障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得克里夫学院,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伦如何从一个又聋又哑又忙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人物?海伦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说,我们还要看到默默陪伴海伦五十年,给予海伦无私的爱的莎莉文老师。
爱学生,每个老师都会说,也都做,但是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千差万别?我想这在于老师所给予学生的那份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么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杠脚。
有人说:爱一个人要能爱她的有点,更要能包容她的缺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关键在于爱人的人有没有一个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点和瑕疵。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缺点,只是老师眼里有的孩子有点多于缺点,而有些孩子则被缺点掩埋,很难找到他的优点,有点多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多,反之亦然,于是老师开始埋怨学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谁会会回头想想,“为什么我没有找到孩子的有点,是这个孩子毫无优点,还是我缺少一双寻找优点的慧眼?”被缺点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没有一双发现孩子身上有点的慧眼是极其可怕的,因为他带给孩子的不是积极,阳光和快乐,而是消极负面的,这一切将跟随孩子的一生。
假期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Children are the true treasure of countries。 Let's teach them well。”(孩子是国家的财富,我们必须好好培养他们。)这是一位加拿大老师的一句话,当我问起她为何这样说,她的回答是:爱孩子等同于爱财富。金银珠宝谁人不爱?为何不能用财富的心理去爱班级中那四是个孩子?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爱在某些时候变味了。早读铃声响了,玲玲踏着铃声姗姗来迟,其他同学早已开始了早读,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时的你会怎么做那?大声喝斥“教室外站着!”还是现行退让,放她进教室早读,可后再轻声细语地询问迟到的原因,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原因后,因同情,因关心,或其他因素给她一个抚摸,一句安慰,一个拥抱,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给予她的爱和关心。
或许班机中的孩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可是同样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为教师是何种心态爱你的学生呢?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猎人带着猎狗去森林中打猎,猎人一枪打中一只兔子的后退,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飞奔着去追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不见了,猎狗悻悻而归,猎人开始骂猎狗:没用的东西,连只受伤的兔子也追不上。猎狗不服气:我尽力而为了啊!兔子终于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庆幸的同时也感到很惊讶:那只猎狗那么凶,你还受了伤,怎么还能跑得过它?受伤的兔子说:他是尽力而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师啊,你对你的学生们是尽力而为了还是全力以赴了?
其实,在我看来,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还不足以说明你会爱孩子。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是刚柔并济的。她既能给予孩子母亲似的柔情,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给予学生父亲般的威严,学生可以从她那里明白何为责任和坚强。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7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书里面关于养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是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专著,不仅科学严谨,而且实用新颖。我深深赞同作者的教育观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必须从小养成。
“有的孩子做作业,边做边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有的孩子上课听讲静不下心来,一会儿跟同学说话,一会儿玩手中的东西,一会儿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师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过这些难题,有时还真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们无可奈何。我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造就一个人一生幸福的基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我们应更多的去关注一下他们的学习以及平时在校的生活习惯。当然学校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许多好的有关细节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养成的过程却不是简单的。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要把它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就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这种痛苦的磨练,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们现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时期,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当然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们班的吴妙研同学来说,她以前逃过半天学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恶历的行为。问其原因才知道由于家庭作业没有完成不敢来上学,怕老师告诉家长,自己回家又挨打了。通过了解我知道她和妈妈的关系很糟因为每当她犯错误时妈妈就会打她,而爸爸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无法照顾她,因此她就对妈妈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事后我找到她的妈妈通过我们相互沟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们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许多,学习上也进步了。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就有可能经常性的逃学形成习惯,到那时在去纠正它将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正如人们经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的力量强大而顽固不可融化,习惯一旦形成,终其一生,便难以改变。这里讲的“本性”,当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与自我长期来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书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就十分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岁数,可省笞罚。”其中蕴涵着一个习惯养成的道理。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习惯一但养成那么就很难在改变。当然好的习惯是让人们享受终生的,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那么他踏上社会后工作、生活、做人处事都将会是一个严谨、负责任的人。
因此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与学科知识有机相溶来渗透做人道理,来养成学生的基本习惯。作为教师,应当担负起相关责任以及承担相应的任务。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8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已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已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9
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五六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幼儿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幼儿园里,她总觉得老师、、小朋友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孩子。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头疼孩子。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孩子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孩子,乃至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孩子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特别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10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老师。透过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了解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个性是语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老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向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向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老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思考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务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追求。时至今日。于漪老师依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务必“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发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切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此刻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善,缓慢且谬误百出。但许多老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若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第三篇: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1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2
在假期里,我有幸阅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沉浸其中,感受着这本神奇的“奇迹”所带给我全新的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通过书中的故事,我意识到教育并非仅仅为了选拔天才,也不应将人们简单地分为天才和傻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上帝都赋予了他们成功的机会和可能性。这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力和价值,在适当的环境和培养下,任何人都有实现自己的成功与成就的机会。
当我们深刻理解教育的真正价值时,我们会对那些事业有成的天才的成功毫无疑问。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些现代知名人士的成长历程,他们在年少时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差生”、“笨孩子”、“问题儿童”甚至“残障孩子”,然而后来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牛顿小时候被人看不起,被认为是差生;爱迪生在老师眼中不受欢迎,被戏称为糊涂虫;达尔文喜欢说谎,被视为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儿。然而,这些负面评价并没有阻碍他们的成功之路。这是为什么呢?显然,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些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但教育系统对他们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他们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并没有因为智力或学业的困难而放弃他们,而是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和支持。同时,这些人本身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努力精神,他们不断努力克服困难,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此外,教育的角色还体现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上。这些成功人士都具备了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并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教育系统对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训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正是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教育的奇迹并不仅仅是指那些被看作“差等生”而后成为成功人士的个案,更是突显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能力。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也能够塑造他们成为有创造力、贡献社会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潜力,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教育支持和鼓励,他们都有机会取得自己的成功。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名叫周舟的独特指挥家。周舟是一位天生智力有限的孩子,可他既不幸也幸运。作为他的父母,他们从未将他当作残障儿童,而是用他们的爱和耐心来发展他的潜力。他们利用他非凡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并给予他锻炼的机会。尽管舟舟是一个智商较低的孩子,但他很幸福。上帝关闭了他智力的大门,却打开了他指挥的`殿堂。这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庭的责任!总之,无论来自何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每一个奇迹的背后,都时刻展现着人性的爱!正是这种各式各样的真爱,使得一切成为可能!
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我们应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并相信他们都能取得最优秀、最卓越的成绩。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呵护,因为他们的心思更加敏感。事实上,学生的成绩下滑与他们在学校是否受到足够的关心有很大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用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适当的包容。我们的包容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多一点包容,多一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迅速且显著。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与成人相比,孩子的思维是不受束缚的,他们的思路多变,缺乏固定的逻辑,也没有受到概念的限制。因此,他们不太可能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也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情上。然而,这反而使得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超越成人的思维,创造出令人惊讶的场景。优秀的教师通常能够顺应孩子们的天性,通过不断引导来培养孩子们的才华,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天性。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个性都不同,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材施教。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随意安排或强迫他们按照家长的意愿发展。相反,我们应该顺势引导,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避免他们的短处。此外,我们应该经常给孩子们正面的评价,而不是像对待坏人一样去防备他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是不可避免的。在与孩子们交流时,父母和教师应该避免使用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是要多次赞美鼓励孩子们。父母和教师也不应该将孩子们视为坏人般防守、管理,而是应该信任他们,赞赏他们。
这本书想要传达的观点是,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没有不可教导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和老师。尽管这并非绝对,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帮助孩子成长,而非过度施加压力或强迫孩子成熟。当你打开这本书并认真阅读时,你将会发现——身边就有天才存在!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3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这本书想要传达的观点是,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没有不可教导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和老师。尽管这并非绝对,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帮助孩子成长,而非过度施加压力或强迫孩子成熟。当你打开这本书并认真阅读时,你将会发现——身边就有天才存在!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各自的优点和潜能。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并培养他们的优点。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给予孩子以优质的教育,他们就能够成为更优秀、更聪明、更有才华的人。当我们面对那些被冠以“笨小孩”、“问题孩子”的学生时,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可能他们在学习方面表现不出色,但却在其他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天赋和潜力。例如,他们可能擅长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家务;或者他们可能对某种艺术形式特别感兴趣,如绘画、音乐等。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并挖掘它们。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只有当我们用心去教育、关爱并激发他们的潜能时,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和伟人。所以,让我们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怀着赏识和鼓励的态度来看待孩子,并给予他们更优质的教育。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和培养他们独特的潜能,他们必定会取得出色的成就。
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一样。”一个没有水的池塘无法被称之为池塘。同样的道理,没有情感、没有爱,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了: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思想问题时,我们往往选择视而不见,或者用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待,而不是努力去捕捉、认真去发现,并耐心地引导;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也往往选择毫不留情地呵斥、甚至动手,而不是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当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时,我们也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并热情地鼓励,而是选择公开批评,让他们感到沮丧,使孩子那颗稚嫩的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我们冷漠的眼前,可能隐藏着下一个牛顿;在我们棍棒的下方,可能潜藏着下一个瓦特;在我们恶语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下一个爱迪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有发展潜力,而这种潜力不应被扼杀,它是人们天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很多同事在有意无意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出了许多令人痛心的“奇迹”。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创造出来的。”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调整的是自己的态度。我们不能轻易将“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等负面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只有将每一个孩子视为“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父母所期待的那样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每当我看到那些年幼的七八岁的'孩子们,我都期望着他们能够快乐幸福地成长。但是,在这个学期里,有一个班级的一个学生却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她总是默默无言,课间时间常躲在角落里,上课也不愿意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比较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这个阳光般的年龄却如此默然呢?我脑海中充满了疑问。因此,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情况,希望从中找到答案。通过与她的交流,我得知她在三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她随后跟随父亲生活。然而,她的父亲没有稳定的工作,经常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喝酒、打麻将,同时她还得承担很多家务活。如果父亲心情不好,还会动手打她。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对她有偏见和冷漠,因此她的自卑心理非常严重。作为教师,我们的爱应该像阳光一样普照每一个孩子,温暖他们脆弱的心灵,特别是那些内心受到伤害的学生。离异和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使她无法像正常的学生那样享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她有很多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不愿意与人交往,胆小害怕,逐渐变成了班上的落后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之情可以感染并激励学生,甚至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关心教育那些有类似困境的孩子,并利用我们的特殊地位来调解离异双方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下定决心要以行动来温暖她的心灵,消除她的自卑感,唤醒她的自尊。在这一过程中,我知道不能凭借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需要整个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和配合,共同来帮助她走出困境,向成功迈进。渐渐地,这位学生开始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也变得愉快起来。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亮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让他们在老师以爱的眼光看待下,满怀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深信:爱,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读了一本书《教育的奇迹》,里面讲述了十八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我被其中的一个故事震撼了。
他是霍金,一位伟大的物理天才,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王”.他所撰写的《时间简史》在全球也拥有着无数的读者,霍金本人也跻身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之列,但是命运对他十分残酷,21岁的他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缩症,不久完全瘫痪.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向右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只能向内扭曲着.嘴已经变成s型,要是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看书、写字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医生断言他只能活2年,但是他却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坚强的活了下来,而且是40年,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由此可见,霍金这40年将是何等的艰辛。
从古至今,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长,在艰苦中奋斗,他们都是经过多少的坎坷和磨难,才达到光辉的顶点.霍金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因为他是凭着坚强不屈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才成功的。
霍金这位生活强者、科学巨匠,永远是我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他能用一个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战胜病魔,并且不断求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要向霍金学习,他教会了我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着一颗乐观、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要坚持到底,要勇于克服困难和挫折,这样才会到达胜利的终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5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笨蛋。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智商不全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己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6
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五六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幼儿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幼儿园里,她总觉得老师、、小朋友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孩子。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头疼孩子。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孩子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孩子,乃至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孩子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特别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体会7
假期两个月,以龟行速度读完了校长推荐书目《教育的奇迹》。读完18个教育故事,唯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爱,真真切切的爱打动了我的心。要问我18个故事中哪一个更得我心,那便是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之间的故事。
海伦·凯勒,海伦,在美国巴拉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出生于1880年。她的一岁半时,不幸感染了猩红热,导致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随后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黑暗而孤独的世界中,海伦逐渐长大并摸索着生活。直到她七岁那年,家人为她请来了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名叫沙利文的老师对海伦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沙利文小时候几乎失明,因此能够理解失明的痛苦。在她辛勤的指导下,海伦学会了使用手语通过触摸与他人交流,并通过触摸点字卡学会了阅读。最终,她甚至能够用手摸别人的嘴唇来理解他们的谈话内容。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鼓励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里奔跑,在地里埋下种子,甚至爬树吃饭。她还带海伦去摸刚出生的小猪,一起在河边玩水。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海伦竟然克服了失聪和失明的障碍。她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得克里夫学院,并成为一名博学多才、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知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写作了十四部作品,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这些作品记录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思考。
海伦如何从一个又聋又哑又忙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人物?海伦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说,我们还要看到默默陪伴海伦五十年,给予海伦无私的爱的莎莉文老师。
爱学生,每位教师都会口头上说,也在行动中做,但是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呢?我认为这与老师对学生所给予的爱是否满足孩子的需要有关。如果是满足孩子需要的爱,那么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就像优美的舞蹈一样轻盈美好;而如果不是满足孩子需要的爱,那就像他们的关系中多了一块绊脚石一样。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仅要欣赏她的优点,还要包容她的缺点。虽然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并不简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宽容心,能够接受对方的缺点和不完美之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是在老师眼中,有些孩子的优点超过了缺点,而另一些孩子可能被缺点所遮盖,很难看到他们的闪光点。那些被缺点掩埋的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发现孩子身上优点的双眼,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带去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而不是积极、阳光和快乐的正能量。让我们都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没有发现孩子的优点?难道是因为这个孩子真的没有优点,还是因为我们缺少寻找优点的视角和观察力呢?当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时,我们将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这样,孩子们才能从小就感受到积极的`力量,迎接未来生活中的挑战。因此,作为一位教师或者家长,我们都需要培养一双发现孩子优点的慧眼,给予他们正面的评价和支持。这样,他们将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走向美好的人生。
在假期中,我经常听到一个句子:“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好好教育他们吧。”这是一位加拿大老师说的。当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时,她回答道:“爱孩子就等同于珍视财富。每个人都喜欢金银珠宝,那为什么不能用珍视财富的心态来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呢?”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爱在某些时候变味了。早读铃声响了,玲玲踏着铃声姗姗来迟,其他同学早已开始了早读,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时的你会怎么做那?大声喝斥“教室外站着!”还是现行退让,放她进教室早读,可后再轻声细语地询问迟到的原因,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原因后,因同情,因关心,或其他因素给她一个抚摸,一句安慰,一个拥抱,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给予她的爱和关心。
或许班机中的孩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可是同样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为教师是何种心态爱你的学生呢?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猎人带着猎狗去森林中打猎,猎人一枪打中一只兔子的后退,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飞奔着去追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不见了,猎狗悻悻而归,猎人开始骂猎狗:没用的东西,连只受伤的兔子也追不上。猎狗不服气:我尽力而为了啊!兔子终于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庆幸的同时也感到很惊讶:那只猎狗那么凶,你还受了伤,怎么还能跑得过它?受伤的兔子说:他是尽力而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师啊,你对你的学生们是尽力而为了还是全力以赴了?
其实,在我看来,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还不足以说明你会爱孩子。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是刚柔并济的。她既能给予孩子母亲似的柔情,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给予学生父亲般的威严,学生可以从她那里明白何为责任和坚强。
第四篇:《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教育的奇迹》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本书的序言部分便让我获益匪浅: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
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
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 “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
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本学期我阅读的是《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中,每一章的开头都讲述了一位名人儿童时期的故事,这些名人都是我们非常崇敬的,如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等。而他们在儿童时期却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等,被冠以了如: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却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教出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许多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能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
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而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这不是绝对,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
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的想象力去非常丰富;也许他的作业做得很糟糕,可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很强。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书中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这样也能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父母和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就看看这本书吧。
李菁
2014.6.22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文/时晓伟
摘 要:《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成功的背后除了父母的关怀和不离不弃之外,关键是教育在起作用。
关键词:积极的期望;机会;鼓励
鉴于本书的启发,我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来考虑。
一、积极的期望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
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
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
做作业。”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
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朱永新。教育的奇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
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掩卷而思: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记得去年刚接手二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由于都是第一次,前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班级里男同学多,行为习惯相当差,常规管理乱。接手后,我及时地了解原来班级的状况,根据观察,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
走马上任,很快,同学们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而是拿出书,自觉朗读。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也非常有序,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我轻松了不少。可班级里三村转来了五个学生,语文成绩排在末尾,还有施东东同学竟然自己的名字也会写错。第一单元一测试,他竟然不及格。每一天,他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他不仅做作业拖拉,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下课贪玩。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他的父亲把他的语文书一扔,家长不愿管他。放弃吧?不行,得另想法子。终于,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比赛,班级里田径项目没有人选,学生向我推荐:施东东跑步不错。在试跑之后发现,他是最佳人选。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让他展示自己的长处。我和他商量学习比赛两不误。果然,他上课专心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运动会上,他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当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投向他时,他高兴极
了。后来,他对班级里的事非常热心。当然,语文成绩进步非常快。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 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增智、益志、怡情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有感
洮南市第二小学张美琳
本质上讲,阅读是自我建设与自我塑造的过程。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人身之躯譬如一座房子,生来都是毛坯房,通过阅读构建装修,灵魂居住期间才会润泽舒适。那么为什么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重要问题。
读了《中国教室的奇迹》中的幸福第四课“赴一场与好书的约会”之后,我也深深地有了感触。俞玉梅为了能让孩
子们爱上读书,精心设计了很多办法,如:打通生活与学习的“任督二脉”;让孩子明白,阅读是最美得人生姿态,告诉孩子“为什么阅读”;让攀比阅读之风席卷教室;带孩子与朝阳清风一起读书等。
书籍为人类插上改变命运的翅膀,阅读是获取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一个老师曾经问他的学生:“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最后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学生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传奇人物——周恩来,当年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周恩来,一代总理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赋予了他知识,读书使他渊博,读书使他通晓古今,懂得了治国之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代诗人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让他豪情满怀,读书让他立志报国,读书让他感悟到百姓的疾苦,写下了千百首
感人肺腑的诗篇,成为受后人称颂的“诗史”。
一位位有志之士,一代代天之娇子,他们工作于不同的领域,成长于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读书。我无法保证读书便可以成为诗人,更无法保证能成为总理,但是我可以保证在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收获许多原来没有的东西。
一本书,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此伴着这个人快乐地成长着,我想大概这就是书的魔力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无数成功人士热爱读书的原因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读书又怎么能进步呢?人之所以富有,首先应该是心灵的充实和纯洁,其次才是房子,车子和钱财。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第一位的是,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的竞争力,没有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成为富强的国家。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浮躁到连书
都不愿意读,猖狂到视读书人为另类而不齿的地步,那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离崩溃不远了!从主观上来看,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泛滥是读书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某些人的眼里,哪些灰暗的书本中只有‘颜如玉’,或是‘黄金屋’。功利,世俗,浮躁化倾向日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众,推杯换盏整天喝得头昏脑涨,天昏地暗者众,而坐下来踏踏实实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者寥寥。
----军事专家张召忠说
我也认为:读书,不光是学校学生的事,每一位现代人都要读书。读书的目的可以各各不同,依我看来,无非三种目的:增智,益志,怡情。
如果我们是一棵树,那么书就是灿烂的阳光,如果我们是一只小鸟,那么书就是翱翔的翅膀??我想我们不必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但我们至少应该“为成长之健康而读书”,“为人生之辉煌而读书”!
第五篇:《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
让教育充满爱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乖巧懂事,聪明伶俐”这是老师所喜爱的学生。但是在我们的身边,那些所谓“不听话”、“愚笨”的孩子大有存在,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如何引导家长的教育模式,这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话题。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海伦·凯勒,一个因为一场高烧造成的盲哑聋的残疾人,尽管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和声响,但她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光明和动人的声响。她的成就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但创造这个奇迹的,除了她天生具有的超人的智慧和本领外,还有他的恩师,他的父母。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沙利文老师50年如一日的谆谆教诲,投向海伦在铂金斯聋哑学校接受的特殊教育,投向海伦在剑桥女子中学和哈佛大学雷德克利夫学院所接受的正规教育,我们会发现这个奇迹的一半是海伦·凯勒的老师沙利文小结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
与其说生活的厄运助成功一臂之力,倒不如说是平凡的教育造就伟大的奇迹,是教育中所给与的尊重、爱心和关怀,是教育中所流露的耐心和信念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去强迫孩子去成长。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发,去引导,就会发现,他们其实都是“天才”。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庭,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发自内心的去爱他们。尊重生命吧,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叶玉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