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共)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1
建立平等的地位
首先,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平等,只有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这样孩子就会把父母当成是自己的知己。假设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用一副严肃的面孔,以及严厉的语言去和孩子讲话,这样无形中就会使孩子产生畏惧和厌恶的心理,时间一长,孩子将不敢直白的向父母袒露心声。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帮助,还会让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难,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代沟”了。
倾听孩子的想法
“倾听”是沟通中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在孩子年幼单纯的心里,父母的倾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尊重的表现,这样会让孩子理解为这是父母的关心。听取孩子们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而不是家长们强加给孩子的未来,如果这样做了,不仅不会改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还会让孩子更加讨厌父母。如果这种状况一旦无法挽回,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包容孩子的缺点
家长们不能只关注和培养孩子的优点,还要了解和包容孩子的缺点,从而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或采取一些良好的措施帮助孩子改善缺点,也不能放纵孩子的缺点越来越大,这样会使孩子养成坏习惯,特别是在做事情上,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能要养成过度依赖性。
鼓励孩子的话语
最后一点,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要多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这样会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也会让孩子与他人沟通时,养成说文明语的习惯,而不是“脏话连篇”。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话语对人们心灵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况且孩子的心灵又是如此的单纯和脆弱。好好说话,好好沟通,加深亲情,幸福家庭。希望家长们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了错误时,好好与孩子交流沟通。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2近期有不少高考学生的家长反映,自己和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了,现在完全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家长和学生之间交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沟通不当。有时候孩子正在考虑其他问题,或是情绪不佳不想说话的时候,家长偏偏在此时跟孩子讨论,结果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遭到拒绝。
谈话方式不当。有的家长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态度简单粗暴,要么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你必须听我的”、“我说的准没错”,要么严词指责“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谈话内容太过重复。有些家长每次跟孩子谈话的内容都差不多,老生常谈成了唠叨,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厌烦。
没有养成沟通习惯。很多孩子对家长不理不睬的态度是逐步形成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没有建立起沟通的习惯,或者因为工作忙对孩子缺少关心,或者对孩子国语溺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没有跟家长沟通的必要。
言之无物。有时候家长想跟孩子交流,但是谈话总是找不到重点,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孩子左耳进右耳出,自然没有什么效果。
小建议
首先,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谈话时机。比如,在吃饭之后休息的时候,或者节假日一家人聚会娱乐的时候。通常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孩子的精神都比较放松,心情比较愉悦,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家长沟通。
其次,谈话的次数不要太多,不要太频繁。沟通的效果与时间长短、次数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过多的谈话反而会招致孩子的反感。所以,与孩子交流时应该把握一个度,每次时间不要太长,只要把想说的内容表达清楚即可,不要长篇大论。
第三,要真诚地交流。不要把自己总摆在家长的位置上,要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交流,谈话时,最好开诚布公,把最真实的想法、情况当面说出来,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不要旁敲侧击或避重就轻否则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最后就是要把握态度。对于那些心理压力过大的孩子,刚开始沟通时,家长可能会遭到拒绝或出现过激的语言。当交流不畅的时候,家长要把握自己的态度,切忌当场发怒激化矛盾。应尽量淡化矛盾,及时地转变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再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帮助他们反省。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体会3小时侯,我们对父母依附、崇拜、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而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却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责怪我们越来越不服管教,越来越不懂事,而怀念我们小时侯的乖样子。他们对我们的关爱之心没有变,只是要求更加严格,免不了多叮嘱几句,在我们听不进时,就觉得家长唠叨、罗嗦。于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求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与父母发生冲突,如果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或者对他们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或者由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甚至采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都是错误的,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家中,父母与我们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代沟,对此不能否认,不能漠视,但也不能夸大。积极的做法是从中架起沟通的桥梁。沟通是双方的事。我们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爸爸妈妈,我会做一个好孩子,我会认真的做每件事情,我会好好的孝敬你们,只是爸爸妈妈,我希望你们对我多一点的信任,给我多一些机会,有足够的时间让我证明给你们看,让你们看看你们的孩子是多么的精彩……
第二篇:《父母与孩子沟通》读后感
《父母与孩子沟通》读后感
刚结婚时,就感慨过,养狗比养孩子好。养狗我不管怎么宠它,都没问题,也没责任;但孩子不行,她的一言一行的养成,我都必须负责。为人父后,这种感觉越发深刻。小小的女儿慢慢长成,以为世界本就是围着她转,稍不如意,就哭成倾盆大雨。顺着她,虽然当前能得开怀一笑,但以后如何;逆着她,小人儿哭的哽咽难言,心疼不已。每次都是左右为难。
女儿现在2岁多了,从不满周岁开始,我和老婆连大声争执都不行,声音大一些,那小丫头利马趴地上嚎啕大哭,更别说吵架了。“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可就是要打光脚,就是不要刷牙,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就是不叫叔叔阿姨,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点了可就是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等等,全是怎么说都不听。
在无奈中我便想到从书中寻求答案,在阅读了几本有关育儿的书籍后,尤其是在阅读《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圣经》一书后更使我受益匪浅,我逐渐明白了应如何与孩子相处,掌握了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书中介绍:“有时候我们家长想要的,却不是孩子想要的。有时候家长是为了孩子,可是却反而害了孩子。”正如我们自己,如果不给你追求的自由,你会感到非常的难受。因此,有时候我们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却不领情,和你一味对抗到底。所以,当遇到无法沟通的时候,家长先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先去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然后从孩子的思考角度出发,去找出他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因势利导,对他想法中错误的一方面进行纠正,可以讲道理啊,举例子啊,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比如他不爱学习,父母可以问他为什么不爱学习,心里是怎么想的?让他先说,然后父母再根据他说的话决定自己教育的语言;比如父母认为他搞了破坏,父母可以问他,为什么说要这样做,他可能有它自己的想法。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在教育学思想教育原则上曾说过,疏导比堵截效果更好。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无法跟大人沟通而急得直跺脚了。所以教育孩子前先要问一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开始交流。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家长有耐心,因为这比粗暴的方法来得
更费时间。
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时,要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分析孩子的现状,孩子的心理及性格特点,平时多鼓励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遇到任何事情要有主见,能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不要过多的依靠父母。如孩子做事不周、欠恰当,父母不应指责、挖苦孩子,应坐下来与孩子交谈,统一看法,只有这样才更加有利于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美国心理学家金诺特说:“感情教育能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感情是什么。对一个孩子来说,了解他自己的感情比了解他为什么有这种感情更为重要。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就不会再感到一切都混乱了。”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面感情的镜子,以帮助孩子解他的感情。一个孩子要知道他内在的感情就要听父母对他感情的反映。通过感情的镜子,能够给孩子提供一种自发的修整和改变的机会。
教养孩子是个不断要协商的过程,而且不时要重新界定与孩子间的关系,还必须坦率地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孩子的坦率地沟通。
阅读本书的经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赢得孩子的喜欢和信任,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是每个父母都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想做孩子最愿意接近的父母,就要弯下腰来和孩子交流,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走好走稳。永远要记住: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书中介绍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没有沟通,只有付出与误会。父母苦,孩子也苦。作为父母,培养一个心理、生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辈子要去琢磨的事情啊!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六个技巧.
阅读朋友赠阅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只恨自己知道这部图书太晚了。这本图书被誉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一点也不为过。
近几天,边看边学,不仅改变了我对教育子女的理念,而且通过实践书中提供的技巧,也大大改变了我对待女儿的态度和做法。这部图书值得为人父母者早读早学早实践。
图书中提供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6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第二个技巧: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4、说出你的感受;
5、写便条。
第三个技巧:代替惩罚的方法
1、请孩子帮忙;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望;
4、提供选择;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第四个技巧:鼓励孩子自立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2、尊重孩子的努力;
3、不要问太多的问题;
4、别急着告诉答案;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6、不要毁掉孩子的希望。
第五个技巧:学会赞赏孩子
1、描述你所看见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第六个技巧: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对他的正面评价;
4、以身作则;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6、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
改变孩子,需要将所有的技巧都用上。
第四篇:与孩子沟通,父母一定要掌握这些技巧!
每个小孩子都会犯错,孩子犯了错误被批评了,会觉得委屈,作为家长应该第一时间理解和支持你的孩子。即使真的是ta的错,也要先安抚ta,再就事情的对错来教育ta。如果你直接就批评ta、指责ta,会影响孩子对你的信任感。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家人都是ta最坚强的依靠,孩子相信你,才能没有顾虑地跟你沟通。
沟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通跟孩子的沟通需要是长期的持续的,而不是孩子出现成绩下降、情绪或行为异常后,才临时找孩子沟通。孩子跟你之间没有良好沟通的习惯和基础,又怎么愿意向你吐露心声。
在爱情中,我们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跟孩子沟通,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没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相处,自然也不能跟孩子好好沟通。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一家人待在一起,陪伴就是最好的沟通。
大人和小孩沟通,千万不要摆架子,不要让小孩子怕你才跟你沟通。而这一点恰恰是家长们容易忽略的,如果你总是刻意叫来孩子或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语气严厉地跟孩子沟通,效果通常不会太好。建议可以在晚餐时,一家人聊聊日常小事,各自分享一下自己今天做了什么,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在轻松的氛围里跟家长交流沟通。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仅限于吃喝拉撒,其实影响孩子成长的环境因素很多,家长们都应该了解到,尤其是ta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意无意地问问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好朋友,跟同学老师的关系怎么样。了解一下孩子的喜好,比如课外活动喜欢做什么等等。
沟通时还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多孩子都不会用语言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情绪来表达。跟孩子说话时,多观察ta的情绪变化,比如说到某同学或某老师时,有明显的愤怒、不满、激动、恐惧,那孩子可能跟这个人相处得不愉快,家长多个心眼,试着多问几句。如果家长总是忽略或制止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可能就更不愿和你交流了。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不能攻击你、伤害你、强迫你脱衣服、碰触你敏感的部位或吃奇怪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不对的行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沟通需要相互尊重
父母与孩子沟通需要相互尊重案例分析
刘金生 父母如不懂得聆听孩子的感受 孩子就会拒绝沟通。
做父母的都渴望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渴望能时不时地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但无数父母失望地发现,孩子心灵的大门似乎对他们紧紧地锁上了,他们怎么努力都打不开。
为什么会这样?一般是因为两个理由:
第一,父母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才是家庭沟通的核心;
第二,父母把自己摆在了“纠正孩子的问题”这样的角色上,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所以,当父母只想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其实是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这两个原因,孩子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甚至彻底关闭沟通的大门,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案例:
八岁男孩欲撞墙自杀
莫妙爱讲了这样一个例子:8岁的亮亮(化名)在广州某小学读3年级,上课时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对老师的提示和警告充耳不闻,最终被父母带到了心智源诊所,来看心理医生。
亮亮的爸爸说,亮亮一二年级时,他和太太对亮亮放任自流,很少管他。他认为这是导致儿子这些问题的原因。等亮亮上了三年级后,他屡屡在家长会上遭到老师的警告,于是开始对儿子实施严格管理。白天,他会接送儿子上下学,晚上,他会陪着儿子把作业做完。
但是,这些严格的办法显然没收到什么效果,亮亮在学校的表现反而越来越糟糕,在爸爸面前,亮亮很听话,但到了学校,他还是老样子,喜欢乱**说话并且仍然对老师的警告不理不睬。
莫妙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她对亮亮的父母解释说,他们的教育方式太简单了,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要求亮亮无条件地听话,把他的生活限制在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的范围内,但这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他势必会反抗。在家中,他不敢反抗,于是,他把没有实现的反抗带到了学校。
“如果你们希望孩子能在学校表现好一点,你们就该少管他一些,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莫妙爱说,她还给他们提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后,亮亮的问题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对此,亮亮的父母承认,是他们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接受不了莫医生的建议。亮亮的爸爸说:“从道理上,我们相信你的建议很有道理,但要少管他,我们做不到,我们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要管他。”
不仅如此,亮亮对父母的态度也没发生什么改变,相反他反而越来越不愿意对父母说心里话了。因为,他在心理医生这里找到了被理解的感觉,并由此大发感慨说:“他们从来都不理解我,他们能做到你的十分之一我就很满意了。”
但一起危机事件迅速改变了局面。
那一天,亮亮的爸爸去学校开了家长会。和往常一样,老师对他说了亮亮的很多问题。回到家里,亮亮的爸爸把老师的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儿子。本来,他还想好好斥责儿子一番,但斥责的话还没说出口,亮亮突然一头向墙上撞去。
亮亮的爸爸大吃一惊,情急之下,用身体挡住了儿子。虽然亮亮只有8岁,但亮亮的爸爸仍被撞得生疼。
“亮亮,你怎么了,想到什么了,干吗要这样做?”这时,亮亮的爸爸只有担忧和心疼,责备的话一句都没有了。但不管他怎样安抚儿子,套儿子的话,亮亮就是一句话都不说,表情非常倔强。
亮亮的妈妈也做了儿子很久的思想工作,一样也没有让儿子说出心里话来。只有在心智源的咨询室,他才对莫医生敞开了心扉。
莫医生问亮亮:“听你爸爸说,你不想活了?” 亮亮不吭声。
莫医生再问:“为什么要撞墙?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亮亮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愤怒地说:“我不喜欢他们老说我。” 莫医生再问:“因为不喜欢爸爸说你,你就想到了自杀?”
亮亮回答说:“是!让我最生气的是,他们为什么老当着我竞争对手的面说我,他们知不知道,他们每次这样做,我都想死!”
“竞争对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莫医生问。“我表哥!”亮亮回答。
原来,亮亮有一个大他1岁的表哥,不仅懂礼貌,而且成绩又好,所以被亮亮的父母引为模范,经常拿他和亮亮做比较,说亮亮在哪些方面不如表哥。亮亮撞墙的那一天,表哥正好在他家。
父亲喜欢指责他,他喜欢指责同学
莫医生将亮亮的话转告给亮亮的爸爸,他非常惊讶地说,亮亮的表哥当时的确在旁边,“但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孩子哪里有那么强的自尊?”
亮亮的爸爸的这句话,反映了无数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国家的人特别讲面子,但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大人的面子才重要,才应该给予尊重,至于小孩子,给不给面子是不重要的。相反,无数父母还会认为,应该少夸奖多批评,这样对孩子才更好。
其实,孩子的自尊感起码和大人一样强,但因调整能力更差一些,所以一旦被伤面子,受伤的感觉会更重,亮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亮亮的父母一直都没注意尊重儿子的感受。莫医生说:“这是无数家庭的通病。” 譬如,一次下大雨,亮亮看到一只被雨水浇透的流浪猫,很怜惜它,就把带回了家。他妈妈看到儿子带回了一只脏猫,非常生气,没和儿子商量,就和丈夫一起把这只猫赶了出去。亮亮没有抗争,只是默默哭了两个小时。后来的一个多星期内,他没有和父母主动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已过去好久,但在咨询室中回忆起来后,亮亮又哭了起来。
亮亮哭的时候,莫医生问道:“你有什么感受?”
亮亮哽咽着说:“我,我很难过。我是一个人,却,却连一只猫都救不了。” “为什么不把这种感受告诉爸爸妈妈?”莫医生问。
“我敢和他们说吗?”亮亮又愤怒起来,“他们什么时候听过我的感受?” 对此,亮亮的妈妈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很容易过敏,家里不能养猫狗等有皮毛的宠物。
“你们这样做,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有什么感受?”莫医生说。接下来,她和亮亮的妈妈做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她演亮亮的妈妈,让亮亮的妈妈演亮亮。结果,当小猫被赶出去后,亮亮的妈妈和亮亮一样,哭了,她第一次深刻地体验到,她当时的做法对儿子的伤害有多大。
用同样的办法,莫医生也让亮亮的爸爸感受到,他当着外甥的面数落儿子,儿子是何等难过。在咨询室里,这个经历过无数风浪的汉子流下了泪水,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流泪。
这一次咨询深深地震动了亮亮父母的心,之后,他们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亮亮的爸爸不再像以前那样监视儿子的一举一动,一发现不对就加以斥责。亮亮的妈妈也不再轻易把儿子的“丑事”当成和朋友们聊天的谈资。他们开始懂得聆听儿子的感受,并将儿子当成大人一样给予尊重。
他们的改变很快带来了效果,亮亮在学校的小动作越来越少,不再乱**说话,并 3 得到了老师越来越多的表扬。
同时,莫医生也和亮亮一起探讨了新的学习方式,亮亮的学习成绩也很快得以改善。此外,亮亮和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原来,尽管很讨厌父母动不动就指责自己,但亮亮却把父母的这一套带到了学校,他动不动就挑同学的刺,还经常向老师打小报告。结果,他在同学中日益受到孤立。但等父母改变了对他的教育方式,不再轻易就指责他时,他也变得对同学越来越宽容,也学会了聆听同学的感受,结果他越来越能融入同学的各种小团队中。这一点极为重要,实际上很多孩子厌学,不是因为不爱学习,而是因为在学校被严重孤立,这让他们觉得学校里没有温暖,他们不愿意在学校待着。
父母是问题的参与者,而非纠正者
莫医生说,亮亮很幸运,因为父母和他的沟通虽然很有问题,但他们愿意承认错误,并及时改变错误。
她说:“好的父母,不是只做正确的事的父母,而是愿意承认错误并改变错误的父母。在这一点上,亮亮的父母堪称模范。”
她还强调说,很多父母过于苛求自己永远正确,那就会导致一个问题:他们认为,问题是孩子自己的,他们是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于是他们自己永远是正确一方,而孩子永远是错误一方。他们越苛求自己永远正确,那么孩子身上的压力就越大。并且,孩子从本能上知道,他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父母有很大的责任,但父母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想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于是孩子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树起高高的围墙,拒绝和父母沟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