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2020年
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2020年(一)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实现丽水科学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超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来看,当前正处在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两座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谋求丽水更高品位、更高水准、更高境界发展的科学路径。习近平同志在xx任职期间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只要你们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战略,是总书记布置给我们丽水的重大课题,也是近年来丽水发展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把丽水建设成为兼具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谱写好中国梦丽水篇章的现实要求。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既顺应当今世界绿色潮流发展的时代要求,策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需要,更是源于对我市市情和自身优势的科学考量。绿水青山是丽水最大的资源和后发优势,我们必须坚定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勇气和实干推动绿色发展,走出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将生态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民生优势。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时代最强音,是经济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丽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我们要用好改革“利器”,搭建起“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桥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全会的决策部署中去,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来定任务、抓工作,向改革要综合效益,向改革要更大红利。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民生活在环境优美,山川秀丽,风景如画的美丽幸福丽水!
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2020年(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指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明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孙万代。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被我们这一代人在无意识地破坏和污染,如果我们不加紧采取有效地措施尽快治理,任其继续遭受更严重地破坏和污染,那么,无需太长的时间,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将会逐渐消失,最终灭绝,这是必然。所以,每一个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着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自身及子孙后代。当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未来更加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将不再遥远,必将为全人类营造出自然优美和谐舒适的幸福生活空间。
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2020年(三)
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坚、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在xx安吉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深深地感到,这一思想不仅对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等一系列难题,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发展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这一难题,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诠释了这一难题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新颖的发展理念,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触及到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难题,即:金山银山是人的物质追求,绿水青山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两者都是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而这两者对于人来说又很难兼得。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绿水青山来实现自己的物质追求,曾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迹。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在对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新研究发展理论,重新研究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就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一报告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呈指数增长,而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极限的,人类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最终将威胁自己的生存。这种增长极限论虽然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的观点,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强调增长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需求,因此,在人类谋求增长的同时,必须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些问题由此被称为全球性问题。
但是,发展中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么样共处?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究竟是什么关系?人们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以我国为例,我们在过去实行的是“先增长后治污”模式,在“两座山”问题上实际上是采取了“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的做法;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治污的代价要大于增长获得的收益,于是许多地方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即下决心改变“先增长后治污”的模式,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做法,虽然也讲“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是把“可持续”与“发展”割裂开来,表明我们在悲观主义的增长极限论影响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把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完全对立了起来,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困惑中,习近平在主政xx期间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全新的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在我们面前就有了三个口号、三个公式:一是“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两个口号、两个公式,在“两座山”问题上都割裂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际上都对“绿水青山”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持有悲观主义的态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和公式,则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因为,我们都知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还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结果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为此,他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恩格斯和那些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在提出这一问题后以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一种新颖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科学思想。
发展基石:把环境、生态纳入“生产力”范畴
在“两座山”问题上,“绿水青山”指的是环境、生态,“金山银山”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力,二是指财富。这里,我们先讨论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生产力”范畴,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这一难题。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同样,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讲环境保护讲的也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而不是只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生产力的环境保护。事实上,生产力讲的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我们常常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不顾及人类一旦破坏了自然界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其实,这样的认识和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中,曾经明确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这就是说,人们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首先就要生产,以解决人生存所必须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而生产的问题,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首先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他们的话是很准确的,人是社会的,人也是自然的,比如人的生理特性就是自然的;生产过程除了人的因素要起作用,其他自然条件也要起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生产力是在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让自然界能够更好满足人生存需要的一种能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重点研究的是生产和生产力的社会属性问题,他们没有多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为避免误解,他们特地指出“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给我们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自从人类认识到增长不能损害环境、生态这一严峻问题后,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在优化环境、保护生态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一个制约条件,还是社会生产力之内的一个有机因素?显然,“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两个口号所表达的意思中,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制约条件;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所表达的则是环境、生态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内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习近平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对不对?我们认为,这一思路和思想是正确的。因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无论是人还是物)都离不开环境、生态等自然条件。人的因素,即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既是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并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具有社会属性,又是生理心理健康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劳动者,只有健康的人才能从事劳动生产,形成生产力。物的因素中的劳动对象,不管是自然界的土地、森林、河流、矿产资源,还是人们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归根到底,都是大自然给予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都必须考虑本国的自然条件。物的因素中的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等生产设备,看起来同自然界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并不然,且不说它本来都取材于自然界,而且任何一种工具或设备的使用都要经过检测,检查他们对人的健康、对环境生态是否有危害。所以,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这一范畴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意提出但没有论述的“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讲清楚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关系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石的生产力理论。
发展目标:让环境、生态成为财富的源泉
接下来我们讨论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破解了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财富理论。
关于财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大量论述。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时,常常遇到许多难题。比如马克思在评论《哥达纲领》关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一观点的时候,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从来就是财富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常常被人遗忘的观点。
过去我们学习和理解这一观点,一般都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看作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现在,我们认识到原来的理解不完全,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不仅是作为劳动加工对象的原材料,而且是有待于人们保护的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所讲的“保护”,也是特殊意义上的“劳动加工”。
问题是,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经过劳动加工可以转变为财富,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是否也是财富的源泉呢?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用“就是”这样斩钉截铁的用语,强调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也是财富的源泉。这首先是因为,像“绿水青山”这样的自然界也具有使用价值,是人类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其次是因为,“绿水青山”在环境保护、生态优化这样保护性的劳动中,可以形成更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转化为人类巨大的财富;再次是因为,像“绿水青山”那样的自然界,能够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甚至延长人的生命,这也是一笔不可忽视、不可估量的财富。所以,人类在追求不断增长的财富过程中,不能仅仅认为“金山银山”是财富,“绿水青山”也是财富或财富的源泉。所以,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财富理论增加了具有时代性的新思想。
需要强调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关于财富源泉理论的一个新思想,而且是鼓励人们在发展中去积极创造财富的新思路。也就是说,践行这一重要思想,就是不要搁置甚至浪费“绿水青山”这一宝贵资源,而要使之成为“金山银山”或创造“金山银山”的源泉。所以,这一重要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可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以保护“绿水青山”为基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创建“绿水青山”型经济。现在各地正在发展的旅游经济、森林经济、果木经济、洁净水经济、农家乐等等,都是这样的“绿水青山”型经济。
其次,可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普及绿色经济,推广低碳经济。xx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就体现了这一新颖的发展思路。
再次,可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以优化生态布局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和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可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以传播绿色理念为突破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提高人的文明素质。
这些年来,xx坚持不懈地践行“两山”重要思想,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xx是习近平提出“两山”重要思想的地方,这些年为落实这一重要思想做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今天更应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把优化环境、保护生态作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我们美丽的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致富源泉。
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在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编制“十三五”规划。这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我们学习和讨论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在今天制定和将来执行“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更加自觉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绿色的新篇章。
第二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
张浩
总书记10年前在浙江安吉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深深地感到,这一思想不仅对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等一系列难题,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发展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这一难题,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诠释了这一难题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新颖的发展理念,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触及到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难题,即:金山银山是人的物质追求,绿水青山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两者都是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而这两者对于人来说又很难兼得。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绿水青山来实现自己的物质追求,曾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迹。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在对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新研究发展理论,重新研究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就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一报告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呈指数增长,而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极限的,人类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最终将威胁自己的生存。这种增长极限论虽然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的观点,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强调增长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需求,因此,在人类谋求增长的同时,必须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些问题由此被称为全球性问题。
但是,发展中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么样共处?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究竟是什么关系?人们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以我国为例,我们在过去实行的是“先增长后治污”模式,在“两座山”问题上实际上是采取了“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的做法;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治污的代价要大于增长获得的收益,于是许多地方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即下决心改变“先增长后治污”的模式,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做法,虽然也讲“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是把“可持续”与“发展”割裂开来,表明我们在悲观主义的增长极限论影响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把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完全对立了起来,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困惑中,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全新的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在我们面前就有了三个口号、三个公式:一是“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两个口号、两个公式,在“两座山”问题上都割裂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际上都对“绿水青山”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持有悲观主义的态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和公式,则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因为,我们都知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还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结果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为此,他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恩格斯和那些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在提出这一问题后以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一种新颖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科学思想。
发展基石:把环境、生态纳入“生产力”范畴
在“两座山”问题上,“绿水青山”指的是环境、生态,“金山银山”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力,二是指财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同样,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讲环境保护讲的也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而不是只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生产力的环境保护。事实上,生产力讲的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我们常常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不顾及人类一旦破坏了自然界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其实,这样的认识和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中,曾经明确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这就是说,人们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首先就要生产,以解决人生存所必须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而生产的问题,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首先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他们的话是很准确的,人是社会的,人也是自然的,比如人的生理特性就是自然的;生产过程除了人的因素要起作用,其他自然条件也要起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生产力是在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让自然界能够更好满足人生存需要的一种能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重点研究的是生产和生产力的社会属性问题,他们没有多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为避免误解,他们特地指出“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给我们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自从人类认识到增长不能损害环境、生态这一严峻问题后,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在优化环境、保护生态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一个制约条件,还是社会生产力之内的一个有机因素?显然,“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两个口号所表达的意思中,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制约条件;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所表达的则是环境、生态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内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习近平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对不对?我们认为,这一思路和思想是正确的。因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无论是人还是物)都离不开环境、生态等自然条件。人的因素,即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既是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并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具有社会属性,又是生理心理健康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劳动者,只有健康的人才能从事劳动生产,形成生产力。物的因素中的劳动对象,不管是自然界的土地、森林、河流、矿产资源,还是人们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归根到底,都是大自然给予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都必须考虑本国的自然条件。物的因素中的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等生产设备,看起来同自然界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并不然,且不说它本来都取材于自然界,而且任何一种工具或设备的使用都要经过检测,检查他们对人的健康、对环境生态是否有危害。所以,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这一范畴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意提出但没有论述的“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讲清楚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关系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石的生产力理论。
发展目标:让环境、生态成为财富的源泉
接下来我们讨论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破解了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财富理论。
关于财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大量论述。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时,常常遇到许多难题。比如马克思在评论《哥达纲领》关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一观点的时候,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从来就是财富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常常被人遗忘的观点。
过去我们学习和理解这一观点,一般都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看作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现在,我们认识到原来的理解不完全,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不仅是作为劳动加工对象的原材料,而且是有待于人们保护的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所讲的“保护”,也是特殊意义上的“劳动加工”。
第三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
张春华
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坚、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学习总书记10年前在浙江安吉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深深地感到,这一思想不仅对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等一系列难题,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这一难题,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诠释了这一难题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新颖的发展理念,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触及到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难题,即:金山银山是人的物质追求,绿水青山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两者都是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而这两者对于人来说又很难兼得。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绿水青山来实现自己的物质追求,曾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迹。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在对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新研究发展理论,重新研究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就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一报告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呈指数增长,而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极限的,人类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最终将威胁自己的生存。这种增长极限论虽然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的观点,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强调增长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需求,因此,在人类谋求增长的同时,必须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些问题由此被称为全球性问题。
但是,发展中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么样共处?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究竟是什么关系?人们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以我国为例,我们在过去实行的是“先增长后治污”模式,在“两座山”问题上实际上是采取了“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的做法;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治污的代价要大于增长获得的收益,于是许多地方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即下决心改变“先增长后治污”的模式,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做法,虽然也讲“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是把“可持续”与“发展”割裂开来,表明我们在悲观主义的增长极限论影响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把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完全对立了起来,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困惑中,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全新的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在我们面前就有了三个口号、三个公式:一是“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两个口号、两个公式,在“两座山”问题上都割裂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际上都对“绿水青山”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持有悲观主义的态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和公式,则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因为,我们都知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还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结果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为此,他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恩格斯和那些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在提出这一问题后以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一种新颖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科学思想。
第四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这样说的。
习总书记这句话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我们既要“绿”也要“富”;二是现阶段“绿”更重于“富”;三是我们要让“绿”成就“富”;
习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论述,就是要给我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大观念,而用这个大的观念指导我们实际工作,才是最最关键的。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仔细的给自身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对于那些远高于我们所处层次的理论和要求,还有那些跟我们每个人自身岗位无甚关联的领域,我们学习了解就好。而那些与我们各自工作切实相关领域,则应该学得细、究得深、钻得透,这样才能转换观念、掌握方法、拓宽思路。
作为一名基层是环保工作者,应当怎样去践行总书记提出这闻之朗朗上口,形象而简练,实则内涵深远广博的一句话,这一个代表新常态下最核心的绿色发展新观念?
一是完成好上级交代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个理念全国上下,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的人都在学,落实好工作任务就是基层干部最应该做的实践。
二是给自己所联系村正确的引导,在完成好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要尤其注重绿化工作,为下一步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事业打好基础。
三是重“建”也要重“管”,完善村级管理机制,加强卫生、美化、亮化等各方面工作,维护好乡里村里这一片世外桃源般的生态景观。
四是放开思路,尽一切可能鼓励村里创办环保值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于绿中求富。
五是切实履行好人大本职工作,发挥好监督职能,把看好这片绿土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我相信把理论学得再深,也不如立好标杆,步步向前。这岂非就是习总书记把这个生态发展战略系统理论用一句口号概括起来的初衷?我们应当携手共同去追求,去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2016年6月8日
第五篇:《守住绿水青山》心得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守住绿水青山》心得体会: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重工业企业的直接排污、生活垃圾的直接倾倒、易耗产品难降解,种种因素的层层叠加,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环境困扰,资源更加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日渐退化。青山早成荒山,洗衣游泳的绿水变成恶臭的水沟,抬头仰望的蓝天白云被雾霾笼罩,鸟语花香被漫天飞舞的垃圾替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恶化了。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XX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度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政府更要敢作为、善作为、有作为,作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抓长抓常,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抓出成效。
首先,提高认识,克服惯性思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地方政府要切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意义,同党中央看齐,将行动落实到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克服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施政思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体系内,扎实谋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
其次,落实责任,强化制度保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地方政府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保护要求,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严格遵守《环保法》,在《环境保护督查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引导下,因地制宜,细化完善本地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执行、督查、惩戒等措施,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
最后,监督检查,确保执行到位。制度措施的生命在于执行,监督和问责至关重要。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链条监督检查,全方位、全过程、全区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落地见效。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问责生态文明建设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地区和部门,以责任追究倒逼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GDP在良好生态环境中增长,社会发展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支撑点,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安居乐业。