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年一叹读书感想与心得
《千年一叹》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叹读书感想与心得,感谢您的欣赏。
千年一叹读书感想与心得1
我对世界名胜古迹有着谜一般的向往。于是,今年暑假,我在《千年一叹》的书页上,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走遍了神话般的古国。
千年走一回,一叹连千年。轻轻的,缓缓的,那叹声从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奔腾的尼罗河面传来,从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传来。是谁?是谁在悲叹?哲人?法老?佛祖?抑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叹息也就成了无奈。
现代历史是短暂的,但愚昧和骄傲却看中了我们。记得余先生在伊拉克与清真寺主管的对话:两位主管一开口就说,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国家是伊拉克,然后是中国,还问余先生,中国有茶吗?
看到这里,我终于知道,伊拉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世界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发出来自内心的呼喊: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的否认。
中国人自豪。因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活了下来。但我却想问:为什么?
因为大自然从喜马拉雅往北,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的沙作文漠,而东边和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使得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与其他几个大文明的恶战。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大多在彼此互侵中先后败亡。
读完《千年一叹》,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它一直深入我的灵魂,再次的,将我惊醒。生在中国,是我这一生的幸事。我能书写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能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我为之自豪。或许身为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赤贫的山村我依然无力,但我仍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荣幸。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们在前进中,或许应该重新反省作为民族应有的态度。不是自傲,不是谦卑,而是不卑不亢地保有我们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天地,任凭凛冽的寒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舟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故国苍老的灵魂。
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边,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角,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千年一叹读书感想与心得2
本周,我再次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这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加了题目的日记。书中每天作者的所见所闻都让我了解着我生活之外的一些人与那些人每天发生的故事——一些在战争或是贫困地区人的故事。
“埃及”,“希腊”,“印度”,“以色列”这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国家,现在也成了我们眼里的“小国家”,“混乱地区”,战争与被封锁的思想让它们与生存在那里的人活得艰难。远古时期人的智慧被现在生活在那里的人珍藏着。但是现在的后代们可能忘记了当年祖先们艰苦发明创造的过程,忘记了这些伟大的建筑不是一时建起的,而是一世。
他们忘记了。这些代表着先人智慧的建筑与物品留了下来,可是那些带有远古气息的精神和信念却随着时间的长河,越漂越远。
这些世界的文明去,这些先人智慧的结晶,就这样在现人一批批愚昧的坚持中渐渐失去了太多价值。
因为有了这些,人们就不再辛勤劳作;因为有了先天优势的地理位置,就不再准备着时刻防范外界入侵。别忘了,你们不进步,但社会还在进步,有了沙漠和海洋的保护又如何,越来越多的武器被研发出,人们再也不需要伤感的与家人别离,再看着他们倒在黄沙之中,一个指令,一座城池或许就从此消失,生活在那的人也就从此消失,连伤感的机会都没有,那些所谓的“智慧”在几分钟里也就化为乌有了。
这千年发出的一叹啊,一定是处心积虑,日夜难眠得来的,这一叹,叹的失望,无奈。所谓千年一叹,也就是一叹千年……
千年一叹读书感想与心得3
暑假,是一段充实自己的很好时光。借此机会,我细细品味了一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千年一叹》。它是以游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国灿烂的古文明,我紧跟随余秋雨的步伐也开启了我的文明之旅,令我了解到了人类对文明兴衰的影响。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从希腊出发一直回到中国路途十分艰险,困难重重,愿意不怕危险为了探索文明,只依靠吉普车在各种险境中去探险,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探险精神。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疑问所代替,去苦思避免古代文明崩塌代价的答案。
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国,众所周知,这些都是拥有上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可是这些国家的文明却已陨落。要么就是战争,人类为了占领另一个国家,达成自己的欲望而摧毁了另一个国家的文明。要么就是为了科技的进步,而牺牲了古文明遗迹的代价。种种可能牺牲的都是优秀的人类文明,而可笑的是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印度,是我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印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奇妙关系,中国至今延续下来的佛教,也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可想而知,印度在当时是多么的有威望的一个文明古国。
可是自笈多王朝印度教掘起以来,佛教也相对的没落了。余秋雨也探访了当年佛祖得道的菩提树,虽然已不是当年的那一棵了,但后人一直持续在原地播下那棵菩提树后代的种,这依然可以证明,佛教曾有的影响力,佛的精神依然留在每个佛教信徒的心中。印度人一直相信恒河是他们的母亲河,望死后可以回到神的怀抱,可是印度是个人口爆炸的国家,每天有数以百计的尸体被投入恒河中,印度人生活起居都用恒河水:包括洗澡、饮水和排泄,还有死人的尸体。可想而知,恒河水有多么脏!也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信仰所引起的病态,而这种病态已扩大到了整个国家,深深扎进了印度人的心中。这是一种多么可悲,可怜可拍的景况啊?
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文明以及人类,批判了人慢慢毁灭自己同胞所创造的文明,以及过度信奉宗教的后果。
千年一叹读书感想与心得4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中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是这本书自序中的一句话,它富含了哲理,是我们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作者这次“千禧之旅”中,所走过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而是一些让我们感觉都很古老的地方。正是作者对这些“古老的地方”的“拜访”,使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
读完了余秋雨的这本《千年一叹》,我不禁感叹道,这些古文明是多么神秘,多么宝贵啊!可惜的是,这些文明就要衰落了,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去欣赏这些文明时,也许它已无影无踪,完全消失了。
而作为这些古文明的后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火一遍又一遍地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已毫无原有的沧桑……
我们至今还可以学习几千年前的历史,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那些撰写史书的文人,归功于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但是,中华文化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破坏。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都会留下“到此一游”,古建筑、古文化成了人们发财的工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然后去教给我们的后背,去告诉他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保护中华文明的责任!
千年一叹读书感想与心得5
不经意间的,翻开它,因为它的不同寻常——千年一叹。厚密的书页,尘封的书房的书柜,抽出这本承载历史的教材书。
看余秋雨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这本旅游日记,记录了作者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俯瞰整个中原大地。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千年一叹》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
千年一叹读书感想与心得
第二篇:千年一叹_读书心得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长兴电大李景一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在如此艰难危险的长途上见缝插针地涂几句,既做不成文章也做不了学术,剩下的只是一个稍有知识贮备的当代中国文人面对古域文明时的赞叹、惊叹、感叹和悲叹。”白底红字,显目地印在封面,四种叹息抓住了我的好奇,更不禁要想:难怪书名题做千年一「叹」。余秋雨在旅程中所受的震撼与感动,文字虽无法完完整整地表现,却仍是带来不小冲击,即使阖上书,心中依旧澎湃不已,久久不能平息。文中有一段余秋雨形容世界的文明有如运动场上竞争的对手,过去中华文明与其它古文明进行着生命力的竞赛,其周期须千年为度;如今赛场转进入百米短跑,起步不久的运动员们健步如飞,而裁判也依此计分,于是令远途而来的选手们略感委屈。一直很喜欢这部分,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的脚步,中国也走向转型,过去不合时宜的观念、认知,是该被拋开、改变;但在一味盲从追随流行,急急舍去旧有的一切时,是不是变得太过独断,甚至本末倒置?不应只是为改变而改变,而是要有个准则、依归,和最起码的基本。此刻,所有中华子民们,已经是该思考的时候,思考过去、思考未来,思考整个中国!
由书中所述,我看到了希腊的悠闲,过去虽曾听人耳述,但文字的描写又是别有一番感受。希腊曾经承受了太多太大的痛苦,而现在他们选择悠闲来生活,乍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悠闲已过度、精神已懒散,这一切便又太令人难过。“悠闲是痛苦的终结,痛苦是悠闲的代价。”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些在公园的游民,他们因为失去工作而流落街头,久而久之却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习惯了靠乞讨过日子;于是,忘记该如何拚命、如何工作,从此一蹶不振!这也好比我们读书,初时兢兢业业、不敢偷懒,可若有一两次马虎,便容易成为习惯,而习惯一养成就难以改变了。“闲散是曾经健康的结果,但过分闲散则会损害健康。”
“站在金字塔前,所有人都面对着一连串巨大的问号。”或许正因如此,在众多古文明中我独钟爱埃及,众多的疑问成了神秘,交织成一丝薄纱呼唤着我们。“不要草率地把问号删去,急急地换上赞美的感叹号或判断的句号,人类文明史还远远没到可以爽然读解的时候。”于此,想起现在多数人们的自以为是,不过看到片面便大声
嚷嚷起来,却不想想这在他人眼里,是如何笑话及可悲。有时我不禁疑惑他们如此急于定论,为的是什么?急于发表自己那既不周全又好笑的看法,求的是什么?可谓班门弄斧、自取其辱之事,无时无刻都上演着。“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埃及的祖先留下太多太多的问号,它漠然无声不多说当时历史,这对后代的我们,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我想只有我们的后代才看得见吧!
翻到了耶路撒冷那段,又是另外不同的感触,在现今国际情势中,那里集合三大重要宗教,集合许多不同的文明,虽然像美国这大熔炉也聚集众多的文明;但在耶路撒冷,那些文明太终端、太极致,一旦碰撞便酿成了悲剧。“世界上没有另一座城市遭受到过这么多次的灾难。它曾在战争中毁灭过八次,即便已经成了废墟,毁灭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不留任何让人怀念的痕迹。”能够集三大宗教于一地,是种光荣,但也因此承受诸多磨难。
人类,喜欢相信文字,喜欢相信由别人发现的事实,尽管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还是舍弃亲身探讨而选择只需“接受”的简单过程,所以我们才那么容易被操纵、利用,因而希罗多德也说:“我有纪录的责任却没有相信的义务。”在约旦部分末节,余秋雨描写了令人尊敬的胡笙国王。在这,我不禁想说:“国王,您真的太伟大了!”从未看过一位领导者之陵寝这般朴素(注一)、未加修饰,“胡笙国王生前并不拒绝豪华,却让生命的终点归于素净和清真。”如此充满智能的终结,如何不令人佩服!
最后,余秋雨做了一些旅程的心得与结论:“任何军事远征,都是一种文化终结。”特别是当统治者害怕对方拥有太多思想时,便会进行种种毁灭性摧残,这在巴比伦、耶路撒冷等都可看到。于此,余秋雨也引出杜甫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茍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古人早已看透并留下讯息,可后代的我们却多半不懂记取教训,一再重蹈覆辙。我想,前人们看了也会哭泣;后人们见了也会汗颜吧!
在余秋雨一行人终于回到了中国,踩着熟悉的土地,望着熟悉的山川,他不禁说:“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注二)是的,我们太愚蠢、太无知;所以敢“放声大说”。持着自以为是的“骄傲”,犹不知一切像场闹剧;不过发现所陌生的事实,便慌张地急欲抹灭,也同时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历史之于我们,是如此
相连无法分离,正所谓历史能够“鉴古知来”,实在不应被任意篡改、玩弄;但事情总有“物极比反”之道,太过“钻研”历史,太“沉湎”于过去的伤痛与仇恨,这又成为一把利刃,斩着彼此,使伤口愈加扩大,终至难以愈合。这众多问题,并非皆是历史学者们的责任;而是属于全体人类所思考…得到判断、后再归纳出结论!
能在这次有幸一赏这番见识,随情节内容而起伏,更增添诸多感触,一言难尽。若说“千禧之旅”令余秋雨发出“千年一叹”,那么,“千年一叹”便是令我“众叹满心”呀!
2012年5月20日
第三篇:读书交流会——千年一叹
读书交流会——《千年一叹》
简介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2000年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作者简介:
余秋雨,我国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作家,以及艺术理论家。1968年,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内容
关于余秋雨的各类舆论与争议也非常的多,我们不去看那些纷杂的消息,单单品读他笔下的文字,会发现,他对于中华文化的思考,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余秋雨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
“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惧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它们的伤痕。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
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整本书,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
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在利比亚。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看完《千年一叹》会有这样的感觉。生在中国,是我们这一生最大的幸事。我能书写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能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我为之自豪。或许身为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赤贫的山村我依然无力,但是仍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荣幸。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们在前进中,或许应该重新反省一下作为大民族应有的态度。不是自傲,不是谦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们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第四篇:《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中国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第五篇:千年一叹 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以前总固执的以为,伊朗女人是很悲哀的。她们被黑袍裹着,失去了追逐美丽的自由。女人应当是属于缤纷的色彩的,而伊朗的女人只拥有黑色,她们周身都被黑色束缚,不禁让一些大谈个性解放的人对伊朗政府的规定愤然。但是,一位伊朗女士却这样告诉余秋雨先生:黑袍可以给人安静,让心灵也随着黑稠的飘动而沉淀,我们觉得它很美。
在看了这本书后,我真的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早在秦始皇时便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历史活了下来,不象埃及的历史,变成了“木乃伊”,现在的人们面对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却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历史,却也要中国人的著作来填补和修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千辛,却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不像两河流域许多国家,只剩下了一些颓垣残壁和一段辛酸的回忆。在中东的很多地方,他们的贫穷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对现实的忍受也让我们悲哀,真想有一天可以亲自去感受一下,那时的感触一定会深刻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